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政治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学原理》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它主要讲述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国家理论、国家制度、国家活动以及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斗争,历史上各个阶级夺取、建立、巩固、运用、参与和控制政权的经验,国家兴衰的规律,治国的理论、政策和方法。政治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政治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已经派生出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许多分支学科。从教学内容来说,本课程与法学概论、行政管理学、中外政治制度、中西政治思想史、国际政治等课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综合与具体的关系。因此,本课程与上述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必然有交叉、重复、相互渗透的情况。但它不讲述那些分支学科的具体问题,而是研究整个政治学领域中带有共同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它是政治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学好这门课程对学习上述相关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教学目的通过政治学的教与学,使学生掌握政治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知识,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基础,提供规范而科学的学习政治学的方法,使学生在学政治,懂政治的基础上讲政治和科学对待政治。(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包括了政治学基础理论、国家(国家形式和机构)、国家与民族、国家与宗教、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政党与政党制度、政治团体、政治文化、政治发展和国际政治等十个方面。(四)教学时数75学时(五)教学方式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方式,同时也灵活地运用其它教学实践方式。二、本文第一章政治学基础理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一般地了解什么是政治学,以及如何学习和研究政治学,为学习下面各章奠定基础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政治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学原理》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的基本理论课程,它主要讲述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 律,包括国家理论、国家制度、国家活动以及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斗争,历史上各 个阶级夺取、建立、巩固、运用、参与和控制政权的经验,国家兴衰的规律,治国的理论、政策和 方法。政治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政治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已经派生出政治制度、行政管 理、国际政治等许多分支学科。从教学内容来说,本课程与法学概论、行政管理学、中外政治制 度、中西政治思想史、国际政治等课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 殊、综合与具体的关系。因此,本课程与上述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必然有交叉、重复、相互渗透的情 况。但它不讲述那些分支学科的具体问题,而是研究整个政治学领域中带有共同性和根本性的问 题,因此,它是政治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学好这门课程对学习上述相关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 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的 通过政治学的教与学,使学生掌握政治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知识,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 业的理论基础,提供规范而科学的学习政治学的方法,使学生在学政治,懂政治的基础上讲政治和 科学对待政治。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包括了政治学基础理论、国家(国家形式和机构)、国家与民族、国 家与宗教、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政党与政党制度、政治团体、政治文化、政治发展和国际政治等 十个方面。 (四)教学时数 75学时 (五)教学方式 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方式,同时也灵活地运用其它教学实践方式。 二、本文 第一章 政治学基础理论 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一般地了解什么是政治学,以及如何学习和研究政治学,为学 习下面各章奠定基础

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政治和政治学的性质与核心问题一、政治的基本涵义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考核要求:(一)政治的含义1.识记:(1)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政治的解释。2.理解:(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2)政治的定义:(3)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4)马克思主义判断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政治现象。(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理解: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2.应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重点。(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识记:政治学的研究范围。2.理解:划分政治学研究范围的标准和意义。(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识记: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2.理解:()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3)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3.应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五)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历史演变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和政治学的性质与核心问题 一、政治的基本涵义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考核要求: (-)政治的含义 1.识记:(1)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2)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对于政治的解释。 2.理解:(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2)政治的定义;(3)政治是一个历史范 畴;(4)马克思主义判断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政治现象。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理解: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2.应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重点。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识记: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2.理解:划分政治学研究范围的标准和意义。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1.识记: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 2.理解:()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2)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3)政治学与法学的关 系。 3.应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五)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历史演变

1.识记:(1)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2)法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3)道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2.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总体特点。(六)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1.识记:(1)亚里土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著作。(2)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著作。2.理解:(1)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政治观;(2)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3)近代的法学政治观;(4)实证主义政治学;(5)行为主义政治学。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分析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七)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1.识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及其主要内容。2.理解:(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政治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政治学;(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政治学。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八)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识记: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2.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第二章国家、国家形式与国家机构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阶级与国家的关系,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明确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质区别、国家的形成和机构,掌握国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教学时数:1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家与阶级一、国家的起源二、国家的本质与职能三、国家的消亡第二节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一、国家的历史类型
