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二章 固相反应编辑

第三章固相反应第一节固相反应概述一,固相反应的定义掌握内容固相反应在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高温过程中是一个普遍的物理现象,它是一系列合金、传统硅酸盐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无机材料生产所涉及到的基本过程之一。固体的反应能力比气相和液相低很多。在较长时间内,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其少。系统的研究工作只是三四十年代以后的事。在这方面,泰曼及其学派在合金系统方面、海德华、杨德尔、瓦格纳在非合金方面的工作占重要地位。1.泰曼学派通过扩散的知识,能够知道:即使在较低温度下,固体中质点也可能扩散迁移,并随温度的升高扩散速率以指数规律增长。泰曼研究了CaO、MgO、PbO与WO3的反应:分别让两种氧化物的晶面彼此接触并加热,发现在接触面上生成着色的钨酸盐化合物,其厚度x与反应时间t成比例(x=klnt+c),因此,泰曼学派认为:1)固态物质间的反应是直接进行的,气相或液相没有或不起作用;2)固相反应的开始温度远低于反应物的熔点或系统的低共熔温度。这一温度与反应物内部开始呈现明显扩散作用的温度相一致。常称泰曼温度或烧结开始温度。对于不同物质的泰曼温度与其熔点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例如,对于金属为0.3-0.4Tm;盐类为0.57Tm;硅酸盐为0.8-0.9Tm。3)当反应物之一存在多晶转变时,则转变温度通常也是反应开始变为显著的温度,这一规律称为海德华定律。泰曼学派提出狭义的固相反应:固体与固体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固体产物的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固相反应的实际速度比泰曼温度理论计算的结果快。2.金斯特林格学派提出在固相反应中气相或液相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广义的固相反应:凡是有固相参与的化学反应都可称为固相反应。固态反应物(一种或以上)一→固态产物(一种或以上)3.多相反应随着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多相反应的概念:化学气相沉
第三章 固相反应 第一节 固相反应概述 一. 固相反应的定义 掌握内容 固相反应在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高温过程中是一个普遍的物 理现象,它是一系列合金、传统硅酸盐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无机材料生 产所涉及到的基本过程之一。固体的反应能力比气相和液相低很多。 在较长时间内,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甚少。系统的研究工作只是三、 四十年代以后的事。在这方面,泰曼及其学派在合金系统方面、海德 华、杨德尔、瓦格纳在非合金方面的工作占重要地位。 1.泰曼学派 通过扩散的知识,能够知道:即使在较低温度下,固体中质点也 可能扩散迁移,并随温度的升高扩散速率以指数规律增长。泰曼研究 了 CaO、MgO、PbO 与 WO3 的反应:分别让两种氧化物的晶面彼此 接触并加热,发现在接触面上生成着色的钨酸盐化合物,其厚度 x 与 反应时间 t 成比例(x=klnt+c),因此,泰曼学派认为: 1)固态物质间的反应是直接进行的,气相或液相没有或不起作 用; 2)固相反应的开始温度远低于反应物的熔点或系统的低共熔温 度。这一温度与反应物内部开始呈现明显扩散作用的温度相一致。