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2(试题)

河北联合大学2013-2014学年二季学期考试试卷课程号:开课学院: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年级:级试卷类型:(B卷)系主任签字:教学院长签字:考试时间:100分钟三三六七四五合计题号分数阅卷人得分评卷人单选题(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B、离子大小C、多晶型A、药物在置肠道中的稳定性E、胃排空速率D、解离常数2、多晶型中以()有利于制剂的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A、稳定性B、亚稳定性C、不稳定型D、A、B、C均不是3、下列关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中哪个是错误的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大肠和小肠,而小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B、胃肠道的pH值从胃到大肠逐渐上升,通常是:胃pH1~3(空腹偏低,约为1.2~1.8,进食后pH上升到3),十二指肠的pH5~6,空肠pH6~7,大肠pH7~8C、pH影响被动扩散的吸收D、主动转运很少受pH影响E、弱碱性药物如麻黄碱、苯丙胺在十二指肠以下吸收较差4、下列有关胃排空和胃排空速率的描述错误的是A、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B、胃空速率慢,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弱酸性药物的吸收会增加第1页共7页考试方式:(开卷闭卷)
第1页 共7页 考试方式:(开卷 闭卷) 河北联合大学 2013-2014 学年 二 季学期考试试卷 开课学院: 课程号: 课程名称: 生物药剂学 与药物动力学 年级: 级 专业: 试卷类型: (B 卷) 系主任签字: 教学院长签字: 考试时间:100 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合计 分数 阅卷人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1、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离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 2、多晶型中以( )有利于制剂的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 A、稳定性 B、亚稳定性 C、不稳定型 D、A、B、C 均不是 3、下列关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中哪个是错误的 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大肠和小肠,而小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B、胃肠道的 pH 值从胃到大肠逐渐上升,通常是:胃 pH1~3(空腹偏低,约为 1.2~1.8, 进食后 pH 上升到 3),十二指肠的 pH5~6,空肠 pH6~7,大肠 pH7~8 C、pH 影响被动扩散的吸收 D、主动转运很少受 pH 影响 E、弱碱性药物如麻黄碱、苯丙胺在十二指肠以下吸收较差 4、下列有关胃排空和胃排空速率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B、胃空速率慢,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弱酸性药物的吸收会增加

C、固体食物的胃空速率慢于流体食物D、胃排空速率越快越有利于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E、药物如抗胆碱药阿托品会减慢胃排空速率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被动扩散需要载体参与D、主动转运是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E、促进扩散一股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6、影响被动扩散的主要因素是B、药物的脂溶性A、药物的溶解度C、药物的溶出速率D、药物的晶型E、药物的粒子大小7、细胞旁路通道的转运屏障是A、紧密连接B、绒毛C、刷状缘膜D、微绒毛E、基底膜8、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B、无需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E、无部位特异性9、下列哪条不是被动扩散特征A、不消耗能量B、有部位特异性C、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运D、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吸收10、消化道分泌的pH一般能影响药物的(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11、如果药物溶出剂型比固定剂型好,则A、固定剂型不崩解B、说明溶液剂型是唯一实用的口服剂型C、药物口服只受到溶出速度的限制D、说明固定剂型没配置好E、以上均不是12、下列有关溶出度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有A、溶出参数td表示药物从制剂中累积溶出63.2%所需要的时间B、威布尔分布模型中to表示溶出时的时滞C、Higuchi方程描述的是累积溶出药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D、相似因子与变异因子可以定量地评价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溶出曲线之间的差别E、单指数模型中k越小表明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度越快13、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C主动转运D、促进扩散第2页共7页
第2页 共7页 C、固体食物的胃空速率慢于流体食物 D、胃排空速率越快越有利于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 E、药物如抗胆碱药阿托品会减慢胃排空速率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 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 C、被动扩散需要载体参与 D、主动转运是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 E、促进扩散一般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 6、影响被动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A、药物的溶解度 B、药物的脂溶性 C、药物的溶出速率 D、药物的晶型 E、药物的粒子大小 7、细胞旁路通道的转运屏障是 A、紧密连接 B、绒毛 C、刷状缘膜 D、微绒毛 E、基底膜 8、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B、无需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 9、下列哪条不是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部位特异性 C、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 运 D、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 10、消化道分泌的 pH 一般能影响药物的( )吸收 A、被动扩散 B、主动转运 C、促进扩散 D、胞饮作用 11、如果药物溶出剂型比固定剂型好,则 A、固定剂型不崩解 B、说明溶液剂型是唯一实用的口服剂型 C、药物口服只受到溶出速度的限制 D、说明固定剂型没配置好 E、以上均不是 12、下列有关溶出度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有 A、溶出参数 td 表示药物从制剂中累积溶出 63.2%所需要的时间 B、威布尔分布模型中 t0 表示溶出时的时滞 C、Higuchi 方程描述的是累积溶出药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 D、相似因子与变异因子可以定量地评价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溶出曲线之间的差别 E、单指数模型中 k 越小表明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度越快 13、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 A、被动扩散 B、膜孔转运 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14、多晶型中以()有利于制剂的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A、稳定型B、不稳定型C、亚稳定型D、A、B、C均是E、A、B、C均不是15、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般股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16、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表示A、Higuchi方程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C、Fick定律D、Noyes-Whitney方程E、Stokes方程17、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A、脂肪性食物能增加难溶药物的吸收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一些情况下,弱碱性食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增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通过细胞膜18、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A、小肠单向灌流法B、肠法C、外翻环法D、小肠循环灌流法E、Caco-2模型19、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20、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E、弱酸性药物易于向脑内转运21、药物在体内以原型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E、转运22、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的那一项第3页共7页
第3页 共7页 E、膜动转运 14、多晶型中以( )有利于制剂的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 A、稳定型 B、不稳定型 C、亚稳定型 D、A、B、C 均是 E、A、B、C 均不是 15、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 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 C、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 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 16、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 )表示 A、Higuchi 方程 B、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 C、Fick 定律 D、Noyes-Whitney 方程 E、Stokes 方程 17、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 A、脂肪性食物能增加难溶药物的吸收 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 C、一些情况下,弱碱性食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增快 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通过细胞膜 18、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 A、小肠单向灌流法 B、肠襻法 C、外翻环法 D、小肠循环灌流法 E、Caco-2 模型 19、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 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 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 20、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 B、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 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 E、弱酸性药物易于向脑内转运 21、药物在体内以原型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 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E、转运 22、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中的那一项

