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包头医学院:《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共二十二章,负责人:陈建芳)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5
文件大小:182.17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三章 抗原 第四章 抗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第八章 B淋巴细胞 第九章 T淋巴细胞 第十章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第十二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十三章 黏膜免疫 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病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 第十八章 感染免疫 第十九章 肿瘤免疫 第二十章 移植免疫 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 第二十二章 免疫学防治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理论部分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免疫学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入学习该课程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医学免疫学简介:免疫及医学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性疾病、免疫学的应用。2.免疫学发展简史:经验免疫学时期、实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重点内容]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2.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难点内容]1.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主要特征比较。2.实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自主学习内容]1:免疫学发展的趋势。[课外学习及要求]1.了解免疫学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及其成就。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了解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组成和功能有系统认识,对骨髓移植救治白血病的机理、DiGeorge综合征的病因、先天无胸腺小鼠的用途有深入的了解,为防治临床疾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2.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重点内容]1.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2.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难点内容]1.骨髓、胸腺、淋巴结、脾的功能。[自主学习内容]1.骨髓、胸腺、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

理论部分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了解免疫学发展简 史。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免疫学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入学习该课 程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奠定基础。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医学免疫学简介:免疫及医学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 及其特点、免疫性疾病、免疫学的应用。 2.免疫学发展简史:经验免疫学时期、实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 [重点内容] 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难点内容] 1.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主要特征比较。 2.实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 [自主学习内容] 1.免疫学发展的趋势。 [课外学习及要求] 1.了解免疫学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及其成就。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了解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组成和功能有系统认识,对骨髓移植救治白 血病的机理、DiGeorge综合征的病因、先天无胸腺小鼠的用途有深入的了解,为防治临床疾病奠定 基础。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2.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重点内容] 1.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2.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内容] 1.骨髓、胸腺、淋巴结、脾的功能。 [自主学习内容] 1.骨髓、胸腺、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

2.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第三章抗原[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熟知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疫苗的作用原理,并对新生儿溶血症、交感性眼炎、肾小球肾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深入的认识,为诊断和防治临床疾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及基本特性。2.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的概念及类型、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分子本身因素、宿主方面的因素、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4.抗原的种类: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5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佐剂、丝裂原。[重点内容]1.抗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3.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4.TD-Ag与TI-Ag的区别。5.抗原表位、抗原结合价、异嗜性抗原、超抗原的概念。6.佐剂的概念及作用机制。[难点内容]1.抗原表位的类型、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3.异嗜性抗原、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自主学习内容]1.抗原的其他分类。2..超抗原、佐剂的种类。3.半抗原-载体效应。[课外学习及要求]1.讨论要获得高效价抗体,需要抗原具有哪些特性及其免疫机体的方式?2.试述自身抗原与免疫耐受的关系。3.试述异嗜性抗原的医学意义。第四章抗体[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抗体的结构、抗体的生物学功能,熟知人工制备抗体,了解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抗体的分类依据、结构及酶解片段,为合理应用抗体制剂诊断和治疗临床疾病奠定基础