常 称泰曼温度或烧结开始温度。对于不同物质的泰曼温度与其熔点间存 在一定的关系。例如,对于金属为 0.3-0.4Tm;盐类为 0.57Tm;硅酸 盐为 0.8-0.9Tm。 3)当反应物之一存在多晶转变时,则转变温度通常也是反应开 始变为显著的温度,这一规律称为海德华定律。 泰曼学派提出狭义的固相反应:固体与固体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 新的固体产物的反应。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固相反应的实际速度比泰曼温度理论 计算的结果快。 2.金斯特林格学派 提出在固相反应中气相或液相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广义的固相反应:凡是有固相参与的化学反应都可称为固相反 应。 固态反应物(一种或以上)→固态产物(一种或以上) 3.多相反应 随着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多相反应的概念:化学气相沉

积中通常开始参加反应的是两个气相;在耐火材料腐蚀中最终产物不一定有固态。凡是具有以下特点的反应称为多相反应。(1)反应在相界面上进行;(2)反应一般有三个阶段:物质传输到界面:在相界面上反应形成产物层:有时反应产物传输离开相界面。二.固相反应的分类理解内容依反应的性质可分为四类1.加成反应(A、B为任一单质或化合物)A (s) +B(s)—AB(s)MgO+AlO3MgAlO43Mg2++4Al203—→3MgAl04+2A/3+2A13++4Mg0→MgAl204+3Mg2+SSzM.OAHOSMAHONMg"t-AP2.造膜反应(固气反应,A、B为单质)A(s)+B(g)—AB(s)ZnO(s)Zn(s)+0.502(g)ZnOZni或eZnO23.分解反应(固气反应较大吸热反应,伴随着分解产物的扩散过程)AB(s)A(s)+B(g)MgCO3(s)-MgO (s)+CO2 (g)4.置换反应(反应物必须在两种产物层中扩散通过)A(s)+BC(s)-AC (s) +B (s)AC(s)+BD (s)-AB(s)+CD(s)三.固相反应热力学掌握内容纯的固相反应总是放热的,并且摘变△S很小,所以AG=△H-T△S~△H<0因此,纯固相反应总是可以自发进行的
积中通常开始参加反应的是两个气相;在耐火材料腐蚀中最终产物不 一定有固态。凡是具有以下特点的反应称为多相反应。 (1)反应在相界面上进行; (2)反应一般有三个阶段:物质传输到界面;在相界面上反应形 成产物层;有时反应产物传输离开相界面。 二.固相反应的分类 理解内容 依反应的性质可分为四类 1.加成反应(A、B 为任一单质或化合物) A(s)+B(s)——AB(s) MgO + Al2O3—MgAl2O4 3Mg2+ + 4Al2O3→3MgAl2O4+ 2Al3+ 2Al3++4MgO→MgAl2O4+3Mg2+ 2.造膜反应(固气反应,A、B 为单质) A(s)+B(g)——AB(s) Zn(s)+ 0.5O2(g)——ZnO(s) 3.分解反应(固气反应 较大吸热反应,伴随着分解产物的扩 散过程) AB(s)——A(s)+B(g) MgCO3(s)——MgO(s)+ CO2(g) 4.置换反应(反应物必须在两种产物层中扩散通过) A(s)+BC(s)——AC(s)+B(s) AC(s)+BD(s)——AB(s)+CD(s) 三.固相反应热力学 掌握内容 纯的固相反应总是放热的,并且熵变 ΔS 很小,所以 ΔG=ΔH-TΔS≈ΔH<0 因此,纯固相反应总是可以自发进行的。 Zn ZnO Zni 或 e O2

