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课程编号:H17025英文名称:analyticalchemistry课程属性:必修课学学时:64分:4先修课程:无机、有机、物化后续课程:药物分析、中药制剂分析、体内药物分析适用专业:药学、药剂、中药一、课程简介分析化学是药学、制剂、中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在学生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药学、分析检验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溶液中化学平衡理论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正确计算有关问题;掌握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光谱法分析和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这些方法在药学及其他领域中的主要应用;了解分析化学是各种误差的来源及其规律,学会分析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必须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掌握基本操作,对分析结果的精确程度及数据处理必须有严格的要求。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我们教学方法的内涵。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重点、难点详细讲授,由于本课程学时少,教学任务重,各位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适当布置学生自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教师要给以指导,提示学习思路,根据教学大纲指出学习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最后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加强教学方法的启发性、针对性、交互式和实效性,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改"单向式"为"双向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和"会用”,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环节课时安排讲课习题课讨论课上机其它合计实验课646400第一单元:绪论(建议学时数:1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发展趋势以及在药学专业中作用(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定性、定量、结构分析,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2)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快速、发展自动分析、遥控分析)。(3)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2.能力培养:掌握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课程编号:H17025 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 时:64 学 分:4 先修课程:无机、有机、物化 后续课程:药物分析、中药制剂分析、体内药物分析 适用专业:药学、药剂、中药 一、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是药学、制剂、中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在学生学习无 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 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 药学、分析检验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溶液中化学平衡理论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树立准确 的"量"的概念,正确计算有关问题;掌握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光谱法分析和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熟悉这些方法在药学及其他领域中的主要应用;了解分析化学是各种误差的来源及其规 律,学会分析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必须十分重视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掌握基本操作,对分析结果的精确程度及数据处理必须有严格的要求。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我们教学方法的内涵。主要的教 学方法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重点、难点详细讲授,由于本课程学时少,教学任务 重,各位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适当布置学生自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教师要给以指导,提 示学习思路,根据教学大纲指出学习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最后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加强教学方法 的启发性、针对性、交互式和实效性,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改"单向式"为"双向 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和"会用",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 创新意识。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上机 其它 合计 64 0 0 64 第一单元:绪论(建议学时数:1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发展趋势以及在药学专业中作用。 (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定性、定量、结构分析,化学分析与仪器 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 (2)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快速、发展自动分析、遥控分 析)。 (3)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2.能力培养:掌握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基本内容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分析化学的性质及分类【难点】分析化学学习方法第二单元: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掌握测量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熟悉逸出值的舍弃、计算规则及了解统计检验的方法。(1)与误差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准确度与精密度,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2)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3)几个基本统计概念(平均值与分散度,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与概率,有限次测量的分布),平均值的精密度与置信区间,可疑数据的舍弃,差别检验。(4)相关与回归2.能力培养:掌握误差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准确度和精密度,有效数字运算,回归分析。【难点】误差和偏差,误差的鉴别,有效数字的运用,回归分析。第三单元:滴定分析法概论(建议学时数: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滴定分析特点及滴定分析对反应的要求,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基准物质的条件,以及标准溶液的表示方法和有关计算;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1)滴定分析的特点及基本概念。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沉淀方式(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滴定分析的计算公式2.能力培养: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特点,能够在以后的各章节的学习中,熟练运用本章的基本知识。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滴定分析的特点及基本概念。【难点】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第四单元:酸碱滴定法(建议学时数:6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在理解酸碱质子理论和各种类型滴定曲线的基础上,掌握指示剂的选择原理,各种溶液滴定pH计算,酸碱滴定条件的判断,滴定误差;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1)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2)酸碱指示剂:指示剂变色原理,指示剂变色范围,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及混合指示剂。