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美术学、艺术设计)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5
文件大小:121.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美术学、艺术设计)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3006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32学时 学分:2学分 适合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和透视的基本规律,能运用解剖知 识和透视知识在习作和创作中较准确地塑造和表现人物和其他形象,获得从事教 学辅导或艺术实践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1.艺用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学是研究人体的骨骼、肌肉、体表形态、人体动态 和透视规律等的一门科学,是美术基础教学中技法理论之一。 2.艺用人体解剖学、透视学和造型艺术诸多门类紧密相关,主要应用于绘画、 雕塑等学科,尤其是对人物、景物的描绘或塑造,有者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对人体解剖和透视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2.使学生掌握人体的基本比例、骨骼与肌肉的解剖结构、形体组合的自然规 律、造型规律和运动规律以及在平面上立体造型的透视规律, 四、教学学时分配数 章次 各章名称 讲授指导 第一章 概 论 2 第二章 头部解剖结构 8 第三章 躯干解剖结构 第四章 上肢解剖结构 第五章 下肢解剖结构 4 第六章 人体动态

1 《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203006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32 学时 学 分:2 学分 适合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和透视的基本规律,能运用解剖知 识和透视知识在习作和创作中较准确地塑造和表现人物和其他形象,获得从事教 学辅导或艺术实践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1.艺用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学是研究人体的骨骼、肌肉、体表形态、人体动态 和透视规律等的一门科学,是美术基础教学中技法理论之一。 2.艺用人体解剖学、透视学和造型艺术诸多门类紧密相关,主要应用于绘画、 雕塑等学科,尤其是对人物、景物的描绘或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对人体解剖和透视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2.使学生掌握人体的基本比例、骨骼与肌肉的解剖结构、形体组合的自然规 律、造型规律和运动规律以及在平面上立体造型的透视规律, 四、教学学时分配数 章 次 各 章 名 称 讲授 指导 第一章 概 论 2 第二章 头部解剖结构 8 第三章 躯干解剖结构 4 第四章 上肢解剖结构 4 第五章 下肢解剖结构 4 第六章 人 体 动 态 4

第七章 透视的概念及其基本规律 第八章 人物透视画法 32 五、教学大纲内容 绪论 艺用人体解剖与透视是从造型艺术的需要出发来研究人体结构和透视的,是 美术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 掌握人体的基本比例、解剖结构、形体组合的自然规律,骨骼、肌肉的造型规律 和运动规律以及在平面上立体造型的透视规律,能运用解剖知识和透视知识在习 作和创作中较准确地塑造和表现人物和其他形象,获得从事教学辅导或艺术实践 所必需的人体解剂和透视知识。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理论 讲授和辅以各种形象教具写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加强与其他专业基础课教学 的联系,提高教学效果。 透视是研究在平面上立体造型透视规律的,也是美术专业必修的技法理论。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模型、绘画作品 挂图等进行形象化教学,以加强学生对透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以及空间想象能 力的培养。配合教学进行一些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和画法,并把它运用到绘画习作和创作中,以适应美 术教学工作的需要 第一章概论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人体的基本概况和绘画 透视的基本规律。获得解剖和透视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人体造型和透视的基本 规律,提高人物绘画和人物、景物透视的造型能力。在熟悉身体各部位的主要骨 骼和肌肉名称,理解其形体的基本造型规律和透视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人 体骨骼、石膏模型或人物、景物的写生进行练习,并与速写、素描课和专业创作 结合起来。 (二)教学基本要求