1.识记:(1)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2)法家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3)道家政治思想 的主要观点。 2.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总体特点。 (六)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1.识记:(1)亚里土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著作。(2)马基雅维里在西方 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著作。 2.理解:(l)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政治观;(2)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3)近代的法学政治 观; (4)实证主义政治学;(5)行为主义政治学。 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分析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 (七)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1.识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及其主要内容。 2.理解:(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政治学;(2)马克思主 义政治学是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政治学;(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实 践中不断发展的政治学。 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及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八)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识记: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2.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家、国家形式与国家机构 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阶级与国家的关系,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明确马克思 主义国家观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质区别、国家的形成和机构,掌握国家发生、发展和 消亡的一般规律。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家与阶级 一、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三、国家的消亡 第二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一、国家的历史类型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三、古代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四、资本主义国家五、社会主义国家第三节国家形式一、国家形式的含义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一政体三、国家结构形式第四节国家机构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问题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考核要求:(一)国家1.理解:(1)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4)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二)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识记:(1)神权论;(2)契约论;(3)暴力论。2.理解: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局限性。(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2.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理论,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与区别。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说明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局限性和虚伪性。(四)国家权力1.识记:(1)国家权力的含义;(2)国家"三要素说";(3)国度的含义。2.理解:(1)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2)国家权力的特性。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权力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五)国家职能1.识记:(1)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2)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2.理解:(1)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的关系;(2)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特点及其关系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三、古代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 四、资本主义国家 五、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节 国家形式 一、国家形式的含义 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三、国家结构形式 第四节 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问题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考核要求: (一)国家 1.理解:(1)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 用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4)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 (二)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识记:(1)神权论;(2)契约论;(3)暴力论。 2.理解: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局限性。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2.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理论,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 与区别。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说明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局限性和虚伪性。 (四)国家权力 1.识记:(1)国家权力的含义;(2)国家"三要素说";(3)国度的含义。 2.理解:(1)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2)国家权力的特性。 3.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权力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五)国家职能 1.识记:(1)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2)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 2.理解:(1)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的关系;(2)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特点及其关系

3.应用: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异同。(六)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1.理解:(1)国家消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之一:(2)国家消亡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应有命题。2.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自行消亡。(七)国家消亡的条件和方法1.理解:(1)国家消亡的条件;(2)国家消亡的自发性和渐进性。2.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因和意义。(八)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1.识记:亚里土多德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2.理解: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九)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1.识记: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四种国家历史类型。2.理解: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十)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1.理解。(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2)国家历史类型更替具体方式的多样性。2.应用:分析说明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道理。(十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1.识记:(1)革命;(2)改良。2.理解:(1)革命与改良的区别。(十二)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国家的阶级结构。2.理解:奴隶制国家的实质。(十三)封建制国家1.识记:(1)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2.理解:(1)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占有制的特点;(2)我国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制的特点:(3)我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特点。3.应用:举例说明宗教及宗教化的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十四)资本主义国家1.识记:(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基本矛盾
