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动科学专业,共三十章)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56
文件大小:456.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饲料与动物体的组成 第二章 蛋白质的营养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第四章 脂肪的营养 第五章 能量与动物营养 第六章 矿物质的营养 第七章 维生素的营养 第八章 水与动物营养 第九章 各种营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第十章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 第十一章 饲料分类 第十二章 青饲料 第十三章 青贮饲料 第十四章 粗饲料 第十五章 能量饲料 第十六章 蛋白质饲料 第十七章 矿物质饲料 第十八章 饲料添加剂(Feed Additives) 第十九章 营养需要的度量及测定 第二十章 动物的维持需要 第二十一章 繁殖动物的营养需要 第二十二章 泌乳动物的营养需要 第二十三章 生长肥育动物的营养需要 第二十四章 役用动物的营养需要 第二十五章 产毛动物的营养需要 第二十六章 产蛋的营养需要 第二十七章 饲粮配合 第二十八章 配合饲料 第二十九章 日粮配方的设计 第三十章 饲养技术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讲义(动物科学专业)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教研组

1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讲 义 (动物科学专业)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营养教研组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绪论一、科学饲养在现代动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现代畜牧业的主要任务是为人类生产高质量的动物性食物(如肉、蛋、奶等)以及羊毛、皮革等畜牧产品。无论是那一种畜牧生产方式,都必须供给动物饲料,用作制造畜产品的原料。因此,畜牧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动物利用饲料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饲料转化效率越高,经济效益越大,畜牧业经营的利润也就越高。显然,饲料的转化效率是关键。近几十年来,随着动物营养研究的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饲料转化率比上个世纪提高了近一倍,其中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起了关键性作用。如: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比50年前提高了1倍以上,出栏时间缩短到6个月以下,肉猪增重1千克由消耗5千克饲料降至2.5—3.0千克,肉鸡由增重1千克需饲料4千克降到只需1.8—2.0千克。肉牛每增重1千克已从过去的耗料8千克以上,下降到5一6千克左右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动物营养研究成果的应用密不可分。但是,世界动物生产的饲料成本仍占总生产成本的50%一80%,动物生产效率的提高,仍动物营养研究的新突破。二、本学科的目的与任务:动物营养学(AnimalNutrition)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饲料学(feed science)是研究饲料生产、饲料加工、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饲料配合、人畜健康与卫生、饲料成分对畜产品品质和环境生态的影响等的一门学科环境决定动物的个体表现,同时是选育改良的背景。而饲料所提供的营养是环境的最主要成分,也构成最大开支。饲料的性质与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动物的生产力,产品质量以至于寿命。本学科的目的与任务是在于揭示饲料转化效率的实质,即在了解饲料与畜产品间差距的基础上,解决供与求的矛盾。动物吃的是饲料,但所运用的却是其中所含的各种养分。所以,饲料是外形,养分是内质。我们首先要从“供”的角度透2

2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绪 论 一、科学饲养在现代动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畜牧业的主要任务是为人类生产高质量的动物性食物(如肉、蛋、奶等)以及 羊毛、皮革等畜牧产品。无论是那一种畜牧生产方式,都必须供给动物饲料,用作制造 畜产品的原料。因此,畜牧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动物利用饲料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饲 料转化效率越高,经济效益越大,畜牧业经营的利润也就越高。显然,饲料的转化效率 是关键。 近几十年来,随着动物营养研究的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 提高,饲料转化率比上个世纪提高了近一倍,其中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起了关键性作用。如: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比 50 年前提高了 1 倍以上,出栏时 间缩短到 6 个月以下,肉猪增重 1 千克由消耗 5 千克饲料降至 2.5—3.0 千克,肉鸡由增 重 1 千克需饲料 4 千克降到只需 1.8—2.0 千克。肉牛每增重 1 千克已从过去的耗料 8 千 克以上,下降到 5—6 千克左右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动物营养研究成果的应用密不可分。 但是,世界动物生产的饲料成本仍占总生产成本的 50%—80%,动物生产效率的提 高,仍动物营养研究的新突破。 二、本学科的目的与任务: 动物营养学(Animal Nutrition )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 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饲料学(feed science)是研究饲料生产、饲料加工、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饲料配合、 人畜健康与卫生、饲料成分对畜产品品质和环境生态的影响等的一门学科。 环境决定动物的个体表现,同时是选育改良的背景。而饲料所提供的营养是环境的 最主要成分,也构成最大开支。饲料的性质与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动物的生产力、 产品质量以至于寿命。本学科的目的与任务是在于揭示饲料转化效率的实质,即在了解 饲料与畜产品间差距的基础上,解决供与求的矛盾。动物吃的是饲料,但所运用的却是 其中所含的各种养分。所以,饲料是外形,养分是内质。我们首先要从“供”的角度透

