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学》课程实验教案(讲义,共八个实验)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X
文档页数:21
文件大小:1.46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实验二植物组织中金属元素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实验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实验四植物呼吸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实验五生长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六种子活力的测定实验七切花的保鲜技术实验八植物抗逆性的测定-电导仪法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实验是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深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理论和实验基本原理的理解。实验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内容涉及植物生理学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生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发育、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抗性生理学等实验技术。并充分考虑到实验室实验设备的现状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本书主要以容易采摘及获得的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所选实验系多年来在教学和科研中较为成熟的实验,供本校本科生使用。V

2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简介 植物生理学实验是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深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理论 和实验基本原理的理解。实验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学作风,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书内容涉及植物生理学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生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发育、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抗性生理学等实验技术。并充分考虑到实验室实验设备的现状以及学科发 展的需要,本书主要以容易采摘及获得的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所选实验系多年来在教学和科 研中较为成熟的实验,供本校本科生使用

实验守则及要求1.实验室必须保持安静、整洁。2.除指定的仪器外,不得动用其他仪器。使用仪器前,应了解其性能和操作方法,并注意爱护;使用完毕,应记录仪器使用情况。3.使用药品和试剂应注意安全,公用药品必须在原来放置的地方取用,并注意节约。4.实验材料严禁倒入水槽内,有腐蚀性的废液必须小心倾倒入废液桶(以便做统一处理)。5.实验过程要小心谨慎,万一损坏仪器设备,应如实报告教师,并办理登记手续。如属违反操作规则而造成损失,视情节轻重赔偿或处分。6.实验完毕,应清洗玻璃仪器、收拾台面,值日生应负责整个实验室清洁卫生工作(包括关水电、抹台面、扫地、倒垃圾)。Y

3 实验守则及要求 1. 实验室必须保持安静、整洁。 2. 除指定的仪器外,不得动用其他仪器。使用仪器前,应了解其性能和操作方法,并注意爱 护;使用完毕,应记录仪器使用情况。 3. 使用药品和试剂应注意安全,公用药品必须在原来放置的地方取用,并注意节约。 4. 实验材料严禁倒入水槽内,有腐蚀性的废液必须小心倾倒入废液桶(以便做统一处理)。 5. 实验过程要小心谨慎,万一损坏仪器设备,应如实报告教师,并办理登记手续。如属违反 操作规则而造成损失,视情节轻重赔偿或处分。 6. 实验完毕, 应清洗玻璃仪器、收拾台面, 值日生应负责整个实验室清洁卫生工作(包括 关水电、抹台面、扫地、倒垃圾)

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一、实验目的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二、实验原理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方法较多,小液流法是其中一种。由于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因此本法是将植物组织置于不同浓度(也即不同水势)的蔗糖溶液中,寻找到一种浓度的蔗糖溶液,其水势与植物组织的水势相等,然后计算该浓度蔗糖溶液的水势,从而知道植物组织的水势。即当组织水势低于溶液渗透势,组织吸水,溶液变浓,比重增加,小液流下沉。当组织水势高于溶液渗透势,组织失水,溶液变稀,小液流上浮。当组织水势等于溶液渗透势,组织与溶液达到水分进出动态平衡,溶液浓度和比重不变,小液流不动。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1.实验材料土豆。2.仪器设备及用品试管架、5mL试管6支、10mL带塞试管6支、毛细管6支、打孔器、镊子、移液管、吸球等。3.试剂药品1mol /L蔗糖溶液、甲烯蓝粉末。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取6支5mL带塞试管编号,排列于试管架上;另取6支10mL的带塞试管编上相同的号码,与5mL试管对应排列于试管架上。所用试管一定要干燥。(2)取1mol/L蔗糖溶液作母液,用蒸馏水将其稀释成下列各浓度:0.1mol/L、0.2mol/L、0.3mol/L、0.4mol /L、0.5mol/L、0.6mol/L,各10mL。然后充分摇匀,加塞。(3)用移液管从10mL试管中取出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1mL,分别装入相对应的5mL试管中,立即加塞。移液管与浓度一一对应。(4)取生长状态一致的土豆(擦干表面水分),用打孔器打取植物组织,切成0.2cm厚的薄片,用镊子向5mL试管试管中各投入8片,使溶液浸没土豆块,加塞放置约30min,其间经常摇动小试管,并保持小圆片浸没于溶液中。打取小圆片及投入试管中时,动作应尽量快速。(5)到时间后,向5mL试管中各加入甲烯蓝粉末少许(以染成蓝色为度),摇匀,使溶液着色。(6)取干燥毛细管6支,分别从5mL试管中吸取蓝色溶液(约为毛细管的一半以上),用吸水纸将毛细管外壁的蓝色溶液擦干净,然后插入与5mL试管相对应的10mLmL4

