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感觉

普通心理学教案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第三章 感觉·本章主要内容感觉的一般概念视觉听觉其他感觉一、教学目标与要求重点掌握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等概念,以及感觉的基本规律、学说。了解古典的心理物理学中对物理刺激与个体心理经验之间关系的解释以及它们和现代感觉研究的差别。并了解感觉在人的生活适应的作用。本章难点是对感觉的古典心理物理学对感觉的研究和听觉理论的理解。二、教材分析·本章重点:(1)感觉的概念、规律(2)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2. 本章难点:(1)色觉理论(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3)古典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2.讲授法3.问题讨论四、教学时数4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
普通心理学教案 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第三章 感觉 ·本章主要内容 感觉的一般概念 视觉 听觉 其他感觉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掌握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等概念,以及感觉的基本规律、 学说。了解古典的心理物理学中对物理刺激与个体心理经验之间关系 的解释以及它们和现代感觉研究的差别。并了解感觉在人的生活适应 的作用。本章难点是对感觉的古典心理物理学对感觉的研究和听觉理 论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重点: (1)感觉的概念、规律(2)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本章难点: (1)色觉理论(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3)古典心理物理 学的研究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 4 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普通心理学教案校级精品开放课程1.定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二、感觉的分类:十(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二)内部感觉内脏感觉:本体感觉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一一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1.特异化理论一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2.模式理论一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四、感受性和感觉阅限(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1.绝对阈限: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2.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如果用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E=1/R
普通心理学教案 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1.定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 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 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二)内部感觉内脏感觉;本体感觉 三、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 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 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1.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 的。 2.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 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四、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1.绝对阈限: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 2.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如果用E代表绝对 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

普通心理学教案校级精品开放课程(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1.差别阅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阅限或最小可觉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ce,缩写为jnd)。1.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1.对数定律P=Klogl2.乘方定律P=KI放课程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二、视觉的生理机制(一)眼球(二)视觉的传导机制视觉的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颢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三)视觉的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三视觉的基本现象:(一)明度1.明度与视亮度是眼晴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
普通心理学教案 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差别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或最小可觉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ce,缩写为jnd)。 1.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P=KlogI 2.乘方定律P=KI 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一)眼球 (二)视觉的传导机制 视觉的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 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颢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 外侧膝状体; 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三)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这是 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 (一)明度 1.明度与视亮度 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

普通心理学教案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2.明度与波长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光谱敏感函数(或光谱光效率函数)来说明。(二)颜色1.颜色的属性: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2.颜色混合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率、中间色率和代替率。3.色觉缺陷:指辨色能力异常。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1)色弱:色弱惠者虽然也能用三种波长来匹配光谱上的任一波长,但他们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2)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4.色觉理论(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当光刺激作用于眼晴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一白视素、红一绿视素
普通心理学教案 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 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 2.明度与波长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 性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光谱敏感函数(或光谱光效率函数)来说 明。 (二)颜色 1.颜色的属性: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 2.颜色混合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率、中 间色率和代替率。 3.色觉缺陷:指辨色能力异常。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1)色弱:色弱患者虽然也能用三种波长来匹配光谱上的任一波 长,但他们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 (2)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 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 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 正常人要小得多。 4.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 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 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当光刺激作用于眼 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 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 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

普通心理学教案校级精品开放课程黄一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三)视觉的一些现象:1.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2.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4.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5.闪光融合现象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但是断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闪光频率。这时产生的心理效应是闪光融合现象。6.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7.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8.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联觉联想)影响感受性变化的第三节听觉一、听觉刺激二、听觉的生理机制(一)耳的构造和功能
普通心理学教案 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 化作用。 (三)视觉的一些现象: 1.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 现象,叫适应。 2.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 象。 3.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 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 4.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 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5.闪光融合现象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但是断 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 临界闪光频率。这时产生的心理效应是闪光融合现象。 6.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 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7.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 称之 8.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颜色 感觉引起的联觉。(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联觉联想)影响感受性变 化的 第三节 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一)耳的构造和功能

普通心理学教案校级精品开放课程(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三、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1.频率理论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基底膜与骨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电话机的送话机和收话机的关系。这种理论也叫电话理论。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2.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理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3.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向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一一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声音超过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普通心理学教案 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三、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频率理论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这种理论认为, 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 频率相适应。基底膜与镫骨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电话机的送话机和收 话机的关系。这种理论也叫电话理论。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 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1000Hz以上的声音不 符合的。 2.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理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 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 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 基底膜的振动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3.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向合理部分,提 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 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 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 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 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 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 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 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 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 法解释。声音超过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普通心理学教案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四、听觉基本现象:第四节其他感觉一、皮肤感觉二、嗅觉和味觉三、内部感觉思考题1.什么叫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果柱2.试说明明适应与暗适应的特点和机制3.简述人耳对声音频率分析的几种理论.4.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说如何评价?参考书目:1.托马斯L.贝纳特著,旦明译(1983):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4.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黄希庭(1988):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教案 校级精品开放课程 四、听觉基本现象: 第四节 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二、嗅觉和味觉 三、内部感觉 思考题 1.什么叫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 和区别? 2.试说明明适应与暗适应的特点和机制 3.简述人耳对声音频率分析的几种理论. 4.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说?如何评价? 参考书目: 1.托马斯 L.贝纳特著,旦明译(1983):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 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 3.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 黄希庭(1988):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pdf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pdf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知觉.pdf
-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上).pdf
- 《中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什么是中学生心理辅导.ppt
-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pdf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大纲.pdf
- 《教学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教师专业技能概述.ppt
- 《教学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教师专业技能习得的原则和方法.ppt
- 《教学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课堂教学技能.ppt
- 《教学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全面育人技能.ppt
- 《教学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教学设计技能.ppt
- 《教学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教学评价技能.ppt
- 《教学实务》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教师专业技能习得的原则与方法.doc
- 《教学实务》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教师专业技能概述.doc
- 《教学实务》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课堂教学技能.doc
- 《教学实务》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教学评价技能.doc
- 《教学实务》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全面育人技能.doc
- 《教学实务》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教学设计技能.doc
- 《教学实务》课程教学大纲.doc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pdf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记忆.pdf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语言.pdf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思维.pdf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十一章 能力.pdf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九章 动机.pdf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pdf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人格.pdf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pdf
- 《普通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十三章 学习.pdf
-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空间观念的培养.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