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共八章,金陵科技学院:汤澍)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74
文件大小:1.18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第三章 旅游者 第四章 旅游资源 第五章 旅游业 第六章 旅游组织 第七章 旅游市场 第八章 旅游发展的途径和趋势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金陵科技学院教案【封面】任课系部:人文学院旅游管理系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课程编号1209302007授课对象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口;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口课程类别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口:专业拓展课口:公选课总学时数32学分数2学时;学时学时分配课堂讲授32实践课0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作者洪帅教材名称旅游学概论出版社及出版时间2010年指定参考书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六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谢彦君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基础旅游学(第三版)旅游学原理(新版)申葆嘉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旅游学库伯 (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职称讲师单位授课教师汤澍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教案【封面】 任课系部:人文学院 旅游管理系 课程名称 旅游学概论 课程编号 1209302007 授课对象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类别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选修课 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公选课□ 总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 32 学时; 实践课 0 学时 教材名称 旅游学概论 作者 洪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社, 2010 年 指定参考书 作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旅游学概论(第六版) 李天元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基础旅游学(第三版) 谢彦君 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旅游学原理(新版) 申葆嘉 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旅游学 库伯(英)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授课教师 汤澍 职称 讲师 单位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教案【教学单元首页】第_1_次课授课学时4教案完成时间:2014年9月章、节第一章绪论一、古代旅游二、近代旅游业的产生主要三、现代旅游的迅速发展内容四、中国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目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与要求重点:中国古代旅游的类型;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重点与难托马斯·库克被尊为旅游业先驱的原因等点难点: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等教学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方法与手段

金陵科技学院教案【教学单元首页】 第 1 次课 授课学时 4 教案完成时间: 2014 年 9 月 章、节 第一章 绪论 主要 内容 一、古代旅游 二、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三、现代旅游的迅速发展 四、中国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 目 的 与要 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 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中国古代旅游的类型;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托马斯·库克被尊为旅游业先驱的原因等 难点: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等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

授课内容内容备注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的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的古代旅游,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二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的近代旅游,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三是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旅游。第一节古代旅游一、迁和旅行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于旅游现象具体起源时间,有人认为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有些人则认为是在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阶段之后才产生的。1、原始社会的迁徒活动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活动。迁徙行为,是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如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亚洲东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北令海峡向美洲大陆迁移,成为那里的原始居民。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2、人类旅行的产生旅行,是人们出于迁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已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旅行与迁的区别:(1)自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但旅行又不同于旅游。现代汉语中“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二词大体可以相通,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旅行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2)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3)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南开版高职教材第7页)所以,人类的旅游行为虽然孕育于人类的迁徙和旅行行为中,但迁徙和旅行都不

授课内容 内 容 备 注 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的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限定在有 闲阶层中的古代旅游,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二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的 近代旅游,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 三是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旅游。 第一节 古代旅游 一、迁徙和旅行 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于旅游现象具体起源时间, 有人认为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有些人则认为是在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阶段之后才产生 的。 1、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 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徙活动。 迁徙行为,是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 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 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如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亚洲东北 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北令海峡向美洲大陆迁移,成为那里的原始居民。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 而不是暂时的。 2、人类旅行的产生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 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 但旅行又不同于旅游。现代汉语中“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二词大体 可以相通,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 旅行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 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 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2)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 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3)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 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 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南开版高职教材第 7 页) 所以,人类的旅游行为虽然孕育于人类的迁徙和旅行行为中,但迁徙和旅行都不