4 实验一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一 、实验目的 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 二 、实验原理 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方法较多,小液流法是其中一种。由于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因 此本法是将植物组织置于不同浓度(也即不同水势)的蔗糖溶液中,寻找到一种浓度的蔗糖溶 液,其水势与植物组织的水势相等,然后计算该浓度蔗糖溶液的水势,从而知道植物组织的水 势。即当组织水势低于溶液渗透势,组织吸水,溶液变浓,比重增加,小液流下沉。当组织水 势高于溶液渗透势,组织失水,溶液变稀,小液流上浮。当组织水势等于溶液渗透势,组织与 溶液达到水分进出动态平衡,溶液浓度和比重不变,小液流不动。 三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 实验材料 土豆。 2. 仪器设备及用品 试管架、5mL 试管6支、10mL 带塞试管6支、毛细管6支、打孔器、镊子、移液管、 吸球等。 3. 试剂药品 1mol/L 蔗糖溶液、甲烯蓝粉末。 四 、实验方法及步骤 (1) 取6支5mL 带塞试管编号,排列于试管架上;另取6支 10mL 的带塞试管编上相同 的号码,与5mL 试管对应排列于试管架上。所用试管一定要干燥。 (2) 取1mol/L 蔗糖溶液作母液,用蒸馏水将其稀释成下列各浓度:0.1 mol/L、0.2 mol /L、0.3 mol/L、0.4 mol/L、0.5 mol/L、0.6 mol/L,各 10mL。然后充分摇匀, 加塞。 (3) 用移液管从 10mL 试管中取出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1mL,分别装入相对应的 5mL 试管 中,立即加塞。移液管与浓度一一对应。 (4)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土豆(擦干表面水分),用打孔器打取植物组织,切成 0.2cm 厚的 薄片,用镊子向5mL 试管试管中各投入 8 片,使溶液浸没土豆块,加塞放置约 30min, 其间经常摇动小试管,并保持小圆片浸没于溶液中。打取小圆片及投入试管中时, 动作应尽量快速。 (5) 到时间后,向5mL 试管中各加入甲烯蓝粉末少许(以染成蓝色为度),摇匀,使溶 液着色。 (6) 取干燥毛细管6支,分别从5mL 试管中吸取蓝色溶液(约为毛细管的一半以上), 用吸水纸将毛细管外壁的蓝色溶液擦干净,然后插入与5mL 试管相对应的 10mLmL

试管中,使毛细管内的液面高于试管内的液面1~2cm,然后缓慢放出蓝色溶液一小滴,保持毛细管静止不动(可将毛细管壁靠在试管口上),观察蓝色小液滴的移动方向,然后缓慢取出毛细管插回5mL试管中。插入和取出毛细管时动作应缓慢并保持毛细管内溶液不漏出。毛细管与浓度应一一对应。(7)将蓝色小液滴移动方向填入下表中,若小液滴向上移动,则说明叶片组织水势大于该浓度蔗糖溶液的水势:若向下移动则相反;若静止不动,则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与该蔗糖溶液的水势相等;如果在前一浓度中向下移动,而在后一浓度中向上移动,则植物组织的水势可取两种浓度蔗糖溶液水势的平均值。(8)记录实验时的温度(℃)表1小液流法现象观察记录表煎糖浓度(mol/L)0. 10.20.30.40.50.6小液滴移动方向1五、注意事项1.植物材料大小、数目要相等,否则易产生小液流移动方向在不同浓度下波动的结果,以至无法确定植物组织水势。2.甲烯蓝不宜加得过多(溶液呈稍深的蓝色即可),否则将使实验组各管中溶液的比重均加大。3.如果溶液的浓度范围不够,可以在本系列前后递增几个蔗糖溶液六、思考题除了小液流法,还有哪些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方法?各有何优缺点?n

