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二)教学目的通过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不同人类社会发展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各阶段特点和演变规律以及人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培养学生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人文事象的能力,掌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三)教学内容人文地理学课程以人地关系为理论线索,以人为主体,建立了一个联系各基本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展现人文地理学的统一原理。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地关系理论,经济活动。人口、聚落、文化活动、旅游活动、政治活动、资源环境问题及区域发展与协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四)教学时数60学时(五)教学方式以课堂教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专题性讲座或专题讨论。二、本文绪论教学要点: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国内外人文地理学发展概况、人文地理学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及代表人物: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产生。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特征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的特征。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传统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教学要求:
《人文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不 同人类社会发展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各阶段特点和演变规律以及人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 差异,培养学生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人文事象的能力,掌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 方法。 (三)教学内容 人文地理学课程以人地关系为理论线索,以人为主体,建立了一个联系各基本人文地理要素或现 象的解释体系,展现人文地理学的统一原理。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地关系理论,经济活动。人 口、聚落、文化活动、旅游活动、政治活动、资源环境问题及区域发展与协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 实践问题。 (四)教学时数 60学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专题性讲座或专题讨论。 二、本文 绪 论 教学要点; 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国内外人文地理学发展概况、人文地理学不同发展阶段特点 及代表人物;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特征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国内外人文地理学发展概况、人文地理学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及代表人物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考核要求: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特征。第一章人地关系教学要点:了解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人地关系各理论的要点::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回顾。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人地矛盾的内涵。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人地关系各理论的要点;.使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考核要求:评价人地关系各理论的要点;分析人地矛盾的内涵;综合分析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要点: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的特点;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二节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工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三节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的特点;.使学生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国内外人文地理学发展概况、人文地理学不同发展阶段 特点及代表人物; . 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考核要求: 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第一章 人地关系 教学要点: 了解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人地关系各理论的要点;.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回顾。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人地矛盾的内涵。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教学要求: . 使学生了解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 . 使学生掌握人地关系各理论的要点; . 使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 考核要求: 评价人地关系各理论的要点;分析人地矛盾的内涵;综合分析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第二章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学要点: 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的特点;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工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教学要求: . 使学生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的特点; . 使学生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考核要求:综合分析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分析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以及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教学要点:了解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人口观;掌握世界人口分布、增长、构成、迁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人口结构与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移动。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后果。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人口观:.掌握世界人口分布、增长、构成、迁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考核要求:分析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综合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一一聚落教学要点:了解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掌握城市形成因素、城市职能及城市化的发展特征;熟练掌握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城市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职能结构。城市规模结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第二节村落村落的产生与发展。村落与环境。村落的类型。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
考核要求: 综合分析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分析农业经 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以及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教学要点: 了解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人口观;掌握世界人口分布、增长、构 成、迁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 人口结构与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移动。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后果。 教学要求: . 使学生了解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人口观; . 掌握世界人口分布、增长、构成、迁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考核要求: 分析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综合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效 应。 第四章 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教学要点: 了解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掌握城市形成因素、城市职能及城市化的发展特征;熟练掌握城市与区 域相互作用的原理。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职能结构。城市规模结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二节 村落 村落的产生与发展。村落与环境。村落的类型。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原理。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教学要求:.了解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掌握城市形成因素、城市职能及城市化的发展特征:熟练掌握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考核要求:分析村落的类型及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领会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要点:了解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掌握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理解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人文化系统一一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文化与文化系统。第二节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与地理环境。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第三节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文化扩散。文化区。第四节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一一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及其构成。文化景观的研究。第五节民族地域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民族体。民族体形成的源地与迁移。教学要求::了解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掌握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理解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考核要求:综合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分析民族体与地理环境的综合关系;领会文化与文化景观的概念。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要点:掌握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的规律;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理解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原理。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教学要求: . 了解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 掌握城市形成因素、城市职能及城市化的发展特征; . 熟练掌握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 考核要求: 分析村落的类型及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领会城市与区域相 互作用的原理。 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学要点: 了解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掌握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理解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 动关系。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 人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文化与文化系统。 第二节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文化与地理环境。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节 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 文化扩散。文化区。 第四节 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及其构成。文化景观的研究。 第五节 民族地域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 民族体。民族体形成的源地与迁移。 教学要求: . 了解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 . 