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学校体育研究——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澄清与分析_季浏

上悟航摩院纪 2020年 1月15日出 季酒,对我20年基有体有新若于认明题的清与分标】.上体有子院学报.00,44:210 鲁学术争鸣 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 澄清与分析 季浏 (1.华东师范大学体有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2.华东与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于教有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 摘要:分析我国20年基础教有体育新课中的若干认识问题,色括体有新课改是健康与技术之争,是唯兴趣论、对 现实问题的把报和分析存在认识偏差、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模糊了课程目标、缺乏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 导、否定传统教学方法、否定教师评价和站果评价、否定教师数育的主导地位、出现1条错误的问题认识和解 决链条等10个方面,对其选行回应,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与健 康课程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有新谋孜:基础教有: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健康第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498(2020)01-0021-10 D0L:10.16099jsu5.2020.01.003 我国第8次基础教有课程改革于1999年启动,至 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 今已有20年。20年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准(实验稿)》和2011年版《义务教合体百与健康课得 (以下简称“体有新课改”)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前行 标准》,还是2003年版《普通高中体有与健康课程标准 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然而,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 (实验)》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体有与健康课程标准》 因为体有新课改面临着落后教育观念、惯性思维,惰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抑或是4个版本的课程标准 性做法等因素的影响和阻碍,特别是一些误导、误解 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均从未表述过体育新课改是 误传的观点对体有新课改的更好发展产生了较为亚 健康与技术之争 ”。除最早的2001年版《课程标准 重的消极影响和干扰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关于 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 体育新课改的一些不客观,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进 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 行回应和阐释,以便消除误解、排除干扰、统一认识」 程"外,其他3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在定义体育与健 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推进体育新课改。 康课程的性质时均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 1 体育新课改中需要澄清的一些重要认识 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有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问题 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或目 标)的必修课程。这些表述均清楚地说明了技术 1.1“体育新课改是健康与技术之争”的观点是伪 健康的关系,即强调技能是手段和内容,健康是目的 命题 (或目标)。尽管在课程性质的定义中未提“技术”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伪命题?理由如下 字,但提了“技能”二字,因为技能中包括技术使用技 (1)无论是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 能二字更强调技术的运用和运用技术的能力,这对培 收稿日開:2019-08.0 :修回日期 2019409-2 基金项目 东师范 点实验室建设项日( 5412351420304):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 上海市料技艺术致有中心项目(11001-412321-10006):青少年体育教有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 -2548),男,江苏泰兴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土,博士生导师:T:(021)54342612.E-ma 21 (C)1994-2020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2020 年 1 月 15 日出版 季浏.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澄清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21-30 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 澄清与分析 季 浏1,2 (1.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摘 要: 分析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中的若干认识问题,包括体育新课改是健康与技术之争、是唯兴趣论、对 现实问题的把握和分析存在认识偏差、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模糊了课程目标、缺乏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指 导、否定传统教学方法、否定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否定教师教育的主导地位、出现1条错误的问题认识和解 决链条等10个方面,对其进行回应,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与健 康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关键词: 体育新课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健康第一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498(2020) 01-0021-10 DOI:10.16099/j.sus.2020.01.003 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启动,至 今已有20年。20年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以下简称“体育新课改”)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前行, 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然而,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 因为体育新课改面临着落后教育观念、惯性思维、惰 性做法等因素的影响和阻碍,特别是一些误导、误解、 误传的观点对体育新课改的更好发展产生了较为严 重的消极影响和干扰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关于 体育新课改的一些不客观、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进 行回应和阐释,以便消除误解、排除干扰、统一认识、 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推进体育新课改。 1 体育新课改中需要澄清的一些重要认识 问题 1.1 “体育新课改是健康与技术之争”的观点是伪 命题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伪命题?理由如下: (1)无论是 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 中学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 准(实验稿)》和 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还是2003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抑或是 4个版本的课程标准 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均从未表述过体育新课改是 “健康与技术之争”。除最早的 2001年版《课程标准》 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 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 程”[1] 外,其他3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在定义体育与健 康课程的性质时均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 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或目 标)的必修课程[2-4] 。这些表述均清楚地说明了技术与 健康的关系,即强调技能是手段和内容,健康是目的 (或目标)。尽管在课程性质的定义中未提“技术”二 字,但提了“技能”二字,因为技能中包括技术,使用技 能二字更强调技术的运用和运用技术的能力,这对培 收稿日期:2019-08-05;修回日期:2019-09-20 基金项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40500-541235-14203 /004);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1100-41222-16057);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项目(11001-412321-10006);青少年体育教育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 地建设项目(11001-412321-17006) 作者简介:季浏(ORCID:0000-0002-6772-2548),男,江苏泰兴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Tel.:(021)54342612,E-mail: lji@tyxx.ecnu.edu.cn 学术争鸣 21

上他帆方琴陀摩犯 委浏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有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语洁与分析 养学生的运动能力非常有益。这也是针对我国的体 数学手段”室老曾专门写了《论“健康第一”指导用 有课中儿乎均是教学生学纷 个单 技术,导致学生 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和《论新体有课程中运动技能 不会运用技术,达不到掌握技能的目的,更学不会 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啊,对新课改下的运动技能 而密落的运动这一间思重而根出的出外从《里程示 数学问颗讲行阐述。体有课不教技术教什么?关键 准》的定义中也可看出,新体有课程强调从基础知 是要思考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究竞为什么教技 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老三基“向“知识技能不 术,教什么技术、怎么教技术教到什么程度、教的 方法”转变,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钥 果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长期以来只是集中在教 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进学 么技术、怎么数技术的问题,其他问题我们很少思考 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部 和关注。未来我们应思考如何通过技术的有效教学 分也提及运动技术的概念和具体的运动技术。 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如 (2)体有新课改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肖 何把教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 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 系养的过程。因此,体有新课改不存在技术与键康之 院关于深化教有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有的决定》 争的问题。 确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 12 “体育新课改是唯兴趣论”的观点是误解 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学校教 唯兴趣论的说法有儿种:①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 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 兴趣就是降低运动技术的地位或取消竞技运动:②注 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体有 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是提倡“放羊式”教学:③注 炼的习惯。”虽然该文件强调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筑 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就是弱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 的指导思想,但由于体育与意康息息相关,本课程 几种说法均与《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完全不符,存在 名称也由原来的“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 严重的误解。无论哪个版本《课程标准》均高度重视 程”,而且这一指导思想是在论及学校体有时提出的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谭,这也是本果程的基本理含之 所以学校体育更应树立“健康 的指导思想。 ,没有哪个版本《课程标准》涉及上面的3种说法 后,闲家顺布的一系列关干教有方面的重要文件在论 例如,2001年版《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之 及学校体有时均明确强调要树立“康第 ”的指写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中指: 思想,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有大会上的或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阳 要讲话明确强调:“要树立健康第 一的教育理念,开足 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 开齐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福 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19年颁布的《中共中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 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 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有锻炼。”同时,所有 质量的意见》指出 “强化体有锻炼 坚持健康第 本的《解读》对运动兴里均有专门的论述,特别是对唯 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亚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 兴论的几动说法右明确的回应和解登在出西 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有免修学生外,未 针对上述3种说法做出进 步阐述 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 不得发放毕 业 书。 (1)运动兴趣培养与运动技术教学不是对立关 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 系,是相浦相成、相互根进的关系。