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 2.1 概述 2.2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性 2.3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 12.1 概述 2.2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性 ·2.3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2.4地下水资源评价 ■2.5我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资源与环境学院李品芳,综合楼119,62732504
1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 n 2.1 概述 n 2.2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性 n 2.3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n 2.4 地下水资源评价 n 2.5 我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资源与环境学院 李品芳,综合楼119,62732504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谷兆祺,1999.中国水资源、水利、水处理与防洪全书(上》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郭元裕,1986.农田水利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华南农业大学,1999.地质学基础(第二版)(土壤农化专业 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李益三,陈梅芬,1982.地下水开发利用.北京:农业出版社 李正根,1980.水文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卢金凯,杜国桓,1991.中国水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 罗远培,1991.水资源概论(讲义).北京农业大学. 施成熙等,1984.农业水文学.北京:农业出版社. 施嘉炀,1996.水资源综合利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谷兆祺,1999. 中国水资源、水利、水处理与防洪全书(上).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郭元裕,1986. 农田水利学.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华南农业大学,1999. 地质学基础(第二版)(土壤农化专业 用).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李益三,陈梅芬,1982. 地下水开发利用. 北京:农业出版社. 李正根,1980. 水文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 卢金凯,杜国桓,1991. 中国水资源. 北京:地质出版社. 罗远培,1991. 水资源概论(讲义). 北京农业大学. 施成熙等,1984. 农业水文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 施嘉炀,1996. 水资源综合利用.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1 概述 ■2.1.1 地下水的储存与分类 ▣2.1.1.1 地下水的储存空间与岩石的水理性质 ■2.1.1.2岩石中水的分类 ■2.1.2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2.1.2.1地下水的补给 ▣2.1.2.2 地下水的排泄 ·2.1.2.3地下水的径流 3
3 2.1 概述 n 2.1.1 地下水的储存与分类 n 2.1.1.1 地下水的储存空间与岩石的水理性质 n 2.1.1.2 岩石中水的分类 n 2.1.2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n 2.1.2.1 地下水的补给 n 2.1.2.2 地下水的排泄 n 2.1.2.3 地下水的径流

2.1概述 藏在土壤、岩石的孔隙、裂隙和溶隙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水 统称为地下水(groundwater) 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根据含水空隙特征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溶隙水) 对地下水资源量的概念和命名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在实 践中,较普遍地采用了补给量、储存量和可开采量三个基本 概念 补给量(recharge amount):是指单位时间内流入含水层的 总水量,用亿m3al或m3d1等单位表示。 储存量(storage amount):是指水位变动带以下的重力水体 积,用m3、万m3、亿m3等单位表示。 可开采量(available yield):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 件下,采用合理开采方案和合理开采动态下允许开采的最大 水量,用亿m3a1或m3d1来表示
4 2.1 概述 n 埋藏在土壤、岩石的孔隙、裂隙和溶隙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水 统称为地下水(groundwater) 。 n 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n 根据含水空隙特征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溶隙水) n 对地下水资源量的概念和命名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在实 践中,较普遍地采用了补给量、储存量和可开采量三个基本 概念 n 补给量(recharge amount) :是指单位时间内流入含水层的 总水量,用亿m 3 a -1或m 3 d -1等单位表示。 n 储存量(storage amount) :是指水位变动带以下的重力水体 积,用m 3 、万m 3 、亿m 3等单位表示。 n 可开采量(available yield) :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 件下,采用合理开采方案和合理开采动态下允许开采的最大 水量,用亿m 3 a -1或m 3 d -1来表示

1.1 地下水的储存与分类 :1.1.1地下水的储存空间与岩石的水理性质 含水层(aquifer)和隔水层(confining bed) 所谓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 岩层,即储存有地下水并在自然条件或人为条件下, 能流出水来的岩石。有些岩层虽然含水但几乎不透水 或透水很弱(渗透系数<0.001md1),称为隔水层 或不透水层。 2。储存空间 地下水的储存空间是岩石的空隙(包括孔隙、裂 隙和溶隙)
5 2.1.1 地下水的储存与分类 2.1.1.1 地下水的储存空间与岩石的水理性质 1.含水层(aquifer)和隔水层(confining bed) 所谓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 岩层,即储存有地下水并在自然条件或人为条件下, 能流出水来的岩石。有些岩层虽然含水但几乎不透水 或透水很弱(渗透系数<0.001m d-1),称为隔水层 或不透水层。 2.储存空间 地下水的储存空间是岩石的空隙(包括孔隙、裂 隙和溶隙)

降水 降水 蒸腾 水汽凝结 灌 入渗 包气带 表径 径流 包气带 包气带 喷泉 饱水带 潜水含水层 潜水 阳水层 承压水 饱水带 承压水含水层 隔水层
6

③.石石的水理性顶 水分的贮存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通常称为岩石的水理性质。它 包括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毛管性等。 容水性:指岩石空隙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通常以容水度来衡量。 (2)持水性: 指由于岩石颗粒表面对水分子的吸引力,而在 岩石空隙中保持若干水量的性能。 (3) 给水性:指饱和含水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流出 (排出)若干水量的性能,以给水度作为衡量指标。 (4)透水性:指在一定压力梯度条件下岩石允许水透过的性能。 (5)毛管性:指松散岩石中存在的毛细孔隙,具有孔隙毛管 作用的性质
7 3.岩石的水理性质 水分的贮存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通常称为岩石的水理性质。它 包括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毛管性等。 (1)容水性:指岩石空隙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通常以容水度来衡量。 (2)持水性:指由于岩石颗粒表面对水分子的吸引力,而在 岩石空隙中保持若干水量的性能。 (3)给水性:指饱和含水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流出 (排出)若干水量的性能,以给水度作为衡量指标。 (4)透水性:指在一定压力梯度条件下岩石允许水透过的性能。 (5)毛管性:指松散岩石中存在的毛细孔隙,具有孔隙毛管 作用的性质

