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7
文件大小:2.4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教案及讲义建筑结构抗震第十六讲河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教案及讲义 建筑结构抗震 第十六讲 河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教案16授课专业课程名称《建筑结构抗震》土木工程授课内容第六章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知识了解结构隔震设计及结构消能及阻尼减震设计基本知识:目标教了解结构被动控制调谐减震体系以及结构主动控制体系等基本知识;学能力使学生了解结构抗震发展新趋势目目标标德育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目标重点隔震,结构消能及阻尼减震,结构被动控制体系以及结构主动控制体系基本概念教材难点隔震的原理分析关键抗震设计规范教学设备多媒体、自制教学课件教教法结合规范,图表展示,以感观启发,分层次教学学方学法规范→查表→总结→思考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调控学生活动时间2"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导入新课复习教师提问,学生思考,5"1、结构隔震设计及结构消能及阻尼减震设计教师边演示课件内容边讲叙,出现图片时,提出基本知识:新授75°问题,让学生回答,之后2、结构被动控制调谐减震体系以及结构主动控制体系等基本知识;给出正确答案。8"课堂练习给出思考题、判断题分别让学生回答。课后小结学生总结→教师归纳5'隔震及减震设计要点作业5通过课件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了相关的教研室主任签字基本知识,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了教学目标要课堂评价求,教学效果较好。做到结合规范教学,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效果较好

教案 16 课程名称 《建筑结构抗震》 授课专业 土木工程 授课内容 第六章 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了解结构隔震设计及结构消能及阻尼减震设计基本知识; 了解结构被动控制调谐减震体系以及结构主动控制体系等基本知识; 能力 目标 使学生了解结构抗震发展新趋势 德育 目标 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 材 分 析 重点 隔震,结构消能及阻尼减震,结构被动控制体系以及结构主动控制体系基本概念 难点 隔震的原理 关键 抗震设计规范 教学设备 多媒体、自制教学课件 教 学 方 法 教法 结合规范,图表展示,以感观启发,分层次教学 学法 规范→查表→总结→思考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学生活动 时间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2’ 导入新课 复习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5’ 新授 1、结构隔震设计及结构消能及阻尼减震设计 基本知识; 2、结构被动控制调谐减震体系以及结构主动 控制体系等基本知识; 教师边演示课件内容边 讲叙,出现图片时,提出 问题,让学生回答,之后 给出正确答案。 75’ 课堂练习 给出思考题、判断题 分别让学生回答。 8’ 课后小结 隔震及减震设计要点 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5’ 作业 5’ 课堂评价 通过课件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了相关的 基本知识,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了教学目标要 求,教学效果较好。做到结合规范教学,达到了教学目标 要求,教学效果较好。 教研室主任签字

讲义166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6.1结构抗囊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由震源产生的地震力,通过一定途径传递到建筑物所在场地,引起结构的地震反应。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地震位移反应沿高度从下向上逐级加大,而地震内力则自上而下逐级增加。当建筑结构某些部分的地震力超过该部分所能承受的力时,结构就将产生破坏。在抗震设计的早期,人们曾企图将结构物设计为“刚性结构体系”。这种体系的结构地震反应接近地面地震运动,一般不发生结构强度破坏。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材料的浪费诚如著名的地震工程专家Rosenblatt所说的那样:“为了满足我们的要求,人类所有财富可能都是不够的,大量的一般结构将成为碉堡。”作为刚性结构体系的对立体系,人们还设想了“柔性结构体系”,即通过大大减少结构物的刚性来避免结构与地面运动发生类共振,从而减轻地震力。但是,这种结构体系在地震动作用下结构位移过大,在较小的地震时即可能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同时,将各类工程结构都设计为柔性结构体系,也存在实践上的困难。长期的抗震工程实践证明:将一般股结构物设计为“延性结构”是合宜的。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坏而不倒”,这就是对“延性结构体系”的基本要求。在现代抗震设计中,实现延性结构体系设计是工程师所追求的抗震基本目标。然而,延性结构体系的结构,仍然是处于被动地抵御地震作用的地位。对于多数建筑物,当遭遇相当于当地基本烈度的地震袭击时,结构即可能进入非弹性破坏状态,从而导致建筑物装修与内部设备的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某些生命线工程(如电力、通讯部门的核心建筑,结构及内部设备的破坏可以导致生命线网络的瘫痪,所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所以,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各种昂贵设备在建筑物内部配置的增加,延性结构体系的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局限性。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各国地震工程学家一直在寻求新的结构抗震设计途径。以隔震、减震、制振技术为特色的结构控制设计理论与实践,便是这种努力的结果。隔震,是通过某种隔离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以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等类型。减震,是通过采用一定的耗能装置或附加子结构吸收或消耗地震传递给主体结构的能量,从而减轻结构的振动。减震方法主要有耗能减震、吸振减震、冲击减震等类型。狭义的制振技术又称结构主动控制。它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主动地给结构施加控制力,以期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目前,结构隔震技术已基本进入实用阶段,而对于减震与制振技术,则正处于研究、探索并部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时期。6.2隔麗原理与方法6.2.1隔震原理

