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解剖学》课程授课教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82
文件大小:692.3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解剖学》课程授课教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运动解:学》教窕

1 《运动解剖学》 教案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4分学 时:64学时适合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编制人:向亚林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发展史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2.掌握运动解剖学基本术语。3.通过列举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事例,提高学生对学习运动解剖学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4.通过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标本或模型的观察,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思政目标]1.通过重点讲解我国医学专家对运动解剖学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我国著名解剖学教育名家张教授最早引入了“运动解剖学”这个名词,并在《解剖学通报》率先阐明了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向,从此为解剖学在体育学科的应用与发展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专家张汇兰教授因为中国运动解部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荣誉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2.结合我国的国情,增强学生“落后就要打”的民族忧惠意识,增加学生发展运动解剖学的历史使命感,积极作为,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贡献力量。[教学重点]运动解部学基本术语。第1页共82页

第 1 页 共 82 页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 分:4 分 学 时:64 学时 适合专业:体育教育专业 编 制 人:向亚林 绪 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发展史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与方 法。 2.掌握运动解剖学基本术语。 3.通过列举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事例,提高学生 对学习运动解剖学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 4.通过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标本或模型的观察,激发、调动学生 学习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思政目标] 1.通过重点讲解我国医学专家对运动解剖学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激发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我国著名解剖学教育名家张鋆教授最早引入了 “运动解剖学”这个名词,并在《解剖学通报》率先阐明了运动解剖学的 研究对象和方向,从此为解剖学在体育学科的应用与发展打开了一扇希望 之门。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专家张汇兰教授因为中国运动解剖学的创 立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荣誉奖”,成为第一 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2.结合我国的国情,增强学生“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忧患意识,增 加学生发展运动解剖学的历史使命感,积极作为,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运动解剖学基本术语

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运动解剖学(sportsanatomy)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机械运动:包括人体的运动和器械的运动两种形式。人体的运动从运动解部学上讲可以认为是人体各环节之间的运动,以及器官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规律。而器械的运动:如篮球、排球、足球在空中运动的特点等;体育动作:动作是人体全身或一部分肢体的活动,体育动作是指带有技术性的或者是具有一定技巧性的动作。)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一)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1.局部与整体相互制约2.形态结构与功能互相作用3.人体的功能活动是矛盾统一的4.人体的结构是发展变化的5.人体结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二)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深入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2.术语、概念、名词是思维活动的基本知识,一定要理解熟记。3:学习时注意观察标本、模型、插图,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指导运动实践。四、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人体各部或结构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或运动中是经常变化的,为了正确描述,避免误解,便于学术交流,国际解部学会统一规定了有关标准术语。(一)人体的解部学姿势是指两眼向前平视,两足并拢,足趾向前,上肢下垂于驱干两侧,手掌朝前的直立姿势。描述任何结构、分析人体运动均应以人体解部学姿势为标准(二)人体的方位术语第2页共82页

第 2 页 共 82 页 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 运动解剖学(sports anatomy)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 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 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 (机械运动:包括人体的运动和器械的运动两种形式。人体的运动从运动解 剖学上讲可以认为是人体各环节之间的运动,以及器官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也就是说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规律。而器械的运动:如篮球、排球、足 球在空中运动的特点等;体育动作:动作是人体全身或一部分肢体的活动,体育 动作是指带有技术性的或者是具有一定技巧性的动作。) 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 1.局部与整体相互制约 2.形态结构与功能互相作用 3.人体的功能活动是矛盾统一的 4.人体的结构是发展变化的 5.人体结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 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深入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 2.术语、概念、名词是思维活动的基本知识,一定要理解熟记。 3.学习时注意观察标本、模型、插图,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指导运动实践。 四、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人体各部或结构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或运动中是经常变化的,为了正确描 述,避免误解,便于学术交流,国际解剖学会统一规定了有关标准术语。 (一)人体的解剖学姿势 是指两眼向前平视,两足并拢,足趾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的直立姿势。描述任何结构、分析人体运动均应以人体解剖学姿势为标准。 (二)人体的方位术语