四.固相反应的机理与进程掌握内容固相反应机理:固相反应过程一般包括扩散、生成新化合物、化合物晶体长大和结构缺陷消除等阶段。1c41.反应物颗粒之间的混合接触;2.在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细薄且含大量结构缺陷的新相;3.产物新相的结构调整和晶体生长;4.当产物层达到一定厚度后,进一步的反应将是反应物通过产物层的扩散得以进行,这种扩散可能通过晶格、表面、晶界、位错或晶体裂缝进行;对于广义的固相反应,传质过程也可在液相、气相中进行;5.工程因素。传热和传质效率对固相反应的影响。固相反应进程由快路线的慢步骤的速率所控制。五关于固相反应产物的若于一般规律理解内容1.最初产物的恒定性对碱土金属氧化物和SiO2的二元固相反应,不论原始组成摩尔比如何,反应首先生成的化合物总是2:1的正硅酸盐,而对于碱土金属氧化物与Al2O3的反应,首先生成的化合物总是1:1。2.反应产物分级形成,最终产物由原始配料比决定。例如:Si,CaocSCSC,sCaoC,SSiO2SiO2Cs!cSSiOC2SC,sC.sCSLao第二节固相反应动力学
四.固相反应的机理与进程 掌握内容 固相反应机理:固相反应过程一般包括扩散、生成新化合物、化 合物晶体长大和结构缺陷消除等阶段。 1.反应物颗粒之间的混合接触; 2.在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细薄且含大量结构缺陷的新相; 3.产物新相的结构调整和晶体生长; 4.当产物层达到一定厚度后,进一步的反应将是反应物通过产物层的 扩散得以进行,这种扩散可能通过晶格、表面、晶界、位错或晶体裂 缝进行;对于广义的固相反应,传质过程也可在液相、气相中进行; 5.工程因素。传热和传质效率对固相反应的影响。 固相反应进程由快路线的慢步骤的速率所控制。 五.关于固相反应产物的若干一般规律 理解内容 1.最初产物的恒定性 对碱土金属氧化物和 SiO2 的二元固相反应,不论原始组成摩尔 比如何,反应首先生成的化合物总是 2:1 的正硅酸盐,而对于碱土 金属氧化物与 Al2O3的反应,首先生成的化合物总是 1:1。 2.反应产物分级形成,最终产物由原始配料比决定。 例如: 第二节 固相反应动力学

固相反应动力学旨在通过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有关反应体系、反应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信息。一扩散控制的固相反应动力学方程掌握内容固相反应一般都伴随有物质的扩散迁移。由于在固相中扩散速度通常很缓慢,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扩散速度往往起控制作用。1.抛物线方程用平板模型:ABAB(A)dx假设A、B以平板模式相互接触,先形成产物层AB;然后A通过AB向B扩散,在BBA界面继续反应。若界面化学反应速率远大于扩散速率,则过程由扩散控制。在整个过程中,扩散截面积保持不变。产物层厚度增加速率:dx/dt=K/y其中x为产物层厚度,K为常数,包括扩散能力与物质间交换能力。K=DCoD:扩散组分A的扩散系数;Co:A在BA一A界面上浓度。积分上式即得:x2=2Kt上式说明:反应物以平板模式接触时,产物层厚度的平方与反应时间成正比,故常称之为抛物线方程。重点掌握内容2.杨德尔方程假定:(1)反应物B是半径为R的球体;反应物A是扩散相,A包围着B颗粒,反应自球表面向中心进行;(2)假设反应物B和产物AB的摩尔体积相等;(3)A在产物层中的浓度梯度是线性的,扩散层截面积一定
固相反应动力学旨在通过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有关反应体系、 反应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信息。 一.扩散控制的固相反应动力学方程 掌握内容 固相反应一般都伴随有物质的扩散迁移。由于在固相中扩散速度 通常很缓慢,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扩散速度往往起控制作用。 1.抛物线方程 用平板模型: 假设 A、B 以平板模式相互接触,先形成产物层 AB;然后 A 通 过 AB 向 B 扩散,在 B—BA 界面继续反应。