2 第七章 透视的概念及其基本规律 4 第八章 人物透视画法 2 32 五、教学大纲内容 绪论 艺用人体解剖与透视是从造型艺术的需要出发来研究人体结构和透视的,是 美术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 掌握人体的基本比例、解剖结构、形体组合的自然规律,骨骼、肌肉的造型规律 和运动规律以及在平面上立体造型的透视规律,能运用解剖知识和透视知识在习 作和创作中较准确地塑造和表现人物和其他形象,获得从事教学辅导或艺术实践 所必需的人体解剖和透视知识。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理论 讲授和辅以各种形象教具写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加强与其他专业基础课教学 的联系,提高教学效果。 透视是研究在平面上立体造型透视规律的,也是美术专业必修的技法理论。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模型、绘画作品、 挂图等进行形象化教学,以加强学生对透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以及空间想象能 力的培养。配合教学进行一些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和画法,并把它运用到绘画习作和创作中,以适应美 术教学工作的需要。 第一章 概 论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人体的基本概况和绘画 透视的基本规律。获得解剖和透视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人体造型和透视的基本 规律,提高人物绘画和人物、景物透视的造型能力。在熟悉身体各部位的主要骨 骼和肌肉名称,理解其形体的基本造型规律和透视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人 体骨骼、石膏模型或人物、景物的写生进行练习,并与速写、素描课和专业创作 结合起来。 (二)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学习人体解剖和透视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人体和透视的基本概况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体的比例、体型及部位区分 一、人体的比例 人体的比例通常以人的头长为计量单位,以此来测量人体各部位的长度、宽 度和厚度。 身体各部的比例大致为: 1.躯干3个头长 2.上肢3个头长: 3.下肢4个头长: 4.男性肩宽2个头长: 5.儿童体型的比例特点是头大、下肢短、上身长。 二、人体的体型分类 1.一般可分两类:一类是人类种族之别,一类是共性中的个性之别。 2.个性特征:匀称、胖、瘦,骨骼、肌肉和脂肪多少决定它的特征。 三、人体解剖的部位区分 1.头部:脑颅、面颅: 2.躯干:颈、胸、腹、背、髋等: 3.上肢: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等: 4.下肢:大腿、膝、小腿、踝、足等。 第二节人体概况 一、人体的骨骼 1.骨骼在人体中起支撑作用,在外形上决定着人体比例、体型及各肢体的生 长形状。 2.骨骼结构的关节处和骨骼在人体的外露点(骨点)为艺用解剖学的重点。 3.人的骨骼一共有206块。 4.各骨端由软骨、韧带或关节连接起米 5.头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6.躯干分脊柱和胸廓、骨盆三部分。 7.上肢分肩部、上臂、前臂和手4部分 8.下肢分大腿、小腿和足三部分 二、人体的主要关节

3 明确学习人体解剖和透视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人体和透视的基本概况。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体的比例、体型及部位区分 一、人体的比例 人体的比例通常以人的头长为计量单位,以此来测量人体各部位的长度、宽 度和厚度。 身体各部的比例大致为: 1.躯干 3 个头长; 2.上肢 3 个头长; 3.下肢 4 个头长; 4.男性肩宽 2 个头长; 5.儿童体型的比例特点是头大、下肢短、上身长。 二、人体的体型分类 1.一般可分两类:一类是人类种族之别,一类是共性中的个性之别。 2.个 性 特 征:匀称、胖、瘦,骨骼、肌肉和脂肪多少决定它的特征。 三、人体解剖的部位区分 1.头部:脑颅、面颅; 2.躯干:颈、胸、腹、背、髋等; 3.上肢: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等; 4.下肢:大腿、膝、小腿、踝、足等。 第二节 人体概况 一、人体的骨骼 1.骨骼在人体中起支撑作用,在外形上决定着人体比例、体型及各肢体的生 长形状。 2.骨骼结构的关节处和骨骼在人体的外露点(骨点)为艺用解剖学的重点。 3.人的骨骼一共有 206 块。 4.各骨端由软骨、韧带或关节连接起来 5.头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6.躯干分脊柱和胸廓、骨盆三部分。 7.上肢分肩部、上臂、前臂和手 4 部分 8.下肢分大腿、小腿和足三部分 二、人体的主要关节

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它是由骨端、韧带、软骨和关节囊等构成的组织。 关节运动在外形上产生不同的变化,是描绘人体的关键部分。显露在外表的“骨 点”是塑造人体各部的重要标记。 主要关节有 1.肩关节 2.肘关节 3.腕关节 4.髋关节 5.膝关节 6.踝关节 三、人体的肌肉 人体的肌肉约有600块左右,表层的肌肉直接构成人体外形的轮廓和起伏。 1.头部:题肌、咬肌及表情肌等。 2.躯干:胸锁乳突肌、胸大肌、前锯肌、腹外斜肌、腹直肌、斜方肌、背阔 肌、骶棘肌。 3.上肢:三角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伸肌群, 屈肌群等。 4.下肢:臀大肌、臀中肌、阔筋膜张肌、大腿前侧肌群、内侧肌群、后侧肌 群、小腿前侧肌群、后侧肌群、外侧肌群等。 每块肌肉分属不同的类型,具有各自的形状、位置、生长的起止点和对于人 体运动的作用。肌肉收缩牵引关节运动而产生人体的动作,并决定人体外部的造 型特征 第三节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常见的几种透视现象 (四)教学提示 了解人体解剖和透视规律的基本概况。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人体的骨骼和主要骨骼名称,“骨点”是塑造人体各部的重要标记。 2.人体的主要关节:肩、肘、髋、腕、膝关节、踝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 是描绘人体的关键部分。 3.常见的几种透视现象: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三点透视。 (六)学法指导