为了统一表达运动时人体各部的空间位置关系,解部学规定了下列方位语。1.上和下靠近头顶的称为上;靠近足底的称为下。2.前和后靠近腹面的称为前;靠近背面的称为后。3.内侧和外例靠近正中矢状面的称为内侧:远离正中失状面的称为外侧。4.内和外: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接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5.近侧和远侧常用于四肢,距体根部近的为近侧:远离肢体根部的为远侧。6.尺侧和桡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7.腔侧和痱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腔侧;小腿的外侧称为排侧。8.浅和深以体表作为参考体,距体表近者为浅;远离体表者为深。(三)人体的基本面和基本轴解剖学规定,人体有3个互相垂直的基本面和3个基本轴,基本轴是人体或环节运动时的转动轴。1.冠状面(coronal plane)于左右方向垂直,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曾称为额状面。2.矢状面(sagittlplane)于前后方向垂直,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其中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两部分的,称为正中矢状面(median sagittal plane)。3.水平面(horioontal plane)4.冠状轴(coronalaxis)呈左右方向平行于地面,与矢状面互相垂直的轴。5.矢状轴(sagittal axis)呈前后方向平行于地面,与冠状面互相垂直的轴。6.垂直轴(vertical axis)呈上下方向垂直于地面的轴。第一章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及细胞间质的组成。2.掌握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教学重点]第3页共82页

第 3 页 共 82 页 为了统一表达运动时人体各部的空间位置关系,解剖学规定了下列方位语。 1.上和下 靠近头顶的称为上;靠近足底的称为下。 2.前和后 靠近腹面的称为前;靠近背面的称为后。 3.内侧和外例 靠近正中矢状面的称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的称为外侧。 4.内和外 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接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 腔者为外。 5.近侧和远侧 常用于四肢,距肢体根部近的为近侧;远离肢体根部的为 远侧。 6.尺侧和桡侧 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7.胫侧和腓侧 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8.浅和深 以体表作为参考体,距体表近者为浅;远离体表者为深。 (三)人体的基本面和基本轴 解剖学规定,人体有 3 个互相垂直的基本面和 3 个基本轴,基本轴是人体或 环节运动时的转动轴。 1.冠状面(coronal plane) 于左右方向垂直,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曾称为额状面。 2.矢状面(sagittl plane) 于前后方向垂直,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其中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两部分的,称为正中矢状面(median sagittal plane)。 3.水平面(horioontal plane) 4.冠状轴(coronal axis) 呈左右方向平行于地面,与矢状面互相垂直的轴。 5.矢状轴(sagittal axis) 呈前后方向平行于地面,与冠状面互相垂直的轴。 6.垂直轴(vertical axis) 呈上下方向垂直于地面的轴。 第一章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及细胞间质的组成。 2.掌握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教学重点]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第一节细胞和细胞间质一、细胞(一)细胞的形态由于人体组织结构的不同和功能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体细胞形态及其形状的多样性。有圆形、多边形、柱形、梭形、立方形等。细胞在体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最小的细胞直径为4微米,如:小脑内的颗粒细胞;最大的细胞直径为200微米,如:卵细胞。细胞的大小与人体的大小并无相关性,个体的生长是由于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形态和体积在一定生理范围内有其功能方面的适应性。如肌细胞。(二)细胞的结构1.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的一层特化的薄膜,又称质膜(plasmamembrane)。厚度7-10nm,光镜下很难分辨,电镜下可分为三层,中层密度较小,明亮;内、外两层的密度较大,深暗,把这种两暗一明的结构称为三板层结构。三板层样的膜状结构不仅存在于细胞膜,而且广泛存在于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形成细胞内膜系统。细胞膜及细胞内膜系统统称为生物膜,构成生物膜的三板层结构称为单位膜(unitmembrane)。(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脂质和多糖组成,此外还含有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等。细胞膜成分中,蛋白质与脂类含量比例约为1:1。功能复杂的膜结构,蛋白质含量高、种类多,蛋白质与脂类含量比例约为4:1,如线粒体;功能简单的膜结构,蛋白质含量及种类少,蛋白质与脂类含量比例约为1:4,如神经髓鞘。(2)细胞膜的分子构型:液态镶嵌模型由:Singer与Nicolson提出。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脂类常排列成双分子层,蛋白质通过非共价键与其结合,构成膜的主体;糖类能过共价键与膜的某些脂类或蛋白质组成糖脂或精蛋白。膜脂以磷脂和胆固醇为主,并含糖脂。它们均为兼性分子,包括一个亲水极的头部和两个疏水极的尾部。在水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形成双分子层结构,第4页共82页

