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篇 灌溉水源工程及输水工程 第七章 输水工程

第七章 输水工程 7.1 灌溉渠道系统 7.2管道输水系统 7.1.1灌溉渠道系统概述 7.2.1输配水管道系统的类型 7.1.2灌溉渠道系统的规划布置 7.2.2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组成 7.1.3 灌溉渠道系统设计流量计算 7.2.3管道的水力计算 7.1.4灌溉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7:2.4管材及管件 7.1.5渠系水利用系数 7.2.5管网规划布置 7.1.6渠道防渗技术
1 第七章 输水工程 7.1 灌溉渠道系统 7.2 管道输水系统 7.1.1 灌溉渠道系统概述 7.2.1 输配水管道系统的类型 7.1.2 灌溉渠道系统的规划布置 7.2.2 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组成 7.1.3 灌溉渠道系统设计流量计算 7.2.3 管道的水力计算 7.1.4 灌溉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7.2.4 管材及管件 7.1.5 渠系水利用系数 7.2.5 管网规划布置 7.1.6 渠道防渗技术

7.1灌溉渠道系统 7.1,1灌溉渠道系统概述 灌溉渠道系统(irrigation canal system)是农田水 分状况调节的重要设施,其功能在于合理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科学地、有计划地调控农田水分,促进农业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作物的高产优质
2 7.1 灌溉渠道系统 7.1.1 灌溉渠道系统概述 灌溉渠道系统(irrigation canal system)是农田水 分状况调节的重要设施,其功能在于合理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科学地、有计划地调控农田水分,促进农业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作物的高产优质

完整的灌溉渠道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1.水源引水取水部分 包括:水源(河流、湖泊、水库、井等) 引水取水的相应建筑物(闸、坝、抽水站等) 2。输水、配水渠道 主要包括农田灌溉的各级固定渠道 功能:从水源引水,输送分配到各个灌水田块 水流经过的渠道一般分四级:羊渠、数渠、斗渠和液渠 3. 田间灌水系统(田间工程) 农渠以下田块中的灌水沟、畦称为田间灌水系统,也称田间工 程(farmland works)是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的临时灌水系统。 组成:毛渠、输水垄沟、畦田、格田及小型量水设备 作用:将水直接输送到田间
3 完整的灌溉渠道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1.水源引水取水部分 包括:水源(河流、湖泊、水库、井等) 引水取水的相应建筑物(闸、坝、抽水站等) 2.输水、配水渠道 主要包括农田灌溉的各级固定渠道 功能:从水源引水,输送分配到各个灌水田块 水流经过的渠道一般分四级: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 3.田间灌水系统(田间工程) 农渠以下田块中的灌水沟、畦称为田间灌水系统,也称田间工 程( farmland works ) 是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的临时灌水系统。 组成:毛渠、输水垄沟、畦田、格田及小型量水设备 作用:将水直接输送到田间

完整的灌溉渠道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续) 4. 排水泄水系统 组成:田间临时排水沟网、各级固定排水沟和容泄区 容泄区:承受并容纳灌区降雨径流及灌溉弃水的区域。灌区下游的河流、 湖泊、池塘都可以作为容泄区。 功能:排除农田多余的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优化农田生态环境。 田间到容泄区各级排水沟依次为:毛排东排斗排送排丰排 5.渠系建筑物 渠系上修建的各种建筑物称为渠系建筑物(canal system structures),如水闸, 桥涵、渡槽、跌水等。 作用:保证安全引水、输水、配水、量水,解决交通、交叉、消能 等需要
4 完整的灌溉渠道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续) 4.排水泄水系统 组成:田间临时排水沟网、各级固定排水沟和容泄区 容泄区:承受并容纳灌区降雨径流及灌溉弃水的区域。灌区下游的河流、 湖泊、 池塘都可以作为容泄区。 功能:排除农田多余的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优化农田生态环境。 田间到容泄区各级排水沟依次为:毛排、农排、斗排、支排、干排 。 5.渠系建筑物 渠系上修建的各种建筑物称为渠系建筑物( canal system structures),如水闸, 桥涵、渡槽、跌水等。 作用:保证安全引水、输水、配水、量水,解决交通、交叉、消能 等需要