5 试管中,使毛细管内的液面高于试管内的液面1~2cm,然后缓慢放出蓝色溶液一 小滴,保持毛细管静止不动(可将毛细管壁靠在试管口上),观察蓝色小液滴的移动 方向,然后缓慢取出毛细管插回5mL 试管中。插入和取出毛细管时动作应缓慢并保 持毛细管内溶液不漏出。毛细管与浓度应一一对应。 (7) 将蓝色小液滴移动方向填入下表中,若小液滴向上移动,则说明叶片组织水势大于 该浓度蔗糖溶液的水势;若向下移动则相反;若静止不动,则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 与该蔗糖溶液的水势相等;如果在前一浓度中向下移动,而在后一浓度中向上移动, 则植物组织的水势可取两种浓度蔗糖溶液水势的平均值。 (8) 记录实验时的温度(℃) 表 1 小液流法现象观察记录表 五 、注意事项 1. 植物材料大小、数目要相等,否则易产生小液流移动方向在不同浓度下波动的结果, 以至无法确定植物组织水势。 2. 甲烯蓝不宜加得过多(溶液呈稍深的蓝色即可),否则将使实验组各管中溶液的比重 均加大。 3. 如果溶液的浓度范围不够,可以在本系列前后递增几个蔗糖溶液 六 、思考题 除了小液流法,还有哪些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实验二植物组织中金属元素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一、实验目的对植物来说,金属元素有必需元素和毒性元素两类。必需金属元素多数是作为辅酶或辅基的必要成分参与代谢活动。缺乏必需金属元素,轻者导致代谢障碍,重则诱发病症甚至死亡。而PbCd、Hg等金属元素,在含量极低的时候,是植物的抗病因素,含量偏高时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测定植物组织中的金属元素,对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制定农业技术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有一定意义:在环境保护、食品检验、营养成分分析、酶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二、实验原理除了铬以外,几乎所有的金属均可溶解在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中。因此,可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绝大多数金属元素,而用比色法测定铬元素。将植物样品灰化后,用稀硝酸在低温电炉上加热提取,在硝酸温度提高过程中,灰分中各种金属元素会逐渐溶解在硝酸中。这样,一份样品中所含的多种金属元素可同时被抽提出来。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采用不同的金属阴极灯即可测出样品中除铬以外多种金属元素的浓度。欲分析植物样品中某种金属元素含量,需先制备该金属元素的标准溶液。用浓硝酸溶解该纯金属,用无离子水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再配制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测定其原子吸收光谱的吸光度,绘制吸光度一原子浓度工作曲线。然后使仪器在同样的工作状态下,测出样品待测液中该金属原子吸收光谱的吸光度,利用吸光度与原子浓度成正比的原理,即可在曲线上查到待测金属原子的浓度。配有微机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能自动绘制标准曲线,进行误差校正、含量换算,并在记录屏幕上直接显示出待测样品中各种金属原子的浓度,可打印出分析结果。本实验测定植物叶片中Pb、Zn的含量。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一)实验材料女贞叶片(二)试剂1.纯度为99%的Pb、Zn。250%硝酸溶液。3.10%硝酸溶液。:1%硝酸溶液。05,Pb和Zn标准母液的制备:精确称取高纯度的Pb和Zn各0.1g,分别用50%的硝酸10mL略加热溶解,用无离子水稀释并定容至100mL,得浓度为1mg/mL的Pb和Zn的母液

6 实验二 植物组织中金属元素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一、实验目的 二 、实验原理 三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一)实验材料 女贞叶片