第 4 页 共 82 页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第一节 细胞和细胞间质 一、细胞 (一)细胞的形态 由于人体组织结构的不同和功能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体细胞形态及其形状的 多样性。有圆形、多边形、柱形、梭形、立方形等。 细胞在体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最小的细胞直径为 4 微米,如:小脑内的颗 粒细胞;最大的细胞直径为 200 微米,如:卵细胞。 细胞的大小与人体的大小并无相关性,个体的生长是由于细胞数量的增加。 细胞形态和体积在一定生理范围内有其功能方面的适应性。如肌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 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的一层特化的薄膜,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厚度 7-10nm,光镜下很难分辨,电镜下可分为三层,中层密度较小,明亮;内、外 两层的密度较大,深暗,把这种两暗一明的结构称为三板层结构。三板层样的膜 状结构不仅存在于细胞膜,而且广泛存在于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形成细胞 内膜系统。细胞膜及细胞内膜系统统称为生物膜,构成生物膜的三板层结构称为 单位膜(unit membrane)。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脂质和多糖组成,此外还含有水、 无机盐和金属离子等。细胞膜成分中,蛋白质与脂类含量比例约为 1:1。功能 复杂的膜结构,蛋白质含量高、种类多,蛋白质与脂类含量比例约为 4:1,如 线粒体;功能简单的膜结构,蛋白质含量及种类少,蛋白质与脂类含量比例约为 1:4,如神经髓鞘。 (2)细胞膜的分子构型:液态镶嵌模型由:Singer 与 Nicolson 提出。生物 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脂类常排列成双分子层,蛋白质通过非共价 键与其结合,构成膜的主体;糖类能过共价键与膜的某些脂类或蛋白质组成糖脂 或精蛋白。膜脂以磷脂和胆固醇为主,并含糖脂。它们均为兼性分子,包括一个 亲水极的头部和两个疏水极的尾部。在水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形成双分子层结构

使蔬水的尾部理藏在里面,即膜的中央,亲水的头部露在外面,朝向腰的内外表面。在电镜标本制备过程中,类脂的亲水极呈电子致密状;疏水极呈电子透明态,于是类脂双层在电镜子下表现为三层结构。(3)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4)膜的不对称性和膜的流动性(5)细胞膜的主要作用①保持细胞完整②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具有选择的通透性,控制离子和分子的出入,实现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主动运输)。③信息传递:信息跨膜传递是质膜的重要功能。质膜上有各种受体蛋白,能感受外界各种化学信息将信息传入细胞后,使胞内发生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物学效应。2.细胞质(1)基质:细胞质基质又称细胞液,是细胞质中均质而半透明的胶体部分,充填于其它有形结构之间。细胞质基质的化学组成可按其分子量大小分为三类,即小分子、中等分子和大分子。小分子包括水、无机离子:属于中等分子的有脂类、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等:大分子则包括多糖、蛋白质、脂蛋白和RNA等。细胞质基质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器所需的外环境,同时也是进行某些生化活动的场所。(2)细胞器:细胞质内以膜的形式形成了许多小的、并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装置。①线粒体:常为杆或椭圆形,在不同类型细胞中线粒体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差异甚大。电镜下,线粒体具有双层膜,外膜光滑,厚6~7nm,膜中有2~3nm小孔,分子量为1万以内的物质可自由通过;内膜厚5~6nm,通透性较小。外膜与内膜之间有约8nm的膜间腔,或称外室。由膜向内折叠形成线粒体嗜,嘴之间为嗜间腔,或称内室,充满线粒体基质。基粒中含有ATP合成酶,能利用呼吸链产生的能量合成ATP,并把能量贮存于ATP中。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约95%由线粒体以ATP的方式提供,因此,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中心(即是细胞内氧化、储能和供能的场所),线粒体嗜实为扩大了内膜面积,故代谢率高。第5页共82页

