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草地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草地学实验指导(共六个实验)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40
文件大小:22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实验一 牧草种子形态识别.2 实验二 牧草种子发芽率测定.5 实验三 禾本科牧草的识别.9 实验四 豆科牧草的识别.‥ 18 实验五 主要菊科和藜科牧草的识别. 29 实验六 主要莎草科和杂类牧草的识别. 34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草地学》 实验指导 中国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 二零零六年六月

《草地学》 实 验 指 导 中国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 二零零六年六月

目 录 实验一牧草种子形态识别. .2 实验二牧草种子发芽率测定.5 实验三禾本科牧草的识别.9 实验四豆科牧草的识别. 18 实验五主要菊科和藜科牧草的识别.29 实验六主要莎草科和杂类牧草的识别· .34

1 目 录 实验一 牧草种子形态识别.2 实验二 牧草种子发芽率测定.5 实验三 禾本科牧草的识别.9 实验四 豆科牧草的识别.‥ 18 实验五 主要菊科和藜科牧草的识别. 29 实验六 主要莎草科和杂类牧草的识别. 34

实验一牧草种子形态识别 一、目的和意义 牧草种子形态各异,但以其特有的形态而与其它种子相区别。牧草种子的形态特征包括种 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种子表面的光滑度、种皮上的附属物状况,还有种脐的形状、大小、 凹凸、颜色及着生部位等。种子的外部形态是鉴别各种牧草种子真实性以及种子清选、分级和 检验的重要依据,所以认识种子须先了解种子的形态特征,对于牧草播种的成败、科学的田间 管理与收获是必不可少的。 二、实验材料与器具 实验材料:苏丹草、多年生黑麦草、无芒雀麦、老芒麦、白三叶、紫花首蓿的种子 材料器具:白纸、镊子、放大镜、游标卡尺、直尺 三、实验内容 】禾本科牧草种子形态 禾本科牧草种子实际上是一个果实一一颖果,其果皮与种皮相粘者不易分离。紧包者颖果 的苞片叫做程片,与颖果紧贴的一片为内程,对者的一片为外程。外程顶端或背面可具一芒, 系中脉延伸而成。芒通常直或弯曲,有些种芒膝曲,形成芒柱和芒针两部分。 2豆科牧草种子形态 豆科牧草的果实为荚果,有些种类的英果含一粒种子,如二色胡枝子、黄花草木樨等,有 些含多粒种子,如百脉根、紫花首蓿等。豆科牧草的种子具有明显的种脐、种孔,而且种子的 形状、大小、种皮的颜色及种脐与合点位置因不同种变化很大。 3观测内容 观察种脐:种脐在种子上的位置、形状、大小、颜色等。在豆科牧草中种脐十分重要是豆 科牧草种子比较稳定的特征。 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多数种子种脐朝下,具有种脐的一端为基部(下部),反之,则为 顶端(上部)。确定种子的上下端,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形状、大小。 观察种子表面特征:表面的颜色、光滑程度。所谓粗燥是由皱、瘤、凹、凸、棱、肋、脉、 网状等引起的。 观察附属物:种子上的翅、芒等,注意位置、形状、颜色等。 2

2 实验一 牧草种子形态识别 一、目的和意义 牧草种子形态各异,但以其特有的形态而与其它种子相区别。牧草种子的形态特征包括种 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种子表面的光滑度、种皮上的附属物状况,还有种脐的形状、大小、 凹凸、颜色及着生部位等。种子的外部形态是鉴别各种牧草种子真实性以及种子清选、分级和 检验的重要依据,所以认识种子须先了解种子的形态特征,对于牧草播种的成败、科学的田间 管理与收获是必不可少的。 二、实验材料与器具 实验材料:苏丹草、多年生黑麦草、无芒雀麦、老芒麦、白三叶、紫花苜蓿的种子 材料器具:白纸、镊子、放大镜、游标卡尺、直尺 三、实验内容 1 禾本科牧草种子形态 禾本科牧草种子实际上是一个果实——颖果,其果皮与种皮相粘着不易分离。紧包着颖果 的苞片叫做稃片,与颖果紧贴的一片为内稃,对着的一片为外稃。外稃顶端或背面可具一芒, 系中脉延伸而成。芒通常直或弯曲,有些种芒膝曲,形成芒柱和芒针两部分。 2 豆科牧草种子形态 豆科牧草的果实为荚果,有些种类的荚果含一粒种子,如二色胡枝子、黄花草木樨等,有 些含多粒种子,如百脉根、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的种子具有明显的种脐、种孔,而且种子的 形状、大小、种皮的颜色及种脐与合点位置因不同种变化很大。 3 观测内容 观察种脐:种脐在种子上的位置、形状、大小、颜色等。在豆科牧草中种脐十分重要是豆 科牧草种子比较稳定的特征。 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多数种子种脐朝下,具有种脐的一端为基部(下部),反之,则为 顶端(上部)。确定种子的上下端,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形状、大小。 观察种子表面特征:表面的颜色、光滑程度。所谓粗燥是由皱、瘤、凹、凸、棱、肋、脉、 网状等引起的。 观察附属物:种子上的翅、芒等,注意位置、形状、颜色等