A、肾小球过滤B、胆汁排泄C、重吸收D、肾小管分泌E、尿排泄过度23、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A、肾排泄B、胆汁排泄C、乳汁排泄D、肺部排泄E、汗腺排泄24、以下有关给药方案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A、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药物的FB、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有药物的11/2C、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药物的VD、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同时知道药物的F、ty2和VE、设计口服给药方案并不一定都要知道药物的F、tu和V25、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是因为A、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B、二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D、延缓抗药性产生E、以上都不对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D、代谢E、排泄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有A、药物的多晶型B、食物的组成C、胃内容物的体积D、胃内容物的黏度E、药物的脂溶性3、主动转运的特点是A、需要消耗机体能量B、吸收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存在饱和现象C、常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抑制现象D、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E、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4、可用来反映重复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指标是A、坪幅B、波动百分数C、波动度第4页共7页
第4页 共7页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重吸收 D、肾小管分泌 E、尿排泄过度 23、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 A、肾排泄 B、胆汁排泄 C、乳汁排泄 D、肺部排泄 E、汗腺排泄 24、以下有关给药方案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药物的 F B、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有药物的 1/ 2 t C、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知道药物的 V D、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须要同时知道药物的 F t 、 1/ 2 和 V E、设计口服给药方案并不一定都要知道药物的 F t 、 1/ 2 和 V 25、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是因为 A、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B、二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C、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D、延缓抗药性产生 E、以上都不对 评卷人 得分 二、多选题(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有 A、药物的多晶型 B、食物的组成 C、胃内容物的体积 D、胃内容物的黏度 E、药物的脂溶性 3、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A、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B、吸收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存在饱和现象 C、常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抑制现象 D、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E、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4、可用来反映重复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指标是 A、坪幅 B、波动百分数 C、波动度

CmaD、血药浓度变化率E、Cmin5、以下关于重复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累计总是发生的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C、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注维持剂量D、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E、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时,每次滴注时血药浓度升高,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通过黏膜下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因此可避开肝首过效应。(2、注射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吸收过程。(3、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过效应。()4、结合反应一般被认为是药物在体内的灭活过程,故又称之为解毒反应”。05、肝提取率中等的药物,肝血流量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其均有影响。(6、消除速度常数k对一个药物来说,无论正常人或病人均应保持恒定。7、药物在胃肠道中崩解和吸收快,则达峰时间短,峰浓度高。(8、达峰时只与吸收速度常数k和消除速度常数k有关9、A01000009995523题目文档没有找到!10、某药同时用于两个病人,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h和6h,因后者时间较长,故给药剂)量应增加。(评卷人得分四、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摄2、粒径小于()u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3、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第5页共7页
第5页 共7页 D、血药浓度变化率 E、 max min ss ss C C 5、以下关于重复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累计总是发生的 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 C、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注维持剂量 D、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 E、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时,每次滴注时血药浓度升高,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 评卷人 得分 三、判断题(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通过黏膜下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 脏,因此可避开肝首过效应。( ) 2、注射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 3、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过效应。( ) 4、结合反应一般被认为是药物在体内的灭活过程,故又称之为“解毒反应”。 ( ) 5、肝提取率中等的药物,肝血流量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其均有影响。( ) 6、消除速度常数 k 对一个药物来说,无论正常人或病人均应保持恒定。 7、药物在胃肠道中崩解和吸收快,则达峰时间短,峰浓度高。( ) 8、达峰时只与吸收速度常数 ka和消除速度常数 k 有关。 9、A0100000_999_5523 题目文档没有找到! 10、某药同时用于两个病人,消除半衰期分别为 3h 和 6h,因后者时间较长,故给药剂 量应增加。( ) 评卷人 得分 四、填空题(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 )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 性 药物中分子量( )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 血管, 分子量( )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粒径小于( )μm 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 )摄 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 3、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 )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 时所需的体液( )

