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半导体工艺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课程总结回顾(半导体制造技术导论)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329
文件大小:3.17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Chapter 1 导论 Chapter 2 集成电路工艺介绍 Chapter 3 半导体基础 Chapter4 晶圆制造 Chapter 5 加热工艺 Chapter 6 光刻工艺 Chapter 7 等离子体的基础 Chapter 8 离子注入 Chapter 9 蚀刻 Chapter 11 金属化工艺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半导体制造技术导论 Chapter 1导论

半导体制造技术导论 Chapter 1导论

简介 ·第一个晶体管,AT&T贝尔实验室,1947 图1.世界上第一个固态锗制成的晶体管 3

3 简介 • 第一个晶体管,AT&T贝尔实验室, 1947 图1.世界上第一个固态锗制成的晶体管

发展历史 ·第一个单晶锗,1950 ·第一个单晶硅,1952 ·第一个集成电路组件,德州仪器,1958 晶体管发明之后,它的巨大应用前景已经越来越明 显,下一个目标是如何把晶体管、导线及其他器件高 校连接起来

4 发展历史 • 第一个单晶锗, 1950 • 第一个单晶硅, 1952 • 第一个集成电路组件, 德州仪器, 1958 晶体管发明之后,它的巨大应用前景已经越来越明 显,下一个目标是如何把晶体管、导线及其他器件高 校连接起来

1960年,仙童摄影机公司在硅晶圆 上制出的第一个集成电路 照片提供:Fairchild Semiconductor International 5

5 1960年,仙童摄影机公司在硅晶圆 上制出的第一个集成电路 照片提供:Fairchild Semiconductor International

2、硅(S) 20世纪60年代初,硅很快代替锗,原因: 1)硅非常容易氧化成高品质的SO2绝缘层 2)硅禁带宽度比锗大,器件具有更大工作温度范围 3)硅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大,是廉价半导体原材料 Earth's Crust:Si:2.771 x 105 ppm;Ge:1.8 ppm

2、硅(Si) 20世纪60年代初,硅很快代替锗,原因: 1)硅非常容易氧化成高品质的SiO2绝缘层 2)硅禁带宽度比锗大,器件具有更大工作温度范围 3)硅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大,是廉价半导体原材料 Earth's Crust: Si: 2.771 x 105 ppm; Ge:1.8 ppm

半导体技术发展趋势 ·1、器件微缩:集成电路的最小特征尺寸以13%年 递减 ·2、成本降低:对于DRAM成本减少一半两年 ·3、速度加快:未来1兆/秒速率数据处理和数值计 算 ·4、能耗降低:1959年至今,单位逻辑门的能耗下 降超过100万倍

半导体技术发展趋势 • 1、器件微缩:集成电路的最小特征尺寸以13%/年 递减 • 2、成本降低:对于DRAM成本减少一半/两年 • 3、速度加快:未来1兆/秒速率数据处理和数值计 算 • 4、能耗降低:1959年至今,单位逻辑门的能耗下 降超过100万倍

C组件的限制 ·原子大小:数个埃(A) ·形成一个组件需要一些原子 ·一般最后的限制在100A或10nm ·大概30个硅原子 8

8 IC组件的限制 • 原子大小: 数个埃( Å) • 形成一个组件需要一些原子 • 一般最后的限制在100Å或 10nm • 大概30 个硅原子

基本工艺步骤 1、氧化 SO2的作用:器件结构中的绝缘体,扩散或离子注入的 阻挡层,p-n结中界定结的区域。 干氧氧化:可获良好SSO,界面,生长氧化物薄层 湿氧氧化:氧化剂是氧和水蒸气的混合物,氧化速率高 适合生长厚的氧化层 2、光刻和刻蚀 光刻:用于界定p-n结的几何形状。 晶片-涂胶-前烘-曝光-显影-清洗-后烘-刻蚀-去除光刻胶 刻蚀:使用氢氟酸(HF)作为刻蚀液去除没有被光刻胶 保护的Si02表面

1、氧化 SiO2的作用:器件结构中的绝缘体,扩散或离子注入的 阻挡层,p-n 结中界定结的区域。 干氧氧化:可获良好Si- SiO2界面,生长氧化物薄层 湿氧氧化:氧化剂是氧和水蒸气的混合物,氧化速率高 适合生长厚的氧化层 2、光刻和刻蚀 光刻:用于界定 p-n 结的几何形状。 晶片-涂胶-前烘-曝光-显影-清洗-后烘-刻蚀-去除光刻胶 刻蚀:使用氢氟酸(HF)作为刻蚀液去除没有被光刻胶 保护的SiO2表面 基本工艺步骤

3、扩散和离子注入 扩散:没有被二氧化硅保护的半导体表面暴 露在相反类型的高浓度杂质中,杂质利用 固态扩散的方式进入半导体晶格中。 离子注入:掺杂粒子加速到高能量,注入半 导体内部。 4、金属化(欧姆接触和互连线) 物理或化学气相淀积形成金属薄膜一光刻 工艺来界定正面的连接点一晶片背面金属 化工艺处理,只是不光刻一低温退火增进 金属层、半导体之间的低电阻接触

3、扩散和离子注入 扩散:没有被二氧化硅保护的半导体表面暴 露在相反类型的高浓度杂质中,杂质利用 固态扩散的方式进入半导体晶格中。 离子注入:掺杂粒子加速到高能量,注入半 导体内部。 4、金属化(欧姆接触和互连线) 物理或化学气相淀积形成金属薄膜—光刻 工艺来界定正面的连接点—晶片背面金属 化工艺处理,只是不光刻—低温退火增进 金属层、半导体之间的低电阻接触

Oxide Gate Source Drain n+ n+ 1.晶体制造 2.加热工艺 Body 3. 光刻 4.等离子体 1.工艺集成 5.离子注入 2.集成电路制造 6. 刻蚀 半导体制造技术 7.CVD与薄膜沉积 8.金属化

1.晶体制造 2.加热工艺 3.光刻 4.等离子体 5.离子注入 6.刻蚀 7.CVD与薄膜沉积 8.金属化 1.工艺集成 2.集成电路制造 半导体制造技术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