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单元 吸光光度法

二、概述第十章二、可见吸收光谱吸光光度法三、光的吸收定律第一节基本原理下页赵回酱助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一、概述 二、可见吸收光谱 三、光的吸收定律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概述基于物质光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之为光化学分析法。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测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吸收光谱分析发射光谱分析分子光谱分析原子光谱分析下页返贝回
一、概述 基于物质光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之为光化 学分析法。 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测 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 分析的方法。 吸收光谱分析 发射光谱分析 分子光谱分析 原子光谱分析

概述:在光谱分析中,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主要有: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5~1000um,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00~400nm(近紫外区),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400~750nm,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本章主要讲授可见吸光光度法。返下页页回
概述: 在光谱分析中,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 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主要有: 红外 吸收 光谱: 分子 振动光 谱, 吸收光 波长范 围 2.51000 m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 围 200400 nm(近紫外区),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可 见吸 收光 谱:电 子跃 迁光 谱,吸 收光 波长范 围 40075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本章主要讲授可见吸光光度法

可见吸收光谱:光的基本性质4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可用波长a、频率、光速c、波数(cm-1)等参数来描述:V=c: 波数=1/α=vlc光是由光子流组成,光子的能量:E=hV=hc/2(Planck常数:h=6.626 × 10-34 JX S)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白光(太阳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单色光:单波长的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组成)可见光区:400-750nm紫外光区:近紫外区200-400nm远紫外区10-200nm(真空紫外区)下返页页回
二、可见吸收光谱 1.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可用 波长、频率、光速c、波数(cm-1)等参数来描述: = c ; 波数 = 1/ = /c 光是由光子流组成,光子的能量: E = h = h c / (Planck常数:h=6.626 × 10 -34 J × S )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白光(太阳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单色光:单波长的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组成) 可见光区:400-750 nm 紫外光区:近紫外区200 - 400 nm 远紫外区10 - 200 nm (真空紫外区)

2.4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M+热*MM+hyM+荧光或磷光基态激发态545NrO4EiE2(△E)ACr20440AE=E - E=h v量子化;选择性吸收;400420440460480500520540560580600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测吸光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度一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max光的互补:蓝<>黄下页返顶回
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M + 热 M + 荧光或磷光 E = E2 - E1 = h 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 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 度—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 max; M + h ➔ M * 光的互补:蓝➢ 黄 基态 激发态 E1 (△E) E2

表物质颜色和吸收颜色的关系吸收光物质颜色颜色波长范围Λ/nm紫蓝400~450黄绿450~480黄橙480~490绿蓝490~500蓝红绿500~560绿紫红560~580紫蓝黄绿580~600黄600~650橙蓝绿650~750蓝绿红
表 物质颜色和吸收颜色的关系 物质颜色 吸 收 光 颜 色 波长范围λ/nm 黄 绿 黄 橙 红 紫 红 紫 蓝 绿 蓝 蓝 绿 紫 蓝 绿 蓝 蓝 绿 绿 黄 绿 黄 橙 红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50

三、光的吸收定律1.朗伯一比耳定律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αb1852年比耳(Beer)文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αC返页下页回
三、光的吸收定律 1.朗伯—比耳定律 •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 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b •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 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 c

朗伯一比耳定律数学表达式A=lg (I/l)=cb c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b: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molL一1:P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1cm-1;F:或:A=lg (I/l)=ab c溶液的浓度,单位g·L-1C::吸光系数,单位L·g-1.cm-1a:a与的关系为:(M为摩尔质量)a =/M下返页页回文
朗伯—比耳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I0 /It )= εb c 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 c: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mol·L-1; ε: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1·cm-1; 或: A=lg(I0 /It )= a b c c:溶液的浓度,单位g·L-1 a:吸光系数,单位L·g-1·cm-1 a与ε的关系为: a =ε/M (M为摩尔质量)

透光度(透光率)1AT%1.0100800.8透过度T: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A0.660T= I, / Io0.4400.220吸光度A与透光度T的关系:CA = -lg TA、T、C三者的关系朗伯一比耳定律是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测定的依据。应用于各种光度法的吸收测量:摩尔吸光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吸光系数a(L·g-1cm-1)相当于浓度为1g/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返下页回
透光度(透光率)T 透过度T : 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 T = It / I0 吸光度A与透光度T的关系: A = -lg T 朗伯—比耳定律是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测定的 依据。应用于各种光度法的吸收测量; 摩尔吸光系数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mol/L、液层厚度 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吸光系数a(L·g-1·cm-1)相当于浓度为1 g/L、液层厚度 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2.摩尔吸光系数ε的讨论(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浓度无关:(3)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4)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值是不同的。在最大吸收波长入max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max表示。8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返页页回
2.摩尔吸光系数ε的讨论 (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 长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 物浓度无关; (3)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4)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是不同的。在最大 吸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εmax表示。εmax表明了 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 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单元 电位分析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单元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单元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Gravimetry(Gravimetric Analysis)& Precipitation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单元 氧化还原滴定法 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 Redox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单元 配位滴定法(Complexation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单元 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单元 滴定分析法概述.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单元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单元 分析化学概述.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自学指导)分析化学重点难点考点剖析(本科).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2 误差与数据处理(含解答).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4 酸碱滴定法(含解答).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3 滴定分析化学概论(含解答).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1 绪论(含解答).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5 配位滴定法(含解答).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6 氧化还原滴定法(含解答).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7 重量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含解答).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8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含解答).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10 吸光光度法(含解答).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11 原子吸收法(含解答).doc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单元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单元 色谱分析法.ppt
- 《化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大纲 Chemoinformatics(研究生).pdf
- 《化学信息学》课程授课教案 Chemoinformatics(讲稿,共八章).pdf
- 山东农业大学:《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实验指导,共六个实验).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配位解离平衡与相关平衡常数.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化学中的哲学周题——现代分子桔雄理渝的哲学简题.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杂化轨道理论.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配位平衡与多种平衡的相互转化.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配合物的基本概念.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章 酸碱平衡.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化学动力学总结.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6.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6.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6.3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6.4 化学反应的限度 6.5 化学平衡的移动.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分压定律).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标准摩尔生成焓).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盖斯定律 Hess).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热化学方程式 thermochemical equation).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