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4(答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5
文件大小:112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4(答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河北联合大学2013-2014学年二学期课程考试试卷答案(B卷)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时间:120分钟年级:xxx级专业:xxx题目部分,(卷面共有64题,1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一、单选题(32小题,共32分)1、答案:D2、答案:A3、答案:D4、答案:D5、答案:B6、答案:E7、答案:A8、答案:A9、答案:A10、答案:B11、答案:C12、答案:A13、答案:D14、答案:A15、答案:C16、答案:C17、答案:B18、答案:C19、答案:D20、答案:D21、答案:C22、答案:A23、答案:C24、答案:B25、答案:D26、答案:B27、答案:E28、答案:B29、答案:B30、答案:C31、答案:B试卷答案第1页(共5页)

试卷答案 第 1 页 (共 5 页) 河北联合大学 2013-2014 学年二学期 课程考试试卷答案(B 卷) 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考试时间:120 分钟 年级:xxx 级 专业: xxx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 64 题,100 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单选题(32 小题,共 32 分)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E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B 18、答案:C 19、答案:D 20、答案:D 21、答案:C 22、答案:A 23、答案:C 24、答案:B 25、答案:D 26、答案:B 27、答案:E 28、答案:B 29、答案:B 30、答案:C 31、答案:B

32、答案:A二、判断题(10小题,共10分)1、答案:错2、答案:错3、答案:错4、答案:错5、答案:错6、答案:错7、答案:对8、答案:对9、答案:A0100000_999_5523答案文档没有找到!10、答案:错三、填空题(10小题,共10分)1、答案:0.5~0.7微米2、答案:角膜渗透结膜渗透3、答案:亲水性柔韧性空间位阻4、答案:动物种差性别差异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5、答案: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6、答案:酶抑制酶抑制剂7、答案:人和动物的肾小球滤过率8、答案:单室9、答案:达到峰浓度的时间给药开始至血液中开始出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药物的时间10、答案:个体间四、名词解释(4小题,共12分)1、答案: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膜上有0.4-0.8nm大小的微孔,这些贯穿细胞膜且充满水的微孔是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途径。2、答案: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3、答案:是缓控释制剂稳态时血药浓度波动情况的评价指标之一,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半峰浓度维持时间的比值,可表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峰的宽度,它与药物动力学模型无关,与生物利用度没有直接关系。4、答案:效应室不是药物动力学模型的一部分,而是与含药物的血浆室连接的虚拟药效动力学房室。五、问答题(5小题,共15分)1、答案:(1)生理因素: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差异,药物经皮给药速率随身体部位而试卷答案第2页(共5页)

试卷答案 第 2 页 (共 5 页) 32、答案:A 二、判断题(10 小题,共 10 分) 1、答案:错 2、答案:错 3、答案:错 4、答案:错 5、答案:错 6、答案:错 7、答案:对 8、答案:对 9、答案:A0100000_999_5523 答案文档没有找到! 10、答案:错 三、填空题(10 小题,共 10 分) 1、答案:0.5~0.7微米 2、答案:角膜渗透 结膜渗透 3、答案:亲水性 柔韧性 空间位阻 4、答案:动物种差 性别差异 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 5、答案:白蛋白 α1-酸性糖蛋白 脂蛋白 6、答案:酶抑制 酶抑制剂 7、答案:人和动物的肾小球滤过率 8、答案:单室 9、答案:达到峰浓度的时间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给药开始至血液中开始出现 药物的时间 10、答案:个体间 四、名词解释(4 小题,共 12 分) 1、答案: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膜上有 0.4-0.8nm 大小的微孔,这些贯穿细胞膜且充满水的微 孔是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途径。 2、答案: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 学。 3、答案:是缓控释制剂稳态时血药浓度波动情况的评价指标之一,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 剂半峰浓度维持时间的比值,可表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峰的宽度,它与药物动力学模型无 关,与生物利用度没有直接关系。 4、答案:效应室不是药物动力学模型的一部分,而是与含药物的血浆室连接的虚拟药效 动力学房室。 五、问答题(5 小题,共 15 分) 1、答案:(1)生理因素;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差异,药物经皮给药速率随身体部位而