若界面化学反应速率远 大于扩散速率,则过程由扩散控制。在整个过程中,扩散截面积保持 不变。 产物层厚度增加速率:dx/dt=K/y 其中 x 为产物层厚度, K 为常数,包括扩散能力与物质间交换能力。K=DC0 , D:扩散组分 A 的扩散系数; C0:A 在 BA—A 界面上浓度。 积分上式即得: x 2=2Kt 上式说明:反应物以平板模式接触时,产物层厚度的平方与反应 时间成正比,故常称之为抛物线方程。 2.杨德尔方程 重点掌握内容 假定: (1)反应物 B 是半径为 R 的球体;反应物 A 是扩散相,A 包围着 B 颗粒,反应自球表面向中心进行; (2)假设反应物 B 和产物 AB 的摩尔体积相等; (3)A 在产物层中的浓度梯度是线性的,扩散层截面积一定

RoXB先引入转化率G的概念:参与反应的一种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被反应了的体积分数。G=[4/3元R3-4/3元(R-x)3/4/3元R3x=R[1-(1-G)1/3]代入x2=2Kt得:[1-(1-G)1/32=2Kt/R2=KjtKj:杨德尔扩散方程式的速率常数,其通式为K,=Cexp(-Q/RT)Q:固相反应活化能,而K=2K/R2=2DCo/R2=2CoD/R2exp(-Q/RT),Q即为扩散活化能,所以扩散控制的固相反应活化能就是扩散活化能。由于杨德尔方程推导过程中引入了抛物线方程的结论,因而带入了扩散截面积不变的假设。由于假设反应物B和产物AB的摩尔体积相等和假设扩散截面积不变的限制,使得杨德尔方程只使用于转化率较小的时候,即反应初期。因为此时反应截面可近似看成不变。3.金斯特林格方程重点掌握内容C=O=CIA设球状模型:假设反应物B和产物AB的摩尔体积相等;B是平均粒径R的颗粒,假定A为扩散相,反应沿整个球表面同时进行,首先A和B形成产物AB,其厚度y随反应进行不断增厚,C=0,C=Co产物两侧界面上A的浓度不变。A在产物层内的浓度分布是r和t的函数,即是不稳定扩散
先引入转化率 G 的概念:参与反应的一种反应物,在反应过程 中被反应了的体积分数。 G=[4/3πR3 -4/3π(R-x)3 ]/ 4/3πR3 x=R[1-(1-G)1/3] 代入 x 2=2Kt 得:[1-(1-G)1/3] 2=2Kt/R2=KJt KJ:杨德尔扩散方程式的速率常数,其通式为 KJ=Cexp(-Q/RT) Q:固相反应活化能,而 KJ=2K/R2=2DC0/R2=2C0D0/R2exp(-Q/RT), Q 即为扩散活化能,所以扩散控制的固相反应活化能就是扩散活化 能。 由于杨德尔方程推导过程中引入了抛物线方程的结论,因而带入 了扩散截面积不变的假设。 由于假设反应物B 和产物AB的摩尔体积相等和假设扩散截面积 不变的限制,使得杨德尔方程只使用于转化率较小的时候,即反应初 期。因为此时反应截面可近似看成不变。 3.金斯特林格方程 重点掌握内容 设球状模型:假设反应物 B 和产物 AB 的摩尔体积相等;B 是平 均粒径 R 的颗粒,假定 A 为扩散相,反应沿整个球表面同时进行, 首先 A 和 B 形成产物 AB,其厚度 y 随反应进行不断增厚,C=0,C=C0, 产物两侧界面上 A 的浓度不变。 A 在产物层内的浓度分布是 r 和 t 的函数,即是不稳定扩散

但假设为稳定扩散,建立极坐标r,设单位时间内通过4元r2球面扩散到产物层AB中A的量为dma/dt,由菲克第一定律,dmA/dt=DSdc/dr=4元r2Ddc/dr=M(y)因为假设为稳定扩散,所以浓度梯度dc/dr与时间无关,单位时间通过该层的A的扩散量取决于反应层厚度y。将上式变形得,dc=M(y)dr/4元r2D考虑边界条件:r=R时,C=Co;r=R-y时,C=0。两边积分得,M(y)=4元DR (R-y)Co/y=dma/dt而dm^=4元r2dy=c4元(R-y)2dy,其中 ε=pn/M,8:单位体积中含A的摩尔数;p:AB密度;n:与一个分子B化合所需A的分子数;M:AB分子量。