(3)滴定曲线及影响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强酸强碱的滴定,强碱滴定弱酸(或强酸滴定弱减)及可行性判断,多元酸或多元碱的滴定及可行性判断,滴定终点误差,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分析化学的性质及分类 【难点】 分析化学学习方法 第二单元: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掌握测量误差对计算结 果的影响;熟悉逸出值的舍弃、计算规则及了解统计检验的方法。 (1)与误差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准确度与精密 度,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 (2)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3)几个基本统计概念(平均值与分散度,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与概率,有限次测量的t分 布),平均值的精密度与置信区间,可疑数据的舍弃,差别检验。 (4)相关与回归 2.能力培养:掌握误差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 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准确度和精密度,有效数字运算,回归分析。 【难点】 误差和偏差,误差的鉴别,有效数字的运用,回归分析。 第三单元:滴定分析法概论(建议学时数: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滴定分析特点及滴定分析对反应的要求,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基准物质的条 件,以及标准溶液的表示方法和有关计算;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1)滴定分析的特点及基本概念。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沉淀方式。 (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滴定分析的计算公式。 2.能力培养: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特点,能够在以后的各章节的学习中,熟练运用本章的基本知识。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滴定分析的特点及基本概念。 【难点】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第四单元:酸碱滴定法(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在理解酸碱质子理论和各种类型滴定曲线的基础上,掌握指示剂的选择原理,各种溶液 滴定pH计算,酸碱滴定条件的判断,滴定误差;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 (1)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2)酸碱指示剂:指示剂变色原理,指示剂变色范围,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常用的酸碱指 示剂及混合指示剂。 (3)滴定曲线及影响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强酸强碱的滴定,强碱滴定弱酸(或强酸滴定弱 减)及可行性判断,多元酸或多元碱的滴定及可行性判断,滴定终点误差,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应用与示例。(4)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2.能力培养:掌握酸碱滴定分析基本方法和指示的选择方法,为其它滴定分析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要求能够以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酸碱滴定分析基本方法和指示的选择方法【难点】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滴定误差计算。第五单元:配位滴定法(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EDTA滴定的基本原理;掌握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计算络合滴定终点误差掌握判断络合滴定条件及选择金属指示剂;熟悉Ca2+、Mg2+、Zn2+、A/3+等离子的测定。(1)络合滴定法对反应的要求。(2)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络合平衡原理及计算(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各级络合物浓度的计算,络合物的副反应系数的意义及计算,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及计算,络合物滴定曲线的计算及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化学计量点pM的计算及指示剂颜色转变点pM的计算,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3)金属指示剂的原理及常用的金属指示剂。(4)滴定条件的选择(单一离子测定时滴定条件选择,混合离子分步测定时滴定条件选择)。(5)标准溶液,应用与示例2.能力培养: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难点】配位滴定中条件稳定常数及配位滴定条件的计算。第六单元:氧化还原滴定法(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重要的滴定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计算,熟悉条件电位的概念和影响条件电位因素的有关计算方法;掌握碘量法、溴酸钾法、溴量法和高锰酸钾法的原理,有关反应式,标准溶液和指示剂的选择,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熟悉量法、高碘酸钾法、亚硝酸法和重铬酸钾法的反应原理、特点和应用(1)滴定分析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特性,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2)条件电位的基本概念和影响条件反应因素的有关计算,(3)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和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4)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计算,三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氧化还原滴定预处理的要求,常用的预氧化还原剂。(5)碘量法的原理,两种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及应用与示例。6)高锰酸钾法的原理,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定,高锰酸钾的滴定条件注意事项及应用与示例。(7)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原理、标准溶液、确定终点方法及应用
应用与示例。 (4)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 2.能力培养:掌握酸碱滴定分析基本方法和指示的选择方法,为其它滴定分析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要求能够以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酸碱滴定分析基本方法和指示的选择方法。 【难点】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滴定误差计算。 第五单元:配位滴定法(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EDTA滴定的基本原理;掌握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计算络合滴定终点误差; 掌握判断络合滴定条件及选择金属指示剂;熟悉Ca2+、Mg2+、Zn2+、Al3+等离子的测定。 (1)络合滴定法对反应的要求。 (2)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络合平衡原理及计算(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各级络合物浓度的计 算,络合物的副反应系数的意义及计算,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及计算,络合物滴定曲线的 计算及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化学计量点pM‘的计算及指示剂颜色转变点pMt的计算,滴定终点误差 的计算)。 (3)金属指示剂的原理及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4)滴定条件的选择(单一离子测定时滴定条件选择,混合离子分步测定时滴定条件选择)。 (5)标准溶液,应用与示例。 2.能力培养: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 中会具体应用。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难点】 配位滴定中条件稳定常数及配位滴定条件的计算。 