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篇 水资源概论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 2.4 地下水资源评价 2.5 我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9
文件大小:528.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2.4 地下水资源评价 2.4.1 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四大储量“ 2.4.2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2.4.3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2.4.4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2.4.5 地下水资源评价计算实例 2.5 我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2.5.1 水文地质分区概况 2.5.2 地下水资源量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 2.4地下水资源评价 器2.4.1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四大储量“ 2.4.2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2.4.3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粥2.4.4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2.4.5地下水资源评价计算实例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ttp://www.cau.edu.cn

1 2.4 地下水资源评价 a2.4.1 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 “四大储量 “ a2.4.2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a2.4.3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a2.4.4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a2.4.5 地下水资源评价计算实例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ttp://www.cau.edu.cn

2.4地下水资源评价 2.4.1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四大储量” (1)静储量(永久储量):天然条件下,多年最低水位以下地层中所 储存的水量。 (2)动储量(天然径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含水层横断面的地下水 总径流量。 (3)调节储量:天然条件下,潜水位年变动带内土层中所储存的水量 (4)开采储量:指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地区内可以开发利用的地 下水量,并且在预定开采期内,这种开发利用不应导致水量减少及水质恶 化等现象。 2

2 2.4 地下水资源评价 2.4.1 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四大储量” ( 1)静储量 (永久储量 ):天然条件下,多年最低水位以下地层中所 储存的水量。 ( 2)动储量 (天然径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经含水层横断面的地下水 总径流量。 ( 3)调节储量:天然条件下,潜水位年变动带内土层中所储存的水量 。 ( 4)开采储量:指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地区内可以开发利用的地 下水量,并且在预定开采期内,这种开发利用不应导致水量减少及水质恶 化等现象

2.4.2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1.合理利用原则 >2.高效利用原则 >3.可持续发展利用原则 >4.动态评价原则 >5.因地评价原则 >6.因水评价原则 3

3 2.4.2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¾1. 合理利用原则 ¾2. 高效利用原则 ¾3. 可持续发展利用原则 ¾4. 动态评价原则 ¾5. 因地评价原则 ¾6. 因水评价原则

2.4.3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1)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 (2)进行地下水资源数量的分析计算(或地下水文水利计算)。 (3)分析土壤水的运移规律,从而选择适宜的灌溉技术,制定合 理的灌溉制度。 (4)分析评价在长期开发利用地下水后是否会引起水质恶化、地 面沉降、海水入侵等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⑤)分析是否需要采用人工补给地下水源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 (6根据技术经济条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选择最优开采方案。 4

4 2.4.3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1)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 (2) 进行地下水资源数量的分析计算 (或地下水文水利计算 ) 。 (3)分析土壤水的运移规律,从而选择适宜的灌溉技术,制定合 理的灌溉制度。 (4)分析评价在长期开发利用地下水后是否会引起水质恶化、地 面沉降、海水入侵等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5)分析是否需要采用人工补给地下水源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 (6) 根据技术经济条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选择最优开采方案

2.4.4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1.水均衡分析方法 2.水动力学研究方法 3.其它方法 1.水均衡分析方法 水均衡法是通过建立水量平衡方程式,并测定方程式中有 关的收入项和支出项,来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方法。 △W=Q补-Q消 式中:△W-△t时段内均衡区中地下水的变化量(m3); 0补一 △时段内均衡区地下水的总补给量(m3); Q消一△时段内均衡区地下水的总消耗量(m3) 5

5 2.4.4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1. 水均衡分析方法 水均衡法是通过建立水量平衡方程式,并测定方程式中有 关的收入项和支出项,来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方法。 Δ = 补 − QQW 消 式中:Δ W - Δ t时段内均衡区中地下水的变化量( m 3); Q 补 - Δ t时段内均衡区地下水的总补给量( m 3); Q 消 - Δ t时段内均衡区地下水的总消耗量( m 3 ) 1. 水均衡分析方法 2. 水动力学研究方法 3. 其它方法

对于土壤水而言,有 V△0=P+I+R-ET-Q卷 △0一均衡体平均体积含水量在△时段内的变化量(m3m3); V-均衡体的体积(m3); P、I分别为△时段内降水及灌溉水对均衡体的入渗补给量(3); R一河渠渗漏补给量(m3); ET-△t时段内均衡体的蒸散(蒸发、蒸腾)总量(m3); 卫渗一△时段内均衡体的深层渗漏量(m)。 6

