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配位平衡与多种平衡的相互转化

第二节配位平衡与多种平衡的相互转化转化为另一配离子并求浓度配离子溶于酸(酸溶)或溶解度能否转化为沉淀或反之解法:设反应能进行一写离子方程式一求K一判断反应可行性,求浓度或溶解度
第二节 配位平衡与多种平衡的相互转化 解法:设反应能进行—写离子方程式—求K —判断反应可行性,求浓度或溶解度 并求浓度 或溶解度 配离子 能否 转化为沉淀或反之 转化为另一配离子 溶于酸(酸溶)

配离子间能否转化【例3】向含有[Ag(NH)]+的溶液中加入KCN,此时可能发生下列反应:[Ag(NH3)2]+ +2CN- [Ag(CN2]- +2NH试判断[Ag(NH3)2]+能否转化为[Ag(CN)2]-。解:设反应能够进行,则:K° = C(IAg(CN),I)(c(NH,)2c([Ag(NH,)2 I (c(CN)分子分母同乘c(Ag+)后可得:
配离子间能否转化 解:设反应能够进行,则: - 2 θ 2 3 + - 2 3 2 c{[Ag(CN) ] }{c(NH )} K = c{[Ag(NH ) ] }{c(CN )} 分子分母同乘c(Ag+)后可得:

K° = c(IAg(CN),TYc(NH,).c(Ag*)c([Ag(NH,), I (c(CN))2 .c(Ag*)1.26 X 1021K,([Ag(CN,J)1.12 X 107K([Ag(NH), I)=1.12 X 1014Ke值较大,说明反应可进行完全,即[Ag(NH3)2]+可以完全转化为[Ag(CN)2]-
- 2 + θ 2 3 + - 2 + 3 2 θ - f 2 θ + f 3 2 c{[Ag(CN) ] }{c(NH )} .c(Ag ) K = c{[Ag(NH ) ] }{c(CN )} .c(Ag ) K {[Ag(CN) ] } = K {[Ag(NH ) ] } =1.12×1014 1.26×1021 1.12×107 = KӨ值较大,说明反应可进行完全,即 [Ag(NH3)2]+ 可以完全转化为[Ag(CN)2] -

判断[Cu(NH3)4]2++4H+→Cu2++4NH,能否进行?解:设反应可以进行,则:-44CNHNHKOH44CxC.CNH3H+OHCulK(1.8×10-5)b(NH3)KK2.1 × 1013 × (1.0 × 10-14fJCu(NH= 5.0 × 1023所以反应能够进行
解:设反应可以进行,则: 2+ + - 4 3 2+ + - 3 3 4 3 2+ 3 4 4 4 4 θ Cu NH NH OH 4 4 4 [Cu(NH ) ] H NH OH 4 b(NH ) 4 f[Cu(NH ) ] w c c c c K = c c c c K = K K 4 -5 13 -14 23 1.8 10 2.1 10 1.0 10 = 5.0 10 所以反应能够进行。 判断[Cu(NH3)4] 2++4H+→Cu2++4NH3能否进行?

沉淀、配离子间能否转化【例4】AgCI可否溶于氨水?其在Chl,=1.0mol/dm2中的溶解度是多少?"+Cl解: AgCI+2NH, ===「Ag(NH,),[Ag(NH,),})[αAgK[NH,]1O= 1.1×107 ×1.8×10-10 = 2.0 ×10-3因K较少,故反应几乎不能进行。设平衡时,[Ag(NH3)2]+=xmol/dm3
+ - 3 3 2 解: AgCl + 2NH === Ag NH +Cl + - + 3 2 2 + f SP 3 Ag NH Cl Ag K = = K K NH Ag CNH3 =1.0mol/dm 3中的溶解度是多少? AgCl可否溶于氨水? 其在 7 -10 -3 =1.1 10 1.8 10 = 2.0 10 因K较少,故反应几乎不能进行。 设平衡时,[Ag(NH3)2]+=xmol/dm3 沉淀、配离子间能否转化

AgCI +2NH, =「Ag(NH,),+Cl平衡浓度1.0-2x~1.0xx([Ag(NH,),J)[α]_ xK = 2.0×10-3(1.0)[NH,]解得:x=0.045(mol/dm3)即:AgCI在1.0mol/dm3氨水中的溶解度为0.045mol/dm3
+ - 2 3 2 -3 2 2 3 Ag NH Cl x K = 2.0 10 = = NH 1.0 解得:x=0.045(mol/dm3) 即:AgCl在1.0mol/dm3氨水中的 溶解度为0.045mol/dm3 。 + - 3 3 2 AgCl + 2NH Ag NH +Cl 平衡浓度 1.0-2x≈1.0 x x

