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6(试题)

河北联合大学2013-2014学年二季学期考试试卷开课学院:课程号: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年级:级试卷类型:(A卷)系主任签字:教学院长签字:考试时间:100分钟五六二三四合计题号分数阅卷人得分评卷人单选题(32小题,每小题1分,共32分)-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的科学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须的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D、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参与E、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称为胞饮2、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pHA、lg(C, xC,)B、lg(C,xC))C、Ig(C,-Cu)D、Ig(C, +C.)E、Ig(C, /C,)第1页共7页考试方式:(开卷闭卷)
第1页 共7页 考试方式:(开卷 闭卷) 河北联合大学 2013-2014 学年 二 季学期考试试卷 开课学院: 课程号: 课程名称: 生物药剂学 与药物动力学 年级: 级 专业: 试卷类型: (A 卷) 系主任签字: 教学院长签字: 考试时间:100 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分数 阅卷人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32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2 分)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的科学 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 C、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须的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 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 D、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参与 E、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称为胞饮 2、根据 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 a pK pH − = A、 lg( ) C C i u B、 lg( ) C C u i C、 lg( ) C C i u − D、lg( ) C C i u + E、 lg( / ) C Ci u

3、在溶剂化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A、水合物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胶囊剂>散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5、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A、该药在肠道中的非解离性比例大B、该药的脂溶性增加C、肠蠕动快D、小肠的有效面积大E、该药在胃中不稳定6、下列有关溶出度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有A、溶出参数ta表示药物从制剂中累积溶出63.2%所需要的时间B、威布尔分布模型中to表示溶出时的时滞C、Higuchi方程描述的是累积溶出药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D、相似因子与变异因子可以定量地评价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溶出曲线之间的差别E、单指数模型中k越小表明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度越快7、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错误的是A、胃肠道分为三个土要部分:胃、小肠和大肠,而小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B、胃肠道内的pH从胃到大肠逐渐上升,通常是:胃pH1~3(空腹偏低,约为1.2~1.8,进食后pH上升到3),十二指肠pH5~6,空肠pH6~7,大肠pH7~8C、pH影响被动扩散药物的吸收D、胃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E、主动转运很少受pH的影响8、消化液中的()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A、黏蛋白B、酶类C、胆酸盐D、糖E、维生素9、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性和未解离型的比为A、25/1B、1/25C、1D、无法计算10、消化液中的()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B、酶类D、糖A、胆盐C、粘蛋白11、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A、流动性B、不对称性C、饱和性D、半透性E、不稳定性12、下列各种因素中除()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置内容物渗透压降低B、置大部分切除第2页共7页
第2页 共7页 3、在溶剂化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 A、水合物<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 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剂化物 C、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 D、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 E、有机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 4、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 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 >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胶囊剂> 散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 散剂>胶囊剂 5、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 A、该药在肠道中的非解离性比例大 B、该药的脂溶性增加 C、肠蠕动快 D、小肠的有效面积大 E、该药在胃中不稳定 6、下列有关溶出度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有 A、溶出参数 td 表示药物从制剂中累积溶出 63.2%所需要的时间 B、威布尔分布模型中 t0 表示溶出时的时滞 C、Higuchi 方程描述的是累积溶出药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 D、相似因子与变异因子可以定量地评价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溶出曲线之间的差别 E、单指数模型中 k 越小表明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度越快 