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2
文件大小:190.11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无机及分析化学》(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教学大纲2009年十一月(修订)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教 学 大 纲 20 0 9 20 0 9 年 十 一 月 ( 修 订 ) 年 十 一 月 ( 修 订 ) 年 十 一 月 ( 修 订 ) 年 十 一 月 ( 修 订 )

《无机及分析化学》(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编号:0700250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本课程课内总学时:56学时。本课程课外总学时:无。学分:3.5一、教学对象四年制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农业资源资专业、园林艺术专业、林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食品专业,食品质量专业、给排水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等本科学生。同时还包括科技学院的部分学生。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农、林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总学时为72学时,第一学期完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建立化学方面准确的“量”的概念;掌握水溶液中“四大”化学平衡原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初步具有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专业实践夯实良好的基础。三、教学要求1.掌握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和溶液中的平衡理论等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阐明一些化学变化的规律和现象,指导化学分析。2.掌握溶液等相关理论好规律,并能运用原理解释化学变化的规律和现象。3.掌握化学计算等基本技能,能使用化学手册查阅有关资料。4.掌握容量化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指导容量分析实验。5.理解仪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6.适当介绍科学发展的近代理论、新技术和新成就,使学生对当

《 无 机 及 分 析 化 学 》 《 无 机 及 分 析 化 学 》 《 无 机 及 分 析 化 学 》 《 无 机 及 分 析 化 学 》 (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 程 编 号:0700250 开 课 学 期:第一学期。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56 学时。 本课程课外总学时: 本课程课外总学时: 本课程课外总学时: 本课程课外总学时:无。 学 分:3.5 一、教学对象 四年制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农业资源资专业、园林艺术专 业、林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食品专业,食品质量 专业、给排水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等本科学生。同时还包括科技学院的部分学生。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农、林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总学时为 72 学 时,第一学期完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 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建立化学方面准确的 “量”的概念;掌握水溶液中“四大”化学平衡原理;培养学生逻辑 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初步具有 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 和将来从事专业实践夯实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和溶液中的平衡理 论等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阐明一些化学变化的规律和现象, 指导化学分析。 2.掌握溶液等相关理论好规律,并能运用原理解释化学变化的规 律和现象。 3.掌握化学计算等基本技能,能使用化学手册查阅有关资料。 4.掌握容量化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指导容量分析实验。 5.理解仪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6.适当介绍科学发展的近代理论、新技术和新成就,使学生对当

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有一般的了解。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化学研究的对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第一章溶液和胶体(3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浓度的几种表示法,并熟练掌握其相互换算:2.掌握稀溶液的通性及其应用;3.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4.熟悉胶体的基本概念,结构及性质。教学内容1.溶液、分散系;2.溶液浓度的几种表示法(物质的量浓度、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3.水的相图;稀溶液的通性(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强电解质溶液理论。4.胶体及其制备(分散法、凝聚法);吸附作用;胶团结构;溶胶的性质(溶胶的基本特征、光学性质、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高分子溶液。5.乳状液,表面活性物质;乳状液。第二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6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内能、恰、和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物理意义;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3.掌握反应热的各种计算方法;4.掌握过程的摘变和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会用自由能变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影响,并了解温度对自由能变的影响。教学内容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体系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热和功、过程和反应进度);2.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热效应、恒压热效应、变)

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有一般的了解。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绪论(1 学时) 化学研究的对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 学习方法。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3 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浓度的几种表示法,并熟练掌握其相互换算; 2.掌握稀溶液的通性及其应用; 3.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4.熟悉胶体的基本概念,结构及性质。 教学内容 1.溶液、分散系; 2.溶液浓度的几种表示法(物质的量浓度、质量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 3.水的相图;稀溶液的通性(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 降、渗透压);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4.胶体及其制备(分散法、凝聚法);吸附作用;胶团结构;溶 胶的性质(溶胶的基本特征、光学性质、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高分子溶液。 5.乳状液,表面活性物质;乳状液。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6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内能、焓、熵和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物理意义;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 3.掌握反应热的各种计算方法; 4.掌握过程的熵变和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会用自由能变来判断 化学反应的影响,并了解温度对自由能变的影响。 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体系和环境、 状态和状态函数、热和功、过程和反应进度); 2.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热效应、恒压热效应、焓变)

