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第六章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主要内容(4学时): 第一节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牧草的收获 第三节干草的调制与加工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主要内容(4 学时): 第一节 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 牧草的收获 第三节 干草的调制与加工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1- 第六章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第一节概念及意义 一、意义 我国拥有大面积有天然草地,并且大多数处于边远落后地区,大面积的天然草地构 成了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潜力很大,可是草地资源在生产上存在着季节间的不平衡性, 这主要表现在夏秋和冬春季节草地提供的饲草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明显差异,即暖季(夏 秋)的牧草产量高,品质好:冷季(冬春)则产量低,质量劣。这种差异反映到放牧家 畜的膘情上是夏饱、秋肥、冬瘦、春亡。牧草的供需不平衡性给草地畜牧业生产带来了 极大的不稳定性。从气候上看,牧区冬季寒冷而漫长,牧草生长停止,放牧家畜只能采 食残留的枯草,而枯草的营养价值较夏秋牧草的营养价值下降约60一70%左右,如果遇 到雪灾造成家畜大量死亡。 为了解决冬春季饲草供求矛盾,最好是进行打贮饲草。利用夏秋季节牧草过剩,贮 备数量足、质量优的越冬饲草。在冬春季给家畜进行一定量的补饲,以缓解冬春季家畜 对营养物质正常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于抗灾保畜促进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概念 割草地: 指牧区草原、农区草山草坡、沿海滩涂草地以及人工、半人工草地中能够进行割制 干草的生产地段,它是草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割草地每公顷干草产量在1.5t以上, 比优等放牧地产量高1一2倍。目前我国割草地面积约有6732.9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 (4亿公顷)的16%左右,但每年都能为牧区、农村提供各类牲畜的冬季补饲或舍饲的 基础饲料。因此,割草地在畜牧业生产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割草地分布: 年降水量>400mm的我国东部和东南部半湿润、湿润区,其中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 割草地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草地中东部,松嫩草地、锡林郭勒草地东部边缘的半湿润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西部草地区、科尔沁草地的东部和河北省坝上草地。 年降水量<400mm的西部草原区和荒漠区,牧草生长稀疏,缺少割草地,仅在一些 高大山地如贺兰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准噶尔西部山地分布有小面积的割草地。 干草: 将鲜草刈割后自然或人工干燥,使其含水量保持在18%以下的饲料,它的营养价值 较高,而且具有耐贮存的优点,是饲喂家畜,进行畜牧业生产的一种主要饲料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 1 - 1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第一节 概念及意义 一、意义 我国拥有大面积有天然草地,并且大多数处于边远落后地区,大面积的天然草地构 成了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潜力很大,可是草地资源在生产上存在着季节间的不平衡性, 这主要表现在夏秋和冬春季节草地提供的饲草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明显差异,即暖季(夏 秋)的牧草产量高,品质好;冷季(冬春)则产量低,质量劣。这种差异反映到放牧家 畜的膘情上是夏饱、秋肥、冬瘦、春亡。牧草的供需不平衡性给草地畜牧业生产带来了 极大的不稳定性。从气候上看,牧区冬季寒冷而漫长,牧草生长停止,放牧家畜只能采 食残留的枯草,而枯草的营养价值较夏秋牧草的营养价值下降约 60—70%左右,如果遇 到雪灾造成家畜大量死亡。 为了解决冬春季饲草供求矛盾,最好是进行打贮饲草。利用夏秋季节牧草过剩,贮 备数量足、质量优的越冬饲草。在冬春季给家畜进行一定量的补饲,以缓解冬春季家畜 对营养物质正常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于抗灾保畜促进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概念 割草地: 指牧区草原、农区草山草坡、沿海滩涂草地以及人工、半人工草地中能够进行割制 干草的生产地段,它是草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割草地每公顷干草产量在 1.5t 以上, 比优等放牧地产量高 1—2 倍。目前我国割草地面积约有 6732.93 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 (4 亿公顷)的 16%左右,但每年都能为牧区、农村提供各类牲畜的冬季补饲或舍饲的 基础饲料。