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安徽大学:《美学》课程教学大纲(负责人:宛小平)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44
文件大小:13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安徽大学:《美学》课程教学大纲(负责人:宛小平)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精品课程校级项目 《美学》 教学大纲 负责人:宛小平 成员:钱立火、伏爱华、刘笑非 安徽大学哲学系 二0一二年五月

精 品 课程 校级项目 《美学》 教学大纲 负责人:宛小平 成员:钱立火、伏爱华、刘笑非 安 徽 大 学 哲 学 系 二 O 一 二 年 五 月

前言 《美学》课程是面对哲学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美学》主要讲授美学学 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也是本学科的前沿研究问题,同时介绍大量中西方美学 史和艺术史的知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学习美学学科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系统 掌握美学原理几个核心问题,了解美学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认真学习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内容,积极 思考理论的推演过程。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讨论美学学科的几个前沿问题,逐步 明确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和审美人生几个部分的核心问题及其代表性 观点,理解问题的展开脉络,業握哲学的思维方法。 先修课程要求:中西方美学史 本课程计划54学时,3学分,每周3学时。 参考教材:叶朗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杨春时著《美 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安微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教学手段:多煤体教学,辅之以课堂讨论 考核方法:考试 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学时数 教学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备注 1 3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一从朱光潜怎样学美学课堂讲授 谈起 2 第一讲美是什么 美学是怎样一门科学课堂讲授 3 3 第二讲美是什么一一中西探索美的本质的课堂讲授 历史 第三讲美感的分析—以朱光潜从心理学 课堂讲授 的路子为代表 第四讲美感的分析—对心理背后的生理课堂讲授

前言 《美学》课程是面对哲学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美学》主要讲授美学学 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也是本学科的前沿研究问题,同时介绍大量中西方美学 史和艺术史的知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学习美学学科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系统 掌握美学原理几个核心问题,了解美学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认真学习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内容,积极 思考理论的推演过程。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讨论美学学科的几个前沿问题,逐步 明确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和审美人生几个部分的核心问题及其代表性 观点,理解问题的展开脉络,掌握哲学的思维方法。 先修课程要求:中西方美学史 本课程计划 54 学时,3 学分,每周 3 学时。 参考教材:叶朗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杨春时著《美 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之以课堂讨论 考核方法:考试 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 学时数 教 学 主 要 内 容 教学方法 备注 1 3 绪论 什么是美学——从朱光潜怎样学美学 谈起 课堂讲授 2 3 第一讲 美是什么——美学是怎样一门科学 课堂讲授 3 3 第二讲 美是什么——中西探索美的本质的 历史 课堂讲授 4 3 第三讲 美感的分析——以朱光潜从心理学 的路子为代表 课堂讲授 5 3 第四讲 美感的分析——对心理背后的生理 课堂讲授

为基础的分析 3 第五讲英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 课堂讲授 第六讲美的本质是什么 以五、六十年 课堂讲授 代美学的讨论为例 8 3 第七讲审美的起源 课堂讲授 0 3 选取之前课程涉及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学生分组讨 论,并发言 论、发言,教 师点评 10 3 第八进自然美 课堂讲授 3 第九讲艺术是什么(1) 课堂讲授 12 3 第十讲艺术是什么(2) 课堂讲授 13 第十一讲科学美 一兼谈美学研究中的科 课堂讲授 学精神、技术美 14 3 第十二讲审美范畴 一优美与崇高 课堂讲授 15 第十三讲审美范 一悲刷与喜剧 课堂讲授 16 3 第十四讲宛小平谈朱光潜美学 录音 选取之前课程涉及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 学生分组讨 论,并发言 论、发言,教 师点评 复习、答疑 答疑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学习目的 通过绪论的学习,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学习美学的意义和 方法以及中西方美学史,尤其是中国近百年美学的发展。绪论计划3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美学的历史 1、学科名称的历史与学科本身的历史 学科名称的历史:Aesthetics:鲍姆加通1750年首次提出。 学科本身的历史: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中国美学的历史至少从老子、 孔子就开始了