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养分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作用、它们的衡量方式以及各种饲料中的含有量。然后再从“求”的角度,掌握各类动物为了不同生产目的和生产水平所需要的各个养分确切量。最后从设计科学配方入手,供给动物优质的配合饲料,做到按需供应,尽量使饲料和动物这两个潜力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达到科学饲养的目的。三、本学科内容:(一)动物营养原理:阐述饲料与动物体间养分质量的差距、饲料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营养功用及相互关系。(二)饲料科学:介绍饲料营养价值的物质评定体系、能量评定体系和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评定及饲养实验。阐述饲料分类、各类饲料的营养特点、饲用特性及加工利用。(三)动物营养需要:介绍测定动物营养需要的依据、方法和各种营养物质需要量的计算。(四)饲粮配合:介绍饲养标准的应用、饲粮配合技术、配合饲料及生产工艺、动物的饲喂技术。四、本学科发展趋势:目前,动物营养研究进一步发展。猪,家禽等非反台动物理想氨基酸模式、饲料营养物质生物学效价评定的研究日益深入,反台动物饲养标准开始采用蛋白质新体系,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配制猪、鸡饲粮已用于实践,营养物质动态代谢研究,营养与免疫营养与动物体内外环境、营养与遗传等领域里的研究已突破了传统营养学的范围。现在动物营养研究已经开始从以静态为主描述营养物质的转化利用规律转向动态营养研究。动物营养研究不仅要弄清动物自身的调控稳恒机制及外界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制约,还要使进入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按照人的意愿进行分流,并生产出优质的动物产品,达到通过营养、饲养调控动物产品质和量的目的。五、本学科其他学科的关系动物营养学是生命科学中理论性、应用性均较强制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三十多门学科,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学科关系密切。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与动物营养学紧密相关,是动物营养学阐明营养物质在体内3

3 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养分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作用、它们的衡量方式以及各种饲料 中的含有量。然后再从“求”的角度,掌握各类动物为了不同生产目的和生产水平所需 要的各个养分确切量。最后从设计科学配方入手,供给动物优质的配合饲料,做到按需 供应,尽量使饲料和动物这两个潜力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达到科学饲养的目的。 三、本学科内容: (一)动物营养原理:阐述饲料与动物体间养分质量的差距、饲料营养物质在动物 体内的转化过程、营养功用及相互关系。 (二) 饲料科学:介绍饲料营养价值的物质评定体系、能量评定体系和蛋白质、矿 物质、维生素的评定及饲养实验。阐述饲料分类、各类饲料的营养特点、饲用特性及加 工利用。 (三) 动物营养需要:介绍测定动物营养需要的依据、方法和各种营养物质需要量 的计算。 (四) 饲粮配合:介绍饲养标准的应用、饲粮配合技术、配合饲料及生产工艺、动 物的饲喂技术。 四、本学科发展趋势: 目前,动物营养研究进一步发展。猪,家禽等非反刍动物理想氨基酸模式、饲料营 养物质生物学效价评定的研究日益深入,反刍动物饲养标准开始采用蛋白质新体系,以 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配制猪、鸡饲粮已用于实践,营养物质动态代谢研究,营养与免疫、 营养与动物体内外环境、营养与遗传等领域里的研究已突破了传统营养学的范围。 现在动物营养研究已经开始从以静态为主描述营养物质的转化利用规律转向动态 营养研究。 动物营养研究不仅要弄清动物自身的调控稳恒机制及外界环境对营养代谢的制约, 还要使进入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按照人的意愿进行分流,并生产出优质的动物产品, 达到通过营养、饲养调控动物产品质和量的目的。 五、本学科其他学科的关系 动物营养学是生命科学中理论性、应用性均较强制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三十多门学 科,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学科关系密切。 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与动物营养学紧密相关,是动物营养学阐明营养物质在体内

