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8
文件大小:306.2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类各有关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是环境监测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下列内容:由于环境化学是把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用于研究开放性的环境体系,而环境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化学时,不但要有系统、巩固的化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巧,而且还要求广泛地掌握自然科学的其它学科了解环境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及一些前沿问题;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四)教学时数.---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 一、说 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类各有关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是环境监测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 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下列内容:由于环境化学是把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用于 研究开放性的环境体系,而环境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化学时,不但 要有系统、巩固的化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巧,而且还要求广泛地掌握自然科学的其它学科。 了解环境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及一些前沿问题;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 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 效应和归宿;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了解环境中化学 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 )教学内容 本课程包括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 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以阐述污染物在 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理论学时 一 绪论 2 二 大气环境化学 14 三 水环境化学 10 四 土壤环境化学 8 五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8 六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2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2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2 学 时 总 计 48

(五)教学方式1.文字教材:分主教材和参考教材两种,主教材为本课程教学与考核基本依据,一切概念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以主教材为准。参考教材主要起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对主教材理解的作用。2.音像教材:选用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保护生态平衡的录像。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演示一些教学幻灯片,加深学生理解。3.开展环境问题调查活动(实践)(一次)。二、文本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主要简介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化学(1学时)第二节环境污染物(1学时)考核要求要求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明确学习环境化学的目的。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教学要点主要介绍了大气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光化学反应基础,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教学时数1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2学时)(1)大气温度层结(2)辐射逆温层(3)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

(五)教学方式 1.文字教材:分主教材和参考教材两种,主教材为本课程教学与考核基本依据,一切概念、 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以主教材为准。参考教材主要起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对主教材理 解的作用。 2.音像教材:选用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保护生态平衡的录像。可以使用多媒体课 件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演示一些教学幻灯片,加深学生理解。 3.开展环境问题调查活动(实践)(一次)。 二、文本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点 主要简介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 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化学(1学时)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1学时) 考核要求 要求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明确学习环境化学的目 的。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了大气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光化学反应基础,重要的大气污染化 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 教学时数 1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2学时) (1) 大气温度层结 (2) 辐射逆温层 (3) 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

(4)大气稳定度(5)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12学时)(1)光化学反应基础(1学时)(2)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1学时)(3)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转化(2学时)(4)光化学烟雾(1学时)(5)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1学时)(6)酸性降水(1学时)(7)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2学时)(8)臭氧层的形成与损耗(2学时)(9)大气颗粒物(1)考核要求要求了解大气的层结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污染物遵循这些规律而发生的迁移过程,特别是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性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还应了解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第三章水环境化学教学要求主要介绍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水中重要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其分布,污染物在水环境的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2学时)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7学时)(1)水中颗粒物的聚集(1学时)(2)溶解和沉淀(2学时)(3)氧化-还原(2学时)(4)配合作用(1学时)(5)分配作用(1学时)

(4) 大气稳定度 (5) 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12学时) (1) 光化学反应基础(1学时) (2) 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1学时) (3)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转化(2学时) (4) 光化学烟雾(1学时) (5) 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1学时) (6) 酸性降水(1学时) (7)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2学时) (8) 臭氧层的形成与损耗(2学时) (9) 大气颗粒物(1) 考核要求 要求了解大气的层结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污染物遵循这 些规律而发生的迁移过程,特别是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性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还应了解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教学要求 主要介绍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水中重要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其分布,污染物在水环境的迁移转 化的基本原理。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2学时)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7学时) (1) 水中颗粒物的聚集(1学时) (2) 溶解和沉淀(2学时) (3) 氧化-还原(2学时) (4) 配合作用(1 学时) (5) 分配作用(1 学时)

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1学时)考核要求要求了解天然水的基本性质,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中进行沉淀一溶解、氧化一还原、配合作用、吸附一解吸、絮凝一沉降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并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溶解度,以及天然水体中各类污染的pE一pH计算及图的绘制。了解颗粒物在水环境中聚集和吸附一解吸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教学要点主要介绍土壤环境问题;土壤的三相组成及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土壤净化的途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以及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的组成和性质(4学时)(1)土壤的组成(1学时)(2)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1学时)(3)土壤吸附性(1学时)(4)土壤酸碱性(1学时)第二节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2学时)(1)土壤中的重金属(2)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结合态(3)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节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2学时)(1)土壤农药的迁移(2)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考核要求了解土壤环境问题;了解土壤的三相组成及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掌握土壤污染物的种类;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土壤净化的途径;掌握了解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掌握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掌握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掌握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三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1学时) 考核要求 要求了解天然水的基本性质,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中进行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 用、吸附—解吸、絮凝—沉降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并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水体中金属存在 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溶解度,以及天然水体中各类污染的pE—pH计算及图的绘制。了解颗粒物 在水环境中聚集和吸附—解吸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 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土壤环境问题;土壤的三相组成及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土壤 污染的概念及土壤净化的途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以及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4学时) (1)土壤的组成(1学时) (2)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1学时) (3)土壤吸附性(1学时) (4)土壤酸碱性(1学时) 第二节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2学时) (1)土壤中的重金属 (2)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结合态 (3)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节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2学时) (1)土壤农药的迁移 (2)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考核要求 了解土壤环境问题;了解土壤的三相组成及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掌握土壤污染物的种类; 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土壤净化的途径;掌握了解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掌握重金属元素在 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掌握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掌握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教学要点主要介绍污染物质与生物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和污染物对机体内毒性两方面内容。以及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污染物质的毒性。教学时数8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1学时)第二节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1学时)第三节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1学时)第四节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5学时)考核要求学生应掌握典污染物的生物代谢和转化类型:常见污染物的生化效应。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教学要点介绍重属汞、准金属砷和有机卤化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污染物在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1.重金属元素2.有机污染物重点汞、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等典型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难点:典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及归趋规律。考核要求学生应掌握典型污染物(重金属、有机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了解典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趋规律与效应。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污染物质与生物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 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和污染物对机体内毒性两方面内容。以及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 大和积累,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污染物质的毒性。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1学时)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1学时) 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1学时) 第四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5学时) 考核要求 学生应掌握典污染物的生物代谢和转化类型;常见污染物的生化效应。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教学要点 介绍重属汞、准金属砷和有机卤化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污染物在各圈层中的转 归与效应。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重金属元素 2.有机污染物 重点 汞、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等典型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 难点:典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及归趋规律。 考核要求 学生应掌握典型污染物(重金属、有机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了解典型污染物在环 境中的基本转化、归趋规律与效应。 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教学要点