因此,割草地在畜牧业生产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割草地分布: 年降水量>400mm 的我国东部和东南部半湿润、湿润区,其中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 割草地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草地中东部,松嫩草地、锡林郭勒草地东部边缘的半湿润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西部草地区、科尔沁草地的东部和河北省坝上草地。 年降水量<400mm 的西部草原区和荒漠区,牧草生长稀疏,缺少割草地,仅在一些 高大山地如贺兰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准噶尔西部山地分布有小面积的割草地。 干草: 将鲜草刈割后自然或人工干燥,使其含水量保持在 18%以下的饲料,它的营养价值 较高,而且具有耐贮存的优点,是饲喂家畜,进行畜牧业生产的一种主要饲料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2 除干草外,牧草尚可以青贮的方式贮存。青贮与干草相比养分损失更小,良好的青 贮饲料在营养价值上与青绿饲料差别不大,通常青贮料总营养价值损失不超过10%,蛋 白质几乎被完全保存下来 第二节牧草的收获 一、牧草的刈割时期 刈割时期是影响割草地单位面积产量和干草品质的一项重要因素。确定牧草的适宜 刈制时期时,应当考虑以下两个条件: 1、当年干草产量和干草营养物质含量 根据生长期内割草地产量动态和牧草营养物质积累动态规律,确定在单位面积营养 物质总收获量最高时期进行刈割。 科学试验证明草地产量的最高时期一般都在开花期。个别情况下草地最高产量是在 结实期。 从牧草的化学成分含量动态上看,牲畜饲养上最有价值的粗蛋白质在生长的最初阶 段含量最高,以后随着发育的程度而逐渐减少,同时随着植物的生长,叶表面积的逐渐 增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能力也逐渐加强,因而随着植物的变粗变老,碳水化合物和纤 维的含量逐渐增多。这一规律可从羊草营养物质含量动态资料中看出。 羊草的化学成分含量动态(占风干重% 生长期 相蛋白质 粗纤维 无氨浸出物 拔节期 26.24 26.01 23.25 抽穗期 15.42 32.39 30.36 开花期 14.39 35.36 36.68 结实期 .42 41.3 40.47 无氮浸出物:主要由淀粉和糖组成:有机物中的不含氮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包括粗纤维与无氮没 出物。 羊草割草地产量动态 刈割时期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开始凋十月 (生长期) (抽穗) (开花) (结实) 菱) (枯黄) 400 83Z 1098 1045 758 占最高月份(%)36.4 762 100 95.2 69.0 羊草占草群的比例(%) 71.5 94 683 71.7 70.5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 2 - 2 除干草外,牧草尚可以青贮的方式贮存。青贮与干草相比养分损失更小,良好的青 贮饲料在营养价值上与青绿饲料差别不大,通常青贮料总营养价值损失不超过 10%,蛋 白质几乎被完全保存下来。 第二节 牧草的收获 一、牧草的刈割时期 刈割时期是影响割草地单位面积产量和干草品质的一项重要因素。确定牧草的适宜 刈割时期时,应当考虑以下两个条件: 1、当年干草产量和干草营养物质含量 根据生长期内割草地产量动态和牧草营养物质积累动态规律,确定在单位面积营养 物质总收获量最高时期进行刈割。 科学试验证明草地产量的最高时期一般都在开花期。个别情况下草地最高产量是在 结实期。 从牧草的化学成分含量动态上看,牲畜饲养上最有价值的粗蛋白质在生长的最初阶 段含量最高,以后随着发育的程度而逐渐减少,同时随着植物的生长,叶表面积的逐渐 增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能力也逐渐加强,因而随着植物的变粗变老,碳水化合物和纤 维的含量逐渐增多。这一规律可从羊草营养物质含量动态资料中看出。 羊草的化学成分含量动态(占风干重%) 生长期 粗蛋白质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拔节期 26.24 26.01 23.25 抽穗期 15.42 32.39 30.36 开花期 14.39 35.36 36.68 结实期 7.42 41.33 40.47 无氮浸出物:主要由淀粉和糖组成;有机物中的不含氮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包括粗纤维与无氮浸 出物。 羊草割草地产量动态 刈割时期 (生长期) 六月 (抽穗) 七月 (开花) 八月 (结实) 九月(开始凋 萎) 十月 (枯黄) 草群产 量 kg/hm2 占最高月份(%) 400 36.4 837 76.2 1098 100 1045 95.2 758 69.0 羊草占草群的比例(%) 71.5 69.4 68.3 71.7 70.5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3 羊草的营养物质总收获量 生长期 抽穗期 开花期 结实期 羊草产量(kg/hm2) 284 581 750 粗蛋白总收获量(kghm2) 44.1 83.6 粗纤维总收获量(kghm2) 92.6 205.4 310.0 Alfalfa Establishment,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By Jim Bauder,MSUExtension Soil and Water Ouality Specialist Be o toear hthe ms and aturity