【例5】在1L【例1】铜氨溶液中(1)加入0.001moINaOH有无Cu(OH),沉淀生成?(2)若改为加0.001molNa2S,有无CuS沉淀生成?(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解: (1)c(OH-)=0.001 mol·L-1查表 K°spCu6H 2.2 X 10-20根据溶度积规则,求离子积。J=[c(Cu2+)/c J :[c(OH/c )]2=4.8 X 10-17 X (0.001)2=4.8 X10-23<K°spCu(OH)
( ) 2 θK spCuOH 解:(1)c(OH-)=0.001 mol·L-1 查表 =2.2×10-20 根据溶度积规则,求离子积。 J=[c(Cu2+)/cθ]·[c(OH/cθ)] 2 =4.8×10-17×(0.001) 2 =4.8×10-23< 2 θ K spCu OH

所以无Cu(OH),沉淀生成(2) J=c(Cu2+)·c(S2-)=4.8 X 10-17 X 0.001=4.8 X10-20 >Ks,° (CuS) =6.3 × 10-36.有CuS沉淀生成4、K 与 Eox/Red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势随着配合物的形成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所以无Cu(OH)2沉淀生成。 (2) J=c(Cu2+)·c(S2-)=4.8×10-17×0.001 =4.8×10-20>Ksp θ(CuS) =6.3×10-36 ∴有CuS沉淀生成。 θ 4、Kf θ Ox Red 与E 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势随着配 合物的形成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例6]已知[Au(CN)2]-的K,9=1.99X1038Ee(Au+/Au)=1.83 V, 求Ee(IAu(CN)2l-/Au解:首先计算[Au(CN)2l-在标准状态下平衡时解离出的Au+的浓度。[Au(CN)2]- Au+ + 2CN-1K,° = (Au*)(c(CN)?c([Au(CN2 J)(c°)?K,([Au(CN)2)据题意,配离子和配体浓度均为1.0mol/L1c(Aut) =K,°([Au(CN),I)
已知 [Au(CN)2] -的KfӨ=1.99×1038 , EӨ(Au+/Au)=1.83 V, 求EӨ([Au(CN)2] -/Au) 解:首先计算[Au(CN)2] -在标准状态下 平衡时解离出的Au+的浓度。 + - 2 θ d - θ 2 θ - 2 f 2 c(Au ){c(CN )} 1 K = = c([Au(CN) ] )(c ) K ([Au(CN) ] ) [Au(CN)2] - Au+ + 2CN- 据题意,配离子和配体浓度均为1.0mol/L + θ - f 2 1 c(Au ) = K ([Au(CN) ] ) ∴

将c(Au+)代入Nernst方程式:E (Au+/Au)=. E([Au(CN)2]-/Au)= Ee(Au+/Au)+0.0592lgc(Au+)/c01=E0(Au+/Au) + 0.0592lgK,°([Au(CN),J)1=1.83 + 0.0592lg= -0.44(V)1.99 × 1038通式:对[MB,Jx+型配离子和金属M组成的电对0.0592E0OFIgKMB.MZ氧化态Z:电极反应得失电子数
将c(Au+)代入Nernst方程式: E (Au+/Au)= EӨ([Au(CN)2] -/Au) = EӨ(Au+/Au)+0.0592lgc(Au+)/cӨ =1.83 + 0.0592lg = -0.44(V) 38 1 1.99×10 =EӨ(Au+/Au) + 0.0592lg θ - f 2 1 K ([Au(CN) ] ) Z:电极反应得失电子数 通式:对[MBn ] x+型配离子和金属M组成的电对 x + θ θ M d M 0.0592 E + lgK z x + n θ [MB ] M E = 氧化态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杂化轨道理论.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化学中的哲学周题——现代分子桔雄理渝的哲学简题.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配位解离平衡与相关平衡常数.pdf
- 山东农业大学:《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课件(实验指导,共六个实验).pdf
- 《化学信息学》课程授课教案 Chemoinformatics(讲稿,共八章).pdf
- 《化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大纲 Chemoinformatics(研究生).pdf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单元 色谱分析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单元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单元 吸光光度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单元 电位分析法.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单元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单元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Gravimetry(Gravimetric Analysis)& Precipitation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单元 氧化还原滴定法 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 Redox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单元 配位滴定法(Complexation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单元 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单元 滴定分析法概述.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单元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单元 分析化学概述.ppt
-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自学指导)分析化学重点难点考点剖析(本科).doc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配合物的基本概念.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章 酸碱平衡.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化学动力学总结.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6.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6.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6.3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6.4 化学反应的限度 6.5 化学平衡的移动.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分压定律).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标准摩尔生成焓).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盖斯定律 Hess).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热化学方程式 thermochemical equation).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反应热与焓).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热力学基本概念).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的方向与Gibbs自由能变).ppt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分子结构(键级计算——高中化学竞赛中的键级问题).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原子结构 1.1 薛定谔方程与四个量子数.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原子结构 1.2 电子排布.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原子结构 1.3 元素周期律.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原子结构 1.4 氢原子光谱.pdf
-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薛定谔的猫和陶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