四、作业 观测并记录种子的形态特征并列入表格中。 牧草名称 种子特征 形状大小 备注 颜色 表面情况附属物 常见禾本科牧草的主要的识别特征 牧草名称 种子大小 千粒重 形态 穗轴 芒 片颜色 《mm (g) 无芒雀麦 81235 宽披针形节间矩圆形 无 褐黄色 草地早熟 2-3 0.02-0.026 披针形 小穗轴节间较 草黄色或带紫 高羊茅 6.5-8 2.51 披针形 节间圆柱形 有 深灰或棕褐色 羊茅 45 0.8 椭圆披针 尖细的、园的 有 浅绿色 形 多在生里 46 1.2 披针形 节间折多面体 有 褐色至棕色 形或矩圆形 沙生冰草 5-7 2.5 呈舟形 节间园简形 有 深褐色 狗牙根 2-2.5 0.25 矩圆形 含1花稀为2 有 灰绿色或带紫 苏丹草 10-15 倒卵形或 线形、两侧具 有 褐黄色 矩圆形 纤毛 老芒麦 8-12 3.549 长扁圆形 斜截断,往上 灰绿色稍带紫 据开 燕麦 7-9 35 矩圆形 矩圆形、先端 无 米黄色,紫色 膨大 鸭茅 46 0.97-1.34 披针形 园柱形,顶端 有 米黄色或褐黄 膨大 色 毛花雀麦 卵形 小穗列成四行 浅褐色或白色 于穗轴一例 及喷苗色 结缕草 3-3.5 700mg 卵形 小穗含1两性 紫褐色 小花 小粮草 1-2 0.09 披针形 小穗柄长 无 褐黄色 1-2mm 2

3 四、作业 观测并记录种子的形态特征并列入表格中。 牧草名称 种子特征 备注 形状 大小 颜色 表面情况 附属物 常见禾本科牧草的主要的识别特征 牧草名称 种子大小 (mm) 千粒重 (g) 形 态 穗 轴 芒 颖片颜色 无芒雀麦 8~12 3.5 宽披针形 节间矩圆形 无 褐黄色 草地早熟 禾 2~3 0.02~0.026 披针形 小穗轴节间较 短 无 草黄色或带紫 色 高羊茅 6.5~8 2.51 披针形 节间圆柱形 有 深灰或棕裼色 羊茅 4~5 0.8 椭圆-披针 形 尖细的、圆的 有 浅绿色 多年生黑 麦草 4~6 1.5~2 披针形 节间近多面体 形或矩圆形 有 褐色至棕色 沙生冰草 5~7 2.5 呈舟形 节间圆筒形 有 深褐色 狗牙根 2~2.5 0.25 矩圆形 含 1 花\稀为 2 花 有 灰绿色或带紫 色 苏丹草 4 10~15 倒卵形或 矩圆形 线形、两侧具 纤毛 有 褐黄色 老芒麦 8~12 3.5~4.9 长扁圆形 斜截断,往上 展开 有 灰绿色稍带紫 色 燕麦 7~9 3.5 矩圆形 矩圆形、先端 膨大 无 米黄色,紫色 鸭茅 4~6 0.97~1.34 披针形 圆柱形,顶端 膨大 有 米黄色或褐黄 色 毛花雀麦 2 2 卵形 小穗列成四行 于穗轴一例 无 浅褐色或白色 及乳黄色 结缕草 3~3.5 700mg 卵形 小穗含 1 两性 小花 无 紫褐色 小糠草 1~2 0.09 披针形 小穗柄长 1~2mm 无 褐黄色