F代谢转化以及评定动物对营养物质需要量的理论根据。生理、生化的发展对动物营养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两门学科是学好动物营养学和从事动物营养研究、揭示营养作用机制必备的基本知识。物理学特别是同位素示踪技术、射线照拍技术、色谱技术,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动物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的研究手段与工具。微生物学是动物营养学研究消化道营养,特别是反台动物和单胃草食动物营养的重要理论基础。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将有助于动物营养学从根本上阐明营养物质的摄入、利用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动物营养学与之交叉结合,势必将在动物营养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4 代谢转化以及评定动物对营养物质需要量的理论根据。生理、生化的发展对动物营养研 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两门学科是学好动物营养学和从事动物营养研究、揭示 营养作用机制必备的基本知识。 物理学特别是同位素示踪技术、射线照拍技术、色谱技术,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以 及计算机技术是动物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的研究手段与工具。 微生物学是动物营养学研究消化道营养,特别是反刍动物和单胃草食动物营养的重 要理论基础。 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将有助于动物营养学从根本上阐明营养物质的摄入、 利用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动物营养学与之交叉结合,势必将在动物营养方面获得重 大突破

第一篇动物营养原理第一章直饲料与动物体的组成概述:动物与植物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植物可利用太阳能形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而动物利用这些营养物质组成体组织,形成畜产品,或供给热能。所以为正确而合理地组织动物生产,必须首先了解饲料与动物体的组成。第一节饲料与动物体的成分饲料与动物体是由化学元素组成,根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已知的107种化学元素中动植物体内含有60余种。但绝大部分化学元素并非以单独形式存在,而是相互结合成复杂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构成机体的组织器官和产品。按常规饲料分析,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或乙醚浸出物、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六大成分,厂水分(无机物质饲料、(粗灰分或矿物质)蛋白质干物质人含氮化合物(粗蛋白质)氨化物有机物质(、粗脂肪(乙醚浸出物)无氮化合物厂纤维素「粗纤维半纤维素(碳水化合物木质素(无氮浸出物动物采食的饲料中,植物性饲料是主要的来源。植物性饲料可以分为二大部分,水分和于物质,在于物质当中又可以分为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又可分为含氮化合物、无氮化合物和维生素,含氮化合物又可分为真蛋白质和氨化物,无氮化合物又可分为碳水化合物和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又包括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粗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些可用常规分析得到。一、水分:饲料中的水分常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含于动植物体细胞间、与细胞

5 第一篇 动物营养原理 第一章 饲料与动物体的组成 概述:动物与植物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植物可利用太阳能形成碳水 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而动物利用这些营养物质组成体组织,形成畜产品,或供给热 能。所以为正确而合理地组织动物生产,必须首先了解饲料与动物体的组成。 第一节 饲料与动物体的成分 饲料与动物体是由化学元素组成,根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已知的 107 种化学元素中, 动植物体内含有 60 余种。但绝大部分化学元素并非以单独形式存在,而是相互结合成 复杂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构成机体的组织器官和产品。按常规饲料分析,构成动植物体 的化合物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或乙醚浸出物、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六大 成分, 水分 无机物质 饲料 (粗灰分或矿物质) 蛋白质 干物质 含氮化合物 (粗蛋白质) 氨化物 有机物质 粗脂肪(乙醚浸出物) 无氮化合物 纤维素 粗纤维 半纤维素 碳水化合物 木质素 无氮浸出物 动物采食的饲料中,植物性饲料是主要的来源。植物性饲料可以分为二大部分,水 分和干物质,在干物质当中又可以分为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又可分为含氮化 合物、无氮化合物和维生素,含氮化合物又可分为真蛋白质和氨化物,无氮化合物又可 分为碳水化合物和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又包括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粗纤维包括纤维素、 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些可用常规分析得到。 一、水分:饲料中的水分常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含于动植物体细胞间、与细胞