重视激发老生的 水平开始全面持续下降.因此,从最早的2001年版 运动兴趣,不但不会降低运动技术的地位,还会提高 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 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积极性,提升 动技术水平: 想,其具有重要的时代背景和长远意义 ,是落实国翁 动技术水平提高了,学生就会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的充分体现。 、,这会讲一步微发和保诗运动兴源 当然,文用可 (3)坚持“健唐第一”的指导思相不是不要云动 道的运动持术水平不是指训往据固的推一持术水平 术也不淡化运动术或音书运动。002年 而泉 一个项目的整体运动水平。长期的实践表明,月 《解读》指出:“我们反对的是体育课程的竞技化 重视单一技术的教学是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的 不是竞技运动本身,竞技运动项目依然是体有与健康 因为这样的单一技术教学单调、枯燥、乏味。至于“激 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竞赛依然被用作重要的 发运动兴趣就是取消竞技运动”,则是无稽之谈。《环 22 (C)1994-202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季浏.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澄清与分析 养学生的运动能力非常有益。这也是针对我国的体 育课中几乎均是教学生学练一个单一技术,导致学生 不会运用技术,达不到掌握技能的目的,更学不会一 项完整的运动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此外,从《课程标 准》的定义中也可看出,新体育课程强调从基础知 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老三基”向“知识、技能和 方法”转变,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 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进学 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部 分也提及运动技术的概念和具体的运动技术。 (2)体育新课改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党 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5] 明 确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 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学校教 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 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体育锻 炼的习惯。”虽然该文件强调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 一”的指导思想,但由于体育与健康息息相关,本课程 名称也由原来的“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 程”,而且这一指导思想是在论及学校体育时提出的, 所以学校体育更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此 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关于教育方面的重要文件在论 及学校体育时均明确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 思想,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 要讲话明确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足 开齐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 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6] 2019年颁布的《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 质量的意见》[7] 指出:“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 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 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 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加之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叶开始,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 水平开始全面持续下降,因此,从最早的 2001年版到 2017 年版的《课程标准》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 想,其具有重要的时代背景和长远意义,是落实国家 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的充分体现。 (3)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是不要运动 技术,也不是淡化运动技术或竞技运动。2002 年版 《解读》[8]213指出:“我们反对的是体育课程的竞技化而 不是竞技运动本身,竞技运动项目依然是体育与健康 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竞赛依然被用作重要的 教学手段。”笔者曾专门撰写了《论“健康第一”指导思 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9] 和《论新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 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10] ,对新课改下的运动技能 教学问题进行阐述。体育课不教技术教什么?关键 是要思考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究竟为什么教技 术、教什么技术、怎么教技术、教到什么程度、教的效 果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长期以来只是集中在教什 么技术、怎么教技术的问题,其他问题我们很少思考 和关注。未来我们应思考如何通过技术的有效教学 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如 何把教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 素养的过程。因此,体育新课改不存在技术与健康之 争的问题。 1.2 “体育新课改是唯兴趣论”的观点是误解 唯兴趣论的说法有几种:①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 兴趣就是降低运动技术的地位或取消竞技运动;②注 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是提倡“放羊式”教学;③注 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就是弱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 几种说法均与《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完全不符,存在 严重的误解。无论哪个版本《课程标准》均高度重视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这也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 一,没有哪个版本《课程标准》涉及上面的 3 种说法。 例如,2001年版《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之一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中指出: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 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 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均应十分关注学 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 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所有版 本的《解读》对运动兴趣均有专门的论述,特别是对唯 兴趣论的几种说法已有明确的回应和解释。在此再 针对上述3种说法做出进一步阐述。 (1)运动兴趣培养与运动技术教学不是对立关 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重视激发学生的 运动兴趣,不但不会降低运动技术的地位,还会提高 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积极性,提升运动技术水平;运 动技术水平提高了,学生就会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心,这会进一步激发和保持运动兴趣。当然,这里所 说的运动技术水平不是指以往强调的单一技术水平, 而是一个项目的整体运动水平。长期的实践表明,只 重视单一技术的教学是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的, 因为这样的单一技术教学单调、枯燥、乏味。至于“激 发运动兴趣就是取消竞技运动”,则是无稽之谈。《课 22

2020年1月第44卷第1别 学术争庭 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也有各类竞技运动学习的明确 生体质健康水平止跌回升、稳中向好的状况与新课改 要求。 密不可分。如果坚持深化课改,我们相信学生的身心 (2)把激发运动兴趣说成是提倡“放羊式”教学 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好。虽然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受彩 “学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种说法更不可思议。激 种因素的影响,但高质量的体有与健康教学起着重要 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是要改变以往长期存在的教学 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况且,追求解决这 一问题的过 内容单 、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组织形式死板 教学 程比结果更重要。体育新课改努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用沉闷的状况,改变犹如“军事课”“纪律课"的体育源 就是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对此,应着力解 堂数学形态但导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哈和体有 快以下具体问题 经验相联系、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教学氛围生动活泼 (1)观念问题 由“学科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 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享受 转变。“学科中心论”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忽视学 运动乐趣,优化学习效果。然而,“放羊式“教学是我 生的身特占,心理需求情成体哈和个体差异:只关 们通常所说的“1个哨子2个球,学生教师都自由”的 注“教教材”,忽视“用教材教” 言以蔽之,“学科中 教学,是无组织无方法、无要求的教学,是数师不你 心论”重知识,轻学生,反映到体有课程和教学领 责任的教学。 由此可见,激发运动兴趣与“放羊式”教 就是“运动技术中心论”。该观点主要强调运动技术 学风马牛不相及。 的数学.孝别强四个个单一技术的碎片化数学.日 (3)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但未弱化教师 要“报”每个技术的细节,结果不但学生在课堂上“动 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更高 不起来、无运动负荷 不出汗”,而且由于教学内容单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要求教师做到:改变长期以来单 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不喜欢体育课,史 单调 成不变的教学 方式方法:改变只是满足 不可能堂怪佰是格的云动转能学生的木质律康成 把内容教完,把课上下来的状况;创新教学设计和教 平也就难以提高。当然,由“学科中心论”向“学生中 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心论”转变,不是说不要学科和知识,更不是说不要 何使学生享受运动乐趣,如何优化学习效果上:努力 动技术,而是应该从社会、学科和学生的角度构建 使体有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而不是让“学生喜戏 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使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 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长期存在。由此可见 会面发据】 上述3种说法毫无道理,唯兴趣论是强加于体育新课 (2)课程目标向题。 长期受“学科中心论”和“运 改之上的现占 动技术中心论”的影响,以往的体育课程目标主要就 13“体育新课改对现实问题的把据和分析存在认 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虽然在涉及体育课程的目的和 识偏差”的观点是片面的 任务时也谈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有观点认为:体育新课改应找准并努力解决体育 等,但较为笼统,未对这些目的和任务进行层层分角 教学中的“直问题”,改革切莫盲目,应力戒“为改革而 和具体细化说明,更未提供可操作的案例,导致体有 改革“的课改。实际上,体有新课改就是要努力解头 教师儿乎均只关注一个个规定的单一技术教学任务 直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 即主要关注教什么的问题。 体育新课改从学科有 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整个基础教有课程改革一样,就 的角度,明确提出了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是针对问题而进行改革的,而不是“为改革而改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2017年版《课程标 针对我国吉少年儿帝体质健康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 准》提出要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并日 开始 下降趋势,21世纪初进行的体 育课程改 要将三维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落实到各 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努力解决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 级具体目标中。实际上,体育新课改就是要改革课程 质健康下降的问题。这与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目标单一的问题,直正发挥运动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关于深化教有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最 (3)果程内容问题。①以往的课程内容是对全国 近颁发的 一系列教育方面的重要文件均强调学校体 所有学校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这完全是计划经济时 育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高度 代的产物,忽视了地区差异,学校特点、学生基础等因 致。有观点认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体质健康 煮,可谓“千人一面”“千校一面”,体育教师只县课程 间题未必仅靠课改以解决,但事实是近些年我国学 的被动执行者,也导致大多数学校无法按照规定的内 (C)1994-2020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2020 年1 月 第 44 卷 第 1 期 学术争鸣 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也有各类竞技运动学习的明确 要求。 (2)把激发运动兴趣说成是提倡“放羊式”教学, “学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种说法更不可思议。