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Mathematical Analysis(一)

《数学分析1》课程教学大纲(MathematicalAnalysisI)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710002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90(75/15)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6(5/1)学分:6开课学期:第1学期1.课程性质《数学分析1》是高等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最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是从初等数学迈向高等数学的桥梁,其基本思想对整个数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列极限的8-N定义、各种类型函数极限的精确定义,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其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连续、一致连续的定义、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获得在比较高的观点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导数的定义及导数的几何意义,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熟练掌握导数的求法,熟练掌握可导与可微、可导与连续、可微与连续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熟练掌握微分学中值定理及其应用,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其它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了解实数完备性的基本定理及它们的等价性,加强学生对数学分析这门课程整体的理解,使其对数学分析的基本思想与研究方法有完整的认识,为学生在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搭建重要的平台。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理解《数学分析1》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深刻理解数学分析中极限的思想系统地掌握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函数的连续性和一致连续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掌握函数的导数与微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分中值定理的基本内容,会用微分中值定理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函数的凹凸性及渐近性,能够用落必达法则求不定式函数的极限。能熟练地利用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基本运算,如求数列与函数极限、求函数的导数和微分,以及利用微分进行近似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熟悉数学分析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能理解具体和抽象、特殊与一般
《数学分析 1》课程教学大纲 (Mathematical Analysis I)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07100020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90(75/15)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6(5/1) 学分:6 开课学期:第 1 学期 1.课程性质 《数学分析 1》是高等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最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是从初等 数学迈向高等数学的桥梁,其基本思想对整个数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 系统地掌握数列极限的 − N 定义、各种类型函数极限的精确定义,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 能力,从而提升其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连续、一致连续的定义、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获 得在比较高的观点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导数的定义及导数的几何意义,了解导数的 物理意义,熟练掌握导数的求法,熟练掌握可导与可微、可导与连续、可微与连续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熟练掌握微分学中值定理及其应用,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其它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了解实数完备 性的基本定理及它们的等价性,加强学生对数学分析这门课程整体的理解,使其对数学分析的基本思想 与研究方法有完整的认识,为学生在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搭建重要的平台。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课程目标 1:理解《数学分析 1》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深刻理解数学分析中极限的思想, 系统地掌握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函数的连续性和一致连续性的基本 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掌握函数的导数与微分的基本 概念,掌握微分中值定理的基本内容,会用微分中值定理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函数的凹凸 性及渐近性,能够用洛必达法则求不定式函数的极限。能熟练地利用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基本运算, 如求数列与函数极限、求函数的导数和微分,以及利用微分进行近似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分析 的基本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熟悉数学分析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能理解具体和抽象、特殊与一般

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具有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课程目标2: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引导和启发、课后作业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课程目标3:通过课后分组作业,使学生掌握团队协作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团队协作活动的体验,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同伴、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具有良好的集体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3.1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数学抽象、课程目标1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数学学科专业能力:3.知识整合课程目标23.3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数学的历史概况和发展的基本规律。10.1理解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的价值: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独10.反思研究立思考判断,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课程目标3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11.2掌握沟通合作技能,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能11.交流合作够与中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具有良好的集体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及符课程目标3合社会发展的适用能力。4.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章次总课时内容理论课时实践课时支撑课程目标实数集与函数I561课程目标1数列极限二12102课程目标1函数极限课程目标1三13316函数的连续性课程目标1、2四21210导数和微分课程目标1五14122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课程目标1、2、3六17320实数的完备性七1082课程目标1