e crude protein decreas similar rates in the stems an hods tha of ses of Alfalfa Hay Cut at Various States of Mat ge eaves rotein NDF %月 24 >18 40 >140 Early bloom 30-40 16-18 30-35 40-45 124-140 Mid bloom 20-30 13-16 35-40 45-50 100 Full bloom 40 >50 K100 -an indicator of digestibility NDF-neutral delergent fibe ndicator of intake RFV relative feed value Effect of Stage of Maturity Of Alfalfa on Digestibility Stage %Digestibility Stage %Digestibility Pre bud 66.8% Bud 65.09% Early bloom 63.1% Mid bloom 6130% Full bloom 59.4% Late bloom 57.5% Mature 55.89% The information above shows that the quality and nutritional value deteriorate and the digestibility decreases as alfalfa matures bevond the optimum early bloom stage. 可见在开花后延迟刈割,会降低干草品质。综合考虑当年的割草地产量和干草的营 养物质含量,尤其是可消化营养物质含量,牧草的适宜刈割时期应当以开花期为最好。 2、刈割时期对下年草地产量的影响 科学实验证明,下年草地最高产量是在本年开花期刈割情况下获得,相反下年草地 的最低产量却是在本年早期(开花初期以前)刈割情况下获得。由于下年草地产量主要 取决于牧草地下器官贮藏的可溶性营养物质的积累情况,而可塑性营养物质的最多积累 时期是在夏季的后半期(在秋初,不早于开花期)。所以为使下年草地获得高产,牧草的 刈割也应在开花期进行。 2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 3 - 3 羊草的营养物质总收获量 生长期 抽穗期 开花期 结实期 羊草产量( kg/hm2 ) 284 581 750 粗蛋白总收获量( kg/hm2 ) 44.1 83.6 55.7 粗纤维总收获量( kg/hm2 ) 92.6 205.4 310.0 Alfalfa Establishment,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By Jim Bauder,MSU Extension Soil and Water Quality Specialist 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whole-plant digestibility decreases by 0.3 to 0.5 percent per day from early flowering to near maturity. The crude protein decreases at similar rates in the stems and leaves, but the leaves contain a much higher protein content. This loss of energy and protei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harvest and harvest methods that preserve the leaves. Analyses of Alfalfa Hay Cut at Various States of Maturity Stage % Leaves % Protein % ADF % NDF % RFV Bud >40 >18 140 Early bloom 30-40 16-18 30-35 40-45 124-140 Mid bloom 20-30 13-16 35-40 45-50 100 Full bloom 40 >50 <100 ADF = acid detergent fiber - an indicator of digestibility NDF =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 an indicator of intake RFV = relative feed value - digestibility x intake Effect of Stage of Maturity Of Alfalfa on Digestibility Stage % Digestibility Stage % Digestibility Pre bud 66.8% Bud 65.0% Early bloom 63.1% Mid bloom 61.3% Full bloom 59.4% Late bloom 57.5% Mature 55.8% The information above shows that the quality and nutritional value deteriorate and the digestibility decreases as alfalfa matures beyond the optimum early bloom stage. 可见在开花后延迟刈割,会降低干草品质。综合考虑当年的割草地产量和干草的营 养物质含量,尤其是可消化营养物质含量,牧草的适宜刈割时期应当以开花期为最好。 2、刈割时期对下年草地产量的影响 科学实验证明,下年草地最高产量是在本年开花期刈割情况下获得,相反下年草地 的最低产量却是在本年早期(开花初期以前)刈割情况下获得。由于下年草地产量主要 取决于牧草地下器官贮藏的可溶性营养物质的积累情况,而可塑性营养物质的最多积累 时期是在夏季的后半期(在秋初,不早于开花期)。