激 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是要改变以往长期存在的教学 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组织形式死板、教学氛 围沉闷的状况,改变犹如“军事课”“纪律课”的体育课 堂教学形态,倡导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育 经验相联系、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教学氛围生动活泼 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享受 运动乐趣,优化学习效果。然而,“放羊式”教学是我 们通常所说的“1 个哨子 2 个球,学生教师都自由”的 教学,是无组织、无方法、无要求的教学,是教师不负 责任的教学。由此可见,激发运动兴趣与“放羊式”教 学风马牛不相及。 (3)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但未弱化教师 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更高。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要求教师做到:改变长期以来单 一单调、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方法;改变只是满足于 把内容教完,把课上下来的状况;创新教学设计和教 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何使学生享受运动乐趣,如何优化学习效果上;努力 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而不是让“学生喜欢 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长期存在。由此可见, 上述 3种说法毫无道理,唯兴趣论是强加于体育新课 改之上的观点。 1.3 “体育新课改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和分析存在认 识偏差”的观点是片面的 有观点认为:体育新课改应找准并努力解决体育 教学中的“真问题”,改革切莫盲目,应力戒“为改革而 改革”的课改。实际上,体育新课改就是要努力解决 “真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样,就 是针对问题而进行改革的,而不是“为改革而改革”。 针对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 中叶开始呈下降趋势,21世纪初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 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努力解决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体 质健康下降的问题。这与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5] 到最 近颁发的一系列教育方面的重要文件均强调学校体 育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高度一 致。有观点认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体质健康 问题未必仅靠课改可以解决,但事实是近些年我国学 生体质健康水平止跌回升、稳中向好的状况与新课改 密不可分。如果坚持深化课改,我们相信学生的身心 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好。虽然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受多 种因素的影响,但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起着重要 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况且,追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过 程比结果更重要。体育新课改努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就是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对此,应着力解 决以下具体问题。 (1)观念问题。由“学科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 转变。“学科中心论”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忽视学 生的身心特点、心理需求、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只关 注“教教材”,忽视“用教材教”。一言以蔽之,“学科中 心论”重知识、轻学生,反映到体育课程和教学领域, 就是“运动技术中心论”。该观点主要强调运动技术 的教学,特别强调一个个单一技术的碎片化教学,且 要“抠”每个技术的细节,结果不但学生在课堂上“动” 不起来、无运动负荷、“不出汗”,而且由于教学内容单 一、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不喜欢体育课,更 不可能掌握一项完整的运动技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 平也就难以提高。当然,由“学科中心论”向“学生中 心论”转变,不是说不要学科和知识,更不是说不要运 动技术,而是应该从社会、学科和学生的角度构建新 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使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 全面发展。 (2)课程目标问题。长期受“学科中心论”和“运 动技术中心论”的影响,以往的体育课程目标主要就 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虽然在涉及体育课程的目的和 任务时也谈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等,但较为笼统,未对这些目的和任务进行层层分解 和具体细化说明,更未提供可操作的案例,导致体育 教师几乎均只关注一个个规定的单一技术教学任务, 即主要关注教什么的问题。体育新课改从学科育人 的角度,明确提出了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2017年版《课程标 准》提出要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并且 要将三维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落实到各 级具体目标中。实际上,体育新课改就是要改革课程 目标单一的问题,真正发挥运动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3)课程内容问题。①以往的课程内容是对全国 所有学校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这完全是计划经济时 代的产物,忽视了地区差异、学校特点、学生基础等因 素,可谓“千人一面”“千校一面”,体育教师只是课程 的被动执行者,也导致大多数学校无法按照规定的内 23

上他帆方琴陀摩犯 委浏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有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语洁与分析 突和学时执行谁以发挥学校和体有数师的和极性和 康行为等或者道来要围学科核、素养进行评 创造性,也就难以形成学校的教学特色。 ②规定的鲵 价。 评价的方法要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定量 教学内容几乎均是单个技术,也导致一堂课就教 评价与定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 个单个技术,甚至几堂课均教同样的单个技术,更普 评价主体应是以数师平价为主,有机融人学牛自平和 遍的是小学教原地双手胸前传球这一单个技术,到大 互评,甚至融入家长、班主任等的评价。由此可见,体 学还在“不折不扣”地教这 单个技术,导致绝大多 有新课改者力解决的问题是“直向题”,且问题明确。 学生不会一项完整的运动。③受“知识中心论”的深 A “体育新课改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的观点不 刻影咱.我们以往定义的教学内容均是知识和技术 客观 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无助于发挥 有硬占指出.业次述有海里改的其此失望源干达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作用。鉴于上述问题长期 育课程改革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或基础不坚实。然 在,且实践证明是低效的教学内容体系,体育新果改 而,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 就是要解决“只是规定统一教学内容、只教单个运动 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体育新课改亦如此,具体体 技术,只是知识和技术的教学内容”等三大课程内容 现在以卡几个方面 问题,侣导目标引领内容,教会学生 一到儿项运动,以 (1)体有新课改的重要标志就是部领布的 及建立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样才能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性的文件体现 破除长期以来果程内容教学“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 意志,符合党和国家21世纪的人才培养新要求。新 尝辄止,半途而废”的现象,才能促进学生学会运动 收的验哈于21世纪初.最初制订《果程标准》的政用 增进健康。 依据如下:①1999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 (4)教学方式问颗。以往的教学方式时于福遇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要 “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反映到体有教学中就是 整和改革味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出教有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且更多采用集体操练 程本系”:22001年顶发的《园务院关于基础教台改单 的单一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应继续存在,但需 和发展的决定》四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数有要求 要改讲,因为这种单一教学方式导致教师讲得讨多 学生练得太少,且学生“动”不起来,也无助于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体有新课改就 意义、果程目际、果程内谷容、教学方式、学习平价等 强调解决单一教学方式问题,倡导将讲授与自主、合 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后期对《课得标准》的修打山 作和探穷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方式的名 样化。 -2020)》(中共中央国务 (5)学习评价问题 以往的体育学习评价 就订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有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及 价内容而言,主要是对学生的体能和技术进行评价 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根出的关干学数省 就评价方式而言,主要采用结果性和定量评价:就评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教有部关于全面 价的主体而言,也完全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国 价 这样的评价作为完整学习评价体系的 部分 院小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 然应继续存在,但因为这样的评价体系过于强调评价 发展的意见》等。文此重要文件均为体省新课改指明 的甄别和洗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对 了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它们既是体有新课改的政 促进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作 策基础 也是理论基础 用非常有限。因此,体育新课改高度重视解决评价内 (2)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体有新课改也具有坚 谷单 ,评价方式单调、评价主体孤立的单 -平价体 实的理论基础。关于这一点,所有版本《解读》均阐述 系问题,侣导评价的目标要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不 了达育新果女的理论其出。刷如)00)年版以各数省 足、挖掘学习的潜能、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能 《解读》和2004年版普通高中《解读》就明确提出体育 力,有助于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间 与健康课程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教有学 题和闲难,进而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体能 生物学基。这是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综合 和技能,而且包括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 性课程.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且面向全体学生 24 (C)1994-2020 China Academie Jour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季浏.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澄清与分析 容和学时执行,难以发挥学校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也就难以形成学校的教学特色。②规定的统 一教学内容几乎均是单个技术,也导致一堂课就教一 个单个技术,甚至几堂课均教同样的单个技术,更普 遍的是小学教原地双手胸前传球这一单个技术,到大 学还在“不折不扣”地教这一单个技术,导致绝大多数 学生不会一项完整的运动。③受“知识中心论”的深 刻影响,我们以往定义的教学内容均是知识和技术, 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无助于发挥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作用。鉴于上述问题长期存 在,且实践证明是低效的教学内容体系,体育新课改 就是要解决“只是规定统一教学内容、只教单个运动 技术、只是知识和技术的教学内容”等三大课程内容 问题,倡导目标引领内容,教会学生一到几项运动,以 及建立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样才能 破除长期以来课程内容教学“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 尝辄止、半途而废”的现象,才能促进学生学会运动、 增进健康。 (4)教学方式问题。以往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 “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反映到体育教学中就是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且更多采用集体操练 的单一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应继续存在,但需 要改进,因为这种单一教学方式导致教师讲得过多, 学生练得太少,且学生“动”不起来,也无助于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体育新课改就是 强调解决单一教学方式问题,倡导将讲授与自主、合 作和探究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方式的多 样化。 (5)学习评价问题。以往的体育学习评价,就评 价内容而言,主要是对学生的体能和技术进行评价; 就评价方式而言,主要采用结果性和定量评价;就评 价的主体而言,也完全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 价。这样的评价作为完整学习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当 然应继续存在,但因为这样的评价体系过于强调评价 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对 促进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作 用非常有限。因此,体育新课改高度重视解决评价内 容单一、评价方式单调、评价主体孤立的单一评价体 系问题,倡导评价的目标要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不 足、挖掘学习的潜能、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能 力,有助于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 题和困难,进而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体能 和技能,而且包括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 康行为等,或者说未来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评 价。