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一)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7
文件大小:578.5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一)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一单元:绪论(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学科特征;熟悉流行病学的方法分类和主要应用领域;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会用流行病学的思维方式对疾病与健康的群体现象进行分析。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重点】1.流行病学定义2.流行病学用途。【难点】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第二单元:疾病的分布(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的概念及用途,散发、暴发、流行的概念,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熟悉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的计算,DALY、PYLL的概念及用途,年龄分析的横断面分析与出生队列分析,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了解移民流行病学的结果判断。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的应用能力及采用疾病分布去探索病因的能力。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重点】1.有关指标的计算和应用2.疾病分布的定义,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难点】横断面分析和出生队列分析的区别。第三单元:筛检(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筛检概念、筛检试验的评价内容和各指标的意义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筛检试验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筛检的常见偏倚与控制,联合试验的内容和作用;了解ROC曲线的用途,筛检效果的评价。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筛检评价方法评价新诊断方法的效果,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重点】筛检试验的评价内容和各指标的意义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难点】

第一单元:绪论(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学科特征;熟悉流行病学的方法分类和主要应用领域;了解流行病 学发展简史。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学会用流行病学的思维方式对疾病与健康的群体现象进行分析。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重点】 1.流行病学定义 2.流行病学用途。 【难点】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第二单元:疾病的分布(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的概念及用途,散发、暴发、流行的概 念,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熟悉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的计算,DALY、 PYLL的概念及用途,年龄分析的横断面分析与出生队列分析,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了解移民流行病学的结果判断。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对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的应用能力及采用疾病分布去探索病因的 能力。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重点】 1.有关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疾病分布的定义,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难点】 横断面分析和出生队列分析的区别。 第三单元:筛检(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筛检概念、筛检试验的评价内容和各指标的意义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筛检试验研究 设计的主要内容,筛检的常见偏倚与控制,联合试验的内容和作用;了解ROC曲线的用途,筛检效 果的评价。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运用筛检评价方法评价新诊断方法的效果。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重点】 筛检试验的评价内容和各指标的意义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

联合试验各指标的计算及ROC曲线的作用第四单元:描述性研究(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现况研究的概念、目的与种类,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目的及其优缺点;熟悉抽样调查的方法,估计样本大小的原则,现况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生态学研究的概念和目的。了解抽样调查估计样本大小的公式,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优缺点。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分析疾病和健康的现象及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解释。3.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现况研究的目的及其方法;普查的概念、目的及优缺点;抽样调查的方法【难点】现况研究偏性的防止,现况研究的质量控制。第五单元:队列研究(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特征及类型,暴露的定义,累积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准化死亡比、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等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熟悉队列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方法,队列研究的优缺点;了解队列研究应用的注意事项,队列研究的基本步骤,决定队列研究样本大小的因素和方法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析疾病和健康的现象及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解释,并对疾病的病因有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3.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队列研究的定义、基本特征:队列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和步骤、各项分析指标的计算及其意义;队列研究的优缺点。【难点】队列研究的人时计算及运用这种方法的依据第六单元:病例对照研究(建议学时数:8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特征,匹配与匹配过头的概念,混杂因素与混杂偏倚的概念,比值比OR值的含义与计算;熟悉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病例对照研究的主要偏倚及其控制,病例对照研究的主要优缺点;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暴露者归因分值与人群归因分值的含义,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分层与分级分析的方法。2.能力培养