7、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错误的是 A、胃肠道分为三个土要部分:胃、小肠和大肠,而小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B、胃肠道内的 pH 从胃到大肠逐渐上升,通常是:胃 pH1~3(空腹偏低,约为 1.2~1.8, 进食后 pH 上升到 3),十二指肠 pH5~6,空肠 pH6~7,大肠 pH7~8 C、pH 影响被动扩散药物的吸收 D、胃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 E、主动转运很少受 pH 的影响 8、消化液中的( )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A、黏蛋白 B、酶类 C、胆酸盐 D、糖 E、维生素 9、弱碱性药物奎宁的 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性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25/1 B、1/25 C、1 D、无法计算 10、消化液中的( )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A、胆盐 B、酶类 C、粘蛋白 D、糖 11、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流动性 B、不对称性 C、饱和性 D、半透性 E、不稳定性 12、下列各种因素中除( )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 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 B、胃大部分切除

C、胃内容物黏度降低D、普萘洛尔E、吗啡13、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A、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14、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D、可以经肝脏代谢E、药物跨血脑屏障分布较多15、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B、无竞争性C、无饱和性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E、结合型可自由扩散16、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A、W/O/W型>W/O型>O/W型B、W/O型>W/O/W型>O/W型C、O/W型>W/OW型>WO型D、W/O型>O/W型>W/O/W型17、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E、弱酸性药物易于向脑内转运18、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的现象被称为A、肝的首过效应B、肝代谢C、肠肝循环D、胆汁排泄E、肝肠循环19、盐类(主要是氯化物)可从哪一途径排泄复C、肺A、乳汁B、睡液D、汗腺E、胆汁20、一定时间内肾能使多少溶剂的血浆中该药物清除的能力被称为A、肾排泄速度B、肾清除率C、肾清除力D、肾小管分泌E、肾小球过滤速度21、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哪一种变化规律A、药物排泄随时间的变化B、药物药效随时间的变化C、药物毒性随时间的变化第3页共7页
第3页 共7页 C、胃内容物黏度降低 D、普萘洛尔 E、吗啡 13、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 ) A、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一般用于过敏试验 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 C、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 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 14、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 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高 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 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 D、可以经肝脏代谢 E、药物跨血脑屏障分布较多 15、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 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 B、无竞争性 C、无饱和性 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 pH E、 结合型可自由扩散 16、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 A、 W/O/W 型>W/O 型>O/W 型 B、 W/O 型>W/O/W 型>O/W 型 C、 O/W 型>W/O/W 型>W/O 型 D、 W/O 型>O/W 型>W/O/W 型 17、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 B、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 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 E、弱酸性药物易于向脑内转运 18、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的现象 被称为 A、肝的首过效应 B、肝代谢 C、肠肝循环 D、胆汁排泄 E、肝肠循 环 19、盐类(主要是氯化物)可从哪一途径排泄 A、乳汁 B、唾液 C、肺 D、汗腺 E、胆汁 20、一定时间内肾能使多少溶剂的血浆中该药物清除的能力被称为 A、肾排泄速度 B、肾清除率 C、肾清除力 D、肾小管分泌 E、肾小球过滤速度 21、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哪一种变化规律 A、药物排泄随时间的变化 B、药物药效随时间的变化 C、药物毒性随时间的变化

D、体内药量随时间的变化E、药物体内分布随时间的变化22、通常情况下与药理效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A、给药剂量B、尿药浓度C、血药浓度D、睡液中药物浓度E、粪便中药物浓度23、关于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正确的有A、表观分布容积最大不能超过总体液B、无生理学意义C、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物的真实容积D、可用来评价药物的靶向分布E、表观分布容积一般小于血液体积24、关于药物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A、药物动力学在探讨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B、药物动力学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等都发挥了重大作用C、药物动力学是采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推测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D、药物动力学是研究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E、药物动力学只能定性地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要达到定量的目标还需很长的路要走25、多剂量函数的计算公式为Coe-kr1-e-nkr1A、R=B、C.C、21-e-kr1-e-kr1-e-krCsdts(n)=[-e-nkrE、CD、fsT26、可用于表示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是CCC、fs(n)D、E、A、RB、DFCmin27、以下表达式中,能反映重复给药体内药物蓄积程度的是CCm-CCs-CminA.B、CCaCminCmaxx-CmnCmax-CminD、E、C.Cmin28、肾小管的主动分泌的两种机制一阻离子转运系统和阳离子转运系统,其转运机制不第4页共7页
