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课程授课教案(讲义)政治学基础理论、国际政治

第一章政治学基础理论第一节政治和政治学的性质与核心问题一、政治的基本涵义政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政治现象的基本内容是围绕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政治学就是人类政治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一)历史上思想家(传统的解释)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以个人和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对政治的解释1.历史上思想家对政治的解释(传统的解释)纵论关于政治的相关观点: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讲的政治主要指的就是国家的活动。中国在《尚书》、《论语》和《周礼》等古代典籍中所讲的政治主要是统治的意思,即”治国之道”,也就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道德伦理原则来建立国家制度,并通过这种制度和政治活动来治理国家。这种对政治传统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纳为伦理道德。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柏拉图:理想国即为”公道或正义之国”,而”公道”乃是灵魂的至德。亚里士多德:国家是表现为最高的善,是人们一种道德生活的体现。康德、黑格尔:视国家与伦理为一体,认为国家就是人类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具有传统的道德精神的社会实体。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凯尔森(纯粹法学派):”我们只是把国家当成一个法律现象,一个法人国家是国内法律秩序所创立的社团。国家作为一个法人,是这个社团的人格化,或者是构成这个社团的国家法律秩序的人格化。”(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把政治视为”权本”和”统治术)。马基雅维里(意大利思想家):在《君主论》(中国早期译为《霸术》)中指出: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马基雅维里是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啤斯麦:“政治就是当政者运筹喔的活动。”韩非:”势者,胜众之资也。""王也者,势也。”哈罗德·拉斯维尔(美国政治学家):”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
第一章 政治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政治和政治学的性质与核心问题 一、政治的基本涵义 政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政治现 象的基本内容是围绕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政治学就是人类政治 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一)历史上思想家(传统的解释)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以个人和团体为分 析单位的政治观)对政治的解释 1. 历史上思想家对政治的解释(传统的解释) 纵论关于政治的相关观点: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 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讲的政治主要指的就是国家的 活动。中国在《尚书》、《论语》和《周礼》等古代典籍中所讲的政治主要是统治的 意思,即"治国之道",也就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道德伦理原则来建立国家制度,并通过 这种制度和政治活动来治理国家。 这种对政治传统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纳为伦理道德。 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柏拉图:理想国即为"公道或正义之国",而"公道"乃是灵魂的至德。 亚里士多德:国家是表现为最高的善,是人们一种道德生活的体现。 康德、黑格尔:视国家与伦理为一体,认为国家就是人类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一个具有传统的道德精神的社会实体。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凯尔森(纯粹法学派):"我们只是把国家当成一个法律现象,一个法人.国家 是国内法律秩序所创立的社团。国家作为一个法人,是这个社团的人格化,或者是构成这个社团的 国家法律秩序的人格化。"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把政治视为"权本"和"统治术)。 马基雅维里(意大利思想家):在《君主论》(中国早期译为《霸术》)中指 出: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马基雅维里是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 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观点。 啤斯麦:"政治就是当政者运筹帷幄的活动。" 韩非:"势者,胜众之资也。""王也者,势也。" 哈罗德·拉斯维尔(美国政治学家):"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政治不良,在国家里无论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麦肯齐(英国政治学家):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戴维·伊斯顿(美国政治学家):提出权威性价值分配说”。他在《政治体系》中提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往。”认为政治是”与社会所进行的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有关的那种社会交往。”2.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以个人和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自由主义:政治理论规范性一应该)古典自由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价值维度的崇高地位。其次在分析维度上,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的设想是理性和能动的,亦即个人不仅了解自身的需要,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做出最合乎自身利益的判断,并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采取有见识的行动。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自由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在政府或国家出现之前,存在一种自然状态一一人与人之间如同狼与狼一样(霍布斯)。②个人与社会本位观:个人先于社会,社会先于国家;人民具有革命的权力。③政府合法性的来源:政府权力来源于具有天赋权力的个人的让渡,这种让渡构成了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基础;其统治基于人民的同意。④消极政治观:政府依然是一种必要的”恶”,而不是”善”。③对权力的制约:权力会导致腐败,因而,政府结构”三权分立”,政府行为”法治原则”。③公域与私域的区分:圈定政府活动范围。(2)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多元主义:经验民主理论性一如何)古典多元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古典多元主义将团体作为自已的分析对象。"元”指的组织。本特利(ArthurF.Bentley):政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不是个人,而是各种各样的团体,即利益集团。只有理解利益集团才能理解美国政治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 配。"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就是众人之事 ,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 的事就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政 治不良,在国家里无论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 麦肯齐(英国政治学家):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的活动。" 戴维·伊斯顿(美国政治学家):提出"权威性价值分配说"。他在《政治体系》 中提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 往。"认为政治是"与社会所进行的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有关的那种社会交往。" 2. 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以个人和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自由主义:政治理论规范性-应该) 古典自由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价值 维度的崇高地位。其次在分析维度上,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的设想是理性和能动的, 亦即个人不仅了解自身的需要,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做出最合乎自身利益的判 断,并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采取有见识的行动。 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自由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在政府或国家出现之前,存在一种自然状态——人与人 之间 如同狼与狼一样(霍布斯);或文明却遭遇不易解决的纠纷或麻烦, 希望通过"社会契约"走出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洛克(John Locke)、卢梭)。 ②个人与社会本位观:个人先于社会,社会先于国家;人民具有革命的权力。 ③政府合法性的来源:政府权力来源于具有天赋权力的个人的让渡,这种让渡构 成了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基础;其统治基于人民的同意。 ④消极政治观:政府依然是一种必要的"恶",而不是"善"。 ⑤对权力的制约:权力会导致腐败,因而,政府结构"三权分立",政府行为"法治 原则"。 ⑥公域与私域的区分:圈定政府活动范围。 (2)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古典多元主义:经验民主理论性-如何) 古典多元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古典多元主义将团体作为自己的分析对 象。"元"指的组织。 本特利(Arthur F.Bentley):政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不是个人,而是各种各样的团 体,即利益集团。只有理解利益集团才能理解美国政治