3.化学反应烩变的计算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烩;标准摩尔燃烧烩4.化学反应的方向自发过程;混乱度和熵(熵、标准摩尔、标准摩尔反应熵);吉布斯函数(吉布斯函数、摩尔反应吉氏函数、标准摩尔反应吉氏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氏函数);5.化学反应方向的能变判据(Gibbs---Helmhltz公式、恒温恒压过程方向与温度的关系)。第三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5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式,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及其应用范围;2.掌握温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阿仑尼鸟斯经验式,并能用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解释各种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掌握自由能和平衡常数的关系,正确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书写注意事项;4.从平衡常数表达式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5.掌握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教学内容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平均速率、瞬时速率);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复杂反应、简单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3.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速率方程、速率常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范特霍夫规则、阿仑尼乌斯方程式);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4.化学平衡(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特征、实验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5.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6.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第四章物质结构简介(8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3.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 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 尔燃烧焓 4.化学反应的方向 自发过程;混乱度和熵(熵、标准摩尔熵、 标准摩尔反应熵);吉布斯函数(吉布斯函数、摩尔反应吉氏函数、 标准摩尔反应吉氏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氏函数); 5.化学反应方向的能变判据(Gibbs-Helmhltz 公式、恒温恒 压过程方向与温度的关系)。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5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式,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及其应用范 围; 2.掌握温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阿仑尼乌斯经验式,并能用活化分 子、活化能等概念解释各种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掌握自由能和平衡常数的关系,正确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和书写注意事项; 4.从平衡常数表达式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5.掌握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平均速率、瞬时速率); 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复杂反应、简单碰 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3.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速率 方程、速率常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范特霍夫规则、阿 仑尼乌斯方程式);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化学平衡(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特征、实验平衡常数、标准 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5.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6.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 学平衡移动原理。 第四章 物质结构简介( 物质结构简介( 物质结构简介( 物质结构简介(8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掌握四个量子数的量子化条件及其物理意义;3.掌握电子层、能级、轨道和能级组等含义;4.熟练掌握能级组,能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5.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以及元素若干性质之间的关系;6.掌握离子键理论的基本要点,理解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及离子化合物的特征;7.掌握共价键的特征,能用轨道杂化理论来解释一般分子化合物的构型;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言一般非过渡元素分子化合物的构型;8.掌握分子极化和分子间力的概念;9.掌握氢键的形成和特点:10.了解各类晶体的内部结构和特征。教学内容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薛定谔方程、直角坐标与球坐标、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象;四个量子数;3.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4.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周期、族、区、元素原子的电子结构、元素周期率);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电负性)。5.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离子的结构(离子的电荷、半径、电子构型),离子键强度;6.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7.分子间力(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分子的变形性,分子间力、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8.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第六章分析化学概论(4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和分类,定量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对反应的要求;2.掌握滴定分析的特点、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及有效数

2.掌握四个量子数的量子化条件及其物理意义; 3.掌握电子层、能级、轨道和能级组等含义; 4.熟练掌握能级组,能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5.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周期表以及元素若干性质之间的 关系; 6.掌握离子键理论的基本要点,理解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 及离子化合物的特征; 7.掌握共价键的特征,能用轨道杂化理论来解释一般分子化合物 的构型;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言一般非过渡元素分子化合物 的构型; 8.掌握分子极化和分子间力的概念; 9.掌握氢键的形成和特点; 10.了解各类晶体的内部结构和特征。 教学内容 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薛定谔方程、直角坐标与球坐 标、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 图象;四个量子数; 3.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核 外电子排布的规则。 4.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周期、族、区、元素原子的电 子结构、元素周期率);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电 离能和电子亲合能、电负性)。 5.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离子的结构(离子的电荷、半径、电子 构型),离子键强度; 6.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7.分子间力(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分子的变形性,分子间力、 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 8.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第六章 分析化学概论( 分析化学概论( 分析化学概论( 分析化学概论(4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和分类,定量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对反应的要求; 2.掌握滴定分析的特点、误差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及有效数