2.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熟知影响抗原 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疫苗的作用原理,并对新生儿溶血症、交感性眼炎、肾小球 肾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深入的认识,为诊断和防治临床疾病奠定基础。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抗原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2.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的概念及类型、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分子本身因素、宿主方面的因素、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4.抗原的种类: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根 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 5.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佐剂、丝裂原。 [重点内容] 1.抗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3.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4.TD-Ag与TI-Ag的区别。 5.抗原表位、抗原结合价、异嗜性抗原、超抗原的概念。 6.佐剂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难点内容] 1.抗原表位的类型、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3.异嗜性抗原、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 [自主学习内容] 1.抗原的其他分类。 2.超抗原、佐剂的种类。 3.半抗原-载体效应。 [课外学习及要求] 1.讨论要获得高效价抗体,需要抗原具有哪些特性及其免疫机体的方式? 2.试述自身抗原与免疫耐受的关系。 3.试述异嗜性抗原的医学意义。 第四章 抗体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抗体的结构、抗体的生物学功能,熟知人工制备抗体,了解抗体的多样性和 免疫原性。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抗体的分类依据、结构及酶解片段,为合理应用抗体制剂诊 断和治疗临床疾病奠定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抗体及免疫球蛋白的概念,2.抗体的结构:抗体的基本结构、抗体的其他成分、抗体的水解片段。3.抗体的功能:抗体V区的功能、抗体C区的功能4.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5.人工制备抗体。[重点内容]1.抗体及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分类。2.抗体的基本结构、水解片段。3.抗体V区、C区的功能。4.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5.单克隆抗体。[难点内容]1.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2.抗体V区、C区的功能。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自主学习内容】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2.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课外学习及要求]1.如何克服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引起超敏反应的弊端。第五章补体系统[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补体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补体激活途径、补体的生物学功能,了解补体激活的调节。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认识补体,为诊断和治疗临床疾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生物学特性。2.补体激活途经: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4.补体与疾病的关系。[重点内容]1:补体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攻膜阶段。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难点内容]1.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抗体及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2.抗体的结构:抗体的基本结构、抗体的其他成分、抗体的水解片段。 3.抗体的功能:抗体V区的功能、抗体C区的功能。 4.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5.人工制备抗体。 [重点内容] 1.抗体及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分类。 2.抗体的基本结构、水解片段。 3.抗体V区、C区的功能。 4.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5.单克隆抗体。 [难点内容] 1.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 2.抗体V区、C区的功能。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自主学习内容]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2.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 [课外学习及要求] 1.如何克服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引起超敏反应的弊端。 第五章 补体系统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补体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补体激活途径、补体的生物学功能,了解补体激活 的调节。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认识补体,为诊断和治疗临床疾病奠定基础。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生物学特性。 2.补体激活途经: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 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4.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重点内容] 1.补体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攻膜阶段。 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难点内容] 1.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

2.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自主学习内容]1.补体激活的调节。2.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课外学习及要求]1.生理状态下为什么补体对自身组织细胞不发生溶解?2.补体在临床检测方面有什么指导意义?第六章细胞因子[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特点、细胞因子的分类,了解细胞因子受体。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认识细胞因子,为合理应用细胞因子制剂治疗临床疾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共同特点。2.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调控免疫细胞、调控免疫应答。4.细胞因子与临床。[重点内容]1.细胞因子的概念、作用方式、功能特点。2.细胞因子的分类。[难点内容]1.细胞因子的分类。2.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3.细胞因子与临床。【自主学习内容】1.细胞因子受体。[课外学习及要求]1.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制剂的临床应用。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MHC和HLA复合体的概念,HLAI、II类基因的组成,HLAI、ⅡI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特点;熟知MHC的遗传特征、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了解HLA分子的功能。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HLA有深入认识,理解HLA在免疫应答及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为防治临床疾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MHC和HLA复合体的概念

2.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 [自主学习内容] 1.补体激活的调节。 2.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课外学习及要求] 1.生理状态下为什么补体对自身组织细胞不发生溶解? 2.补体在临床检测方面有什么指导意义?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特点、细胞因子的分类,了解细胞因子受体。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认识细胞因子,为合理应用细胞因子制剂治疗临床疾病奠定 基础。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共同特点。 2.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 子。 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调控免疫细胞、调控免疫应答。 4.细胞因子与临床。 [重点内容] 1.细胞因子的概念、作用方式、功能特点。 2.细胞因子的分类。 [难点内容] 1.细胞因子的分类。 2.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3.细胞因子与临床。 [自主学习内容] 1.细胞因子受体。 [课外学习及要求] 1.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制剂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MHC和HLA复合体的概念,HLAⅠ、Ⅱ类基因的组成,HLAⅠ、Ⅱ类分子的结 构、组织分布及功能特点;熟知MHC的遗传特征、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了解HLA分子的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HLA有深入认识,理解HLA在免疫应答及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作 用,为防治临床疾病奠定基础。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MHC和HLA复合体的概念