评价的方法要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定量 评价与定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主体应是以教师评价为主,有机融入学生自评和 互评,甚至融入家长、班主任等的评价。由此可见,体 育新课改着力解决的问题是“真问题”,且问题明确。 1.4 “体育新课改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的观点不 客观 有观点指出:此次体育新课改的某些失误源于体 育课程改革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或基础不坚实。然 而,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 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体育新课改亦如此,具体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新课改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部颁布的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性的文件体现国家 意志,符合党和国家21世纪的人才培养新要求。新课 改的实验始于21世纪初,最初制订《课程标准》的政策 依据如下:①1999 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 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5] 指出,要“调 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 程体系”;②200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和发展的决定》[11] 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③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和 意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提 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后期对《课程标准》的修订也 遵循了当时颁布的国家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及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学校教育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 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国务 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 发展的意见》等。这些重要文件均为体育新课改指明 了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它们既是体育新课改的政 策基础,也是理论基础。 (2)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体育新课改也具有坚 实的理论基础。关于这一点,所有版本《解读》均阐述 了体育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例如,2002年版义务教育 《解读》和 2004年版普通高中《解读》就明确提出体育 与健康课程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 生物学基础。这是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综合 性课程,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且面向全体学生, 24

2020年1月第44卷第1别 学术争庭 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运用多学科的原理 “有人为本”,要求从应试教有向素质教有转变,以及 和方法实施体有与健康教学。2012年版义务教有《解 教有部相关文件强调从“知识中心”向“学生中心“转 读》和2018年版普通高中《解读》从课程论、运动技能 变,从教知识向培养核心素养转变等,无不体现党和 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体育新课改的理论 国家对人的培养的高度重视。课程是学校教育中培 基础 3)适当学习和借鉴若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 必要 体育课程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具有 (3)体育新课改是学科育人的要求。为了充分发 国际视野,中国特角的体有与康课得理论和方法体 挥课得的有人功能,冰须政变以往只强调知识的目 系。《课程标准》研制或修订前.《课程标准》研制组或 标,把知识既作为课程的内容又作为课程的目标,以 修订组深入学习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 及“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状况 数育部从新课改 新西 、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 期就强调各门课程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香港等国家或地风最新面布的课程标准及相关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当前和未来强调 著。因此,先讲的体有课程理论和方法也是体有 要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就是倡导学科 新课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育人 如果说“新课改体育课程目标模糊、虚化和泛 (4)体有新课改具有较好的实践基础。从20世纪 化”,这实际上还是“知识中心论”和“运动技术中心 90年代初开始,我国已有许多学校和体育教师开始 论”的集中反映,是从以往的一维课程目标的角度评 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快乐体有教学法、体质教有 价三维课程目标,以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课课练”、成功体育教学法,技能教育教学法、程序教 等人目标 学法,专项教学法等 这些实践的探索和经验虽未( (4)重视构建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课程目标体系 全国广泛实施,但为体育新课改奠定了较好的实践基 《课程标准》重视构建三级目标体系,即从课程目标到 础。体育新课改的实践教学也从这些以往的经验中 课程分目标再到水平目标,并且强调目标要明确、具 吸取有益的内容,并形成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精神 体和可操作。例如,2001年版《课程标准(实验稿)》就 的多样化教学 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体育新 已明确要求 “为 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化 改调动了广大体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了许 的可行性,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使情 多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从此 成、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货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 角度看,体育新课改充分考虑了维承,改革与创新的 的要求变为可以观察的行为表征”。2017年版《课程 关系。 标准》再次强调:“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难度适宜,可 15“体育新课改模糊了课程目标"的观点不成立 操作性强。”由此可见,体有新课改不但未模糊、虚化 和泛化体育课程的目标,而日高度重视体有与键康课 有观点认为,体育新课改模糊了课程的目标,使 课程的性质、功能、任务和目标更加虚化和泛化。这 程目标的且体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观点不成立原因如下 1.6 “体育新课改缺乏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的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理论基础不同 观点是落后的 《课程标准》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课程论,主要强调培关 (1)如上所述,与以前的《数学大纲》不同的是 什么人的间题,重点关注构建培养人的目标体系,而 《课程标准》主要构建培养人的课程目标,期望学生通 不只是关注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往的《教学大纲》的 过一个阶段的体有与健康学习和体有锻炼达到学业 主要理论基础是教学论 主要强调知识体 系的构建 成就表现。学业成就表现不仅反映在体能和运动 特别强调知识点的教学,把 一个个知识点教完就算分 能方面,也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 成数学任务很少关注知识的教学对人全面发属的作 神和健康行为方面。同时,《课程标准》强调的目标引 用,目标只是知识数学的附属品。由此可见,虽然课 领内容和方法以及内容和方法的洗择与运用应有助 程与教学相互联系但侧重点不一样 目标的达成,目的就是提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针对 (2)体育新课改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从1999年 性和有效性,诚少其盲目性和低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2)《课程标准》是国家性文件,不是“产品说明 育的决定》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强调的“立德树人 书”和“大百科全书”,也不是教学参考书或数学计划 (C)1994-2020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2020 年1 月 第 44 卷 第 1 期 学术争鸣 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运用多学科的原理 和方法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2012年版义务教育《解 读》和 2018年版普通高中《解读》从课程论、运动技能 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体育新课改的理论 基础。 (3)适当学习和借鉴若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 体育课程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具有 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方法体 系。《课程标准》研制或修订前,《课程标准》研制组或 修订组深入学习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 新西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 香港等国家或地区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及相关论 著[12-15] 。因此,先进的体育课程理论和方法也是体育 新课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4)体育新课改具有较好的实践基础。从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我国已有许多学校和体育教师开始尝 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快乐体育教学法、体质教育 “课课练”、成功体育教学法、技能教育教学法、程序教 学法、专项教学法等,这些实践的探索和经验虽未在 全国广泛实施,但为体育新课改奠定了较好的实践基 础。体育新课改的实践教学也从这些以往的经验中 吸取有益的内容,并形成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精神 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新课 改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了许 多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从此 角度看,体育新课改充分考虑了继承、改革与创新的 关系。 1.5 “体育新课改模糊了课程目标”的观点不成立 有观点认为,体育新课改模糊了课程的目标,使 课程的性质、功能、任务和目标更加虚化和泛化。这 一观点不成立,原因如下。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理论基础不同。 《课程标准》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课程论,主要强调培养 什么人的问题,重点关注构建培养人的目标体系,而 不只是关注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往的《教学大纲》的 主要理论基础是教学论,主要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 特别强调知识点的教学,把一个个知识点教完就算完 成教学任务,很少关注知识的教学对人全面发展的作 用,目标只是知识教学的附属品。由此可见,虽然课 程与教学相互联系,但侧重点不一样。 (2)体育新课改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从 1999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强调的“立德树人” “育人为本”,要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及 教育部相关文件强调从“知识中心”向“学生中心”转 变,从教知识向培养核心素养转变等,无不体现党和 国家对人的培养的高度重视。课程是学校教育中培 养人的主渠道,构建符合党和国家培养人的新要求的 课程目标体系显得特别重要和必要。 (3)体育新课改是学科育人的要求。为了充分发 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改变以往只强调知识的目 标,把知识既作为课程的内容又作为课程的目标,以 及“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状况。教育部从新课改初 期就强调各门课程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当前和未来强调 要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就是倡导学科 育人。如果说“新课改体育课程目标模糊、虚化和泛 化”,这实际上还是“知识中心论”和“运动技术中心 论”的集中反映,是从以往的一维课程目标的角度评 价三维课程目标,以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等育人目标。 (4)重视构建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重视构建三级目标体系,即从课程目标到 课程分目标再到水平目标,并且强调目标要明确、具 体和可操作。例如,2001年版《课程标准(实验稿)》就 已明确要求,“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 的可行性,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使情 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 的要求变为可以观察的行为表征”。2017 年版《课程 标准》再次强调:“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难度适宜,可 操作性强。”由此可见,体育新课改不但未模糊、虚化 和泛化体育课程的目标,而且高度重视体育与健康课 程目标的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1.6 “体育新课改缺乏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的 观点是落后的 (1)如上所述,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 《课程标准》主要构建培养人的课程目标,期望学生通 过一个阶段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体育锻炼达到学业 成就表现。学业成就表现不仅反映在体能和运动技 能方面,也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 神和健康行为方面。同时,《课程标准》强调的目标引 领内容和方法以及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应有助 于目标的达成,目的就是提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减少其盲目性和低效性。 (2)《课程标准》是国家性文件,不是“产品说明 书”和“大百科全书”,也不是教学参考书或教学计划, 25