第4页 共7页 D、体内药量随时间的变化 E、药物体内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22、通常情况下与药理效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 A、给药剂量 B、尿药浓度 C、血药浓度 D、唾液中药物浓度 E、粪便中药物浓度 23、关于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正确的有 A、表观分布容积最大不能超过总体液 B、无生理学意义 C、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物的真实容积 D、可用来评价药物的靶向分布 E、表观分布容积一般小于血液体积 24、关于药物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动力学在探讨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B、药物动力学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等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C、药物动力学是采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推测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D、药物动力学是研究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E、药物动力学只能定性地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要达到定量的目标还需很长的路要走 25、多剂量函数的计算公式为 A、 1 1 k R e − = − B、 0 1 kt ss k C e C e − − = − C、 1 1 nk k e r e − − − = − D、 ( ) 1 nk ss n f e− = − E、 0 ss ss C dt C = 26、可用于表示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是 A、R B、DF C、 ss n( ) f D、Css E、 min min ss C C 27、以下表达式中,能反映重复给药体内药物蓄积程度的是 A、 min min ss C C B、 max min ss ss C C− C、 max min max ss ss ss C C C − D、 max min ss ss ss C C C − E、 max min min ss ss ss C C C − 28、肾小管的主动分泌的两种机制—阴离子转运系统和阳离子转运系统,其转运机制不

同的特点是A、均需能量B、逆浓度转运C、存在转运饱和现象D、适合转运有机酸或有机碱29、体内药物与血浆蛋白质结合的特点哪一个叙述不正确A、此种结合是可逆过程B、能增加药物消除速度C、是药物在血浆中的一种贮存形式D、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30、药-时曲线下的总面积AUC→称为A、一阶矩B、零阶矩C、三阶矩D、二阶矩31、药物A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药物B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药物A单用时t/2为4h,如果药物A与药物B合用,则药物A的tu2为A、小于4hB、不变C、大于4hD、大于8hE、大于10h32、应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时合用苯巴比妥,使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加苯巴比妥时缩短,这是因为A、苯巴比要抑制凝血酶B、患者对双香豆素产生了耐药性C、苯巴比妥对抗双香豆素的作用D、苯巴比妥抗血小板聚集E、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代谢加速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的药物必须兼具脂溶性与水溶性。(O2、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效应。()3、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的药物必须兼具脂溶性和水溶性。()4、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结合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5、肝清除率ER=0.7表示仅有30%的药物经肝脏清除,70%的药物经肝脏进入体循环。(6、消除速度常数k对一个药物来说,无论正常人或病人均应保持恒定。7、当药物大部分代谢时,则可采用尿药速度法处理尿药排泄数据,求取消除速率常数。(8、达峰时只与吸收速度常数ka和消除速度常数k有关。9、A01000009995523题目文档没有找到!第5页共7页
第5页 共7页 同的特点是 A、均需能量 B、逆浓度转运 C、存在转运饱和现象 D、适合转运有机酸或有机碱 29、体内药物与血浆蛋白质结合的特点哪一个叙述不正确 A、此种结合是可逆过程 B、能增加药物消除速度 C、是药物在血浆中的一种贮存形式 D、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30、药-时曲线下的总面积 AUC0→ 称为 A、一阶矩 B、零阶矩 C、三阶矩 D、二阶矩 31、药物 A 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药物 B 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药物 A 单用时 1/ 2 t 为4h,如果药物 A 与药物 B 合用,则药物 A 的 1/ 2 t 为 A、小于4h B、不变 C、大于4h D、大于8h E、大于10h 32、应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时合用苯巴比妥,使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加苯巴比妥时缩短, 这是因为 A、苯巴比妥抑制凝血酶 B、患者对双香豆素产生了耐药性 C、苯巴比妥对抗双香豆素的作用 D、苯巴比妥抗血小板聚集 E、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代谢加速 评卷人 得分 二、判断题(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的药物必须兼具脂溶性与水 溶性。( ) 2、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效应。( ) 3、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的药物必须兼具脂溶性和水 溶性。( ) 4、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结合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 ( ) 5、肝清除率 ER=0.7 表示仅有 30%的药物经肝脏清除,70%的药物经肝脏进入体循环。 ( ) 6、消除速度常数 k 对一个药物来说,无论正常人或病人均应保持恒定。 7、当药物大部分代谢时,则可采用尿药速度法处理尿药排泄数据,求取消除速率常数。 ( ) 8、达峰时只与吸收速度常数 ka和消除速度常数 k 有关。 9、A0100000_999_5523 题目文档没有找到!

