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Analytical Chemistry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5
文件大小:582.7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Analytical Chemistry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课程属性:必修课学时:64学分:4一、课程简介分析化学课是化学、化工、应用化学、材料、给排水、环境工程、选矿工程、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是一切与化学有关的课程以及专业的基础。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定量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常用仪器分析,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要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要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的系统性和方法的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配合、相辅相承。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环节课时安排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上机其它合计288121664第一单元:分析化学概述(建议学时数:1学时)【学习自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化学、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及作用;分析化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方法的分类;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分析化学课程安排及学习方法。2.能力培养:认识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自觉性,建立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重点】分析化学的任务:定量分析的方法。第二单元: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建议学时数: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误差与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减免方法;偏差及其表示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及其相互关系;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Q检验法判断可疑值的取舍;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2.能力培养:掌握分析化学中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再现性与重复性、误差与偏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等基本概念,并初步掌握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分析数据,建立有效数字的概念;并掌握它的计算规则,并将这一规则贯穿于整个分析化学学习中,并为从事实际分析工作奠定基础。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重点】分析化学中各类误差的来源及其规律,以及分析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有效数字的意义及计算规则。【难点】数据处理的数理统计方法和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应用。第三单元:滴定分析法概述(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 时:64 学 分:4 一、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课是化学、化工、应用化学、材料、给排水、环境工程、选矿工程、生物技术等本科 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是一切与化学有关的课程以及专业的基础。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定量分析化 学,包括化学分析和常用仪器分析,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 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本课程教学过程中, 采取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要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要懂得建立这 些概念和理论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本课程的特 点是理论的系统性和方法的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配合、相辅相承。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 学 环 节 课 时 安 排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上机 其它 合计 28 8 12 16 64 第一单元:分析化学概述(建议学时数:1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化学、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及作用;分析化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方法的分类;定 量分析的一般步骤;分析化学课程安排及学习方法。 2.能力培养:认识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自觉性,建立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重点】 分析化学的任务;定量分析的方法。 第二单元: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建议学时数: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误差与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减免方法;偏差及其表示方法;准确度 与精密度及其相互关系;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Q检验法判断可疑值的取舍;有效数字及其运 算法则。 2.能力培养:掌握分析化学中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再现性与重复性、误差与偏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 差等基本概念,并初步掌握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分析数据,建立有效数字的概念;并掌握它的计算 规则,并将这一规则贯穿于整个分析化学学习中,并为从事实际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重点】 分析化学中各类误差的来源及其规律,以及分析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有效数字的意义及计算规 则。 【难点】 数据处理的数理统计方法和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应用。 第三单元:滴定分析法概述(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滴定分析法中的名词术语;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标准溶液配制方法及浓度表示滴定分析计算;活度与活度系数。2.能力培养:掌握滴定分析中的专用名词,了解滴定分析的分类及化学反应应具备的条件。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方法及浓度的表示方法。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滴定分析结果计算方法,为以后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学习打好基础。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重点】滴定分析中的专用名词及其分类;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浓度表示。【难点】理解活度与分析化学中其它浓度的关系。第四单元:酸碱滴定法(建议学时数:8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酸碱质子理论;溶液的平衡浓度、分析浓度(总浓度)及表示;共轭酸碱对中酸碱离解常数的相互计算;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两性物质、缓冲溶液pH值的最简式及计算;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突跃及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弱酸(碱)的准确滴定条件和分步滴定条件;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理论变色范围、理论变色点和酚酰、甲基橙的实际变色范围和颜色变化情况;指示剂的选择原则,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混合碱的成分及含量分析、氮含量的测定2.能力培养:通过酸碱滴定法的学习建立起其它滴定分析法的比较学习思路。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重点】酸碱滴定法的原理及指示剂的选择。【难点】多元酸(碱)及混合酸(碱)直接准确滴定可能性的判断;不同PH值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第五单元:配位滴定法(建议学时数:8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配位反应、配位剂、配合物、中心离子、配位体、配位数等基本概念;配位滴定法对配位反应的要求;无机配位剂和有机配位剂;EDTA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特点;配位平衡的相关概念:绝对稳定常数、条件稳定常数、酸效应系数和副反应系数;配位反应准确滴定条件;金属指示剂的原理、条件及常用金属指示剂;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配位滴定曲线的绘制过程及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配位滴定的方式及计算;混合离子分别滴定。2.能力培养:能设计方案准确滴定混合金属离子的含量。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重点】用副反应系数法处理配位平衡的方法及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难点】副反应系数及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第六单元:氧化还原滴定法(建议学时数:6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平衡常数、条件平衡常数;电极电位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式;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典型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曲线的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突跃的电极电位计算;氧化还原指示剂的种类、作用原理及选择原则;常用的氧化还原法及计算。2.能力培养:选择适宜的氧化还原滴定法,确定滴定的适用条件和指示剂,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1.知识掌握:滴定分析法中的名词术语;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标准溶液配制方法及 浓度表示;滴定分析计算;活度与活度系数。 2.能力培养:掌握滴定分析中的专用名词,了解滴定分析的分类及化学反应应具备的条件。掌握标准 溶液的配制、标定方法及浓度的表示方法。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滴定 分析结果计算方法,为以后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重点】 滴定分析中的专用名词及其分类;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浓度表示。 【难点】 理解活度与分析化学中其它浓度的关系。 第四单元:酸碱滴定法(建议学时数:8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酸碱质子理论;溶液的平衡浓度、分析浓度(总浓度)及表示;共轭酸碱对中酸碱离解 常数的相互计算;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两性物质、缓冲溶液pH值的最简式及计算; 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突跃及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弱酸(碱)的准确滴定条件和分步滴定条件;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理论变色范围、理论变色点和酚酞、甲基橙的实际变色范围和颜色变化情 况;指示剂的选择原则,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混合碱的成分及含量分析、氮含量的测定。 2.能力培养:通过酸碱滴定法的学习建立起其它滴定分析法的比较学习思路。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重点】 酸碱滴定法的原理及指示剂的选择。 【难点】 多元酸(碱)及混合酸(碱)直接准确滴定可能性的判断;不同PH 值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 第五单元:配位滴定法(建议学时数:8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配位反应、配位剂、配合物、中心离子、配位体、配位数等基本概念;配位滴定法对配 位反应的要求;无机配位剂和有机配位剂;EDTA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特点;配位平衡的相关概 念:绝对稳定常数、条件稳定常数、酸效应系数和副反应系数;配位反应准确滴定条件;金属指示 剂的原理、条件及常用金属指示剂;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配位滴定曲线的绘制过程及影响滴定突 跃的因素;配位滴定的方式及计算;混合离子分别滴定。 2.能力培养:能设计方案准确滴定混合金属离子的含量。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重点】 用副反应系数法处理配位平衡的方法及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难点】 副反应系数及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第六单元:氧化还原滴定法(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平衡常数、条件平衡常数;电极电 位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式;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典型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曲线的化学计量 点和滴定突跃的电极电位计算;氧化还原指示剂的种类、作用原理及选择原则;常用的氧化还原法 及计算。 2.能力培养:选择适宜的氧化还原滴定法,确定滴定的适用条件和指示剂。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重点】条件电极电位;氧化还原滴定条件的选择及其滴定结果的计算。【难点】条件电极电位及其滴定结果的计算。第七单元: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和一般步骤;条件溶度积常数的意义;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沉淀的形成过程;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常用银量法的原理、指示剂及应用。2.能力培养:正确应用沉淀法重量分析法及沉淀滴定法分析解决问题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重点】影响沉淀溶解度和纯度的因素;重量分析法要求;银量法的应用【难点】条件溶度积常数和沉淀溶解度的计算。第八单元: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涉及气体、液体、固体试样):试样的分解(无机试样的分解和有机试样的分解);分离方法和测定方法的选择。2.能力培养:理解试样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步骤,了解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基本方法,了解选择分离方法和选择测定方法的原则。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讲授、启发及互动式相结合。【重点】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基本方法【难点】试样的全分析。第九单元:电位分析法(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电位分析法的特点及一般方法;电极及其分类;电极的构造和原理;电位分析法的应用;电位分析法的基本理论。2.能力培养:能利用电化学分析设计测定低价离子活(浓)度。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重点】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分析法测定溶液的pH值;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难点】玻璃膜电极的工作原理及其测定溶液的pH值的公式推导。第十单元:吸光光度法(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光吸收的基本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光度计的基本部件;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选择;参比溶液的选择;吸光度测量范围的选择;吸光光度法的应用2.能力培养:通过吸收曲线了解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掌握光度分析中定量分析的基本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掌握吸光系数及摩尔吸光系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掌握显色条件的确定方法及测