6标准1(Pb)溶液的制备:用无离子水将Pb的母液分别稀释成1ug/mL、10μg/mL、20μg/mL、40μg/mL、80g/mL的标准溶液17,标准2(Zn)溶液的制备:用无离子水将Zn的母液稀释成2μg/mL、4μg/mL、8μg/mL、16μg/mL的标准溶液2。(三)仪器设备低温电炉,马福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容量瓶,瓷,不锈钢剪刀,镊子。三、实验步骤1.样品的预处理(干灰化法)(1)按平均取样法称取待测水稻叶片5~10g,先用流动水冲洗叶片表面污物,再用无离子水冲洗2~3次。用吸水纸吸干叶面水分,精确称取5g左右待用。(2)将干净的水稻叶片剪成1cm长叶段,直接放入50mL瓷璃内,先在低温电炉上灰化1~2h。(3)将瓷转入马福炉,升温至200℃继续灰化0.5h(至无烟外溢)。然后采用温度每上升100℃停0.5h,逐步升温至600℃,约4~5h即可灰化完毕,得白色灰。(4)样品冷却至室温,在内加入10%的硝酸5~10mL,置低温电炉上消化提取,使内硝酸体积减至0.5mL左右。aanaanmAA(5)冷却后用1%的硝酸将内样品无损转入25mL量瓶内,并定容至刻度。全过程用一空白样作为对照。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测试(1)按操作程序开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分别用1%的硝酸和标准溶液1、2调零,并制作标准曲线(3)样品的测定记录数字显示屏幕上的读数即为每毫升样品液中所含Pb或Zn的微克数。(4)若样品中金属含量超过标准溶液最高浓度,应重新配制标准溶液,提高其浓度或适当稀释样品液。7

7

四、结果计算计算每千克水稻叶片中含Pb或Zn的毫克数。80

8

实验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一、实验目的以植物叶片组织为材料,提取叶绿体色素,鉴定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二、实验原理提取:植物叶绿体色素是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它主要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下素和叶黄素组成。这些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内酮等有机溶剂提取。分离:叶绿体色素分离的方法有多种,纸层析是最简便的一种,纸层析常用于一些生物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和纯化。它以滤纸上的纤维及其结合水为固定相,以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当流动相流经滤纸上的样品原点时,样品中各溶质组分在两相中进行分配,一部分溶质离开原点随流动相移动,一部分进入固定相的无溶质区,这种分配不断进行,直到层析结束。在展层过程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分配系数指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其迁移率Rf(Rf为原点到该溶质层析点中心距离与原点到流动相前沿距离之间的比值)也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将各种色素分开。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这种现象称荧光。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取代反应: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以后,破坏更快,而类胡萝下素则较稳定。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氢离子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去镁叶绿素遇铜则成为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被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皂化反应: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叶绿酸是二羧酸,其羧基分别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COOKCOOCHCg2HaoON,Mg+2KOHC32HoON,Mg+CH,OH+C20H3gOH叶绿醇甲醇COOKCOOCaoHy皂化叶绿素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1.实验材料菠菜叶片。2.仪器设备及用品研钵、漏斗、滴管、大试管(带胶塞)、大头针、滤纸、天平、量筒、毛细管、试管、试管架、烧杯、酒精灯、玻棒、铁三角架、刻度吸量管、火柴、容量瓶、定量滤纸。3.药品试剂95%乙醇、80%丙酮、石英砂、乙醚、稀盐酸、醋酸铜粉末;9

9 实验三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 一、实验目的 以植物叶片组织为材料,提取叶绿体色素,鉴定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 二 、实验原理 提取:植物叶绿体色素是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它主要由叶绿 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这些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 可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分离:叶绿体色素分离的方法有多种,纸层析是最简便的一种,纸层析常用于一些 生物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和纯化。它以滤纸上的纤维及其结合水为固定相,以有机溶剂为 流动相。当流动相流经滤纸上的样品原点时,样品中各溶质组分在两相中进行分配,一 部分溶质离开原点随流动相移动,一部分进入固定相的无溶质区,这种分配不断进行, 直到层析结束。在展层过程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分配系 数指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其迁移率 Rf(Rf为原点到该溶质层析点中心距离与 原点到流动相前沿距离之间的比值)也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将各种色素分开。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这种现象称荧光。叶 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 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 取代反应: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 分离以后,破坏更快,而类胡萝卜素则较稳定。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氢离子所取代而成 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去镁叶绿素遇铜则成为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 在光下不 易被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皂化反应: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叶绿酸是二羧酸,其羧基分别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酯, 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 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 三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实验材料 菠菜叶片。 2.仪器设备及用品 研钵、漏斗、滴管、大试管(带胶塞)、大头针、滤纸、天平、量筒、毛细管、试管、试 管架、烧杯、酒精灯、玻棒、铁三角架、刻度吸量管、火柴、容量瓶、定量滤纸。 3.药品试剂 95%乙醇、80%丙酮、石英砂、乙醚、稀盐酸、醋酸铜粉末;