2.MHC结构及其遗传特征:MHC结构分为经典的HLAI类基因和II类基因、免疫功能相关基因:MHC的遗传特征包括MHC的多态性、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3.HLA分子:HLA分子的分布、HLA分子的功能。4.HLA与临床医学:HLA与器官移植、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HLA和疾病关联、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重点内容]1:MHC和HLA复合体的概念、HLA复合体的定位及基因组成。2.HLA分子的结构和分布:HLAI类分子、HLAII类分子。[难点内容]1.HLA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特点。2.MHC的遗传特征:高度多态性、单体型遗传、连锁不平衡。3.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自主学习内容]1.HLA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第八章B淋巴细胞[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的功能,熟知B细胞的分类,了解B细胞的分化发育。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为防治与B细胞有关的临床疾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B细胞的分化发育。2.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CR复合物(mIg-Igα/Igβ复合物)、B细胞共受体(CD19/CD21/CD81)、共刺激分子、其他表面分子。3.B细胞的分类:B1细胞和B2细胞。4.B细胞的功能: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提呈可溶性抗原、免疫调节。[重点内容]1.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2.B细胞的功能。[难点内容]1.B细胞的分化发育。2.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自主学习内容]1.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2.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第九章T淋巴细胞[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细胞的分类,熟知T细胞的功能,了解T细胞的分化发育

2.MHC结构及其遗传特征:MHC结构分为经典的HLAⅠ类基因和Ⅱ类基因、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MHC的遗传特征包括MHC的多态性、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 3.HLA分子:HLA分子的分布、HLA分子的功能。 4.HLA与临床医学:HLA与器官移植、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HLA和疾病关联、HLA与亲 子鉴定和法医学。 [重点内容] 1.MHC和HLA复合体的概念、HLA复合体的定位及基因组成。 2.HLA分子的结构和分布:HLAⅠ类分子、HLAⅡ类分子。 [难点内容] 1.HLA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特点。 2.MHC的遗传特征:高度多态性、单体型遗传、连锁不平衡。 3.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自主学习内容] 1.HLA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B淋巴细胞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的功能,熟知B细胞的分类,了解B细胞的 分化发育。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为防治与 B细胞有关的临床疾病奠定基础。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B细胞的分化发育。 2.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CR复合物(mIg-Igα/Igβ复合物)、B细胞共受体 (CD19/CD21/CD81)、共刺激分子、其他表面分子。 3.B细胞的分类:B1细胞和B2细胞。 4.B细胞的功能: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提呈可溶性抗原、免疫调节。 [重点内容] 1.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2.B细胞的功能。 [难点内容] 1.B细胞的分化发育。 2.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自主学习内容] 1.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2.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第九章 T淋巴细胞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细胞的分类,熟知T细胞的功能,了解T细胞的 分化发育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和T细胞的常见分类,为防治与T细胞有关的临床疾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T细胞的分化发育。2.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CR-CD3复合物、CD4和CD8、共刺激分子、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面分子。3.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aβT细胞和8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Th、CTL和Treg细胞。[重点内容]1.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2.T细胞的分类。【难点内容]1.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2.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自主学习内容]1:T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2.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课外学习及要求]1.T细胞在胸腺进行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意义是什么?第士章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及组成、MHCI类和II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T细胞的活化信号和T细胞的功能,熟知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为防治与细胞免疫有关的临床疾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抗原的加工及提呈: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及组成、MHCI类和II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交叉提呈途径、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2.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3.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T细胞活化的信号、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3.T细胞的免疫效应:Th和CTL的免疫效应、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重点内容]1: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2.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难点内容]1:抗原提呈途径。2.T细胞的免疫效应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和T细胞的 常见分类,为防治与T细胞有关的临床疾病奠定基础。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T细胞的分化发育。 2.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CR-CD3复合物、CD4和CD8、共刺激分子、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 面分子。 3.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Th、CTL和Treg细 胞。 [重点内容] 1.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2.T细胞的分类。 [难点内容] 1.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2.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自主学习内容] 1.T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2.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课外学习及要求] 1.T细胞在胸腺进行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意义是什么? 第十章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及组成、MHCⅠ类和Ⅱ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T细胞的活 化信号和T细胞的功能,熟知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为防治与细胞免疫有关的临 床疾病奠定基础。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抗原的加工及提呈: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及组成、MHCⅠ类和Ⅱ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交叉提 呈途径、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2.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 3.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T细胞活化的信号、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T细胞的免疫效应: Th和CTL的免疫效应、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重点内容] 1.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2.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难点内容] 1.抗原提呈途径。 2.T细胞的免疫效应