【重点】 条件电极电位;氧化还原滴定条件的选择及其滴定结果的计算。 【难点】 条件电极电位及其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七单元: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和一般步骤;条件溶度积常数的意义;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沉淀 的形成过程;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常用银量法的原理、 指示剂及应用。 2.能力培养:正确应用沉淀法重量分析法及沉淀滴定法分析解决问题。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重点】 影响沉淀溶解度和纯度的因素;重量分析法要求;银量法的应用。 【难点】 条件溶度积常数和沉淀溶解度的计算。 第八单元: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涉及气体、液体、固体试样);试样的分解 (无机试样的分解和有机试样的分解);分离方法和测定方法的选择。 2.能力培养:理解试样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步骤,了解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基本方法,了解 选择分离方法和选择测定方法的原则。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讲授、启发及互动式相结合。 【重点】 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基本方法。 【难点】 试样的全分析。 第九单元:电位分析法(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电位分析法的特点及一般方法;电极及其分类;电极的构造和原理;电位分析法的应 用;电位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2.能力培养:能利用电化学分析设计测定低价离子活(浓)度。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重点】 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分析法测定溶液的pH值;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 【难点】 玻璃膜电极的工作原理及其测定溶液的pH值的公式推导。 第十单元:吸光光度法(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耳定律;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 光度计的基本部件;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选择;参 比溶液的选择;吸光度测量范围的选择;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2.能力培养:通过吸收曲线了解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掌握光度分析中定量分析的基本定律 —朗伯-比耳定律;掌握吸光系数及摩尔吸光系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掌握显色条件的确定方法及测