推动剂:石油醚:乙醚=4:1(V/V);KOH一甲醇溶液:30gKOH溶入10OmL甲醇中,过滤后盛于塞有橡皮塞的试剂瓶中。四、实验步骤(一)叶绿体色素的提取(1)取卤地菊叶片1g,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干燥的研钵中。(2)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加2~3mL95%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5mL95%乙醇,研磨,过滤,即得色素提取液。(二)叶绿体色素的分离(1)点样。取前端剪成三角形的滤纸条,用毛细管取叶绿素提取液,如图1点样,注意每次所点溶液不可过多,点样后晾干,再重复操作数次。(2)分离。在层析缸中加入推动剂,然后将滤纸固定,插入层析缸中,使尖端浸入溶剂内(点样原点要高于液面,滤纸条边缘不可碰到试管壁),盖紧胶塞,直立于阴暗处层析。当推动剂前沿接近滤纸边缘时,取出滤纸,风干,观察色带的分布。叶绿素a为蓝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叶黄素为黄色,胡萝卜素为橙黄色。用铅笔标出各种色素的位置和名称。软木赛小锅滤纸条一点样点推动剂图1点样示意图(三)将前面提取的叶绿体色素溶液用于以下实验1,荧光现象的观察取1支试管加入浓的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直射光下观察溶液的透射光与反射光颜色有何不同,可观察到反射出暗红色的荧光。2.氢和铜对叶绿素分子中镁的取代作用取两支试管。第一支试管加叶绿体色素提取液2mL,作为对照。第二支试管加叶绿体色素提取液2mL,再加入稀盐酸数滴,摇匀,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当溶液变竭后,再加入少许醋酸铜粉未,微微加热,观察记录溶液颜色变化情况,并与对照试管相比较。解释其颜色变化的原因。3皂化作用(绿色素与黄色素的分离)取叶绿体色素提取液2mL于试管中,加入4mL乙醚,摇匀,再沿试管壁慢慢加入5mL10

10 推动剂:石油醚∶乙醚=4∶1(V/V); KOH-甲醇溶液:30gKOH 溶入 100mL 甲醇中,过滤后盛于塞有橡皮塞的试剂瓶中。 四 、实验步骤 (一)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卤地菊叶片1g,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干燥的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加2~3mL 95%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5mL95%乙 醇,研磨,过滤,即得色素提取液。 (二)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1)点样。取前端剪成三角形的滤纸条,用毛细管取叶绿素提取液,如图1点样,注 意每次所点溶液不可过多,点样后晾干,再重复操作数次。 (2)分离。在层析缸中加入推动剂,然后将滤纸固定,插入层析缸中,使尖端浸入溶 剂内(点样原点要高于液面,滤纸条边缘不可碰到试管壁),盖紧胶塞,直立于阴暗处层 析。当推动剂前沿接近滤纸边缘时,取出滤纸,风干,观察色带的分布。叶绿素a为蓝 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叶黄素为黄色,胡萝卜素为橙黄色。用铅笔标出各种色素的 位置和名称。 图1点样示意图 (三)将前面提取的叶绿体色素溶液用于以下实验 1.荧光现象的观察 取l支试管加入浓的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直射光下观察溶液的透射光与反射光颜色有 何不同,可观察到反射出暗红色的荧光。 2.氢和铜对叶绿素分子中镁的取代作用取两支试管。第一支试管加叶绿体色素提取液 2mL,作为对照。第二支试管加叶绿体色素提取液2mL,再加入稀盐酸数滴,摇匀,观 察溶液颜色变化。当溶液变竭后,再加入少许醋酸铜粉末,微微加热,观察记录溶液颜 色变化情况,并与对照试管相比较。解释其颜色变化的原因。 3.皂化作用(绿色素与黄色素的分离) 取叶绿体色素提取液2mL 于试管中,加入4mL 乙醚,摇匀,再沿试管壁慢慢加入5mL

