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环境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4
文件大小:244.02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环境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环境检测教学大纲《环境监测》教学大纲(应用化学本科)(课程编号:02114044总学时24学时/讲授24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确定环境质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规项目的监测技术,懂得监测方案设计的方法,懂得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一般知识,了解环境监测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实习与实验,对应化专业的学生在分析测试能力方面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分析和动手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二、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绪论部分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清楚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对象和项目。掌握环境监测的分类和环境污染特点及监测技术概况。清楚环境保护标准。2.水和废水监测部分掌握水质监测方案制订的方法。掌握水样的采集,保存及预处理。清楚水质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掌握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3.大气和废气监测部分了解大气污染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清楚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与仪器。掌握气态与蒸气态污染物质和颗粒物的测定方法。了解工业烟道气的监测和标准气的配制方法。4.其它监测部分(1)固体废物监测掌握有害固体废物的主要组成及来源。了解工业废弃物中有害金属物质及有机物与物理指标的测定方法。(2)土壤质量监测清楚土壤及其土壤污染监测指标及本底值概念。熟练掌握土壤污染监测方法(3)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掌握水环境污染生物、空气环境污染生物、土壤环境污染生物等有关概念。掌握生物环境污染测定方法。掌握生态监测方法

环境检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应用化学本科) (课程编号:02114044 总学时24学时/讲授24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通过测定影 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确定环境质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掌握常规项目的监测技术,懂得监测方案设计的方法,懂得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一般知 识,了解环境监测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实习与实验,对应化专业的学生 在分析测试能力方面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分析和 动手能力,拓宽就业 渠道。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绪论部分 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清楚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对象和项目。掌握环境监测的分 类和环境污染特点及监测技术概况。清楚环境保护标准。 2.水和废水监测部分 掌握水质监测方案制订的方法。掌握水样的采集,保存及预处理。清楚水质物理性质的测定 方法。掌握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3.大气和废气监测部分 了解大气污染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清楚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与仪器。掌握气态与蒸气态污染物质和颗粒物的测定方法。了解工业烟道气的监测和标准气的配 制方法。 4.其它监测部分 (1)固体废物监测 掌握有害固体废物的主要组成及来源。了解工业废弃物中有害金属物质及有机物与物理指标 的测定方法。 (2)土壤质量监测 清楚土壤及其土壤污染监测指标及本底值概念。熟练掌握土壤污染监测方法。 (3)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掌握水环境污染生物、空气环境污染生物、土壤环境污染生物等有关概念。掌握生物环境污 染测定方法。掌握生态监测方法

(4)物理性污染监测清楚噪声的定义及基本物理概念。掌握噪声评估方式。熟练掌握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及技术。熟悉噪声危害与标准。了解噪声的控制。了解光污染的概念。(5)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掌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有关概念、应急处理步骤和方法。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1、了解本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研究范畴及在应用学科中的地位。2、掌握环境监测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3、应用环境监测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能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简单地监测、评价。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绪论(3学时)教学内容:环境监测地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环境标准。本章重点:环境标准本章难点:环境标准教学要求:掌握环境监测地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二)水和废水监测(7学时)教学内容:概述;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物理性质的检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水质污染生物检测;底质监测;活性污泥性质检测。本章重点: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本章难点: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教学要求:了解水质监测的基本概念术语,掌握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掌握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掌握水样的预处理及有关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了解水质污染生物检测;底质监测;活性污泥性质检测。教学建议:本章是环境监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总体思路和方法,使后续课程在学时较少时能较顺利的进行,以弥补学时不足的问题。(三)大气和废气监测(6学时)教学内容: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天气降水测定;污染源的测定;天气污染生物检测法;标准气体的配制。本章重点: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本章难点: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4)物理性污染监测 清楚噪声的定义及基本物理概念。掌握噪声评估方式。熟练掌握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及技 术。熟悉噪声危害与标准。了解噪声的控制。了解光污染的概念。 (5)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掌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有关概念、应急处理步骤和方法。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研究范畴及在应用学科中的地位。 2、掌握环境监测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 3、应用环境监测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能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简单地监测、评价。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绪论(3学时)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地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环境标准。 本章重点:环境标准 本章难点:环境标准 教学要求:掌握环境监测地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二) 水和废水监测 (7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物理性质的检 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水质污染生物检测;底质监 测;活性污泥性质检测。 本章重点: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 本章难点: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教学要求:了解水质监测的基本概念术语,掌握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掌握水样的采集和保 存;掌握水样的预处理及有关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了解水质污染生 物检测;底质监测;活性污泥性质检测。 教学建议:本章是环境监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总体思路 和方法,使后续课程在学时较少时能较顺利的进行,以弥补学时不足的问题。 (三)大气和废气监测(6学时)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 器;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大气降水测定;污染源的测定;大气污染生物 检测法;标准气体的配制。 本章重点: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本章难点: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教学要求:掌握大气污染基本知识,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掌握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掌握几种大气污染物的测定及颗粒物的测定;了解大气降水、污染源、及大气污染生物检测法;了解标准气体的配制。(四)固体废物监测(2学时)教学内容: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准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物的监测;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本章重点: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准备本章难点: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要求:学完后能对固体废物进行测定(五)土壤质量监测(2学时)教学内容:土组成和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物的测定本章重点: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本章难点: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教学要求:了解土壤组成和土壤背景值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掌握土壤样品的测定。(六)生物污染物测定(2学时)教学内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污染物的测定方法。本章重点: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本章难点: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教学要求: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掌握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掌握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掌握污染物的测定方法(七)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单监测方法(1学时)教学内容:大气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水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遥感监测技术。本章重点:大气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水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本章难点:大气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教学要求:了解大气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了解水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了解遥感监测技术。教学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八)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1学时)教学内容: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检测实验室基础;检测数据的处理和结果;实验室质量保证;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环境监测的管理;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