所以为使下年草地获得高产,牧草的 刈割也应在开花期进行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4- 但有时要根据牧草的饲用价值来确定刈割时期,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草群中主要植物 的生物学特性来定。如: 高大杂类草草地:抽穗(现蕾)初期到开花期刈 高大禾本科草地:抽穗初期刈 芦苇割草地应在抽穗之前上有8一9片叶时刈 针茅为主草地,在芒针形成或出现前刈 蒿类草地,在结实期刈,以减少苦味 二、刈割留茬高度 牧草的刈割高度也是影响干草数量和品质的一个因素,牧草刈后留茬越高,干草的 收获量越低,同时草地产量的损失也越大,刈后留茬过高,影响干草营养物质含量,营 养价值高的叶和基层叶留于地面:刈后留茬过低降低了牧草的光合作用,影响牧草的刈 后再生和地下器官营养物质的积累,引起下年牧草产量的降低。所以适宜的牧草刈割高 度为5-6cm.。但对下繁草草地为34cm。地面不平时,可提高高度。 三、干草的生产 干草生产包括割草、搂草、干草捡拾、压捆和堆藏等过程。由于干草生产时间短, 季节性强,面积广、生产量大,必须实行机械化作业,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冬草贮备 工作。 (一)割草:人工和机械两种 1人工割草:农区或半牧区,用大镰 2机械割草:目前干草生产的主要方式 畜力牵引: 机械牵引: (二)晾晒:刈割后的牧草必须经过晾晒,以散失牧草中过多的水分。摊晒机、翻草机 (三)搂草:牧草以条堆的方式晾晒。 畜力搂草机 机引搂草机 (四)集草:晾晒后的牧草集至适宜地方堆垛。 木制集草器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 4 - 4 但有时要根据牧草的饲用价值来确定刈割时期,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草群中主要植物 的生物学特性来定。如: 高大杂类草草地:抽穗(现蕾)初期到开花期刈 高大禾本科草地:抽穗初期刈 芦苇割草地应在抽穗之前上有 8—9 片叶时刈 针茅为主草地,在芒针形成或出现前刈 蒿类草地,在结实期刈,以减少苦味 二、刈割留茬高度 牧草的刈割高度也是影响干草数量和品质的一个因素,牧草刈后留茬越高,干草的 收获量越低,同时草地产量的损失也越大,刈后留茬过高,影响干草营养物质含量,营 养价值高的叶和基层叶留于地面;刈后留茬过低降低了牧草的光合作用,影响牧草的刈 后再生和地下器官营养物质的积累,引起下年牧草产量的降低。所以适宜的牧草刈割高 度为 5~6cm.。但对下繁草草地为 3~4cm。地面不平时,可提高高度。 三、干草的生产 干草生产包括割草、搂草、干草捡拾、压捆和堆藏等过程。由于干草生产时间短, 季节性强,面积广、生产量大,必须实行机械化作业,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冬草贮备 工作。 (一)割草:人工和机械两种 1 人工割草:农区或半牧区,用大镰 2 机械割草:目前干草生产的主要方式 畜力牵引: 机械牵引: (二)晾晒:刈割后的牧草必须经过晾晒,以散失牧草中过多的水分。摊晒机、翻草机 (三)搂草:牧草以条堆的方式晾晒。 畜力搂草机 机引搂草机 (四)集草:晾晒后的牧草集至适宜地方堆垛。 木制集草器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5- 机引集草器 (五)干草的压捆 干草用机械加压成捆后,较散干草的体积小运输方便,干草的损失减少,并且便于 贮藏。 近年来国外普遍使用牧草割晒机,一次可完成刈割、压扁和集条等三项作业。 第三节干草的调制与加工 “、干草的调制方法 根据牧草干燥时植物散失发出水分的规律和营养物质成分变化的情况,在牧草干燥 这一生产环节上必须掌握下列几个基本原则: (1)牧草的干燥时间应当尽量缩短,这样既可减少生理生化作用和氧化作用造成的 损失,也可减少受雨、露淋湿的机会。 (2)在干燥末期,牧草各部位的含水量应当力求均匀。 (3)干燥期间对凋萎牧草也应尽量防止雨、露的淋湿和避免在阳光下长期曝晒。 (4)搂草、集草等生产环节,应当在牧草细嫩部分还未折断或折断不多时进行。 (5)牧草干燥不能只在草趟上和草垄上进行,而应先在草趟上使牧草调菱,然后在 草垄上,有时在草堆上完全干燥。但在干旱地区可不经过在草趟上干燥这一过程,刈割 后可直接将牧草搂成草垄干燥。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定出适应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天气条件的牧草干燥方法。 (一)自然干燥法 1地面干燥法 采用地面干燥法干燥牧草的具体干燥过程和时间,随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也不完全 致。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刈割期正值雨季,并且露水很大,所以在这些地区要特别注意 加速牧草的干燥过程,避免雨露的淋湿。 牧草刈割后就地干燥6一7小时,便之凋萎,大约水分含量在40一50%时,用搂草机 楼成草垄继续干燥4一5小时,然后用集草器集成草堆,再经1.5一2天干燥就可制成干草。 在内蒙、新疆等的一些干早地区,降雨稀少,气温较高,空气干燥。这些地区牧草 的干燥任务在于防止光化学作用破坏胡萝卜素和避免机械作用引起植物细嫩部分的损 失。为此在干早地区调制干草时,牧草的刈割与搂成草垄两项作业同时进行或割倒后晾 5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 5 - 5 机引集草器 (五)干草的压捆 干草用机械加压成捆后,较散干草的体积小运输方便,干草的损失减少,并且便于 贮藏。 近年来国外普遍使用牧草割晒机,一次可完成刈割、压扁和集条等三项作业。 第三节 干草的调制与加工 一、干草的调制方法 根据牧草干燥时植物散失发出水分的规律和营养物质成分变化的情况,在牧草干燥 这一生产环节上必须掌握下列几个基本原则: (1)牧草的干燥时间应当尽量缩短,这样既可减少生理生化作用和氧化作用造成的 损失,也可减少受雨、露淋湿的机会。 (2)在干燥末期,牧草各部位的含水量应当力求均匀。 (3)干燥期间对凋萎牧草也应尽量防止雨、露的淋湿和避免在阳光下长期曝晒。 (4)搂草、集草等生产环节,应当在牧草细嫩部分还未折断或折断不多时进行。 (5)牧草干燥不能只在草趟上和草垄上进行,而应先在草趟上使牧草凋萎,然后在 草垄上,有时在草堆上完全干燥。但在干旱地区可不经过在草趟上干燥这一过程,刈割 后可直接将牧草搂成草垄干燥。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定出适应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天气条件的牧草干燥方法。 (一)自然干燥法 1 地面干燥法 采用地面干燥法干燥牧草的具体干燥过程和时间,随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也不完全 一致。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刈割期正值雨季,并且露水很大,所以在这些地区要特别注意 加速牧草的干燥过程,避免雨露的淋湿。 牧草刈割后就地干燥 6—7 小时,便之凋萎,大约水分含量在 40—50%时,用搂草机 搂成草垄继续干燥 4—5 小时,然后用集草器集成草堆,再经 1.5—2 天干燥就可制成干草。 在内蒙、新疆等的一些干旱地区,降雨稀少,气温较高,空气干燥。这些地区牧草 的干燥任务在于防止光化学作用破坏胡萝卜素和避免机械作用引起植物细嫩部分的损 失。为此在干旱地区调制干草时,牧草的刈割与搂成草垄两项作业同时进行或割倒后晾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6- 晒2-3小时后楼成草垄,当牧草水分降到35-40%,成堆,继续干燥2-3天可调制成干草。 2草架干燥法 在湿润地区由于牧草收割时多雨,用一般地面干燥法来调制干草,往往不易成功, 或者使干草变褐、变黑,发霉或腐烂,因此在生产上可以采用草架干燥法来晒制干草。 先把割下牧草在地面干燥半天或一天,使其含水量下降至45-50%,用草叉将草上架, 遇雨时可立即上架。 可提高牧草的干燥速度保证干草的品质,但要求一定设备费用的消耗而且也需较多 的劳动。 3牧草的加速干燥 干草的调制过程也是牧草营养物质的损失过程,加速干草调制过程,减少牧草干燥 所用时间,是减少牧草营养物质损失和生产优质干草的重要方法之一。必须创造有利于 牧草体内水分迅速散失的条件,如促进牧草周围的空气流通,调节牧草周围空气的温度 和湿度。 (1)翻晒草垄 刈割高产草地时,由于草层较厚摊晒常不均匀,干燥极不一致,故在割草后翻晒可 加速干燥速度。最好及时翻草两次,过多则干草质量下降。豆科牧草最后一次翻晒应在 含水量高于40-50%,叶片不易折断时进行。 (2)双草垄速干法 牧草刈割后待稍干即用侧向搂草机的一组搂耙,搂成双行单垄,经过一定程度干燥 后合为一行促进空气流通。 (3)压裂草茎加速干燥 牧草干燥时间的长短,实际上取决于茎杆干燥时间的长短,所以加速茎的干燥速度, 就能加快牧草干燥的全过程,尤其对豆科和杂类草。 表压裂对不同生育期首蕾干燥速度及叶、花、嫩技的提失率 刈割期 干操时间(小时) 处理 现蕾始期 现蓄期 初花期 50 4 72 对照 97 96 0花 T1s60 13.84 17.94 18.00 将牧草茎杆压裂,破坏茎的角质层膜和表皮以及维管束,并使它暴露于空气中,茎 6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 6 - 6 晒 2-3 小时后搂成草垄,当牧草水分降到 35-40%,成堆,继续干燥 2-3 天可调制成干草。 2 草架干燥法 在湿润地区由于牧草收割时多雨,用一般地面干燥法来调制干草,往往不易成功, 或者使干草变褐、变黑,发霉或腐烂,因此在生产上可以采用草架干燥法来晒制干草。 先把割下牧草在地面干燥半天或一天,使其含水量下降至 45-50%,用草叉将草上架, 遇雨时可立即上架。 可提高牧草的干燥速度保证干草的品质,但要求一定设备费用的消耗而且也需较多 的劳动。 3 牧草的加速干燥 干草的调制过程也是牧草营养物质的损失过程,加速干草调制过程,减少牧草干燥 所用时间,是减少牧草营养物质损失和生产优质干草的重要方法之一。必须创造有利于 牧草体内水分迅速散失的条件,如促进牧草周围的空气流通,调节牧草周围空气的温度 和湿度。 (1)翻晒草垄 刈割高产草地时,由于草层较厚摊晒常不均匀,干燥极不一致,故在割草后翻晒可 加速干燥速度。最好及时翻草两次,过多则干草质量下降。豆科牧草最后一次翻晒应在 含水量高于 40-50%,叶片不易折断时进行。 (2)双草垄速干法 牧草刈割后待稍干即用侧向搂草机的一组搂耙,搂成双行单垄,经过一定程度干燥 后合为一行促进空气流通。 (3)压裂草茎加速干燥 牧草干燥时间的长短,实际上取决于茎杆干燥时间的长短,所以加速茎的干燥速度, 就能加快牧草干燥的全过程,尤其对豆科和杂类草。 表 压裂对不同生育期苜蓿干燥速度及叶、花、嫩枝的损失率 刈割期 处理 干燥时间(小时) 现蕾始期 现蕾期 初花期 压裂茎秆 50 54 72 对照 70 97 96 叶片、花蕾、嫩枝损失率(%) 压裂茎秆 10.45 15.62 15.60 对照 13.84 17.94 18.00 将牧草茎杆压裂,破坏茎的角质层膜和表皮以及维管束,并使它暴露于空气中,茎