第 5 页 共 82 页 使疏水的尾部埋藏在里面,即膜的中央,亲水的头部露在外面,朝向腰的内外表 面。在电镜标本制备过程中,类脂的亲水极呈电子致密状;疏水极呈电子透明态, 于是类脂双层在电镜子下表现为三层结构。 (3)细胞膜的生物学特征 (4)膜的不对称性和膜的流动性 (5)细胞膜的主要作用 ①保持细胞完整 ②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具有选择的通透性,控制离子和分子的出入,实 现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主动运输)。 ③信息传递:信息跨膜传递是质膜的重要功能。质膜上有各种受体蛋白, 能感受外界各种化学信息,将信息传入细胞后,使胞内发生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 生物学效应。 2.细胞质 (1)基质:细胞质基质又称细胞液,是细胞质中均质而半透明的胶体部分, 充填于其它有形结构之间。细胞质基质的化学组成可按其分子量大小分为三类, 即小分子、中等分子和大分子。小分子包括水、无机离子;属于中等分子的有脂 类、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等;大分子则包括多糖、蛋白质、脂蛋白 和 RNA 等。细胞质基质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器所需的外环境,同时也是进 行某些生化活动的场所。 (2)细胞器:细胞质内以膜的形式形成了许多小的、并有一定形态结构和 功能的装置。 ①线粒体:常为杆或椭圆形,在不同类型细胞中线粒体的形状、大小和数量 差异甚大。电镜下,线粒体具有双层膜,外膜光滑,厚 6~7nm,膜中有 2~3nm 小 孔,分子量为 1 万以内的物质可自由通过;内膜厚 5~6nm,通透性较小。外膜 与内膜之间有约 8nm 的膜间腔,或称外室。由膜向内折叠形成线粒体嵴,嵴之 间为嵴间腔,或称内室,充满线粒体基质。基粒中含有 ATP 合成酶,能利用呼 吸链产生的能量合成 ATP, 并把能量贮存于 ATP 中。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 约 95%由线粒体以 ATP 的方式提供,因此,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中心(即是 细胞内氧化、储能和供能的场所),线粒体嵴实为扩大了内膜面积,故代谢率高

线粒体另一个功能特点是可以合成一些蛋白质。②内质网:是扁平囊状或管泡状膜性结构,它们以分支互相吻合成为网络,其表面有附着核糖核蛋白体者称为粗面内质网,膜表面不附着核糖核蛋白体者称为滑面内质网,两者有通连。(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基地,游离核糖体主要合成细胞本身的结构蛋白,结合核糖体主要合成向细胞外运出的蛋白质)。粗面内质网分布于绝大部分细胞中,而在分泌蛋白旺盛的细胞(如浆细胞、腺细胞),粗面内质网特别发达,其扁囊密集呈板层状,并占据细胞质很大一部分空间。一般说来,可根据粗面内质网的发达程度来判断细胞的功能状态和分化程度。滑面内质网多是管泡状,仅在某些组胞中很丰富,并因含有不同的酸类而功能各异,有的参与脂类、糖元的代谢,有的生成类固醇激素,有的在肝细胞具有解毒的作用。③高尔基复合体:由扁平囊、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它在细胞中的分布和数量依细胞的类型不同而异。扁平囊有3-10层,平行紧密排列构成高尔基复合体的主体,它有一面常凸超称形成面,另一面凹陷,称成熟面扁平囊上有孔穿通并朝向生成面。形成面附近有一些小泡,直径为40~80nm,是由附近粗面内质网出芽脱落而成,将粗面内质网中合成的蛋白质转运到扁平囊,故小泡又称运输小泡。大泡位于成熟面,是高尔基复合体的生成产物,包括溶酶体、分泌泡等。溶酶体逐渐离开高尔基复合体而分散到细胞各部。分泌泡互相融合,成为分泌颗粒。在蛋白质分泌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复合体发达。高尔基复合体对来自粗面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糖化与浓缩,使之变为成熟的蛋白质,然后进行包装运输到细胞外。④溶酶体:为有膜包裹的小体,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能分解各种外源性的有害物质或内源性衰老受损的细胞器。不同细胞中的溶酶体不尽相同,但均含酸性磷酸酶故该酶为溶酶体的标志酶。按溶酶体是否含有被消化物质(底物)可将其分为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③微体:又称过氧化物酶体,是有膜包裹的圆形小体,直径为0.2~0.4μm,多见于肝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过氧化物体含有40多种酶,不同细胞所含酶的种类不同,但过氧化氢酶则存在所有细胞的微体中。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第6页共82页