掌握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 . 理解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考核要求: 综合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分析民族体与地理环境的综合关系;领会文化与文化景观 的概念。 第六章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学要点: 掌握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的规律;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理解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休闲活动。旅游活动。第二节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旅游资源。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三节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作用和影响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教学要求:掌握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的规律;: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理解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核要求:分析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领会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的规律。第七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福教学要点:了解政治活动的基本概念、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以及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背景;理解国际冲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政治活动概述政治、政治活动、政治系统。国家及其空间政治行为。第二节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领土与政治活动。自然资源条与政治实力。政治活动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调控和于预。第三节文化与政治语言与政治。民族、民族主义与政治。宗教与政治。科技进步与政治。国际冲突与地理环境第四节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当今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中国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背景。教学要求:1、了解政治活动的基本概念、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以及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背2、理解国际冲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核要求: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 休闲活动。旅游活动。 第二节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旅游资源。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 第三节 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作用和影响 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教学要求: . 掌握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的规律; . 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 理解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考核要求: 分析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领会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的规律。 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学要点: 了解政治活动的基本概念、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以及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背景;理解国际冲突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活动概述 政治、政治活动、政治系统。国家及其空间政治行为。 第二节 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 领土与政治活动。自然资源条与政治实力。政治活动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调控和干预。 第三节 文化与政治 语言与政治。民族、民族主义与政治。宗教与政治。科技进步与政治。国际冲突与地理环境。 第四节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当今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中国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背景。 教学要求: 1、了解政治活动的基本概念、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以及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背 2、理解国际冲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考核要求:

分析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政治生活的影响: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第八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要点: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及表现;理解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理。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自然资源的概念。正确的自然资源观。第二节世界资源问题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世界资源问题的主要表现。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及表现.理解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理。考核要求: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第九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教学要点: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理解各种环境观的内涵。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环境悲观论。环境乐观论。环境可持续发展论。第二节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第三节人类与环境协调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和立法。加快知识经济的步伐,保护资源与环境。教学要求::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理解各种环境观的内涵。考核要求:综合分析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十章区域发展与协调教学要点:
分析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政治生活的影响;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第八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要点: 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及表现;理解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理。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 自然资源的概念。正确的自然资源观。 第二节 世界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世界资源问题的主要表现。 教学要求: . 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及表现; . 理解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理。 考核要求: 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要点: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理解各种环境观的内涵。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观 环境悲观论。环境乐观论。环境可持续发展论。 第二节 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协调 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和立法。加快知识经济的步伐,保 护资源与环境。 教学要求: .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理解各种环境观的内涵。 考核要求: 综合分析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 区域发展与协调 教学要点:

了解影响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因素;掌握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观点;·理解区域协调论的理论基础。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区域的时空完备性。区域共同体。第二节区域发展与演变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基本问题。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影响因素。区域演变价段与区域发展类型。第三节区域协调区域协调论。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观。教学要求::了解影响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因素;.掌握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观点;:理解区域协调论的理论基础考核要求:评价区域发展演变的基本观点:综合分析区域协调论的理论基础。三、参考书目:1、王恩涌主编,《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张文奎等,《人文地理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1993年。3、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导论》,测绘出版社,1995年。4、王恩涌等,《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5、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四、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观看相关教学录象片。五、课外学习课外读书1、目标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阅读书目(1)、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导论.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2)、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第三版.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陈才,陈慧琳.人文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保继刚.旅游地理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5)、吴传均主编.人文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了解影响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因素;掌握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观点;·理解区域协调论的理论基 础。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区域的时空完备性。区域共同体。 第二节 区域发展与演变 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基本问题。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影响因素。区域演变价段与区域发展类型。 第三节 区域协调 区域协调论。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观。 教学要求: . 了解影响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因素; . 掌握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观点; . 理解区域协调论的理论基础 考核要求: 评价区域发展演变的基本观点;综合分析区域协调论的理论基础。 三、参考书目: l、王恩涌主编,《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张文奎等,《人文地理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1993年。 3、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导论》,测绘出版社,1995年。 4、王恩涌等,《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5、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6、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7、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四、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观看相关教学录象片。 五、课外学习 课外读书 1、目标 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阅读书目 (1)、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导论.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2)、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第三版.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才,陈慧琳.人文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保继刚.旅游地理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 (5)、吴传均主编.