水 进水闸 节制闸 源 ☒ 分水闸 退水 排 ☒ 容泄区 泄水闸 图T1灌既系统组必网示意图
5 图7.1 灌溉系统组成示意图

71.2灌溉渠道系统的规划布置 概念在划定的灌区范围内,根据地形、土地利用、行政 企业单位分布等条件布置各级渠道及建筑物类型和位置。 务选择水源以及经济、合理的取水方式和渠道位置; 7.1.21 规划布置原 范分利用地孩条得 水源与容泄区之间应当有足够大的落差,尽可能做 到:自流灌溉和自流排水 .合开发剂用水资源 尽量满足其它用水部门的要求:集中落差发电、航道 靠近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等
6 7.1.2 灌溉渠道系统的规划布置 概念:在划定的灌区范围内,根据地形、土地利用、行政 企业单位分布等条件布置各级渠道及建筑物类型和位置。 任务:选择水源以及经济、合理的取水方式和渠道位置; 7.1.2.1 规划布置原则 1.充分利用地形条件 水源与容泄区之间应当有足够大的落差,尽可能做 到 :自流灌溉 和自流排水 2.综合开发利用水利资源 尽量满足其它用水部门的要求:集中落差发电、航道、 靠近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等

3,与地利用规、农业区划相结合 目的: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设与改善农业 生态环境。 4,与地区逼网、绿化带的规划精结合 目的:尽可能减少桥梁、涵洞等建筑物的数量。 5:安全、稳周经济 尽可能避开高填、深挖方地段: 减少与道路、河流的交叉; 尽量利用天然河沟作排水沟道: 渠线短而直土方小、占地少、便于维护与管理 7,1,2.2渠首规划
7 3.与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相结合 目的: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设与改善农业 生态环境。 4.与地区交通网、绿化带的规划相结合 目的:尽可能减少桥梁、涵洞等建筑物的数量。 5.安全、稳固、经济 尽可能避开高填、深挖方地段; 减少与道路、河流的交叉; 尽量利用天然河沟作排水沟道; 渠线短而直土方小、占地少、便于维护与管理 7.1.2.2 渠首规划

7.1.2,3输水配水渠系布置 ,干、支渠布覆 位置上要求:应当布置在灌区较高处,尽可能满足自流灌溉 渠线选择:要考虑使渠道总长度短、渠道渗漏量小和总交叉建筑物少 (1)平原型灌区 ①山前平原型灌区 地形特点:等高线与河流方向近乎正交。 干、支渠的典型布置:干渠沿等高线布置或垂直等高线布置, 支渠在干渠的一侧或两侧引出
8 7.1.2.3 输水配水渠系布置 1.干、支渠布置 位置上要求:应当布置在灌区较高处,尽可能满足自流灌溉 渠线选择:要考虑使渠道总长度短、渠道渗漏量小和总交叉建筑物少 (1)平原型灌区 ① 山前平原型灌区 地形特点:等高线与河流方向近乎正交。 干、支渠的典型布置:干渠沿等高线布置或垂直等高线布置, 支渠在干渠的一侧或两侧引出

支 排 渠 水 沟 河 沟 图7.3山前平原型灌区 流 干渠垂直等高线布置 图7.2山前平原型灌区 干渠沿等高线布置 排水支沟 流
9 图7.3 山前平原型灌区 干渠垂直等高线布置 图7.2 山前平原型灌区 干渠沿等高线布置

②冲积平原型灌区:灌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如山东打鱼 张灌区、山西汾河灌区、内蒙河套灌区等。 北 沟 总 四 五 渠 渠首闸 :4肉素河套灌X意图 10
10 ② 冲积平原型灌区:灌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如山东打鱼 张灌区、山西汾河灌区、内蒙河套灌区等。 图7.4 内蒙河套灌区示意图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篇 灌溉水源工程及输水工程 第六章 引水取水工程.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十章 地面灌溉.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绪论-water(中国农业大学).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八章 土壤水.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篇 灌溉水源工程及输水工程 第五章 蓄水工程.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三章 水的循环与转化.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 2.1 概述 2.2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性 2.3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灌溉水质标准与评价.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 2.4 地下水资源评价 2.5 我国地下水资源概况.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一章 降水与地表水资源 1.1-1.2 降水与河川径流.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一章 降水与地表水资源 1.3-1.4 蒸发与江河水资源.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一章 降水与地表水资源 1.5 冰川水资源.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doc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授课教案.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Agricultural Water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pdf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桩基础与深基础 第四节 桩基础的设计步骤.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地基承载力 第四节 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其它分析方法 第五节 地基的容许承载力.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土力学基础工程,PPT课件讲稿,共八章).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桩基础与深基础 第三节 桩基计算.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浅基础的设计原则、方法和内容 第三节 浅基础的类型和基础材料.ppt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九章 灌溉原理.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四章 灌、排工程技术经济分析.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十三章 农田排水 Field drainage.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十一章 喷灌.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十二章 微灌.pdf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基本概念及参数).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液流型态及水力损失.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孔口、管嘴和有压管道流动.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doc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共八个实验).doc
- 《流体力学》课程试卷习题(试题).doc
- 《流体力学》课程试卷习题(答案).doc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ppt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 Fluid Dynamics.ppt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 Fluid Statics.ppt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 Mechanics of Fluids.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