第 6 页 共 82 页 线粒体另一个功能特点是可以合成一些蛋白质。 ②内质网:是扁平囊状或管泡状膜性结构,它们以分支互相吻合成为网络, 其表面有附着核糖核蛋白体者称为粗面内质网,膜表面不附着核糖核蛋白体者称 为滑面内质网,两者有通连。(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基地,游离核糖体 主要合成细胞本身的结构蛋白,结合核糖体主要合成向细胞外运出的蛋白质)。 粗面内质网分布于绝大部分细胞中,而在分泌蛋白旺盛的细胞(如浆细胞、 腺细胞),粗面内质网特别发达,其扁囊密集呈板层状,并占据细胞质很大一部 分空间。一般说来,可根据粗面内质网的发达程度来判断细胞的功能状态和分化 程度。 滑面内质网多是管泡状,仅在某些组胞中很丰富,并因含有不同的酸类而功 能各异,有的参与脂类、糖元的代谢,有的生成类固醇激素,有的在肝细胞具有 解毒的作用。 ③高尔基复合体:由扁平囊、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它在细胞中的分布和 数量依细胞的类型不同而异。 扁平囊有 3-10 层,平行紧密排列构成高尔基复合 体的主体,它有一面常凸超称形成面,另一面凹陷,称成熟面扁平囊上有孔穿通, 并朝向生成面。形成面附近有一些小泡,直径为 40~80nm,是由附近粗面内质网 出芽脱落而成,将粗面内质网中合成的蛋白质转运到扁平囊,故小泡又称运输小 泡。大泡位于成熟面,是高尔基复合体的生成产物, 包括溶酶体、分泌泡等。溶 酶体逐渐离开高尔基复合体而分散到细胞各部。分泌泡互相融合,成为分泌颗粒。 在蛋白质分泌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复合体发达。高尔基复合体对来自粗面内质网 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糖化与浓缩,使之变为成熟的蛋白质,然后进行包装, 运输到细胞外。 ④溶酶体:为有膜包裹的小体,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能分解各种外源性的 有害物质或内源性衰老受损的细胞器。不同细胞中的溶酶体不尽相同,但均含酸 性磷酸酶,故该酶为溶酶体的标志酶。按溶酶体是否含有被消化物质(底物)可 将其分为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 ⑤微体:又称过氧化物酶体,是有膜包裹的圆形小体,直径为 0.2~0.4μm, 多见于肝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过氧化物体含有 40 多种酶,不同细胞所含酶 的种类不同,但过氧化氢酶则存在所有细胞的微体中。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

还原成水,防止过量的H2O2对细胞的毒害作用。这种反应在肝、肾细胞中是非常重要的。③中心体:多位于细胞核附近,有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电镜下观察,中心粒为9组三联管围成的短管状结构,有些中心粒旁边也可出现随体。细胞分裂期间,中心体可以复制,参与细胞分裂。③细胞骨架:是细胞内细丝状结构的总称,它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和微梁网。细胞骨架的重要性在于它构成细胞的支架,维持细胞的特定形态和细胞内各种成分的空间定位;它还参与细胞运动,细胞物质的转运,并与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细胞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有关。(3)内含物指细胞质内除细胞器外的其它有形成分,是一些代谢产物或细胞的储存物质。3.细胞核细胞核其形态多种多样,如:圆形、卵圆形、盘状、杆状和分叶状等。通常一个细胞只有一个核,也有的细胞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核,如:骨骼肌细胞;但有的细胞没有核如:红细胞。①核膜:包裹在核表面,由基本平行的内层膜、外层膜两层构成。两层膜的间隙称为核周间隙。外膜与内质网彼此相连,核周间隙也和内质网相通,外膜的表面有核糖体附着,与粗面内质网的形态结构极为相似,因此可以认为外膜是内质网膜的特化区域。内外膜融合形成的许多小孔称为核孔,孔内有核孔复合物对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具有选择性作用。②染色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化学成分主要为:DNA、RNA。染色质存在于细胞间期,构成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由遗传信息携带者DNA和组蛋白组成),核小体连接成链,为染色质的一级结构。染色质分两种:常染色质,是核中进行转录的部位,HE染色着色浅谈)和异染色质,是功能静止的部分,HE染色较深),故根据核的染色状态可推测其功能活跃程度。在细胞分裂期,每条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变粗变短,成为一条染色体。人体细胞染色体23对,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又分第7页共82页

