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D卷,答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9
文件大小:16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期末考试试卷(D卷,答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河北联合大学2013-2014学年二学期课程考试试卷答案(D卷)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时间:120分钟年级:xxx级专业:xxx题目部分,(卷面共有61题,1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一、单选题(25小题,共25分)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答案:C2、pH-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A、FicksB、Noyes-WhitneyC、Henderson-HasselbalchD、Stocks答案:C3、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III型药物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答案:A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被动扩散需要载体参与D、主动转运是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E、促进扩散一般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答案:C5、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为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基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答案:A)吸收6、消化道分泌的pH一般能影响药物的(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答案:A试卷答案第1页(共9页)

试卷答案 第 1 页 (共 9 页) 河北联合大学 2013-2014 学年二学期 课程考试试卷答案(D 卷) 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考试时间:120 分钟 年级:xxx 级 专业: xxx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 61 题,100 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单选题(25 小题,共 25 分)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答案:C 2、pH-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 A、Ficks B、Noyes-Whitney C、Henderson-Hasselbalch D、Stocks 答案:C 3、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 III 型药物 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 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 C、被动扩散需要载体参与 D、主动转运是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 E、促进扩散一般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 答案:C 5、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为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答案:A 6、消化道分泌的 pH 一般能影响药物的( )吸收 A、被动扩散 B、主动转运 C、促进扩散 D、胞饮作用 答案:A

7、下列有关溶出度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有A、溶出参数t表示药物从制剂中累积溶出63.2%所需要的时间B、威布尔分布模型中to表示溶出时的时滞C、Higuchi方程描述的是累积溶出药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D、相似因子与变异因子可以定量地评价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溶出曲线之间的差别E、单指数模型中k越小表明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度越快答案:E8、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A、P-糖蛋白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C、乳腺癌耐药蛋白D、有机离子转运器E、ABC转运蛋白答案:D9、对低溶解度,高通透性的药物,提高其吸收的方法错误的是A、制成可溶性盐类B、制成无定型药物C、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D、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E、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答案:D10、下列属于剂型因素的是A、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B、制剂处方及工艺C、A、B均是D、A、B均不是答案:C11、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状态A、漏槽C、均是D、均不是B、动态平衡答案:A12、淋巴系统对()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A、脂溶性大分子B、水溶性药物C、大分子药物D、小分子药物答案:C13、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A、小肠单向灌流法B、肠法C、外翻环法D、小肠循环灌流法E、Caco-2模型答案:B14、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答案:A试卷答案第2页(共9页)

试卷答案 第 2 页 (共 9 页) 7、下列有关溶出度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有 A、溶出参数 td 表示药物从制剂中累积溶出 63.2%所需要的时间 B、威布尔分布模型中 t0 表示溶出时的时滞 C、Higuchi 方程描述的是累积溶出药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 D、相似因子与变异因子可以定量地评价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溶出曲线之间的差别 E、单指数模型中 k 越小表明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度越快 答案:E 8、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 A、P-糖蛋白 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C、乳腺癌耐药蛋白 D、有机离子转运器 E、ABC 转运蛋白 答案:D 9、对低溶解度,高通透性的药物,提高其吸收的方法错误的是 A、制成可溶性盐类 B、制成无定型药物 C、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 D、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 E、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 答案:D 10、下列属于剂型因素的是 A、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B、制剂处方及工艺 C、A、B 均是 D、A、B 均不是 答案:C 11、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 )状态 A、漏槽 B、动态平衡 C、均是 D、均不是 答案:A 12、淋巴系统对( )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A、脂溶性大分子 B、水溶性药物 C、大分子药物 D、小分子药物 答案:C 13、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 A、小肠单向灌流法 B、肠襻法 C、外翻环法 D、小肠循环灌流法 E、Caco-2 模型 答案:B 14、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 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 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 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 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答案:A

15、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B、无竞争性C、无饱和性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E、结合型可自由扩散答案:A16、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答案:B17、以下错误的是: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淋巴系统吸收。C、都对D、都不对答案:D18、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A、W/O/W型>W/O型>O/W型B、W/O型>W/O/W型>O/W型C、O/W型>W/O/W型>W/O型D、W/O型>O/W型>W/O/W型答案:A19、有关表观分布容积的描述正确的是A、具有生理学意义,指含药体液的真实容积B、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其大小与体液的体积相当C、其大小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无关D、可用来评价体内药物分布的程度,但其大小不可能超过体液总体积E、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答案:E20、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速度的药物是A、青霉素B、链霉素C、菊粉D、葡萄糖E、乙醇答案:C21、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A、肾小球滤过率B、肾小管分泌C、肾小管重吸收D、尿量E、尿液酸碱性答案:C22、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A、肾排泄B、胆汁排泄C、乳汁排泄D、肺部排泄E、汗腺排泄试卷答案第3页(共9页)