讲义 16 6 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 6.1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由震源产生的地震力,通过一定途径传递到建筑物所在场地,引起结构的地震反应。一 般来说,建筑物的地震位移反应沿高度从下向上逐级加大,而地震内力则自上而下逐级增加。 当建筑结构某些部分的地震力超过该部分所能承受的力时,结构就将产生破坏。 在抗震设计的早期,人们曾企图将结构物设计为“刚性结构体系”。这种体系的结构地 震反应接近地面地震运动,一般不发生结构强度破坏。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材料的浪费, 诚如著名的地震工程专家 Rosenblatt 所说的那样:“为了满足我们的要求,人类所有财富可 能都是不够的,大量的一般结构将成为碉堡。”作为刚性结构体系的对立体系,人们还设想 了“柔性结构体系”,即通过大大减少结构物的刚性来避免结构与地面运动发生类共振,从 而减轻地震力。但是,这种结构体系在地震动作用下结构位移过大,在较小的地震时即可能 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同时,将各类工程结构都设计为柔性结构体系,也存在实践上的困难。 长期的抗震工程实践证明:将一般结构物设计为“延性结构”是合宜的。通过适当控制结构 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 通过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坏而不倒”,这就是对“延性结构体系” 的基本要求。在现代抗震设计中,实现延性结构体系设计是工程师所追求的抗震基本目标。 然而,延性结构体系的结构,仍然是处于被动地抵御地震作用的地位。对于多数建筑物, 当遭遇相当于当地基本烈度的地震袭击时,结构即可能进入非弹性破坏状态,从而导致建筑 物装修与内部设备的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某些生命线工程(如电力、通讯部门 的核心建筑),结构及内部设备的破坏可以导致生命线网络的瘫痪,所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 估量。所以,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各种昂贵设备在建筑物内部配置的增加,延性结构体 系的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局限性。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各国地震工程学家一直在寻求新的结构 抗震设计途径。以隔震、减震、制振技术为特色的结构控制设计理论与实践,便是这种努力 的结果。 隔震,是通过某种隔离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以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隔震方 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等类型。 减震,是通过采用一定的耗能装置或附加子结构吸收或消耗地震传递给主体结构的能 量,从而减轻结构的振动。减震方法主要有耗能减震、吸振减震、冲击减震等类型。 狭义的制振技术又称结构主动控制。它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主动地给结构施加控制力, 以期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目前,结构隔震技术已基本进入实用阶段,而对于减震与制振技术,则正处于研究、探 索并部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时期。 6.2 隔震原理与方法 6.2.1 隔震原理

