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七章 相图的热力学推导

第七章相图的热力学推导第一节相平衡的热力学条件化学位梯度:物质传递的推动力。浓度场,电场,磁场等对物质运动的影响都可以归结为化学位的影响。当任意组分在各相中的化学位相等时,系统处于相平衡。A和B的二元系统中固相和液相达平衡,μAS=μALμBS=μBl当任意组分在各相中的化学位相等时,且系统自由焰最低,则系统处于最稳定的相平衡状态。第二节二元系统的自由一组成曲线一、理想溶液的形成处于标态下的纯物质A、B,XA+XB=1A与B混合形成1mol的理想溶液,则:XAA+XBB→(XAA+XBB)溶液,形成溶液过程的自由恰变化为:AGm=G. (XAGAO+XBGB°)其中:△Gm一混合自由烩(溶液生成自由烩)G-溶液摩尔自由焰在理想溶液中,质点间相互作用力相同,则:混合热△Hm=0,S=KlnW(原子排列的可能途径数)△Sm不等于0混合滴△Sm=-△Gm/T=-R(XAlnXA+XBlnXB)
第七章 相图的热力学推导 第一节 相平衡的热力学条件 化学位梯度:物质传递的推动力。浓度场,电场,磁场等对物质运动的影响都可 以归结为化学位的影响。 当任意组分在各相中的化学位相等时,系统处于相平衡。 A 和 B 的二元系统中固相和液相达平衡,μA S=μA L μB S=μB L 当任意组分在各相中的化学位相等时,且系统自由焓最低,则系统处于最稳定的 相平衡状态。 第二节 二元系统的自由焓—组成曲线 一、理想溶液的形成 处于标态下的纯物质 A、B,XA + XB = 1 A 与 B 混合形成 1mol 的理想溶液, 则:XAA+XBB→(XAA+XBB)溶液,形成溶液过程的自由焓变化为: ΔGm= G -(XAGA 0+XBGB 0) 其中:ΔGm—混合自由焓(溶液生成自由焓) G -溶液摩尔自由焓 在理想溶液中,质点间相互作用力相同, 则:混合热ΔHm=0,S=KlnW(原子排列的可能途径数)ΔSm 不等于 0. 混合熵ΔSm=-ΔGm/T = -R(XAlnXA+XBlnXB)

.. G=XAMA+XBUBGA'=μAO:.AGm=XA(G A-GA°)+XB( GB-GB° )=XA (μA-μA°)+XB (μB-μB°)又:μ=μ0+RTInX;:.△Gm=XARTln XA+XBRTln XB=RT(XAlnXA+XBln XB)则令4Sm对XB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求出XB=0.5又因ASm对XB的二次偏导数大于0,则△Sm有最大值ASmA Hm1△Gm11B0. 5纯物质是热力学不稳定态,有吸收杂质的倾向。二.某温度下二元理想溶液的ASm、AHm、AGm与组成的关系曲线AGm= G. XA GA- XB GBo= G . ( 1-XB ) GA0-XB GBo=_ G-XB(GBo-GAO) -GAO.. G=AGm+ (μb'-μA°) XB+μA0GR+ (G-GR) XB↓ GB△ Gm三图解法求某浓度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位推导: G= XAUA+XBμB
∵ G =XAμA+XBμB GA 0=μA 0 ∴ΔGm=XA( G A- GA 0)+XB( G B- GB 0)= XA(μA-μA 0)+XB(μB-μB 0) 又∵μi=μi 0+RTlnXi ∴ΔGm= XARTln XA+ XBRTln XB=RT(XAln XA+ XBln XB) 则令ΔSm 对 XB 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 0,求出 XB=0.5 又因ΔSm 对 XB 的二次偏导数大于 0,则ΔSm 有最大值。 ΔSm ΔHm ΔGm A B 0.5 纯物质是热力学不稳定态,有吸收杂质的倾向。 二. 某温度下二元理想溶液的ΔSm、ΔHm、ΔGm 与组成的关系曲线 ΔGm= G - XA GA 0 - XB GB 0= G -(1- XB)GA 0 -XB GB 0 =- G -XB(GB 0 - GA 0)-GA 0 ∴ G =ΔGm+(μB 0 -μA 0)XB+μA 0 ΔGm GA GB 0 0 三. 图解法求某浓度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位 推导: G = XAμA+XBμB .①

