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抗震试卷2(答案)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结构抗震(07土木1-2)期末考试试卷B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制定教师:张玉缴审核人:苏幼坡考试时间:2010年11月24日一单选题(每个1分,共10分)1.抗震设防是以(D)为前提的。A.现有的科技水平B.现有的国防水平C.现有的经济条件D.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2.我国规范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以(B)为抗震设防目标。A.两个水准B.三个水准C.两阶段D.三阶段3.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D)个抗震设防类别。A.-B.二C.三D.四4.已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B)的要求。A.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B.地震作用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抗震措施提高一度C.本地区抗震防御烈度D.抗震烈度5.在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的设计时,根据以往地震灾害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首先进行(B)设计。A.极限B.概念C.构造D.估算6.(C)可以将不规则的建筑物分割成几个规则的结构单元,每个单元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明确、合理。A.温度缝B.变形缝C.防震缝D.伸缩缝7下列结构类型中,耐震性能最佳的是(A):A钢结构B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C预应力混凝土结构D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8下列哪些措施不能改善结构的延性(B):A减小杆件轴压比B使剪力墙先出现剪切屈服C配置斜向钢筋D变单肢墙为双肢墙9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是否采用刚性或柔性,与下列那项因素无关(D):A是否要求外墙板参与受力B结构抗推刚度的大小C抗震设防烈度的高低D结构的承载能力10就竖向荷载而言,三跨框架的最合理布置为:(B)A边跨大,中跨小B等跨式C边跨小,中跨大D圆形柱网二不定项选择(每个2分,共10分)1强震三要素包括(ACD):A峰值加速度B频谱组成C地震烈度D持续时间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结构抗震(07 土木 1-2) 期末考试试卷 B 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制定教师:张玉敏 审核人:苏幼坡 考试时间:2010 年 11 月 24 日 一 单选题(每个 1 分,共 10 分) 1.抗震设防是以( D )为前提的。 A.现有的科技水平 B.现有的国防水平 C.现有的经济条件 D.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 2.我国规范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以( B )为抗震设防目标。 A.两个水准 B.三个水准 C.两阶段 D.三阶段 3.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 D )个抗震设防类别。 A.一 B.二 C.三 D.四 4.已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 B )的要求。 A.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B.地震作用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抗震措施提高一度 C.本地区抗震防御烈度 D.抗震烈度 5.在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的设计时,根据以往地震灾害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首先进行( B )设计。 A.极限 B.概念 C.构造 D.估算 6.( C )可以将不规则的建筑物分割成几个规则的结构单元,每个单元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明确、合理。 A.温度缝 B.变形缝 C.防震缝 D.伸缩缝 7 下列结构类型中,耐震性能最佳的是( A): A 钢结构 B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C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D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8 下列哪些措施不能改善结构的延性( B ): A 减小杆件轴压比 B 使剪力墙先出现剪切屈服 C 配置斜向钢筋 D 变单肢墙为双肢墙 9 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是否采用刚性或柔性,与下列那项因素无关( D ): A 是否要求外墙板参与受力 B 结构抗推刚度的大小 C 抗震设防烈度的高低 D 结构的承载能力 10 就竖向荷载而言,三跨框架的最合理布置为:( B ) A 边跨大,中跨小 B 等跨式 C 边跨小,中跨大 D 圆形柱网 二 不定项选择(每个 2 分,共 10 分) 1 强震三要素包括( ACD ): A 峰值加速度 B 频谱组成 C 地震烈度 D 持续时间

2下列属于概念设计的有(ABDE)。A.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B.建筑形状力求简单、规则C.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尽可能地远离D.选用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E:选择技术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传力明确,并有多道抗震防线3抗震分析方法中的反应谱分析法包括(BC):A反应谱曲线法B底部剪力法C振型分解法D功率谱输入法4时程分析法中的地震波可选用(BD):A反应谱曲线B人工地震波C简谐波D实测强震记录5框架结构的构造措施有(ABDE)。A框架节点的构造措施B.框架柱中纵筋、箍筋及弯钩等构造措施C.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D.框架梁顶筋、底筋、箍筋的构造措施E.墙体有可靠的连接三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1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2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3场地覆盖层厚度: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定义: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4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地基土抗震承载力Ja=5。J。,其中 G.为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J.,为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5砌体的抗震强度设计值:Jve=SNJv,其中,为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v为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怎样理解大震、中震和小震?当设计基准期为50年时,则50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这就是小震烈度
