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主要内容:(4学时) 第一节放牧地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放牧制度和方法 第三节分区轮牧制度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主要内容:(4 学时) 第一节 放牧地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 放牧制度和方法. 第三节 分区轮牧制度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1· 问题: 1、放牧对草地有哪些影响? 2、分区轮牧同自由放牧相比有哪些优点? 3、放牧的适宜时间? 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 1 - 问题: 1、放牧对草地有哪些影响? 2、分区轮牧同自由放牧相比有哪些优点? 3、放牧的适宜时间?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2. 第一节放牧地的合理利用 一、放牧的优越性 放牧是我国牧区家畜饲养的主要方式,全国有放牧草地26420.49万hm2,遍布全国 各地。其优点包括: 放牧青草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物质。与 其他饲料相比,放牧青草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营养成分完善,它优于同类青草所调 制的干草或青贮料(表1)。 表11kg放牧青草与其他饲料营养价值的比较 饲草种类饲料单位可消化蛋白质(g)钙(g)磷(g)胡萝卜素(mg) 草地青草1.13 115 9.64 300-400 草地干草 0.6 44 7.12.5 20-50 放牧饲养能促进家畜的健康,在放牧过程中家畜经常处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环 境中,而且通过放牧的不断运动促进家畜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和抗病力,从而提高了 家畜的生活力和生产力: 放牧也是草地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放牧可以在满足家畜生长发育需要的同时维 持草地的正常生长能力。 通常国外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把放牧作为草地管理的重要环节,如草地进行分区轮 牧,确定适宜的载畜量和放牧强度。 二、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在草地上,家畜、植被和土壤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家畜通过采食牧草,践 踏土壤和牧草以及粪便排泄影响着草地的植被和土壤,从而影响到草地的生产力。反之, 草地对家畜也可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表现在牧草的数量和质量,寄生虫的发生以及牧草 和土壤中矿物质的含量方面。 有史以来,家畜一直在草原上放牧,然而我们并不完全了解放牧对草地带来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由于草地上家畜的数量日益增加,放牧对草地的影响了也更加明显,并逐 渐为人们所认识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 2 - 第一节 放牧地的合理利用 一、放牧的优越性 放牧是我国牧区家畜饲养的主要方式,全国有放牧草地 26420.49 万 hm2,遍布全国 各地。其优点包括: 放牧青草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物质。与 其他饲料相比,放牧青草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营养成分完善,它优于同类青草所调 制的干草或青贮料(表 1)。 表 1 1kg 放牧青草与其他饲料营养价值的比较 饲草种类 饲料单位 可消化蛋白质(g) 钙(g) 磷(g) 胡萝卜素(mg) 草地青草 草地干草 1.13 0.6 115 44 9.6 7.1 4 2.5 300-400 20-50 放牧饲养能促进家畜的健康,在放牧过程中家畜经常处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环 境中,而且通过放牧的不断运动促进家畜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和抗病力,从而提高了 家畜的生活力和生产力; 放牧也是草地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放牧可以在满足家畜生长发育需要的同时维 持草地的正常生长能力。 通常国外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把放牧作为草地管理的重要环节,如草地进行分区轮 牧,确定适宜的载畜量和放牧强度。 二、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在草地上,家畜、植被和土壤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家畜通过采食牧草,践 踏土壤和牧草以及粪便排泄影响着草地的植被和土壤,从而影响到草地的生产力。