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具有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具有 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课程目标 2: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引导和启发、课后作业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目标 3:通过课后分组作业,使学生掌握团队协作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团队协作活动的体 验,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同伴、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具有良好的集体协作和组织协 调能力。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课程目标 3.知识整合 3.1 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数学学科专业能力; 课程目标 1 3.3 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数学的历史概况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课程目标 2 10.反思研究 10.1 理解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的价值;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独 立思考判断,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 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 课程目标 3 11.交流合作 11.2 掌握沟通合作技能,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能 够与中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具有良好的集体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及符 合社会发展的适用能力。 课程目标 3 4.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章次 内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支撑课程目标 一 实数集与函数 6 5 1 课程目标 1 二 数列极限 12 10 2 课程目标 1 三 函数极限 16 13 3 课程目标 1 四 函数的连续性 12 10 2 课程目标 1、2 五 导数和微分 14 12 2 课程目标 1 六 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20 17 3 课程目标 1、2、3 七 实数的完备性 10 8 2 课程目标 1

5.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是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先修课程为高中数学函数与导数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为数学分析2、数学分析3、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常微分方程等数学学科的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6.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数学分析》(第四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数学分析》(第二版)陈纪修,於崇华,金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数学分析》(第三版)复旦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数学分析》(第三版)郭大钧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7.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2)教学手段:学习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8.成绩评定方法(1)总评成绩计算方法总评成绩=平时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笔试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80%)注: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5%)+阶段测验(占总成绩的3%)+各项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2%)②各项作业成绩包括:共3项作业,每项作业分别占总成绩的4%。详见下表:平时表现占总成绩20%期末笔试试卷成课程总评成绩绩占总成绩80%课堂表现(5%)阶段测验(3%)各项作业(12%)课程目标1152070总评成绩=20%*平时成绩+80%*2030课程目标2期末笔试试卷成绩20250课程目标3(2)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Z(各分项所得总分、x各分项所占总成绩比例)各分项应得总分课程分目标达成度Z各分项所占总成绩比例
5.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本课程是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先修课程为高中数学函数与导数部分内容。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可为数学分析 2、数学分析 3、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常微分方程等数学学科的 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6.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数学分析》(第四版)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2)《数学分析》(第二版) 陈纪修,於崇华,金 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3)《数学分析》(第三版) 复旦大学数学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4)《数学分析》(第三版) 郭大钧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年。 7.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 (2)教学手段:学习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8.成绩评定方法 (1)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总评成绩=平时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 20%)+期末笔试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 80%) 注:①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 5%)+ 阶段测验(占总成绩的 3%)+ 各项作业 成绩(占总成绩的 12%) ②各项作业成绩包括:共 3 项作业,每项作业分别占总成绩的 4%。 