这里主要介绍基底隔震方法。基底隔震的基本思想是在结构物地面以上部分的底部设置隔震层,使之与固结于地基中的基础顶面分离开,从而限制地震动向结构物的传递。大量试验研究工作表明:合理的结构隔震设计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左右,从而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破坏,提高结构物的地震安全性。隔震的技术原理可以用图8.1进一步阐明。图中所示为一般的地震反应谱。首先,隔震层通常具有较大的阻尼,从而使结构所受地震作用较非隔震结构有较大的衰减。其次,隔震层具有很小的侧移刚度,从而大大延长了结构物的周期,因而,结构加速度反应得到进一步降低(图8.1a)。与此同时,结构位移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图6.1b)。反反1普通中低层建筑物-阻尼的增加应位加移普通中低速阻尼的增加度层建筑物隔震:周期延Y减振:附长+阻尼增加I加阻尼隔震:周期延酒减振:附加阻尼长+阻尼增加1To周期T:ToT周期(b)位移反应谱(a)加速度反应谱图6-1隔震原理鉴于上述技术原理,在进行基底隔震结构设计时应注意:1:在满足必要的竖向承载力的前提下,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应尽可能小,以使结构周期尽可能远离地震动的卓越周期范围:2.保证隔震结构在强风作用下不致有太大的位移。为此,通常要求在隔震结构系统底部安装风稳定装置或用阻尼器与隔震装置联合构成基底隔震系统。6.2.2隔震分析模型隔震建筑系统的动力分析模型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单质点模型、多质点模型甚至空间分析模型。当上部结构侧移刚度远大于隔震层的水平刚度时,可以近似认为上部结构是一个风体,从而将隔震结构简化为单质点模型进行分析,其动力平衡方程形式为(6.1)mx+cx+kx=-mx式中,m一结构的总质量:c,k一隔震层的阻尼系数和水平刚度:mn戈xx一上部简化刚体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速度与位移:Mn-1x。一地面加速度过程。当要求分析上部结构的细部地震反应时,可以采用多质点模型或空m2间分析模型。这些模型可视为在常规结构分析模型底部加入隔震层简化mi模型的结果。例如,对于多质点模型,隔震层可用一个水平刚度为k,Kr阻尼系数为C的结构层简化之(图6-2)。Sea

普通中低层建筑物 阻尼的增加 隔震:周期延 长+阻尼增加 周期 减振:附 加阻尼 反 应 加 速 度 (a) 加速度反应谱 钢板 反 应 位 移 减振:附加阻尼 阻尼的增加 (b) 位移反应谱 普通中低 层建筑物 周期 隔震:周期延 长+阻尼增加 图8-1 隔震原理 图8-2 隔震结构计算简图 这里主要介绍基底隔震方法。基底隔震的基本思想是在结构物地面以上部分的底部设 置隔震层,使之与固结于地基中的基础顶面分离开,从而限制地震动向结构物的传递。大量 试验研究工作表明:合理的结构隔震设计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降低 60%左 右,从而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破坏,提高结构物的地震安全性。 隔震的技术原理可以用图 8.1 进一步阐明。图中所示为一般的地震反应谱。首先,隔震 层通常具有较大的阻尼,从而使结构所受地震作用较非隔震结构有较大的衰减。其次,隔震 层具有很小的侧移刚度,从而大大延长了结构物的周期,因而,结构加速度反应得到进一步 降低(图 8.1a)。与此同时,结构位移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图 6.1b)。 图 6-1 隔震原理 鉴于上述技术原理,在进行基底隔震结构设计时应注意: 1.在满足必要的竖向承载力的前提下,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应尽可能小,以使结构周期尽 可能远离地震动的卓越周期范围; 2.保证隔震结构在强风作用下不致有太大的位移。为此,通常要求在隔震结构系统底部安 装风稳定装置或用阻尼器与隔震装置联合构成基底隔震系统。 6.2.2 隔震分析模型 隔震建筑系统的动力分析模型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单质点模型、多质点模型甚至空间分 析模型。当上部结构侧移刚度远大于隔震层的水平刚度时,可以近似认为上部结构是一个刚 体,从而将隔震结构简化为单质点模型进行分析,其动力平衡方程形式为 g m  x  + cx  + kx = −m  x  (6.1) 式中, m —结构的总质量; c, k —隔震层的阻尼系数和水平刚度;  x  , x  , x —上部简化刚体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速度与位移; g  x  —地面加速度过程。 当要求分析上部结构的细部地震反应时,可以采用多质点模型或空 间分析模型。这些模型可视为在常规结构分析模型底部加入隔震层简化 模型的结果。例如,对于多质点模型,隔震层可用一个水平刚度为 k , 阻尼系数为 c 的结构层简化之(图 6-2)