《草地学》讲义 第大章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7- 内水分的散失速度大大加快,使茎杆和叶片的干燥速度基本一致。 常用的牧草压扁机有圆筒型和波齿型两类。 (4)施用化学制剂加速干燥 国外研究对刈割后的首蓿喷洒k2溶液和长链脂肪酸醋(商业浸渍油),破坏植物 表面的蜡质层结构,使牧草干燥加快。 (二)牧草的人工干燥 原理:扩大牧草与大气间的水势差,由于空气的高速流动,带走牧草周围的湿气, 减少水分移动的阻力,使失水速度加快。 1牧草常温鼓风干燥法:刈后牧草在田间干燥到含水量50%时,装在没有通风的干 草棚内,用鼓风机等进行常温吹风干燥。 2高温快速干燥:将牧草切碎,置于烘干机中通过高温空气,使牧草迅速干燥。 二、牧草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 在草地上生长着的牧草含水50一80%,而能够贮藏的干草,一般含水15一18%,最 多不超过20%。为了获得这样含水量的干草,必须从植物体内散发大量的水分。牧草干 燥的目的,在于获得容易贮藏的干草,并使干草能尽量保存原来牧草的营养物质和具有 较高的消化率和适口性。因此在牧草干燥时,必须考虑从植物体内散发水分的现象和营 养物质成分的变化。 目前去除水分的方法主要靠蒸发。牧草割倒后靠风干、日光晒或用机械强制通风, 甚至用热加速牧草水分的蒸发,最后制成干草,牧草的含水量随植物发育阶段不同而有 变化,生长前期含水量较大,抽穗开花以后含水量逐渐下降。而且豆科牧草如紫花首蓿 较同一生育期收获的禾本科牧草干燥速度慢, (一)牧草水分散失的规律 在干草调制过程中要生产优质干草,营养物质损失最小,就必须使牧草有水分迅速 散失。 100 0020 5-8h 3 干燥时间(天) 牧草干燥的两个阶段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 7 - 7 内水分的散失速度大大加快,使茎杆和叶片的干燥速度基本一致。 常用的牧草压扁机有圆筒型和波齿型两类。 (4)施用化学制剂加速干燥 国外研究对刈割后的苜蓿喷洒 k2co3 溶液和长链脂肪酸酯(商业浸渍油),破坏植物 表面的蜡质层结构,使牧草干燥加快。 (二)牧草的人工干燥 原理:扩大牧草与大气间的水势差,由于空气的高速流动,带走牧草周围的湿气, 减少水分移动的阻力,使失水速度加快。 1 牧草常温鼓风干燥法:刈后牧草在田间干燥到含水量 50%时,装在没有通风的干 草棚内,用鼓风机等进行常温吹风干燥。 2 高温快速干燥:将牧草切碎,置于烘干机中通过高温空气,使牧草迅速干燥。 二、牧草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 在草地上生长着的牧草含水 50—80%,而能够贮藏的干草,一般含水 15—18%,最 多不超过 20%。为了获得这样含水量的干草,必须从植物体内散发大量的水分。牧草干 燥的目的,在于获得容易贮藏的干草,并使干草能尽量保存原来牧草的营养物质和具有 较高的消化率和适口性。因此在牧草干燥时,必须考虑从植物体内散发水分的现象和营 养物质成分的变化。 目前去除水分的方法主要靠蒸发。牧草割倒后靠风干、日光晒或用机械强制通风, 甚至用热加速牧草水分的蒸发,最后制成干草,牧草的含水量随植物发育阶段不同而有 变化,生长前期含水量较大,抽穗开花以后含水量逐渐下降。而且豆科牧草如紫花苜蓿 较同一生育期收获的禾本科牧草干燥速度慢。 (一)牧草水分散失的规律 在干草调制过程中要生产优质干草,营养物质损失最小,就必须使牧草有水分迅速 散失。 100 80 60 40 20 5-8h 1 2 3 干 燥 时 间(天) 牧草干燥的两个阶段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8 刈割后牧草水分散失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刈割后牧草体内水分散失很快,散发的速度也基本相等,该阶段的特点 是从牧草内部散发掉游离水。在良好的晴天情况下,使牧草的含水量由80一90%降低到 45一55%时,需要5一8小时。 干燥速度快均匀。因此采用地面干燥法时,牧草在地面有干燥时间不应过长。 第二阶段:当禾草含水量减少到40一45%,豆科牧草减少到50一55%时,从牧草体 内散发的速度越来越慢,该阶段特点是从牧草体内散发掉结合水,使牧草含水量由45 5%降低到18一20%,则需要1一2昼夜,干燥速度慢而不匀。 在牧草干燥过程中,刈后牧草体内含水量高于其平衡水分时,便发生植物一空气间 水分的移动,在物理化学和热力学中采用水势这一术语来描述水分移动的数量小,水分 是从高水势向低水势移动,到水势相等时则呈平衡,牧草干燥速度与水势大小有密切关 系。 Jw=Lf (Wpf-Wpa) w:待干牧草的干燥速度 Lf:导水系数 Wpf:牧草的水势 Wpa:空气的水势 影响牧草干燥速度的因素 ()外界环境条件:牧草的干燥是在外界的气温、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等因素作用下 进行的。所以促进这些因素不断地发生作用,能加速牧草的干燥进程,为此可设法让牧 草翻转或将牧草堆成小草堆进行干燥。 2)植物体外部散发水与内部散发水的情况: 牧草干燥的速度取决于植物体表面水分蒸发(外部散发水)的速度和水分从细胞 内部向体表移动的强度(内部散发水)。 (3)植物保蓄水分能力的大小 在外界气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植物保蓄水能力越大,干燥速度越慢。豆科牧草含 碳水化合物少,胶体物质(蛋白质等)多,保蓄水分能力大,干燥速度比禾本科草要慢, 幼龄植物比成年植物含有较少的纤维,较多的胶体物质,保蓄水分的能力较大,干 燥速度也较慢。 (4)植物体各部位散发水的强度 植物体的各部位,不仅原来含水量不同,而且它们散发水的强度也不一样,所以植 物体各部位的干燥是非常不均匀的,叶片表面积同其体积相比要大得多,因而水分从内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 8 - 8 刈割后牧草水分散失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刈割后牧草体内水分散失很快,散发的速度也基本相等,该阶段的特点 是从牧草内部散发掉游离水。在良好的晴天情况下,使牧草的含水量由 80—90%降低到 45—55%时,需要 5—8 小时。 干燥速度快均匀。因此采用地面干燥法时,牧草在地面有干燥时间不应过长。 第二阶段:当禾草含水量减少到 40—45%,豆科牧草减少到 50—55%时,从牧草体 内散发的速度越来越慢,该阶段特点是从牧草体内散发掉结合水,使牧草含水量由 45— 55%降低到 18—20%,则需要 1—2 昼夜,干燥速度慢而不匀。 在牧草干燥过程中,刈后牧草体内含水量高于其平衡水分时,便发生植物—空气间 水分的移动,在物理化学和热力学中采用水势这一术语来描述水分移动的数量小,水分 是从高水势向低水势移动,到水势相等时则呈平衡,牧草干燥速度与水势大小有密切关 系。 