详见下表: 平时表现占总成绩 20% 期末笔试试卷成 绩占总成绩 80% 课程总评成绩 课堂表现(5%) 阶段测验(3%) 各项作业(12%) 课程目标 1 15 20 70 总评成绩=20%*平时成绩+80%*末 期末笔试试卷成绩 课程目标 2 20 30 课程目标 3 25 20 0 (2)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 各分项所占总成绩比例 各分项所占总成绩比例) 各分项应得总分 各分项所得总分 (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3)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课程目标达成度=0.63*课程目标1达成度+0.28*课程目标2达成度+0.09*课程目标3达成度9.实践教学安排习题课及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相关的课程内容。详见下表:时间学时实践内容第1周1第一章习题课2第3周第二章习题课3第6周第三章习题课2第8周第四章习题课2第10周第五章习题课3第13周第六章习题课2第15周第七章习题课教学内容纲要二、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实数概念,熟练掌握绝对值不等式、函数概念、函数的几种表示法、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四则运算、复合函数、反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初等函数。熟练掌握区间和邻域、上(下)界、确界的概念、确界定理。2.主要内容1.1实数1学时1.2数集·确界原理2 学时1.3函数概念1 学时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1 学时1.5习题课1 学时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实数绝对值的有关性质以及几个常见的不等式,区间与邻域,确界的定义,线
(3)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度=0.63*课程目标 1 达成度+0.28*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09*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9.实践教学安排 习题课及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相关的课程内容。详见下表: 时间 实践内容 学时 第 1 周 第一章习题课 1 第 3 周 第二章习题课 2 第 6 周 第三章习题课 3 第 8 周 第四章习题课 2 第 10 周 第五章习题课 2 第 13 周 第六章习题课 3 第 15 周 第七章习题课 2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6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实数概念,熟练掌握绝对值不等式、函数概念、函数的几种表示法、函数的性质、函数的 四则运算、复合函数、反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初等函数。熟练掌握区间和邻域、上(下)界、确 界的概念、确界定理。 2.主要内容 1.1 实数 1 学时 1.2 数集·确界原理 2 学时 1.3 函数概念 1 学时 1.4 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1 学时 1.5 习题课 1 学时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实数绝对值的有关性质以及几个常见的不等式,区间与邻域,确界的定义,线

性关系,坐标系,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2)教学难点:实数集的概念,实数的有序性、稠密性和封闭性,集合的有界性,确界原理,初等函数复合关系的分析,函数的有界性,周期函数周期的计算、验证。第二章数列极限(1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数列极限的ε一N定义、几何意义及其应用,熟练掌握数列极限的唯一性、保号性、有界性、不等式性质、四则运算,及它们的证明方法。熟练掌握子列的概念,抽子列原理及应用。掌握迫敛性定理和单调有界定理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几个常用极限及其应用。了解柯西收敛准则及应用。2.主要内容2.1数列极限概念2学时2.2收敛数列的性质4学时2.3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4学时2.4习题课2学时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数列极限的概念,迫敛性定理及四则运算法则及其应用,单调有界定理、Cauchy收敛准则及其应用。(2)教学难点:数列极限的ε一N定义及其应用,保号性和保不等式性的理解,相关定理的应用。第三章函数极限(1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各种类型函数极限的精确定义、几何意义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证明方法及应用。了解归结原则、柯西准则及应用。熟练掌握两个重要极限及应用。掌握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和性质。2.主要内容3.1函数极限概念2学时3.2函数极限的性质3学时
性关系,坐标系,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 (2)教学难点:实数集的概念,实数的有序性、稠密性和封闭性,集合的有界性,确界原理, 初等函数复合关系的分析,函数的有界性,周期函数周期的计算、验证。 第二章 数列极限(12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数列极限的 − N 定义、几何意义及其应用,熟练掌握数列极限的唯一性、保号性、 有界性、不等式性质、四则运算,及它们的证明方法。熟练掌握子列的概念,抽子列原理及应用。 掌握迫敛性定理和单调有界定理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几个常用极限及其应用。了解柯西收敛准则及 应用。 2.主要内容 2.1 数列极限概念 2 学时 2.2 收敛数列的性质 4 学时 2.3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 4 学时 2.4 习题课 2 学时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数列极限的概念,迫敛性定理及四则运算法则及其应用,单调有界定理、Cauchy 收敛准则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数列极限的 − N 定义及其应用,保号性和保不等式性的理解,相关定理的应 用。 第三章 函数极限(16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各种类型函数极限的精确定义、几何意义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证明 方法及应用。了解归结原则、柯西准则及应用。熟练掌握两个重要极限及应用。掌握无穷小与无穷 大的概念和性质。 2.主要内容 3.1 函数极限概念 2 学时 3.2 函数极限的性质 3 学时

3.3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4学时3.4两个重要的极限2 学时3.5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2学时3.6习题课3学时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当x一→x。时函数极限的定义,函数极限的性质及其计算,海涅定理及柯西准则,两个重要的极限,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2)教学难点:对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的理解,对函数极限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海涅定理及柯西准则的应用,两个重要极限的证明及灵活运用,运用“o”与“O”进行运算。第四章函数的连续性(1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连续、单侧连续,区间上连续等基本概念及应用。掌握间断点的概念及间断点的分类。熟练掌握函数在一点连续的局部性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有界性,介值性,最值性。掌握一致连续的定义、性质及应用。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2.主要内容4.1连续性概念2 学时4.2连续函数的性质6学时4.3初等函数的连续性2学时4.4习题课2学时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函数连续的概念,间断点的分类,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初等函数连续性的证明。(2)教学难点:左连续和右连续的定义与证明,一致连续的概念及证明,初等函数连续性的证明的理解。第五章导数和微分(1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导数、单侧导数,导函数的定义及导数的几何意义。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速度,加