达尔(RobertA.Dahl):”大规模民主所需要的权利使得相对自治的组织既可能又必..因此,民主过程引入国家政府,并且强化使得民主程序有效地得到保护所需要的权利,使得各种各样的群体建立自治组织既是可能的也是利的。因为组织是可能的也是有利的,所以它们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团体介于国家与公民之间,故称”中介团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多元主义呈现为:由中介团体组成的网络从基层草根一直扩展到全国层面;每一个组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影响,而全国性的组织必须拥有足够的权力,使得政府和其它精英关注它,并吸纳它进入决策过程;每一个团体所关注的问题和活动必须相对专门化,其权力的运用也应有所限制,这样就没有一个组织会强大到能够支配其它组织的程度。(二)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科学解释(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论述和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引出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哪个阶级占据统治地位?第二,自由主义政治学强调的是妥协与共识(compromiseandconsensus)。政治被认为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手段,一种可能的艺术。此背后存在两个基本的假定:一是由于种各样的原因,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二是相信人的理解力量,可以通过对话、讨论、妥协、协商等办法,而不是军事手段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论述: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代政治观:政治是人们基于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活动。何为公共利益?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公共利益就是符合一定社会群体共同愿望与要求的具有一定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基于这种需要,人们结成了公共利益关系。在公共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建立公共部门维持、协调公共利益关系。因此,公共部门是公共利益得以聚合、实现的组织形式。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和权威是公共部门得以运行的关键。社会是由大小不等的群体构成的。因此,不同的群体存在不同的群体利益。因此,公共利益也体现为不同的层次。可以按照地域、职业、民族等对社会群体进行划分,由此划分出不同群体的公共利益。在政治学的意义上,公共利益体现为一个国家内全体公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即公共利益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愿望与要求的具有一定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达尔(Robert A.Dahl):"大规模民主所需要的权利使得相对自治的组织既可能又必.因 此,民主过程引入国家政府,并且强化使得民主程序有效地得到保护所需要的权利,使得各种各样 的群体建立自治组织既是可能的也是利的。因为组织是可能的也是有利的,所以它们也是不可避免 的。" 这些团体介于国家与公民之间,故称"中介团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多元主 义呈现为:由中介团体组成的网络从基层草根一直扩展到全国层面;每一个组织必须 拥有相应的资源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影响,而全国性的组织必须拥有足够的权力, 使得政府和其它精英关注它,并吸纳它进入决策过程;每一个团体所关注的问题和活 动必须相对专门化,其权力的运用也应有所限制,这样就没有一个组织会强大到能够 支配其它组织的程度。 (二)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科学解释(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论述和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 分析方法引出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哪个阶级占据统治地位?第二,自由主义 政治学强调的是妥协与共识(compromise and consensus)。政治被认为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手 段,一种可能的艺术。此背后存在两个基本的假定:一是由于种各样的原因,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 的;二是相信人的理解力量,可以通过 对话、讨论、妥协、协商等办法,而不是军事手段来解决彼 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实质和含义的论述: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 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当代政治观:政治是人们基于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活 动。 何为公共利益?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公 共利益就是符合一定社会群体共同愿望与要求的具有一定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基 于这种需要,人们结成了公共利益关系。在公共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建立公共部 门维持、协调公共利益关系。因此,公共部门是公共利益得以聚合、实现的组织形 式。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和权威是公共部门得以运行的关键。社会是由大小不等的群 体构成的。因此,不同的群体存在不同的群体利益。因此,公共利益也体现为不同的 层次。可以按照地域、职业、民族等对社会群体进行划分,由此划分出不同群体的公 共利益。 在政治学的意义上,公共利益体现为一个国家内全体公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即 公共利益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愿望与要求的具有一定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公民的生存利益:安全、秩序二者体现为基本人权、法治公民的发展利益:财富、健康、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体现为人权、法治、自由、民主、平等公民的完善利益:人格、尊严、价值、教育、福利体现为人权、法治、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学应当以国家问题作为研究中心,同时也涉及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政治现象,包括各种政治活动、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具体讲,政治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状况,揭示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研究各种国家形态变更和政权组织形式变更的规律:研究国家的活动和职能,及其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手段,研究国家制定政策、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其他各种政治关系、政治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当代社会,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根据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可归纳为六类:(1)政治学基本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三、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任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国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
公民的生存利益:安全、秩序二者体现为基本人权、法治 公民的发展利益:财富、健康、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体现为人权、法 治、自由、民主、平等 公民的完善利益:人格、尊严、价值、教育、福利体现为人权、法治、自由、民 主、平等、博爱。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 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 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学应当以国家问题作为研究中心,同时也涉及到与其相关 的各种政治现象,包括各种政治活动、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具体讲,政治学是根据 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状况,揭示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研究各种国 家形态变更和政权组织形式变更的规律;研究国家的活动和职能,及其得以实现的方 式和手段,研究国家制定政策、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其他各种政治关系、政治 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在当代社会,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根据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可归纳为六类: (1)政治学基本理论。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三、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哲学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 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种 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 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国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二者之间是 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 发展。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 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 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