试卷答案 第 3 页 (共 9 页) 15、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 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 B、无竞争性 C、无饱和性 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 pH E、 结合型可自由扩散 答案:A 16、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 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 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 答案:B 17、以下错误的是: 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 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C、都对 D、都不对 答案:D 18、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 A、 W/O/W 型>W/O 型>O/W 型 B、 W/O 型>W/O/W 型>O/W 型 C、 O/W 型>W/O/W 型>W/O 型 D、 W/O 型>O/W 型>W/O/W 型 答案:A 19、有关表观分布容积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具有生理学意义,指含药体液的真实容积 B、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其大 小与体液的体积相当 C、其大小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无关 D、可用来评价体内药物分布的程度,但其大小不可能超过体液总体积 E、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 容积 答案:E 20、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速度的药物是 A、青霉素 B、链霉素 C、菊粉 D、葡萄糖 E、乙醇 答案:C 21、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 A、肾小球滤过率 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 D、尿量 E、尿液酸碱性 答案:C 22、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 A、肾排泄 B、胆汁排泄 C、乳汁排泄 D、肺部排泄 E、汗腺排泄

答案:B23、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哪一种变化规律A、药物排泄随时间的变化B、药物药效随时间的变化C、药物毒性随时间的变化D、体内药量随时间的变化E、药物体内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答案:D24、药物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A、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B、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C、药物排泄的速率D、药物在靶器官的浓度E、以上都对答案:D25、拟定给药方案时,主要可调节以下哪一项调整剂量A、t2和kB、X和tC、C.和VE、Cmax和CminD、V和CL答案:B二、多选题(5小题,共10分)1、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有A、制成盐类B、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C、制成无定型药物D、加入表面活性剂E、增加脂溶性药物的粒径答案:ABCD2、改善跨细胞膜途径吸收机制有A、改变黏液的流变学性质B、提高膜的流动性C、膜成分的溶解作用D、溶解拖动能力的增加E、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答案:ABCE3、主动转运的特点是A、需要消耗机体能量B、吸收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存在饱和现象C、常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抑制现象D、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E、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答案:ABCDE4、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有A、药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过程B、生理因素试卷答案第4页(共9页)

试卷答案 第 4 页 (共 9 页) 答案:B 23、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哪一种变化规律 A、药物排泄随时间的变化 B、药物药效随时间的变化 C、药物毒性随时间的变化 D、体内药量随时间的变化 E、药物体内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答案:D 24、药物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 A、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B、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C、药物排泄的速率 D、药物在靶器官的浓度 E、以上都对 答案:D 25、拟定给药方案时,主要可调节以下哪一项调整剂量 A、 1/ 2 t 和 k B、 X0 和  C、Css 和 V D、V 和 CL E、 max ss C 和 min ss C 答案:B 二、多选题(5 小题,共 10 分) 1、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有 A、制成盐类 B、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 C、制成无定型药物 D、加入表面活性剂 E、增加脂溶性药物的粒径 答案:ABCD 2、改善跨细胞膜途径吸收机制有 A、改变黏液的流变学性质 B、提高膜的流动性 C、膜成分的溶解作用 D、溶解拖动能力的增加 E、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 答案:ABCE 3、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A、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B、吸收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存在饱和现象 C、常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抑制现象 D、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E、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答案:ABCDE 4、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有 A、药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过程 B、生理因素

C、药物的理化性质D、制剂因素答案:ABCD5、应用叠加法原理预测重复给药的前提是A、一次给药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动力学参数B、给药时间和剂量相同C、每次剂量的动力学性质各自独立D、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性质E、每个给药间隔内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可以不同答案:ACD三、判断题(10小题,共10分)1、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过效应。()答案:错2、巴比妥类药物为酶诱导剂,可促进其自身的代谢。()答案:对3、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特异性不强,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答案:对4、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结合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答案:错5、P450基因表达的P450酶系的氨基酸同源性大于50%视为同一家族。()答案:错6、替加氟为氟尿嘧啶的前药,其实替加氟本身就具有活性,在体内并不一定降解为氟尿嘧啶而发生作用。()答案:错7、肝清除率ER=0.7表示仅有30%的药物经肝脏清除,70%的药物经肝脏进入体循环。()答案:错8、当药物大部分代谢时,则可采用尿药速度法处理尿药排泄数据,求取消除速率常数。(()答案:错9、静注两种单室模型药物,剂量相同,分布容积大的血药浓度大,分布容积小的血药浓度小。()答案:错10、肾清除率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某药清除率值大,说明药物清除快。()答案:对四、填空题(10小题,共10分)试卷答案第5页(共9页)