上他帆方琴陀摩犯 委浏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有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语洁与分析 沿右以要也不可能在国家性《果程标推》中列出所右 误内”。当坏右个别体数师把非身体练习的 的具体教学内容。从我们所查阅的许多发达国家的 体育 须目搬进体有课堂,其有可能未看过《课程标准} 体育课程标准看,我国的《课程标准》儿乎是世界上最 或对其理解有误。体有新课改就是强调充分发挥) “厚“的课程标准,其中包括课程内容部分。 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浩性改革初期的实哈阶段 (3)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对全国所有地区和所有 难免出理一此偏若但也应该从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 学校规定了统 的、具休的教学内容,不管条件好的 创造性的角度加以引导,而不是冷嘲热讽。由此可 学校还是条件差的学校,均要求学生学习一样的内 见,体有新课改是有教学内容的,且内容更全面,只是 容。这样的统一规定使许多学校无法适应,也造成规 描述教学内容的方式与以往不同。 定的统一内容“形同虚设”,得不到落实。而且,以往 2对体育新课改是“3个否定”和“1条错误 所说的教学内容只是指运动知识和技术的内容,主要 链”观点的辨析 呈现知识点和单一技术。实际上,这些只是教学内容 的1个方面,对于1堂课的体育教学,还包括准备活 2.1 “体音新课改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否定”的观占 动、体能练习、游戏活动、比赛或展示、放松活动等内 是误导 容,只有将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并选择适宜的教学 有观点指出:新课改对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 法,才能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从而改变“大一统 习方式的解释不足,以及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否定,使 的教学模式。 得 些错误的教学方法出现,降低了体有课堂教学效 (4)无论哪个版本(课程标准》,均由课程性质、基 名,而堂操一定技术的教学方法受到轻视。这完全是 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几个部分 误导,原因如下 成,其中“课程内容”部分,不仅有运动技能和体能的 (1)没有哪个版本的《课程标准 否定过传统的教 内容,而且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键康、社会 学方法。 例如 2001年版《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 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是以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的方式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均无任何 一个地万 描述课程内容,并辅以具体内容举例的。这与(教 提及要否定传统教学方法。2011年版义务数有《课程 大纲》只集中描术单一知识点和单一技术的方式是不 标准》更加明确指出:“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 一样的,这是因为《课程标准》更重视目标与内容的有 探究学习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 引导学生不断 机结合。特别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大大增加了具 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2017年版普 体教学内容的举例,包括技术、战术、比赛、体能、规 通高中《果程标准》强固.“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影趣 则、观看比赛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体育新课改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但有数学内容而日教学内容丰富市全面审有 应避免 的灌输式艺 学方式,注重多样化 助于学生达成学习 ,更能保进学生身心健康,金 的教学方式。”再如.2012年板义务教育《解读》指出 面发展 “新型体育教学方法的使用固然重要,但传授式教学 (5)有观占指出,“体育新课改在开发体育课程 方法在适当的情况下依然适用。但是教师在设计课 学内容资源方面做出了不良范例,导致非体育性、非 教育性、非实效性、非严肃性的错误教学内容大量 堂教学时,应该根据实际情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 法促进学生的体有与健康的学习。”毋庸置疑,无论 现” ,这难免夸大其词、言过其实。①请持有此观点 是《课理标准》不是《解读》均未5定传统的数学方法 的专家确认《课程标准》中有哪一处旱现了“错误数学 也重视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合理性,更强调要将传统 内容”?②进行体有新课改的20年中,儿乎所有学校 的教学内容还是以球类、田径,体操 武术游泳和 教学方法与 新型教 方法相结合 (2)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课程标准》,特别是《解 香项目为主,铺以新兴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体有活动 读》,对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均有 项目,何谈“错误内容大量出现”?③在体育新课改初 明确的解释,并配以案例说明。况且这3种新型的 期的实哈阶段,由干对《课程标准》受习不够或理不 教学方式是国内外所有课程均侣倡导的,其定义应是 准确,以及学校处于农村地区等因素,个别体育教 样的,只不过运用于本课程时应从体有与健康教 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利用一些非体有器械上体有 学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当然,由于体育教师的理解 课,而学生利用这些器械进行身体运动,也不构成“错 能力不同、学习程度存在差异等,在课改初期的试验 26 (C)1994-2020 China Academie Jour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季浏.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澄清与分析 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国家性《课程标准》中列出所有 的具体教学内容。从我们所查阅的许多发达国家的 体育课程标准看,我国的《课程标准》几乎是世界上最 “厚”的课程标准,其中包括课程内容部分。 (3)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对全国所有地区和所有 学校规定了统一的、具体的教学内容,不管条件好的 学校还是条件差的学校,均要求学生学习一样的内 容。这样的统一规定使许多学校无法适应,也造成规 定的统一内容“形同虚设”,得不到落实。而且,以往 所说的教学内容只是指运动知识和技术的内容,主要 呈现知识点和单一技术。实际上,这些只是教学内容 的 1 个方面,对于 1 堂课的体育教学,还包括准备活 动、体能练习、游戏活动、比赛或展示、放松活动等内 容,只有将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并选择适宜的教学方 法,才能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从而改变“大一统” 的教学模式。 (4)无论哪个版本《课程标准》,均由课程性质、基 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几个部分组 成,其中“课程内容”部分,不仅有运动技能和体能的 内容,而且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 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是以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的方式 描述课程内容,并辅以具体内容举例的。这与《教学 大纲》只集中描述单一知识点和单一技术的方式是不 一样的,这是因为《课程标准》更重视目标与内容的有 机结合。特别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大大增加了具 体教学内容的举例,包括技术、战术、比赛、体能、规 则、观看比赛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体育新课改 不但有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有 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 面发展。 (5)有观点指出,“体育新课改在开发体育课程教 学内容资源方面做出了不良范例,导致非体育性、非 教育性、非实效性、非严肃性的错误教学内容大量出 现”。这难免夸大其词、言过其实。①请持有此观点 的专家确认《课程标准》中有哪一处呈现了“错误教学 内容”?②进行体育新课改的 20年中,几乎所有学校 的教学内容还是以球类、田径、体操、武术、游泳和冰 雪项目为主,辅以新兴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 项目,何谈“错误内容大量出现”?③在体育新课改初 期的实验阶段,由于对《课程标准》学习不够或理解不 准确,以及学校处于农村地区等因素,个别体育教师 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利用一些非体育器械上体育 课,而学生利用这些器械进行身体运动,也不构成“错 误内容”。当然,还有个别体育教师把非身体练习的 体育项目搬进体育课堂,其有可能未看过《课程标准》 或对其理解有误。体育新课改就是强调充分发挥广 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初期的实验阶段 难免出现一些偏差,但也应该从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的角度加以引导,而不是冷嘲热讽。由此可 见,体育新课改是有教学内容的,且内容更全面,只是 描述教学内容的方式与以往不同。 2 对体育新课改是“3 个否定”和“1 条错误 链”观点的辨析 2.1 “体育新课改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否定”的观点 是误导 有观点指出:新课改对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 习方式的解释不足,以及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否定,使 得一些错误的教学方法出现,降低了体育课堂教学效 率,而掌握一定技术的教学方法受到轻视。这完全是 误导,原因如下。 (1)没有哪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否定过传统的教 学方法。例如,2001年版《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均无任何一个地方 提及要否定传统教学方法。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更加明确指出:“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不断丰 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2017年版普 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应避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多样化 的教学方式。”再如,2012年版义务教育《解读》指出: “新型体育教学方法的使用固然重要,但传授式教学 方法在适当的情况下依然适用。但是教师在设计课 堂教学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 法促进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16] 毋庸置疑,无论 是《课程标准》还是《解读》均未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 也重视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合理性,更强调要将传统 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 (2)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课程标准》,特别是《解 读》,对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均有 明确的解释,并配以案例说明。况且这 3 种新型的 教学方式是国内外所有课程均倡导的,其定义应是 一样的,只不过运用于本课程时应从体育与健康教 学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当然,由于体育教师的理解 能力不同、学习程度存在差异等,在课改初期的试验 26

2020年1月第44卷第1别 学术争庭 阶段运用新型教学方式时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在所 (2)体有新课改的评价并不虚无化。说“虚无化 难免。我们不能因为 些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 实际上还是用过时的、落后的眼光看待新型的评价方 用新型教学方式不到位,就否定新型教学方式,更不 式。这是因为新型的评价方式的特点是:就评价内容 应说新型教学方式降低了课党教学的效果。事实 而言,不仅包括运动技能和体能.而且包括学生的学 上,新型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学科 仅包括期未 心素养大有好处。 和表现的评价:就评价主体而言,不仅包括教师评价 (3)体有断课改并未轻视掌据一定技术的教学方 而日根但学生参与评价。这详的评价方式有助干 法,而是强调如何有效教授技术的方法。以往关于技 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如果我们站在激励和倪 术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进学生更好发展的高度看待新型的学习评价,就不 采用单 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即教师示范讲解.学生 认为体育新课改的学习评价是虚无化的。 模仿练习,有助于学生在知时间内堂握单一技术,但 (3)新型的学习评价是可操作的。以往的学习评 不能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体育精神和品德。② 价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作用,主要采用定量评价和 节课只教1个单一技术,导致体育课单调 枯燥、乏味 结果性评价,对教师而言的确简单且易操作,但对激 以及“教师愿意教学生不愿学“的怪象出现。特别是 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学科 有些体育课要教2个运动项目的2个单 一技术,并冠 核心素养作用很小。为了提高新型学习评价的可操 以“双数材”文严重违背了运动技能形成和学习的规 作性,所有版本《课程标准》均阐明了新型学习评价的 律。③教单一技术时,过分“抠”1个技术的细节,导致 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而且还配以学习评价案例 体育课上花费大量讲解示范和矫正错误动作的时间 和学业 质量标准 至于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 学生“动”不起米,变成了“不出汗”的体有课 4 神等内容的评价提倡采用观察、记录等定性评价方 数单一一技术时采用统一的住体揭练,学生只是被动练 式。由此可见,本台新果改未否定数市平价知结见评 习,很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 价,新型的学习评价不是虚无化的」 识。⑤不重视技术的运用能力,导致体有课变成无 2.3 “体育新课改否定了教师教育的主导地位”的观 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 三无”体有课。体有新课 点是误传 强调不相要堂据技术而目要提高运用技术的水平和 有观点认为,体有新课改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 能力:不但重视单一技术的学习,更强调结构化技术 的学习。 实际上,体育新课改对技术的教 学更重视 理论与实践出现混乱现象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 定位存在 定错误,否定了教师教育的主导地位 要求史高,且学生的学习效果史好。 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2.2 “体育新课改否定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的观 (1)无论哪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均未否定教师的 不成立 主导地位。例如.2001年版《课程标准(实验高)》指 有观点认为:体育教学评价的 改革出现 「否定 出:“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师评价和结果评价的趋势,使得教学评价出现了由过 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 于理想化、不可操作化、无标准化和主体不明化导到 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的评价虚无化现象。这完全是误读《课程标准》而形 2003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从课程 成的不正确说法。 