反之, 草地对家畜也可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表现在牧草的数量和质量,寄生虫的发生以及牧草 和土壤中矿物质的含量方面。 有史以来,家畜一直在草原上放牧,然而我们并不完全了解放牧对草地带来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由于草地上家畜的数量日益增加,放牧对草地的影响了也更加明显,并逐 渐为人们所认识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3 (一)放牧对植物(牧草)的影响(采食牧草) 1、放牧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草地上放牧家畜,必然要采食牧草,减少了牧草的叶面积,从而影响牧草营养物 质的合成和积累、牧草的再生、根系的生长和草层的形成,特别是在早春和晚秋忌牧时 期易引起牧草消耗与贮藏养分之间的失调。据测定,不同种类的牧草,光合速度为每小 时制造0.8~1.8g糖m2叶面积。 如果放牧过度,牧草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其自身制造的光合产物不能 满足生长需要,那么牧草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抑制。 放牧也影响牧草根系生长,由于牧草的地上部分与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互通有无,相 互依赖。家畜采食牧草后光合营养物质减少,影响根系的生长。过度放牧使得牧草根系 变短根量减少。 2、放牧对牧草繁殖的影响 牧草的繁殖以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两种方式进行,放牧对牧草繁殖有有利影响,也 有不利影响。在适度放牧情况下,放牧可刺激牧草的再生,家畜践踏士壤可使落地的牧 草种子入土发芽。但在过度放牧时,却会影响牧草的繁殖与更新。一些借种子繁殖的牧 草,不能形成生殖枝或种子不饱满,没有生命力:一些靠营养繁殖的牧草,它们的营养 繁殖器官则会变短,根茎重量也减少,影响牧草下部分如根茎、块茎、球茎、鳞茎等器 官的发育。据呼盟草原站资料,如以适度放牧的根茎重量为100%,则过度放牧为61.5%, 极度放牧则为28%。 3、放牧对草群成分的影响 草地在不断放牧利用下,草群种类成分将出现以下变化。 (1)草群中高大草类将消失,同时为下繁草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借种子繁殖的草类数量会大大减少或完全消失。 (3)适口性好的牧草数量诚少或衰退而适口性差的牧草或家畜不吃的牧草数量增加。 (4)草群中出现莲座状植物、根出叶植物及匍匐植物,不易被家畜采食,适应强度放 牧的结果。 (5)草群中的灌木增加。 (二)放牧对土壤的影响 放牧对土壤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是畜群践踏,在放牧适度时,畜蹄的践踏具有耘耙镇压的作用,可以改善 土壤结构,但在放牧过重时,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使土壤渗透水的能力、通气性、蓄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 3 - (一)放牧对植物(牧草)的影响(采食牧草) 1、放牧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草地上放牧家畜,必然要采食牧草,减少了牧草的叶面积,从而影响牧草营养物 质的合成和积累、牧草的再生、根系的生长和草层的形成,特别是在早春和晚秋忌牧时 期易引起牧草消耗与贮藏养分之间的失调。据测定,不同种类的牧草,光合速度为每小 时制造 0.8~1.8g 糖/m2 叶面积。 如果放牧过度,牧草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其自身制造的光合产物不能 满足生长需要,那么牧草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抑制。 放牧也影响牧草根系生长,由于牧草的地上部分与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互通有无,相 互依赖。家畜采食牧草后光合营养物质减少,影响根系的生长。过度放牧使得牧草根系 变短根量减少。 2、放牧对牧草繁殖的影响 牧草的繁殖以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两种方式进行,放牧对牧草繁殖有有利影响,也 有不利影响。在适度放牧情况下,放牧可刺激牧草的再生,家畜践踏土壤可使落地的牧 草种子入土发芽。但在过度放牧时,却会影响牧草的繁殖与更新。一些借种子繁殖的牧 草,不能形成生殖枝或种子不饱满,没有生命力;一些靠营养繁殖的牧草,它们的营养 繁殖器官则会变短,根茎重量也减少,影响牧草下部分如根茎、块茎、球茎、鳞茎等器 官的发育。据呼盟草原站资料,如以适度放牧的根茎重量为 100%,则过度放牧为 61.5%, 极度放牧则为 28%。 3、放牧对草群成分的影响 草地在不断放牧利用下,草群种类成分将出现以下变化。 (1)草群中高大草类将消失,同时为下繁草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借种子繁殖的草类数量会大大减少或完全消失。 (3)适口性好的牧草数量减少或衰退而适口性差的牧草或家畜不吃的牧草数量增加。 (4)草群中出现莲座状植物、根出叶植物及匍匐植物,不易被家畜采食,适应强度放 牧的结果。 (5)草群中的灌木增加。 (二)放牧对土壤的影响 放牧对土壤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是畜群践踏,在放牧适度时,畜蹄的践踏具有耘耙镇压的作用,可以改善 土壤结构,但在放牧过重时,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使土壤渗透水的能力、通气性、蓄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4 水能力、根的穿透深度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大大减弱: 间接影响是家畜采食牧草造成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到土壤水土保持的能力。 (三)放牧对草地的其它影响 家畜的粪尿对土壤肥力和养分循环以及牧草的生长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家畜粪尿散 布于草地,可增加土壤肥力。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影响的程度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放 牧强度、家畜分布、植物种类、利用季节、放牧家畜的种类等。因此,在制订放牧制度 和管理措施时,要结合这些影响因子进行全面考虑。 三、草地对放牧的响应 不同草地类型、草地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植物种类组成的草地对放牧的响应各不相 同。一般根茎禾草类植物耐牧,轴根性植物不耐牧。植物在分蘖期比在种子繁育期对放 牧的耐性强,这主要是由于植物在种子繁育期时,营养物质流向生殖器官,营养繁殖器 官分蘖节的营养不足,放牧后影响植物的再生。因此,草地植物由于对放牧的响应不同 而最终导致草地植物学成分的不同。如饲用价值较高的丛生和根茎禾草在过度放牧情况 下逐渐衰退,而饲用价值低的杂类草数量不断增加,一年生杂草大量出现。在极度放牧 地段,主要植物被寸草苔和矮葱等所代替。 (一)草地植物对放牧的响应 草地植物对放牧的响应分为2种,一种为避牧,一种为耐牧(图)。一般来说,草 地上大多数牧草,都属于耐牧植物,这是植物长期适应放牧环境的结果。耐牧和避牧植 物对放牧的响应不同。避牧植物在放牧后,形态上会出现芒、刺等,在生理上产生次级 代谢物质如生物碱及有毒物质,最终避免被再次采食。而耐牧植物在放牧后,会迅速生 成新叶片和分蘖,生理上表现出补偿生长或超补偿生长,加快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快 速生长实现恢复。不同植物种类对放牧的抗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耐牧禾草比不耐牧 禾草分蘖多,能延缓顶端分生组织的活动,营养枝比生殖枝多:杂类草通常延缓生长点 的抬升,产生毒素和次生化学物质降低植物的适口性:灌木则利用刺、毛等粗糙器官表 面限制家畜的采摘,产生挥发油和单宁等化学物质降低适口性,同时侧枝限制家畜采食 内侧的叶片,去顶促进腋芽的发育。 降低 牧后 生长的机制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 4 - 水能力、根的穿透深度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大大减弱; 间接影响是家畜采食牧草造成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到土壤水土保持的能力。 (三)放牧对草地的其它影响 家畜的粪尿对土壤肥力和养分循环以及牧草的生长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家畜粪尿散 布于草地,可增加土壤肥力。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影响的程度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放 牧强度、家畜分布、植物种类、利用季节、放牧家畜的种类等。因此,在制订放牧制度 和管理措施时,要结合这些影响因子进行全面考虑。 三、草地对放牧的响应 不同草地类型、草地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植物种类组成的草地对放牧的响应各不相 同。一般根茎禾草类植物耐牧,轴根性植物不耐牧。植物在分蘖期比在种子繁育期对放 牧的耐性强,这主要是由于植物在种子繁育期时,营养物质流向生殖器官,营养繁殖器 官分蘖节的营养不足,放牧后影响植物的再生。因此,草地植物由于对放牧的响应不同 而最终导致草地植物学成分的不同。如饲用价值较高的丛生和根茎禾草在过度放牧情况 下逐渐衰退,而饲用价值低的杂类草数量不断增加,一年生杂草大量出现。在极度放牧 地段,主要植物被寸草苔和矮葱等所代替。 (一)草地植物对放牧的响应 草地植物对放牧的响应分为 2 种,一种为避牧,一种为耐牧 (图 1)。一般来说,草 地上大多数牧草,都属于耐牧植物,这是植物长期适应放牧环境的结果。耐牧和避牧植 物对放牧的响应不同。