字。3.熟悉滴定分析,掌握有关计算。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方法分类及发展趋势;2.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采样、试样制备、试样预处理、测定);3.定量分析的误差分类和来源、分析结果的处理、表示;4.有效数字及其运算,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可疑值的取舍,显著性检验;5.滴定分析基本概念和方法、滴定分析的要求与方式、标准溶液与基准试剂、有关计算。第七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8学时)教学要求1.弄清楚电离常数和电离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掌握其计算;2.熟悉pH标度,能计算盐类水溶液的酸碱度;3.掌握缓冲作用原理和计算,了解缓冲溶液在生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明确酸碱质子论和电子论的基本概念。4.理解酸碱滴定原理及各类酸碱滴定曲线,掌握平衡的有关计算,掌握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和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教学内容1.酸碱理论(电离、质子、电子等理论,酸碱强度,Ka、Kb的关系);2.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计算,多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计算,两性物质溶液pH值计算;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缓冲溶液;4.各类酸碱滴定曲线(强碱滴定强酸,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碱滴定多元弱酸);5.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其选择;6.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7.酸碱滴定的应用。第八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5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溶度积的基本概念,懂得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掌握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一些计算;2.理解沉淀滴定的基本原理,指示剂的作用及测定方法

字。 3.熟悉滴定分析,掌握有关计算。 教学内容 1.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方法分类及发展趋势; 2.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采样、试样制备、试样预处理、测定); 3.定量分析的误差分类和来源、分析结果的处理、表示; 4.有效数字及其运算,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可疑值的取舍,显 著性检验; 5.滴定分析基本概念和方法、滴定分析的要求与方式、标准溶液 与基准试剂、有关计算。 第七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8 学时) 教学要求 1.弄清楚电离常数和电离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掌握其计算; 2.熟悉 pH 标度,能计算盐类水溶液的酸碱度; 3.掌握缓冲作用原理和计算,了解缓冲溶液在生物等方面的重要 作用;明确酸碱质子论和电子论的基本概念。 4.理解酸碱滴定原理及各类酸碱滴定曲线,掌握平衡的有关计 算,掌握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和选择指示剂的原则。 教学内容 1.酸碱理论(电离、质子、电子等理论,酸碱强度,Ka、Kb 的 关系); 2.一元弱酸、弱碱溶液 pH 值计算,多元弱酸、弱碱溶液 pH 值计 算,两性物质溶液 pH 值计算; 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缓冲溶液; 4.各类酸碱滴定曲线(强碱滴定强酸,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碱 滴定多元弱酸); 5.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其选择; 6.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7.酸碱滴定的应用。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5 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溶度积的基本概念,懂得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掌握有关 沉淀溶解平衡的一些计算; 2.理解沉淀滴定的基本原理,指示剂的作用及测定方法

3.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影响沉淀颗粒大小、沉淀纯净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4.掌握重量分析的有关计算。教学内容1.溶度积常数,溶度积与溶解度,溶度积规则;2.沉淀的生成,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沉淀的溶解;3.沉淀滴定法(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斯法);4.重量分析法(分类,一般程序,对沉淀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沉淀的纯度及条件选择,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5.应用实例。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7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和结构特点;2.理解配位化合物化学键理论中价键理论的主要论点,并能解释一些实例;3.理解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或不稳定常数)的意义和应用;4.了解配合物配体反应性的意义;5.掌握螯合物的特点,了解其在生物和医药上的应用;6.理解配位滴定的原理、方法特点,掌握EDTA的特点及酸效应曲线,副反应及其对配位滴定的影响;7.掌握配位平衡体系中各型体浓度的计算、表观稳定常数的意义。教学内容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包括螯合物简介);2.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内轨型和外轨型、高自旋和低自旋、磁矩、杂化轨道类型与配合物的空间构型);3.配位平衡常数,配位平衡的移动(酸效应、沉淀反应、配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关计算;EDTA性质及平衡,EDTA配合物的特点;4.滴定曲线,影响突跃因素(酸效应和配位效应),准确滴定条件,酸效应曲线;5.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选择原则,指示剂的封闭、僵化与变质,常用指示剂;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6.应用实例(水的硬度、硬度指标、德国度等)