联合试验各指标的计算及ROC曲线的作用 第四单元:描述性研究(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现况研究的概念、目的与种类,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目的及其优缺点;熟悉抽样 调查的方法,估计样本大小的原则,现况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生态学研究的概念和 目的。了解抽样调查估计样本大小的公式,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优缺点。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分析疾病和健康的现象及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解释。 3.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现况研究的目的及其方法;普查的概念、目的及优缺点;抽样调查的方法 【难点】 现况研究偏性的防止,现况研究的质量控制。 第五单元:队列研究(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特征及类型,暴露的定义,累积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准化死 亡比、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等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熟悉队列 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方法,队列研究的优缺点;了解队列 研究应用的注意事项,队列研究的基本步骤,决定队列研究样本大小的因素和方法。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析疾病和健康的现象及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解释,并对疾病 的病因有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3.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队列研究的定义、基本特征;队列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和步骤、各项分析指标的计算及其意 义;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难点】 队列研究的人时计算及运用这种方法的依据。 第六单元:病例对照研究(建议学时数:8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特征,匹配与匹配过头的概念,混杂因素与混杂偏倚的概 念,比值比OR值的含义与计算;熟悉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病例对照研究的主 要偏倚及其控制,病例对照研究的主要优缺点;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暴露者归 因分值与人群归因分值的含义,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分层与分级分析的方法。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疾病和健康的现象及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解释,并对疾病的病因有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3.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基本特征;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难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和步骤第七单元:实验流行病学(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设计原则及主要类型;熟悉类实验的概念,实验流行病学设计的主要内容,评价实验效果的主要指标,优缺点及注意要点;了解临床试验的基本内容。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采用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疾病和健康的现象及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解释,并对疾病的病因有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3.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实验研究的定义、基本特征;实验研究的优缺点【难点】实验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和步骤第八单元:偏倚及其控制(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的概念;熟悉研究的真实性;了解三类偏倚中常见偏倚的种类和控制方法。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中常见偏倚分析及解决的能力。3.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各类研究方法中常见的偏倚类型及控制方法。【难点】偏倚大小的估计。第九单元:病因与因果推断(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病因的概念,Mill准则,因果推断标准;熟悉病因推理的其他方法,关联的类型;了解病因模型、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的概念

培养学生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疾病和健康的现象及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解释,并对 疾病的病因有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3.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基本特征;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难点】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和步骤 第七单元:实验流行病学(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设计原则及主要类型;熟悉类实验的概念,实验流行病学 设计的主要内容,评价实验效果的主要指标,优缺点及注意要点;了解临床试验的基本内 容。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采用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疾病和健康的现象及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解释, 并对疾病的病因有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3.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实验研究的定义、基本特征;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难点】 实验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和步骤 第八单元:偏倚及其控制(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的概念;熟悉研究的真实性;了解三类偏倚中常见偏 倚的种类和控制方法。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对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中常见偏倚分析及解决的能力。 3.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各类研究方法中常见的偏倚类型及控制方法。 【难点】 偏倚大小的估计。 第九单元:病因与因果推断(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病因的概念,Mill准则,因果推断标准;熟悉病因推理的其他方法,关联的类型;了 解病因模型、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的概念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及演绎推理法分析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3.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病因研究中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难点】研究的真实性问题及偏倚的概念和分类第十单元: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疾病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熟悉疾病监测的概念及意义;了解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初级卫生保健。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疾病三级预防的方法控制与预防疾病的发生。3.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如何在易感期阻止疾病的发生,在潜伏期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在临床期减少疾病的危害。【难点】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相结合的双向策略。第十一单元:传染病流行病学(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熟悉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和措施;了解计划免疫的内容和评价。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流行病学观点分析传染性疾病的观念及方法。3.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疫源地及流行过程、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预防效果的评价方法。【难点】预防效果的评价方法第十二单元:传染病流行病学各论(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流感病毒变异的种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熟悉流感病毒的基本特性,流感的流行特征及其流行的影响因素,主要预防措施;了解流感病毒的变异机制及其分类与命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及演绎推理法分析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3.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病因研究中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难点】 研究的真实性问题及偏倚的概念和分类。 第十单元: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疾病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熟悉疾病监测的概念及意义;了解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 的形势,初级卫生保健。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运用疾病三级预防的方法控制与预防疾病的发生。 3.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如何在易感期阻止疾病的发生,在潜伏期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在临床期减少疾病的危害。 【难点】 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相结合的双向策略。 第十一单元:传染病流行病学(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熟悉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和措施;了解 计划免疫的内容和评价。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用流行病学观点分析传染性疾病的观念及方法。 3.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疫源地及流行过程、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 主要措施,预防效果的评价方法。 【难点】 预防效果的评价方法。 第十二单元:传染病流行病学各论(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流感病毒变异的种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熟悉流感病毒的基本特性,流感的流行特征 及其流行的影响因素,主要预防措施;了解流感病毒的变异机制及其分类与命名,人感染 高致病性禽流感