避牧植物在放牧后,形态上会出现芒、刺等,在生理上产生次级 代谢物质如生物碱及有毒物质,最终避免被再次采食。而耐牧植物在放牧后,会迅速生 成新叶片和分蘖,生理上表现出补偿生长或超补偿生长,加快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快 速生长实现恢复。不同植物种类对放牧的抗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耐牧禾草比不耐牧 禾草分蘖多,能延缓顶端分生组织的活动,营养枝比生殖枝多;杂类草通常延缓生长点 的抬升,产生毒素和次生化学物质降低植物的适口性;灌木则利用刺、毛等粗糙器官表 面限制家畜的采摘,产生挥发油和单宁等化学物质降低适口性,同时侧枝限制家畜采食 内侧的叶片,去顶促进腋芽的发育。 放牧抗性 植物适应放牧的机制 避牧 降低被采食几率的机制 耐牧 牧后加速生长的机制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5- 图1放牧响应类型框架图(Briske,1986) 牧草对放牧的反应还与环境条件、生长点的活跃程度以及贮藏营养物质有关。在适 宜温度、水分、肥力条件下,植物的补偿生长加快,耐牧性增强。植物在被采食后,贮 藏的碳水化合物会迅速运往繁殖器官,刺激生长点的生长。当贮藏碳水化合物低于一定 水平时,就限制牧草的再生。研究指出,叶片在4叶期时,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最低, 因此4叶期时放牧应禁止(图2)。Menke and Trlica(1981)指出具有快速积累碳水化 合物功能的植物如格蓝马草比积累慢的植物如蓝茎冰草的耐牧性强。 2叶 4叶 5叶孕穗开花结籽枯黄休 图2植物根和根颈中贮藏碳水化合物的变化动态(Cook,1966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牧草对放牧的响应是复杂的。不仅植物种之间存在差异,而 且种内的响应机制也有所不同,有时还会是多种机制,即避牧和耐牧响应特征可能均会 出现或交叉出现。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草地植物的补偿生长 试验证明放牧适当可以提高草地植物生产能力。McNaughton(1979,1983)提出放 牧优化理论。认为食草动物和牧草的进化是同时进行的,适度放牧对草地植被是有益的。 放牧优化理论中草地植物对放牧的响应有3种。第一种植物对放牧特别敏感,家畜采食 即使是轻牧,都会造成植物伤害甚至死亡,属于欠补偿性生长(Under Compensatory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 5 - 图 1 放牧响应类型框架图(Briske,1986) 牧草对放牧的反应还与环境条件、生长点的活跃程度以及贮藏营养物质有关。在适 宜温度、水分、肥力条件下,植物的补偿生长加快,耐牧性增强。植物在被采食后,贮 藏的碳水化合物会迅速运往繁殖器官,刺激生长点的生长。当贮藏碳水化合物低于一定 水平时,就限制牧草的再生。研究指出,叶片在 4 叶期时,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最低, 因此 4 叶期时放牧应禁止(图 2)。Menke and Trlica(1981)指出具有快速积累碳水化 合物功能的植物如格蓝马草比积累慢的植物如蓝茎冰草的耐牧性强。 图 2 植物根和根颈中贮藏碳水化合物的变化动态(Cook,1966)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牧草对放牧的响应是复杂的。不仅植物种之间存在差异,而 且种内的响应机制也有所不同,有时还会是多种机制,即避牧和耐牧响应特征可能均会 出现或交叉出现。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草地植物的补偿生长 试验证明放牧适当可以提高草地植物生产能力。McNaughton(1979,1983)提出放 牧优化理论。认为食草动物和牧草的进化是同时进行的,适度放牧对草地植被是有益的。 放牧优化理论中草地植物对放牧的响应有 3 种。第一种植物对放牧特别敏感,家畜采食 即使是轻牧,都会造成植物伤害甚至死亡,属于欠补偿性生长(Under Compensatory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6- Growth);第二种植物开始对放牧没有响应或不受放牧影响,当放牧达到一定强度时才 会受到伤害,属于等补偿性生长(Equal Compensatory Growth):第三种植物在放牧作用 下快速生长,当放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植物生长也会达到一个最优化水平,但如果放 牧超过这一强度,植物的生长将减速直至死亡,属于超补偿性生长(Over Compensatory Growth)。McNaughton(I983)认为这三种植物在大多数草地上都存在。 植物对放牧的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植物的响应表现(生 产力、繁殖性能等)等于植物本身遗传特性加上植物生长促进因子的作用减去在一定环 境限制因子条件下放牧产生的不利影响。Holechek(1981)和MeNaughton(1983)讨论 了放牧作为促进植物生长因子的表现(表2)。适当放牧与不放牧对植被产生积极作用的 比较在年均降雨量达400mm以上时十分明显。 