:XA=1-XB. G=(1-XB) μA+XBμB求导得:d G /dXB= (1-Xg ) dμA/dXB-μA+XBdμB/dXB+μB由杜海姆-吉布斯方程:XAdμA+XBdμB=0 得dG/dXB=μB-μA代入①得:G=XB (d G /dXB+μA) +XAUAμA-G-XBdG/dXBμB=G+XAdG/dXB证明:某个浓度的自由烩组成曲线的切线,在XA=1,XB=1轴上的截距分别就是该浓度溶液中组分A、B的化学位。..DF= tgαXA=XAd G /dXBtgα=DF/IF=DF/XA:BD-BF+DF=G g+XAd G /dXB=μB同理可证:CH=tgαXB=XBdG/dXB:AC=AH-CH-G e-XBd G /dXB=μBG/21HCGE--E四.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1.正规溶液正规溶液:假设A.B两种质点的大小、形状接近,最近邻的质点间有相互作用力,且A-B,A-A,B-B之间的作用力不相等
∵XA=1-XB ∴ G =(1-XB)μA+XBμB 求导得: d G /dXB=(1-XB)dμA/dXB -μA+XBdμB/dXB +μB 由杜海姆-吉布斯方程: XAdμA+XB dμB=0 得 d G /dXB=μB-μA 代入①得: G = XB(d G /dXB+μA)+XAμA μA= G -XB d G /dXB μB= G +XA d G /dXB 证明:某个浓度的自由焓组成曲线的切线,在 XA=1,XB=1 轴上的截距分别就是 该浓度溶液中组分 A、B 的化学位。 tgα=DF/IF=DF/XA ∴DF= tgαXA= XA d G /dXB ∴BD=BF+DF= G E+ XA d G /dXB=μB 同理可证:CH=tgαXB= XB d G /dXB ∴AC=AH-CH= G E-XB d G /dXB=μB A B E H F I C D G GE α 四.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1. 正规溶液 正规溶液:假设 A.B 两种质点的大小、形状接近,最近邻的质点间有相互作用 力,且 A-B,A-A,B-B 之间的作用力不相等

正规溶液的混合炳△ASm=-R(XAlnXA+XBlnXB),与理想溶液相同。正规溶液的混合热:AHm混合时:△V=0,则:由AHm=△U+P△V得出,AU(内能)=AHm#0设纯物质A、B中以及在形成的溶液中每个最近邻的配位数为Y,且A-A.B-B、A-B原子间势能分别为:UAA、UBB、UAB则:混合前A-A对的数目:1/2nAY=1/2nXAYB-B对的数目:1/2nXBY混合后A-A对的数目:1/2nAXAY=1/2nX^2YB-B对的数目:1/2nXB2YA-B对的数目:nAYXB=nXAXBY.AUm=1/2nXA2YUAA+1/2nXB2Y·UBB+nXAXBY·UAB-1/2nXAY·UAA-1/2nXBY·UBB=1/2nYXAXB (2UAB-UAA-UBB)=1/2nY(1-XB)X(2UAB-UAA-UBB)=△Hm:.AHm=-1/2nY(2UAB-UAA-UBB)XB2+1/2nY(2UAB-UAA-UBB)XB由:y=ax2+bx2+c知:a=-1/2nY(2UAB-UAA-UBB)V当2UAB-UAA-UBB0→△Hm<0(放热)AG=△H-T△SG=AG+μAO+ (μB'-μA) XB
正规溶液的混合熵ΔSm=-R(XAln XA+XBln XB),与理想溶液相同。 正规溶液的混合热:ΔHm 混合时:ΔV=0, 则:由ΔHm=ΔU+PΔV 得出,ΔU(内能)=ΔHm≠0 设纯物质 A、B 中以及在形成的溶液中每个最近邻的配位数为 Y,且 A-A、 B-B、A-B 原子间势能分别为:UAA、UBB、UAB 则: 混合前 A-A 对的数目:1/2nAY = 1/2nXAY B-B 对的数目:1/2 nXBY 混合后 A-A 对的数目:1/2 nAXAY = 1/2 nXA 2Y B-B 对的数目:1/2 nXB 2Y A-B 对的数目:nAYXB = nXAXBY ∴ΔUm=1/2 nXA 2Y·UAA+1/2 nXB 2Y·UBB+ nXAXBY·UAB-1/2nXAY·UAA-1/2 nXBY·UBB =1/2nYXAXB(2 UAB- UAA-UBB) =1/2nY(1-XB)XB(2 UAB- UAA-UBB) =ΔHm ∴ΔHm =-1/2nY(2 UAB- UAA-UBB)XB 2+1/2nY(2 UAB- UAA-UBB)XB 由:y=ax2+bx2+c 知:a=-1/2nY(2 UAB-UAA-UBB) i/ 当 2 UAB- UAA-UBB0→ΔHm<0(放热) ΔG=ΔH-TΔS G =ΔG+μA 0+(μB 0 -μA 0)XB