常见豆科牧草种子主要的识别特征 牧草名称 种子大干粒重 颜色 形态 种脐(mm) 小(mm) (g) 红三叶 1.525 1.2 黄色、暗紫色倒三角形、倒卵种子长12以下, 或带识色 形或宽椭圆圆形。直径0.23 白三叶 1-1.5 0.7 黄色或黄褐色 多为心形,少为 种子基部,圆形,直 三角形 径0.1 紫花首萄 2-3 1.52 黄色到浅褐色 肾形或宽椭圆靠近种子长的中央 形 或稍偏下圆形直 径0) 百脉根 1.1-1.8 0.9-12暗褐色或橄 椭圆状肾形,宽 种子长的12以下 绿色 椭圆形或近球 圆形,直径0.17 形 红豆草 45 13-16 红褐色 肾形 常近种子长中共或 稍偏上,圆形,直径 0.99 胡枝子 34 22 黑紫色 三角倒卵形,两位于种子长12以 侧扁 下,圆形,直径0.23 黄花草本樨 2 2-2.5 黄色、茜绿色 宽梯圆形或倒 在种子长12以下. 或浅褐色 卵状椭圆形 圆形,直径0.17 山野豌豆 44.5 14.3 黄褐、黄绿, 近球形或矩圆 线形,长3-3.8,占 具黑色花斑 形 种子周围长的 30-40% 紫云英 2.5-3.3 3.5 红褐色 倒卵形 靠诉种子长的中 央矩圆形长0.77 小冠花 3.5 3.14.08 红褐色 圆柱形 沙打肝 6-13 1.72 褐色 方形,近菱形或 靠近种子长的中 肾状倒卵形两 共圆形直径0.1 侧扁 4

4 常见豆科牧草种子主要的识别特征 牧草名称 种子大 小(mm) 千粒重 (g) 颜色 形态 种脐(mm) 红三叶 1.5~2.5 1.2 黄色、暗紫色 或黄褐色 倒三角形、倒卵 形或宽椭圆 种子长 1/2 以下, 圆形。直径 0.23 白三叶 1~1.5 0.7 黄色或黄褐色 多为心形,少为 三角形 种子基部,圆形,直 径 0.12 紫花苜蓿 2~3 1.5~2 黄色到浅褐色 肾形或宽椭圆 形 靠近种子长的中央 或稍偏下,圆形直 径 0.2 百脉根 1.1~1.8 0.9~1.2 暗褐色或橄榄 绿色 椭圆状肾形,宽 椭圆形或近球 形 种子长的 1/2 以下, 圆形,直径 0.17 红豆草 4~5 13~16 红褐色 肾形 靠近种子长中共或 稍偏上,圆形,直径 0.99 胡枝子 3~4 2.2 黑紫色 三角倒卵形,两 侧扁 位于种子长 1/2 以 下,圆形,直径 0.23 黄花草本樨 2 2~2.5 黄色、黄绿色 或浅褐色 宽椭圆形或倒 卵状椭圆形 在种子长 1/2 以下, 圆形,直径 0.17 山野豌豆 4~4.5 14.3 黄褐、黄绿, 具黑色花斑 近球形或矩圆 形 线形,长 3~3.8,占 种子周围长的 30~40% 紫云英 2.5~3.3 3.5 红褐色 倒卵形 靠近种子长的中 央,矩圆形,长 0.77 小冠花 3.5 3.1~4.08 红褐色 圆柱形 沙打旺 6~13 1.7~2 褐色 方形,近菱形或 肾状倒卵形两 侧扁 靠近种子长的中 共,圆形,直径 0.1