JW=Lf(Wpf — Wpa) JW:待干牧草的干燥速度 Lf:导水系数 Wpf:牧草的水势 Wpa:空气的水势 影响牧草干燥速度的因素: (1)外界环境条件:牧草的干燥是在外界的气温、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等因素作用下 进行的。所以促进这些因素不断地发生作用,能加速牧草的干燥进程,为此可设法让牧 草翻转或将牧草堆成小草堆进行干燥。 (2)植物体外部散发水与内部散发水的情况: 牧草干燥的速度取决于植物体表面水分蒸发(外部散发水)的速度和水分从细胞 内部向体表移动的强度(内部散发水)。 (3)植物保蓄水分能力的大小 在外界气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植物保蓄水能力越大,干燥速度越慢。豆科牧草含 碳水化合物少,胶体物质(蛋白质等)多,保蓄水分能力大,干燥速度比禾本科草要慢。 幼龄植物比成年植物含有较少的纤维,较多的胶体物质,保蓄水分的能力较大,干 燥速度也较慢。 (4)植物体各部位散发水的强度 植物体的各部位,不仅原来含水量不同,而且它们散发水的强度也不一样,所以植 物体各部位的干燥是非常不均匀的,叶片表面积同其体积相比要大得多,因而水分从内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9- 层细胞向外层移动的路线要比茎杆为短,所以叶子比茎杆干燥要快得多。 (二)牧草干燥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在牧草调制干草过程中,随着水分散发的同时,要发生复杂的内部变化,可依次分 为两个过程:生理生化过程(饥饿代谢阶段)和生化过程(自体溶解阶段) 1饥饿代谢阶段营养物质成分的变化 植物的地上部与根分离以后,随着也停止供给植株所需的水分及溶在水中的矿物质。 但在刚刈割后,植物的生理机能活动即同化作用仍在继续正常进行并大于分解作用。在 进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得不到营养物质的供应,只能依靠分解植物体内的营养物,此时 分解大于合成,一般把这一生理时期称为饥饿代谢阶段。此时期植物水分的减少是由于 细胞的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继续到水分减少到40一50%左右才能渐停止呼吸。 饥饿代谢阶段的特点,是呼吸作用消耗糖类的热能和使淀粉转化为单糖和蔗糖,结 果糖的总含量下降,引起干物质损失,这一时期酶的活动以水解酶的活动为主,分解各 种蛋白质、糖类形成氨基复合糖。割草后减少牧草在日光下的曝晒,在草垄中阴干,人 为地延长牧草干燥的第一个时期,可以获得富含氨基酸的干草。 2牧草干燥后期(自体溶解阶段)营养物质成分的变化和损失。 牧草调萎后,植物体内发生的生理过程逐渐被有酶参与作用的生化过程所代替,常 把这种在死亡细胞内进行的物质转化过程称自体溶解。这一时期牧草胡萝卜素的损失约 占胡萝卜素损失总量的50%。到干燥末期胡萝卜素的破坏速度降低。 在自体溶解阶段由于酶的作用,结果使蜡质、树脂、挥发油和松节油缓慢氧化产生 一种芳香味,这是干草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干草调制过程中养分的损失 牧草在调制干草各项作业中,引起营养物质损失的作用有以下五种 (一)机械作用引起的损失 在收获干草过程的总损失中,由于机械作用引起植物细嫩部分折断的损失占最大的 比重。通常以豆科牧草的叶、嫩枝、花序的损失最大(15一35%),而禾本科草的这些细 嫩部分的损失却很少(2一5%)。机械作用引起的损失,既能影响收获干草产量的减产】 又能降低调制干草的品质,如苜蓿在损失20%叶量时,则干草的饲用价值大约降低30%。 防止机械作用损失的方法,适时收获牧草:根据植物散发水分的规律和牧草的含量, 及时地进行搂草、堆垛等生产环节的工作。 (二)雨、露淋湿作用引起的损失 9
《草地学》讲义 第六章 牧草的生产与加工 - 9 - 9 层细胞向外层移动的路线要比茎杆为短,所以叶子比茎杆干燥要快得多。 (二)牧草干燥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在牧草调制干草过程中,随着水分散发的同时,要发生复杂的内部变化,可依次分 为两个过程:生理生化过程(饥饿代谢阶段)和生化过程(自体溶解阶段) 1 饥饿代谢阶段营养物质成分的变化 植物的地上部与根分离以后,随着也停止供给植株所需的水分及溶在水中的矿物质。 但在刚刈割后,植物的生理机能活动即同化作用仍在继续正常进行并大于分解作用。在 进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得不到营养物质的供应,只能依靠分解植物体内的营养物,此时 分解大于合成,一般把这一生理时期称为饥饿代谢阶段。此时期植物水分的减少是由于 细胞的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继续到水分减少到 40—50%左右才能渐停止呼吸。 饥饿代谢阶段的特点,是呼吸作用消耗糖类的热能和使淀粉转化为单糖和蔗糖,结 果糖的总含量下降,引起干物质损失,这一时期酶的活动以水解酶的活动为主,分解各 种蛋白质、糖类形成氨基复合糖。割草后减少牧草在日光下的曝晒,在草垄中阴干,人 为地延长牧草干燥的第一个时期,可以获得富含氨基酸的干草。 2 牧草干燥后期(自体溶解阶段)营养物质成分的变化和损失。 牧草凋萎后,植物体内发生的生理过程逐渐被有酶参与作用的生化过程所代替,常 把这种在死亡细胞内进行的物质转化过程称自体溶解。这一时期牧草胡萝卜素的损失约 占胡萝卜素损失总量的 50%。到干燥末期胡萝卜素的破坏速度降低。 在自体溶解阶段由于酶的作用,结果使蜡质、树脂、挥发油和松节油缓慢氧化产生 一种芳香味,这是干草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干草调制过程中养分的损失 牧草在调制干草各项作业中,引起营养物质损失的作用有以下五种。 (一)机械作用引起的损失 在收获干草过程的总损失中,由于机械作用引起植物细嫩部分折断的损失占最大的 比重。