第六单元:氧化还原滴定法(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重要的滴定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计算,熟 悉条件电位的概念和影响条件电位因素的有关计算方法;掌握碘量法、溴酸钾法、溴量法和高锰酸 钾法的原理,有关反应式,标准溶液和指示剂的选择,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熟悉铈量法、高碘酸 钾法、亚硝酸法和重铬酸钾法的反应原理、特点和应用。 (1)滴定分析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特性,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 (2)条件电位的基本概念和影响条件反应因素的有关计算。 (3)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和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4)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计算,三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氧化还原滴定预处理的要求,常用的预 氧化还原剂。 (5)碘量法的原理,两种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及应用与示例。 (6)高锰酸钾法的原理,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定,高锰酸钾的滴定条件注意事项及应用与示例。 (7)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原理、标准溶液、确定终点方法及应用

2.能力培养: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条件电位的基本概念和影响条件反应因素的有关计算,碘量法的原理及应用。【难点】条件电位的基本概念和影响条件反应因素的有关计算。第七单元: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银量法的三种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及滴定条件,了解银量法的应用范围;掌握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晶形沉淀条件,沉淀的称量形式与结果的计算;了解挥发法和萃取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沉淀滴定法应具备的条件:(2)银量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分步滴定),指示终点的方法(铬酸钾指示剂法的原理及滴定条件,铁铵钒指示剂法的原理及滴定条件,回滴法,吸附指示剂法的原理及滴定条件)。(3)应用与示例(无机卤化物和有机卤酸盐的测定,有机卤化物的测定)(4)挥发法(各种干燥方法,干燥失重的测量)(5)萃取法(分配原理和萃取重量法中的应用)(6)沉淀法:沉淀的形成与沉淀的形态,沉淀完全的程度与影响因素,沉淀的纯净,沉淀的灼烧与干燥,称量形式与结果的计算。2.能力培养:掌握银量法的三种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及滴定条件,掌握重量分析法的原理及操作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银量法基本原理和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难点】重量分析法的相关计算。第八单元: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建议学时数:5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电位法的基本原理,测定pH值的原理和方法。Nernst方程式的应用。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确定终点的方法及应用;掌握永停滴定法的原理和方法,熟悉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及应用。(1)什么是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的分类。(2)化学电池、指示电极、参比电极、液接电位,可逆电极和可逆电池的概念。盐桥及盐桥的作用。常用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电极电位的测量。(3)玻璃电极的构造,膜电极的理论,玻璃电极电位Nernst坊程式,pH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4)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及特点,电位滴定法原理,确定终点方法及应用,(5)永停滴定法的原理,滴定曲线的类型,应用与示例。2.能力培养:掌握电位法的基本原理,测定pH值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永停滴定法的原理和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电位法的基本原理,测定pH值的原理和方法
2.能力培养: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 中会具体应用。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条件电位的基本概念和影响条件反应因素的有关计算,碘量法的原理及应用。 【难点】 条件电位的基本概念和影响条件反应因素的有关计算。 第七单元: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银量法的三种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及滴定条件,了解银量法的应用范围;掌握重 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晶形沉淀条件,沉淀的称量形式与结果的计算;了解 挥发法和萃取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沉淀滴定法应具备的条件: (2)银量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分步滴定),指示终点的方法(铬酸钾指示剂法的原理 及滴定条件,铁铵钒指示剂法的原理及滴定条件,回滴法,吸附指示剂法的原理及滴定条件)。 (3)应用与示例(无机卤化物和有机卤酸盐的测定,有机卤化物的测定) (4)挥发法(各种干燥方法,干燥失重的测量) (5)萃取法(分配原理和萃取重量法中的应用) (6)沉淀法:沉淀的形成与沉淀的形态,沉淀完全的程度与影响因素,沉淀的纯净,沉淀的灼 烧与干燥,称量形式与结果的计算。 2.能力培养:掌握银量法的三种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及滴定条件,掌握重量分析法的原理及操作方 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银量法基本原理和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难点】 重量分析法的相关计算。 第八单元: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建议学时数:5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电位法的基本原理,测定pH值的原理和方法。Nernst方程式的应用。电位滴定法 的原理和确定终点的方法及应用;掌握永停滴定法的原理和方法,熟悉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及应 用。 (1)什么是电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的分类。 (2)化学电池、指示电极、参比电极、液接电位,可逆电极和可逆电池的概念。盐桥及盐桥的 作用。常用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电极电位的测量。 (3)玻璃电极的构造,膜电极的理论,玻璃电极电位Nernst方程式,pH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 (4)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及特点,电位滴定法原理,确定终点方法及应用。 (5)永停滴定法的原理,滴定曲线的类型,应用与示例。 2.能力培养:掌握电位法的基本原理,测定pH值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永停滴定法的原理和方法,能 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电位法的基本原理,测定pH值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测定pH值的原理和方法。第九单元:光谱分析法概论(建议学时数:1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电磁波的波长与能量的关系及电磁波谱的产生过程,了解各类光谱法。1)光谱分析的定义、对象、分类(光谱法与非光谱法,摄谱法与分光光度法)。(2)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电磁波的波长、波数、辐射能,电磁波谱)。(3)光谱法分类(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吸收光谱法(电子光谱、摄一转光谱、转动光谱、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分子发射光谱),质谱,光谱法进展。2.能力培养:掌握光谱法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各光谱法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光谱法的基本概念。【难点】光谱法的基本概念。