LoHHATASHIi/当2UAB-UAA-UBB>0→a0(吸热)a、AHm较小,温度较高(不稳定)hAHHAT.FAGb、AHm较大,温度较低(最不稳定)分相(驼峰现象)4HuB五.形成不混溶区的自由一组成曲线1.两相混合物系统的自由烩计算方法:H后,aa组成系统分相形成b、c组成的二相,则分相的自由烩值:JG a= G b-ac/be+ G c-ab/bc液自(摩尔分数×溶DCa由烩}由图可知:Ga=aF,G b=bE ,G c=cH. G a- G b-ac/be+ G eab/bc
A B -TΔS ΔH ΔG A B μA μB 0 0 G ii/当 2 UAB- UAA-UBB>0→a0(吸热) a、ΔHm 较小,温度较高(不稳定) A B -TΔS ΔH ΔG A B μA μB 0 0 G b、ΔHm 较大,温度较低(最不稳定)——分相(驼峰现象) A B -TΔS ΔH ΔG A B μA μB 0 0 G 五.形成不混溶区的自由焓—组成曲线 1.两相混合物系统的自由焓计算方法: a 组成系统分相形成 b、c 组成的二相,则分相 后,a 的自由焓值: G a= G b·ac/bc+ G c·ab/bc {摩尔分数×溶 液 自 由焓} 由图可知: G a=aF, G b=bE, G c=cH, ∵ G a= G b·ac/bc+ G c·ab/bc E F H b a c I J

_ G b( bc-ab ) /be+ G cab/bc_G b+ab/bc ( G c. G b ) =al+EI-HJ/EJ= al+FI=aF故:F点在E、H的连线上。*结论:在一定温度下,两相混合物的自由烩一定在联结两个相的自由烩的连线上。2.某温度下一定组成范围内液-液分相的原因(热力学原因)如右图:Gw>G>G。,则 G点为自由烩最低状态,液-液分相自动发生。验证:平衡的条件:各组分在两相中化学位相等,自由恰最低时最稳定。做切线得A在y中的化学位μy等于A在z中的化学位μA,同理:μBy=μ(符合平衡条件)由图可知:在自由组成范围内可液液分相。1μBGμAFLy+LzABydxez六.同一系统中液相、固相的自由炝一组成曲线(1)两组分形成连续固溶体的系统此时存在两个相,固相和液相均为溶液。T2G'ASNT3TiGAG°BLGBIGOSG'AlGURG'ALGAIL+s sLLLdCAB7BAB
= G b·(bc-ab)/bc+ G c·ab/bc = G b+ab/bc( G c- G b)=aI+EI·HJ/EJ= aI+FI=aF 故:F 点在 E、H 的连线上。 *结论:在一定温度下,两相混合物的自由焓一定在联结两个相的自由焓的连线 上。 2.某温度下一定组成范围内液-液分相的原因(热力学原因) 如右图: G W> G D> G G,则 G 点为自由焓最低状态,液-液分相自动发生。 验证: 平衡的条件:各组分在两相中化学位相等,自由焓最低时最稳定。 做切线得 A 在 y 中的化学位μA y 等于 A 在 z 中的化学位μA z,同理:μB y=μB z(符 合平衡条件) 由图可知:在自由组成范围内可液液分相。 A B E F W M N y d x e z D G 单 Ly+Lz μA 单 μB y Z 0 GA GB 0 六.同一系统中液相、固相的自由焓—组成曲线 (1)两组分形成连续固溶体的系统 此时存在两个相,固相和液相均为溶液。 T5 A B G 0 BS= G0 BL S L G 0 AS G 0 AL T2 L T1 S L G 0 AS G 0 AL G 0 BS G 0 BL A B L A B T3 G 0 BS G 0 BL S L+S G 0 AL G 0 AS L S c d