异,这种差异主要由于角质层厚度及皮肤附属器密度不同引起的。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为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角质层厚度也与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老人和男性的皮肤较儿童、妇女的渗透性低。(2)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分子量大于600的药物不能自由通过角质层。药物的熔点也影响经皮渗透的性能,低熔点容易渗透通过皮肤。脂溶性药物,即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较水溶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容易通过角质层屏障,但是脂溶性太强的药物也难以透过亲水性的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主要在角质层中蓄积。给药系统的剂型对药物的释放性能影响很大,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容易,则越有利于药物的经皮渗透。常用的经皮给药剂型有乳膏、凝胶、涂剂和透皮贴片等药物从这些剂型中的释放往往有显著差异。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否则将使药物难以转移到皮肤中影响药物的吸收。(3)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常用的促进剂有表面活性剂类、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芳香梢油等。2、答案: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1)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当滤过膜面积减少时,滤过率将降低而发生少尿;而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则会出现蛋白尿和血尿。(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如大失血)或囊内压升高(如输尿管结石等)时,可使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如果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蛋白明显减少或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则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增多。(3)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反之,滤过率低。3、答案:蓄积系数又叫蓄积因子或积累系数,系指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比值,以R表示。1静脉注射给药蓄积系数求算公式为:R=1-e-kr1血管外给药蓄积系数求算公式为:R=(1-e-kr)(1-e-kr)4、答案:达坪分数是指第n次给药后的平均血药浓度C,与稳态平均血药浓度C.相比,相当于稳态平均血药浓度C,的分数,以f()表示。静脉注射给药的达坪分数求算公式为:s(n)=1-e-mkr血管外给药过坪分数求算公式为: Jac)=1-k,e*-ke"mka-k这是由于血管外给药时药物有一个吸收过程,吸收速率常数k。的大小会影响药物达到稳态试卷答案第3页(共5页)

试卷答案 第 3 页 (共 5 页) 异,这种差异主要由于角质层厚度及皮肤附属器密度不同引起的。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 大小为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角质层厚度也与年龄、性别等多种因 素有关。老人和男性的皮肤较儿童、妇女的渗透性低。 (2)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 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分子量大于600的药物不能自由通过角质 层。药物的熔点也影响经皮渗透的性能,低熔点容易渗透通过皮肤。 脂溶性药物,即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较水溶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容易通过角质层屏障, 但是脂溶性太强的药物也难以透过亲水性的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主要在角质层中蓄积。 给药系统的剂型对药物的释放性能影响很大,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容易,则越有利于 药物的经皮渗透。常用的经皮给药剂型有乳膏、凝胶、涂剂和透皮贴片等药物从这些剂型 中的释放往往有显著差异。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否则将使药物难以转移到皮肤 中影响药物的吸收。 (3)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常用的促进剂有表 面活性剂类、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芳香梢油等。 2、答案: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1)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当滤过膜面积减少时,滤过率将降低而发生少尿; 而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则会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如大失血)或囊内压升 高(如输尿管结石等)时,可使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如果血浆胶体 渗透压降低(血浆蛋白明显减少或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则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 增多。 (3)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反之,滤过率低。 3、答案:蓄积系数又叫蓄积因子或积累系数,系指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血药 浓度的比值,以 R 表示。 静脉注射给药蓄积系数求算公式为: 1 1 k R e −  = − 血管外给药蓄积系数求算公式为: 1 (1 )(1 ) a k k R e e −  −  = − − 4、答案:达坪分数是指第 n 次给药后的平均血药浓度 Cn 与稳态平均血药浓度 Css 相比, 相当于稳态平均血药浓度 Css 的分数,以 ss n( ) f 表示。 静脉注射给药的达坪分数求算公式为: ( ) 1 nk ss n f e−  = − 血管外给药过坪分数求算公式为: ( ) 1 n nk nk a ss n a k e ke f k k −  −  − = − − 这是由于血管外给药时药物有一个吸收过程,吸收速率常数 a k 的大小会影响药物达到稳态