4 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它是由骨端、韧带、软骨和关节囊等构成的组织。 关节运动在外形上产生不同的变化,是描绘人体的关键部分。显露在外表的“骨 点”是塑造人体各部的重要标记。 主要关节有: 1.肩关节 2.肘关节 3.腕关节 4.髋关节 5.膝关节 6.踝关节 三、人体的肌肉 人体的肌肉约有 600 块左右,表层的肌肉直接构成人体外形的轮廓和起伏。 1.头部:颞肌、咬肌及表情肌等。 2.躯干:胸锁乳突肌、胸大肌、前锯肌、腹外斜肌、腹直肌、斜方肌、背阔 肌、骶棘肌。 3.上肢:三角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伸肌群, 屈肌群等。 4.下肢:臀大肌、臀中肌、阔筋膜张肌、大腿前侧肌群、内侧肌群、后侧肌 群、小腿前侧肌群、后侧肌群、外侧肌群等。 每块肌肉分属不同的类型,具有各自的形状、位置、生长的起止点和对于人 体运动的作用。肌肉收缩牵引关节运动而产生人体的动作,并决定人体外部的造 型特征。 第三节 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常见的几种透视现象 (四)教学提示 了解人体解剖和透视规律的基本概况。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人体的骨骼和主要骨骼名称,“骨点”是塑造人体各部的重要标记。 2.人体的主要关节:肩、肘、髋、腕、膝关节、踝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 是描绘人体的关键部分。 3. 常见的几种透视现象: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三点透视。 (六)学法指导

课堂讲授、演示、临莘、写生、辅导练习、集中评讲 (七)作业 1.参照课本及相关资料多画速写,对人体的比例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和认识 2.认真临摹骨骼和肌肉的造型,要熟记,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3.欣赏一些绘画中的透视图,试着分析一下它们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八)小结 熟悉身体各部位的主要骨骼和肌肉名称,理解其形体的基本造型规律,并进 行写生练习,对透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章头部解剖结构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头部骨骼、肌肉、五官结构及外形的构成,初步掌握头部的基本 造型规律。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了解头部的骨骼和“骨点”及头部的肌肉以及五官,并能进行熟练绘 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头部的骨骼和形体结构 一、头部的骨骼分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 1.脑颅骨由额骨、颞骨、项骨、枕骨等组成: 2.面颅骨由鼻骨、颧骨、上颌骨、下颌骨等组成: 3.脑颅部的颞骨与下颌骨相接处有可动关节,可作开口、咀嚼等动作 4.头部骨骼的的形状和表面上的许多起伏,对头部整体外形及局部形体都有 影响。 头部的基本形在正面看像一个蛋形,脑部和面部在尺寸上大约相等:侧面看 是两个蛋形的重叠,一个竖着,一个横着,竖着的蛋形的一半为面部,横着的蛋 形为脑部。从比例上看,脑颅的体块是面颅体块的两倍。 从头的的体块结构看,脑颅部是一个蛋形的块面,面颅部是一个向下收拢略 带锥形的块面。这两部分构成头部的两大体块。 5