了解常见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化学氧化、电动力学修复、活性反应格栅,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影响因素、各技术优缺点等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微生物修复技术第二节植物修复技术第三节化学氧化技术第四节电动力学修复第五节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第六节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考核要求学生应掌握主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修复过程中污染物的降解和消除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第八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教学要点要求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掌握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及其与绿色工程和工业生态学原理的相互联系。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绿色化学的诞生和发展简史第二节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第三节绿色化学的应用重点汞、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等典型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难点:典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及归趋规律。考核要求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三、参考书目1.必读书目

了解常见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化学氧化、电动力学修复、活 性反应格栅,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影响因素、各技术优缺点等。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修复技术 第二节 植物修复技术 第三节 化学氧化技术 第四节 电动力学修复 第五节 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 考核要求 学生应掌握主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修复过程中污染物的降解和消除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第八章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教学要点 要求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掌握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及其与绿色工 程和工业生态学原理的相互联系。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绿色化学的诞生和发展简史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绿色化学的应用 重点 汞、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等典型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 难点:典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及归趋规律。 考核要求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参考书目 1.必读书目

韩玉华主编《环境化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何遂源、金云云编著《环境化学》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王晓蓉编著《环境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2.选读书自高廷耀、顾国维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吉明、马广大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李国鼎主编《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四、本大纲内容的顺序、重点、难点及深广度1.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本大纲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时数的分配等等,允许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变动。2.重点:大气稳定度,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天然水系中的酸碱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水体中需氧性有机污染物。3.难点:天然水系中的氧化还原平衡,光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4.教法建议:按大纲教学时数和大纲要求教学,并授习题课和课堂练习,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补充有关化学基础知识。五、习题与作业1.根据难度和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相应教材中的习题,每章至少完成2-3道习题2.要求学生会简单的环境污染分析:六、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1.教学媒体以文字教材面授为主,本课程教学环节有讲课、习题课、参观实习、课程设计、考试等环节,教学形式是以课内教学为主,安排一学期内完成教学;2.理论部分主要通过系统讲课传授给学生,部分内容可结合实际参观加以理解3.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演示一些教学幻灯片,加深学生理解。七、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和分工1.本课程时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熟悉一些污染及公害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环境学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后置课程服务。八、考核方式

韩玉华主编 《环境化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何遂源、金云云编著《环境化学》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王晓蓉编著 《环境化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2.选读书目 高廷耀、顾国维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吉明、马广大主编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李国鼎主编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四、本大纲内容的顺序、重点、难点及深广度 1.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本大纲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时数的分配等 等,允许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变动。 2.重点:大气稳定度,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天然水系中的酸碱 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水体中需氧性有机污染物。 3.难点:天然水系中的氧化还原平衡,光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 4.教法建议:按大纲教学时数和大纲要求教学,并授习题课和课堂练习,根据学生具体情 况,适当补充有关化学基础知识。 五、习题与作业 1.根据难度和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相应教材中的习题,每章至少完成2-3道习题; 2.要求学生会简单的环境污染分析; 六、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1.教学媒体以文字教材面授为主,本课程教学环节有讲课、习题课、参观实习、课程设计、 考试等环节,教学形式是以课内教学为主,安排一学期内完成教学; 2.理论部分主要通过系统讲课传授给学生,部分内容可结合实际参观加以理解; 3.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演示一些教学幻灯 片,加深学生理解。 七、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1.本课程时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熟悉一些污染及公害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 和基本方法; 2.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环境学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 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后置课程服务。 八、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综合出勤、作业完成情况):10分2.期末考试成绩:60分3.实验成绩:30分4.期末考试方式:闭卷九、课程教材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为心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发(2002年重印)

1.平时成绩(综合出勤、作业完成情况):10分 2.期末考试成绩:60分 3.实验成绩:30分 4.期末考试方式:闭卷 九、课程教材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为: 戴树桂主编 《环境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2002年重印)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