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 1)体育新课改未否定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 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2011年版义务教自 2001年版《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版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 《课程标准(实哈)》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平价既要右 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地位。”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在发挥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 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 体位 。在当今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 强调“以人为本”以及整个教育领域强调“以学生发展 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所有版本《课 为中“的时代背景下,尊循学生的身广、发展规律,关 程标准》均未否定教师评价。 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 (C)1994-2020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2020 年1 月 第 44 卷 第 1 期 学术争鸣 阶段运用新型教学方式时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在所 难免。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 用新型教学方式不到位,就否定新型教学方式,更不 应说新型教学方式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实 上,新型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学科核 心素养大有好处。 (3)体育新课改并未轻视掌握一定技术的教学方 法,而是强调如何有效教授技术的方法。以往关于技 术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即教师示范讲解,学生 模仿练习,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单一技术,但 不能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体育精神和品德。②1 节课只教1个单一技术,导致体育课单调、枯燥、乏味, 以及“教师愿意教、学生不愿学”的怪象出现。特别是 有些体育课要教 2 个运动项目的 2 个单一技术,并冠 以“双教材”,这严重违背了运动技能形成和学习的规 律。③教单一技术时,过分“抠”1个技术的细节,导致 体育课上花费大量讲解示范和矫正错误动作的时间, 学生“动”不起来,变成了“不出汗”的体育课[17-18] 。④ 教单一技术时采用统一的集体操练,学生只是被动练 习,很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 识。⑤不重视技术的运用能力,导致体育课变成无运 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体育新课改 强调不但要掌握技术,而且要提高运用技术的水平和 能力;不但重视单一技术的学习,更强调结构化技术 的学习。实际上,体育新课改对技术的教学更重视, 要求更高,且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2.2 “体育新课改否定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的观点 不成立 有观点认为: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出现了否定教 师评价和结果评价的趋势,使得教学评价出现了由过 于理想化、不可操作化、无标准化和主体不明化导致 的评价虚无化现象。这完全是误读《课程标准》而形 成的不正确说法。 (1)体育新课改未否定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 2001年版《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版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有 教师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 2017年版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所有版本《课 程标准》均未否定教师评价。 (2)体育新课改的评价并不虚无化。说“虚无化” 实际上还是用过时的、落后的眼光看待新型的评价方 式。这是因为新型的评价方式的特点是:就评价内容 而言,不仅包括运动技能和体能,而且包括学生的学 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就评价方法而言,不 仅包括期末一次性的考试,而且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 和表现的评价;就评价主体而言,不仅包括教师评价, 而且提倡学生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促 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如果我们站在激励和促 进学生更好发展的高度看待新型的学习评价,就不会 认为体育新课改的学习评价是虚无化的。 (3)新型的学习评价是可操作的。以往的学习评 价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作用,主要采用定量评价和 结果性评价,对教师而言的确简单且易操作,但对激 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学科 核心素养作用很小。为了提高新型学习评价的可操 作性,所有版本《课程标准》均阐明了新型学习评价的 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而且还配以学习评价案例 和学业质量标准。至于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 神等内容的评价提倡采用观察、记录等定性评价方 式。由此可见,体育新课改未否定教师评价和结果评 价,新型的学习评价不是虚无化的。 2.3 “体育新课改否定了教师教育的主导地位”的观 点是误传 有观点认为,体育新课改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 理论与实践出现混乱现象,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 定位存在一定错误,否定了教师教育的主导地位”。 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1)无论哪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均未否定教师的 主导地位。例如,2001 年版《课程标准(实验稿)》指 出:“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 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2003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从课程 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 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2011年版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 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地位。”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在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今 强调“以人为本”以及整个教育领域强调“以学生发展 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 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 27

上他帆方琴陀摩犯 委浏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有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语洁与分析 位是大热所的和是对传统数育过分面抑细识而勿 技能体能等方面的知识内。③在《课得标准》的 视学生的 种反思和改菊 由此可见,体有新课改: 平价建议”部分,评价的内容就包括“知识和技能 全无忽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倾向。关 由此可见,体有新课改全然未否定知识的意义。第8 干这一点笔者曾专门耀写《正确理解新体有课程“以 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倡导素质教育和学科育人的 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判予以说明 高度,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2)体有新课改并未出现师生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新课改不是不要知识,也不是 的混乱现象《课程标准》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明 定知识的意义,而是要建立新的知识观,改变以往知 确表述。例如,所有版本《课程标准》均强调:要创设 识内容“繁、难、偏、旧”以及单一化、碎片化的状况.高 民主、和谐的数学情境:教学讨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 度重视为什么教知识(日的),教什么知识(内容)、怎 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么教知识(有效方法)、教到什么程度(达成的结果)等 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相互补充。 再如 问题,从过去单纯追求知识的传授向培养人的方向 2004年版普通高中《解读》哪”强调:“体育教师与学 转变」 生的关系从以体有教师为中心的控制向合作式的师 (2)关于“否定规范和严谨的教学程序”的观点 生互动方向转变。”2018年版普通高中《解读》指出 也是不正确的。针对教学规范的问题,早在2002年 “新课政实践注重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带 版义务数育《解读》和2004年版普通高中《解读》中 来的互动、交流型师生关系和课堂组织形式也促使限 就对体育课的教学常规以及教学程序或结构做了专 堂的教学氛围更加民主、和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 门的说明和分析。例如,2004年版普通高中《解 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2002年版《解读山 读》 指出:“应该说传统教学常规中绝大多数内 有专门1节阐述了“体有课程改革 的师生 系 ,体 容在任何时候均话用.因为它们反映了 一般的操作 育新课改强调要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过分强调教 规范。”同时强调:“应该从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 权威及“一言堂”,师生关系竖张和对立,学生处干被 习目标出发,逐步形成新的教学常规 这种新的教 动和压抑学习状杰的情形,使学生享受运动乐趣,余 常裁应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尝试和学习 满自信和活力,并提高学习效果。由此可见,体育 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和意识的形成“ 课改既未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阐明了师生之间的 于教学程序或结构的问题,《解读》指出,强调多种教 关系 学程序和结构并存,包括雏续沿用 段式或四段 2.4“体育新课改中出现了1条错误的问题认识和问 的程序或结构。以往的教学程序或结构主要依据兰 题解决的链条”的观点不正确 中心、论和人休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持点,级视■ 有观点认为,这一“错误链条”是指体育新课政 学生的心理感受、情意表现等。因此,2004年版普通 “否定知识的意义+否定运动技术的意义否定传 高中《解读》 提侣 “教师在课程改革试验中完 性的教学方法+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否定传统的 可以根据新体有课程的需要,对课程的结构进行力 数材研究(否定数材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规带性) 胆创新,灵活运用已有的结构模式,而不必拘泥于某 定规范和严谨的教学程序 定结果性 性的评 种一成不变的课程结构模式。”体育课程改革20年 →否定批评教育和定量的成绩评定→否定体育载 来,广大体育教师的潜能和智慧 了充分发 ,创 学刻苦的身体锻炼”。这一观点中的“9个否定”均是 造出不少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程 对体有新课改的误解、误导,其中有“6个否定”已在本 序这并未否定传统的教学程序,而是 一种与付但 文的相关部分做出澄清 在此仅对其余 否定”进 进、改革创新的表现。 厅耕析。 (3)关于“否定体有教学刻苦的身体锻炼"的观 (1)关于“否定知识的意义”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同样是不正确的。例如.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澄清。①《课程标准》在定义 准明确格出,体音写津康果程要“承视村学生讲行 本课程的性质时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学习体 正确的体有价值观和责任感教有,培养学生刻苦锻炼 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②(课程 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 准》的“课程内容”部分,既包括体育文化、运动原理 锻炼习惯”。实际上,体育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体育学 规则裁判、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也包括运动技术 习和锻炼要体验“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C)1994-020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季浏.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澄清与分析 位,是大势所趋,也是对传统教育过分重视知识而忽 视学生的一种反思和改革。由此可见,体育新课改也 全无忽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倾向。关 于这一点,笔者曾专门撰写《正确理解新体育课程“以 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19] 予以说明。 (2)体育新课改并未出现师生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的混乱现象,《课程标准》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明 确表述。例如,所有版本《课程标准》均强调:要创设 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 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相互补充。再如, 2004 年版普通高中《解读》[20]175强调:“体育教师与学 生的关系从以体育教师为中心的控制向合作式的师 生互动方向转变。”2018年版普通高中《解读》[21] 指出: “新课改实践注重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带 来的互动、交流型师生关系和课堂组织形式也促使课 堂的教学氛围更加民主、和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 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 2002 年版《解读》[8]217 有专门 1节阐述了“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体 育新课改强调要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过分强调教师 权威及“一言堂”,师生关系紧张和对立,学生处于被 动和压抑学习状态的情形,使学生享受运动乐趣,充 满自信和活力,并提高学习效果。由此可见,体育新 课改既未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阐明了师生之间的 关系。 2.4 “体育新课改中出现了1条错误的问题认识和问 题解决的链条”的观点不正确 有观点认为,这一“错误链条”是指体育新课改 “否定知识的意义→否定运动技术的意义→否定传授 性的教学方法→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否定传统的 教材研究(否定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否 定规范和严谨的教学程序→否定结果性、统一性的评 价→否定批评教育和定量的成绩评定→否定体育教 学刻苦的身体锻炼”。