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5(答案)

水文地质学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试卷A)2012一一2013学年第一学期专业名称:资源勘查工程考试科目:水文地质学班级:10地1-2班讲课教师:马亚杰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1.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2.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一个地表径流系统,称为水系。3.径流系数(a):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Y(mm)与降水量X(mm)比值。4.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之比。5.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6.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7.隔水层:指那些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或者这些岩层给出与透过的水量微不足道的。8.贮水系数: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的体积。9.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10捷径式下渗:当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水孔隙扩散。评分标准:每个名词3分,共30分表达清楚、叙述准确,给满分,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含义基本表达清楚,叙述不完整,无原则性错误,酌情给分;概念错误,内容与题不符,不给分。二、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水循环可分为(1水文循环)和(2地质循环)。一个地区水资源量的多寡主要取决于(3大气降水)的多小。2.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网为(4流线)、(5等水头线)构成的(6正交)网络。3.当含水层中存在强渗透性透镜体时,流线将向其(7汇流);存在弱渗透性透镜体时,流线将(8绕行)。4.溶滤作用的强度,取决于(9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溶解度)、(10岩土的空隙特征)、(11
水文地质学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试卷 A) 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名称:资源勘查工程 考试科目:水文地质学 班级:10 地 1-2 班 讲课教师:马亚杰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2.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一个地表径流系统,称为水系。 3. 径流系数(α):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 Y(mm)与降水量 X(mm)比值。 4. 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之比。 5. 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6. 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7. 隔水层:指那些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或者这些岩层给出与透过的水量微不足道的。 8. 贮水系数: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 的水的体积。 9. 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10. 捷径式下渗:当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 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水孔隙扩散。 评分标准:每个名词 3 分,共 30 分 表达清楚、叙述准确,给满分,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含义基本表达清楚,叙述不完整, 无原则性错误,酌情给分;概念错误,内容与题不符,不给分。 二、填空(每空 1 分,共 30 分) 1. 水循环可分为(1 水文循环)和(2 地质循环)。一个地区水资源量的多寡主要取决于(3 大气降水)的多小。 2. 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网为(4 流线)、(5 等水头线)构成的(6 正交)网络。 3. 当含水层中存在强渗透性透镜体时,流线将向其(7 汇流);存在弱渗透性透镜体时, 流线将(8 绕行)。 4. 溶滤作用的强度,取决于(9 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溶解度)、(10 岩土的空隙特征)、(11

水的溶解能力)、(12水中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成分含量)、(13水的流动状况)等一系列因素。5.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有(14活塞式)式下渗和(15捷径)式下渗。6.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16大气降水)、(17地表水)、(18凝结水)及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有(19泉)、(20泄流)、(21向其它含水层的径流排泄)、蒸腾及人工排泄。7.含水系统的统一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22水力联系);流动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23水流)。控制含水系统的发育,主要是(24地质因素),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主要是(25地理因素)。在天然条件下,(26地形)控制着势场。8陆地上某一地区天然状态下总的水均衡,其收入项(A)一般包括:(27大气降水入渗)、(28地表水入渗)、(29上游径流)、(30凝结水)。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30分,符合标准答案得分,否则不得分。三、辨析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填入下面的表格内。(每题2分,共20分)题号234567891011JxVVV答案Vxx1.松散岩层的给水度虽然经验上被认为是固定的参数,但实际上也随时间变化,并且总是小于孔隙度:2.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和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存在很大的区别3.地面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包气带扩散到潜水中,但不会影响承压水:4.地下水的实际流速通常小于地下水的渗透流速。5.潜水储存量的变化是以给水度与水位变幅的乘积表示。6.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7.降雨强度越大,地下水入渗补给强度也越大:8.干旱气候、低平地形条件下,与湿润气候及切割强烈的地形条件下相比,潜水矿化度往往低。9.只要地下水的开采量小于天然补给量,地下水很快就可以达到新的平衡态。10.蒸发型潜水,补给区的水质动态特征表现为长期中不断趋于淡化。评分标准:每小题2分,共20分;选择正确得分,错误不得分。四、分析题:(20分)1、下图为接受降水补给的潜水含水层,请绘制流网图(5分)
水的溶解能力)、(12 水中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成分含量)、(13 水的流动状况)等一 系列因素。 5. 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有(14 活塞式)式下渗和(15 捷径)式下渗。 6.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16 大气降水)、(17 地表水)、(18 凝结水)及其它含水层或 含水系统;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有(19 泉)、(20 泄流)、(21 向其它含水层的径流排 泄)、蒸腾及人工排泄。 7. 含水系统的统一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22 水力联系);流动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 有统一的(23 水流)。控制含水系统的发育,主要是(24 地质因素),控制地下水流动 系统发育的,主要是(25 地理因素)。在天然条件下,(26 地形)控制着势场。 8. 陆地上某一地区天然状态下总的水均衡,其收入项(A)一般包括:(27 大气降水入渗)、 (28 地表水入渗)、(29 上游径流)、(30 凝结水)。 评分标准: 每空 1 分,共 30 分,符合标准答案得分,否则不得分。 三、辨析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填入下面的表格内。(每题 2 分,共 2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 松散岩层的给水度虽然经验上被认为是固定的参数,但实际上也随时间变化,并且总是 小于孔隙度; 2. 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和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存在很大的区别 3. 地面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包气带扩散到潜水中,但不会影响承压水; 4. 地下水的实际流速通常小于地下水的渗透流速。 5. 潜水储存量的变化是以给水度与水位变幅的乘积表示。 6. 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7. 降雨强度越大,地下水入渗补给强度也越大; 8. 干旱气候、低平地形条件下,与湿润气候及切割强烈的地形条件下相比,潜水矿化度往 往低。 9. 只要地下水的开采量小于天然补给量,地下水很快就可以达到新的平衡态。 10. 蒸发型潜水,补给区的水质动态特征表现为长期中不断趋于淡化。 评分标准: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选择正确得分,错误不得分。 四、分析题:(20 分) 1、 下图为接受降水补给的潜水含水层,请绘制流网图(5 分)