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一)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1.中国古代较具影响的政治学说派别。(1)儒家政治思想:德治(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王道(以德行仁)。(2)法家政治思想:法治(以法治国);霸道(以力假仁)。(3)道家政治思想: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矣”)。2.中国近代政治思想3.中国现代政治学4.中国当代政治学(二)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1:古希腊、古罗马的伦理政治观。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2.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教权。3.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阶段的政治观。4.15世纪至16世纪本文近代政治学形成时期的政治观。马基雅维里:马克思称其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布丹:创立了控资产阶级国家主权学说。3.近代的法学政治观。4.19世纪中期的社会学政治观。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质、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对象
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 务关系为重点。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 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 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1.中国古代较具影响的政治学说派别。 (1)儒家政治思想:德治(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王道(以德行仁)。 (2)法家政治思想:法治(以法治国);霸道(以力假仁)。 (3)道家政治思想: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2.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3.中国现代政治学 4.中国当代政治学 (二)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1.古希腊、古罗马的伦理政治观。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教权。 3.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阶段的政治观。 4.15世纪至16世纪本文近代政治学形成时期的政治观。 马基雅维里:马克思称其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布丹:创立了控资产阶级国家主权学说。 3.近代的法学政治观。 4.19世纪中期的社会学政治观。 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 西方政治学发 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 质、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 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 对象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5.当代的行为主义政治观以及后行为主义的政治理论。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马克思政治理论的创立时期是在1842一1847年间。马克思于1841年大学毕业时曾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他开始了经济、政治、历史哲学的研究,在研究国家和法、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经济学中,对以往的历史观、哲学观、法律观、国家观进行了清理,写出了《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重要著作。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则是马、恩共同运用新世界研究人类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得出的关于阶级、政党、国家及社会革命的重要结论的结晶。《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第一,提出了国家的阶级组织的观点。第二,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第四,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上述观点表明,它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写于1843年春天,关于这部著作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这样说:”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这都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柜反地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1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关于马克思的研究结果,恩格尔也曾指出:”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所麗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在讲到自已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时也说:“马克思不仅得出同样的看法,并且在《德法年鉴》里已经把这些看法概括成如下的意思: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固而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因此,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得出的重要思想和结论是: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相反,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5.当代的行为主义政治观以及后行为主义的政治理论。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 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 行为的规律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 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马克思政治理论的创立时期是在1842-1847年间。马克 思于1841年大学毕业时曾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他开始了经济、政治、历史、 哲学的研究,在研究国家和法、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经济学中,对以往的历史观、哲学观、法律 观、国家观进行了清理,写出了《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重要著 作。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则是马、恩共同运用新世界研究人类历史和资本 主义社会得出的关于阶级、政党、国家及社会革命的重要结论的结晶。《共产党宣 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第一,提出了国家的阶级组织的观点。第二,人 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 政的理论。第四,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 阶级的政党学说。上述观点表明,它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革命性 与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写于1843年春天,关于这部著作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 言》中曾这样说:"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 这都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 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 反地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世纪的英国人和法 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关于马克思的研究结果,恩格尔也曾指出:"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得出 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大 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所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恩格 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在讲到自己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时也说:"马 克思不仅得出同样的看法,并且在《德法年鉴》里已经把这些看法概括成如下的意 思: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固而应该从经 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 因此,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得出的重要思想和结论是:不是国 家决定市民社会,相反,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6年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国家和法的起源、本质,已作出了比较确切的论述:“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活,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和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曾谈到1845年春马克思和他已大致完成了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并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些新观点了。