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为。旅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在早期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到处奔走,旅行活动由此而开始。二、旅游的萌芽一一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旅游是人们处于闲暇状态中在异地进行的游览观赏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分析旅游的产生,与人的本性有关。从本质上说,人是一种天生的追求享受的动物。(魏向东主编《旅游概论》P20)旅游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形成,因为旅游者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出游的动机。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旅行还没有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到奴隶社会时期,旅行更加发达。原因:一是奴隶制建立,社会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更加发达;二是奴隶制统一国家的建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条件更加具备,为旅行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交换和易货经商。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有闲阶级形成,旅游产生。事例: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在古代西方,古罗马帝国(前30年至前476年)的旅游最具有代表性。原因:(1)疆域辽阔。以罗马为中心,最大时北到欧洲中部莱茵河、多瑙河一带,西到大西洋不列颠、西班牙,南据北部非洲,东达西亚两河流域,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商旅辐,驿站棋布,“条条大道通罗马”是其真实写照。(2)资源吸引力大。典型代表是闻名世界的“七大奇迹”(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罗德港巨人雕像、宙斯神像、阿提密斯神殿、摩索拉斯陵墓),对人们有巨大吸引力。中国商周时期的旅游活动,如诸侯朝觐、婚聘、纳贡、祭祀等。三、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旅游的发展1、条件:(1)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上的大一统和超稳定、经济上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上领先水平、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与各国保持友好的传统)(2)相对完善的交通体系(水路、陆路)2、旅游活动典型事例:3、常见的旅游类型:

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为。 旅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 在早期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 是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商业 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到处奔走,旅行活动由 此而开始。 二、旅游的萌芽——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旅游是人们处于闲暇状态中在异地进 行的游览观赏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 分析旅游的产生,与人的本性有关。从本质上说,人是一种天生的追求享受的动 物。(魏向东主编《旅游概论》P20)旅游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 能形成,因为旅游者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 的收入、出游的动机。 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旅行还没有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 到奴隶社会时期,旅行更加发达。原因:一是奴隶制建立,社会各行业分工更加 细密,商业更加发达;二是奴隶制统一国家的建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 条件更加具备,为旅行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 交换和易货经商。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有闲阶级形成,旅游产生。事例:古埃及、古希腊、古罗 马。在古代西方,古罗马帝国(前 30 年至前 476 年)的旅游最具有代表性。原因:(1) 疆域辽阔。以罗马为中心,最大时北到欧洲中部莱茵河、多瑙河一带,西到大西洋不 列颠、西班牙,南据北部非洲,东达西亚两河流域,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 为帝国的内湖;商旅辐,驿站棋布,“条条大道通罗马”是其真实写照。(2)资源吸引 力大。典型代表是闻名世界的“七大奇迹”(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 灯塔、罗德港巨人雕像、宙斯神像、阿提密斯神殿、摩索拉斯陵墓),对人们有巨大吸 引力。 中国商周时期的旅游活动,如诸侯朝觐、婚聘、纳贡、祭祀等。 三、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旅游的发展 1、条件:(1)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上的大一统和超稳定、经济上的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上领先水平、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与各国保持友好的传统) (2)相对完善的交通体系(水路、陆路) 2、旅游活动典型事例: 3、常见的旅游类型:

1、帝王巡游。帝王巡游的目的,一是饱览风景名胜;二是显示帝王权威,震慢人民,了解民情,有利于巩固统治;三是封禅。封禅地点一般选择名山大川,主要是泰山。山上玉皇顶祭天日“封”,山下梁父小丘祭地日“禅”。突出的如秦始皇、隋炀帝、乾隆等。2、官吏宦游。中国古代历朝官吏,奉帝王派遣,为执行某种政治、经济、军事任务而进行的旅行活动。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次下西洋等。。3、买卖商游。如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4、文人漫游。如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游说活动、西汉司马迁二十壮游、魏晋文人纵情山水游、唐朝李白、明朝的徐霞客等。5、宗教云游。以朝拜、寻求仙人、求经等为目的而进行的旅行。如法显、玄奖、鉴真等。6、佳节庆游。在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喜庆佳节很多,如汉民族的春节庙会、元宵灯会、清明踏青、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土族的花儿会等。(二)欧洲的旅游活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和动荡,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政治上,民族纷争,国家林立,大小领主拥有对自己土地上的绝对管理权,相互间攻伐不断,始终没有安宁的环境。在经济上,封建庄园自给自足,社会缺少需求。思想文化方面,罗马教会用宗教神学控制人们思想。11世纪之后,欧洲城市开始兴起,西方封建主对财富的追求,促进远航探险热潮,终于在15世纪出现哥伦布、麦哲伦等开辟新航路的伟大的探险旅行活动。(三)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旅游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建立了阿拉伯国家,8世纪中期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辽阔的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欧亚之间)以及宗教原因(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必须到其宗教圣地麦加朝圣一次),促进了其旅行活动的发展。历史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前30年一284年一395年一476年)、亚历山大帝国(前324至前323年)、阿拉伯帝国(8世纪至1258年)、奥斯曼帝国(16世纪至1922年)。总结:古代社会旅游活动的特点1、从参加者看:多为帝王、官僚、贵族等统治阶级及其附阶级。他们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此时的旅游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2、从旅游类型看:贸易经商旅行仍然占居主导地位