图6-2简化模型其中,水平动刚度计算式为(6.2)K.K=式中:N一一隔震支座数量;K,一一第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动刚度。等效粘滞阻尼比计算式为:NZK5.g=(6.3)Kh式中:,一一第i个隔震支座的等效粘滞阻尼比。这样,就可以采用本书第三章所述的时程分析方法进行隔震结构系统的地震反应分析。显然,也可以采用反应谱方法进行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但这时采用的反应谱应是经过阻尼比调整后的反应谱曲线。采用隔震装置的隔震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概念来反映这一特点,且规定:隔震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采用矩形分布,水平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采用非隔震结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乘积。而水平向减震系数可根据结构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情况下的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按表6-1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宜低于0.25,且隔震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结构在6度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表 6-1层间剪力最大比值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对应关系0.530.350.260.18层间剪力最大比值0.500.25水平向减震系数0.750.386.2.3常用隔震装置1.橡胶支座隔震橡胶支座是最常见的隔震装置。常见的橡胶支座分为钢板叠层橡胶支座、铝芯橡胶支座、石墨橡胶支座等类型。钢板叠层橡胶支座由橡胶片和薄钢板叠合而成(图6-3)。由于薄钢板对橡胶片的横向变形有限制作用,因而使支座竖向刚度较纯橡胶支座大大增加。支座的橡胶层总厚度越小,所能承受的竖向荷载越大。为了提高叠层橡胶支座的阻尼,发明了铝芯橡胶支座(图6-4)这种隔震支座在叠层橡胶支座中间钻孔灌入铝芯而成。铝芯可以提高支座大变形时的吸能能力。一般说来,普通叠层橡胶支座内阻尼较小,常需配合阻尼器一起使用,而铝芯橡胶支座由于集隔震器与阻尼器于一身,因而可以独立使用。在天然橡胶中加入石墨,也可以大幅度橡胶支座的阻尼,但石墨橡胶支座在实际中应用还不多

其中,水平动刚度计算式为, = = N i Kh Ki 1 (6.2) 式中: N ——隔震支座数量; Ki ——第 i 个隔震支座的水平动刚度。 等效粘滞阻尼比计算式为: h N i i i eq K K = = 1   (6.3) 式中: i  ——第 i 个隔震支座的等效粘滞阻尼比。 这样,就可以采用本书第三章所述的时程分析方法进行隔震结构系统的地震反应分析。 显然,也可以采用反应谱方法进行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但这时采用的反应谱应是经过 阻尼比调整后的反应谱曲线。 采用隔震装置的隔震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我国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采用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概念来反映这一特点,且规定:隔震结构水平地震作用 沿高度采用矩形分布,水平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采用非隔震结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乘积。而水平向减震系数可根据结构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情况下的层间剪 力的最大比值按表 6-1 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宜低于 0.25,且隔震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不得低于非隔震结构在 6 度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表 6-1 层间剪力最大比值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对应关系 层间剪力最大比值 0.53 0.35 0.26 0.18 水平向减震系数 0.75 0.50 0.38 0.25 6.2.3 常用隔震装置 1.橡胶支座隔震 橡胶支座是最常见的隔震装置。常见的橡胶支座分为钢板叠层橡胶支座、铝芯橡胶支座、 石墨橡胶支座等类型。 钢板叠层橡胶支座由橡胶片和薄钢板叠合而成(图 6-3)。由于薄钢板对橡胶片的横向 变形有限制作用,因而使支座竖向刚度较纯橡胶支座大大增加。支座的橡胶层总厚度越小, 所能承受的竖向荷载越大。为了提高叠层橡胶支座的阻尼,发明了铝芯橡胶支座(图 6-4), 这种隔震支座在叠层橡胶支座中间钻孔灌入铝芯而成。铝芯可以提高支座大变形时的吸能能 力。一般说来,普通叠层橡胶支座内阻尼较小,常需配合阻尼器一起使用,而铝芯橡胶支座 由于集隔震器与阻尼器于一身,因而可以独立使用。在天然橡胶中加入石墨,也可以大幅度 橡胶支座的阻尼,但石墨橡胶支座在实际中应用还不多。 图 6-2 简化模型

奶板操胶1燥胶2焊芯3.钢片图6-3层橡胶支座图6-4铅芯橡胶支座通常使用的橡胶支座,水平刚度是竖向刚度的1%左右,且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变形特征(图6-5)。当小变形时,其刚度很大,这对建筑结构的抗风性能有利。当大变形时,橡胶的剪切刚度可下降至初始刚度的1/5~1/4,这就会进一步降低结构频率,减少结构反应。当橡胶剪应变超过50%以后,刚度又逐渐有所回升,这又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对防止建筑的过量位移有好处。力4ku位移图6-5橡胶支座变形特性橡胶支座隔震装置的设计的关键是合理确定隔震支座承受的应力。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隔震层各橡胶隔震支座,考虑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组合的竖向平均压应力设计值不应超过表6-2的规定。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表 6-2橡胶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限值建筑类别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101215平均压应力(Mpa)注:1.对需验算倾覆的结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应包括水平地震作用效应:2.对需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效应;隔震支座对应于罕遇地震水平剪力的水平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u, ≤[u, ] (6.4)