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的水,称为游离水或自由水(初水)。另一种是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胶体水膜、难以挥发的水,称为结合水或束缚水(吸附)。构成动植物体的这两种水分之和,称为总水分(totalmoisture)。干物质(drymatter,DM)即饲料扣除水分后的物质。饲料:各种饲料均含水分,差异较大,在5%—95%之间。影响因素:(1)收割期:幼嫩>成熟>。(2)植物部位:枝叶>茎秆。(3)饲料种类:谷类籽实、糠麸、饼粕等饲料成年、瘦畜>肥畜。二、粗蛋白质(crudeprotein,CP):饲料中含氮物质的总称,包括纯蛋白质和非蛋白氮。后者又称为氨化物,是由游离氨基酸、酰胺类、生物碱、配糖体、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等所组成。通常用凯氏定氮法测得样品中总的含氮量乘6.25平均系数而得,6.25为蛋白质的换算系数,代表蛋白质中含氮恒定,平均16%。饲料:影响因素:(1)饲料种类:豆科植物及饼粕类饲料>禾本科植物秸秆饲料,(2)生长阶段:幼嫩>开花后,(3)部位:叶片>茎秆。动物体:随年龄及营养状况而异,瘦畜>肥畜。三、粗脂肪(etherextract,EE):饲料样品由乙醚提取的物质,其中除脂肪外还含有树脂、有机酸、脂溶性维生素、叶绿素及蜡质等故称粗脂肪或乙醚提取物。饲料:脂肪含量差异较大,高者达10%以上,低者不及1%,糠麸为含脂肪较高的饲料,如米糠12%,秸秆不到1%,根茎类均在1%以下。一般籽实(10%以上)>茎叶>根部(低于1%),除大豆外,禾本科籽实脂肪含量高于豆科籽实。动物体:脂肪含量随年龄及营养状况不同而不同,幼龄<成年、瘦畜<肥畜。四、粗纤维(crudefiber,CF):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饲料中最难消化的营养物质。纤维素(cellulose)即真纤维,是一种低聚糖,化学性质稳定,在80%硫酸作用下才能水解,其营养价值与淀粉相似。半纤维素(hemicelulose)是葡萄糖与戊糖的混合聚合物,是贮备物质与支持物质的中间类型以碱处理能与不溶于碱的纤维素分开,易被稀酸水解。大部分和多糖一样另一些由不同的单糖组成,个别由非糖性物质的分子构成。多数半纤维素比纤维素易于6

6 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的水,称为游离水或自由水(初水)。另一种是与细胞内胶体物 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胶体水膜、难以挥发的水,称为结合水或束缚水(吸附)。构 成动植物体的这两种水分之和,称为总水分(total moisture)。干物质(dry matter , DM) 即饲料扣除水分后的物质。 饲料:各种饲料均含水分,差异较大,在 5%—95%之间。影响因素:(1)收割期: 幼嫩>成熟>。(2)植物部位:枝叶>茎秆。(3)饲料种类:谷类籽实、糠麸、饼粕等 饲料<酒糟、糖渣、粉渣饲料,这些饲料含水量可达 90%以上。 动物体:含水量一般占体重的一半,血液中最多,80%以上,其次是肌肉(72—78%)、 骨骼(45%)。影响因素:幼龄>成年、瘦畜>肥畜。 二、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 ,CP ):饲料中含氮物质的总称,包括纯蛋白质和非蛋 白氮。后者又称为氨化物,是由游离氨基酸、酰胺类、生物碱、配糖体、硝酸盐及亚硝 酸盐等所组成。通常用凯氏定氮法测得样品中总的含氮量乘 6.25 平均系数而得,6.25 为蛋白质的换算系数,代表蛋白质中含氮恒定,平均 16% 。 饲料:影响因素:(1)饲料种类:豆科植物及饼粕类饲料>禾本科植物>秸秆饲料, (2)生长阶段:幼嫩>开花后,(3)部位:叶片>茎秆。 动物体:随年龄及营养状况而异,瘦畜>肥畜。 三、粗脂肪(ether extract , EE ):饲料样品由乙醚提取的物质,其中除脂肪外, 还含有树脂、有机酸、脂溶性维生素、叶绿素及蜡质等故称粗脂肪或乙醚提取物。 饲料:脂肪含量差异较大,高者达 10%以上,低者不及 1%,糠麸为含脂肪较高的 饲料,如米糠 12%,秸秆不到 1%,根茎类均在 1%以下。一般籽实(10%以上)>茎叶 >根部(低于 1%),除大豆外,禾本科籽实脂肪含量高于豆科籽实。 动物体:脂肪含量随年龄及营养状况不同而不同,幼龄<成年、瘦畜<肥畜。 四、粗纤维(crude fiber , CF):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是植物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饲料中最难消化的营养物质。 纤维素(cellulose)即真纤维,是一种低聚糖,化学性质稳定,在 80%硫酸作用下 才能水解,其营养价值与淀粉相似。 半纤维素(hemi cellulose)是葡萄糖与戊糖的混合聚合物,是贮备物质与支持物质 的中间类型以碱处理能与不溶于碱的纤维素分开,易被稀酸水解。大部分和多糖一样, 另一些由不同的单糖组成,个别由非糖性物质的分子构成。多数半纤维素比纤维素易于