2 下列属于概念设计的有( ABDE )。 A.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 B.建筑形状力求简单、规则 C.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尽可能地远离 D.选用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 E.选择技术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传力明确,并有多道抗震防线 3 抗震分析方法中的反应谱分析法包括( BC ): A 反应谱曲线法 B 底部剪力法 C 振型分解法 D 功率谱输入法 4 时程分析法中的地震波可选用( BD ): A 反应谱曲线 B 人工地震波 C 简谐波 D 实测强震记录 5 框架结构的构造措施有( ABDE )。 A.框架节点的构造措施 B.框架柱中纵筋、箍筋及弯钩等构造措施 C.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D.框架梁顶筋、底筋、箍筋的构造措施 E.墙体有可靠的连接 三 名词解释(每个 4 分,共 20 分) 1 抗震设防烈度: 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 行。 2 等效剪切波速: 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 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3 场地覆盖层厚度: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定义: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 500m/s 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 4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aE a a f f = ,其中 ζa为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fa为深宽修正后 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5 砌体的抗震强度设计值: VE N V f f = ,其中 fv 为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ζN为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 力影响系数。 四 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 怎样理解大震、中震和小震? 当设计基准期为 50 年时,则 50 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 63.2%,这就是小震烈度

(3分)50年内超越概率约10%的烈度大体上相当于现行地震区划图规定的基本烈度,即中震烈度:(4分)罕遇地震烈度(大震)是罕遇的地震,它所产生的烈度在50年内的超越概率约为2%(3分)2.简述结构抗震验算的主要步骤及公式。(1)结构构件截面的抗震验算:(3.197)S<R/YRES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由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而得;R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按有关结构设计规范中承载力设计值取用;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用以反映不同材料和受力状态的结构构件具有不同的抗震可靠指标。其值除以下各章另有规定外,可按表3.12采用。当仅考竖向地震作用时,对各类构件均取为1.0。2(5分)(2)弹塑性变形验算抗震变形验算要求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小于其层间变形能力。如将结构的变形能力用层间位移角表达,则结构薄弱层(部位)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3.204)Aup≤[o,Jh式中[8,]——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可按表3.17采用;对框架结构,当轴压比小于0.4时,可提高10%;当柱子全高的箍筋构造比表5.13规定的最小含箍特征值大30%时,可提高20%,但累计不超过25%;h-——游弱层楼层高度或单层厂房上柱高度。(5分3影响场地士液化的因素有哪些?(2.5分)(1)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2.5分)(2)土层的相对密度(3)土层的埋深和地下水位的深度(2.5分)(2.5分)(4)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4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设计中如何做到“强柱弱梁”设计原则?(1)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的柱端弯矩设计值不调整。(3分)(2)一般层的一、二、三级框架
(3 分) 50 年内超越概率约 10%的烈度大体上相当于现行地震区划图规定的基本烈度,即中震 烈度; (4 分) 罕遇地震烈度(大震)是 罕遇的地震,它所产生的烈度在 50 年内的超越概率约为 2% (3 分) 2. 简述结构抗震验算的主要步骤及公式。 (1)结构构件截面的抗震验算: (5 分) (2)弹塑性变形验算 (5 分) 3. 影响场地土液化的因素有哪些? (1)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 (2.5 分) (2)土层的相对密度 (2.5 分) (3)土层的埋深和地下水位的深度 (2.5 分) (4)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2.5 分) 4 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设计中如何做到“强柱弱梁”设计原则? (1)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 0.15 的柱端弯矩设计值 不调整。 (3 分) (2)一般层的一、二、三级框架

EM.= nEM(4分)(3)一、二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和1.25。(3分)五计算题(共20分)下图所示框架结构建造在设防烈度为7度、Ⅱ类场地上,该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的特征周期分区为二区,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0g,结构的阻尼比为5=0.05,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该框架的层间地震剪力。(αmx=0.08,T,=0.40s)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Ti>1.4TT,(s)0.08T,+0.070.55m2k24mG,=1200kN,G, =1200kNm1H, =4m,H, =8mT, =1.028s kt4m7【解】已知G,=Gz=1200kN,H=4m,Hz=8m,T.=0.4s,T,=1.028s,(1)求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即底部剪力)T.)0.9(0.40 )0.9(4分x0.08= 0.0333.1/5amaxT.(1.028)(3分)(3分(2分)(3分)(3分)