通常使用的橡胶支座,水平刚度是竖向刚度的 1%左右,且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变形特征 (图 6-5)。当小变形时,其刚度很大,这对建筑结构的抗风性能有利。当大变形时,橡胶 的剪切刚度可下降至初始刚度的 1/5~1/4,这就会进一步降低结构频率,减少结构反应。当 橡胶剪应变超过 50%以后,刚度又逐渐有所回升,这又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对防止建筑的 过量位移有好处。 力 e k p k uy 位移 图 6-5 橡胶支座变形特性 橡胶支座隔震装置的设计的关键是合理确定隔震支座承受的应力。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规定:隔震层各橡胶隔震支座,考虑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组合的竖向平均压应力设计值不 应超过表 6-2 的规定。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 表 6-2 橡胶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限值 建筑类别 甲类建筑 乙类建筑 丙类建筑 平均压应力(Mpa) 10 12 15 注:1. 对需验算倾覆的结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应包括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2. 对需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效应; 隔震支座对应于罕遇地震水平剪力的水平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   ui  ui (6.4)

(6.5)u, =βue式中,u一一罕遇地震作用下,第i个隔震支座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u]一一第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对橡胶隔震支座,不应超过该支座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各橡胶层总厚度3.0倍二者的较小值:u。一一罕遇地震下隔震层质心处或不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β一一第i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应取考虑扭转和不考虑扭转时i支座计算位移的比值;当隔震层以上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两个主轴方向均无偏心时,边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不应小于1.15。2.其它隔震装置除了比较成熟的橡胶支座隔震装置,人们还研究、探索了其它各类隔震装置。略举数例。图6-6为一滚珠隔震装置,该装置是在一个直径为50cm的高光洁度的圆钢盘内,安放400个直径为0.97cm的钢珠。钢珠用钢箍圈住,不致散落,上面再覆盖钢盘。该装置已用手墨西哥城内一座五层钢筋混凝王框架结构的学校建筑中,安放在房屋底层柱脚和地下室柱顶之间。为保证不在风载下产生过大的水平位移,在地下室采用了交叉钢拉杆风稳定装置。房屋底部混凝土块木块弹性罩钢箍混凝土块5S0000.000.00钢板钢板涂珠混凝土块基瑞果图6-6滚珠隔震装置图6-7是一种摇摆隔震支座。在杯形基础内设一个上下两端有竖孔的双圆筒摇摆体。竖孔内穿预应力钢丝束并锚固在基础和上部盖板上,起到压紧摇摆体和提供复位力的作用。在摇摆体和基础壁之间填以沥青或散粒物,可为振动时提供阻尼。经试验证实:当地面加速度幅值达330cm/s2时,被隔震房屋的加速度反应被降低到无隔震反应的1/3左右。我国山西省的悬空寺,历史上经历多次大地震而仍完整无损。分析认为是其特有的支撑木柱起到了摇摆支座隔震的作用

房屋底部 混凝土块 钢箍 木块 混凝土块 弹性罩 钢板 混凝土块 钢板 滚珠 基础梁 图8-6 滚珠隔震装置 ui =  iuc (6.5) 式中, i u ——罕遇地震作用下,第 i 个隔震支座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   ui ——第 i 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对橡胶隔震支座,不应超过该支座有 效直径的 0.55 倍和支座各橡胶层总厚度 3.0 倍二者的较小值; c u ——罕遇地震下隔震层质心处或不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  i ——第 i 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应取考虑扭转和不考虑扭转时 i 支座计 算位移的比值;当隔震层以上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两个主轴方向均无偏心时,边 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不应小于 1.15。 2.其它隔震装置 除了比较成熟的橡胶支座隔震装置,人们还研究、探索了其它各类隔震装置。略举数例。 图 6-6 为一滚珠隔震装置,该装置是在一个直径为 50cm 的高光洁度的圆钢盘内,安放 400 个直径为 0.97cm 的钢珠。钢珠用钢箍圈住,不致散落,上面再覆盖钢盘。该装置已用 于墨西哥城内一座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学校建筑中,安放在房屋底层柱脚和地下室柱 顶之间。为保证不在风载下产生过大的水平位移,在地下室采用了交叉钢拉杆风稳定装置。 图 6-6 滚珠隔震装置 图 6-7 是一种摇摆隔震支座。在杯形基础内设一个上下两端有竖孔的双圆筒摇摆体。竖 孔内穿预应力钢丝束并锚固在基础和上部盖板上,起到压紧摇摆体和提供复位力的作用。在 摇摆体和基础壁之间填以沥青或散粒物,可为振动时提供阻尼。经试验证实:当地面加速度 幅值达 330cm/s2 时,被隔震房屋的加速度反应被降低到无隔震反应的 1/3 左右。我国山西省 的悬空寺,历史上经历多次大地震而仍完整无损。分析认为是其特有的支撑木柱起到了摇摆 支座隔震的作用