消化降解,但不及糖和淀粉,木质素(lignin)是一种多聚物,是苯基丙烷的衍生物。是最稳定、最坚韧的物质,它不是一种营养成分。其含量的多少,影响者植物饲料的生物学分解。含量在本世纪内15%时,分解明显减慢,含量达20一30%时,分解非常缓慢,达40%时,一般微生物几乎不能分解。所有动物都不能消化木质素,可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常规分析测定的粗纤维,并非化学上“均质”一致的物质,它不是一个确切的化学实体,而是易于变异的混合物质。主要因为分析过程中,部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溶解于酸碱中,使粗纤维的测定结果低于实际应有含量,而使计算出的无氮浸出物含量高于实际含量。为改进粗纤维分析方案,Van Soest(1976)提出了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cid detergentlignin,ADL),作为测定饲料中纤维性物质的指标中性洗涤纤维:即细胞壁成分,指饲料中不溶于中性洗涤剂的那部分物质,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二氧化硅、角质蛋白和蜡质等。酸性洗涤纤维:对细胞壁成分用酸性洗涤剂处理,其不溶解部分。包括纤维素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半纤维素%=NDF%一ADF%饲料样品在中性条件下,用中性洗涤剂处理,把饲料分成两个部分:可溶部分叫中性洗涤剂可溶物,是细胞内容物,包括脂肪、糖、淀粉、蛋白质。不溶部分叫中性洗涤纤维是细胞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不溶部分中性洗涤纤维用酸性洗涤剂处理,使中性洗涤纤维又分成两个部分:可容部分为半纤维素,不溶部分为酸性洗涤纤维,包括纤维素、木质素。酸性洗涤纤维用72%硫酸处理,可溶部分为纤维素,不可溶部分为酸性洗涤木质素。酸性洗涤木质素经高温灼烧,成为灰分,酸性洗涤木质素减去灰分以后为木质素。此法能确切地反映饲料中纤维物质的实际情况,能更好地评价饲料粗纤维的营养价值,目前已得到公认。影响粗纤维含量的因素:植物生长阶段:生长后期>幼嫩期,植物部部位:茎部>叶部>果实、块根,饲料种类:秸秆类>糠麸类>籽实类>根茎类。动物体内不含粗纤维。五、无氮浸出物(nitrogenfreeextract,NFE):饲料有机物质中的无氮物质除去脂

7 消化降解,但不及糖和淀粉。 木质素(lignin)是一种多聚物,是苯基丙烷的衍生物。是最稳定、最坚韧的物质, 它不是一种营养成分。其含量的多少,影响者植物饲料的生物学分解。含量在本世纪内 15%时,分解明显减慢,含量达 20—30%时,分解非常缓慢,达 40%时,一般微生物几 乎不能分解。所有动物都不能消化木质素,可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 常规分析测定的粗纤维,并非化学上“均质”一致的物质,它不是一个确切的化学 实体,而是易于变异的混合物质。主要因为分析过程中,部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溶解于 酸碱中,使粗纤维的测定结果低于实际应有含量,而使计算出的无氮浸出物含量高于实 际含量。为改进粗纤维分析方案,Van Soest(1976)提出了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 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cid detergent lignin , ADL),作为测定饲料中纤维性物质的指标。 中性洗涤纤维:即细胞壁成分,指饲料中不溶于中性洗涤剂的那部分物质,包括纤 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二氧化硅、角质蛋白和蜡质等。 酸性洗涤纤维:对细胞壁成分用酸性洗涤剂处理,其不溶解部分。包括纤维素和酸 性洗涤木质素。 半纤维素% = NDF% — ADF% 饲料样品在中性条件下,用中性洗涤剂处理,把饲料分成两个部分:可溶部分叫中 性洗涤剂可溶物,是细胞内容物,包括脂肪、糖、淀粉、蛋白质。不溶部分叫中性洗涤 纤维是细胞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不溶部分中性洗涤纤维用酸性洗 涤剂处理,使中性洗涤纤维又分成两个部分:可容部分为半纤维素,不溶部分为酸性洗 涤纤维,包括纤维素、木质素。酸性洗涤纤维用 72%硫酸处理,可溶部分为纤维素,不 可溶部分为酸性洗涤木质素。酸性洗涤木质素经高温灼烧,成为灰分,酸性洗涤木质素 减去灰分以后为木质素。 此法能确切地反映饲料中纤维物质的实际情况,能更好地评价饲料粗纤维的营养价 值,目前已得到公认。 影响粗纤维含量的因素:植物生长阶段:生长后期>幼嫩期,植物部部位:茎部> 叶部>果实、块根,饲料种类:秸秆类>糠麸类>籽实类>根茎类。 动物体内不含粗纤维。 五、无氮浸出物(nitrogen free extract ,NFE ):饲料有机物质中的无氮物质除去脂