试卷答案 第 5 页 (共 9 页) C、药物的理化性质 D、制剂因素 答案:ABCD 5、应用叠加法原理预测重复给药的前提是 A、一次给药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动力学参数 B、给药时间和剂量相同 C、每次剂量的动力学性质各自独立 D、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性质 E、每个给药间隔内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可以不同 答案:ACD 三、判断题(10 小题,共 10 分) 1、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过效应。( ) 答案:错 2、巴比妥类药物为酶诱导剂,可促进其自身的代谢。( ) 答案:对 3、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特异性不强,是 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 ) 答案:对 4、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结合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 ( ) 答案:错 5、P450 基因表达的 P450 酶系的氨基酸同源性大于 50%视为同一家族。( ) 答案:错 6、替加氟为氟尿嘧啶的前药,其实替加氟本身就具有活性,在体内并不一定降解为氟尿 嘧啶而发生作用。( ) 答案:错 7、肝清除率 ER=0.7 表示仅有 30%的药物经肝脏清除,70%的药物经肝脏进入体循环。 ( ) 答案:错 8、当药物大部分代谢时,则可采用尿药速度法处理尿药排泄数据,求取消除速率常数。 ( ) 答案:错 9、静注两种单室模型药物,剂量相同,分布容积大的血药浓度大,分布容积小的血药浓 度小。( ) 答案:错 10、肾清除率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某药清除率值大,说明药物清除快。( ) 答案:对 四、填空题(10 小题,共 10 分)

)、()和。1、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答案: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2、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运送至(的过程。答案:循环系统各脏器组织3、通常药物代谢被减慢的现象,称为()作用,能使代谢减慢的物质叫做C)。答案:酶抑制酶抑制剂4、药物在体内转运时,在体内瞬间达到分布平衡,且消除过程呈线性消除,则该药物属()模型药物。答案:单室)。5、静脉滴注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答案:药物的输入速度6、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与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过程叫做()过程。答案:一级速度7、二步法:首先对每一个体的数据进行药物动力学模型拟合,估算各参数,然后再求()和()等群体参数。本法要求对每例受试者采集血样本的次数较多通常为()个血样本,不易被患者接受。答案:各参数的均值,标准差10~208、生理药物动力模型参数分为生理解剖学参数和生化学参数两大类,生理解剖学参数主)和()和()。要包括()生化学参数主要包括(答案:血流速度组织容积药物的游离分数不清内在油除率表观分配系数9、随机效应包括()和个体自身变异。答案:个体间10、NONMEM是用于临床测得的()数据群体分析的数学方法和模型,利用()原理一步估算出各种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答案:稀疏扩展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五、名词解释(4小题,共8分)1、主动转运答案: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较低浓度向高浓度侧的转运。2、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答案:为了改善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其在胃肠道生理环境下灭活或避免缓、控释制剂因受胃肠道运动影响而导致吸收不完全或为了治疗胃肠道局部疾病、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等,需要将药物口服后直接输送到胃肠道某一特定部位吸收的制剂或给药系统。3、多药耐药:答案:外排转运器对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紫杉醇、长春碱等的外排作用会导致肿瘤细胞内药量减少,从而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大大下降的现象。4、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答案: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BCS试卷答案第6页(共9页)

试卷答案 第 6 页 (共 9 页) 1、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 ( )、( )和。 答案:白蛋白 α1-酸性糖蛋白 脂蛋白 2、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 )运送至( ) 的过程。 答案:循环系统 各脏器组织 3、通常药物代谢被减慢的现象,称为( )作用,能使代谢减慢的物质叫做 ( )。 答案:酶抑制 酶抑制剂 4、药物在体内转运时,在体内瞬间达到分布平衡,且消除过程呈线性消除,则该药物属 ( )模型药物。 答案:单室 5、静脉滴注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 )。 答案:药物的输入速度 6、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与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过程叫做( )过程。 答案:一级速度 7、二步法:首先对每一个体的数据进行药物动力学模型拟合,估算各参数,然后再求 ( )和( )等群体参数。本法要求对每例受试者采集血样本的次数较多, 通常为( )个血样本,不易被患者接受。 答案:各参数的均值,标准差 10~20 8、生理药物动力模型参数分为生理解剖学参数和生化学参数两大类,生理解剖学参数主 要包括( )和( )生化学参数主要包括( )和( )。 答案:血流速度 组织容积 药物的游离分数不清 内在油除率 表观分配系数 9、随机效应包括( )和个体自身变异。 答案:个体间 10、NONMEM 是用于临床测得的( )数据群体分析的数学方法和模型,利用 ( )原理一步估算出各种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 答案:稀疏 扩展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五、名词解释(4 小题,共 8 分) 1、主动转运 答案: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较低浓度向高浓度侧的转运。 2、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答案:为了改善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其在胃肠道生理环境下灭活或避免缓、控释制 剂因受胃肠道运动影响而导致吸收不完全或为了治疗胃肠道局部疾病、提高疗效、降低毒 副作用等,需要将药物口服后直接输送到胃肠道某一特定部位吸收的制剂或给药系统。 3、多药耐药: 答案:外排转运器对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紫杉醇、长春碱等的外排作用会导致肿瘤细胞 内药量减少,从而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大大下降的现象。 4、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答案: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BCS