实验二牧草种子发芽率测定 一、目的和意义 牧草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播种后种子的出苗、植株的正常生长和收获,因此,在种子 经营流通、播种之前均须进行种子质量的检测。目前,以种子净度、发芽率、水分、其它植物 种子数来衡量种子质量的高低,并作为种子等级评价的依据。而种子发芽率是常用的种子质量 检测指标,本实验通过牧草种子发芽情况的检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种子发芽率测定的一般程 序、操作要求和依据标准,增强对质量检测标准化重要性的认识。 二、材料器具 实验材料:苏丹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紫花首蓿的种子 材料器具:白纸、镊子、培养皿、光照培养箱、滤纸、蒸馏水 三、实验内容 种子的发芽率是指供试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发芽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 百分数。 (一)发芽试验程序 1试样分取将净种子充分混匀后,随即分取400粒种子,每重复100粒,重复4次。 2选用芽床和种子置床根据规定标准,选用适合于各种牧草的发芽床,置床时每粒种子 在芽床上应保持足够距离,减少相互间的影响和感染。保持芽床湿润。 3发芽器皿贴签在发芽器皿底盘的侧面贴上标签,注明置床日期、样品编号、种名、重 复次数等,然后盖好上盖。 4置箱培养与管理按规程要求将发芽箱调至发芽所需温度,将置床后的培养器皿放进发 芽箱的网架上进行恒温或变温发芽,当规定用变温时,通常保持低温16。根据需要调节光照 条件。种子发芽期间,每天检查发芽试验的情况,以保证适宜的发芽条件。发芽床始终保持湿 润,不断加入水。温度保持在所需温度的±1℃范围。如发现霉菌滋生,应及时取出霉种子并将 霉菌洗去。 5观察记录 整个发芽试验期间至少应观察记录两次,即首次计数和末次计数。未次计数在7天以上时, 应增加中间计数次数,隔天或每隔两天计数一次,直至未次计数为止。初次计数和中间计数时, 将符合规程标准的正常种苗、明显死亡的软、腐烂种子取出并分别记录其数目,而未达到正常 发芽标准的种苗、畸形种苗和未发芽的种子留在原发芽床或更换发芽床后继续发芽。末次计数

5 实验二 牧草种子发芽率测定 一、目的和意义 牧草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播种后种子的出苗、植株的正常生长和收获,因此,在种子 经营流通、播种之前均须进行种子质量的检测。目前,以种子净度、发芽率、水分、其它植物 种子数来衡量种子质量的高低,并作为种子等级评价的依据。而种子发芽率是常用的种子质量 检测指标,本实验通过牧草种子发芽情况的检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种子发芽率测定的一般程 序、操作要求和依据标准,增强对质量检测标准化重要性的认识。 二、材料器具 实验材料:苏丹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的种子 材料器具:白纸、镊子、培养皿、光照培养箱、滤纸、蒸馏水 三、实验内容 种子的发芽率是指供试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发芽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 百分数。 (一)发芽试验程序 1 试样分取 将净种子充分混匀后,随即分取 400 粒种子,每重复 100 粒,重复 4 次。 2 选用芽床和种子置床 根据规定标准,选用适合于各种牧草的发芽床,置床时每粒种子 在芽床上应保持足够距离,减少相互间的影响和感染。保持芽床湿润。 3 发芽器皿贴签 在发芽器皿底盘的侧面贴上标签,注明置床日期、样品编号、种名、重 复次数等,然后盖好上盖。 4 置箱培养与管理 按规程要求将发芽箱调至发芽所需温度,将置床后的培养器皿放进发 芽箱的网架上进行恒温或变温发芽,当规定用变温时,通常保持低温 16h。根据需要调节光照 条件。种子发芽期间,每天检查发芽试验的情况,以保证适宜的发芽条件。发芽床始终保持湿 润,不断加入水。温度保持在所需温度的±1℃范围。如发现霉菌滋生,应及时取出霉种子并将 霉菌洗去。 5 观察记录 整个发芽试验期间至少应观察记录两次,即首次计数和末次计数。末次计数在 7 天以上时, 应增加中间计数次数,隔天或每隔两天计数一次,直至末次计数为止。初次计数和中间计数时, 将符合规程标准的正常种苗、明显死亡的软、腐烂种子取出并分别记录其数目,而未达到正常 发芽标准的种苗、畸形种苗和未发芽的种子留在原发芽床或更换发芽床后继续发芽。末次计数