为基础的分析 6 3 第五讲 美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 课堂讲授 7 3 第六讲 美的本质是什么——以五、六十年 代美学的讨论为例 课堂讲授 8 3 第七讲 审美的起源 课堂讲授 9 3 选取之前课程涉及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 论,并发言 学生分组讨 论、发言,教 师点评 10 3 第八讲 自然美 课堂讲授 11 3 第九讲 艺术是什么(1) 课堂讲授 12 3 第十讲 艺术是什么(2) 课堂讲授 13 3 第十一讲 科学美——兼谈美学研究中的科 学精神、技术美 课堂讲授 14 3 第十二讲 审美范畴——优美与崇高 课堂讲授 15 3 第十三讲 审美范畴——悲剧与喜剧 课堂讲授 16 3 第十四讲 宛小平谈朱光潜美学 录音 17 3 选取之前课程涉及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 论,并发言 学生分组讨 论、发言,教 师点评 18 3 复习、答疑 答疑 绪论 什么是美学 一、学习目的 通过绪论的学习,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学习美学的意义和 方法以及中西方美学史,尤其是中国近百年美学的发展。绪论计划 3 学时。 二、 课程内容 (一)美学的历史 1、学科名称的历史与学科本身的历史 学科名称的历史:Aesthetics:鲍姆加通 1750 年首次提出。 学科本身的历史: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中国美学的历史至少从老子、 孔子就开始了

2、西方美学的发展阶段与中国美学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 1、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王国维:“境界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等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 2、现代: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其美学研究采取的是心理学的方法。介绍西方近代美学思想,特别是克 罗齐的“直觉说”、里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同时对中国美学也 有精深的研究。 宗白华:其美学立足点是中国哲学。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唯 理的体系是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所以是字宙论、范畴论:生命的 体系则是要了解、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价值,所以是本体论、价值论。 3、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美学热潮:1950-1960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美是主观还是客观?在 “主客二分”思维模式范围内展开。 第二次美学热湖: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初,同整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前途 和命运的反思紧紧联系,认为审美活动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美学热”消退之后,美学理论建设真正进展,即从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跳 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如张世英:《天人之际》(1995)、《进入澄明之境》 (1999)、《哲学导论》(2002)、《境界与文化》(2007)。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1、历史的观点 美学是研究美的: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艺术哲学 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 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美感(审美心理学) 2、学术界的一般观点: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一文化活动,其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

2、西方美学的发展阶段与中国美学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 1、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王国维:“境界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等。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 2、现代: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其美学研究采取的是心理学的方法。介绍西方近代美学思想,特别是克 罗齐的“直觉说”、里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同时对中国美学也 有精深的研究。 宗白华:其美学立足点是中国哲学。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唯 理的体系是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所以是宇宙论、范畴论;生命的 体系则是要了解、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价值,所以是本体论、价值论。 3、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美学热潮:1950-1960 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美是主观还是客观?在 “主客二分”思维模式范围内展开。 第二次美学热潮:1970 年代后期-1980 年代初,同整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前途 和命运的反思紧紧联系,认为审美活动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美学热”消退之后,美学理论建设真正进展,即从 8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跳 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如张世英 :《天人之际》(1995)、《进入澄明之境》 (1999)、《哲学导论》(2002) 、《境界与文化》(2007)。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1、历史的观点 美学是研究美的: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艺术哲学 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 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美感(审美心理学) 2、学术界的一般观点: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其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

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人的存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人类知识体系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美学不属于自然科学, 因为审美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而属于社会现象。其次,美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 因为审美虽然是社会活动,但不属于社会物质层面,而属于精神层面,是一种精 神活动。所以,美学属于人文科学。 美学属于哲学,以哲学为基础,是涉及多种学科(如伦理学、心理学、艺术、语 言学、神话学、社会学等等)的独立的人文科学。 (五)学习美学的意义 1、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觉地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 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2、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培养自己对于人生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从而 使自己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 (六)学习美学的方法 1、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 2、要立足于中国文化 3、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 4、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 5、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6、要有开放的心态 (七)从朱光潜学美学的经历看怎样学习美学 朱光潜(1897一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有,1918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1925年冬赴欧洲留学, 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哲 学、心理学和西方艺术史,最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得 法国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 年冬起,到1986年逝世以前,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和西方文学。朱 光潜的学术成就主要在美学领域。重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诗论》和《西方美学史》:译作有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莱辛

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人的存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人类知识体系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美学不属于自然科学, 因为审美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而属于社会现象。其次,美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 因为审美虽然是社会活动,但不属于社会物质层面,而属于精神层面,是一种精 神活动。所以,美学属于人文科学。 美学属于哲学,以哲学为基础,是涉及多种学科(如伦理学、心理学、艺术、语 言学、神话学、社会学等等)的独立的人文科学。 (五)学习美学的意义 1、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觉地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 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2、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培养自己对于人生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从而 使自己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 (六)学习美学的方法 1、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 2、要立足于中国文化 3、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 4、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 5、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6、要有开放的心态 (七)从朱光潜学美学的经历看怎样学习美学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1918 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1925 年冬赴欧洲留学, 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哲 学、心理学和西方艺术史,最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得 法国博士学位。1933 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 年冬起,到 1986 年逝世以前,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和西方文学。朱 光潜的学术成就主要在美学领域。重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诗论》和《西方美学史》;译作有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莱辛