依据溶解性与渗透性将药物分为四类:I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II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III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IV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六、问答题(4小题,共16分)1、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答案: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2、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哪些组织摄取药物最快?答案: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摄取药物的速度快。3、什么是达坪分数?静脉注射给药达坪分数与血管外给药达坪分数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答案:达坪分数是指第n次给药后的平均血药浓度C,与稳态平均血药浓度C相比,相当于稳态平均血药浓度C的分数,以fs(n)表示。静脉注射给药的达坪分数求算公式为:fs(m)=1-e-kr血管外给药过坪分数求算公式为:Jeac)=1-k.emr-ke"mka-k这是由于血管外给药时药物有一个吸收过程,吸收速率常数k。的大小会影响药物达到稳态的分数。只有当k。>>k,在T时吸收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才可以不考虑k。对fs(n)的影响,此时 fs(n)=1-e-nmkt。4、何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与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何区别?答案:有些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体内消除过程,并不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些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不同而改变,这种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nonlinearpharmacokinetics)。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特征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成正比。在线性药物动力学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消除速度常数及清除率与剂量无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关系,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的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的改变等。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则表现为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药物动力学参数如生物半衰期、清除率等表现为剂量依赖性。七、计算题(3小题,共21分)试卷答案第7页(共9页)

试卷答案 第 7 页 (共 9 页) 依据溶解性与渗透性将药物分为四类:I 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II 类为低溶解性 /高渗透性药物、III 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IV 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六、问答题(4 小题,共 16 分) 1、药物血桨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 答案: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 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 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 2、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哪些组织摄取药物最快? 答案: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 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 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摄取药物的速度快。 3、什么是达坪分数?静脉注射给药达坪分数与血管外给药达坪分数求算公式有何不同? 为什么? 答案:达坪分数是指第 n 次给药后的平均血药浓度 Cn 与稳态平均血药浓度 Css 相比,相当 于稳态平均血药浓度 Css 的分数,以 ss n( ) f 表示。 静脉注射给药的达坪分数求算公式为: ( ) 1 nk ss n f e−  = − 血管外给药过坪分数求算公式为: ( ) 1 n nk nk a ss n a k e ke f k k −  −  − = − − 这是由于血管外给药时药物有一个吸收过程,吸收速率常数 a k 的大小会影响药物达到稳态 的分数。只有当 a k k  ,在  时吸收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才可以不考虑 a k 对 ss n( ) f 的影响, 此时 ( ) 1 nk ss n f e−  = − 。 4、何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与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何区别? 答案:有些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体内消除过程,并不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其主要 表现为一些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不同而改变,这种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药物动力 学(nonlinear pharmacokinetics)。 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特征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成正比。在线性药物动力学中,药物 的生物半衰期、消除速度常数及清除率与剂量无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 比关系,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的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的改变等。而非线性 药物动力学则表现为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药物动力学参 数如生物半衰期、清除率等表现为剂量依赖性。 七、计算题(3 小题,共 21 分)