时分别记录所有正常种苗、不正常种苗、硬实种子、新鲜未发芽种子和死种子数 6重新试验 当试验结束后,如果怀疑种子存在休眠(新鲜种子较多)、种子中毒或病菌感染而导致结果 不可靠,对种苗的正确评定发生困难或发现试验条件、种苗评定或计数有差错,以及试验结果 超过容许误差时,应用相同方法或选用另一种方法进行重新试验。 7结果计算 试验结束后首先计算每一重复各次计数的正常种苗之和,之后计算正常种苗、不正常种苗、 硬实种子、新鲜未发芽种子及死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其中正常种苗的百分率为发芽率。 供试种子数 然后计算4次重复的平均数,计算至整数位。 (二)种苗评定标准 1正常种苗 完整种苗:幼苗所有主要构造发有良好、完全、匀称和健康。 带有轻微缺陷的种苗:幼苗的主要构造出现某种轻微缺陷,但在其他方面仍能比较良好而平 衡发有。 受到二次感染的幼苗:幼苗明显地符合上述1或2,但受到真菌或细菌感染,且病源不米自 亲代种子。 2不正常种苗 损伤的幼苗:幼苗的任何主要构造残缺不全,或受严重的和不能恢复的损伤,使平衡发有无 望。 畸形或不匀称的幼苗:幼苗发有细弱,或存在生理障碍,或其主要构造畸形或不匀称。 腐烂幼苗:幼苗的任何主要构造的发病和腐烂是由于初次感染引起发病,以至于妨碍其正常 发有 3未发芽种子 硬实:由于不能吸水在试验期末仍保持坚硬的种子。 6

6 时分别记录所有正常种苗、不正常种苗、硬实种子、新鲜未发芽种子和死种子数。 6 重新试验 当试验结束后,如果怀疑种子存在休眠(新鲜种子较多)、种子中毒或病菌感染而导致结果 不可靠,对种苗的正确评定发生困难或发现试验条件、种苗评定或计数有差错,以及试验结果 超过容许误差时,应用相同方法或选用另一种方法进行重新试验。 7 结果计算 试验结束后首先计算每一重复各次计数的正常种苗之和,之后计算正常种苗、不正常种苗、 硬实种子、新鲜未发芽种子及死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其中正常种苗的百分率为发芽率。 发芽率(%)= 供试种子数 发芽终期全部正常种苗 数 ×100 然后计算 4 次重复的平均数,计算至整数位。 (二)种苗评定标准 1 正常种苗 完整种苗:幼苗所有主要构造发育良好、完全、匀称和健康。 带有轻微缺陷的种苗:幼苗的主要构造出现某种轻微缺陷,但在其他方面仍能比较良好而平 衡发育。 受到二次感染的幼苗:幼苗明显地符合上述 1 或 2,但受到真菌或细菌感染,且病源不来自 亲代种子。 2 不正常种苗 损伤的幼苗:幼苗的任何主要构造残缺不全,或受严重的和不能恢复的损伤,使平衡发育无 望。 畸形或不匀称的幼苗:幼苗发育细弱,或存在生理障碍,或其主要构造畸形或不匀称。 腐烂幼苗:幼苗的任何主要构造的发病和腐烂是由于初次感染引起发病,以至于妨碍其正常 发育。 3 未发芽种子 硬实:由于不能吸水在试验期末仍保持坚硬的种子

新鲜种子:在发芽期末,既非硬实,也不发芽,而保持清洁和坚周,看来显然是有生活力种 子。 死种子:在发芽期末,既不是硬实,又不新鲜,也未产生任何幼苗部分的种子。 (三)种子发芽技术条件 种名 发芽床 温度 初次计数末次计数预处理 d (d) 紫花苜蓿 TP:BP 20 4 10 预先冷冻 白三叶 TP:BP20 4 10☐预先冷冻 苏丹营 1P:BP20-30 10 预先冷冻 多年生黑麦草 2030 14 预先冷冻,确 15-25:20 酸钾 (四)种子发芽检测记录表 日天 H A H AD NH 小计 备注 总计 正常种苗(N) 硬实(H) 新鲜未发芽(F) 不正常种苗(A)死种子(D) 粒 % 粒 % 9% % 四、作业 每位同学选择2种牧草(豆科、禾本科牧草各1种)检测种子的发芽情况,并将结果填入 记录表中。 >