3.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影响沉淀颗粒大小、沉淀纯 净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 4.掌握重量分析的有关计算。 教学内容 1.溶度积常数,溶度积与溶解度,溶度积规则; 2.沉淀的生成,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沉淀的溶解; 3.沉淀滴定法(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斯法); 4.重量分析法(分类,一般程序,对沉淀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沉 淀的纯度及条件选择,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 5.应用实例。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7 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和结构特点; 2.理解配位化合物化学键理论中价键理论的主要论点,并能解释 一些实例; 3.理解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或不稳定常数)的意义和应用; 4.了解配合物配体反应性的意义; 5.掌握螯合物的特点,了解其在生物和医药上的应用; 6.理解配位滴定的原理、方法特点,掌握 EDTA 的特点及酸效应 曲线,副反应及其对配位滴定的影响; 7.掌握配位平衡体系中各型体浓度的计算、表观稳定常数的意 义。 教学内容 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包括螯合物简介); 2.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内轨型和外轨型、高自旋和低自旋、 磁矩、杂化轨道类型与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3.配位平衡常数,配位平衡的移动(酸效应、沉淀反应、配合反 应、氧化还原反应),有关计算;EDTA 性质及平衡,EDTA 配合物的特 点; 4.滴定曲线,影响突跃因素(酸效应和配位效应),准确滴定条 件,酸效应曲线; 5.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选择原则,指示剂的封闭、僵化与变 质,常用指示剂;提高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6.应用实例(水的硬度、硬度指标、德国度等)

第十章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8学时)教学要求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理解原电池和电极电势的概念;2.了解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掌握电极电势在有关方面的应用;3.了解电池的电动势和自由能的关系,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4.理解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向、进行程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条件电位的意义;5.熟悉氧化还原指示剂及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教学内容1.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2.原电池,电极电势,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条件电位,3.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反就方向、次序、强弱、程度),元素电势图;4.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指示剂,常用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5.应用实例。第十一章吸光光度分析法(1学时)教学要求1.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一一朗伯一比尔定律。2.掌握吸光度、透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及相互关系。3.掌握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应用。4.熟悉显色反应和对显色剂的要求,熟悉比色分析的条件及721型分光光度计的比色原理。教学内容1.光的基本性质,电磁波谱与分析方法分类(红外、紫外、可见),吸光光度与分析基本定律;2.显色反应条件选择和光度测定条件选择;3.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和仪器(目视比色法,721、751分光光度计);4.应用实例(单组分含量测定,多组分含量同时测定,配合物组成测定)

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8 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理解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的概念; 2.了解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掌握电极电势在有关方面 的应用; 3.了解电池的电动势和自由能的关系,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 用; 4.理解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向、进行 程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条件电位的意义; 5.熟悉氧化还原指示剂及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教学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 2.原电池,电极电势,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条件电位, 3.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反就方向、次序、强弱、程度),元素 电势图; 4.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指示剂,常用氧化还原滴定的方 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 5.应用实例。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吸光光度分析法( 吸光光度分析法( 吸光光度分析法(1 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2.掌握吸光度、透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掌握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应用。 4.熟悉显色反应和对显色剂的要求,熟悉比色分析的条件及 721 型分光光度计的比色原理。 教学内容 1.光的基本性质,电磁波谱与分析方法分类(红外、紫外、可见 ), 吸光光度与分析基本定律; 2.显色反应条件选择和光度测定条件选择; 3.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和仪器(目视比色法,721、751 分光光度 计 ); 4.应用实例(单组分含量测定,多组分含量同时测定,配合物组 成测定)

*第十二章电位分析与电导测定(2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的种类及应用;2.了解玻璃电极、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结构及其响应机理;3.了解电导分析的基本原理;4.掌握直接电位法的测定原理、测定方法及应用实例,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电位滴定终点的确定。教学内容1.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指示电极、参比电极、电池电动势;2.膜电极,玻璃电极、氟离子选择性电极及电位产生;3.直接电位,定量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溶液pH测定、离子活度测定;4.电位滴定法,手动电位滴定法、自动电位滴定法、滴定终点确定;电导分析基本原理,电导和电导率、摩尔电导、电导仪及测定原理;5.应用实例。*第十三章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分离方法(2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离子交换分离法、色谱分离法、电泳分离法的原理及应用;了解比移值R的物理意义和测定方法:2.理解沉淀与共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分离法的原理及其应用;3.理解分配系数KD、分配比D的物理意义和萃取百分率(E%)的计算。教学内容1.沉淀与共沉淀分离;2.溶剂萃取分离原理、操作;离子交换分离原理、操作;3.色谱分离;4.柱、纸及薄层分析;5.电泳分离,显微电泳、自动界面电泳、区带电泳;*第十四章其它仪器分析简介(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色谱分析、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条件