3.3 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 4 学时 3.4 两个重要的极限 2 学时 3.5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 2 学时 3.6 习题课 3 学时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当 0 x → x 时函数极限的定义,函数极限的性质及 其计算,海涅定理及柯西准则,两个重要的极限,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 (2)教学难点:对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的理解,对函数极限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海涅定理及 柯西准则的应用,两个重要极限的证明及灵活运用,运用“ o ”与“ O ”进行运算。 第四章 函数的连续性(12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连续、单侧连续,区间上连续等基本概念及应用。掌握间断点的概念及间断点的分类。 熟练掌握函数在一点连续的局部性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有界性,介值性,最值性。掌握一致连 续的定义、性质及应用。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2.主要内容 4.1 连续性概念 2 学时 4.2 连续函数的性质 6 学时 4.3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2 学时 4.4 习题课 2 学时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函数连续的概念,间断点的分类,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初等函数连续性 的证明。 (2)教学难点:左连续和右连续的定义与证明,一致连续的概念及证明,初等函数连续性的证 明的理解。 第五章 导数和微分(14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导数、单侧导数,导函数的定义及导数的几何意义。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速度,加

速度等)。熟练掌握求导法则及初等函数导数的求法。熟练掌握高阶导数的定义及高阶导数的求法。掌握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理解微分的定义及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熟练掌握可导与可微、可导与连续、可微与连续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2.主要内容5.1导数的概念2学时5.2求导法则4学时5.3参变量函数的导数2 学时5.4高阶导数2学时5.5微分2 学时5.6习题课2学时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反函数求导法,参变量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的概念,微分的概念和几何意义,微分的计算。(2)教学难点:左导数和右导数,导数概念的理解,反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求导法则,运用参变量函数导数法则进行计算,高阶导数的计算,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第六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20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费马定理、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及其推论。熟练掌握各种不定式的罗比达法则以及不定式的一般转化方法。掌握罗比达法则的多次应用与其它技巧的综合应用。熟练掌握泰勒公式、马克劳林公式、L型余项等基本概念。掌握函数在给定点的带L型余项的泰勒公式的求法。了解皮亚诺型余项的意义,泰勒公式的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及应用。熟练掌握函数极值、函数最值概念和应用。掌握曲线的凸凹性、拐点及函数图像的讨论方法。2.主要内容3学时6.1拉格朗日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6.2柯西中值定理和不定式极限2学时6.3泰勒公式3学时6.4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3学时
速度等)。熟练掌握求导法则及初等函数导数的求法。熟练掌握高阶导数的定义及高阶导数的求法。 掌握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理解微分的定义及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熟练掌握可导与可 微、可导与连续、可微与连续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2.主要内容 5.1 导数的概念 2 学时 5.2 求导法则 4 学时 5.3 参变量函数的导数 2 学时 5.4 高阶导数 2 学时 5.5 微分 2 学时 5.6 习题课 2 学时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反 函数求导法,参变量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的概念,微分的概念和几何意义,微分的计算。 (2)教学难点:左导数和右导数,导数概念的理解,反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求导法则,运用 参变量函数导数法则进行计算,高阶导数的计算,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六章 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20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费马定理、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及其推论。熟练掌握各 种不定式的罗比达法则以及不定式的一般转化方法。掌握罗比达法则的多次应用与其它技巧的综合 应用。熟练掌握泰勒公式、马克劳林公式、L 型余项等基本概念。掌握函数在给定点的带 L 型余项 的泰勒公式的求法。了解皮亚诺型余项的意义,泰勒公式的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 单调性的判别法及应用。熟练掌握函数极值、函数最值概念和应用。掌握曲线的凸凹性、拐点及函 数图像的讨论方法。 2.主要内容 6.1 拉格朗日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 3 学时 6.2 柯西中值定理和不定式极限 2 学时 6.3 泰勒公式 3 学时 6.4 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 3 学时

6.5函数的凸性与拐点4学时2学时6.6函数图像的讨论6.7习题课3学时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值定理的证明,运用中值定理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性质,柯西中值定理,LHospital法则,Taylor公式,利用导数求极值的方法,运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凸性,描绘函数的图形。(2)教学难点:理解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值定理证明的理解,L'Hospital法则的使用技巧:掌握利用辅助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Taylor定理的证明及应用,极值的判定,运用凸性证明相关命题,曲线各种特征的讨论。第七章实数的完备性(10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实数完备性的基本定理(区间套定理,有限覆盖定理,聚点定理)及它们的等价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2.主要内容8学时7.1关于实数集完备性的基本定理7.2习题课2学时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2)教学难点: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撰写人(签字):审定人(签字):单位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时间:2024年8月30日