教学要求:掌握大气污染基本知识,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掌握大气样品的采集方 法和采样仪器;掌握几种大气污染物的测定及颗粒物的测定;了解大气降水、污染源、及大气污 染生物检测法;了解标准气体的配制。 (四)固体废物监测(2学时) 教学内容: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准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生活 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物的监测;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准备 本章难点: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学完后能对固体废物进行测定 (五)土壤质量监测(2学时) 教学内容:土壤组成和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本章重点: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本章难点: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教学要求:了解土壤组成和土壤背景值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掌 握土壤样品的测定。 (六)生物污染物测定(2学时) 教学内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污染物 的测定方法。 本章重点: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本章难点: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教学要求: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掌握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掌握生物样品的预 处理;掌握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七)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单监测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水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遥感监测技术。 本章重点:大气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水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 本章难点:大气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大气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了解水污染连续自动检测系统,了解遥感监测 技术。 教学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 (八)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1学时) 教学内容: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检测实验室基础;检测数据的处理和结果;实验室质量 保证;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环境监测的管理;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

图。本章重点:环境检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本章难点:检测数据的处理和结果教学要求:掌握检测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熟练掌握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了解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了解环境标准物质,了解环境监测的管理及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教学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四、大纲说明(一)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主要教学环节:为了完成和达到环境监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次序安排上,是以水质监测基本知识为基础的平衡主线贯穿始终,为后续章节教学提供思路。在实施教学中应加强监测方案、样品采集及处理、测定方法的教学和训练。教学方法:环境监测是应用化学本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并且在第七学期开设,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较强,所以本课程应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方法始终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多,学时少,教学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他理论以课堂教授为主。注意承前启后,强调重点,加强提问练习,及时小结、归纳。(二)习题与作业以教材《环境监测》教材课后习题为主,确保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三)其他大纲中注有*号的内容,教师可根据需要参考选用。学时分配中有2学时机动时间。五、课程考核要求本课程不安排平时测验。课程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课堂提问成绩、作业成绩和考核)期未考试成绩两部分综合构成,其比例建议为~20%、~80%。具体构成由教研室和任课教师协商确定,不同班级的成绩构成比例应该保持相同六、主要教学教学参考书及材料1.《环境监测》,奚旦立等编,高教出版社。2.《环境监测系统及原理》,张大年等编,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3.《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图。 本章重点:环境检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本章难点:检测数据的处理和结果 教学要求:掌握检测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熟练掌握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了解质量保证 的意义和内容;了解环境标准物质,了解环境监测的管理及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 教学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 四、大纲说明 (一)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主要教学环节:为了完成和达到环境监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启发 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次序安排上,是以水质监测基本知识为基础的平衡主线贯穿始终,为 后续章节教学提供思路。在实施教学中应加强监测方案、样品采集及处理、测定方法的教学和训 练。 教学方法:环境监测是应用化学本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并且在第七学期开设,学生的化 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较强,所以本课程应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方法始终 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多,学时少,教学尽量采用多媒体教 学,其他理论以课堂教授为主。注意承前启后,强调重点,加强提问练习,及时小结、归纳。 (二)习题与作业 以教材《环境监测》教材课后习题为主,确保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 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其他 大纲中注有*号的内容,教师可根据需要参考选用。 学时分配中有2学时机动时间。 五、课程考核要求 本课程不安排平时测验。课程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课堂提问成绩、作业成绩和考核)、 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综合构成,其比例建议为~20%、~80%。具体构成由教研室和任课教师协 商确定,不同班级的成绩构成比例应该保持相同。 六、主要教学教学参考书及材料 1.《环境监测》,奚旦立等编,高教出版社。 2.《环境监测系统及原理》,张大年等编,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3.《环境监测》,陈玲 赵建夫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