掌握甲肝和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病原学特征;熟悉其他病毒性肝炎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了解5型病毒性肝炎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性传播疾病的概念,主要的性传播疾病种类,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防制策略:熟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主要预防策略与措施;了解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概况与特征。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预防和控制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和性传播疾病的能力3.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流感病毒变异的种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甲肝和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病原学特征.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防制策略【难点】流感病毒的变异机制及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第十三单元:突发事件流行病学(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征;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分级和应急反应机制。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方法课堂模拟现场讲座,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难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第十四单元:职业流行病学(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职业流行病学的基本资料、研究方法、常用的统计指标SMR、SPMR、SRR、质量控制:熟悉职业流行病学的定义、发展史及在职业医学上的用途:了解职业流行病学与其它流行病学分支的关系。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职业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方法课堂模拟现场讲座,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职业流行病学的基本资料、研究方法、常用的统计指标SMR、SPMR、SRR计算。【难点】常用的统计指标SMR、SPMR、SRR计算

掌握甲肝和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的抗原抗 体系统及其病原学特征;熟悉其他病毒性肝炎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 施;了解5型病毒性肝炎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性传播疾病的概念,主要的性传播疾病种类,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防制策略;熟悉其 他性传播疾病的主要预防策略与措施;了解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概况与特征。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预防和控制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和性传播疾病的能力。 3.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 流感病毒变异的种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 甲肝和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病 原学特征 .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防制策略 【难点】 流感病毒的变异机制及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 第十三单元:突发事件流行病学(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征;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分级和应急反应机制。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 课堂模拟现场讲座,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难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 第十四单元:职业流行病学(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职业流行病学的基本资料、研究方法、常用的统计指标SMR、SPMR、SRR、质量控制; 熟悉职业流行病学的定义、发展史及在职业医学上的用途;了解职业流行病学与其它流行病学分支的关系。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职业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 课堂模拟现场讲座,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职业流行病学的基本资料、研究方法、常用的统计指标SMR、SPMR、SRR计算。 【难点】 常用的统计指标SMR、SPMR、SRR计算

第十五单元:慢性流行病学(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主要内容一病因研究和预防策略与措施研究。熟悉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主要研究方法。了解慢性非传染病流行趋势。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方法课堂模拟现场讲座,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内容。【难点】基因组和行为学研究方法。第十六单元:慢性流行病学各论(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熟悉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及主要病因,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与措施;了解我国主要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熟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与措施;了解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主要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特征。熟悉型和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与措施。了解糖尿病的临床分类和诊断标准,I型和I型糖尿病各自的流行特征。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预防控制问题的解决能力。3.教学方法课堂模拟现场讲座,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与措施。【难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第十七单元:分子流行病学(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分子流行病学的概念、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和分类;熟悉分子流行病学常见研究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了解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联系及其不同点。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应用分子生物技术方法对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探索的能力。3.教学方法课堂模拟现场讲座,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分子流行病学的概念、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和分类

第十五单元:慢性流行病学(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主要内容—病因研究和预防策略与措施研究。熟悉慢性 非传染病性疾病主要研究方法。了解慢性非传染病流行趋势。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 课堂模拟现场讲座,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内容。 【难点】 基因组和行为学研究方法。 第十六单元:慢性流行病学各论(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熟悉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及主要病因,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与措施;了解我国主要恶性肿 瘤的流行特征。 熟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与措施;了解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主 要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特征。 熟悉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与措施。了解糖尿病的临床分类和诊断 标准,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各自的流行特征。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对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预防控制问题的解决能力。 3.教学方法 课堂模拟现场讲座,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与措施。 【难点】 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第十七单元:分子流行病学(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掌握分子流行病学的概念、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和分类;熟悉分子流行病学常见研究方法及 其注意事项;了解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联系及其不同点。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应用分子生物技术方法对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探索的能力。 3.教学方法 课堂模拟现场讲座,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 分子流行病学的概念、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分类。三、考核方式及要求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期未考试成绩平时考核成绩占30%,理论考核成绩占70%。四、教材及参考书1.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07年(教材)2.曾光主编.现代流行病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年3.谭红专主编.现代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袁聚祥,王鬼主编.流行病学(案例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RothmanKJ:Epidemiology,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

【难点】 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分类。 三、考核方式及要求 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考核成绩占30%,理论考核成绩占70%。 四、教材及参考书 1.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07年(教材) 2.曾光主编.现代流行病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年 3.谭红专主编.现代流行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袁聚祥,王嵬主编.流行病学(案例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Rothman KJ: Epidemiolog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