答:如图所示,其中流线(2),等水头线(2),正交网格(1分)。1+2、以下图所示为含水层剖面示意图,假定地下水为稳定运动,试绘出地下水位(水头)曲线示意图。(3分)
答:如图所示,其中流线(2),等水头线(2),正交网格(1 分)。 2、以下图所示为含水层剖面示意图,假定地下水为稳定运动,试绘出地下水位(水头)曲 线示意图。(3 分)

Hi..H2K=常数7答:水头线为S形曲线,左端渐缓(1分),中间平缓(1分),右端渐陡(1分)。Hi-z.Z-H2K=常数TTTT77(c)3、图1中有一个由隔水断层和弱透水层围成的均质各向同性孔隙含水层,补给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区域内发育泉A和B,而钻孔W1~W4的滤水管均位于孔底。请完成(1)比较W3和W4钻孔水位高低:(2)指出泉A和B属于上升泉还是下降泉:(3)图2中的两个泉流量曲线分别属于泉A和B,请指出哪一个(实线或虚线)属于泉A,哪一个(实线或虚线)属于泉B:(4)如果在W4中投入某放射性物质,在W1和W2中哪个孔最先观察到?(分小题3分,共12分)W3一次降水泉图室流田含水层量弱透水层冈隔水断层时间地下水位图2泉流量示意图钻孔滤水管图1含水系统示意图答:(1)W3比W4钻孔水位低:(3分)(2)泉A为上升泉,泉B为下降泉:(3分)
答:水头线为 S 形曲线,左端渐缓(1 分),中间平缓(1 分),右端渐陡(1 分)。 (c) 3、 图 1 中有一个由隔水断层和弱透水层围成的均质各向同性孔隙含水层,补给区接受大气 降水补给。区域内发育泉 A 和 B,而钻孔 W1~W4 的滤水管均位于孔底。请完成(1) 比较 W3 和 W4 钻孔水位高低;(2)指出泉 A 和 B 属于上升泉还是下降泉;(3)图 2 中的 两个泉流量曲线分别属于泉 A 和 B,请指出哪一个(实线或虚线)属于泉 A,哪一个(实 线或虚线)属于泉 B;(4)如果在 W4 中投入某放射性物质,在 W1 和 W2 中哪个孔最 先观察到?(分小题 3 分,共 12 分) 答:(1)W3 比 W4 钻孔水位低;(3 分) (2)泉 A 为上升泉,泉 B 为下降泉;(3 分) A 一次降水 时间 泉 流 量 图1 含水系统示意图 图 2 泉流量示意图 B W1W2 W3 W4 含水层 弱透水层 隔水断层 地下水位 钻孔滤水管 层 图 例

(3)图2中的实线为B泉流量曲线,虚线为A泉流量曲线(3分)4)如果在W4中投入某放射性物质,W1孔中最先观察到。(3分)评分标准:按以上得分点给分,基本意思正确可得分,原因分析不准确酌情扣分,自相矛盾不得分。制定人:;审定者:;日期:2012-12-20
(3)图 2 中的实线为 B 泉流量曲线,虚线为 A 泉流量曲线(3 分) 4)如果在 W4 中投入某放射性物质, W1 孔中最先观察到。(3 分) 评分标准: 按以上得分点给分,基本意思正确可得分,原因分析不准确酌情扣分,自相矛盾不得分。 制定人: ;审定者: ; 日期: 2012-12-2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5(题目).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6及答案.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重点难点)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ppt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重点难点)地下水化学作用.ppt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部分习题答案.docx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作业习题(无答案).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绪论 Introduction to hydrogeology.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循环.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 水力学的基本概念 §2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3 流网.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九章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章 孔隙水.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课程总结.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一章 裂隙水.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二章 岩溶水.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3(答案).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2(答案).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3(题目).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1(答案).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1(题目).doc
-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2(题目).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