1、帝王巡游。帝王巡游的目的,一是饱览风景名胜;二是显示帝王权威,震慑人 民,了解民情,有利于巩固统治;三是封禅。封禅地点一般选择名山大川,主要是泰 山。山上玉皇顶祭天曰“封”,山下梁父小丘祭地曰“禅”。突出的如秦始皇、隋炀帝、 乾隆等。 2、官吏宦游。中国古代历朝官吏,奉帝王派遣,为执行某种政治、经济、军事任 务而进行的旅行活动。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次下西洋等。 3、买卖商游。如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 4、文人漫游。如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游说活动、西汉 司马迁二十壮游、魏晋文人纵情山水游、唐朝李白、明朝的徐霞客等。 5、宗教云游。以朝拜、寻求仙人、求经等为目的而进行的旅行。如法显、玄奘、 鉴真等。 6、佳节庆游。在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喜庆佳节很多,如汉民族的春节 庙会、元宵灯会、清明踏青、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 会、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土族的花儿会等。 (二)欧洲的旅游活动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和动荡,逐渐进入封建社会。 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政治上,民族纷争,国家林立,大小领 主拥有对自己土地上的绝对管理权,相互间攻伐不断,始终没有安宁的环境。在经济 上,封建庄园自给自足,社会缺少需求。思想文化方面,罗马教会用宗教神学控制人 们思想。 11 世纪之后,欧洲城市开始兴起,西方封建主对财富的追求,促进远航探险热潮, 终于在 15 世纪出现哥伦布、麦哲伦等开辟新航路的伟大的探险旅行活动。 (三)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旅游 7 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建立了阿拉伯国家,8 世纪中期形成地跨亚、 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258 年被蒙古人所灭)。辽阔的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欧亚 之间)以及宗教原因(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必须到其宗教圣地麦加朝圣一 次),促进了其旅行活动的发展。 历史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前 30 年—284 年—395 年—476 年)、亚历 山大帝国(前 324 至前 323 年)、阿拉伯帝国(8 世纪至 1258 年)、奥斯曼帝国(16 世纪至 1922 年)。 总结:古代社会旅游活动的特点 1、从参加者看:多为帝王、官僚、贵族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级。他们人数不多, 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此时的旅游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2、从旅游类型看:贸易经商旅行仍然占居主导地位