第十单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议学时数:5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定性、定量方法,紫外吸收光谱与有机分子结构关系;熟悉紫外光谱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学性能与类型(1)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Beer-Lamber定律,吸光系数和吸收光谱,偏离Beer定律的化学因素和光学因素,透光率测量误差)。(2)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学性能与类型(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定性鉴别与纯度检测、单组分定量方法和多组分方法)。2.能力培养:掌握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熟悉紫外光谱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毕业实习及以后的工作中会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浓度。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紫外吸收光谱与有机分子结构关系。【难点】吸光系数概念,Beer-Lamber定律及偏离Beer定律各种因素第十一单元:荧光分析法(建议学时数: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荧光法的基本原理,熟悉荧光定量方法,了解荧光计的基本部件、类型和荧光衍生物测试的应用。(1)荧光法的基本原理(荧光、磷光的发生过程,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影响荧光的外界因素)。(2)荧光定量分析方法(3)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其它荧光分析技术。2.能力培养:掌握荧光法的基本原理,熟悉荧光定量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应用荧光定量分析方法。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
【难点】 测定pH值的原理和方法。 第九单元:光谱分析法概论(建议学时数:1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电磁波的波长与能量的关系及电磁波谱的产生过程,了解各类光谱法。 (1)光谱分析的定义、对象、分类(光谱法与非光谱法,摄谱法与分光光度法)。 (2)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电磁波的波长、波数、辐射能,电磁波谱)。 (3)光谱法分类(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吸收光谱法(电子光谱、摄— 转光谱、转动光谱、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分子发射光 谱),质谱,光谱法进展。 2.能力培养:掌握光谱法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各光谱法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光谱法的基本概念。 【难点】 光谱法的基本概念。 第十单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议学时数:5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定性、定量方法,紫外吸收光谱与有机分子结 构关系;熟悉紫外光谱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学性能与类型。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Beer-Lamber定律,吸光系数和吸收光谱,偏离Beer 定律的化学因素和光学因素,透光率测量误差)。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学性能与类型。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定性鉴别与纯度检测、单组分定量方法和多组分方法)。 2.能力培养: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熟悉紫外光谱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能够在以 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毕业实习及以后的工作中会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浓度。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紫外吸收光谱与有机分子结构关系。 【难点】 吸光系数概念,Beer-Lamber定律及偏离Beer定律各种因素。 第十一单元:荧光分析法(建议学时数: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荧光法的基本原理,熟悉荧光定量方法,了解荧光计的基本部件、类型和荧光衍生 物测试的应用。 (1)荧光法的基本原理(荧光、磷光的发生过程,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 系,影响荧光的外界因素)。 (2)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3)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其它荧光分析技术。 2.能力培养:掌握荧光法的基本原理,熟悉荧光定量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 工作中会应用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荧光法的基本原理。【难点】荧光法的基本原理。第十二单元:红外吸收光谱法(建议学时数:5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红外光谱吸收峰位置的影响因素;熟悉一些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以及利用红外光谱与有机分子结构的关系进行光谱解析的方法;了解红外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和制样过程;了解红外光谱分析方法(1)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振动自由度和振动形式、基频峰与泛频峰、特征峰与相关峰、吸收峰的位置与强度)。(2)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3)红外光谱仪。(4)红外吸收光谱分析2.能力培养:掌握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化合物与红外光谱的关系,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工作中会应用光谱仪测定红外光谱,能通过红外光谱识别简单的有机化合物。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红外光谱吸收峰位置的影响因素。【难点】红外光谱的解析方法。第十三单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建议学时数: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使用;了解原子吸收的实验方法,(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原子吸收的形状,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3)实验技术:样品处理,测定条件的选择,干扰及其抑制,灵敏度的检测限,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4)应用示例。2.能力培养: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难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第十四单元:色谱分析法概论(建议学时数:6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一般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熟悉色谱法的分类,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掌握色谱分析法基本参数的影响因素;掌握各种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1)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定义、特点、分类)