*第十二章 电位分析与电导测定( 电位分析与电导测定( 电位分析与电导测定( 电位分析与电导测定(2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的种类及应 用; 2.了解玻璃电极、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结构及其响应机理; 3.了解电导分析的基本原理; 4.掌握直接电位法的测定原理、测定方法及应用实例,电位滴定 法的基本原理和电位滴定终点的确定。 教学内容 1.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指示电极、参比电极、电池电动势; 2.膜电极,玻璃电极、氟离子选择性电极及电位产生; 3.直接电位,定量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溶液 pH 测 定、离子活度测定; 4.电位滴定法,手动电位滴定法、自动电位滴定法、滴定终点确 定;电导分析基本原理,电导和电导率、摩尔电导、电导仪及测定原 理; 5.应用实例。 *第十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分离方法( 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分离方法( 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分离方法( 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分离方法(2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离子交换分离法、色谱分离法、电泳分离法的原理及应用 ; 了解比移值 Rf的物理意义和测定方法; 2.理解沉淀与共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分离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3.理解分配系数 KD、分配比 D 的物理意义和萃取百分率(E%)的计 算。 教学内容 1.沉淀与共沉淀分离; 2.溶剂萃取分离原理、操作;离子交换分离原理、操作; 3.色谱分离; 4.柱、纸及薄层分析; 5.电泳分离,显微电泳、自动界面电泳、区带电泳; *第十四章 其它仪器分析简介( 其它仪器分析简介( 其它仪器分析简介( 其它仪器分析简介(2 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色谱分析、流 动注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条件

教学内容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特点、应用;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火焰、石墨炉、低温原子化;3.色谱分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4.流动注射分析。五、教学重点难点绪论化学研究的对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第一章溶液和胶体重点是溶液浓度表示法及有关计算;胶体的性质和稳定性。难点是稀溶液的通性。第二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质量作用定律的物理意义,书写注意事项和适用范围: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自由能和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间的关系,平衡常数的意义和表达式;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化学平衡的移动。第三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热力学第一定律。烩、的概念导出和建立。反应热、△rSmo△rGm°、△rGm计算方法;用△rGm判断实际化学反应的方向,加强非标准状态下△rGm的计算和应用能力。第四章物质结构简介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取值范围;电子层、能级、能级组和能级图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波函数概念的引入及其物理意义的描述,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离子键、共价键、杂化轨道理论。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六章分析化学概论准确度和精密度;测量误差及有效数字的修约;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第七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弱电解质溶液中pH值计算,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和配制;各类酸碱滴定曲线;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的应用。第八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

教学内容 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 特点、应用;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火焰、石墨炉、低温原子化; 3.色谱分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 4.流动注射分析。 五、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绪 论 化学研究的对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学习 方法。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 重点是溶液浓度表示法及有关计算;胶体的性质和稳定性。难点 是稀溶液的通性。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质量作用定律的物理意义,书写注意事项和适用范围;温度对反 应速率的影响;自由能和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间的关系,平衡常数的 意义和表达式;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 热力学第一定律。焓、熵的概念导出和建立。反应热、ΔrSmo、 ΔrGmo、ΔrGm 计算方法;用ΔrGm 判断实际化学反应的方向,加强 非标准状态下ΔrGm 的计算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 物质结构简介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取值范围;电子层、能级、能级组和能 级图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波函数概念的引入及其物理意义的描 述,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离子键、共价键、杂化 轨道理论。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六章 分析化学概论 准确度和精密度;测量误差及有效数字的修约;标准溶液的配制 与标定。 第七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弱电解质溶液中 pH 值计算,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和配制;各类 酸碱滴定曲线;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的应用。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