第二节近代旅游业的产生近代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中期,促成旅游近代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出现可以作为近代旅游开端的标志),促成旅游向大众化旅游转化。一、工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近代社会,对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指18世纪中到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过程。对旅游的影响:1)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导致居民产生返回大自然去的需要,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多。2)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多样性农业劳动为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促使人们强烈需要改变工作环境。3)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资产阶级的出现,扩大了外出旅游的队伍。4)科技的进步,蒸汽技术在交通工具运输中应用,出现蒸汽动力的轮船(18世纪末)、火车(1814年,史蒂文森)等新式交通工具,使大规模的人群流动成为可能,二、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近代旅游业的产生1、1841年禁酒大会:1841年7月5日,利用包租火车方式,组织了一次570人规模的团队活动,从英国中部的莱斯特(托马斯·库克家乡是英国德贝郡的墨尔本,莱斯特是他现在居住的地方)前往洛赫伯勒去参加禁酒大会。特点分析:发起、筹备和组织者,自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但是,这次活动还不能作为旅行社产生标志。因为:第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参加禁酒大会,不是单纯的消遣旅游;第二,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活动也不是出于商业目的(只售出1先令的来回车票)。它只是为以后正式创办旅行社打下了基础。关于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诞生的时间,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说法:(1)1841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一一通济隆旅行社在英国成立,它的创始人是托马斯·库克。这是世界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托马斯·库克被誉为近代旅游业的先驱。(高教1998年第1版,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教材,马勇《旅游学概论》24页)(2)1845年,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一一托马斯·库克旅行社。(高教1991年第1版,旅游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用教材,李光坚《旅游概论》31页)(3)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第1版,魏向东《旅游概论》36页)2、1845年莱斯特一一利物浦消遣旅游活动:特点分析:(1)性质:商业活动。(2)目的:观光消遣。(3)时间:长达1周。(4)工作方式:全陪、地陪,开创了旅游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3、1855年莱斯特—一巴黎参观世博会旅游活动:

第二节 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近代旅游业开始于 19 世纪中期,促成旅游近代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内燃机 的出现可以作为近代旅游开端的标志),促成旅游向大众化旅游转化。 一、工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近代社会,对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或工业革 命,指 18 世纪中到 19 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过程。 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导致居民产生返回大自然去的需要,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多。 2)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多样性农业劳动为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促使人 们强烈需要改变工作环境。 3)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资产阶级的出现,扩大了外出旅游的队伍。 4)科技的进步,蒸汽技术在交通工具运输中应用,出现蒸汽动力的轮船(18 世纪末)、 火车(1814 年,史蒂文森)等新式交通工具,使大规模的人群流动成为可能。 二、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1、1841 年禁酒大会:1841 年 7 月 5 日,利用包租火车方式,组织了一次 570 人规模 的团队活动,从英国中部的莱斯特(托马斯·库克家乡是英国德贝郡的墨尔本,莱斯 特是他现在居住的地方)前往洛赫伯勒去参加禁酒大会。 特点分析:发起、筹备和组织者,自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 最早体现。 但是,这次活动还不能作为旅行社产生标志。因为:第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参 加禁酒大会,不是单纯的消遣旅游;第二,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活动也不是出于商 业目的(只售出 1 先令的来回车票)。它只是为以后正式创办旅行社打下了基础。 关于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诞生的时间,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说法: (1)1841 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通济隆旅行社在英国成立,它的创始人是托 马斯·库克。这是世界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托马斯·库克被誉为近代旅游业的先 驱。(高教 1998 年第 1 版,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教材,马勇《旅游学概论》24 页) (2)1845 年,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 (高教 1991 年第 1 版,旅游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用教材,李光坚《旅游概论》31 页) (3)1865 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林 业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魏向东《旅游概论》36 页) 2、1845 年莱斯特——利物浦消遣旅游活动: 特点分析:(1)性质:商业活动。(2)目的:观光消遣。(3)时间:长达 1 周。(4) 工作方式:全陪、地陪,开创了旅游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 3、1855 年莱斯特——巴黎参观世博会旅游活动:

特点分析:(1)时间:4天。(2)费用:采用一次性包价,包括住宿费和往返交通费共为36先令,是世界上出国包价旅游开端。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5、1872年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旅游。总结: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第三节现代旅游的迅速发展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喷气式推进技术在民航中的运用可以作为现代旅游产生的标志。一、现代旅游发展的原因1、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2、个人收入的增加3、闲暇时间增多:带薪假期增多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轮船、铁路一一汽车、飞机5、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二、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1、普及性或游客的大众性2、增长的持续性3、地理集中性(客源地、目的地)4、季节性其他: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59页:综合性、大众性、多样性、季节性。刘伟、朱玉槐《旅游学》17页:人数空前增多、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活动内容和方式日益多样化等。王洪滨《旅游学概论》12页:综合性、世界性、群众性、普及性、社会性。第四节中国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旅行游览活动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一、近代中国旅游发展特点近代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1)近代中国旅游活动局部存在,未形成产业