图6-7摇摆式隔震支座图6-8是伊朗人设计的不倒翁式隔震房屋。该房屋顶面半径显著大于底面半径,能起提供复位力的作用。4行二货图6-8不倒翁式隔需房屋6.3减震原理与方法隔震系统通过降低结构系统的固有频率、提高系统的阻尼来降低结构的加速度反应,从而大幅度降低结构的地震内力,但这种设计方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隔震系统不宜用于软弱场地和高层建筑结构。为此,人们进一步研究、开发了各类减震装置,用手控制结构地震反应。下面,主要介绍耗能减震与吸振减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3.1耗能减震原理耗能减震是利用耗能构件消耗地震传递给结1构的能量的减震手段。地震时,结构在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8.6)E, =E,+E,式中,E,一地震过程中输入给结构的能量:

图 6-8 是伊朗人设计的不倒翁式隔震房屋。该房屋顶面半径显著大于底面半径,能起提 供复位力的作用。 6.3 减震原理与方法 隔震系统通过降低结构系统的固有频率、提高系统的阻尼来降低结构的加速度反应,从 而大幅度降低结构的地震内力,但这种设计方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隔震系统不 宜用于软弱场地土和高层建筑结构。为此,人们进一步研究、开发了各类减震装置,用于控 制结构地震反应。下面,主要介绍耗能减震与吸振减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6.3.1 耗能减震原理 耗能减震是利用耗能构件消耗地震传递给结 I 构的能量的减震手段。 地震时,结构在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 Et = E s + Ef (8.6) 式中, Et —地震过程中输入给结构的能量;

E,一结构主体自身的耗能;E,一附加耗能构件的耗能。从能量的观点看,地震输入给结构的能量E,是一定的,因此,耗能装置耗散的能量越多,则结构本身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小,这意味着结构地震反应的降低。另一方面,从动力学的观点看,耗能装置的作用,相当于增大了结构的阻尼,而结构阻尼的增大,必将使结构地震反应减小。在风和小震作用下,耗能装置应具有较大的刚度,以保证结构的使用性能。在强烈地震作用时,耗能装置应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并大量消耗地震能量。有试验表明,耗能装置可做到消耗地震总输入能量的90%以上。耗能减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原则上可以利用本书第三章所述的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方法。在进行这一分析时,通常需要耗能元件的试验数据,以确立结构动力方程中的阻尼矩阵。一般,耗能元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可按下式估算:S.=W 1(4元W,)(8.7)式中,。一一耗能减震结构的附加有效阻尼比;W。一一所有耗能部件在结构预期位移下往复一周所消耗的能量;W一一设置耗能部件的结构在预期位移下的总应变能。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耗能元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超过20%时,宜按20%计算。这一规定,主要是考虑在阻尼比超过20%时采用常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会引起较大误差。6.3.2耗能减震装置1、阻尼器阻尼器通常安装在支撑处、框架与剪力墙的连接处、梁柱连接处、以及上部结构与基础连接处等有相对变形或相对位移的地方。有代表性的阻尼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速度相关的粘弹型阻尼器:另一类是以摩擦或金属屈服为特征的位移相关型阻尼器。(1)粘弹型阻尼器如图6-9所示。这类阻尼器在机械工程中经常可以见到。由于油压的作用,其阻尼力按活塞速度的平方比例增大。O5冠大长座915:冠小核座:595:冲=320里图6-9活塞式阻尼器(2)摩擦阻尼器