肪及粗纤维外,总称之,或称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及多糖类(淀粉)等物质。它并非是直接测定的浸出物,而是由差减法求得的计算值。即无氮浸出物%=100%一(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因该式的计算值通常不含氮,故称无氮浸出物。单糖在一般饲料中很少,主要存在于果实中,双糖在甜菜中含量丰富,淀粉是植物的贮备物质,大量存在于种子、果实中。常用饲料中无氮浸出物含量一般在50%以上,特别是在植物籽实、块根和块茎饲料中含量高达70%一80%在动物体内无氮浸出物含量很少,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六、粗灰分(ash):将饲料样品在550℃一600℃的高温炉中灼烧后,使其中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所剩余的残渣。主要是氧化物、盐类等物质,也包括混入饲料的砂土等,故称粗灰分。饲料:植物饲料中的灰分主要有钾、钠、钙、磷等。随植物生长,灰分含量减少,钠、硅含量逐渐增加。一般茎叶灰分含量较多,谷实及其加工副产品含磷量高于含钙量豆科植物钙、磷高于禾本科植物,但钠、钾低于禾本科植物。动物体:以钙最多,其次为磷,还含有少量铁、桶、锰、锌、碘、钻、硒等元素。七、维生素(vitamin):在饲料中含量不多,对动物来说,即不是热能来源,也不构成组织和器官。但它是动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代谢的必须参与者。它不能用任何物质来代替,也不能代替其它营养物质。根据维生素的可溶性,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维生素在饲料中的含量,因饲料种类不同而异。如青草幼嫩时含胡萝卜素很多,到成熟干枯后则含量很少。八、能量(energy):有机物质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有化学潜能,经氧化燃烧产生热能。产热量主要决定于有机营养物质中碳与氢两种元素的含量,氢含量越多,产热量越多。如脂肪氢的含量为12%,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氢的含量分别为6%和6一7%,因此脂肪燃烧时产生的热量高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饲料中所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成分和比例各不相同,因此燃烧后产生的热量也就各异。00

8 肪及粗纤维外,总称之,或称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及多糖类(淀粉)等 物质。 它并非是直接测定的浸出物,而是由差减法求得的计算值。即: 无氮浸出物%=100%—(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 因该式的计算值通常不含氮,故称无氮浸出物。 单糖在一般饲料中很少,主要存在于果实中,双糖在甜菜中含量丰富,淀粉是植物 的贮备物质,大量存在于种子、果实中。常用饲料中无氮浸出物含量一般在 50%以上, 特别是在植物籽实、块根和块茎饲料中含量高达 70%—80% 。 在动物体内无氮浸出物含量很少,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 六、粗灰分(ash):将饲料样品在 550°C—600°C 的高温炉中灼烧后,使其中有机物 质全部氧化后所剩余的残渣。主要是氧化物、盐类等物质,也包括混入饲料的砂土等, 故称粗灰分。 饲料:植物饲料中的灰分主要有钾、钠、钙、磷等。随植物生长,灰分含量减少, 钠、硅含量逐渐增加。一般茎叶灰分含量较多,谷实及其加工副产品含磷量高于含钙量, 豆科植物钙、磷高于禾本科植物,但钠、钾低于禾本科植物。 动物体:以钙最多,其次为磷,还含有少量铁、桶、锰、锌、碘、钴、硒等元素。 七、维生素(vitamin ):在饲料中含量不多,对动物来说,即不是热能来源,也不构 成组织和器官。但它是动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代谢的必须参与者。它不能用任何物质来 代替,也不能代替其它营养物质。根据维生素的可溶性,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两 大类。 维生素在饲料中的含量,因饲料种类不同而异。如青草幼嫩时含胡萝卜素很多,到 成熟干枯后则含量很少。 八、能量(energy ):有机物质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有化学潜能,经氧 化燃烧产生热能。产热量主要决定于有机营养物质中碳与氢两种元素的含量,氢含量越 多,产热量越多。如脂肪氢的含量为 12%,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氢的含量分别为 6% 和 6—7%,因此脂肪燃烧时产生的热量高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饲料中所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成分和比例各不相同,因此燃烧后产生的 热量也就各异