特点分析:(1)时间:4 天。(2)费用:采用一次性包价,包括住宿费和往返交通费 共为 36 先令,是世界上出国包价旅游开端。 4、1865 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 5、1872 年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球旅游。 总结: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迅速发展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 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喷气式推进技术在民航中的运用可以作为现代旅游产生的标 志。 一、现代旅游发展的原因 1、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个人收入的增加 3、闲暇时间增多:带薪假期增多 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轮船、铁路——汽车、飞机 5、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 二、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 1、普及性或游客的大众性 2、增长的持续性 3、地理集中性(客源地、目的地) 4、季节性 其他: ◎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59 页:综合性、大众性、多样性、季节性。 ◎刘伟、朱玉槐《旅游学》17 页:人数空前增多、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活动内容和方 式日益多样化等。 ◎王洪滨《旅游学概论》12 页:综合性、世界性、群众性、普及性、社会性。 第四节 中国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旅行游览活动兴起最早的 国家之一。 一、近代中国旅游发展特点 近代指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1)近代中国旅游活动局部存在,未形成产业

①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活动紧密联系,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来到中国,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风景名胜地区巧取豪夺,建造房舍,供其经商、传教、游览和休憩之用;②旧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不少外交官员考察异域,游历甚为广泛;③不少人民出国出卖劳动力,其中也有一些人在谋生之余顺道游览观赏:④为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不少青少年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留学热潮”,得以游学欧美。(2)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有一定发展①旅行社1923年,上海商业银行成立旅行部,即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1927年,更名中国旅行社。②交通铁路是近代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从1876年起铁路建设有胶济铁路、滇越铁路、广九铁路、中东铁路。近代中国的内河航运、远洋航运、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对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③旅游住宿近代旅馆从清代末期开始发展。有外资经营的西式旅馆,民族资本经营的中西式旅馆,铁路沿线的招商旅馆以及公寓等。西式旅馆:是指清末英、美、法等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后,按照西方建筑、设备、装修、经营方式等建造并经营的旅馆,大多建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租借地或势力范围之内,其中上海最多。如法国卢夫勒式的皇宫饭店,德国恺撒式的德华饭店,美国斯塔特勒式的美国饭店,英国皇家式的维多利亚饭店等等。中西式旅馆:是中国民族资本向旅馆业投资兴建的半中半西风格的新式旅馆,既接受了西方旅馆的某些影响,又继承了中国的历史传统,其建筑形式多为庭园式或园林式。如北京1912年的长安春饭店,1918年的东方饭店,1922年的中央饭店,天津1923年的国民饭店,上海的中央饭店、大中华饭店、扬子饭店、国际饭店。招商客栈: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随铁路兴建而发展起来的。据有关部门统计,1934年重要铁路线上见于记载的旅馆和客店约有1000多家,主要接待过往旅行者和客商。会馆和公寓在中国出现较早。汉代京师已有外地同郡人的邸舍。公寓与旅馆相似,不同之处是接待对象以居住较长时间的旅客为多,房租收取也多以月为计。特点:1、中外联系加强,来华旅行的外国人和出国旅行的中国人数都大大增加。西方来华旅游大多与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活动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出国旅行大多和洋务留学联系在一起