1、已知氨芋青霉素胶囊剂F为0.5,吸收半衰期为0.25h,消除半衰期为1.2h,表观分布容积为10L,若每隔6h口服给药500mg,试求从开始给药治疗38h的血药浓度?答案:解:由于T=6h,38h时为第7次给药后2h,已达稳态,即为求稳态2h的血药浓度0.693×0.5x5000.693,20.693x2110.251.2.e0.25(C.) ='e0.693x60.693x60.6930.69310x(0.251.2e0.251.2=10.15(μg / mg)2、在单室模型中,重复静脉注射给药,给药时间间隔为T,给药剂量为X。①求T=1/2和T=2tyz时的X:②达到50%、75%和90%的Xsx,需要多少个ty/2?X.X.答案:解:①X0.693-ki-04/21-e当t=t时,X=2X。:当t=2t2时,Xx=1.33X?nt=-3.32t/2 lg(1-fs(m))当s(n)=50%时,nt=-3.32/2 lg(1-0.5)=lu/2当fs(m)=75% 时,nt=-3.32tv/2lg(1-0.75)=2tu/2当 fs(n)=90%时,nt=-3.32t/2lg(1-0.9)=3.32tu/23、某药物在经典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属于双室模型,当静脉注射该药物1g时,得到下列药物浓度数据:r(h)00.1353. 05100. 51.01. 57. 5C(μg / ml)10065. 0310.044.932.291. 360.710.3828.69试用统计矩方法计算参数β、tu/2(B)、CL、V分别是多少?答案:解:对曲线最后四点进行线性回归(IgC→t),得:入=0.257(h-")试卷答案第8页(共9页)

试卷答案 第 8 页 (共 9 页) 1、已知氨苄青霉素胶囊剂 F 为0.5,吸收半衰期为0.25h,消除半衰期为1.2h,表观分布容 积为10L,若每隔6h 口服给药500mg,试求从开始给药治疗38h 的血药浓度? 答案:解:由于  = 6h ,38h 时为第7次给药后2h,已达稳态,即为求稳态2h 的血药浓度 0.693 0.693 2 2 1.2 0.25 0.693 0.693 6 6 1.2 0.25 0.693 0.5 500 0.25 1 1 ( ) ( ) 0.693 0.693 10 ( ) 1 1 0.25 1.2 10.15( / ) C e e ss e e g mg −  −  −  −    =  −   − − − = 2、在单室模型中,重复静脉注射给药,给药时间间隔为  ,给药剂量为 X0 。①求 1/ 2  = t 和 1/ 2  = 2t 时的 max ss X ;②达到50%、75%和90%的 max ss X ,需要多少个 1/ 2 t ? 答案:解:① 1/ 2 0 0 max 0.693 1 1 ss k t X X X e e   − −  = = − − 当 1/ 2  = t 时, max 0 2 ss X X = ;当 1/ 2  = 2t 时, max 0 1.33 ss X X = ② 1/ 2 ( ) 3.32 lg(1 ) ss n n t f  = − − 当 ( ) f ss n = 50% 时, 1/ 2 1/ 2 n t t  = − − = 3.32 lg(1 0.5) 当 ( ) f ss n = 75% 时, 1/ 2 1/ 2 n t t  = − − = 3.32 lg(1 0.75) 2 当 ( ) f ss n = 90% 时, 1/ 2 1/ 2 n t t  = − − = 3.32 lg(1 0.9) 3.32 3、某药物在经典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属于双室模型,当静脉注射该药物 1g 时,得到下列药 物浓度数据: r h( ) 0 0.135 0.5 1.0 1.5 3.0 5 7.5 10 C g ml ( / )  100 65.03 28.69 10.04 4.93 2.29 1.36 0.71 0.38 试用统计矩方法计算参数 1/ 2( ) ss 、t CL V  、 、 分别是多少? 答案:解:对曲线最后四点进行线性回归 (lg ) C t → ,得: 1  0.257( ) h − =

S, = AUC=Zm_=l(C.u +C,)+C, / =57.23(μg ml-.h)2ie02(u.Cu+1C)+(.+S, = AUMC-)=87.01(μg-ml-l.h2)2元nMRT,=AUMC/AUC=S,/S。=87.01/57.23=1.522(h)β=1/MRT,=1/1.522=0.657(h-")4/2(B) =0.693MRT, = 0.693×1.522 =1.05(h)CL=X./AUC=1x1000/57.23=17.47(L/h)V,-XAUMC=1x1000×87.01/57.232=26.6(L)AUC?试卷答案第9页(共9页)

试卷答案 第 9 页 (共 9 页) 1 1 1 0 1 0 1 1 1 2 1 1 1 0 1 0 1 1/ 2( ) ( ) / 57.23( ) 2 1 ( ) ( ) 87.01( ) 2 / / 87.01/ 57.23 1.522( ) 1/ 1/1.522 0.657( ) 0.6 n i i i i n i n i i n i i i i n i iv iv t t S AUC C C C g ml h t t C S AUMC t C t C t g ml h MRT AUMC AUC S S h MRT h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0 2 2 93 0.693 1.522 1.05( ) / 1 1000 / 57.23 17.47( / ) 1 1000 87.01/ 57.23 26.6( ) iv ss MRT h CL X AUC L h X AUMC V L AUC =  = = =  = = =   =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