这一观点中的“9 个否定”均是 对体育新课改的误解、误导,其中有“6个否定”已在本 文的相关部分做出澄清,在此仅对其余“3 个否定”进 行辨析。 (1)关于“否定知识的意义”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澄清。①《课程标准》在定义 本课程的性质时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学习体 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②《课程标 准》的“课程内容”部分,既包括体育文化、运动原理、 规则裁判、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也包括运动技术 技能、体能等方面的知识内容。③在《课程标准》的 “评价建议”部分,评价的内容就包括“知识和技能”。 由此可见,体育新课改全然未否定知识的意义。第 8 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倡导素质教育和学科育人的 高度,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新课改不是不要知识,也不是否 定知识的意义,而是要建立新的知识观,改变以往知 识内容“繁、难、偏、旧”以及单一化、碎片化的状况,高 度重视为什么教知识(目的)、教什么知识(内容)、怎 么教知识(有效方法)、教到什么程度(达成的结果)等 问题,从过去单纯追求知识的传授向培养人的方向 转变。 (2)关于“否定规范和严谨的教学程序”的观点 也是不正确的。针对教学规范的问题,早在 2002 年 版义务教育《解读》和 2004 年版普通高中《解读》中 就对体育课的教学常规以及教学程序或结构做了专 门的说明和分析。例如,2004 年版普通高中《解 读》[20]259-260指出:“应该说传统教学常规中绝大多数内 容在任何时候均适用,因为它们反映了一般的操作 规范。”同时强调:“应该从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 习目标出发,逐步形成新的教学常规,这种新的教学 常规应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尝试和学习, 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和意识的形成.。”[20]259-260关 于教学程序或结构的问题,《解读》指出,强调多种教 学程序和结构并存,包括继续沿用三段式或四段式 的程序或结构。以往的教学程序或结构主要依据学 科中心论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特点,忽视了 学生的心理感受、情意表现等。因此,2004 年版普通 高中《解读》[20]259提倡:“教师在课程改革试验中完全 可以根据新体育课程的需要,对课程的结构进行大 胆创新,灵活运用已有的结构模式,而不必拘泥于某 种一成不变的课程结构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20 年 来,广大体育教师的潜能和智慧得到了充分发挥,创 造出不少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程 序,这并未否定传统的教学程序,而是一种与时俱 进、改革创新的表现。 (3)关于“否定体育教学刻苦的身体锻炼”的观点 同样是不正确的。例如,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3] 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重视对学生进行 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 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 锻炼习惯”。实际上,体育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体育学 习和锻炼要体验“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28

020年1月第44卷第1别 学术争庭 综上所述,把体有新课改说成是1条错误的认识 参考文献 和实践链条,毫无根据。 3结束语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数有普通高级中学体有(1~6年级)体 官上与肆市(7-12年级)是婴标雅,守验稿「M1北京,北 (1)《课程标准》是国家性文件,代表着国家意志 师节大学出断计.2001,1 「2门数有部.普通高中体有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1.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精神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作为公共产品,其研制和修 [3]教有部.义务教有体有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打的村程鼎科学和民主的,是在数育部的领导和组织 [4]教有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比 下,由大中小学专家组成的研制或修订团队在集中研 京:人民数有出版社,2018:2 究、广泛调研并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和颁布 [s]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有改革全 的。它不是个人的学术成果虽然每个人均可从个人 而推进素质教有的决定[S】.1999-06-1 的角度对《课程标准》加以评价,且《课程标准》的研制 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出席全国数有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和修订本身也是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不的 S]201809- [7 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歪曲事实、以讹传讹。本文的 中共中国。 于深化教育教学改 要目的就是澄清事实游止一此错误的认识和宣传维 [8 缕产生是导作用和不良影响。出干时不对人的后 育体 )课程标准(实验稿】 则,本文未对上述10个观点注明出处 [9] 第 下的运动技能教学.体有 (2)体育新课改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扬弃,而不 是全盘否定。这一点笔者早己在《体育课程在继承的 基础上改革与发展》四中进行了说明和分析。 1上海体有学院学报.2008(1):62.65 既然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苹与发展的决定 改革,就是引领先进,而不是迁就和保护落后,需要 s13001.0.3g 掉长期以来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中存 [121 SHAPE AMERICA Nationa 在的问题:就是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和精神,学习利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 [M].Human 运用先进的教有思想和方法;就是要大胆探索,锐意 Kinetics.2014 创新,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与健康教学 [13]Department for education.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 es of study「s12013 新形态。不能因为讲行改革努力蟹决长期存在的显 141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 Is] 而易见的“直问题”,就前便给体育新课改扣上“全 Published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y Learning Media 否定传统“的“大帽子”。 ited.2007 (3)体育新课政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和向题不 [15]季测,尹志华,董翠香,国际体有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能归咎于《课程标准》和体有新课改的方向。体育新 M.上海:华东帅范大子社.2018:294-316 课改重视发挥体有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体育 [16]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有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教师的潜能,倡导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主动 辞实LM们.北:高等教有出微社,2012:14 [17季浏.“不出汗“的体有课需要改变[门.中国学校体有 设者转变。广大体育教师创造了许多形式多样,生动 活泼、言有特色、颇具实效的体有数学课程,但的确有 016M10:2-3 [18)】季测.“不出汗的学校体育呼唤女排精神[N]中国教育 个别体有教师在新课改初期,由于对《课程标准》的学 习不够、理解不深,产生了 些非身体练 习的体育调 [19] 报.2016-09-0 理解新体育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或过于生话化的体育课等,这是正常的。既然是改革 和创新,就应该允许“试错”,并有包容的精神。对体 20] 休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 有教师的大胆尝试,敢于创新的态度和行为,应积极 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引导,而不是冷讽热嘲,更不能将个别体育教师在实 「1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18:18 践教学中的“试错”行为归咎于《课程标准》,从而否定 [22]季.体育课程在继承的基础上改苹与发质].体育数 体育新课改的正确方向。 29 (C)1994-202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2020 年1 月 第 44 卷 第 1 期 学术争鸣 综上所述,把体育新课改说成是 1条错误的认识 和实践链条,毫无根据。 3 结束语 (1)《课程标准》是国家性文件,代表着国家意志 和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21世纪新 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如何落实好《课程标准》的 精神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作为公共产品,其研制和修 订的过程是科学和民主的,是在教育部的领导和组织 下,由大中小学专家组成的研制或修订团队在集中研 究、广泛调研并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和颁布 的。它不是个人的学术成果,虽然每个人均可从个人 的角度对《课程标准》加以评价,且《课程标准》的研制 和修订本身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不能 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歪曲事实、以讹传讹。本文的主 要目的就是澄清事实,防止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宣传继 续产生误导作用和不良影响。出于对事不对人的原 则,本文未对上述10个观点注明出处。 (2)体育新课改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扬弃,而不 是全盘否定。这一点笔者早已在《体育课程在继承的 基础上改革与发展》[22] 中进行了说明和分析。既然是 改革,就是引领先进,而不是迁就和保护落后,需要改 掉长期以来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就是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和精神,学习和 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就是要大胆探索、锐意 创新,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与健康教学 新形态。不能因为进行改革,努力解决长期存在的显 而易见的“真问题”,就随便给体育新课改扣上“全盘 否定传统”的“大帽子”。 (3)体育新课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不 能归咎于《课程标准》和体育新课改的方向。体育新 课改重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体育 教师的潜能,倡导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主动建 设者转变。广大体育教师创造了许多形式多样、生动 活泼、富有特色、颇具实效的体育教学课程,但的确有 个别体育教师在新课改初期,由于对《课程标准》的学 习不够、理解不深,产生了一些非身体练习的体育课 或过于生活化的体育课等,这是正常的。既然是改革 和创新,就应该允许“试错”,并有包容的精神。对体 育教师的大胆尝试、敢于创新的态度和行为,应积极 引导,而不是冷讽热嘲,更不能将个别体育教师在实 践教学中的“试错”行为归咎于《课程标准》,从而否定 体育新课改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 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 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3]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4] 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5]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S].1999-06-13 [6] 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S].2018-09-10 [7]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 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S].2019-06-23 [8] 季浏.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9] 季浏.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J].体育 教学,2006(2):4-6 [10] 季浏 .论新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1):62-65 [11] 国 务 院 . 国 务 院 关 于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与 发 展 的 决 定 [S].2001-05-29 [12] SHAPE AMERICA. National standards & grade-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 [M]. Human Kinetics,2014 [13]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mes of study[S].2013 [14]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S]. Published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y Learning Media Limited,2007 [15] 季浏,尹志华,董翠香 . 国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94-316 [16] 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47 [17] 季浏“. 不出汗”的体育课需要改变[J]. 中国学校体育, 2016(10):2-3 [18] 季浏.“不出汗”的学校体育呼唤女排精神[N].中国教育 报,2016-09-02(1) [19] 季浏 .正确理解新体育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J].体育教学,2006(5):4-6 [20] 季浏.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 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1] 季浏 .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8 [22] 季浏 . 体育课程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与发展[J]. 体育教 学,2006(4):12-14 29