7 新鲜种子:在发芽期末,既非硬实,也不发芽,而保持清洁和坚固,看来显然是有生活力种 子。 死种子:在发芽期末,既不是硬实,又不新鲜,也未产生任何幼苗部分的种子。 (三)种子发芽技术条件 种名 发芽床 温度 初次计数 (d) 末次计数 (d) 预处理 紫花苜蓿 TP;BP 20 4 10 预先冷冻 白三叶 TP;BP 20 4 10 预先冷冻 苏丹草 TP;BP 20~30 4 10 预先冷冻 多年生黑麦草 TP 20~30; 15~25;20 5 14 预先冷冻,硝 酸钾 (四)种子发芽检测记录表 日 期 天 数 Ⅰ Ⅱ Ⅲ Ⅳ N H F A D N H F A D N H F A D N H F A D 小计 备注 总计 正常种苗(N) 硬实(H) 新鲜未发芽(F) 不正常种苗(A) 死种子(D) 粒 % 粒 % 粒 % 粒 % 粒 % 四、作业 每位同学选择 2 种牧草(豆科、禾本科牧草各 1 种)检测种子的发芽情况,并将结果填入 记录表中

测定种子发芽的技术条件 种子名称 发芽材料 发芽温度℃ 初次计数末次计数 备注 (d) (d) 多年生 2030 14 预先冷冻KNO, 黑麦草 15-25 苏丹草 IP,BP 2030 4 10 预先冷冻 冰草 TP 2030.1525 14 石先冷冻KNO. 无些雀老卫 2030.1525 14 预先冷冻KNO, 鸭茅 20-30,15-25 21 预先冷冻KNO 苇状羊茅 P 2030,15-25 14 预先冷冻KNO 早熟禾 TP 20-30.15-25 7 21 预先冷冻KNO, 紫花首蓿 TP,BP 20 A 10 预先冷连 白三叶 TP,BP 20 10 预先冷冻 红三叶 TP,BP 20 4 10 预先冷冻 豌豆 BP.S 20 8 沙打旺 TP 20 A 14 红豆草 TP.BP.S 2030、20 14 预先冷冻 百脉根 TP.BP 20-30.20 12 预先冷冻 小冠花 TP,BP 20 14 注:TP指纸上,BP指纸间,S指砂 8

8 测定种子发芽的技术条件 种子名称 发芽材料 发芽温度℃ 初次计数 (d) 末次计数 (d) 备 注 多年生 黑麦草 TP 20~30 15~25 5 14 预先冷冻 KNO3 苏丹草 TP,BP 20~30 4 10 预先冷冻 冰 草 TP 20~30,15~25 5 14 预先冷冻 KNO3 无芒雀麦 TP 20~30,15~25 7 14 预先冷冻 KNO3 鸭 茅 TP 20~30,15~25 7 21 预先冷冻 KNO3 苇状羊茅 TP 20~30,15~25 7 14 预先冷冻 KNO3 早熟禾 TP 20~30,15~25 7 21 预先冷冻 KNO3 紫花苜蓿 TP,BP 20 4 10 预先冷冻 白三叶 TP,BP 20 4 10 预先冷冻 红三叶 TP,BP 20 4 10 预先冷冻 豌 豆 BP,S 20 5 8 沙打旺 TP 20 4 14 红豆草 TP,BP, S 20~30、20 4 14 预先冷冻 百脉根 TP,BP 20~30,20 4 12 预先冷冻 小冠花 TP,BP 20 7 14 注:TP 指纸上,BP 指纸间,S 指砂