[自主学习内容]1.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2.活化T细胞的转归。[课外学习及要求]1.试述效应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2.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第十一章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熟知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B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机制,为防治与体液免疫有关的临床疾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活化的信号。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I-I、TI-2抗原的免疫应答。3.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再次应答。[重点内容]1.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2.比较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特点。[难点内容]1.T、B细胞的相互作用。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自主学习内容]1.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2.B细胞的增值和分化。[课外学习及要求]1.B细胞对TD、TI抗原的免疫应答有何异同?2.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第十二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组织屏障、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组成及其主要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机体防御外界入侵的天然屏障及其作用机制,为防治临床疾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固有免疫系统概述: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组织屏障及其主要作用、固有免疫细胞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及其相关配体、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自主学习内容] 1.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2.活化T细胞的转归。 [课外学习及要求] 1. 试述效应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2. 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第十一章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熟知B细胞对TI抗原 的免疫应答。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B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机制,为防治与体液免疫有关的临 床疾病奠定基础。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活化的信号。 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I-1、TI-2抗原的免疫应答。 3.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重点内容] 1.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2.比较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特点。 [难点内容] 1.T、B细胞的相互作用。 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自主学习内容] 1.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2.B细胞的增值和分化。 [课外学习及要求] 1.B细胞对TD、TI抗原的免疫应答有何异同? 2.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 第十二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组织屏障、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组成及其主要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机体防御外界入侵的天然屏障及其作用机制,为防治临床疾 病奠定基础。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固有免疫系统概述: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组织屏障及其主要作用、固有免疫细胞表达的模 式识别受体及其相关配体、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2.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NK细胞、NKT细胞、Y8T细胞、B1细胞。3.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和作用特点。[重点内容]1.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2.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3.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难点内容]1.固有免疫细胞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结合的相关配体。2.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分子及其生物学功能。[自主学习内容]1:NK细胞表面的杀伤活化受体和杀伤抑制受体。[课外学习及要求]1.试述NK细胞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而能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2.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第十三章黏膜免疫[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功能,了解黏膜上皮细胞。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黏膜免疫是机体抵抗黏膜局部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为防治临床疾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黏膜组织屏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肠道共有菌群。2.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功能:黏膜上皮细胞、黏膜淋巴细胞,3.黏膜免疫耐受的形成。4.黏膜相关炎症性疾病。【重点内容]1.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难点内容]1.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功能。【自主学习内容】1.黏膜上皮细胞。[课外学习及要求]1.肠道免疫系统为什么对食物抗原不产生免疫发应?2.黏膜免疫系统是如何对全身免疫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的?第十四章免疫耐受[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免疫耐受的概念、与临床医学的关系,熟知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了解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2.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NK细 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 3.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和作用特点。 [重点内容] 1.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2.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3.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 [难点内容] 1.固有免疫细胞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结合的相关配体。 2.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分子及其生物学功能。 [自主学习内容] 1.NK细胞表面的杀伤活化受体和杀伤抑制受体。 [课外学习及要求] 1.试述NK细胞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而能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 2.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十三章 黏膜免疫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功能,了解黏膜上皮细胞。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黏膜免疫是机体抵抗黏膜局部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为防治 临床疾病奠定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黏膜组织屏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肠道共有菌群。 2.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功能:黏膜上皮细胞、黏膜淋巴细胞。 3.黏膜免疫耐受的形成。 4. 黏膜相关炎症性疾病。 [重点内容] 1.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难点内容] 1.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功能。 [自主学习内容] 1.黏膜上皮细胞。 [课外学习及要求] 1.肠道免疫系统为什么对食物抗原不产生免疫发应? 2.黏膜免疫系统是如何对全身免疫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的? 