3.应用: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异同。 (六)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1.理解:(1)国家消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之一;(2) 国家消亡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应有命题。 2.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自行消亡。 (七)国家消亡的条件和方法 1.理解:(1)国家消亡的条件;(2)国家消亡的自发性和渐进性。 2.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加强无产阶级专 政的原因和意义。 (八)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1.识记:亚里土多德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 2.理解: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九)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 1.识记: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四种国家历史类型。 2.理解: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 (十)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l.理解。(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2)国家历史类型更替具体方式的多样性。 2.应用:分析说明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道理。 (十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1.识记:(1)革命;(2)改良。 2.理解:(1)革命与改良的区别。 (十二)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的阶级结构。 2.理解:奴隶制国家的实质。 (十三)封建制国家 1.识记:(l)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理解:(1)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占有制的特点;(2)我国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制的特点; (3)我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特点。 3.应用:举例说明宗教及宗教化的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 (十四)资本主义国家 1.识记:(l)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基本矛盾

2.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十五)社会主义国家1识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2.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十六)国家形式的含义1..识记:国家形式的含义。(十七)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1.识记:(1)涉及国家形式的术语和概念;(2)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3)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4)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划分标准;(5)剥削阶级政权组织形式。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政体的标准。(十八)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识记:(1)毛泽东的政体定义。2.理解:(1)国体与政体的关系;(2)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应用:运用政体选择的自主性原理,分析民族独立国家的政治发展。(十九)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划分标准1.识记:亚里土多德关于国家形式的划分标准。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形式的划分标准。(二十)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识记:(1)专制君主制;(2)二元君主制;(3)委员会制。2.理解:(1)立宪君主制;(2)议会君主制;(3)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的联系与区别。3.应用:分析当代美国与印度政治制度的区别。(二十一)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识记:(1)公社制;(2)苏维埃制。2.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含义。3.应用:(1)运用社会主义国家政体形式的原理,分析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意义;(2)结合实际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二十二)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1.识记:(1)国家结构的含义;(2)单一制;(3)复合制。2.理解:(1)联邦制与邦联制的联系与区别;(2)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3.应用:对当代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结构进行分析。(二十三)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2.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十五)社会主义国家 1.识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 2.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十六)国家形式的含义 1.识记:国家形式的含义。 (十七)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1.识记:(1)涉及国家形式的术语和概念;(2)国家形式 的基本内容(3)国家政权组织形 式的含义;(4)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划分标准;(5)剥削阶级政权组织形式。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政体的标准。 (十八)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识记:(l)毛泽东的政体定义。 2.理解:(1)国体与政体的关系;(2)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应用:运用政体选择的自主性原理,分析民族独立国家的政治发展。 (十九)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划分标准 1.识记:亚里土多德关于国家形式的划分标准。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形式的划分标准。 (二十)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识记:(l)专制君主制;(2)二元君主制;(3)委员会制。 2.理解:(l)立宪君主制;(2)议会君主制;(3)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的联系与区别。 3.应用:分析当代美国与印度政治制度的区别。 (二十一)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识记:(1)公社制;(2)苏维埃制。 2.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含义。 3.应用:(l)运用社会主义国家政体形式的原理,分析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意 义;(2)结合实际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二十二)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1.识记:(l)国家结构的含义;(2)单一制;(3)复合制。 2.理解:(1)联邦制与邦联制的联系与区别;(2)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 3.应用:对当代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结构进行分析。 (二十三)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识记:(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2)特别行政区的含义。2.理解:(1)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原因:(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3)特别行政区制度的主要内容。3.应用:分析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联邦制的区别。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民主集中制"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具体体现。(二十四)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国家机关1.识记:(1)我国主要国家机关的构成;(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范围。2.理解:(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最高行政机关的关系。3.应用:(1)分析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对比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的联系与区别。第三章国家与民族和宗教教学要点:理解民族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对于民族问题,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看法。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了解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认清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分清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意义,理解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认清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了解民族问题在社会总问题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一、民族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二、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第二节民族国家政治体系一、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二、民族国家的历史构建三、民族国家的民族构成与制度选择第三节多民族国家政治体系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特点二、多民族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三、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
1.识记:(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2)特别行政区的含义。 2.理解:(l)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原因;(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3)特别行政区制度 的主要内容。 3.应用:分析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联邦制的区别。 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民主集中制"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二十四)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国家机关 1.识记:(1)我国主要国家机关的构成;(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范围。 2.理解:(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最 高行政机关的关系。 3.应用:(1)分析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对比说明我国的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章 国家与民族和宗教 教学要点:理解民族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对于民族问题,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看法。民族问 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了解民族问题 产生的基本因素。认清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分清民族问 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意义,理解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认清民族问题与社 会总问题的关系,了解民族问题在社会总问题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 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一、民族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 二、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二节 民族国家政治体系 一、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 二、民族国家的历史构建 三、民族国家的民族构成与制度选择 第三节 多民族国家政治体系 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特点 二、多民族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三、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