第 7 页 共 82 页 还原成水,防止过量的 H2O2对细胞的毒害作用。这种反应在肝、肾细胞中是非 常重要的。 ⑥中心体:多位于细胞核附近,有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电镜下观察, 中心粒为 9 组三联管围成的短管状结构,有些中心粒旁边也可出现随体。细胞分 裂期间,中心体可以复制,参与细胞分裂。 ⑦细胞骨架:是细胞内细丝状结构的总称,它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和微 梁网。细胞骨架的重要性在于它构成细胞的支架,维持细胞的特定形态和细胞内 各种成分的空间定位;它还参与细胞运动,细胞物质的转运,并与细胞的分裂与 分化,细胞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有关。 (3)内含物 指细胞质内除细胞器外的其它有形成分,是一些代谢产物或细胞的储存物 质。 3.细胞核 细胞核其形态多种多样,如:圆形、卵圆形、盘状、杆状和分叶状等。通常 一个细胞只有一个核,也有的细胞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核,如:骨骼肌细胞; 但有的细胞没有核如:红细胞。 ① 核膜:包裹在核表面,由基本平行的内层膜、外层膜两层构成。两层膜 的间隙称为核周间隙。外膜与内质网彼此相连,核周间隙也和内质网相通,外膜 的表面有核糖体附着,与粗面内质网的形态结构极为相似,因此可以认为外膜是 内质网膜的特化区域。内外膜融合形成的许多小孔称为核孔,孔内有核孔复合物, 对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具有选择性作用。 ②染色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化 学成分主要为:DNA、RNA。染色质存在于细胞间期,构成染色质的基本单位 是核小体(由遗传信息携带者 DNA 和组蛋白组成),核小体连接成链,为染色 质的一级结构。染色质分两种:常染色质,是核中进行转录的部位,HE 染色着 色浅谈)和异染色质,是功能静止的部分,HE 染色较深),故根据核的染色状 态可推测其功能活跃程度。在细胞分裂期,每条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变粗变短, 成为一条染色体。 人体细胞染色体 23 对,其中 22 对为常染色体,1 对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又分

为X和Y,男性为X、Y,女性为X、X。③核仁:是无界膜的球形结构。一般细胞核内有1-2个核仁,也有的有多个,个别的无核仁。核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DNA、RNA。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进行RNA的合成。二、细胞间质细胞间质也称为细胞外基质,是由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物质,与细胞共同构成组织。细胞间质由纤维和基质构成。细胞间质是细胞生活的外环境,具有营养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一)纤维1.胶原纤维:由胶原原纤维集合成束而成,胶原原纤维由胶原蛋白组成。胶原原纤维抗张强度大,给组织以韧性,但延展性差。2.网状纤维:也由胶原蛋白构成。抗拉性能不及胶原纤维,但其延展性优于胶原纤维。3.弹性纤维:由弹性蛋白组成。弹性纤维能被拉长与收缩,给组织以弹性。纤维组成抗拉性延展性强差胶原纤维胶原蛋白网状纤维胶原蛋白小于胶原纤维大于胶原纤维弱好弹性纤维弹性蛋白(二)基质基质为无定形物质,主要由粘多糖和粘蛋白组成。粘多糖和粘蛋白亲水性极强,吸引大量的水膨胀形成胶冻样基质,允许营养物、代谢物等在血液和细胞之间流通。还有非胶原糖蛋白,其本身可与细胞结合,又可与细胞间质内其它大分子结合,所以使细胞与细胞间质粘合。总之,胶原作为细胞间质的骨架,与细胞间质的其它成分结合构成高度有组织的网络结构,对细胞起着支持与连接的作用;此外,它还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如影响细胞的形态,调控细胞的代谢、生长与增殖,诱导细胞的分化,调节细胞的迁移,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二节基本组织第8页共82页