荧光法的基本原理。 【难点】 荧光法的基本原理。 第十二单元:红外吸收光谱法(建议学时数:5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红外光谱吸收峰位置的影响因素;熟悉一些有机化合 物的典型光谱以及利用红外光谱与有机分子结构的关系进行光谱解析的方法;了解红外分光光度计 的主要部件和制样过程;了解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1)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振动自由度和振动形式、基频峰与泛 频峰、特征峰与相关峰、吸收峰的位置与强度)。 (2)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 (3)红外光谱仪。 (4)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能力培养:掌握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化合物与红外光谱的关系,能够在以后的各 学科的学习中,及工作中会应用光谱仪测定红外光谱,能通过红外光谱识别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红外光谱吸收峰位置的影响因素。 【难点】 红外光谱的解析方法。 第十三单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建议学时数: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 使用;了解原子吸收的实验方法。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原子 吸收的形状,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计的类型。 (3)实验技术:样品处理,测定条件的选择,干扰及其抑制,灵敏度的检测限,定量分析方法 (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4)应用示例。 2.能力培养: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 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难点】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第十四单元:色谱分析法概论(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一般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熟悉色谱法的分类,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掌握色 谱分析法基本参数的影响因素;掌握各种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1)色谱过程和基本原理(定义、特点、分类)

(2)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色谱过程,各类色谱法的分离机制,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3)色谱法基本理论(塔板理论、速率理论)(4)色谱法的发展概况。2.能力培养:掌握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色谱分析法基本参数的影响因素,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会应用。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色谱分析法基本参数及其相关计算,各种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难点】色谱分析法基本参数及其相关计算,各种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第十五单元:气相色谱法(建议学时数:5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色谱柱与各类检测器,固定液与分离操作条件选择,定性定量方法的运用和结果计算。熟悉气相色谱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1)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2)气相色谱固定相和载气(气液色谱固定相、气固色谱固定相、载气)(3)气相色谱检测器(检测器的性能指标、热导、氢焰、电子捕获)(4)分离条件的选择(5)毛细管气相色谱法(6)定性和定量分析2.能力培养:掌握气相色谱的原理及基本测定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气相色谱仪和选择测定条件。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难点】定性定量方法的运用和结果计算。第十六单元:高效液相色谱法(建议学时数: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条件的选择及定性定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及应用。(1)高效液相色谱法主要类型的基本原理(2)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液一固吸附、液一液分配、正相液一液色谱法、反相液一液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离子抑制色谱法),固定相(液一固色谱固定相、化学健合相、离子交换剂、凝胶、亲合色谱、手性固定相),流动相(溶剂选择方法,洗脱方式)。(3)高效液相色谱仪。(4)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2.能力培养:掌握误差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固定相和流动相及其选择
(2)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色谱过程,各类色谱法的分离机制,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 (3)色谱法基本理论(塔板理论、速率理论) (4)色谱法的发展概况。 2.能力培养:掌握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色谱分析法基本参数的影响因素,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 基础,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会应用。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色谱分析法基本参数及其相关计算,各种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难点】 色谱分析法基本参数及其相关计算,各种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第十五单元:气相色谱法(建议学时数:5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色谱柱与各类检测器,固定液与分离操作条件选择,定性 定量方法的运用和结果计算。熟悉气相色谱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1)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 (2)气相色谱固定相和载气(气液色谱固定相、气固色谱固定相、载气) (3)气相色谱检测器(检测器的性能指标、热导、氢焰、电子捕获) (4)分离条件的选择 (5)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6)定性和定量分析 2.能力培养:掌握气相色谱的原理及基本测定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 会具体应用气相色谱仪和选择测定条件。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难点】 定性定量方法的运用和结果计算。 第十六单元:高效液相色谱法(建议学时数: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条件的选择及定性定量方 法;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及应用。 (1)高效液相色谱法主要类型的基本原理 (2)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液—固吸附、液—液分配、正相液—液色谱法、反相液—液色谱 法、离子对色谱法、离子抑制色谱法),固定相(液—固色谱固定相、化学健合相、离子交换剂、 凝胶、亲合色谱、手性固定相),流动相(溶剂选择方法,洗脱方式)。 (3)高效液相色谱仪。 (4)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2.能力培养:掌握误差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 后的工作中会具体应用。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固定相和流动相及其选择

【难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固定相和流动相及其选择。第十七单元:平面色谱法(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薄层色谱、纸色谱的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及条件选择,定性定量方法;了解高效薄层色谱法、薄层扫描法的原理与应用。(1)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及原理(2)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操作与定性定量应用,薄层扫描法的原理、仪器、条件选择与定量方法,(3)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应用与示例。2.能力培养: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掌握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应用薄层色谱法和纸色谱法进行测定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重点】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难点】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三、考核方式及要求本课程采取期未统一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定量计算、实验应用等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运用等能力;重点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总成绩=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作业、出勤、课堂讨论)×30%四、教材及参考书1.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教材);2.魏培海等主编《仪器分析》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江万权等主编《分析化学》第1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11;4.徐文嘉主编《分析化学题解精粹》第1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11;5.杨根元主编《实用仪器分析》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武汉大学等编《分析化学》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7.孙毓庆主编《现代色谱法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五、责任认定1.大纲执笔人:刘占军2.大纲审定人:3.制定时间:2011年11月