所以dy/dt=DCoR/ε(R-y)y=KR/e(R-y)y积分整理得,Ry2/2-y3/3=KRt/c而 y=R[1-(1-G)1/3]即得K=1-2/3G-(1-G)2/3=2Kt/εR2=K,tKr:金斯特林格扩散方程式的速率常数。与杨德尔方程相比,金斯特林格方程只有反应物B和产物AB的摩尔体积相等一个假设,可适用于转化率较大的场合。4.卡特尔方程了解内容01.520.1(-(1-2)+(1-2)+)1.501.481.460.71.4474μm球0.81,42p.1040c149um球81.400.91.381130t1.361.341.321011052025th)图在空气中镍球氧化的[1+(Z-1)GJ2/3+(Z-1)(1-G)2/3对时间的关系
但假设为稳定扩散,建立极坐标 r, 设单位时间内通过 4πr2 球面扩散到产物层 AB 中 A 的量为 dmA/dt, 由菲克第一定律,dmA/dt=DSdc/dr=4πr2Ddc/dr=M(y) 因为假设为稳定扩散,所以浓度梯度 dc/dr 与时间无关, 单位时间通过该层的 A 的扩散量取决于反应层厚度 y。 将上式变形得,dc=M(y)dr/4πr2D 考虑边界条件:r=R 时,C=C0;r=R-y 时,C=0。两边积分得, M(y)=4πDR(R-y)C0/y=dmA/dt 而 dmA=ε4πr2dy=ε4π(R-y)2dy, 其中 ε=ρn/M, ε:单位体积中含 A 的摩尔数; ρ:AB 密度; n:与一个分子 B 化合所需 A 的分子数; M:AB 分子量。 所以 dy/dt=DC0R/ε(R-y)y=KR/ε(R-y)y 积分整理得,Ry2 /2-y 3 /3=KRt/ε 而 y=R[1-(1-G)1/3] 即得 KI=1-2/3G-(1-G)2/3=2Kt/εR2=Krt Kr:金斯特林格扩散方程式的速率常数。 与杨德尔方程相比,金斯特林格方程只有反应物 B 和产物 AB 的 摩尔体积相等一个假设,可适用于转化率较大的场合。 4.卡特尔方程 了解内容 图 在空气中镍球氧化的[1+(Z-1)G]2/3+(Z-1)(1-G)2/3 对时间的关系

考虑到球形颗粒反应面积的变化及反应产物与反应物之间摩尔体积变化,提出了卡特尔方程C(G)=[1+(Z-1)Gj2/3+(Z-1)(1-G))2/3=Z+(1-Z)KDt/r2其中t为反应时间,r2=未反应B的半径rl+产物层AB厚度r,Z:每用去单位体积组分B所形成产物AB体积,G:转化率(按重量计)。二.界面化学反应控制的固相动力学方程掌握内容在某些情况下,扩散速度很快,此时固相反应由界面化学反应控制。例如:利用天然粘土矿做原料烧制莫来石瓷,由于粘土中每一颗粒内本身含有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扩散路径很短,此时固相反应由界面化学反应控制。A+B=ABV=kCACB这是一个二级反应,假设B远远过量,则可认为其浓度为常数,v=kCA变成一级反应。-dmA/dt=kCA设反应物A起始量为a,经t时间以后消耗了x,则残余量为a-x,所以上式变为-d (a-x) /dt=k (a-x)考虑到固相反应实际情况,引入接触面积F和转化率G,则为dG/dt=kF (1-G),若考虑球形颗粒,则F=4元R2(1-G)2/3,G=[R3_ (R-x) 3]/R3dG/dt=4k元R2(1-G)5/3积分并考虑边界条件,H(G)=(1-G)-2/3-1=kt三.升华控制的固相反应动力学方程F (G) =1-(1-G) 2/3=kt四.固相反应动力学比较全面的观点对固相反应来说,其动力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反应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例子,见教材p251五过渡范围的动力学方程掌握内容以金属氧化反应M+0.5O2一MO为例。反应首先在M-0界面上进行并形成一层MO氧化膜,随后是O2通过MO层扩散到M-MO界面并继续进行氧化反应