量条件的控制方法;掌握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及原理;掌握利用吸光光度法对高含量组分、多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光度法确定终点的方法以及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方法。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重点】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条件的选择;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原理;定量分析方法。【难点】仪器的测量误差及其测量条件的选择;分光光度法的应用。第十一单元:其它仪器分析法(建议学时数:6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色谱分析法等仪器分析法基本原理、定量分析方法、干扰及其抑制、测定条件的选择、特点及其应用等。2.能力培养:能利用各种仪器分析法设计方案,准确测定相应组分的含量。3.教学方法:学生查阅资料,小组报告,教师指导,【重点】其它仪器分析法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应用。【难点】其它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第十二单元:复杂物质分析综合实验(建议学时数:16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根据给定任务,设计分析方案;练习称量、溶液配制、滴定等基本操作技能;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分析方案的实施。2.能力培养:能综合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正确设计分析方案,准确测定待测物含量。3.教学方法: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指导。【重点】正确设计分析方案;基本实验技能训练。【难点】正确设计分析方案及测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考核方式及要求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中,作业及小测验占20%,出勤占10%;期未学生以小组(4-5人)为单位进行复杂样品分析,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定量分析,最终提交小论文,教师评定小论文成绩,小组根据贡献评定组内各学生成绩,期未成绩=小论文成绩*70+小组评定成绩*30%。四、教材及参考书1.华东理工大学编。《分析化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武汉大学编。《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北京大学分析教研室编。《分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分析化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1年;5.武汉大学编。《分析化学例题与习题》,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刘淑萍,高筠,孙晓然,高桂霞编。《分析化学实验教程》,治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

量条件的控制方法;掌握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及原理;掌握利用吸光光度法对高含量组分、多组分进 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光度法确定终点的方法以及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方法。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重点】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条件的选择;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原理;定量分析方法。 【难点】 仪器的测量误差及其测量条件的选择;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第十一单元:其它仪器分析法(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色谱分析法等仪器分析法基本原理、定量分析方法、干扰及其抑 制、测定条件的选择、特点及其应用等。 2.能力培养:能利用各种仪器分析法设计方案,准确测定相应组分的含量。 3.教学方法:学生查阅资料,小组报告,教师指导。 【重点】 其它仪器分析法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应用。 【难点】 其它仪器分析基本原理。 第十二单元:复杂物质分析综合实验(建议学时数:1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根据给定任务,设计分析方案;练习称量、溶液配制、滴定等基本操作技能;仪器和药 品的使用;分析方案的实施。 2.能力培养:能综合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正确设计分析方案,准确测定待测物含量。 3.教学方法: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重点】 正确设计分析方案;基本实验技能训练。 【难点】 正确设计分析方案及测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考核方式及要求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平时成绩中,作业及小测验占20%,出勤占10%; 期末学生以小组(4-5人)为单位进行复杂样品分析,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定量分析,最终提交小 论文,教师评定小论文成绩,小组根据贡献评定组内各学生成绩,期末成绩=小论文成绩*70+小组评 定成绩*30%。 四、教材及参考书 1.华东理工大学编。《分析化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武汉大学编。《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北京大学分析教研室编。《分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编。《分析化学》(上册),高等教 育出版社第三版,2001年; 5.武汉大学编。《分析化学例题与习题》,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6.刘淑萍,高筠,孙晓然,高桂霞编。《分析化学实验教程》,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

方案设计人:高筠

方案设计人:高筠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