5 课堂讲授、演示、临摹、写生、辅导练习、集中评讲。 (七)作业 1.参照课本及相关资料多画速写,对人体的比例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和认识 2.认真临摹骨骼和肌肉的造型,要熟记,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3.欣赏一些绘画中的透视图,试着分析一下它们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八)小结 熟悉身体各部位的主要骨骼和肌肉名称,理解其形体的基本造型规律,并进 行写生练习,对透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章 头部解剖结构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头部骨骼、肌肉、五官结构及外形的构成,初步掌握头部的基本 造型规律。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了解头部的骨骼和“骨点”及头部的肌肉以及五官,并能进行熟练绘 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头部的骨骼和形体结构 一、头部的骨骼分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 1.脑颅骨由额骨、颞骨、顶骨、枕骨等组成; 2.面颅骨由鼻骨、颧骨、上颌骨、下颌骨等组成; 3.脑颅部的颞骨与下颌骨相接处有可动关节,可作开口、咀嚼等动作。 4.头部骨骼的的形状和表面上的许多起伏,对头部整体外形及局部形体都有 影响。 头部的基本形在正面看像一个蛋形,脑部和面部在尺寸上大约相等;侧面看 是两个蛋形的重叠,一个竖着,一个横着,竖着的蛋形的一半为面部,横着的蛋 形为脑部。从比例上看,脑颅的体块是面颅体块的两倍。 从头的的体块结构看,脑颅部是一个蛋形的块面,面颅部是一个向下收拢略 带锥形的块面。这两部分构成头部的两大体块

第二节头部的肌肉 一、头部的肌肉分表情肌和咀嚼肌两类 1.表情肌一端起于骨骼,一端止于皮肤,收缩时产生面部表情。表情肌有额 肌、眼轮匝肌、皱眉肌、鼻肌、上唇方肌、颧肌、口轮匝肌、颏三角肌、下唇方 肌、颏肌、颊肌、笑肌等。 2.咀嚼肌都起止于骨上。咀嚼肌有颢肌和咬肌,其作用都是拉下颌骨向上, 作咀嚼等动作。 第三节五官的结构 一、眼睛:包括眼眶、眼睑和眼球三部分,眼球嵌入眶内,有上下眼脸。 眼睛的形状近乎平行四边形,上眼皮的最高点和下眼皮的最低点连线是一个 倾斜的对轴线。上眼皮的最高点靠近外眼角,下眼皮的最低点靠近外眼角,它们 大约都是占整个眼睛的1/3。另外,眼睛的形状,随着头部角度的转动会有一些 变化。 二、眉毛:它的生长位置与眶上缘呈“X”形交错,眉头在眉弓之下,眉梢 在眶上缘的上方。眉分上下两列,下列眉呈放射状,上列眉自下列眉的1/3处开 始,外端面积大于内端,两列眉相接成眉梢。 三、鼻子:它的上部分(鼻梁)由鼻骨和附在上面的软骨组成:下端是椭圆 形的鼻尖部,里面结构为鼻中隔,两个鼻翼也是软骨,其形状向外下方斜。鼻子 大体上是一个三角形或一个楔形的体块。底部的平面是一个三角形。 四、嘴:它的基础构架由上颌骨和下颌骨及牙齿构成。上嘴唇较宽展,形如 拱形。上唇中部在人中中间呈浅浅的凹陷,形状像一个被拉开伸展成扁形的“W” 形:下嘴唇外形也像一个拉开的“W”形。上唇的一些部分比下唇更宽些,弧度 更大些。 五、耳朵:由外耳轮、内耳轮、耳垂和耳屏组成。耳朵的大体轮廓像一个“C”, 上端比较宽,下端比较窄。外耳轮紧靠“C”的边缘,比较宽阔,在上半部有一 结节。内耳轮顶端分成两个枝丫,形状成为一个弯曲的“Y”形,“C”的下端是 耳垂。 第四节五官的比例、特征及画法