考虑到球形颗粒反应面积的变化及反应产物与反应物之间摩尔 体积变化,提出了卡特尔方程 C(G)=[1+(Z-1)G]2/3+(Z-1)(1-G)2/3=Z+(1-Z)KDt/r2 其中 t 为反应时间, r2=未反应 B 的半径 r1+产物层 AB 厚度 r’, Z:每用去单位体积组分 B 所形成产物 AB 体积,G:转化率(按 重量计)。 二.界面化学反应控制的固相动力学方程 掌握内容 在某些情况下,扩散速度很快,此时固相反应由界面化学反应控 制。例如:利用天然粘土矿做原料烧制莫来石瓷,由于粘土中每一颗 粒内本身含有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扩散路径很短,此时固相反应由界 面化学反应控制。 A+B=AB v=kCACB 这是一个二级反应,假设 B 远远过量,则可认为其浓度为常数, v=kCA 变成一级反应。 -dmA/dt=kCA 设反应物 A 起始量为 a,经 t 时间以后消耗了 x, 则残余量为 a-x,所以上式变为 -d(a-x)/dt=k(a-x) 考虑到固相反应实际情况,引入接触面积 F 和转化率 G,则为 dG/dt=kF(1-G), 若考虑球形颗粒, 则 F=4πR2(1-G)2/3, G=[R3 -(R-x)3 ]/R3 dG/dt=4kπR2(1-G)5/3 积分并考虑边界条件,H(G)=(1-G)-2/3 -1=kt 三. 升华控制的固相反应动力学方程 F(G)=1-(1-G)2/3=kt 四.固相反应动力学比较全面的观点 对固相反应来说,其动力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反应条件的 变化而改变的。例子,见教材 p251. 五.过渡范围的动力学方程 掌握内容 以金属氧化反应 M+0.5O2==MO 为例。反应首先在 M-O 界面上 进行并形成一层 MO 氧化膜,随后是 O2 通过 MO 层扩散到 M-MO 界面并继续进行氧化反应

QM/MOT由化学动力学和菲克第一定律,其化学反应速度Vp和扩散速度Vp分别为:Vp=dQp/dt=kCVD=dQp/dt=Ddc/dt=D(Co-C)/8dQp,dQp:分别为在dt时间内消耗于反应和扩散到M-MO界面的O2量;Co,C:分别是O2-MO界面和M-MO界面上的O2浓度设k是化学反应速率常数:D是O通过产物层的扩散系数。当过程达到平衡时:Vp=V即kC=D(Co-C)/8所以,V=kC=1/ (1/kCo+8/DCo)1.当扩散速度远大于化学反应速度时,即D/8>k,则V=kCo=Vpmax,说明化学反应速度控制此过程,称为化学动力学范围;2.当扩散速度远小于化学反应速度时,即k》D/8,则C=0,V=D(Co-C)/8=DCo/8=VDmax,说明扩散速度控制此过程,称为扩散范围;3.当扩散速度和化学反应速度接近时,它们共同控制此过程,属于过渡范围,则V=1/(1/kCo+8/DCo)=1/(1/Vpmax+1/VDmax)对于许多物理或化学步骤综合组成的反应,一般动力学方程为V=1/(1/V1max+1/V2max+1/V3max+...1/Vnmax)V1max、V2max、V3max、..、Vnmax分别为相应的扩散、化学反应、升华、等步骤的最大可能速度,即反应的总阻力等于各环节分阻力之和。第三节影响固相反应速度的因素理解内容一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是影响固相反应的内因,是决定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由化学动力学和菲克第一定律,其化学反应速度 Vp 和扩散速度 VD 分别为: Vp=dQp/dt=kC VD=dQD/dt=Ddc/dt=D(C0-C)/δ dQp , dQD:分别为在dt时间内消耗于反应和扩散到M-MO 界面的 O2量; C0,C:分别是 O2-MO 界面和 M-MO 界面上的 O2浓度 设 k 是化学反应速率常数;D 是 O2通过产物层的扩散系数。 当过程达到平衡时: Vp=VD 即 kC=D(C0-C)/δ 所以,V =kC=1/(1/kC0+δ/DC0) 1.