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自已创立的薪新理论和方法分析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写出了标志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产生的第一部著作《共产党宣言人《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是:科学地阐明了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斗争包括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获得解放。《宣言》还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一一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指出共产党在实践方面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最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人的最近自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为消灭一切阶级创造条件。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以及关于国家、革命等一系列重要政治观点。批判了当时各种反动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潮,划清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界限。马恩的重要著作还有:《1848一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在这些著作中,马恩总结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关于国家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的理论,揭示了社会重大政治现象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许多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重要指导作用的政治结论总之,马克思以前的旧政治学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唯心主义历史观,缺之精确的科学研究方法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资产阶级政治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以科学的历史观、辩证观为理论基础,它科学他说明了阶级、国家、政党、社会革命等政治现象的产生和本质;揭示了阶级。国家、政党、社会革命等政治现象发展的规律,揭示了政治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中产生的,井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在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错误理论和错误路线的斗争中,在他所著的《马克思主义论国家》、《国家与革命》、《怎么办》、《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进一步,退两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论国家》等著作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6年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经 济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国家和法的起源、本质,已作出了比较确切的论述:"在生产、交换和消 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活,就会有一 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恩格斯在 《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和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曾谈到1845年春马克思和他 已大致完成了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并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些新观点了。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自己创立的崭新理论和方法分析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 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写出了标志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产生的 第一部著作《共产党宣言人《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是:科学地阐明了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 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 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斗争包括一系列的发展阶 段,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获得解放。《宣言》还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一一 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指出共产党在实践方面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推动运 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最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 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 取政权。为消灭一切阶级创造条件。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以及关于国家、 革命等一系列重要政治观点。批判了当时各种反动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潮,划清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界限。 马恩的重要著作还有:《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 日》、《法兰西内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在这些著作中,马恩总结了资产阶级 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关于国家政权、无产 阶级政党、社会革命的理论,揭示了社会重大政治现象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许多对无产阶级革命运 动起重要指导作用的政治结论。 总之,马克思以前的旧政治学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唯心主 义历史观,缺乏精确的科学研究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资产阶级政治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以科学的历史观、辩证 观为理论基础,它科学他说明了阶级、国家、政党、社会革命等政治现象的产生和本 质;揭示了阶级。国家、政党、社会革命等政治现象发展的规律,揭示了政治现象和 经济关系的本质联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中产生的,井随着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在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错误理论和错误 路线的斗争中,在他所著的《马克思主义论国家》、《国家与革命》、《怎么办》、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进一步,退两步》、《共 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论国家》等著作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

学。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国家与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列宁在这部著作中批判了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国家和革命、阶级斗争、阶级民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列宁详细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机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观点的根本区别,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列宁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经验和反对各种机会主义观点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他对国家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无产阶级国家的本质、镇压和管理职能、领导力量和阶级基础、政体形式和结构形式、无产阶级国家的发展的消亡以及民主的含义与实质、民主的消亡等重要问题都有极其精辟、全面的论述和发展。列宁不仅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依据其发展了的理论,指导了十月革命的实践,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在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国家政权、无产阶级政党以及战略和策略、国际政治关系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三个世界的理论。其中,《新民主主义论》是一部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毛泽东政治学说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化,是在中国革命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总结:在社会革命理论方面,提出了中国革命两个阶段的理论,农民问题、武装斗争、统一战略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战略与策略的理论,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理论;在国家政权学说方面,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在阶级斗争方面提出了区分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区分大、中、小地主阶级的观点和社会主义时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政党学说方面,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建党理论和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在当时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在社会主义面临新的严峻考验时期,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出了独一无二的重大贡献。