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2 疾病分布(1/2)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7
文件大小:73.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2 疾病分布(1/2)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讲稿流行病学课程名称:课程编号:y100615授课学期:2012-2013秋季学期授课班级:08预防范红敏任课教师:学院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

讲 稿 课程名称: 流行病学 课程编号: y100615 授课学期:2012-2013 秋季学期 授课班级: 08 预防 任课教师: 范红敏 河北联合大学 公共卫生 学院

第1周,第2讲次课程名称:《流行病学》摘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授课题目(章、节)第一节疾病频率的测量第二节疾病流行的强度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的概念及用途,散发、暴发、流行的概念;熟悉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的计算,DALY、PYLL的概念及用途。[重点】有关指标的计算和应用。【难点】发病率分母的确定。内容1

1 课程名称:《流行病学》 第 1 周,第 2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第一节 疾病频率的测量 第二节 疾病流行的强度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的概念及用 途,散发、暴发、流行的概念;熟悉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的计算,DALY、PYLL 的概念及用途。 【重 点】有关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难 点】发病率分母的确定。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ofdisease)是指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的中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二章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of Disease第一节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 发病指标第1学时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强调为发病率发病率=二定期间内的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的分母。XK同期暴露人口数k=100%,1000/千,或10000/万,.....分子与分母的确定分子: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病例的确定与诊断水平有关,所以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发病率很难进行比较。分母: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暴露人口是指暴露在某病危险因素之下,有可能得病的人口。暴露人口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内的人群②必须有患所要观察的疾病的可能,①该年6月30日24时或7月1日0时人口代替②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被2除应用:描述疾病分布、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疾病监测资料、前瞻性研究。2罹惠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应用: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职业中毒等暴发。强调续发病例3续发率(二代发病率):概念在一个家庭内、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受其传染而发生的病例称续发病例(有时称二代病例)。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续发病例)占家庭或某集体成员中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称续发率。续发率=二个潜伏期内易感接鳍中发病人数×100%易感接触者总人数(应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及分母中删除)应用: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二、患病指标1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一定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数,k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款数)按观察时间期间间患病基现观实期间平常人并现患关病的新担病例数<k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2

2 【本讲课程的引入】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是指通过观察 疾病在人群的中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 频率与分布的现象。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第一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发病指标 1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k=100%,1000/千,或 10000/万,. 分子与分母的确定 分子: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 病例的确定与诊断水平有关,所以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发病率很难进行比 较。 分母: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 暴露人口是指暴露在某病危险因素之下,有可能得病的人口。 暴露人口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①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内的人群②必须有患所要观察的疾病的可能。 ①该年 6 月 30 日 24 时或 7 月 1 日 0 时人口代替 ②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被 2 除 应用:描述疾病分布、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疾 病监测资料、前瞻性研究。 2 罹患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 单位。 应用: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职业中毒等暴发。 3 续发率(二代发病率): 在一个家庭内、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 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受其传染而发生的病例称续发病例(有时称二代病 例)。 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续发病例)占家庭或某集体成员中所有易感接触者 总数的百分率称续发率。 (应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及分母中删除) 应用: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 效果。 二、患病指标 1 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按观察时间 第 1 学时 强调为发病率 的分母。 强调续发病例 概念 =  k 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某一时点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时点患病率 = 100% 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续发率=  K 同期暴露人口数 一定期间内的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 发病率 k 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 观察人数) 某观观察期间一定人群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期间间患病 = 

对公式的解释:1.分子:特定时间内的新旧病例数。2.分母:同期平均人口数。3.比例基数K:影响因素升高因素:①病程延长;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④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③易感者迁入;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降低因素:①病程缩短;②病死率增高:③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④健康者迁入;③病例迁出③治愈率提高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如同一个蓄水池(如水库)。当流出量一定时,水源(发病率)流入量大时,则蓄水池水量增高,即患病率增高:若流入量(发病率)减少时,则患病率降低。当流入量一定,而流出量增大(如死亡增加或痊愈及康复增快)时,则蓄水量(患病率)亦减低。可见患病率水平(所有病例)是随着发病率(新病例)增高而增高,并随着疾病恢复的加速或死亡的加速而下降。患病率取决:发病率和病程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如某病患病率是376/10万,发病率是30.8/10万,则病程为12.2年。应用: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横断面研究的常用指标。患病率与发病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率的区别①患病率是观察期间某时点横断面上人群存在某病的频度,而发病率是纵向观察。②分子、分母不同。·③意义不同,发病率用于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患病率主要用于病程长的疾病的研究。2感染率;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口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现状感染率类似患病率感染率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K(K=100%)新发感染率类似发病率应用: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研究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流行势态和分析防治工作的效果、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3残疾率(残疾流行率):某一人口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或千、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残疾人数。即是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残疾率=残疾人数/调查人数×K(K=100%或1000/千)应用:说明残障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对人群中严重危害健康的任何具体病残进行单项统计。三、死亡指标第2学时,强调3