当扩散速度远大于化学反应速度时,即 D/δ»k,则 V=kC0=Vpmax, 说明化学反应速度控制此过程,称为化学动力学范围; 2.当扩散速度远小于化学反应速度时,即 k»D/δ,则 C=0,v=D(C0-C) /δ=DC0/δ=VDmax,说明扩散速度控制此过程,称为扩散范围; 3.当扩散速度和化学反应速度接近时,它们共同控制此过程,属于过 渡范围,则 V=1/(1/kC0+δ/DC0)=1/(1/Vpmax+1/VDmax) 对于许多物理或化学步骤综合组成的反应,一般动力学方程为 V=1/(1/V1max+1/V2max+1/V3max+.1/Vnmax) V1max、V2max、V3max、 .、Vnmax 分别为相应的扩散、化 学反应、升华、.等步骤的最大可能速度,即反应的总阻力等于各环 节分阻力之和。 第三节 影响固相反应速度的因素 理解内容 一.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是影响固相反应的内因,是决定反应速率 的重要因素

组成:从热力学上,恒温恒压非体积功为0时,△G越负,热力学推动力越大。结构:反应物的结构状态、质点间化学键性质及各种缺陷的多寡都将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900℃Mg0+α-A1203MA700℃Mg0+-A1203→MA二.反应物活性任何促进晶格活化的因素都能促进固相反应。氧化物的制备条件:利用母盐低温分解;海德华定律:多晶转变三.反应物的分散度分散度提高,能促进固相反应。分散度大,比表面积大,接触面积大;分散度大,键强中弱键比例增加;分散度大,颗粒内部晶格缺陷增加。四.反应温度和保温时间随着温度升高,固相反应速度会加快;延长保温时间,会促使反应进行完全。△GRK = AexpRTQD = D。 expRTJ五.矿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能够加速反应的物质叫矿化剂。矿化剂可以通过与反应物形成固溶体产生缺陷或者起助熔作用等来促进反应的进行。六.压力对纯固相反应来说,成型压力越大,接触面积越大,越能促进固相反应。但对能产生气体的固相反应,加压有时适得其反。七气氛通过改变固体表面特性而影响表面反应活性。对含有可变价离子的晶体,适当的气氛还可以促使形成缺陷,促进扩散,促进固相反应。作业题1.如果某个体系中固相反应有n个产物,AI、A2、...、An,其相应反应的自由恰变化AG<△G2<..<△Gm,由此能否判断最初产物是A,且最终产物当中A,的含量最大?
组成:从热力学上,恒温恒压非体积功为 0 时,ΔG 越负,热力 学推动力越大。 结构:反应物的结构状态、质点间化学键性质及各种缺陷的多寡 都将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MgO+α-Al2O3→MA 900℃ MgO+γ-Al2O3→MA 700℃ 二.反应物活性 任何促进晶格活化的因素都能促进固相反应。 氧化物的制备条件:利用母盐低温分解; 海德华定律:多晶转变 三.反应物的分散度 分散度提高,能促进固相反应。 分散度大,比表面积大,接触面积大;分散度大,键强中弱键比 例增加;分散度大,颗粒内部晶格缺陷增加。 四.反应温度和保温时间 随着温度升高,固相反应速度会加快;延长保温时间,会促使反 应进行完全。 = − RT G K A R exp = − RT Q D D0 exp 五.矿化剂 在反应过程中,能够加速反应的物质叫矿化剂。矿化剂可以通过 与反应物形成固溶体产生缺陷或者起助熔作用等来促进反应的进行。 六.压力 对纯固相反应来说,成型压力越大,接触面积越大,越能促进固 相反应。但对能产生气体的固相反应,加压有时适得其反。 七.气氛 通过改变固体表面特性而影响表面反应活性。对含有可变价离子 的晶体,适当的气氛还可以促使形成缺陷,促进扩散,促进固相反应。 作业题 1.如果某个体系中固相反应有 n 个产物,A1、A2、.、An,其相应反 应的自由焓变化 ΔG1<ΔG2<.<ΔGn, 由此能否判断最初产物是 A1 且 最终产物当中 A1的含量最大?