【难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固定相和流动相及其选择。 第十七单元:平面色谱法(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掌握薄层色谱、纸色谱的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及条件选择,定性定量方法;了解高效薄 层色谱法、薄层扫描法的原理与应用。 (1)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及原理 (2)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操作与定性定量应用,薄层扫描法的原理、仪器、条件选择与定 量方法, (3)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应用与示例。 2.能力培养: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掌握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能够在以后的各学科的学习 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会应用薄层色谱法和纸色谱法进行测定。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讨论 【重点】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难点】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三、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采取期末统一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仪 器结构、定量计算、实验应用等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运用等能力;重点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 理的掌握。 总成绩=期末成绩×70% + 平时成绩(作业、出勤、课堂讨论)×30% 四、教材及参考书 1. 李发美主编《分析化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教材); 2. 魏培海等主编《仪器分析》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 江万权等主编《分析化学》第1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11; 4. 徐文嘉主编《分析化学题解精粹》第1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11; 5. 杨根元主编《实用仪器分析》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6. 武汉大学等编《分析化学》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7. 孙毓庆主编《现代色谱法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五、责任认定 1.大纲执笔人:刘占军 2.大纲审定人: 3.制定时间:2011年11月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南民族大学:《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2018,适用于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学、生物制药专业).pdf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rugs.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Introduction.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消化系统药物 Digestive System Agents.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循环系统药物 circulatory system agents.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drugs.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antipyretic analgesics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抗肿瘤药 Antineoplastic Agents.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化学治疗药 Chemotherapeutic agents.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抗生素 Antibiotics.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降血糖药物及利尿药 Hypoglycemic Drugs and Diuretics.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激素类药物 hormone drugs.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维生素 Vitamins.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四章 药物代谢反应 drug metabolism.ppt
-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新药设计与开发 Drug Design and Discovery.ppt
- 《药物化学》课程各章练习(无答案)第一章 绪 论.doc
- 《药物化学》课程各章练习(无答案)第三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doc
- 《药物化学》课程各章练习(无答案)第五章 消化系统药物.doc
- 《药物化学》课程各章练习(无答案)第四章 循环系统药物.doc
- 《药物化学》课程各章练习(无答案)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doc
- 《分析化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化学分析部分.pdf
- 《分析化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仪器分析部分.pdf
- 《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指导(药学专业,文字无图版).pdf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1讲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2讲 滴定分析概述.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3讲 酸碱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4讲 配位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5讲 氧化还原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6讲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7讲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8讲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9讲 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0讲 红外分光光度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1讲 色谱分析法概论.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2讲 高效液相色谱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Analytical Chemistry.pdf
- 《分析化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一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doc
- 《分析化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九章 电位分析法.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