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7.1 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

第七章汽车的通过性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主讲:余晨光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 1 主讲:余晨光

汽车通过性的定义汽车的通过性(越野性)是指它能以足够高(如松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和无路地带(如软地面、凹凸不平地面等)及各种障碍陡坡、侧坡、壕沟、台阶、灌木丛、水障等)的能力。通过性又分为支承通过性和几何通过性通过性取决于地面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及汽车的结构参数和几何参数。2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汽车通过性的定义 • 汽车的通过性(越野性)是指它能以足够高 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和无路地带(如松 软地面、凹凸不平地面等)及各种障碍(如 陡坡、侧坡、壕沟、台阶、灌木丛、水障等 )的能力。 • 通过性又分为支承通过性和几何通过性。 • 通过性取决于地面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及汽车 的结构参数和几何参数。 2

间隙失效顶起失效:当车辆中间底部的零件碰到地面而被顶住的情况间隙失效:汽车与地面间的间隙不足而被触头失效:当车辆前端触及地地面托住,无法通过面而不能通过的情况的情况。托尾失效:当车辆尾部触及地面而不能通过的情况。>与间隙失效有关的汽车整车几何尺寸,称为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包括最小离地间隙、纵向通过角、接近角、离去角、最小转弯直径等。3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间隙失效 3 间隙失效:汽车与地 面间的间隙不足而被 地面托住,无法通过 的情况。 顶起失效:当车辆中间底部的 零件碰到地面而被顶住的情况。 触头失效:当车辆前端触及地 面而不能通过的情况。 托尾失效:当车辆尾部触及地 面而不能通过的情况。 与间隙失效有关的汽车整车几何尺寸,称为汽车通过 性几何参数,包括最小离地间隙、纵向通过角、接近角、离 去角、最小转弯直径等

(1)最小离地间隙hC汽车满载、静止时,支承平面与汽车上的中间区域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它反映了汽车无碰撞地通过地面凸起的能力。涉水深度(FordingDepth)610mm最小离地间隙(GroundClearance)251.5mm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1)最小离地间隙h 4 汽车满载、静止时,支承平面与汽车上的中间区域 最低点之间的距离。 它反映了汽车无碰撞地通过地面凸起的能力

(2)纵向通过角βPSIT汽车满载、静止时,分别通过前、后车轮外缘作垂直于汽车纵向对称平面的切平面,两切平面交于车体下部较低部位时所夹的最小锐角。它表示汽车能够无碰撞地通过小丘、拱桥等障碍物的轮廓尺寸。39.8°37.10纵向通过角离去角接近角(ApproachAngle(Break-OverAngle)(DepartureAngle)5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2)纵向通过角β 5 汽车满载、静止时,分别通过前、后车轮外缘作垂 直于汽车纵向对称平面的切平面,两切平面交于车 体下部较低部位时所夹的最小锐角。 它表示汽车能够无碰撞地通过小丘、拱桥等障碍物 的轮廓尺寸

(3)接近角1YST汽车满载、静止时,前端突出点向前轮所引切线与地面间的夹角。>"越大,越不容易发生触头失效。23.539.8°37.1°纵向通过角离去角接近角(ApproachAngleBreak-OverAngleDepartureAngle6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3)接近角γ1 6 汽车满载、静止时,前端突出点向前轮所引切线与 地面间的夹角。 γ1越大,越不容易发生触头失效

(4)离去角2YST汽车满载、静止时,后端突出点向后轮所引切线与地面间的夹角。>越大,越不容易发生拖尾失效。23.539.8°37.1°纵向通过角离去角接近角(ApproachAngleBreak-OverAngleDepartureAngle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4)离去角γ2 7 汽车满载、静止时,后端突出点向后轮所引切线与 地面间的夹角。 γ2越大,越不容易发生拖尾失效

(5)最小转弯直径dminST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汽车以最低稳定车速转向行驶时,外侧转向轮的中心平面在支承平面上滚过的轨迹圆直径。它表征了汽车能够通过狭窄弯曲地带或绕过不可越过的障碍物的能力。8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5)最小转弯直径dmin 8 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汽车以最低稳定车速转向行 驶时,外侧转向轮的中心平面在支承平面上滚过的 轨迹圆直径。 它表征了汽车能够通过狭窄弯曲地带或绕过不可越 过的障碍物的能力

(6)3转弯通道圆ST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汽车以最低稳定车速转向行驶时,车体上所有点在支承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圆周以外的最大内圆,称为转弯通道内圆:车体上所有点在支承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圆周以内的最小外圆,称为转弯通道外圆转弯通道外圆转弯通道内圆9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6)转弯通道圆 9 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汽车以最低稳定车速转向行 驶时,车体上所有点在支承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圆 周以外的最大内圆,称为转弯通道内圆;车体上所 有点在支承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圆周以内的最小外 圆,称为转弯通道外圆

思考题YS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有哪些?与间隙失效的关系如何?10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思考题 • 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有哪些?与间隙失效 的关系如何? 1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7.2-1 汽车的越台能力.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7.2-2 汽车的跨沟能力.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2-1 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1-1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1-2 平顺性的评价方法.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3-3 单质量系统的幅频特性分析.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2-2 空间频率功率谱化为时间频率功率谱.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3-1 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3-2 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4-1 双质量振动系统的偏频和振型分析.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3-5 悬架弹簧动挠度和车轮与路面间相对动载的分析.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3-4 车身加速度功率谱密度的计算分析.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3-6 悬架系统固有频率与阻尼比的选择.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4-3 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影响.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4-2 车轮部分单质量系统分析.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6 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六章 汽车平顺性 6.5 双轴汽车的振动.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4-8 侧倾外倾-侧倾时车轮外倾角的变化.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4-9 侧倾转向.pdf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2-1 轮胎坐标系.pdf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24讲 期末归纳复习.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23讲 综合举例.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22讲 断面图及简化画法.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18讲 组合体构型.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17讲 画木模.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21讲 剖视图(3/3).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19讲 视图、剖视图(1/3).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20讲 剖视图(2/3).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16讲 尺寸(2/2).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15讲 尺寸(1/2).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13讲 形体分析法读图.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14讲 线面分析法读图.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11讲 相贯线构型.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8讲 截交线构型设计.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12讲 组合体画图.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10讲 相贯线(二)曲面文体相贯线.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7讲 组合体截交线.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9讲 相贯线(一)正交两圆柱相贯.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6讲 锥球截交线.doc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授课教案(A1讲稿)第5讲 曲取线、曲截交线圆柱.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