6 第二节 头部的肌肉 一、头部的肌肉分表情肌和咀嚼肌两类 1.表情肌一端起于骨骼,一端止于皮肤,收缩时产生面部表情。表情肌有额 肌、眼轮匝肌、皱眉肌、鼻肌、上唇方肌、颧肌、口轮匝肌、颏三角肌、下唇方 肌、颏肌、颊肌、笑肌等。 2.咀嚼肌都起止于骨上。咀嚼肌有颞肌和咬肌,其作用都是拉下颌骨向上, 作咀嚼等动作。 第三节 五官的结构 一、眼睛:包括眼眶、眼睑和眼球三部分,眼球嵌入眶内,有上下眼睑。 眼睛的形状近乎平行四边形,上眼皮的最高点和下眼皮的最低点连线是一个 倾斜的对轴线。上眼皮的最高点靠近外眼角,下眼皮的最低点靠近外眼角,它们 大约都是占整个眼睛的 1/3。另外,眼睛的形状,随着头部角度的转动会有一些 变化。 二、眉毛:它的生长位置与眶上缘呈“X”形交错,眉头在眉弓之下,眉梢 在眶上缘的上方。眉分上下两列,下列眉呈放射状,上列眉自下列眉的 1/3 处开 始,外端面积大于内端,两列眉相接成眉梢。 三、鼻子:它的上部分(鼻梁)由鼻骨和附在上面的软骨组成;下端是椭圆 形的鼻尖部,里面结构为鼻中隔,两个鼻翼也是软骨,其形状向外下方斜。鼻子 大体上是一个三角形或一个楔形的体块。底部的平面是一个三角形。 四、嘴:它的基础构架由上颌骨和下颌骨及牙齿构成。上嘴唇较宽展,形如 拱形。上唇中部在人中中间呈浅浅的凹陷,形状像一个被拉开伸展成扁形的“M” 形;下嘴唇外形也像一个拉开的“W”形。上唇的一些部分比下唇更宽些,弧度 更大些。 五、耳朵:由外耳轮、内耳轮、耳垂和耳屏组成。耳朵的大体轮廓像一个“C”, 上端比较宽,下端比较窄。外耳轮紧靠“C”的边缘,比较宽阔,在上半部有一 结节。内耳轮顶端分成两个枝丫,形状成为一个弯曲的“Y”形,“C”的下端是 耳垂。 第四节 五官的比例、特征及画法

一、眼睛:位置在自头顶至下颏底部的1/2处,在颜面部是一个很重要的部 位。中国画论中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也说明了眼睛是传神的关键。眼睛 因年龄不同会有一些差别,儿童的眼珠(或称眼黑)浓黑较亮,眼黑和眼白反差 较大,中年人眼珠变为棕黄色,老年人则为灰黄色。所以,在画眼球时,小孩的 眼珠要画得浓黑一些,老人要画得浅淡些。 眉毛的特征有粗细、浓淡之别,一般女性和小孩的眉毛淡一些。另外,眉毛内端 较浓重,外端较疏淡。 二、鼻子:位于脸部中央,鼻尖大约位于眉弓到下颏底部的1/2处,即鼻子 的长度鼻尖到下颏底部的长度相等。鼻部的特征也各有不同,像高鼻梁、塌鼻梁、 鹰勾鼻、蒜头鼻等等,鼻翼的宽度和两内眼角的距离相等。 三、嘴:位置在自鼻底至下颏底部的上边1/3处。嘴部是直接影响面部表情 的部分。上下唇开合之处画得要实一些,嘴角须画重一些。嘴的整个体积是圆弧 状的,也要注意它的转折关系。画张开的嘴,牙齿不宜画得太清楚,也不要画得 太亮或太暗。 四、耳朵:位于头宽的1/2偏后处,向后上方倾斜。耳部的结构画时常被忽 略,虽然有时需要画得虚一些,但是耳朵的凹关系要学握好,特别是外耳轮的转 折、耳屏和耳垂的关系,画侧面头像时,整个耳朵的形状都表现出来。 第五节头部的运动和形状类别 一、头部的运动和面部表情 1.头部的运动 头部的运动经常是左右转动及上下的活动,这些活动都会产生透视变化。 2。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由情感而引起,且非常丰富,主要的表情不外乎喜、怒、哀、 乐、悲、愁、惊等几种,描绘人物某一种表情、情绪时,要抓住某一影响表情的 关键部位,理解某表情肌的活动。 二、头部的形状类别 人的头部的基本形是卵圆形,但是仔细分析头部形状类别尚有各种特征,如 通常人们听说:方脸盘、圆脸盘、鸭蛋脸、瓜子脸等等,形象地概括了头型的特 征。中国古代画论曾用“八格”来概括头型,所谓八格即用“田、国、由、用