①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活动紧密联系,西方的商人、传教士、学者和一些冒险家来 到中国,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风景名胜地区巧取豪夺,建造房舍,供其经商、传教、游 览和休憩之用; ②旧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外交关系,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不少外交官员考察异 域,游历甚为广泛; ③不少人民出国出卖劳动力,其中也有一些人在谋生之余顺道游览观赏; ④为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不少青少年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尤其是 19 世纪 70 年代洋 务运动时期,出现“留学热潮”,得以游学欧美。 (2)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有一定发展 ①旅行社 1923 年,上海商业银行成立旅行部,即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1927 年,更名中国旅行社。 ②交通 铁路是近代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从 1876 年起铁路建设有胶济铁路、滇越铁路、 广九铁路、中东铁路。近代中国的内河航运、远洋航运、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对旅游 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③旅游住宿 近代旅馆从清代末期开始发展。有外资经营的西式旅馆,民族资本经营的中西式旅馆, 铁路沿线的招商旅馆以及公寓等。 西式旅馆:是指清末英、美、法等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后,按照西方建筑、设备、 装修、经营方式等建造并经营的旅馆,大多建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租借地或势力 范围之内,其中上海最多。如法国卢夫勒式的皇宫饭店,德国恺撒式的德华饭店,美 国斯塔特勒式的美国饭店,英国皇家式的维多利亚饭店等等。 中西式旅馆:是中国民族资本向旅馆业投资兴建的半中半西风格的新式旅馆,既 接受了西方旅馆的某些影响,又继承了中国的历史传统,其建筑形式多为庭园式或园 林式。如北京 1912 年的长安春饭店,1918 年的东方饭店,1922 年的中央饭店,天津 1923 年的国民饭店,上海的中央饭店、大中华饭店、扬子饭店、国际饭店。 招商客栈: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随铁路兴建而发展起来的。据有关部门统计,1934 年重要铁路线上见于记载的旅馆和客店约有 1000 多家,主要接待过往旅行者和客商。 会馆和公寓在中国出现较早。汉代京师已有外地同郡人的邸舍。公寓与旅馆相似, 不同之处是接待对象以居住较长时间的旅客为多,房租收取也多以月为计。 特点:1、中外联系加强,来华旅行的外国人和出国旅行的中国人数都大大增加。 西方来华旅游大多与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活动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出国旅行大多和洋务 留学联系在一起

2、产生了专门为旅行服务的机构和组织。1923年8月,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前身一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成立,1927年6月更名为中国旅行社。二、现代中国的旅游(新中国成立后)(一)新中国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外事接待阶段”基本特点:旅游接待多为单纯政治接待,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因此,此时旅游业还是事业,不是产业。(“产业”是某一类企业的总称,其主要业务或产品大体相同。产业必须讲究成本效益,而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不讲成本效益)主要大事:(1)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1980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系统,共为旅行社三大系统)前者负责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由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的外事办公室领导:后者负责接待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及台湾同胞,属于政府的侨务系统。体制方面名义上定为“国营企业”,实际运作中都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1979年以前政府办旅行社主要是为了争取外国人和华侨来访,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同情和支持新中国,以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属于友好接待性质。那时对旅行社的要求主要是取得接待工作的政治效果而不是经济效益:主要根据政治条件选择接待对象,而不是广为招徕旅行社的体制也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2)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1964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其直接意义是中国旅游事业从此有了专门领导机构。(1978年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各省直辖市成立旅游局;1982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见教材232页“我国的旅游组织”)(二)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振兴时期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阶段基本情况: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5次专门讲话,要求尽快发展旅游业。邓小平同志指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搞旅游要把旅馆盖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旅游业对国家政治经济的积极作用,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以及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促销等一系列旅游业的基本认识、基本规律上作了明确指示。按照邓小平同志指示,国务院成立以主管副总理为首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开放和高层决策人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但是由于中国旅游设施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此时我国旅游业发展重点是入境旅