四、民族政策的类型分析第四节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一、宗教的本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二、资本主义国家与宗教三、社会主义国家与宗教考核要求:识记:世界民族问题的表现及趋势。理解:民族问题概念,讲清不同性质社会民族问题的不同根源、内容、性质和实质。应用:讲清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认清二者关系的意义,以及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讲清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革命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着重讲解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第四章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统治的本质,掌握政治统治的一般理论;了解政治管理的定义、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掌握政治管理的类型与特征,政治管理的作用。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政治统治一、政治统治理论二、政治统治的本质三、政治统治的合法化四、政治统治的基础五、政治统治的类型六、政治统治的意义第二节政治管理一、政治管理的涵义与作用二、政治管理的类型和特征三、政治管理的原则和方式
四、民族政策的类型分析 第四节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 一、宗教的本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二、资本主义国家与宗教 三、 社会主义国家与宗教 考核要求: 识记:世界民族问题的表现及趋势。 理解:民族问题概念,讲清不同性质社会民族问题的不同根源、内容、性质和实质。 应用:讲清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认清二者关系的意义,以及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 因。讲清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革命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着重讲解 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章 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 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统治的本质,掌握政治统治的一般理 论;了解政治管理的定义、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掌握政治管理的类型与特征,政治管理的 作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理论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三、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四、政治统治的基础 五、政治统治的类型 六、政治统治的意义 第二节 政治管理 一、政治管理的涵义与作用 二、政治管理的类型和特征 三、政治管理的原则和方式

考核要求:(一)政治统治理论识记:精英统治论、多元统治论、无统治阶级论、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二)政治统治的本质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统治本质论述。(三)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识记: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统治合法性。了解:政治统治合法化的途径。掌握:政治统治合法化的作用。理解:政治统治的特征。(四)政治统治的基础分析:影响政治统治基础的主要因素。(五)政治统治的类型了解:马克斯·韦伯关于政治统治类型的划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统治类型的划分。(六)政治统治的意义分析:政治统治的意义。(七)政治管理的涵义与作用识记:政治管理的定义。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理解:政治管理的作用。(八)政治管理的类型和特征了解:政治管理的类型。掌握:传统政治管理的形成和特征、现代政治管理的形成和特征。(九)政治管理的原则和方式掌握:政治管理的原则。理解:政治管理的方式。第五章政党和政党制度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两种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西方政党制度和中国政党制度及其不同
考核要求: (一)政治统治理论 识记:精英统治论、多元统治论、无统治阶级论、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统治本质论述。 (三)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识记: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统治合法性。 了解:政治统治合法化的途径。 掌握:政治统治合法化的作用。 理解:政治统治的特征。 (四)政治统治的基础 分析:影响政治统治基础的主要因素。 (五)政治统治的类型 了解:马克斯·韦伯关于政治统治类型的划分。 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统治类型的划分。 (六)政治统治的意义 分析:政治统治的意义。 (七)政治管理的涵义与作用 识记:政治管理的定义。 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理解:政治管理的作用。 (八)政治管理的类型和特征 了解:政治管理的类型。 掌握:传统政治管理的形成和特征、现代政治管理的形成和特征。 (九)政治管理的原则和方式 掌握:政治管理的原则。 理解:政治管理的方式。 第五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级政党、两种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西方政党制度和中国政党制度及其不同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政党的概念一、政党的定义二、政党的特征三、政党的分类四、政党的功能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二、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三、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一、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二、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考核要求:(一)政党及其特征1.识记:政党的含义。2.理解:政党的特征。(二)政党的分类及其功能1.识记:(1)政党的划分标准:(2)执政党、在野党、参政党。2.理解:(1)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2)政党的主要功能。3.应用运用政党的基本知识,说明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三)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1.识记: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历史背景。2.理解: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3.应用:分析日本自民党的特征及其表现。(四)资产阶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1.理解:(1)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和标志(2)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在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协调作用;(3)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2.应用:分析资产阶级政党的作用,揭露其本质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党的概念 一、政党的定义 二、政党的特征 三、政党的分类 四、政党的功能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二、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二、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考核要求: (一)政党及其特征 1.识记:政党的含义。 2.理解:政党的特征。 (二)政党的分类及其功能 1.识记:(1)政党的划分标准:(2)执政党、在野党、参政党。 2.理解:(1)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2)政党的主要功能。 3.应用运用政党的基本知识,说明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三)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1.识记: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历史背景。 2.理解: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 3.应用:分析日本自民党的特征及其表现。 (四)资产阶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 1.理解:(1)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和标志(2)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在 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协调作用;(3)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 2.应用:分析资产阶级政党的作用,揭露其本质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形势与决策》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西藏工作专题.pdf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节选).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文字版).pdf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讲 当代世界格局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
- 《政治学原理》课程授课教案(讲义)政治学基础理论、国际政治.pdf
- 华南农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pdf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教学基本资源.pdf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讲义)课程章节.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