7 一、眼睛:位置在自头顶至下颏底部的 1/2 处,在颜面部是一个很重要的部 位。中国画论中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也说明了眼睛是传神的关键。眼睛 因年龄不同会有一些差别,儿童的眼珠(或称眼黑)浓黑较亮,眼黑和眼白反差 较大,中年人眼珠变为棕黄色,老年人则为灰黄色。所以,在画眼球时,小孩的 眼珠要画得浓黑一些,老人要画得浅淡些。 眉毛的特征有粗细、浓淡之别,一般女性和小孩的眉毛淡一些。另外,眉毛内端 较浓重,外端较疏淡。 二、鼻子:位于脸部中央,鼻尖大约位于眉弓到下颏底部的 1/2 处,即鼻子 的长度鼻尖到下颏底部的长度相等。鼻部的特征也各有不同,像高鼻梁、塌鼻梁、 鹰勾鼻、蒜头鼻等等,鼻翼的宽度和两内眼角的距离相等。 三、嘴:位置在自鼻底至下颏底部的上边 1/3 处。嘴部是直接影响面部表情 的部分。上下唇开合之处画得要实一些,嘴角须画重一些。嘴的整个体积是圆弧 状的,也要注意它的转折关系。画张开的嘴,牙齿不宜画得太清楚,也不要画得 太亮或太暗。 四、耳朵:位于头宽的 1/2 偏后处,向后上方倾斜。耳部的结构画时常被忽 略,虽然有时需要画得虚一些,但是耳朵的凹关系要掌握好,特别是外耳轮的转 折、耳屏和耳垂的关系,画侧面头像时,整个耳朵的形状都表现出来。 第五节 头部的运动和形状类别 一、头部的运动和面部表情 1.头部的运动 头部的运动经常是左右转动及上下的活动,这些活动都会产生透视变化。 2. 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由情感而引起,且非常丰富,主要的表情不外乎喜、怒、哀、 乐、悲、愁、惊等几种,描绘人物某一种表情、情绪时,要抓住某一影响表情的 关键部位,理解某表情肌的活动。 二、头部的形状类别 人的头部的基本形是卵圆形,但是仔细分析头部形状类别尚有各种特征,如 通常人们听说:方脸盘、圆脸盘、鸭蛋脸、瓜子脸等等,形象地概括了头型的特 征。中国古代画论曾用“八格”来概括头型,所谓八格即用“田、国、由、用

目、甲、风、申”8个字形来形容头部的形状,非常准确地分析了头部正面的形 状类别。 (四)教学提示 了解头部的骨骼和“骨点”及头部的肌肉。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头部的骨骼和“骨点” 2.头部的肌肉 3.头部的运动和面部的表情: (六)学法指导 课堂讲授、演示、临墓、写生、辅导练习、集中评讲。 (七)作业 1.参照课本及相关资料多画速写,对头部的比例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和认识。 2.认真临摹骨骼和肌肉的造型,熟记它们的功能作用和对外形的影响,为 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小结 同学们要熟记头部骨骼的造型特点,头部肌肉的造型、位置、起止点、作 用。多临黎多写生 第三章躯干的结构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躯干的骨骼、肌肉结构和形体组合,性别,年龄差异,掌握躯干 运动和造型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人体的基本概况。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躯干的骨骼 躯干的骨骼有脊柱、胸廓和骨盆。 一、脊柱

8 目、甲、风、申”8 个字形来形容头部的形状,非常准确地分析了头部正面的形 状类别。 (四)教学提示 了解头部的骨骼和“骨点”及头部的肌肉。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头部的骨骼和“骨点” 2.头部的肌肉 3.头部的运动和面部的表情: (六)学法指导 课堂讲授、演示、临摹、写生、辅导练习、集中评讲。 (七)作业 1.参照课本及相关资料多画速写,对头部的比例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和认识。 2.认真临摹骨骼和肌肉的造型,熟记它们的功能作用和对外形的影响,为 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小结 同学们要熟记头部骨骼的造型特点,头部肌肉的造型、位置、起止点、作 用。多临摹多写生。 第三章 躯干的结构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躯干的骨骼、肌肉结构和形体组合,性别,年龄差异,掌握躯干 运动和造型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人体的基本概况。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躯干的骨骼 躯干的骨骼有脊柱、胸廓和骨盆。 一、脊柱