E s —结构主体自身的耗能; E f —附加耗能构件的耗能。 从能量的观点看,地震输入给结构的能量 Et 是一定的,因此,耗能装置耗散的能量越 多,则结构本身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小,这意味着结构地震反应的降低。另一方面,从动力 学的观点看,耗能装置的作用,相当于增大了结构的阻尼,而结构阻尼的增大,必将使结构 地震反应减小。 在风和小震作用下,耗能装置应具有较大的刚度,以保证结构的使用性能。在强烈地震 作用时,耗能装置应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并大量消耗地震能量。有试验表明,耗能装置可 做到消耗地震总输入能量的 90%以上。 耗能减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原则上可以利用本书第三章所述的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 方法。在进行这一分析时,通常需要耗能元件的试验数据,以确立结构动力方程中的阻尼矩 阵。一般,耗能元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可按下式估算: /(4 )  a = Wc Ws (8.7) 式中,  a ——耗能减震结构的附加有效阻尼比; Wc ——所有耗能部件在结构预期位移下往复一周所消耗的能量; Ws ——设置耗能部件的结构在预期位移下的总应变能。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耗能元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超过 20%时,宜按 20% 计算。这一规定,主要是考虑在阻尼比超过 20%时采用常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会引起较大 误差。 6.3.2 耗能减震装置 1、阻尼器 阻尼器通常安装在支撑处、框架与剪力墙的连接处、梁柱连接处、以及上部结构与基础 连接处等有相对变形或相对位移的地方。有代表性的阻尼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速度相关 的粘弹型阻尼器;另一类是以摩擦或金属屈服为特征的位移相关型阻尼器。 (1)粘弹型阻尼器 如图 6-9 所示。这类阻尼器在机械工程中经常可以见到。由于油压的作用,其阻尼力按 活塞速度的平方比例增大。 (2)摩擦阻尼器

将几块钢板用高强螺栓连在一起,可做成摩擦阻尼器(用6-10)。通过调节高强螺栓的预应力,可调整钢板间磨擦力的大小。通过对钢板表面进行处理或加垫特殊摩擦材料,可以改善阻尼器的动摩擦性能。130AC7图6-10摩擦阻尼器(3)弹塑性阻尼器低碳钢具有优良的塑性变形性能,可以在超过屈服应变几十倍的塑性应变下往复变形数百次而不断裂。根据需要,可以将软钢板(棒)弯成名种形状做成阻尼器,如图6-11所示。图6-11各种形状的软钢阻尼器耗能支撑2.耗能支撑实质上是将各式阻尼器用在支撑系统上的耗能构件。(1)耗能交叉支撑在交叉支撑处利用弹塑性阻尼器的原理,可做成耗能交叉支撑,如图6-12所示。在支撑交叉处,通过钢框的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图6-12塑性耗能支撑(2)摩擦耗能支撑将高强螺栓一钢板摩擦阻尼器用于支撑构件,可做成摩擦耗能支撑。图6-13是在支撑杆或节点板上开长圆孔的简单摩擦耗能支撑的节点做法。摩擦耗能支撑在风载或小震下不滑

将几块钢板用高强螺栓连在一起,可做成摩擦阻尼器(用 6-10)。通过调节高强螺栓的 预应力,可调整钢板间磨擦力的大小。通过对钢板表面进行处理或加垫特殊摩擦材料,可以 改善阻尼器的动摩擦性能。 (3)弹塑性阻尼器 低碳钢具有优良的塑性变形性能,可以在超过屈服应变几十倍的塑性应变下往复变形数 百次而不断裂。根据需要,可以将软钢板(棒)弯成名种形状做成阻尼器,如图 6-11 所示。 2. 耗能支撑 耗能支撑实质上是将各式阻尼器用在支撑系统上的耗能构件。 (1)耗能交叉支撑 在交叉支撑处利用弹塑性阻尼器的原理,可做成耗能交叉支撑,如图 6-12 所示。在支 撑交叉处,通过钢框的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 (2)摩擦耗能支撑 将高强螺栓—钢板摩擦阻尼器用于支撑构件,可做成摩擦耗能支撑。图 6-13 是在支撑 杆或节点板上开长圆孔的简单摩擦耗能支撑的节点做法。摩擦耗能支撑在风载或小震下不滑

共1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