主要是1: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提出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而是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的遗留的观点,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观点:2.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阐明了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民主和法制的关系。3.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学。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国家与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 碑。列宁在这部著作中批判了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国家和革命、阶级斗争、阶级民 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列宁详细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过程,分析 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机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观点的根本区别,恢复了马克思主 义国家学说。列宁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经验和反对各种机会主义观点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 治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他对国家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问 题,无产阶级国家的本质、镇压和管理职能、领导力量和阶级基础、政体形式和结构形式、无产阶 级国家的发展的消亡以及民主的含义与实质、民主的消亡等重要问题都有极其精辟、全面的论述和 发展。列宁不仅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依据其发展了的理论,指导了十月革命的实 践,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作出了 贡献。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在阶级 斗争、社会革命、国家政权、无产阶级政党以及战略和策略、国际政治关系等方面丰 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 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三个世界的理论。其中,《新民主主义 论》是一部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著作。 毛泽东政治学说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化,是在中国革命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 理论总结: 在社会革命理论方面,提出了中国革命两个阶段的理论,农民问题、武装斗争、 统一战略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战略与策略的理论,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理论; 在国家政权学说方面,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在阶级斗争方面提出了区分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区分大、中、小地主 阶级的观点和社会主义时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在政党学说方面,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的建党理论和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等。 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在当时世界进入和平与发 展的新时期,在社会主义面临新的严峻考验时期,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 出了独一无二的重大贡献。主要是: 1.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提出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仍然存 在,但不是主要矛盾,而是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的遗留的观点,提出了正确处 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观点; 2.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科学论 断,阐明了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民主和法制的关系。 3.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4.发展了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特别是党风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干部制度建设的理论等。5.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体制的理论和措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研究对象主要是关于阶级、国家、政党、革命、政治意识、政治行为和一般规律,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的规律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处的国际关系等。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但国家问题不是孤立的,与之相联的问题有阶级问题、社会革命问题、政党和领袖问题、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等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有下面三个方面:首先,要研究各种社会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即社会政治关系以及被政治关系决定的社会政治结构和政治活动。社会政治关系是社会政治即阶级、国家、政府、政党、民族、领袖、群众等之间的一种政治联系,它存在于社会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之间,是社会阶级、国家、民族、政党、群众、领袖开展政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质联系。在阶级社会里,政治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是阶级关系,其他政治关系被它决定和产生。政治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反映,它随着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社会的政治结构和具体政治活动也将发生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研究各个时代政治关系的产生、表现、本质和发展变化,以及政治关系和社会经济关系、社会政治意识的联系和发展、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政治活动的联系和表现等等。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要研究和揭示社会政治现象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政治现象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规律地发展变化的,表面看来,社会政治现象复杂多变、变幻奠测,完全被人们的思想动机,特别是杰出人物的思想动机支配的,其实,所有政治斗争都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就是要去研究和分析各个时代政治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社会的经济结构怎样决定和改变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文如何反作用于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现象在社会矛盾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是什么?同时还要研究阶级、国家、社会革命等政治现象因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而表现出来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如阶级斗争的规律、社会革命的规律、国家、政党产生和消亡的规律等。最后,马克恩主义政治理论还应着重研究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国家类型、两种民主制度共存、共处的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研究当代各种政治现象的新特点)新发展等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研究对象出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体系主要应包括下述内容:(1)社会政治形态。阐明社会政治形态的形成、社会政治形态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关系等。(2)社会政治形态的主体结构,着重阐明社会政治形态的主体:群众、阶级、阶层、社会集团、政党、政治领袖、民族的基本含义、社会地位、社会作