2、产生了专门为旅行服务的机构和组织。1923 年 8 月,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前身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成立,1927 年 6 月更名为中国旅行社。 二、现代中国的旅游(新中国成立后) (一)新中国建国至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前:“外事接待阶段” 基本特点:旅游接待多为单纯政治接待,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因此,此时旅游 业还是事业,不是产业。(“产业”是某一类企业的总称,其主要业务或产品大体相同。 产业必须讲究成本效益,而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不讲成本效益) 主要大事: (1)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 一是 1954 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二是 1957 年由各地的华 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 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1980 年成立的中国青年旅行社系统,共为旅行社三大系统)前者负责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 由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的外事办公室领导;后者负责接待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及 台湾同胞,属于政府的侨务系统。体制方面名义上定为“国营企业”,实际运作中都 是行政或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1979 年以前政府办旅行社主要是为了争取外国人和 华侨来访,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同情和支持新中国,以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属于友 好接待性质。那时对旅行社的要求主要是取得接待工作的政治效果而不是经济效益; 主要根据政治条件选择接待对象,而不是广为招徕;旅行社的体制也是行政或事业单位 而不是企业。) (2)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64 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其直接意义是中国旅游事业从此有了专 门领导机构。(1978 年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各省直辖 市成立旅游局;1982 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见教材 232 页“我国的 旅游组织”) (二)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振兴时期 1、1978 年至 80 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阶段 基本情况:1978 年 10 月至 1979 年 7 月,邓小平同志 5 次专门讲话,要求尽快发展旅 游业。邓小平同志指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搞旅游 要把旅馆盖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邓小平同 志在旅游业对国家政治经济的积极作用,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以及旅游管理、旅游 开发、旅游促销等一系列旅游业的基本认识、基本规律上作了明确指示。按照邓小平 同志指示,国务院成立以主管副总理为首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相继成立 领导小组。开放和高层决策人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但是由于中国旅游设施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此时我国旅游业发展重点是入境旅

游(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外”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国内旅游则实行“不宣传、不提倡、不反对”的方针。主要大事:(1)1979年7月,邓小平到黄山考察。(2)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1983年)“世界旅游组织”是1975年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总部设在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详见教材238页)198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印度新德里会议一致通过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正式成员国,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已跨入世界旅游业的行列。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市场逐步形成。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国内旅游发展给予重视,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方针,形成全社会大办国内旅游业的格局。主要大事:(1)1986年,旅游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一1990)》。(2)1991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明确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说明国家已经真正认识到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包括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以及由于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刺激对国民经济作出的间接贡献。)(3)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有两天的“双休日”。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主要大事:(1)1999年5月1日,全国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加上传统春节,被称为三个旅游“黄金周”)。大大促进了国内旅游的发展。(2)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1983年11月,作为试点,广东省率先开放本省居民赴香港旅游探亲。1984年,国务院批准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地区的探亲旅游。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发布实施了《关于组织中国公民赴东南亚三国旅游的暂行管理办法》,旅游目的地限于新马泰三国,以后又增加了菲律宾等。这次批准的只是出国探亲旅游,公民出国旅游所需费用一律自理,采取由海外亲友交费的办法。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游(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外”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 国内旅游则实行“不宣传、不提倡、不反对”的方针。 主要大事: (1)1979 年 7 月,邓小平到黄山考察。 (2)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1983 年) “世界旅游组织”是 1975 年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总部设在西班 牙的首都马德里。(详见教材 238 页) 1983 年 10 月,“世界旅游组织”印度新德里会议一致通过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 正式成员国,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已跨入世界旅游业的行列。 2、80 年代中期至 1997 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 游市场逐步形成。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国内旅游发展给予重视,提出国家、地方、部门、 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方针,形成全社会大办国内旅游业的格局。 主要大事: (1)1986 年,旅游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2)1991 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 式明确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 (说明国家已经真正认识到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包括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以及由于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刺激对国民经济作出的间接贡献。) (3)1995 年 5 月 1 日起,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有两天的“双休日”。 3、1997 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主要大事: (1)1999 年 5 月 1 日,全国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加上传统春节,被称为三 个旅游“黄金周”)。大大促进了国内旅游的发展。 (2)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1983 年 11 月,作为试点,广东省率先开放本省居民赴香港旅游探亲。1984 年, 国务院批准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地区的探亲旅游。 1990 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发布实施了《关于组织中国公民赴东南亚 三国旅游的暂行管理办法》,旅游目的地限于新马泰三国,以后又增加了菲律宾等。 这次批准的只是出国探亲旅游,公民出国旅游所需费用一律自理,采取由海外亲友交 费的办法。 1997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中国 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