表2放牧对草地植物的影响 过度放牧 轻度或中度放牧 光合作用降低 光合作用增强 碳水化合物贮藏减少 分蘖增加 根生长减缓 遮荫诚少 种子生产降低 呼吸损失减少 与杂草竞争力降低 促进植物生长因子的活动 草地覆盖物积累减少导致水土流失 减少多余地表覆盖物,刺激植物生长 (Holechek,1981:MeNaughton.1983) 四、放牧地的合理利用 放牧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利用草地,使草地生态系统长期损耗大 量营养物质和能量得不到补充,输入与输出失调,导致能量流规模降低。破坏整个生态 系统,因此天然草地的合理放牧保持好生态平衡则是个核心问题,也是持续获得经济效 益的前提。 放牧地的合理利用,就是在正确处理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这个基本矛盾的基础上, 一方面把植物生产的有机物质最有效地转化为畜产品:同时又通过动物生产的活动,不 断地提高植物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两者的结合就可使草地牧业获得持续高产。合理放牧 的标准,简要地说,就是家畜在草地上放牧,草地在正确的管理下能长期保持稳定的生 产力,相对稳定的草地群落结构,土壤不出现沙化、碱化或水士流失,家畜的各项生产 指标(生长、泌乳、繁殖、产主)处于良好状态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 6 - Growth);第二种植物开始对放牧没有响应或不受放牧影响,当放牧达到一定强度时才 会受到伤害,属于等补偿性生长(Equal Compensatory Growth);第三种植物在放牧作用 下快速生长,当放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植物生长也会达到一个最优化水平,但如果放 牧超过这一强度,植物的生长将减速直至死亡,属于超补偿性生长(Over Compensatory Growth)。McNaughton(1983)认为这三种植物在大多数草地上都存在。 植物对放牧的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植物的响应表现(生 产力、繁殖性能等)等于植物本身遗传特性加上植物生长促进因子的作用减去在一定环 境限制因子条件下放牧产生的不利影响。Holechek(1981)和 McNaughton(1983)讨论 了放牧作为促进植物生长因子的表现(表 2)。适当放牧与不放牧对植被产生积极作用的 比较在年均降雨量达 400mm 以上时十分明显。 表 2 放牧对草地植物的影响 过度放牧 轻度或中度放牧 光合作用降低 碳水化合物贮藏减少 根生长减缓 种子生产降低 与杂草竞争力降低 草地覆盖物积累减少导致水土流失 光合作用增强 分蘖增加 遮荫减少 呼吸损失减少 促进植物生长因子的活动 减少多余地表覆盖物,刺激植物生长 (Holechek,1981; McNaughton,1983) 四、放牧地的合理利用 放牧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利用草地,使草地生态系统长期损耗大 量营养物质和能量得不到补充,输入与输出失调,导致能量流规模降低。破坏整个生态 系统,因此天然草地的合理放牧保持好生态平衡则是个核心问题,也是持续获得经济效 益的前提。 放牧地的合理利用,就是在正确处理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这个基本矛盾的基础上, 一方面把植物生产的有机物质最有效地转化为畜产品;同时又通过动物生产的活动,不 断地提高植物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两者的结合就可使草地牧业获得持续高产。合理放牧 的标准,简要地说,就是家畜在草地上放牧,草地在正确的管理下能长期保持稳定的生 产力,相对稳定的草地群落结构,土壤不出现沙化、碱化或水土流失,家畜的各项生产 指标(生长、泌乳、繁殖、产主)处于良好状态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7- 合理放牧需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 (一)放牧的适宜时间 放牧地从适当放牧开始到适当放牧结束这一段时间,叫放牧地的放牧时期或放牧季。 放牧季是指草地适宜于放牧利用的时期,而不是针对家畜来说的。我们把家畜的实际放 牧时期叫放牧日期。 1、适宜于开始放牧的时期 忌牧期:牧草返青后完全依靠贮藏物质,直到草类开始发育15一18天后,消耗的营 养物质才能补充,这段时间为牧草发育的临界期。 从牧草生长发育情况来看,开始放牧的适宜时期一般是:以禾本科为主的放牧地, 应在不迟于禾本科牧草拔节期,草高约5-7℃m:以豆科或杂类草为主的放牧地,应在分 枝开始时即可放牧,此时牧草高5-10cm:以莎草科为主的放牧地,应在分蘖停止或叶片 生长到成熟大小时放牧,避开牧草的“忌牧期”。 在我国西北地区,多根据节气确定开始放牧的适宜时期,如甘肃北部的牧民,认为 适宜开始放牧的时间是: 高山草原为夏至前后,亚高山草原为芒种前后,湿润草原和干早草原为小满前后。 实际上,气候条件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但主要取决于海拔和纬度的高低,大概海拔 每相差150m,南北相差150km,牧草生长早迟相差4-5天。 早春利用过早的害处: 牧草贮藏养分用尽耗竭,丧失生机: 萌发早或适口性好的牧草先被采食,杂草、毒草、害草繁盛,影响草地的利用价值: 家畜抢青”、“跑青”严重,早春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节,消耗家畜体能,甚至造成 死亡。 