6.5 函数的凸性与拐点 4 学时 6.6 函数图像的讨论 2 学时 6.7 习题课 3 学时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值定理的证明,运用中值定理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性质,柯西中值定理,L’ Hospital 法则,Taylor 公式,利用导数求极值的方法,运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凸性,描绘函数的图形。 (2)教学难点:理解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值定理证明的理解,L’Hospital 法则的使用技巧; 掌握利用辅助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 Taylor 定理的证明及应用,极值的判定,运用凸性证明相 关命题,曲线各种特征的讨论。 第七章 实数的完备性(10 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实数完备性的基本定理(区间套定理,有限覆盖定理,聚点定理)及它们的等价性。了解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 2.主要内容 7.1 关于实数集完备性的基本定理 8 学时 7.2 习题课 2 学时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 (2)教学难点: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 撰写人(签字): 审定人(签字):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时间:2024 年 8 月 30 日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数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上,共六章,授课教师:吴优).pdf
- 沈阳师范大学:《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Advanced Mathematics(上).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5章 二次型 5.3 正定二次型.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5章 二次型 5.2 二次型的标准形与规范形.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5章 二次型 5.1 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4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4.4 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4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4.3 相似矩阵与矩阵对角化.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4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4.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4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4.1 向量的内积.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3.6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3.4 向量组的秩与极大无关组.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3.3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3.2 向量及其运算.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3.1 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定定理.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 2.6 矩阵的秩.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 2.5 矩阵的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 2.4 矩阵的分块法.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 2.3 逆矩阵.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 2.2 矩阵的运算.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 2.1 矩阵的概念.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学分析》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一,共七章,授课教师:韩硕).pdf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Mathematical Analysis(二).doc
- 沈阳师范大学:《数学分析》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二,共八章,授课教师:孟宪吉).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Linear Algebra Course Syllabus.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1章 行列式.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2章 矩阵及其运算.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3章 向量与线性方程组.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4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矩阵的对角化.pdf
- 沈阳师范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5章 二次型.pdf
- 中国矿业大学:《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pdf
- 中国矿业大学:《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pdf
- 中国矿业大学:《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重积分.pdf
- 复旦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授课教案(讲义)1 实数系的连续性——实数系的基本定理.pdf
- 复旦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授课教案(讲义)2 用微积分推导Newton的万有引力定律.pdf
- 复旦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授课教案(讲义)3 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pdf
- 复旦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授课教案(讲义)4 数学分析中一个反例的教学——处处不可导连续函数.pdf
- 复旦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授课教案(讲义)5 函数的幂级数展开.pdf
- 复旦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授课教案(讲义)6 用多项式逼近连续函数.pdf
- 复旦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授课教案(讲义)7 条件极值问题与Lagrange乘数法.pdf
- 复旦大学:《数学分析》精品课程授课教案(讲义)8 重积分变量代换公式的证明.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