的《拉奥孔一论画与诗的界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爱克曼的《歌德谈 话录》等。这些论著和译作对奠定我国美学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朱 光潜还写有《谈文学》等讨论文学写作和翻译技巧的论文集,以内容丰富、深入、 切实、文笔流畅、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朱光潜:我从来没有上过一次美学课。我原来的兴趣中心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 理学,第三是哲学。因为喜欢文学,我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 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维诸问题:因为喜欢心理学,我被逼到研究想 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趣味上的个别的差异:因为喜欢哲 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这么一来,美学 便成为我所喜欢的几种学问的联络线索了。我现在相信:研究文学、艺术、心理 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略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后来,朱光潜晚年又加了门历史科学。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难点: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美学的学科性质。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一)你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三)从朱光潜学美学的经历看怎样学习美学。 第一章美是什么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西方美学史上对“美是什么”的探索,尤其是中国 20世纪50、60年代美学界对于美本质的讨论,理解四派的观点、立场以及争论 的焦点问题,掌握“美在意象”的内涵及意象的分析。本章计划6学时。 二、课程内容

的《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爱克曼的《歌德谈 话录》等。这些论著和译作对奠定我国美学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朱 光潜还写有《谈文学》等讨论文学写作和翻译技巧的论文集,以内容丰富、深入、 切实、文笔流畅、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朱光潜:我从来没有上过一次美学课。我原来的兴趣中心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 理学,第三是哲学。因为喜欢文学,我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 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维诸问题;因为喜欢心理学,我被逼到研究想 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趣味上的个别的差异;因为喜欢哲 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黒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这么一来,美学 便成为我所喜欢的几种学问的联络线索了。我现在相信:研究文学、艺术、心理 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略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后来,朱光潜晚年又加了门历史科学。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难点: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美学的学科性质。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一)你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三)从朱光潜学美学的经历看怎样学习美学。 第一章 美是什么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西方美学史上对“美是什么”的探索,尤其是中国 20 世纪 50、60 年代美学界对于美本质的讨论,理解四派的观点、立场以及争论 的焦点问题,掌握“美在意象”的内涵及意象的分析。本章计划 6 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西方美学的历史 一般认为,西方美学经历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古代美学是实体本体论, 近代美学是实体认识论,现代美学是具有意义论和主体间性的性质, 1、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区分了 “什么东西是美的”和“美是什么”。 2、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1)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亚里士多德:形式的关系结构(秩序、匀称、明确) 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 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2)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柏拉图、黑格尔。 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休谟。 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主体和客体分 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 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3、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主客二分:“主体一客体”的认识 天人合一:“人一世界”的体验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对美本质的研究→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一“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美在物还是在心” 1、蔡仪:美是客观的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一)西方美学的历史 一般认为,西方美学经历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古代美学是实体..本体论, 近代美学是实体..认识论,现代美学是具有意义论和主体间性 ....的性质。 1、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区分了 “什么东西是美的”和“美是什么”。 2、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1)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亚里士多德:形式的关系结构(秩序、匀称、明确) 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 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2)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柏拉图、黑格尔。 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休谟。 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主体和客体分 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 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3、20 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 ↓ 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对美本质的研究 → 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二)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 →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美在物还是在心” 1、蔡仪:美是客观的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2、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吕荧:“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高尔太:“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在感觉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3、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 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 美的客观性。 4、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物”(“物甲”)Vs“物的形象”(“物乙”)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重新审视: 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照搬哲学领域的唯物论唯心论的斗争思路 反思的结果:转向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沟通 (三)中国传统美学历史 1、儒家美学:美善相乐:充实之为美 2、道家美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涤除玄鉴 3、释家美学:顿悟:不立文字,别求外传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客合一,天人合一,主体间性:不是认识论,而是体验 论。 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西方那种建立在客体性哲学或主体性哲学和认识论基础 上的思辩的、严整的逻辑体系,但是在主体间性哲学和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独 特的美学体系,产生了丰富、深刻的美学思想。 