)表观分布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存在竞争抑制作用,这种置换作用主要对(容积,()结合率的药物影响大,故华法林与保泰松合用时需调整剂量,否则易引起反应。)。)、()和(5、延长微粒在血中循环时间的方法有()。6、遗传学因素主要影响药酶的()和(),7、维生素B6能促进多巴脱羧酶的活性,加速脑外的()脱羧转变成(难于进入脑内,使药物在脑内达不到治疗浓度,作用下降。)和(8、肾单位由()两部分组成。)9、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和(),重吸收的主要方式包括()。两种。重吸收的特点:①、(): ②、()、()、(10、药物的肾排泄是()三者的综合结果。评卷人得分五、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生物药剂学:2、肾小球滤过率3、平均稳态血药浓度4、负荷剂量:评卷人得分六、问答题(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2、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3、简述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4、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是在什么前提下推导出来的?评卷人得分七、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头孢曲松是种半合成头孢菌素,对新生婴儿给药184mg(50mg/kg),血药浓度数据见下表:2448t(h)16127296144421201037623121373.7C(mg/L)(1)作血药浓度经时曲线图,估算半衰期。(2)计算AUC。(3)计算CL。(4)计算V。2、某药k=0.07h,口服给药250mg后测得AUC=700h(μg/ml),已知F=1,求V。第6页共7页
第6页 共7页 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存在竞争抑制作用,这种置换作用主要对( )表观分布 容积,( )结合率的药物影响大,故华法林与保泰松合用时需调整剂量,否则易 引起反应。 5、延长微粒在血中循环时间的方法有( )、( )和( )。 6、遗传学因素主要影响药酶的( )和( )。 7、维生素 B6能促进多巴脱羧酶的活性,加速脑外的( )脱羧转变成( ), 难于进入脑内,使药物在脑内达不到治疗浓度,作用下降。 8、肾单位由( )和( )两部分组成。 9、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 ),重吸收的主要方式包括( )和( ) 两种。重吸收的特点:①、( );②、( )。 10、药物的肾排泄是( )、( )、( )三者的综合结果。 评卷人 得分 五、名词解释(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1、生物药剂学: 2、肾小球滤过率 3、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4、负荷剂量: 评卷人 得分 六、问答题(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2、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3、简述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4、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是在什么前提下推导出来的? 评卷人 得分 七、计算题(3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21 分) 1、头孢曲松是种半合成头孢菌素,对新生婴儿给药 184mg(50mg/kg),血药浓度数据见 下表: t(h) 1 6 12 24 48 72 96 144 C(mg/L) 137 120 103 76 42 23 12 3.7 (1)作血药浓度经时曲线图,估算半衰期。(2)计算 AUC。(3)计算 CL。(4)计算 V。 2、某药 k=0.07h-1,口服给药 250mg 后测得 AUC=700h(μg/ml),已知 F=1,求 V

3、某药物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40μg/ml,其口服吸收率为0.375,清除率为87.5ml/h,给药间隔时间为6h,试求给药剂量。第7页共7页
第7页 共7页 3、某药物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40 g ml / ,其口服吸收率为0.375,清除率为87.5ml/h, 给药间隔时间为6h,试求给药剂量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2(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3(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4(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4(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3(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5(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6(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5(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6(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讲稿,2014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2012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doc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39 Inhibitors of Cell Wall Synthesis.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40 Macrolides, Lincomycin, Clindamycin.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38 Principles of Antimicrobial Therapy.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42 Tetracyclines, Chloramphenicol.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41 Aminoglycosides.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43a Quinolones and Urinary Tract Antiseptics.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Antimicrobial Drugs)43b Sulfonamides and other Synthetic Antimicrobial Drugs.ppt
- 《药理学》课程PPT教学课件(Endocrine Sys)36 thyroid drugs.ppt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1(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卷1(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C卷,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D卷,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C卷,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D卷,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B卷,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A卷,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B卷,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样卷1(答案).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样卷1(试题).doc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应用1stOpt软件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_朱伟明.pdf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药复方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差异性的研究_贺福元.pdf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药物动力学_药效动力学在中医方剂相关领域研究中的应用_卢贺起.pdf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法的实验验证研究_贺福元.pdf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谈微分方程在药物动力学方面的应用_蒋长安.pdf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_高鹏飞.pdf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万古霉素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_何笑荣.pdf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血管外给药的非线性房室模型解的逼近_胡晓虎.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