第 8 页 共 82 页 为 X 和 Y,男性为 X、Y,女性为 X、X。 ③ 核仁:是无界膜的球形结构。一般细胞核内有 1-2 个核仁,也有的有多 个,个别的无核仁。核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DNA、RNA。核仁的主要 功能是进行 RNA 的合成。 二、细胞间质 细胞间质也称为细胞外基质,是由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物质, 与细胞共同构成组织。细胞间质由纤维和基质构成。细胞间质是细胞生活的外环 境,具有营养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一)纤维 1.胶原纤维:由胶原原纤维集合成束而成,胶原原纤维由胶原蛋白组成。胶 原原纤维抗张强度大,给组织以韧性,但延展性差。 2.网状纤维:也由胶原蛋白构成。抗拉性能不及胶原纤维,但其延展性优于 胶原纤维。 3.弹性纤维:由弹性蛋白组成。弹性纤维能被拉长与收缩,给组织以弹性。 纤维 组成 抗拉性 延展性 胶原纤维 胶原蛋白 强 差 网状纤维 胶原蛋白 小于胶原纤维 大于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 弹性蛋白 弱 好 (二)基质 基质为无定形物质,主要由粘多糖和粘蛋白组成。粘多糖和粘蛋白亲水性极 强,吸引大量的水膨胀形成胶冻样基质,允许营养物、代谢物等在血液和细胞之 间流通。还有非胶原糖蛋白,其本身可与细胞结合,又可与细胞间质内其它大分 子结合,所以使细胞与细胞间质粘合。总之,胶原作为细胞间质的骨架,与细胞 间质的其它成分结合构成高度有组织的网络结构,对细胞起着支持与连接的作 用;此外,它还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如影响细胞的形态,调控细胞的代谢、生 长与增殖,诱导细胞的分化,调节细胞的迁移,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第二节 基本组织

[教学要求]1.了解四种基本组织的分布与功能。2.掌握致密结缔组织、骨组织、骨骼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特点。3.掌握骨骼肌纤维的微细结构。[教学重点]1.致密结缔组织。2.骨组织。3.神经组织。一、上皮组织(一)被覆上皮1.分布:分布广泛,除关节腔的软骨面外,身体表面和有腔器官的内表面都有被覆上皮。2.结构:具有典型的上皮组织结构。3.功能: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4.分类:分类分布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的腔面单层扁平上皮间皮:胸膜、心包膜和腹膜的表面其它:肺泡和肾小囊壁层单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和卵巢的内表面层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和子宫的内表面假复层柱状纤毛呼吸道的腔面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的腔面复复层扁平上皮角化的:皮肤的表皮5变移上皮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和腔面第9页共82页

第 9 页 共 82 页 [教学要求] 1. 了解四种基本组织的分布与功能。 2. 掌握致密结缔组织、骨组织、骨骼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特点。 3. 掌握骨骼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教学重点] 1. 致密结缔组织。 2. 骨组织。 3. 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 (一)被覆上皮 1.分布:分布广泛,除关节腔的软骨面外,身体表面和有腔器官的内表面都 有被覆上皮。 2.结构:具有典型的上皮组织结构。 3.功能: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4.分类: 分 类 分 布 单 层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的腔面 间皮:胸膜、心包膜和腹膜的表面 其它:肺泡和肾小囊壁层 单层立方上皮 肾小管、甲状腺滤泡和卵巢的内表面 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和子宫的内表面 假复层柱状纤毛 上皮 呼吸道的腔面 复 层 复层扁平上皮 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的腔面 角化的:皮肤的表皮 变移上皮 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和腔面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