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2 专业与职业

15.2专业与职业15.2.1专业和职业所谓专业,是一种学业的分类,是高等院校或者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学科分类或者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为了更好地适应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教育部于2000年9月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分为13个大类,270个专业。专业设置的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设置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符合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第二,专业设置的现实性与前瞻性,即从现实与未来的需要考虑,这是职业学院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生产的设备、产品和劳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使职业的演变越来越快,使每一个人面临多次转岗或者重新选择职业的考验。这就要求专业设置要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既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又适度超前考虑未来经济发展和职业分化的需要,随时调整或增加社会需求的专业。这样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第三,专业设置与国家产业分类、职业分类相适应,这是职业学校设置专业的重要依据。统计资料表明,职业学院就业对口率平均在50%左右,尽管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一定从事于专业一致的职业,但是学好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能够学习到将来可能用到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自己从事的第份正式职业如果就是原来所学的专业对提高个人发展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学毕业后,你可以从事你没有学过的专业,但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专业的时候,你要在非本专业上承担起相应的工作,那么你还要花费很大的个人代价(时间、精力、金钱),在求学之前认真选择专业,争取让自已的专业和毕业后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以尽量避免个人发展的弯路。专业和职业之间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的相关关系。其中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一对多的关系、多对一的关系、一一对应的关系。一对多就是指一个专业对应多个职业方向,这些专业一般是学习内容比较广博,发展方向可以分散的专业,比如哲学、历史、中文、经济学等专业:多对一就是不同的专业可以发展成为同一个职业方向,这种职业一般技术含量不高,但要求个人在实践中自已领悟和学习,比如业务开拓人员、新闻记者、企业管理人员等。一一对应则一般为技术性较强、专业分工明确的中职、高职类工科专业。15.2.2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按照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很多发达国家都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根据职业资格证书来决定你所从事
15.2 专业与职业 15.2.1 专业和职业 所谓专业,是一种学业的分类,是高等院校或者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学科分类或者生产部 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为了更好地适应 21 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 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教育部于 2000 年 9 月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分为 13 个大类,270 个专业。 专业设置的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专业设置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符合学校教育的人才培 养规格和培养目标。 第二,专业设置的现实性与前瞻性,即从现实与未来的需要考虑,这是职业学院专业设 置的主要依据。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生产的设备、产品和劳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使职业的演变 越来越快,使每一个人面临多次转岗或者重新选择职业的考验。这就要求专业设置要坚持现 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既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又适度超前考虑未来经 济发展和职业分化的需要,随时调整或增加社会需求的专业。这样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 间。 第三,专业设置与国家产业分类、职业分类相适应,这是职业学校设置专业的重要依据。 统计资料表明,职业学院就业对口率平均在 50%左右,尽管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一定 从事于专业一致的职业,但是学好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能够学习 到将来可能用到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自己从事的第 一份正式职业如果就是原来所学的专业对提高个人发展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学毕 业后,你可以从事你没有学过的专业,但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 来越专业的时候,你要在非本专业上承担起相应的工作,那么你还要花费很大的个人代价(时 间、精力、金钱),在求学之前认真选择专业,争取让自己的专业和毕业后从事的职业联系 起来。以尽量避免个人发展的弯路。 专业和职业之间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的相关关系。其中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一对多 的关系、多对一的关系、一一对应的关系。一对多就是指一个专业对应多个职业方向,这些 专业一般是学习内容比较广博,发展方向可以分散的专业,比如哲学、历史、中文、经济学 等专业;多对一就是不同的专业可以发展成为同一个职业方向,这种职业一般技术含量不高, 但要求个人在实践中自己领悟和学习,比如业务开拓人员、新闻记者、企业管理人员等。一 一对应则一般为技术性较强、专业分工明确的中职、高职类工科专业。 15.2.2 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 它是按照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 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 职业资格证书。 很多发达国家都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根据职业资格证书来决定你所从事

的职业和收入水平,没有证书是不能上岗的。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较晚,而且执行的也不彻底,这与国情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目前国家逐步规范职业资格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重要,职业类院校要求毕业生具有双证书,即毕业证和初级职业资格证书。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凡进行技术等级考核的工种,逐步实行“双证书(即毕业证书、等级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制度,并把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作为择优录用和上岗确定工资待遇的重要依据。”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应在获得岗位资格证书后上岗”。“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升学、文凭、职称对于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职业岗位资格考核机构,实施各种岗位的资格考试和资格证书制度”。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于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人才培养和合理使用结合起来,配套改革劳动人事与于部选拨制度。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入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遂步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原劳动部和人事部于1994年2月联合制定颁发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规定了今后国家职业资格的种类、资格证书体系、证书作用、取得方式等。1994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鉴定”。1996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依法抓紧制定国家职业标准,明确对各类劳动者的岗位要求,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继续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要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协调,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良好风气”。2000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6号令《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明确,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招用90个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工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需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自前,国家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职业资格鉴定体系,并在很多行业中,实现了资格准入制度,即必须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的规定。在一些行业中,采用了以证代评的机制,采用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职场的评审等工作,使收入直接与资格相联系
的职业和收入水平,没有证书是不能上岗的。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较晚,而且执行 的也不彻底,这与国情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目前国家逐步规范职业资格制度,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重要,职业类院校要求毕业生具有双证书,即毕业证 和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1991 年 10 月 17 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凡进 行技术等级考核的工种,逐步实行‘双证书’(即毕业证书、等级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制 度,并把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作为择优录用和上岗确定工资待遇的重要依据。” 1993 年 2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专 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应在获得岗位资格证书后上岗”。“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 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升学、文凭、职称对于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逐步建立 职业岗位资格考核机构,实施各种岗位的资格考试和资格证书制度”。 1993 年 11 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人才培养和合理使用结合起来,配套改革劳动人事与干部选 拔制度。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入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 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 国家原劳动部和人事部于 1994 年 2 月联合制定颁发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规定了今 后国家职业资格的种类、资格证书体系、证书作用、取得方式等。 1994 年 7 月 3 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 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 ‘先培训后上岗’的的 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 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1995 年实施的《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 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 能鉴定”。 1996 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 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999 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 出:“要依法抓紧制定国家职业标准,明确对各类劳动者的岗位要求,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 度,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继续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使学生树 立正确的择业观。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要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协调,在全社会实 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 际能力的良好风气”。 2000 年 3 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 6 号令《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明确,国家实 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招用 90 个技术 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工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需从取 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目前,国家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职业资格鉴定体系,并在很多行业中,实现了资格准入 制度,即必须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的规定。在一些行业中,采用了以证代评的 机制,采用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职场的评审等工作,使收入直接与资格相联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1 IT 热门人才.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1 IT热门人才.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含答案).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5 实践训练.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4 总结讨论.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4 总结讨论.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3 压力管理.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3 压力管理.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2 心理压力测试.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2 心理压力测试.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1 压力概述.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1 压力概述.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含答案).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三章 职业拓展 13.6 实践训练.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三章 职业拓展 13.6 实践训练.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三章 职业拓展 13.5 总结讨论.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三章 职业拓展 13.5 总结讨论.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三章 职业拓展 13.4 主动帮助别人.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2 专业与职业.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3 职业发展.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3 职业发展.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4 职业规划.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4 职业规划.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5 终身学习.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5 终身学习.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6 总结讨论.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6 总结讨论.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7 实践训练.pdf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 《人文地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共十章).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