对于中西美学的路向不同,有许多观点: 有认为西方是“向外的”,中土是“向内的”: 有认为西方是“理论理性”居主导,中土是“实践理性”居主导。 还有人认为中土是直觉的,无概念性思维,西方则是以概念思维为主。 更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和美学,只有道德学,等等。 (四)美在意象 “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2、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吕荧:“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高尔太:“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在感觉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3、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 美的客观性。 4、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物”(“物甲”)vs“物的形象”(“物乙”)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 “美在意象”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和 90 年代以来,学术界对 50 年代美学大讨论的重新审视: 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照搬哲学领域的唯物论唯心论的斗争思路 反思的结果:转向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沟通 (三)中国传统美学历史 1、儒家美学:美善相乐;充实之为美 2、道家美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涤除玄鉴 3、释家美学:顿悟;不立文字,别求外传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客合一,天人合一,主体间性;不是认识论,而是体验 论。 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西方那种建立在客体性哲学或主体性哲学和认识论基础 上的思辩的、严整的逻辑体系,但是在主体间性哲学和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独 特的美学体系,产生了丰富、深刻的美学思想。 对于中西美学的路向不同,有许多观点: 有认为西方是“向外的”,中土是“向内的”; 有认为西方是“理论理性”居主导,中土是“实践理性”居主导。 还有人认为中土是直觉的,无概念性思维,西方则是以概念思维为主。 更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和美学,只有道德学,等等。 (四)美在意象 “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一草 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 1、“意象”的概念 源头:《易传》:“立象以尽意” 最一般的规定:“情景交融 王夫之论情与景的关系;朱光潜、宗白华论情与景的关系 2、“意象”作为美学概念 朱光潜:“意象”、“物的形象”、“物乙” (五)意象的分析 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 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 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1、灿烂的感性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 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2、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3、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1)“如所存而显之”: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概念 (2)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3)真、善、美的统一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难点: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美学界对美本质问题的讨论,四派 的观点、争论的焦点:“美在意象”的内涵及意象的分析。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之以课题讨论。 四、思考与练习 (一)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美学界对美本质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是如 何看待这场讨论的?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一草 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 1、“意象”的概念 源头:《易传》:“立象以尽意” 最一般的规定:“情景交融” 王夫之论情与景的关系;朱光潜、宗白华论情与景的关系 2、“意象”作为美学概念 朱光潜:“意象”、“物的形象”、“物乙” (五)意象的分析 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 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 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1、灿烂的感性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 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2、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3、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1)“如所存而显之”: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概念 (2)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3)真、善、美的统一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难点:20 世纪 50、60 年代我国美学界对美本质问题的讨论,四派 的观点、争论的焦点;“美在意象”的内涵及意象的分析。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之以课题讨论。 四、思考与练习 (一)20 世纪 50、60 年代我国美学界对美本质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是如 何看待这场讨论的?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二)如何理解“美在意象”?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美感是体验,而不是认识,掌握审美态度的意义和价 值,理解美感的特性,了解美感与移情、美感与快感、美感与高峰体验等概念的 区别与联系。本章计划6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美感是体验 1、美感不是认识 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出现了几派不同的主张,但都是采取主客二分的 认识论的思维模式。 关于人与世界万物关系的两种看法: (1)主客关系,表现为“主体一客体”结构(特征: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 梁性) (2)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表现为“人一世界”结构(特征:内在性、非 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如果把美感变成认识活动,那就索然无味了,美感就不再是美感了。 2、美感是体验 伽达默尔:“体验”这个概念是19世纪70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概念化的。“体验” 的德语原文(Erlebnis)是“经历”(erleben)的名词化,而“经历”又是生命、 生存、生活(eben)的动词化。因此,“体验”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 关联的经历。 王夫之从印度因明学中引进“现量”的概念,用来说明美感(审美活动)的性质: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 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 (二)审美态度

(二)如何理解“美在意象”?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美感是体验,而不是认识,掌握审美态度的意义和价 值,理解美感的特性,了解美感与移情、美感与快感、美感与高峰体验等概念的 区别与联系。本章计划 6 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美感是体验 1、美感不是认识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出现了几派不同的主张,但都是采取主客二分的 认识论的思维模式。 关于人与世界万物关系的两种看法: (1)主客关系,表现为“主体―客体”结构(特征: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 梁性) (2)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表现为“人—世界”结构(特征:内在性、非 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如果把美感变成认识活动,那就索然无味了,美感就不再是美感了。 2、美感是体验 伽达默尔:“体验”这个概念是 19 世纪 70 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概念化的。“体验” 的德语原文(Erlebnis)是“经历”(erleben)的名词化,而“经历” 又是生命、 生存、生活(leben)的动词化。因此,“体验”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 关联的经历。 王夫之从印度因明学中引进“现量”的概念,用来说明美感(审美活动)的性质: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 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 (二)审美态度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