通常以豆科牧草的叶、嫩枝、花序的损失最大(15—35%),而禾本科草的这些细 嫩部分的损失却很少(2—5%)。机械作用引起的损失,既能影响收获干草产量的减产, 又能降低调制干草的品质,如苜蓿在损失 20%叶量时,则干草的饲用价值大约降低 30%。 防止机械作用损失的方法,适时收获牧草;根据植物散发水分的规律和牧草的含量, 及时地进行搂草、堆垛等生产环节的工作。 (二)雨、露淋湿作用引起的损失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草地退化与恢复.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草地资源.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人工草地的建植与管理.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草地生态学基础.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绪论(中国农业大学:毛培胜).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大纲 Grassland Science(含实习).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九章 水禽生产 waterfowls.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三章 家禽的品种和育种.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八章 人工孵化.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十章 禽场的卫生与防疫.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四章 养鸡场建设与环境控制技术.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七章 肉鸡生产.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一章 发展养禽业的意义.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六章 蛋鸡的饲养管理技术.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五章 家禽的营养与饲料配合技术.pdf
- 《家禽学》课程电子教案(讲稿)第二章 家禽的生物学.pdf
- 《家禽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完整讲稿,共十章).ppt
- 《家禽学》课程试卷习题(含答案)家禽学试题.doc
- 《家禽学》课程试卷习题(含答案)模拟试题2.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草地学野外实习指导.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东灵山地区的主要植物名录(种).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草地学实验指导(共六个实验).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二 牧草种子发芽率测定.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基础.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五 豆科牧草的识别.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四 禾本科牧草的识别.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三 牧草种子发芽率测定.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二 牧草种子净度分析.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一 牧草种子形态识别.doc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一 牧草种子形态识别.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三 禾本科牧草的形态学识别.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四 豆科牧草的形态学识别.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五 豆科牧草形态学识别.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四 禾本科牧草形态学识别.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二 牧草种子净度分析.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一 牧草种子形态识别.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三 牧草种子发芽率测定.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草地生态学基础 第三节 草地植物群落与演替.ppt
- 《草地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草地生态学基础 第三节 草地植物群落与演替.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