2.MgO与SiO2发生固相反应,写出初期MgO与SiO2在反应物与产物层界面反应式,用示意图表示出下列各种情况下反应示意进程图。(1)摩尔比MgO/SiO2=l:1(2)摩尔比MgO/SiO2=2:1(3)摩尔比MgO/SiO2《1(4)摩尔比MgO/SiO2)2(5)摩尔比MgO/SiO2=1~23.用过量的MgO颗粒包裹粒径1um的Al2O3颗粒,在恒定温度下,第一小时有20%AlO3反应生成MA,还要多长时间AlO3才能完全作用完。分别按杨德尔方程和金斯特林格方程计算,比较结果,分析原因。4.假设Al2O3、SiO2粉料生成莫来石为扩散控制过程,如何证明。固相反应Q=209KJ/mol在1400℃时1小时内反应完成10%,在1500℃时1小时,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在1500℃时4小时又将完成多少?5.设Na2CO3与SiO2的反应属扩散控制过程。800K时,SiO2反应一半用250分钟;1000K时,Si02反应一半用200分钟,计算1200K时,SiO2反应一半用多长时间。计算结果说明什么问题?6.如果要合成MgAl2O4,可提供的原料有MgCO3(650℃分解)、Mg(O0H)2(450℃分解)、MgO、AlO33H20、-AlO3、α-AlO3,从提高反应速率的角度出发,选择么原料好。说明原因
2. MgO 与 SiO2发生固相反应,写出初期 MgO 与 SiO2在反应物与产 物层界面反应式,用示意图表示出下列各种情况下反应示意进程图。 (1)摩尔比 MgO/SiO2=1:1 (2)摩尔比 MgO/SiO2=2:1 (3)摩尔比 MgO/SiO2〈 1 (4)摩尔比 MgO/SiO2 〉2 (5)摩尔比 MgO/SiO2=1~2 3.用过量的 MgO 颗粒包裹粒径 1μm 的 Al2O3颗粒,在恒定温度下, 第一小时有 20%Al2O3 反应生成 MA,还要多长时间 Al2O3 才能完全 作用完。分别按杨德尔方程和金斯特林格方程计算,比较结果,分析 原因。 4.假设 Al2O3、SiO2 粉料生成莫来石为扩散控制过程,如何证明。固 相反应 Q=209KJ/mol,在 1400℃时 1 小时内反应完成 10%,在 1500℃ 时 1 小时,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在 1500℃时 4 小时又将完成多少? 5.设 Na2CO3与 SiO2的反应属扩散控制过程。800K 时,SiO2反应一半 用 250 分钟;1000K 时,SiO2反应一半用 200 分钟,计算 1200K 时, SiO2反应一半用多长时间。计算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6.如果要合成 MgAl2O4,可提供的原料有 MgCO3(650℃分解)、Mg (OH)2(450℃分解)、MgO、Al2O3·3H2O、γ-Al2O3、α-Al2O3,从 提高反应速率的角度出发,选择什么原料好。说明原因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四章 无机材料的制备.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Scientific Basis for Inorganic Materials.doc
-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包装色彩设计.ppt
-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市场调查与构思定位.ppt
-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图形设计.ppt
-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包装容器造型设计.ppt
-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文字设计.ppt
-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共八章).doc
- 《孔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B(答案).doc
- 《孔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B(题目).doc
- 《孔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综合复习练习题(含答案).doc
- 《孔型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共六章).pdf
- 《孔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Pass design.pdf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棒、线材生产.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板带材高精度轧制和板形控制.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热轧无缝钢管生产工艺.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板带材生产.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轧制生产工艺过程及其制定.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型材生产.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板带材轧制制度的确定.ppt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三章 烧结.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一章 坯体制备与成型的理论基础.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九章 相变过程.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八章 扩散.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七章 相图的热力学推导.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表面与界面.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热力学计算.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相图.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章 硅酸盐矿物.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三章 熔体与玻璃体.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晶体缺陷.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晶体.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指导书(共十个实验).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第10-14章)习题与解答.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第1-5章)习题与解答.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第6-9章)习题与解答.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3试卷B(题目).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3试卷A(答案).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3试卷A(题目).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