左右的蒸馏水,轻轻混匀,静置片刻,溶液即分为两层,色素已全部转入上层乙醚中。用滴管吸取上层绿色层溶液,放入另一试管中,再用蒸馏水冲洗一次。在色素乙醚溶液中加入1~2mL30%KOH-甲醇溶液,充分摇匀,静置。可以看到溶液逐渐分为两层,下层是水溶液,其中溶有皂化的叶绿素a和b;上层是乙醚溶液其中溶有黄色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五、注意事项1.为了避免叶绿素光分解,操作时应在弱光下进行,研磨时间应尽量短些。2.叶绿体色素提取液不能混浊。六、思考题1.用无水乙醇或无水丙酮提取干植物体色素往往效果不佳,为什么:因为叶绿素与植物体内的蛋白结合很紧密,需要水解离和分离叶绿素。2.在研磨提取叶绿素时加入碳酸钙、石英砂的作用:研磨时石英砂可增加摩擦力,使研磨充分省时,加碳酸钙以中和细胞中的酸,防止镁离子被氢离子取代。3.纸层析后的结果是什么:最上端是橙黄色(胡萝卜素)、其次是鲜绿色(叶黄素)、再次蓝绿色(叶绿素a)、最后是黄绿色(叶绿素b),符合分子量由低到高的排序。4.观察到的荧光现象的结果是:透射光是绿色,因绿光不被吸收而透过;而反射光为血红色荧光。5.取代反应的实验结果:加入醋酸呈褐色,因为氢取代镁离子所致,加入醋酸铜并加热成蓝绿色,因为铜离子取代氢离子所致。6.皂化反应的结果:溶液逐渐分为两层,下层是稀的乙醇溶液,其中有皂化叶绿素a、和b盐;上层是苯溶液,其中有黄色的胡萝下素和叶黄素。7.叶绿素a、b在蓝光区也有吸收峰,能否用于叶绿素a、b的定量分析:不能,因为类胡萝下素在此也有吸收峰,会影响定量测定。叶绿素a、b:640~660nm红光区&430~450nm蓝紫光区;类胡萝下素:400~500nm蓝紫光区。11

11 左右的蒸馏水,轻轻混匀,静置片刻,溶液即分为两层,色素已全部转入上层乙醚中。 用滴管吸取上层绿色层溶液,放入另一试管中,再用蒸馏水冲洗一次。在色素乙醚溶液 中加入1~2mL 30%KOH-甲醇溶液,充分摇匀,静置。可以看到溶液逐渐分为两层,下 层是水溶液,其中溶有皂化的叶绿素a和b;上层是乙醚溶液,其中溶有黄色的胡萝卜素 和叶黄素。 五 、注意事项 1.为了避免叶绿素光分解,操作时应在弱光下进行,研磨时间应尽量短些。 2.叶绿体色素提取液不能混浊。 六 、思考题 1.用无水乙醇或无水丙酮提取干植物体色素往往效果不佳,为什么:因为叶绿素与植物体内 的蛋白结合很紧密,需要水解离和分离叶绿素。 2.在研磨提取叶绿素时加入碳酸钙、石英砂的作用:研磨时石英砂可增加摩擦力,使研磨充分 省时,加碳酸钙以中和细胞中的酸,防止镁离子被氢离子取代。 3.纸层析后的结果是什么:最上端是橙黄色(胡萝卜素)、其次是鲜绿色(叶黄素)、再次蓝绿 色(叶绿素 a)、最后是黄绿色(叶绿素 b),符合分子量由低到高的排序。 4.观察到的荧光现象的结果是:透射光是绿色,因绿光不被吸收而透过;而反射光为血红色荧 光。 5.取代反应的实验结果:加入醋酸呈褐色,因为氢取代镁离子所致,加入醋酸铜并加热成蓝绿 色,因为铜离子取代氢离子所致。 6.皂化反应的结果:溶液逐渐分为两层,下层是稀的乙醇溶液,其中有皂化叶绿素 a、和 b 盐; 上层是苯溶液,其中有黄色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7.叶绿素 a、b 在蓝光区也有吸收峰,能否用于叶绿素 a、b 的定量分析:不能,因为类胡萝卜 素在此也有吸收峰,会影响定量测定。叶绿素 a、b:640~660nm 红光区&430~450nm 蓝紫光区; 类胡萝卜素:400~500nm 蓝紫光区

共2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