2、适宜于结束放牧的时期 放牧停止期也不能过早或过迟,牧草在生长结束前,需要贮藏一定的营养物质,以 用于牧草的再生。因此,在牧草停止生长前一个月应停止放牧。此后再行放牧对草地的 影响不显著。 (二)草地利用率 1、草地利用率是指在适度放牧情况下的采食量与产草量之比。 草地利用率(%)=适当采食量/煤地段总产量·100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 7 - 合理放牧需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 (一)放牧的适宜时间 放牧地从适当放牧开始到适当放牧结束这一段时间,叫放牧地的放牧时期或放牧季。 放牧季是指草地适宜于放牧利用的时期,而不是针对家畜来说的。我们把家畜的实际放 牧时期叫放牧日期。 1、适宜于开始放牧的时期 忌牧期:牧草返青后完全依靠贮藏物质,直到草类开始发育 15—18 天后,消耗的营 养物质才能补充,这段时间为牧草发育的临界期。 从牧草生长发育情况来看,开始放牧的适宜时期一般是:以禾本科为主的放牧地, 应在不迟于禾本科牧草拔节期,草高约 5-7cm;以豆科或杂类草为主的放牧地,应在分 枝开始时即可放牧,此时牧草高 5-10cm;以莎草科为主的放牧地,应在分蘖停止或叶片 生长到成熟大小时放牧,避开牧草的“忌牧期”。 在我国西北地区,多根据节气确定开始放牧的适宜时期,如甘肃北部的牧民,认为 适宜开始放牧的时间是: 高山草原为夏至前后,亚高山草原为芒种前后,湿润草原和干旱草原为小满前后。 实际上,气候条件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但主要取决于海拔和纬度的高低,大概海拔 每相差 150m,南北相差 150km,牧草生长早迟相差 4-5 天。 早春利用过早的害处: 牧草贮藏养分用尽耗竭,丧失生机; 萌发早或适口性好的牧草先被采食,杂草、毒草、害草繁盛,影响草地的利用价值; 家畜“抢青”、“跑青”严重,早春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节,消耗家畜体能,甚至造成 死亡。 2、适宜于结束放牧的时期 放牧停止期也不能过早或过迟,牧草在生长结束前,需要贮藏一定的营养物质,以 用于牧草的再生。因此,在牧草停止生长前一个月应停止放牧。此后再行放牧对草地的 影响不显著。 (二)草地利用率 1、草地利用率是指在适度放牧情况下的采食量与产草量之比。 草地利用率(%)=适当采食量/某地段总产量·100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8- 在适宜利用条件下,草地的表现是既不放牧过重也不放牧过轻,牧草正常生长,并 能维持家畜的正常生产生活。但是家畜实际采食的情况不总是符合利用率的要求,或偏 高或偏低(表3)。 表3不同类型草地在不同利用委节放牧草地的利用率(单位:%) 草地类型 暖季放牧利用春秋季放牧利用冷季放牧利用全年放牧利用 (Ew) (Es) (Ec) (Ev) 低地草甸类 50-55 40-50 60-70 50-55 温性山地草甸类、高55-60 40-45 60-70 55-60 寒沼圣化当向亚米 高寒草甸类 565 40.45 60.70 50-55 温件范间草原类 50-60 30-40 60-70 50.55 温性草原类、高来草45-50 30.35 55-65 45-50 甸草原类 温性荒漠草原类、高40-45 25.30 50-60 40-45 寒草原类 高寒荒漠草原类 35-40 25-30 45-55 35-40 沙地单原(包各村 20-30 15-25 20-30 20-30 沙地温性草原和沙地 高寒草原】 性产调衣和温性 30-35 15-20 40-45 30-35 5-20 10-15 20-30 2 暖性草从、灌草丛草50-60 45-55 60-70 50-60 热性草丛、灌草丛草 55-65 50-60 65-7万 55-65 20-30 15-25 40-45 25.30 依据利用方式确定表中规定的利用率幅度,采用轮牧、围栏划区轮牧利用方式的草 地,取表中利用率的上限采用连续自由放牧、散牧利用方式的草地,取表中利用率的 下限。 2、采食率:家畜实际采食牧草的量占牧草总产量的百分比 采食率(%)实际采食量/牧草总产量·100 3、采食量:测定方法很多,其中以“双样方法”,“三氧化二铬法(C03)”和 “食道痿管法”三种比较准确。 (1)双样方法:在放牧前,测定草地的产草量(A),放牧之后,测定牧草的剩作 量(B)二者之差(A一B)即为家畜的采食量。 (2)CO3法:根据家畜粪便中有机物质量(食入牧草的不消化部分)及牧草有机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 8 - 在适宜利用条件下,草地的表现是既不放牧过重也不放牧过轻,牧草正常生长,并 能维持家畜的正常生产生活。但是家畜实际采食的情况不总是符合利用率的要求,或偏 高或偏低(表 3)。 