上俺帆方琴院摩纪 季浏.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有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语洁与分析 Clarification of Several Cognitive Problems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JI Lius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problems that is the misleading viewpoints abou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in China in the past 20years.These viewpoints mainly incude 10 aspects:the new PE curriculum reform is a dispute between health and technology:the new PE curriculum reform is interest-based;there is a cognitive deviation in the grasp and analysis of the realistic problems in the reform:the eform lack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it has blured the objectives:it lacks the ins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the reform is neg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the new PE curriculum reform negates teacher evaluation and result evaluation;it negat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and there is a wrong cognitive chain towards the problems and problem solving in the new PE curriculum reform.This study holds that,by taking"morality education"as the fundamental task and "health first"as the guiding ideology,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hould be deepen,and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promoted,thus to reach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New PE Curriculum Reform:basic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morality education:health first Author's address: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2.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Health Assessment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China ·新视点·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体育地理学研究动态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现代体育中的时空特性发生了变苹,学界开始重新审视体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 相关议题。在SSCI收录期刊Spon Society最新- 一期的刊文中,已西学者日á阳Ua 等运用Whas,Move 智能手机应用软件,采集了6名参与者15d以上的运动形式、轨迹及相关音频等数据,分析其创建的时空日志 探讨2014年巴西足球世界杯赛举办地之一 一伊塔克拉(Itaquera)本地居民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特,点。该研究 发现,赛事的举办虽然促进了房地产业的繁荣,但城市基础设苑仍不健全,公共体育资源昏乏,不能满足居民对 健康的诉求和对高质量生活的向往。该研究是运用手机数据解释空间行为与体育或身体活动移动关系的“初步 尝试”,为更大规模的数据研究提供了参考。 ,我国学者Tin Ening在期利上的发文分析了大数指时代体有 理学的研究前景,认为传统研究范式得以延续的同时,大数据的计算范式将给体育地理学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对大数据的“迷意”不仅可能导致个人隐私保护不力、数据安全缺乏、数据不平等(如“数宇鸿沟”)等社会公共问 题,甚至还会产生忽视“小数据”方法(如民族志方法)的趋势。因此,作者呼吁:新时代亟待学界同仁的集体梦 力,重设研完议程:重视跨学科研究,通过引入新概念和新方法,不断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通过积回应从全球 到地方对体育的重大关切,最终推动体育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田恩庆) (C)1994-2020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utp://www.enki.net
季浏.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澄清与分析 Clarification of Several Cognitive Problems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JI Liu1,2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problems that is the misleading viewpoints abou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is conducted. These viewpoints mainly include 10 aspects:the new PE curriculum reform is a dispute between health and technology;the new PE curriculum reform is interest-based;there is a cognitive deviation in the grasp and analysis of the realistic problems in the reform;the reform lack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it has blurred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it lacks the i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the reform is a neg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the new PE curriculum reform negates teacher evaluation and result evaluation;it negat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and there is a wrong cognitive chain towards the problems and problem solving in the new PE curriculum reform. This study holds that,by taking "morality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and "health first" as the guiding ideology,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hould be deepen,and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promoted,thus to reach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New PE Curriculum Reform;basic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morality education;health first Author s address: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2.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Health Assessment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 新视点 •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体育地理学研究动态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现代体育中的时空特性发生了变革,学界开始重新审视体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 相关议题。在 SSCI收录期刊 Sport in Society最新一期的刊文中,巴西学者 Flávia Ulian 等运用 Whats、Move等 智能手机应用软件,采集了6名参与者15 d以上的运动形式、轨迹及相关音频等数据,分析其创建的时空日志, 探讨2014年巴西足球世界杯赛举办地之一——伊塔克拉(Itaquera)本地居民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特点。该研究 发现,赛事的举办虽然促进了房地产业的繁荣,但城市基础设施仍不健全,公共体育资源匮乏,不能满足居民对 健康的诉求和对高质量生活的向往。该研究是运用手机数据解释空间行为与体育或身体活动移动关系的“初步 尝试”,为更大规模的数据研究提供了参考。我国学者Tian Enqing在该期刊上的发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体育地 理学的研究前景,认为传统研究范式得以延续的同时,大数据的计算范式将给体育地理学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对大数据的“迷恋”不仅可能导致个人隐私保护不力、数据安全缺乏、数据不平等(如“数字鸿沟”)等社会公共问 题,甚至还会产生忽视“小数据”方法(如民族志方法)的趋势。因此,作者呼吁:新时代亟待学界同仁的集体努 力,重设研究议程;重视跨学科研究,通过引入新概念和新方法,不断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通过积极回应从全球 到地方对体育的重大关切,最终推动体育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 田恩庆) 3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学校体育研究——近30年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_省略_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报告_的文本分析_胡小清.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学校体育研究——日本_义务教育体育科学习指导要领_省略_运动技能课程内容设置对我国的启示_刘世磊.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学校体育研究——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落实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的发展战略研究_董翠香.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学校体育研究——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发_省略_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精神_季浏.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核心素养——多重课程实施模式中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研究_杨宗友.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核心素养——关于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_朱亚成.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教师教育_理念_挑战与应对_黄河.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视角下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及_省略_4年以来的11份政策文本量化分析_贺新家.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核心素养——基于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即时性评价改进_李卫红.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健康素养生成的体育教师教育范式转变_程传银.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核心素养——基于扎根理论的我国中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结构模型构建_李承伟.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主要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辩证研究_吴向宁.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问题及其破解之道_赵富学.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_朱亚成.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体育游戏——改进跑类体育游戏方法_提高_体育弱势学生_参与热情_李国庆.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体育游戏——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策略分析_孙凤.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体育游戏——民族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_朱艳燕.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体育游戏——浅论趣味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_孙晖.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体育游戏——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抉择和组织方式_刘育明.pdf
- 《体育教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体育游戏——巧用游戏教学法构建_四有_新课堂_省略_小学低段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应用探究_张汉良.pdf
-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体育发展趋势.ppt
-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体育体制.ppt
-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国参加奥运会.ppt
-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ppt
-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奥林匹克——古代奥运.ppt
-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体育文化.ppt
-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体育科学.ppt
-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体育手段.ppt
-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体育过程.ppt
-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体育目的.ppt
-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体育概念.ppt
-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32学时,主讲:王化冰).doc
-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7次课 第六章现代体育的形成(内页).doc
-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七次课 第六章现代体育的形成(扉页).doc
-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5次课教案扉页.doc
-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4次课教案内页.doc
-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4次课教案扉页.doc
-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2次课教案扉页.doc
-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1次课教案内页.doc
-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史》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1次课教案扉页.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