6 Δθ-均衡体平均体积含水量在Δt时段内的变化量(m3 m-3); V-均衡体的体积(m3); P、I分别为Δt时段内降水及灌溉水对均衡体的入渗补给量(m3); R -河渠渗漏补给量(m3); ET-Δt时段内均衡体的蒸散(蒸发、蒸腾)总量(m3); Q渗-Δt时段内均衡体的深层渗漏量(m3)。 Δθ = + + − − QETRIPV 渗 对于土壤水而言,有

对于潜水含水层,有 LAHA=O-0o+P+I+W,-E-O μ一水位变幅范围内土层的给水度; △H一△t时段内均衡体平均地下水位的变幅(m); A一均衡区面积(m2); 22,一分别为均衡区在△t时段内的入流、出流总量(m3); E一潜水对上部土层的补给量(潜水蒸发量)》 (m3); 2采一△时段内的开采总量(m3); W,一越流补给量(m3) K' W △H'A'△t m 7

7 对于潜水含水层,有 μΔ = i − 0 + + + y − −QEWIPQQHA 采 μ—水位变幅范围内土层的给水度; ΔH — Δt时段内均衡体平均地下水位的变幅(m); A —均衡区面积(m2); Qi、Q0 —分别为均衡区在Δt时段内的入流、出流总量(m3); E —潜水对上部土层的补给量(潜水蒸发量)(m3); Q采— Δt时段内的开采总量(m3); Wy —越流补给量(m3) tAH m K Wy Δ ′′ Δ ′′ =

对于承压含水层,有 u△HA= 2,-2+W- 地下水的可开采量(或可利用量)应为均衡区总补给 量与其自然排泄量之差,即: 可采=} 总补 排 2可采 一 均衡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可利用量)(m3); 总补一 均衡区地下水的总补给量(m3)。 包括降水(灌溉水)入渗、侧向径流、河渠渗漏、越流补给等; 卫排一 均衡区地下水的自然排泄量(m3)。 包括径流流出量、天然溢出量(泉)、蒸发量、渗漏(包括越层渗漏) 量等

8 对于承压含水层,有 μ Δ = i − 0 + y − QWQQHA 采 地下水的可开采量(或可利用量)应为均衡区总补给 量与其自然排泄量之差,即: 可采 = 总补 − QQQ 排 Q可采 — 均衡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可利用量)(m3); Q总补— 均衡区地下水的总补给量(m3)。 包括降水(灌溉水)入渗、侧向径流、河渠渗漏、越流补给等; Q排— 均衡区地下水的自然排泄量(m3)。 包括径流流出量、天然溢出量(泉)、蒸发量、渗漏(包括越层渗漏) 量等

地下水的可开采量也可用开采系数法进行计 算(谷兆祺,1999;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等, 1998,即 可采 =po 总补 p为可开采系数。 ρ是表征地下水可开采条件的参数,需根据含水层岩性、厚度 、地下水埋深和单井出水量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含水层颗粒粗、厚度大、调节能力强的山前平原, p可取0.8~1.0; 含水层颗粒细、厚度小、开采条件较差的平原区,p可取 0.60.7。 对于地下水超采地区,p应严格控制在1.0以下。 9

9 地下水的可开采量也可用开采系数法进行计 算(谷兆祺,1999;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等, 1998),即 可采 = ρQQ 总补 ρ为可开采系数。 ρ是表征地下水可开采条件的参数,需根据含水层岩性、厚度 、地下水埋深和单井出水量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含水层颗粒粗、厚度大、调节能力强的山前平原, ρ可取0.8~1.0; 含水层颗粒细、厚度小、开采条件较差的平原区, ρ可取 0.6~0.7 。 对于地下水超采地区, ρ应严格控制在1.0以下

地下水库(groundwater reservoir)三个特征水位 (图2.7) ()最高渍水位 汛期滞蓄渗入地下的渍水允许短期内达 到的最高地下水位,它与地面水库的最高洪水位相当。 (2)正常高水位 根据保证作物高产和防止土壤盐碱化所 允许长期保持的最高水位。 (3)最低静水位—提水机械吸水扬程所允许达到的最低水 位,相当于地面水库的死水位。 10

10 地下水库(groundwater reservoir)三个特征水位 (图2.7) (1) 最高渍水位——汛期滞蓄渗入地下的渍水允许短期内达 到的最高地下水位,它与地面水库的最高洪水位相当。 (2) 正常高水位——根据保证作物高产和防止土壤盐碱化所 允许长期保持的最高水位。 (3) 最低静水位——提水机械吸水扬程所允许达到的最低水 位,相当于地面水库的死水位

共29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