表 3 不同类型草地在不同利用季节放牧草地的利用率 (单位:%) 草地类型 暖季放牧利用 (Ew) 春秋季放牧利用 (Es) 冷季放牧利用 (Ec) 全年放牧利用 (Ey) 低地草甸类 50-55 40-50 60-70 50-55 温性山地草甸类、高 寒沼泽化草甸亚类 55-60 40-45 60-70 55-60 高寒草甸类 55-65 40-45 60-70 50-55 温性草甸草原类 50-60 30-40 60-70 50-55 温性草原类、高寒草 甸草原类 45-50 30-35 55-65 45-50 温性荒漠草原类、高 寒草原类 40-45 25-30 50-60 40-45 高寒荒漠草原类 35-40 25-30 45-55 35-40 沙地草原(包括各种 沙地温性草原和沙地 高寒草原) 20-30 15-25 20-30 20-30 温性荒漠类和温性草 原化荒漠类 30-35 15-20 40-45 30-35 沙地荒漠亚类 15-20 10-15 20-30 15-20 高寒荒漠类 0-5 0 0 0-5 暖性草丛、灌草丛草 地 50-60 45-55 60-70 50-60 热性草丛、灌草丛草 地 55-65 50-60 65-75 55-65 沼泽类 20-30 15-25 40-45 25-30 依据利用方式确定表中规定的利用率幅度,采用轮牧、围栏划区轮牧利用方式的草 地,取表中利用率的上限;采用连续自由放牧、散牧利用方式的草地,取表中利用率的 下限。 2、采食率:家畜实际采食牧草的量占牧草总产量的百分比 采食率(%)=实际采食量/牧草总产量·100 3、采食量:测定方法很多,其中以“双样方法”,“三氧化二铬法(Cr2O3)”和 “食道瘘管法”三种比较准确。 (1)双样方法:在放牧前,测定草地的产草量(A),放牧之后,测定牧草的剩作 量(B)二者之差(A—B)即为家畜的采食量。 (2)Cr2O3 法:根据家畜粪便中有机物质量(食入牧草的不消化部分)及牧草有机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9. 物质的消化量来测定家畜采食量。 (3)食道瘘管法:可直接测定采食量。 4、草地的放牧强度 确定了利用率,就能根据采食率来检查放牧场的利用是否符合规定的利用程度。 利用程度也称放牧强度。 放牧强度:放牧草地表现出来的放牧轻重程度。 其在理论上的表现为: 采食率≈利用率 放牧适宜 利用率>采食率 轻度放牧 利用率<采食率 过度放牧 (三)草地载畜量的测定 草地载畜量: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地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及保证 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它是反映草地本身生产力水平的重要 指标。 从定义中看出,载畜量包括二个内容和三项要素,内容为:(1)保证家畜的正常生 长发育。(2)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即不使草地发生退化。要素:(1)家畜的数量(2)放 牧时间(3)草地面积。三项当中以后两项做应变量,一项做自变量。即可说明载畜量。 有以下三种表示法: 1、时间单位法:头日公顷、即在单位面积的草地上,一定数量的家畜能放牧的日 数。如1公顷放牧地可供12头牛放牧90天,载畜量为90×12=1080头日/公顷 2、面积单位法: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单位数量家畜所需草地的面积(hm2年羊单 位) 英国草地单位:(一头体重532.7kg日产乳9kg的乳牛所需之草料) 中国草地单位:(一只体重4kg绵羊及羔羊所需的牧草,而不必加喂其它饲料的草地面 积,王栋,1955) 3、家畜单位法:表示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一年内能放养成年家畜的头数。如羊单 位年·公顷。 美国等国家使用“牛单位”(一定面积单位上,一年内放牧饲养肉牛头数)。 我国“绵羊单位”,在单位面积草地上,一年内能放牧饲养的成年母羊及其羔羊只数
《草地学》讲义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 9 - 物质的消化量来测定家畜采食量。 (3)食道瘘管法:可直接测定采食量。 4、草地的放牧强度 确定了利用率,就能根据采食率来检查放牧场的利用是否符合规定的利用程度。 利用程度也称放牧强度。 放牧强度:放牧草地表现出来的放牧轻重程度。 其在理论上的表现为: 采食率≈利用率 放牧适宜 利用率采食率 轻度放牧 利用率采食率 过度放牧 (三)草地载畜量的测定 草地载畜量: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地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及保证 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它是反映草地本身生产力水平的重要 指标。 从定义中看出,载畜量包括二个内容和三项要素,内容为:(1)保证家畜的正常生 长发育。(2)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即不使草地发生退化。要素:(1)家畜的数量(2)放 牧时间(3)草地面积。三项当中以后两项做应变量,一项做自变量。即可说明载畜量。 有以下三种表示法: 1、时间单位法:头日/公顷、即在单位面积的草地上,一定数量的家畜能放牧的日 数。如 1 公顷放牧地可供 12 头牛放牧 90 天,载畜量为 90×12=1080 头日/公顷 2、面积单位法: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单位数量家畜所需草地的面积(hm2 /年 羊单 位) 英国草地单位:(一头体重 532.7kg 日产乳 9kg 的乳牛所需之草料) 中国草地单位:(一只体重 40kg 绵羊及羔羊所需的牧草,而不必加喂其它饲料的草地面 积,王栋,1955) 3、家畜单位法:表示在一定面积的草地上,一年内能放养成年家畜的头数。