脊柱支撑着头部和胸腔,是躯干的支柱,下部的骶骨与骨盆相接。脊柱运动 时,使躯干产生屈伸、侧弯和扭转等动作。脊柱分别由7个颈椎、12个胸椎、5 个腰椎、骶骨和尾骨组成,各椎骨上下叠落而成,各椎骨间垫有弹性的椎间盘。 各椎骨由椎体、椎弓、横突和上下关节面构成。 二、胸廓 胸廓由胸骨、12对肋骨连接12个胸椎构成。胸骨上方与肩带的锁骨内端相 连接,与锁骨外端连接的是肩胛骨,位于胸廓后方。胸骨由柄、体、剑突三部分 组成,胸骨的位置由上向下,略向前倾,肋骨共12对,它们构成胸廓的大部分。 胸廓的形状很像一个不太完整的蛋形(上小下大),肋弓、肋下角部位在人体外 形上非常显露。 胸廓的大小和形状由于性别、年龄等差别会有所不同。瘦弱的人胸廓通常是 窄而长,矮胖的人则稍短阔。妇性的胸廓也比男性小。 三、骨盆 骨盆由髂骨、耻骨和坐骨合为一体,左右各半,两体中间和骶骨相接。髂骨 上部有一弧形为髂嵴,沿髂嵴向前突起的部位是髂前上棘,这两个部位在外形上 较显露。两耻骨相接部位是耻骨联合。耻骨外侧有一较深的窝,称为髋白,它是 连接大腿部股骨的部位。 第二节躯干的肌肉 躯干肌肉分颈肌、胸肌、腹肌和背肌。 一、颈部肌肉 1.颈部肌肉在正面和侧面最显著的是胸销乳突肌, 2.颈部前面的肌肉还有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及颏下的二腹 肌。 二、胸部肌肉 胸部肌肉有胸大肌和前锯肌。 1.胸大肌呈三角形,始于锁骨内半段,胸骨和第1至第6肋软骨处,另一端 呈扁平腱,附着于肱骨上端。 2.前锯肌自第1至第9肋骨为附着点,延伸至肩胛骨内侧边缘,前锯肌在外 形上只显露4个或5个肌肉团块,就像分开的手指一样

9 脊柱支撑着头部和胸腔,是躯干的支柱,下部的骶骨与骨盆相接。脊柱运动 时,使躯干产生屈伸、侧弯和扭转等动作。脊柱分别由 7 个颈椎、12 个胸椎、5 个腰椎、骶骨和尾骨组成,各椎骨上下叠落而成,各椎骨间垫有弹性的椎间盘。 各椎骨由椎体、椎弓、横突和上下关节面构成。 二、胸廓 胸廓由胸骨、12 对肋骨连接 12 个胸椎构成。胸骨上方与肩带的锁骨内端相 连接,与锁骨外端连接的是肩胛骨,位于胸廓后方。胸骨由柄、体、剑突三部分 组成,胸骨的位置由上向下,略向前倾,肋骨共 12 对,它们构成胸廓的大部分。 胸廓的形状很像一个不太完整的蛋形(上小下大),肋弓、肋下角部位在人体外 形上非常显露。 胸廓的大小和形状由于性别、年龄等差别会有所不同。瘦弱的人胸廓通常是 窄而长,矮胖的人则稍短阔。妇性的胸廓也比男性小。 三、骨盆 骨盆由髂骨、耻骨和坐骨合为一体,左右各半,两体中间和骶骨相接。髂骨 上部有一弧形为髂嵴,沿髂嵴向前突起的部位是髂前上棘,这两个部位在外形上 较显露。两耻骨相接部位是耻骨联合。耻骨外侧有一较深的窝,称为髋臼,它是 连接大腿部股骨的部位。 第二节 躯干的肌肉 躯干肌肉分颈肌、胸肌、腹肌和背肌。 一、颈部肌肉 1.颈部肌肉在正面和侧面最显著的是胸销乳突肌, 2.颈部前面的肌肉还有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及颏下的二腹 肌。 二、胸部肌肉 胸部肌肉有胸大肌和前锯肌。 1.胸大肌呈三角形,始于锁骨内半段,胸骨和第 1 至第 6 肋软骨处,另一端 呈扁平腱,附着于肱骨上端。 2.前锯肌自第 1 至第 9 肋骨为附着点,延伸至肩胛骨内侧边缘,前锯肌在外 形上只显露 4 个或 5 个肌肉团块,就像分开的手指一样