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免疫耐受的概念、与临床医学的关系,熟知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了解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的密切联系,为临床治疗自身免疫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免疫耐受的概念、免疫耐受的发现。2.免疫耐受的形成:胚胎期及新生期免疫耐受、后天免疫耐受形成,3.免疫耐受机制:中枢耐受、外周耐受。4.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诱导免疫耐受、打破免疫耐受。[重点内容]1.免疫耐受的概念。2.后天免疫耐受形成的影响因素。3.建立或打破免疫耐受的原因。[难点内容]1:后天免疫耐受形成的影响因素。2.中枢和外周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自主学习内容]1.建立和打破免疫耐受的常用策略。第十五章超敏反应[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各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了解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超敏反应是临床常见的病理性免疫应答,为临床诊断和防治超敏反应性疾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2.I型超敏反应:概念、特点、参与成分、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防治原则。3.II型超敏反应:概念、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4.IⅢI型超敏反应:概念、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5.IV型超敏反应:概念、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IV型超敏反应的皮试检测。[重点内容]1.I、I、II、IV型超敏反应概念。2.I、IⅡ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3.I、IⅡI、IⅢI、IV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难点内容]1.I、II、IⅡII、IV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自主学习内容]1.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遗传与环境因素。2.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的密切联系,为临床治疗自身免疫病奠 定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免疫耐受的概念、免疫耐受的发现。 2.免疫耐受的形成:胚胎期及新生期免疫耐受、后天免疫耐受形成。 3.免疫耐受机制:中枢耐受、外周耐受。 4.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诱导免疫耐受、打破免疫耐受。 [重点内容] 1.免疫耐受的概念。 2.后天免疫耐受形成的影响因素。 3.建立或打破免疫耐受的原因。 [难点内容] 1.后天免疫耐受形成的影响因素。 2.中枢和外周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自主学习内容] 1.建立和打破免疫耐受的常用策略。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各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了解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 则。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超敏反应是临床常见的病理性免疫应答,为临床诊断和防治 超敏反应性疾病奠定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 2.I型超敏反应:概念、特点、参与成分、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防治原则。 3.Ⅱ型超敏反应:概念、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 4.Ⅲ型超敏反应:概念、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 5.Ⅳ型超敏反应:概念、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Ⅳ型超敏反应的皮试检测。 [重点内容] 1.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概念。 2.Ⅰ、Ⅱ、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3.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 [难点内容] 1.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自主学习内容] 1.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2.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课外学习及要求1:请根据超敏反应的机理寻找预防或治疗超敏反应的方法?2.可用何种方法来阻断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3.以结核杆菌为例,试述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其他三型有何不同。第十六章自身免疫病[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自身免疫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及诱发因素,了解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断和防治自身免疫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自身免疫病的概念、特点、分类。2.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自身抗原的改变、免疫系统的异常、遗传因素、其他因素。3.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4.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因素、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重建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其他。[重点内容]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特点、分类。2.自身免疫病的典型疾病。[难点内容]1.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2.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自主学习内容]1.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机制。1.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课外学习及要求1.病例:男性,47岁,长期从事冷冻职业,自述天气不好或在潮湿阴冷处感觉手关节及膝关节疼痛,X片显示手关节及膝关节变形(手关节为尺侧畸形),试判断患者可能是何种疾病?如何治疗?第十七章免疫缺陷病[目标要求]1.知识目标:明确免疫缺陷病的概念、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AIDS的发病机制,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免疫缺陷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断和防治免疫缺陷病奠定基础。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特点

[课外学习及要求] 1.请根据I超敏反应的机理寻找预防或治疗超敏反应的方法? 2.可用何种方法来阻断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3.以结核杆菌为例,试述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其他三型有何不同。 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病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自身免疫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及诱发因素,了解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 制。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断和防治自身免疫病奠定 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病的概念、特点、分类。 2.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自身抗原的改变、免疫系统的异常、遗传因素、其他因素。 3.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 病。 4.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因素、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重建 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其他。 [重点内容] 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特点、分类。 2.自身免疫病的典型疾病。 [难点内容] 1.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 2.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 [自主学习内容] 1.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机制。 1.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 [课外学习及要求] 1.病例:男性,47岁,长期从事冷冻职业,自述天气不好或在潮湿阴冷处感觉手关节及膝关节 疼痛,X片显示手关节及膝关节变形(手关节为尺侧畸形),试判断患者可能是何种疾病?如何治 疗?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免疫缺陷病的概念、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AIDS的发病机制,了解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免疫缺陷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断和防治免疫缺陷病奠定 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特点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