如羊单 位/年·公顷。 美国等国家使用“牛单位”(一定面积单位上,一年内放牧饲养肉牛头数)。 我国“绵羊单位”,在单位面积草地上,一年内能放牧饲养的成年母羊及其羔羊只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人工草地的建植与管理.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草地生态学基础.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中国农业大学:毛培胜).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大纲 Grassland Science(含实习).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九章 水禽生产 waterfowls.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三章 家禽的品种和育种.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八章 人工孵化.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十章 禽场的卫生与防疫.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四章 养鸡场建设与环境控制技术.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七章 肉鸡生产.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一章 发展养禽业的意义.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六章 蛋鸡的饲养管理技术.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五章 家禽的营养与饲料配合技术.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二章 家禽的生物学.pdf
- 《家禽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完整讲稿,共十章).ppt
- 《家禽学》课程试卷习题(含答案)家禽学试题.doc
- 《家禽学》课程试卷习题(含答案)模拟试题2.doc
- 《家禽学》课程试卷习题(含答案)模拟试题1.doc
- 《家禽学》课程试卷习题(含答案)模拟试题3.doc
- 《家禽学》课程试卷习题(含答案)模拟试题4.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草地资源.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草地退化与恢复.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草地学野外实习指导.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东灵山地区的主要植物名录(种).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草地学实验指导(共六个实验).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二 牧草种子发芽率测定.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基础.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五 豆科牧草的识别.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四 禾本科牧草的识别.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三 牧草种子发芽率测定.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二 牧草种子净度分析.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一 牧草种子形态识别.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一 牧草种子形态识别.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三 禾本科牧草的形态学识别.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四 豆科牧草的形态学识别.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五 豆科牧草形态学识别.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四 禾本科牧草形态学识别.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二 牧草种子净度分析.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一 牧草种子形态识别.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