10、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的参数主要指AUC、tmax、Cm。(得分评卷人三、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2、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途径吸收。)摄3、粒径小于()u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4、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其表观分布容积(),当增大剂量或同服另一结合率)问题。更强的药物,应注意())运送至(5、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的过程。))和(6、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重吸收的主要方式包括()。两种。重吸收的特点:①、(): ②、()被重吸收的。7、肾小球滤过的Na约有65%~70%是在()。)和(8、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决定于被滤过物质的();9、生理药动力学模型研究种间外推和种属内推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10、随机效应包括()和个体自身变异。评卷人得分四、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被动转运2、达坪分数3、平均滞留时间(写出数学表达式):4、延迟煽评卷人得分五、问答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第6页共7页
第6页 共7页 10、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的参数主要指 AUC t C 、 max max 、 。( ) 评卷人 得分 三、填空题(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 )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 性 药物中分子量( )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 血管, 分子量( )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 )、( )途径吸收。 3、粒径小于( )μm 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 )摄 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 4、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其表观分布容积( ),当增大剂量或同服另一结 合率 更强的药物,应注意( )问题。 5、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 )运送至( ) 的过程。 6、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 ),重吸收的主要方式包括( )和( ) 两种。重吸收的特点:①、( );②、( )。 7、肾小球滤过的 Na+约有65%~70%是在( )被重吸收的。 8、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决定于被滤过物质的( )和( )。 9、生理药动力学模型研究种间外推和种属内推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 ); ( );( )。 10、随机效应包括( )和个体自身变异。 评卷人 得分 四、名词解释(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被动转运 2、达坪分数 3、平均滞留时间(写出数学表达式): 4、延迟熵 评卷人 得分 五、问答题(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为什么应用“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2、表观分布容积是否具有直接的生理意义?为什么?3、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特征?4、简述判别效应室归属常用的方法。5、何为手性药物?何为优映体?评卷人得分六、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某药物的治疗窗为0.9~2.2ug/ml,已知V=30L,ty2=55h。对一患者先静脉注射该药物10mg,半小时后以每小时10mg速度持续滴注,那么,进行滴注2.5h后是否达到治疗所需浓度?2、某药物符合双室模型特征,其体内的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为5L,中央室表观一级消除速率常数为0.1h-,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率为80%,该药的最佳血药浓度为20ug/ml,若以每8h给药一次作长期口服,试估计每次服用的剂量。3、某药的有效血药浓度为2.5μg/ml,欲制成每天给药1次的口服缓释制剂,请设计剂量。(K=0.2h-,K,=2.0h-F=1V=8L)第7页共7页
第7页 共7页 1、为什么应用“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 2、表观分布容积是否具有直接的生理意义?为什么? 3、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特征? 4、简述判别效应室归属常用的方法。 5、何为手性药物?何为优映体? 评卷人 得分 六、计算题(3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21 分) 1、某药物的治疗窗为 0.9 ~ 2.2 / g ml ,已知 1/ 2 V L t h = = 30 , 55 。对一患者先静脉注 射该药物 10mg,半小时后以每小时 10mg 速度持续滴注,那么,进行滴注 2.5h 后是否达 到治疗所需浓度? 2、某药物符合双室模型特征,其体内的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为5L,中央室表观一级消除 速率常数为 1 0.1h − ,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率为80%,该药的最佳血药浓度为 20 / g ml ,若 以每8h 给药一次作长期口服,试估计每次服用的剂量。 3、某药的有效血药浓度为 2.5 / g ml ,欲制成每天给药 1 次的口服缓释制剂,请设计 剂量。( 1 1 2 K h K h F V L 0.2 , 2.0 , 1, 8 − − = = = =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5(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6(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2014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2012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doc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39 Inhibitors of Cell Wall Synthesis.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40 Macrolides, Lincomycin, Clindamycin.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38 Principles of Antimicrobial Therapy.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42 Tetracyclines, Chloramphenicol.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41 Aminoglycosides.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43a Quinolones and Urinary Tract Antiseptics.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43b Sulfonamides and other Synthetic Antimicrobial Drugs.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Endocrine Sys)36 thyroid drugs.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Endocrine Sys)34 adrenocortical hormones.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Endocrine Sys)35 insullin.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Cardiovascular Sys)25 treatment for arrthymia2.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Cardiovascular Sys)23 diuretic.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Cardiovascular Sys)20 anti-inflammation drugs.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Cardiovascular Sys)29 treatment for angina pectoris.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Cardiovascular Sys)27 treatment for CHF2.ppt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5(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3(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4(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4(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3(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2(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2(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1(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1(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C卷,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D卷,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C卷,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D卷,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B卷,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A卷,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B卷,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样卷1(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样卷1(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应用1stOpt软件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_朱伟明.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