(4 分) (3)一、二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 1.5 和 l.25。 (3 分) 五 计算题(共 20 分) 下图所示框架结构建造在设防烈度为 7 度、Ⅱ类场地上,该地区地震动参 数区划的特征周期分区为二区,设计基本加速度为 0.10g,结构的阻尼比为 = 0.05,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该框架的层间地震剪力。( T s max = 0.08, g = 0.40 ) k2 k1 m2 m1 4m 4m T s H m H m G kN G kN 1.028 4 , 8 1200 , 1200 1 1 2 1 2 = = = = = (3 分) (4 分) (3 分) (2 分) (3 分) (3 分)

Fek=jG=)EC=0.033×0.85(1200+1200)=67.32kN(2)求作用在各质点上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图3-17α)由表3-6查得,当T=0.4s,T,=1.028s>1.4×T,=1.4×0.4=0.56s8,=0.08T,+0.01=0.08×1.028+0.01=0.092按式(3-84)计算AF,=8,Fek=0.092×67.32=6.193kN按式(3-83)计算FGHLFa(1-8.) = 1200 ×4+1200 x81200×4Fr=8 × 67.32(1 ~ 0.092)O= 20.37kN F ( ) -20-20:10 -7321 02 1200 ×8F2=ZGH,=40.75kN=(3)绘地震内力图46.94F, 40.75kV23.4723.4746.944.IAF2=6.19kV46.94C114.2667.32CF, 20.37kV46.94767.32司46.94114.26具国V图M图A真(kv)(kV-m)Fm办67.3233.6667.3233.66(c)(6)(α)(2分)
(2 分)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抗震试卷1(答案).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抗震试卷2(试题).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抗震试卷1(试题).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 1.2 地震震级和烈度 1.3 地震震害概述.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2.1 场地划分与场地区划 2.2 地基抗震验算.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2.3 地基土液化及其防治.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 1.4 工程抗震设防 1.5 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3.1 概述 3.2 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3.3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及其反应谱.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3.4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3.5 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3.5 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3.6 竖向地震作用 3.7 结构平扭耦合地震反应与双向水平地震影响.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3.8 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4.2砌体结构的抗震计算4.3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3.9 结构抗震验算.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4.1砌体结构震害特点4.2多层砌体结构选型与布置.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5.1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及其分析 5.2 选型、结构布置和设计原则.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5.4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5.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doc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5.1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及其分析 5.2 选型、结构布置和设计原则.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5.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5.4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5.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 3.9 结构抗震验算.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4.1 多层砌体结构的震害特点 §4.2 多层砌体结构选型与布置.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4.3 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计算 §4.4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 3.8 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 3.6 竖向地震作用 3.7 结构平扭耦合地震反应与双向水平地震影响.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 3.5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最大地震反应与水平地震作用.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 3.4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3.5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最大地震反应与水平地震作用.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 3.1 概述 3.2 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3.3 单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与反应谱.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1.4 工程抗震设防 1.5 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2.3 地基土液化及其防治.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2.1 场地划分与场地区划 2.2 地基抗震验算.ppt
-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1.1 地震与地震动 1.2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3 地震灾害概说.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