第二节饲料与动物体组成的差别一、饲料与动物体所含化学元素的比较:根据化学分析测定的结果,证明饲料与动物体所含的化学元素,基本相同,二者除含有碳、氢、氧、氮、钙、磷之外,同时还含有硫、钾、钠、氯、镁、铁、碘、锌、钴、铜、锰等元素。以碳、氢、氧、氮含量最多,占总量95%以上,矿物元素较少,约占5%植物性饲料和动物体内所含的化学元素均以氧为最多,碳和氢次之,钙和磷较少。饲料植物由于种类不同,所含化学元素差别很大,而动物体内所含的化学元素,不同科类之间差别不显著。动物体的含钙量大大超过植物性饲料中的钙量。动物体与植物性饲料比较钠多而钾少。二、饲料与动物体化学组成的差别:动物从饲料中摄取各种化学元素后,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构成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其在化学组成上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别:第一植物性饲料中均含有粗纤维,而动物体内完全不含粗纤维。第二植物性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包括非蛋白质含氮物;而动物体内主要是真蛋白质,和少量游离氨基酸和一些激素、酶。第三在植物体的粗脂肪中,除中性脂肪与脂肪酸外,还有色素、蜡质、磷脂等而在动物体内,则只含有中性脂肪、脂肪酸及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第四,植物性饲料中所含的无氮浸出物为淀粉,而动物体内为糖原和葡萄糖。此外,饲料与动物体的组成在数量上,也有很大差别,最明显的是碳水化合物含量,在植物性饲料中比重大,可占其干物质重量的3/4以上,而在动物体内则很小,通常在1%以下。饲料中的水分含量变动范围很大,通常为5%一95%,而动物体内的水分比较稳定。在粗蛋白质和脂肪方面,除肥育动物的含量变动较大外,一般健康的成年动物均很近似,而植物性饲料则变动较大如块根块茎类饲料的粗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都不超过2%,而大豆籽实及其加工副产品的粗蛋白质含量高,达36%一40%

9 第二节 饲料与动物体组成的差别 一、饲料与动物体所含化学元素的比较: 根据化学分析测定的结果,证明饲料与动物体所含的化学元素,基本相同,二者除 含有碳、氢、氧、氮、钙、磷之外,同时还含有硫、钾、钠、氯、镁、铁、碘、锌、钴、 铜、锰等元素。以碳、氢、氧、氮含量最多,占总量 95%以上,矿物元素较少,约占 5% 。 植物性饲料和动物体内所含的化学元素均以氧为最多,碳和氢次之,钙和磷较少。 饲料植物由于种类不同,所含化学元素差别很大,而动物体内所含的化学元素,不同种 类之间差别不显著。动物体的含钙量大大超过植物性饲料中的钙量。动物体与植物性饲 料比较钠多而钾少。 二 、饲料与动物体化学组成的差别: 动物从饲料中摄取各种化学元素后,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构成有机和 无机化合物。其在化学组成上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别: 第一 植物性饲料中均含有粗纤维,而动物体内完全不含粗纤维。 第二 植物性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包括非蛋白质含氮物;而动物体内主要是真蛋白 质,和少量游离氨基酸和一些激素、酶。 第三 在植物体的粗脂肪中,除中性脂肪与脂肪酸外,还有色素、蜡质、磷脂等; 而在动物体内,则只含有中性脂肪、脂肪酸及各种脂溶性维生素。 第四,植物性饲料中所含的无氮浸出物为淀粉,而动物体内为糖原和葡萄糖。 此外,饲料与动物体的组成在数量上,也有很大差别,最明显的是碳水化合物含量, 在植物性饲料中比重大,可占其干物质重量的 3/4 以上,而在动物体内则很小,通常在 1%以下。饲料中的水分含量变动范围很大,通常为 5%—95%,而动物体内的水分比较 稳定。在粗蛋白质和脂肪方面,除肥育动物的含量变动较大外,一般健康的成年动物均 很近似,而植物性饲料则变动较大如块根块茎类饲料的粗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都不超过 2%,而大豆籽实及其加工副产品的粗蛋白质含量高,达 36%—40%