KGUG'As=G'ALSABAB(2)有几种不同晶体结构的固相存在的系统固相能形成两种固溶体,系统可能存在三个相,液相,两种固溶体。T3T2TBABABABABABA7HBA
(2)有几种不同晶体结构的固相存在的系统 固相能形成两种固溶体,系统可能存在三个相,液相,两种固溶体。 T4 B 、 A S L G 0 AS=G 0 AL G 0 AS G 0 BS G 0 BL S c d A B T1 T2 T3 T4 T5 β A B T3 L α T4 β B 、 A α L A B T2 α β L A B T1 α L β T5 A B α L A B T6 β L α T4 A B T3 T2 T1 T5 T6

第三节从各温度下自由烩组成曲线推导相图一、液态与固态无限互溶的相图推导(连续固溶体)二、固态部分互溶并形成低共熔点的相图(有限固溶体)三、固态完全不互溶且有低共熔点的二元相图T2G'ASTIT3GURSG'AsNUGoABABBAT4TsORGASGOG'BSBBBAAA四、具有液相不混溶区的二元相图T2TiG°AsCURPG°AS0BG'ASBABBAATTsT6G'esGAGASG°ASBABBAAAT1TeBA
第三节 从各温度下自由焓组成曲线推导相图 一、液态与固态无限互溶的相图推导(连续固溶体) 二、固态部分互溶并形成低共熔点的相图(有限固溶体) 三、固态完全不互溶且有低共熔点的二元相图 四、具有液相不混溶区的二元相图 G 0 BS G 0 AS A B T4 G 0 BS A B T5 G 0 AS A B T1 T2 T3 T4 T5 A B T2 A B G T1 0 AS G 0 BS A B L G 0 AS G 0 BS= G 0 AS G 0 AS G 0 BS T3 G 0 BS G T1 0 AS A B L T3 A B G 0 AS G 0 BS G 0 AS G 0 AS G 0 BS A B T6 A B T5 G 0 BS A B T1 T2 T3 T4 T5 T6 G 0 BS G 0 AS A B T2 A B T4 G 0 BS G 0 AS T3

BA作业:已知:各温度下的自由烩-组成曲线,推导相图。TBABBABABABAT-BAAB第四节:已知相图,做各温度下的自由烩组成曲线BBAAAB
作业: 已知:各温度下的自由焓-组成曲线,推导相图。 第四节:已知相图,做各温度下的自由焓组成曲线 T1 A B α β L α β T2 A B L L β α T3 A B A B T4 α β L A B T6 α β L A B T7 β L α L A B T5 α β T1 T T1 1 T1 A B T1 T2 T3 T4 T5 T6 A B T1 T2 T3 T4 T5 T6 A B T1 T2 T3 T4 T5 A B A B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八章 扩散.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九章 相变过程.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一章 坯体制备与成型的理论基础.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三章 烧结.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二章 固相反应编辑.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四章 无机材料的制备.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Scientific Basis for Inorganic Materials.doc
-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包装色彩设计.ppt
-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市场调查与构思定位.ppt
-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图形设计.ppt
-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包装容器造型设计.ppt
-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文字设计.ppt
- 《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共八章).doc
- 《孔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B(答案).doc
- 《孔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B(题目).doc
- 《孔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综合复习练习题(含答案).doc
- 《孔型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共六章).pdf
- 《孔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Pass design.pdf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棒、线材生产.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板带材高精度轧制和板形控制.ppt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表面与界面.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热力学计算.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相图.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章 硅酸盐矿物.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三章 熔体与玻璃体.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晶体缺陷.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晶体.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指导书(共十个实验).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第10-14章)习题与解答.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第1-5章)习题与解答.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第6-9章)习题与解答.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3试卷B(题目).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3试卷A(答案).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3试卷A(题目).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3试卷B(答案).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试卷A(答案).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试卷A(题目).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试卷B(答案).doc
-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试卷B(题目).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