3 对公式的解释: 1.分子:特定时间内的新旧病例数。 2.分母:同期平均人口数。 3.比例基数 K:影响因素 升高因素: ①病程延长; 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④病例迁入; 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 降低因素: ①病程缩短;②病死率增高;③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④健康者迁入; ⑤病例迁出;⑥治愈率提高 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如同一个蓄水池(如水库)。 当流出量一定时,水源(发病率)流入量大时,则蓄水池水量增高,即患病率 增高;若流入量(发病率)减少时,则患病率降低。 当流入量一定,而流出量增大(如死亡增加或痊愈及康复增快)时,则蓄水量 (患病率)亦减低。 可见患病率水平(所有病例)是随着发病率(新病例)增高而增高,并随着疾病恢 复的加速或死亡的加速而下降。 患病率取决:发病率和病程 。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 率和病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 如某病患病率是 376/10 万,发病率是 30.8/10 万,则病程为 12.2 年。 应用: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为医疗设施 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横 断面研究的常用指标。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①患病率是观察期间某时点横断面上人群存在某病的频度,而发病率是纵向观察。 ②分子、分母不同。. . ③意义不同,发病率用于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预 防措施的效果。患病率主要用于病程长的疾病的研究。 2 感染率: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口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现状感染率 类似患病率 感染率 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 × K (K=100%) 新发感染率 类似发病率 应用: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研究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流行势态和分析防 治工作的效果、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 残疾率(残疾流行率):某一人口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或千、万、十万)人中 实际存在的残疾人数。 即是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 人数之比。 残疾率=残疾人数/调查人数×K (K=100%或 1000/千) 应用:说明残障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对人群中严重危害健康的任何具体病残进行 单项统计。 三、死亡指标 患病率与发病 率的区别 第 2 学时,强调

1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口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死亡率=XK(K=100%,1000/千,或10000/万)同期平均人口数粗死亡率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一种未经调整的率。死亡率死亡专率死亡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及病因等分别计算应用:a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口死亡危险性大小b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c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d病因探讨的指标e探讨病因和评价防治措施2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病死率=X100%同期患某病的人数当某病的发病和病程处于稳定状态: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100%如:从首例SARS病人在广东佛山,时间2002年11月16日。截至到2003年6月24日,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SARS病人5327例,死亡349例,病死率6.55%。3生存率(存活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生存率=X100%开始随访的病例数应用:反映疾病的危害程度、评价某种治疗的远期疗效(慢性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结核)。4累积率:某一年龄以前发生或死于某种疾病的累积概率的大小。累积率可由各年龄发病或死亡率相加获得。多用%表示累积(死亡或发病)率=[Z(年龄组(死亡或发病)专率×年龄距)1×100%应用:a慢性疾病分布的分析b说明某一年龄以前发生或死于某慢性疾病的累积概率的多少四、预期寿命指标1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X岁时的平均预期寿命表示x岁尚存活者预期尚能存活的年数正确理解:a根据现有的各年龄死亡情况综合计算,反映该地区这一年或几年的情况;b针对某一地区全人群的平均水平而言:C指出生时预期未来寿命长短。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不同地区的预期寿命可4

4 1 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口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 死亡率= ——————————————×K (K=100%,1000/千,或 10000/万) 同期平均人口数 粗死亡率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一种未经调整的率。 死亡率 死亡专率 死亡率按不同特征, 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及病因等分别 计算 应用: a 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口死亡危险性大小 b 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 c 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d 病因探讨的指标 e 探讨病因和评价防治措施 2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病死率= ————————————×100% 同期患某病的人数 当某病的发病和病程处于稳定状态: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100% 如:从首例 SARS 病人在广东佛山,时间 2002 年 11 月 16 日。截至到 2003 年 6 月 24 日,共有 2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 SARS 病人 5327 例,死亡 349 例, 病死率 6.55%。 3 生存率(存活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 为 1、3、 5 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随访满 n 年尚存活的病例数 生存率= —————————————×100% 开始随访的病例数 应用:反映疾病的危害程度、评价某种治疗的远期疗效(慢性病、恶性肿瘤、心血 管病、结核)。 4 累积率:某一年龄以前发生或死于某种疾病的累积概率的大小。累积率可由各年 龄发病或死亡率相加获得。多用%表示 累积(死亡或发病)率=[∑(年龄组(死亡或发病)专率×年龄距)]×100% 应用: a 慢性疾病分布的分析 b 说明某一年龄以前发生或死于某慢性疾病的累积概率的多少 四、预期寿命指标 1 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X 岁时的平均预期寿命表示 x 岁尚存活者预期尚能存 活的年数 正确理解: a 根据现有的各年龄死亡情况综合计算,反映该地区这一年或几年的情况; b 针对某一地区全人群的平均水平而言; c 指出生时预期未来寿命长短。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不同地区的预期寿命可 死亡率与病死 率的区别