4.发展了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特别是党风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干部制度建设的理论等。 5.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体制的理论和措施。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研究对象主要是关于阶级、国家、政党、革命、政治意识、政治行为和一般规 律,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政治参 与的规律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处的国际关系等。国家学说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但国家问题不是孤立的,与之相联的问题有阶级问题、社 会革命问题、政党和领袖问题、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等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 学的研究对象有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要研究各种社会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即社会政治关系以及被政治关系决 定的社会政治结构和政治活动。社会政治关系是社会政治即阶级、国家、政府、政 党、民族、领袖、群众等之间的一种政治联系,它存在于社会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 象之间,是社会阶级、国家、民族、政党、群众、领袖开展政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 种本质联系。在阶级社会里,政治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是阶级关系,其他政治关系被 它决定和产生。政治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反映,它随着社会经济关 系、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社会的政治结构和具体政治 活动也将发生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研究各个时代政治 关系的产生、表现、本质和发展变化,以及政治关系和社会经济关系、社会政治意识 的联系和发展、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政治活动的联系和表现等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要研究和揭示社会政治现象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 认为,社会政治现象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规律地发展变化的,表面看来,社会政治现 象复杂多变、变幻奠测,完全被人们的思想动机,特别是杰出人物的思想动机支配 的,其实,所有政治斗争都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就是要去研究 和分析各个时代政治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社会的经济结构怎样决定和改 变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又如何反作用于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现象在社会矛 盾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是什么?同时还要研究阶级、国家、社会革命等政治现象 因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而表现出来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如阶级斗争的规律、社会革命 的规律、国家、政党产生和消亡的规律等。 最后,马克恩主义政治理论还应着重研究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 斗争、无产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国 家类型、两种民主制度共存、共处的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研究当代各种政治现象的新 特点)新发展等等。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研究对象出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体系主要应包括 下述内容:(1)社会政治形态。阐明社会政治形态的形成、社会政治形态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 展、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关系等。(2)社会政治形态的主体结构,着重阐明社会政治形 态的主体:群众、阶级、阶层、社会集团、政党、政治领袖、民族的基本含义、社会地位、社会作

用、相互关系和各自活动的规律。(3)社会政治形态的组织结构。即国家形态、国家形式、国家结构、国家机构的基本内容和变化规律。(4)社会政治形态的运行。主要阐明社会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决策和政治参与的含义、过程、结果等。(5)政治形态的意识结构。即政治意识的结构和作用。(6)政治形态的发展。政治形态发展的动力、途径、道路、规律和趋势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价值所在:1.提供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2.提供分析西方政治学的思想武器3.提供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依据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法2.经济分析法3.阶级分析法(二)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2现代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1)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法;历史比较法:(2)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沟通理论;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政治计量理论。(3)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用、相互关系和各自活动的规律。(3)社会政治形态的组织结构。即国家形态、国家形式、国家结 构、国家机构的基本内容和变化规律。(4)社会政治形态的运行。主要阐明社会政治主体的政治行 为、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决策和政治参与的含义、过程、结果等。(5)政治形态的意识结 构。即政治意识的结构和作用。(6)政治形态的发展。政治形态发展的动力、途径、道路、规律和 趋势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价值所在: 1.提供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提供分析西方政治学的思想武器 3.提供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 2.经济分析法 3.阶级分析法 (二)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2.现代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 (1)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 制度研究法; 历史比较法; (2)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政治系统论; 结构功能主义; 政治沟通理论; 政治文化理论; 政治发展理论; 政治计量理论。 (3)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pdf
- 《形势与决策》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西藏工作专题.pdf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节选).ppt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文字版).pdf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讲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讲 当代世界格局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ppt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ppt
- 华南农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pdf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教学基本资源.pdf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讲义)课程章节.pdf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教师:刘丽).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1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1/2).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1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2/2).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2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1/3).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2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2/3).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2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3/3).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3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1/3).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3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2/3).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3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3/3).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4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1/3).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4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2/3).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4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3/3).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5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1/2).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5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2/2).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1/5).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2/5).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3/5).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