实验三禾本科牧草的识别 一、目的和意义 禾本科牧草在我国草地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是草地畜牧业生产的重要饲草来源。通过 熟悉了解重要禾本科牧草的形态学特征,学习使用禾本科牧草分属检索表,掌握禾本科牧草的 主要特征和识别方法,对于认识和科学利用禾本科牧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材料器具 实验材料:高羊茅、禾本科牧草田间取样植株和标本 材料器具:放大镜、镊子、解剖针 三、实验内容 】禾本科植物分布及形态学特征 禾本科是组成我国天然草地植被的主要草类,在全世界约有500多属、6000多种。我国有 200余属,1200余种。禾本科草类生命力较强,适应性广,大多为多年生,除靠种子繁殖外, 亦能无性繁殖,许多禾草还可借根茎和阎匐茎蔓延,从热带到寒带,从海岸到高山顶部,都有 它们的生长,在温带尤为繁茂。能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参与多种群落的组成。无论酸性土、 碱性土、盐渍土:无论高山、平原、田边、道旁都有禾本科草类生长,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 是其它草类不能相比的,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 禾本科草类作为家畜饲料的重要来源,其饲用价值大多都很高,富含无氮浸出物,在干物 质中粗蛋白的含量在10%~15%之间,粗纤维的含量较高,约占30%左右。所以禾本科牧草的营 养物质含量并不高。 禾本科植物为一至多年生草本,少为木本(竹类),其形态学特征如下: 根:须根,通常具有根茎。 茎:地上茎特称为秆,常于基部分枝,秆通常圆柱形,稀扁平或方形,具有显著而实心的节, 节间中空或稀为实心,直立、倾斜或匍匐。 叶:单叶互生,成2列:叶由叶鞘、叶片组成,叶鞘于叶片交接的叶环处,常有膜质或纤毛状 的叶舌,或缺少,有时两侧具叶耳:叶鞘包秆,常开裂,叶片狭长,纵向平行脉。 花: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穗状、总状或圆维状花序:小穗由1至数花和2枚颖片(总苞片)组 成:花小,两性,少单性,每一小花基部有2枚程片(苞片),包裹其内的浆片及雌雄蕊, 外程常具芒,浆片(鳞被,退化花被)2或3枚,细小,常肉质:雄蕊3枚,少6枚或12 枚,花丝细长,花药丁字形者生:雌蕊1,由23心皮合生,子房上位,1室,1胚珠,花

9 实验三 禾本科牧草的识别 一、目的和意义 禾本科牧草在我国草地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是草地畜牧业生产的重要饲草来源。通过 熟悉了解重要禾本科牧草的形态学特征,学习使用禾本科牧草分属检索表,掌握禾本科牧草的 主要特征和识别方法,对于认识和科学利用禾本科牧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材料器具 实验材料:高羊茅、禾本科牧草田间取样植株和标本 材料器具:放大镜、镊子、解剖针 三、实验内容 1 禾本科植物分布及形态学特征 禾本科是组成我国天然草地植被的主要草类,在全世界约有 500 多属、6000 多种。我国有 200 余属,1200 余种。禾本科草类生命力较强,适应性广,大多为多年生,除靠种子繁殖外, 亦能无性繁殖,许多禾草还可借根茎和匍匐茎蔓延,从热带到寒带,从海岸到高山顶部,都有 它们的生长,在温带尤为繁茂。能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参与多种群落的组成。无论酸性土、 碱性土、盐渍土;无论高山、平原、田边、道旁都有禾本科草类生长,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 是其它草类不能相比的,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 禾本科草类作为家畜饲料的重要来源,其饲用价值大多都很高,富含无氮浸出物,在干物 质中粗蛋白的含量在 10%~15%之间,粗纤维的含量较高,约占 30%左右。所以禾本科牧草的营 养物质含量并不高。 禾本科植物为一至多年生草本,少为木本(竹类),其形态学特征如下: 根:须根,通常具有根茎。 茎:地上茎特称为秆,常于基部分枝,秆通常圆柱形,稀扁平或方形,具有显著而实心的节, 节间中空或稀为实心,直立、倾斜或匍匐。 叶:单叶互生,成 2 列;叶由叶鞘、叶片组成,叶鞘于叶片交接的叶环处,常有膜质或纤毛状 的叶舌,或缺少,有时两侧具叶耳;叶鞘包秆,常开裂,叶片狭长,纵向平行脉。 花: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穗状、总状或圆锥状花序;小穗由 1 至数花和 2 枚颖片(总苞片)组 成;花小,两性,少单性,每一小花基部有 2 枚稃片(苞片),包裹其内的浆片及雌雄蕊, 外稃常具芒,浆片(鳞被,退化花被)2 或 3 枚,细小,常肉质;雄蕊 3 枚,少 6 枚或 1~2 枚,花丝细长,花药丁字形着生;雌蕊 1,由 2~3 心皮合生,子房上位,1 室,1 胚珠,花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