2.1.1.2岩石中水的分类 根据物理力学性质特点分类 地面以下,根据土壤岩石含水是否饱和可分为两个带: 即地下水面以上的包气带(aeration zone)(又称非饱和带, unsaturated zone) 及地下水面以下的饱水带(又称饱和带, saturated zone)。 饱水带中的土壤岩石空隙全部被液态水充满,主要是重力水。 饱水带以上的土壤岩石空隙没有完全被水充满,包含有与大气 连通的气体,故称为包气带,它是大气水、地面水与地下重力 水相互转化的过渡带
8 2.1.1.2 岩石中水的分类 1.根据物理力学性质特点分类 地面以下,根据土壤岩石含水是否饱和可分为两个带: 即地下水面以上的包气带(aeration zone)(又称非饱和带, unsaturated zone)及地下水面以下的饱水带(又称饱和带, saturated zone)。 饱水带中的土壤岩石空隙全部被液态水充满,主要是重力水。 饱水带以上的土壤岩石空隙没有完全被水充满,包含有与大气 连通的气体,故称为包气带,它是大气水、地面水与地下重力 水相互转化的过渡带

图.I合門形小正他元干刊刀巾 上壤水亚带 气态水 吸着水 为主 中间过渡带 毛细带表面。 薄膜水 毛细水亚带 地下水面(潜水面) 毛细水为主 重力水为主 潜水。 含水层 隔水层 饱水带 承压水 含水层 77777 隔水层
9 图2.1 各种形态水在地壳中的分布

1. 根据物理力学性质特点分类 气态水(vapor):指呈水汽状态、贮存和运动于未被饱 和的岩石空隙中的水。 (2) 吸着水(hydroscopic water):指由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 牢固地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且不受重力影响的水。 (3)薄膜水(pel1 icular water):在吸着水层以外的液态水膜 即为薄膜水。 (4) 毛管水(capillary water):受毛管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 毛管孔隙(直径0.001一0.1mm的孔隙)中的水。 (5) 重力水(gravitational water):指在重力作用下,贮存 在岩石和土壤的非毛管孔隙中自由运动的水。 (6)固态水(solid water):当岩石或土壤的温度低于水的冰 点时,岩石中的水便变为固态的冰
10 1.根据物理力学性质特点分类 (1)气态水(vapor) :指呈水汽状态、贮存和运动于未被饱 和的岩石空隙中的水。 (2)吸着水(hydroscopic water):指由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 牢固地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且不受重力影响的水。 (3)薄膜水(pellicular water):在吸着水层以外的液态水膜 即为薄膜水。 (4)毛管水(capillary water) :受毛管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 毛管孔隙(直径0.001-0.1mm的孔隙)中的水。 (5)重力水(gravitational water) :指在重力作用下,贮存 在岩石和土壤的非毛管孔隙中自由运动的水。 (6)固态水(solid water) :当岩石或土壤的温度低于水的冰 点时,岩石中的水便变为固态的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灌溉水质标准与评价.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 2.4 地下水资源评价 2.5 我国地下水资源概况.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一章 降水与地表水资源 1.1-1.2 降水与河川径流.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一章 降水与地表水资源 1.3-1.4 蒸发与江河水资源.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一章 降水与地表水资源 1.5 冰川水资源.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doc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授课教案.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Agricultural Water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pdf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桩基础与深基础 第四节 桩基础的设计步骤.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地基承载力 第四节 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其它分析方法 第五节 地基的容许承载力.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土力学基础工程,PPT课件讲稿,共八章).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桩基础与深基础 第三节 桩基计算.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浅基础的设计原则、方法和内容 第三节 浅基础的类型和基础材料.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桩基础与深基础 第二节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设计 第四节 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 第五节 刚性基础设计 第六节 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桩基础与深基础 第一节 概述.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土的压缩性和地基沉降计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土的压缩性 第三节 地基沉降量计算.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地基承载力 第一节 概述 第三节 极限平衡理论求地基的极限承载力.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挡土结构物上的土压力 第四节 库伦土压力理论 第五节 坦墙土压力的计算 第六节 朗肯理论与库伦理论的比较 第七节 几种常见情况的主动土压力计算.ppt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土坡稳定分析 第三节 粘性土坡的稳定分析.ppt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三章 水的循环与转化.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篇 灌溉水源工程及输水工程 第五章 蓄水工程.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八章 土壤水.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绪论-water(中国农业大学).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十章 地面灌溉.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篇 灌溉水源工程及输水工程 第六章 引水取水工程.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篇 灌溉水源工程及输水工程 第七章 输水工程.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九章 灌溉原理.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四章 灌、排工程技术经济分析.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十三章 农田排水 Field drainage.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十一章 喷灌.pdf
-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篇 农田灌溉与排水 第十二章 微灌.pdf
- 《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基本概念及参数).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液流型态及水力损失.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孔口、管嘴和有压管道流动.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doc
- 《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