三、腹部肌肉 腹部肌肉有腹直肌和腹外斜肌。 1.腹直肌位于耻骨与第5、6、7肋之间。收缩时,使躯干前屈。 2.腹外斜肌始于胸廓下方8对肋骨,形成8个肌齿,并且与前锯肌、背阔肌 的肌齿相交错,肌纤维斜向下,联合成一个平而阔的腱膜。 四、背部肌肉 背部肌肉有斜方肌和背阔肌。 1,斜方肌是背部上方的主要肌肉,呈扁而阔的三角形,而左右两块肌肉联合 则构成斜方形,因此而得名。 2.背阔肌在背部下方,背阔肌起始于第7胸椎以下的胸椎和腰椎棘突、髂嵴。 人活动时,背阔肌突出在胸廓下部两侧,形成长而厚的块状。 3.在脊柱两侧,有两条较长的肌肉,它们是骶棘肌(也称作竖棘肌),骶棘 肌起着支撑和加固脊柱的作用,它们由许多单独的肌肉组成,交错地附着于肋骨、 脊柱的横突和棘突上。 第三节躯干的形体结构 从整体上看躯干是两个立方体块,一个是胸廓部,一个是骨盆部。用这两大 体块确定躯干的形态非常方便,尤其是胸廓和骨盆相互倾斜,扭转时的动作。 躯干从前面和后面看,用基本形概括又可将胸廓和骨盆理解为两个梯形,上 边(胸廓)的梯形倒立着并大一些,下面(骨盆)则稍小。 侧面,胸廓和骨盆是两个椭圆形,胸廓大一些,骨盆稍小,由于背部脊柱有 四个弯曲,两椭圆形的中心线不在一条线上,而是各向相反方向倾斜。 第四节躯干的比例和运动 一、躯干的比例、性别和年龄差别 躯干共3个头长。 男性的特征是肩宽、髋部窄,腰部以上较腰部以下为长,骨骼、肌肉较显露, 颈部较粗。 女性较男性身高稍低,肩宽不到2头长,肩部宽度与髋部宽度大致相等,腰 部以上和腰部以下也大约等长

10 三、腹部肌肉 腹部肌肉有腹直肌和腹外斜肌。 1.腹直肌位于耻骨与第 5、6、7 肋之间。收缩时,使躯干前屈。 2.腹外斜肌始于胸廓下方 8 对肋骨,形成 8 个肌齿,并且与前锯肌、背阔肌 的肌齿相交错,肌纤维斜向下,联合成一个平而阔的腱膜。 四、背部肌肉 背部肌肉有斜方肌和背阔肌。 1.斜方肌是背部上方的主要肌肉,呈扁而阔的三角形,而左右两块肌肉联合 则构成斜方形,因此而得名。 2.背阔肌在背部下方,背阔肌起始于第 7 胸椎以下的胸椎和腰椎棘突、髂嵴。 人活动时,背阔肌突出在胸廓下部两侧,形成长而厚的块状。 3.在脊柱两侧,有两条较长的肌肉,它们是骶棘肌(也称作竖棘肌),骶棘 肌起着支撑和加固脊柱的作用,它们由许多单独的肌肉组成,交错地附着于肋骨、 脊柱的横突和棘突上。 第三节 躯干的形体结构 从整体上看躯干是两个立方体块,一个是胸廓部,一个是骨盆部。用这两大 体块确定躯干的形态非常方便,尤其是胸廓和骨盆相互倾斜,扭转时的动作。 躯干从前面和后面看,用基本形概括又可将胸廓和骨盆理解为两个梯形,上 边(胸廓)的梯形倒立着并大一些,下面(骨盆)则稍小。 侧面,胸廓和骨盆是两个椭圆形,胸廓大一些,骨盆稍小,由于背部脊柱有 四个弯曲,两椭圆形的中心线不在一条线上,而是各向相反方向倾斜。 第四节 躯干的比例和运动 一、躯干的比例、性别和年龄差别 躯干共 3 个头长。 男性的特征是肩宽、髋部窄,腰部以上较腰部以下为长,骨骼、肌肉较显露, 颈部较粗。 女性较男性身高稍低,肩宽不到 2 头长,肩部宽度与髋部宽度大致相等,腰 部以上和腰部以下也大约等长

共2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