以直接比较。应用:a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b衡量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C新指标(PYLL、DALY)的基础2潜在减寿年数: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ePYLL=aidii=1式中:e一预期寿命(岁);i-年龄组(通常计算其年龄组中值):ar-剩余年龄a=e-(i+0.5),其意义为:当死亡发生于某年龄(组)时,至活到e岁时,还剩余的年龄。由于死亡年龄通常以上一个生日计算,所以尚应加上一个平均值0.5岁。d,-某年龄组的死亡人数。优点:a计算简便、易于理解,结果直观b用于了解居民过去和现在的卫生健康水平C对卫生防疫工作的设计,计量和估计也是必需的d每种疾病的平均死亡年龄不同,潜在减寿年数的值亦不同e在对同一种疾病的死因构成与潜在减寿年数构成进行比较时,其顺位也常有差异。(如下表显示,由于各类事故死亡的平均年龄较轻,所以潜在减寿年数构成比值明显高于死亡构成比值,潜在减寿年数构成顺位上升。心脏病、肿瘤等疾病的平均死亡年龄较高,潜在减寿年数构成比值明显低于死亡构成比值,潜在减寿年数构成顺位下降。应用:a计算并比较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寿命减少年数b某一地区(县)和另一标准地区(或省)间相比较c筛选确定重点卫生问题或重点疾病d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和卫生政策的分析3伤残调整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广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寿命损失年(YLL)因早死所致;健康寿命损失年(YLD)疾病所致残疾引起。DALY-YLL+YLD应用:a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性别、年龄)、不同病种进行DALY分布的分析,帮助确定危害严重的主要病种、重点人群和高发地区b宏观认识疾病和疾病控制c成本效果分析第二节疾病流行的强度一、散发定义: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5

5 以直接比较。 应用: a 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b 衡量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 c 新指标(PYLL 、 DALY)的基础 2 潜在减寿年数: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 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e PYLL =∑aidi i=1 式中:e—预期寿命(岁); i-年龄组(通常计算其年龄组中值); ai -剩余年龄 ai= e-(i+0.5),其意义为:当死亡发生于某年龄(组)时,至 活到 e 岁时,还剩余的年龄。由于死亡年龄通常以上一个生日计算,所以尚应加 上一个平均值 0.5 岁。 di -某年龄组的死亡人数。 优点: a 计算简便、易于理解,结果直观 b 用于了解居民过去和现在的卫生健康水平 c 对卫生防疫工作的设计,计量和估计也是必需的 d 每种疾病的平均死亡年龄不同,潜在减寿年数的值亦不同 e 在对同一种疾病的死因构成与潜在减寿年数构成进行比较时,其顺位也常有差异。 (如下表显示,由于各类事故死亡的平均年龄较轻,所以潜在减寿年数构成比值明 显高于死亡构成比值,潜在减寿年数构成顺位上升。心脏病、肿瘤等 疾病的平均死亡年龄较高,潜在减寿年数构成比值明显低于死亡构成 比值,潜在减寿年数构成顺位下降。) 应用: a 计算并比较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寿命减少年数 b 某一地区(县)和另一标准地区(或省)间相比较 c 筛选确定重点卫生问题或重点疾病 d 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和卫生政策的分析 3 伤残调整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 包括:寿命损失年(YLL) 因早死所致; 健康寿命损失年(YLD) 疾病所致残疾引起。 DALY= YLL+ YLD 应用: a 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性别、年龄)、不同病种进行 DALY 分布的分析,帮助确 定危害严重的主要病种、重点人群和高发地区 b 宏观认识疾病和疾病控制 c 成本效果分析 第二节 疾病流行的强度 一、散发 定义: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 散在发生

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原因:疾病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传播机制不易实现的传染病长潜伏期传染病强调发病的数二、暴发量、涉及范围与定义: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流行强度的关系传染病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如托幼机构的麻疹非传染性疾病如食用毒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三、流行定义: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pandemic),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疾病分布的意义,疾病的测量指标:发病、患病、死亡、残疾失能等指标;疾病的流行强度:散发、爆发、流行与大流行。【本讲课程的作业】发病率与患病率间有何关系,又有何不同?各自的用途是什么6

6 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原因:疾病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 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 传播机制不易实现的传染病 长潜伏期传染病 二、暴发 定义: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传染病 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如托幼机构的麻疹 非传染性疾病 如食用毒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三、流行 定义: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其发 病率 水平 超过 该地 一定 历史 条件 下的 流行 水平 时, 称大流行 (pandemic),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 强调发病的数 量、涉及范围与 流行强度的关 系 【本讲课程的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疾病分布的意义,疾病的测量指标:发病、患病、死亡、残 疾失能等指标;疾病的流行强度:散发、爆发、流行与大流行。 【本讲课程的作业】 发病率与患病率间有何关系,又有何不同?各自的用途是什么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