第二章蛋白质的营养概述:“蛋白质”一词源于希腊字,其意思是第一重要。蛋白质(protein)是由氨基酸做成的一类数量庞大的物质的总称。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所有动植物体内的细胞均由蛋白质构成,饲料蛋白质进入动物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由于动物种类的不同,其消化器官在构造上、机能上有很大差异,蛋白质的消化与营养生理就有显著不同。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一、蛋白质是构造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原料:动物的肌肉、神经、结缔组织、腺体、皮肤、血液、毛发、角等都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蛋白质也是乳、蛋、毛的主要组成成分。二、蛋白质是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体内起催化作用的酶、某些起调解作用的激素,具有免疫和防御技能的抗体都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三、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在动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组织和器官的蛋白质更新、损伤组织的修补都需要蛋白质。具同位素测定,全身蛋白质6一7个月可更新一半。四、蛋白质可供能和转化为糖、脂肪:在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时,蛋白质可分解供能,维持机体的代谢活动。当摄入的蛋白质过多或氨基酸不平衡时,多余的部分也可转化为糖、脂肪或分解产热。但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并非氧化供能,作为直接或贮备能源都是不经济的。第二节单胃动物的蛋白质营养一、蛋白质消化与吸收(一)消化:单胃动物(monogastric animal)蛋白质的消化起始于胃。饲料中的蛋白质首先在胃中受胃蛋白酶和盐酸的作用,部分蛋白质降解为多肽和少量的游离氨基酸,然后连同未被消化的蛋白质一起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为游离氨基酸和肽。胃蛋白酶的作用较小,胰蛋白酶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除上述消化酶外,还有凝乳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等。在小肠中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蛋白质及其中间产物进入大肠,部分受肠道细菌的作10

10 第二章 蛋白质的营养 概述:“蛋白质”一词源于希腊字,其意思是第一重要。蛋白质(protein)是由氨基 酸做成的一类数量庞大的物质的总称。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所有动植物体内的细胞 均由蛋白质构成,饲料蛋白质进入动物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由于动物种类的不同,其 消化器官在构造上、机能上有很大差异,蛋白质的消化与营养生理就有显著不同。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一、蛋白质是构造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原料:动物的肌肉、神经、结缔组织、腺 体、皮肤、血液、毛发、角等都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蛋白质也是乳、蛋、毛的主要组 成成分。 二、蛋白质是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体内起催化作用的酶、某些起调解作 用的激素,具有免疫和防御技能的抗体都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 三、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在动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组织和器官 的蛋白质更新、损伤组织的修补都需要蛋白质。具同位素测定,全身蛋白质 6—7 个月 可更新一半。 四、蛋白质可供能和转化为糖、脂肪:在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时,蛋白质可分解供能, 维持机体的代谢活动。当摄入的蛋白质过多或氨基酸不平衡时,多余的部分也可转化为 糖、脂肪或分解产热。但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并非氧化供能,作为直接或贮备能源都 是不经济的。 第二节 单胃动物的蛋白质营养 一、蛋白质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单胃动物(monogastric animal)蛋白质的消化起始于胃。饲料中的蛋白质 首先在胃中受胃蛋白酶和盐酸的作用,部分蛋白质降解为多肽和少量的游离氨基酸,然 后连同未被消化的蛋白质一起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为游离氨基酸和肽。胃蛋白酶的作 用较小,胰蛋白酶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除上述消化酶外,还有凝乳酶、糜 蛋白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等。 在小肠中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蛋白质及其中间产物进入大肠,部分受肠道细菌的作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