的分数。只有当k。>>k,在t时吸收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才可以不考虑k。对fs(n)的影响,此时 fs(m) =1-e-mr。5、答案:根据研究样品的特性,取样点通常可安排9~13个点不等,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对于吸收快的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尽量避免第一个点是Cmax;在Cmax附近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需要4~6个采样点。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10~1/20。六、计算题(3小题,共21分)1、答案:解:CL,=dX,/dl_(37.5×1000)/0.5= 7500(ml /h)=125(ml /min)c102、答案:解:根据尿药数据,求出相应的t和△x,/△tt.(h)0.1250.3750.751.53.05.0AX, / Ar(mg / h)6405604002509423对最后三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IgAx/△t→t),得:元=0.6728(h-")AXAS = AUC=()m-(),[=1022.94(μg·ml-lh)AXAtS = AUMC-2()([()AX.(t, +1/2)=1501.49(μgml-l.h2)+(220MRT,=MRT,=AUMC/AUC=S,/S。=1501.49/1022.94=1.4678(h)k,=1/ MRT,=1/1.4678= 0.6813(h-")tu2=0.693MRT,=0.693×1.4678=1.02(h)3、答案:解:对最后三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IgC→t),得:入=0.2719(h-)试卷答案第4页(共5页)

试卷答案 第 4 页 (共 5 页) 的分数。只有当 a k k  ,在  时吸收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才可以不考虑 a k 对 ss n( ) f 的影响, 此时 ( ) 1 nk ss n f e−  = − 。 5、答案:根据研究样品的特性,取样点通常可安排 9~13 个点不等,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 要 2~3 个采样点,对于吸收快的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尽量避免第一个点是 Cmax;在 Cmax 附近至少需要 3 个采样点;消除相需要 4~6 个采样点。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 3~5 个 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浓度为 Cmax 的 1/10~1/20。 六、计算题(3 小题,共 21 分) 1、答案:解: / (37.5 1000) / 0.5 7500( / ) 125( / min) 10 u dX dt CL ml h ml C   = = = = 2、答案:解:根据尿药数据,求出相应的 c t 和 / u   x t ( ) c t h 0.125 0.375 0.75 1.5 3.0 5.0 / ( / )   X t mg h u 640 560 400 250 94 23 对最后三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 (lg / ) u c   → x t t ,得: 1  0.6728( ) h − = 1 1 1 0 0 1 1 1 1 1 0 1 ( ) ( ) 1022.94( ) 2 ( ) ( ) ( ) ( ) ( 1/ ) 1501.49 2 u n c i c i u u n i i i u n c i c i u u n c i c i n i i i X t t X X t S AUC g ml h t t X t t X X t S AUMC t t t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1 0 1 1/ 2 ( ) / / 1501.49 /1022.94 1.4678( ) 1/ 1/1.4678 0.6813( ) 0.693 0.693 1.4678 1.02( ) s iv iv e iv iv g ml h MRT MRT AUMC AUC S S h k MRT h t MRT h  − −   = = = = = = = = = =  = 3、答案:解:对最后三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 (lg ) C t → ,得: 1  0.2719( ) h − =

Zm_(Cut +C)+C, / = 60.485(μg mll.h)S。=AUC-12+C = 451.024(μg ml h)=l(uCu+1C)+S, =AUMC=022MRT, =MRT.-T/2-AUMC_I-S_1=451.024/60.485-7.5/2=3.7068(h)AUC2S。2k =1/MRT,=1/3.7068=0.2698(h-)1u2 = 0.693MRT, = 0.639×3.7068 =2.57(h)X,AUMCX,TV==(50×7.5×451.024)/60.4852(50×7.5×7.5)/(2×60.485)=22.98(L)AUC?2AUCV.s=22.98/3.7068=6.2(L/h)CL=MRT.试卷答案第5页(共5页)

试卷答案 第 5 页 (共 5 页) 1 1 1 0 1 0 1 1 1 2 1 1 1 0 1 0 ( ) / 60.485( ) 2 ( ) 451.024( ) 2 / 2 451.024 / 60.485 7.5/ 2 3.7068( ) 2 2 1/ 1/ 3.7068 n i i i i n i n i i n i i i i i iv in iv t t S AUC C C C g ml h t t C S AUMC t C t C g ml h AUMC T T S MRT MRT T h AUC S k MR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2 0 0 2 2 0.2698( ) 0.693 0.639 3.7068 2.57( ) (50 7.5 451.024) / 60.485 (50 7.5 7.5) /(2 60.485) 22.98( ) 2 22.98/ 3.7068 6.2( / ) iv ss ss iv h t MRT h X AUMC X T V L AUC AUC V CL L h MRT − = =  = = − =   −    = = = =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