人文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6)、R.J约翰斯顿英1,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鲍觉民《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出版社(8)、吴传均《人文地理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9)、李旭旦《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0)、阿德芒戎(法)(著),葛以德(译)《人文地理学问题》商务印书馆,1993(11)、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12)、王恩涌主编,《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3)、王恩涌等,《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4)、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5)、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6)、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7)、R.J约翰斯顿[英],哲学与人文地理(第二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8)、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人文地理》期刊3、学习要求1)、必读书目:(1)、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导论.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2)、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第三版.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陈才,陈慧琳.人文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保继刚.旅游地理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5)、吴传均主编.人文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6)、R.J约翰斯顿[英],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必须书写读书笔记。2)、选读书目:(1)、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人文地理》期刊(2)、吴传均《人文地理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3)、李旭旦《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4)、阿德芒戎(法)(著),葛以德(译)《人文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6)、王恩涌主编,《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王恩涌等,《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8)、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1)、RJ约翰斯顿[英],哲学与人文地理(第二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鲍觉民《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出版社4、时间安排课外时间。5、评价方式每周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二)、课外讨论1、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讨论内容
(6)、R.J约翰斯顿[英],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鲍觉民《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出版社. (8)、吴传均《人文地理研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 (9)、李旭旦《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0)、阿·德芒戎(法)(著),葛以德(译)《人文地理学问题》商务印书馆,1993. (11)、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12)、王恩涌主编,《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王恩涌等,《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14)、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6)、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17)、R.J约翰斯顿[英],哲学与人文地理(第二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8)、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 《人文地理》期刊 3、学习要求 1)、必读书目: (1)、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导论.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2)、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第三版.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才,陈慧琳.人文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保继刚.旅游地理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 (5)、吴传均主编.人文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6)、R.J约翰斯顿[英],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必须书写读书笔记。 2)、选读书目: (1)、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 《人文地理》期刊 (2)、吴传均《人文地理研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 (3)、李旭旦《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阿·德芒戎(法)(著),葛以德(译)《人文地理学问题》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3. (5)、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6)、王恩涌主编,《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7)、王恩涌等,《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8)、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9)、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11)、R.J约翰斯顿[英],哲学与人文地理(第二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鲍觉民《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出版社. 4、时间安排 课外时间。 5、评价方式 每周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二)、课外讨论 1、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内容

(1)”国家有机体”学说是否有其合理的一面?(2)以梅塞德斯一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为例,论述经济地理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所面临的新任务(3)讨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论述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就八十年代未以来前苏联、东欧政治地图的变化,论述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主要因素。3、讨论要求搜集相关资料,分组讨论。4、时间安排各章教学工作完成后。5、评价方式分优、良、中、差记入平时成绩。(三)、实践活动1、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实践内容参观相关人文景观。3、实践要求(1)、了解该人文景观的历史和现状。(2)、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分析和总结该景观的存在意义。4、时间安排课外时间。5、评价方式记入平时成绩。(四)课外作业1、目标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理解和运用。2、作业内容(1)CBD在特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将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哪些促进作用?(3)市、镇、村一般应如何划分?(4)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困扰人类的"资源危机"当前是否已经得到了缓解?为什么?(5)旅游地主要有哪些类型?试举例说明旅游地规划开发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6)地缘政治学作为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对政治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哪些重要作用?其自身存在着哪些不足?(7)行为论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应如何运用行为论的方法?(8)现代社会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9)高速公路建设对生产布局会产生哪些影响?(10)中心地理论在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3、作业要求
(1)"国家有机体"学说是否有其合理的一面? (2)以梅塞德斯—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为例,论述经济地理学在全球经济一体 化时代所面临的新任务 (3)讨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论述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就八十年代未以来前苏联、东欧政治地图的变化,论述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竞争中取 得优势的主要因素。 3、讨论要求 搜集相关资料,分组讨论。 4、时间安排 各章教学工作完成后。 5、评价方式 分优、良、中、差记入平时成绩。 (三)、实践活动 1、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践内容 参观相关人文景观。 3、实践要求 (1)、了解该人文景观的历史和现状。 (2)、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分析和总结该景观的存在意义。 4、时间安排 课外时间。 5、评价方式 记入平时成绩。 (四)课外作业 1、目标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理解和运用。 2、作业内容 (1)CBD在特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将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3)市、镇、村一般应如何划分? (4)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困扰人类的"资源危机"当前是否已经得到了缓解?为什么? (5)旅游地主要有哪些类型?试举例说明旅游地规划开发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6)地缘政治学作为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对政治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哪些重要作用?其自身 存在着哪些不足? (7)行为论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应如何运用行为论的 方法? (8)现代社会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9)高速公路建设对生产布局会产生哪些影响? (10)中心地理论在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3、作业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安排4每两周交一次作业。5、评价方式批阅为主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4、时间安排 每两周交一次作业。 5、评价方式 批阅为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7 实践训练.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6 总结讨论.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6 总结讨论.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5 终身学习.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5 终身学习.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4 职业规划.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4 职业规划.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3 职业发展.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3 职业发展.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2 专业与职业.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2 专业与职业.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1 IT 热门人才.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 15.1 IT热门人才.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含答案).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第十五章 设计生涯.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5 实践训练.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4 总结讨论.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4 总结讨论.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3 压力管理.pdf
- 《IT职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十四章 化解压力 14.3 压力管理.pdf
- 《人文地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共十章).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