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动物营养学讲稿(共二十一章,主讲教师:陈代文)

《动物营差学》勾物手教案(2006版)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课程组
1 《动物营养学》 教 案 (2006 版)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 《动物营养学》课程组

绪论目的要求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第一节营养与动物营养学、营养的概念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食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养分。由此可知,有机体的营养过程就是营养物质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营养是生物界的共同现象,也是生物及其与环境相互联系的纽带。自然界中的生物根据其营养特点不同,可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二大类。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是生物界物质循环的二大主要生物群落。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同时对环境产生影响,由此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营养是维系这一系统及其平衡的根本机制,没有合理的营养,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营养学是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根据研究的对象,营养学分为动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和微生物营养学三大学科。动物营养学和植物营养学分别是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的支柱学科,微生物营养学不但可同时为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服务,而且可直接为人类健康和食物生产服务。营养物质在土.-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要体现这一特点,必需研究和掌握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营养。因此,营养学或其三大分支学科是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二、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养分是动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不但可以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而且有助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作关系。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
3 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了 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营养与动物营养学 一、营养的概念 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 部过程。食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 质或营养素、养分。 由此可知,有机体的营养过程就是营养物质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 营养是生物界的共同现象,也是生物及其与环境相互联系的纽带。自然界中的生物根据其营养特点不 同,可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二大类。 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是生物界物质循环的二大主要生物群落。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同时对环 境产生影响,由此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营养是维系这一系统及其平衡的根本机制,没有合理的营养,生 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营养学是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 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根据研究的对象,营养学分为动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和微生物营养学三大学科。动物营养学和植物 营养学分别是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的支柱学科,微生物营养学不但可同时为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服务,而 且可直接为人类健康和食物生产服务。 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 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要体现这一特 点,必需研究和掌握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营养。因此,营养学或其三大分支学科是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 展的理论基础。 二、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养分是动物生命活动 的物质基础。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不但可以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根据 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而且有助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作关 系。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确定必需营养素及其理化特性;第二,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第三,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的关系;第四,研究动物营养与人及环境之间的互作规律第五,制定不同条件下,不同生产目的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第六,研究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动物营养学研究内容深、广,研究目标远、难,任务十分艰巨。完成这一任务,不但需要长期不解的努力,更需要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融合。动物营养学至少与30多门自然科学特别是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以及经济、政治、环境等社会学科有联系。掌握或了解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动物营养学的内涵,推动动物营养学的发展。有些学科还是动物营养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与动物营养学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包括《普通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数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畜牧经济学》、《饲料与饲养学》等。第二节动物营养与动物生产一、动物生产的特点动物生产的目的是将粮食及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化为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提高所必需的食物、衣物、药物、娱乐、劳力、自然环境等产品或方式。其中,生产食物是动物生产的主要目的。从生产人类食物的角度看,动物生产的重要特点是物质利用效率低。表1说明,动物生产的蛋白质转化效率平均只有20%左右,而能量转化率只要15%左右。表1各种动物将饲料能量、蛋白质转化为人类食物的效率动物蛋白质转化效率(%)能量转化效率(%)产蛋鸡B#9m3423325645肉牛肉猪羔羊引自Gillespie,1987。4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确定必需营养素及其理化特性; 第二,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第三,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的关系; 第四,研究动物营养与人及环境之间的互作规律; 第五,制定不同条件下,不同生产目的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第六,研究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 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与其他 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动物营养学研究内容深、广,研究目标远、难,任务十分艰巨。完成这一任务,不但需要 长期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融合。动物营养学至少与 30 多门自然科学特别是与生命科 学有关的学科,以及经济、政治、环境等社会学科有联系。掌握或了解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全面深 入理解动物营养学的内涵,推动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有些学科还是动物营养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与动物营养学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包括《普通化 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数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畜牧经济学》、《饲 料与饲养学》等。 第二节 动物营养与动物生产 一、动物生产的特点 动物生产的目的是将粮食及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化为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提高所必需的食物、 衣物、药物、娱乐、劳力、自然环境等产品或方式。其中,生产食物是动物生产的主要目的。 从生产人类食物的角度看,动物生产的重要特点是物质利用效率低。表 1 说明,动物生产的蛋白质 转化效率平均只有 20%左右,而能量转化率只要 15%左右。 表 1 各种动物将饲料能量、蛋白质转化为人类食物的效率 动 物 能量转化效率(%) 蛋白质转化效率(%) 产蛋鸡 18 26 肉鸡 11 23 火鸡 9 22 奶牛 17 25 肉牛 3 6 肉猪 14 14 羔羊 2 5 引自 Gillespie,1987。 4

动物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动物可以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养分资源(如牧草、各类副产物等)转化为人类食品,从而提高食物生产体系中的养分利用率。从表2可知,以人类可食部分为基础计算的投入产出效率明显高于总效率。其中,产奶的能量和蛋白质以及生产牛肉的蛋白质的投入产出效率均超过100%意味着从事这二类产品的生产不仅不存在与人争食的矛盾,而且会提高人类食品的生产水平和效益。表2动物生产的投入与产出能量与蛋白质总量人类可食能量与蛋白质能蛋白质能量蛋白质量投入量产出率投入量产出率产出率投入量产出率投入量(兆卡)(千克)(千克)(%)(%)(兆卡)(%)(%)奶牛1996023.1702 28.84555101.1111.5181.4 肉牛205605.28235.3 186.957.139.9108.8147123.26637.858858.029.0猪86.011.2 家禽23.215.01.230.031.00.4875.0注:投入量按可消化能和可消化蛋白质计算,包括种畜(禽)的投入。引自Pond,1995二、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和饲料工业中起着核心作用。(一)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障动物健康。第二,提高生产水平。动物生产的实质是养分的沉积(产肉)或分泌(产奶、产蛋),营养是生产产品的物质基础。与50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80-200%。其中,营养的贡献率占50-70%。第三,改善产品质量。第四,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50-80%(表3)。表1-1-3饲料成本占动物生产总成本的比例(%)动物饲料成本动物饲料成本猪65-80蛋鸡55奶牛50-606肉鸡、火鸡肉牛7050羔羊育肥引自illespie,19875
动物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动物可以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养分资源(如牧草、各类副产物等)转化为 人类食品,从而提高食物生产体系中的养分利用率。从表 2 可知,以人类可食部分为基础计算的投入产出 效率明显高于总效率。其中,产奶的能量和蛋白质以及生产牛肉的蛋白质的投入产出效率均超过 100%, 意味着从事这二类产品的生产不仅不存在与人争食的矛盾,而且会提高人类食品的生产水平和效益。 表2 动物生产的投入与产出 能量与蛋白质总量 人类可食能量与蛋白质 能 量 蛋白质 能 量 蛋白质 投入量 产出率 投入量 产出率 投入量 产出率 投入量 产出率 (兆卡) ( %) (千克) (%) (兆卡) (%) (千克) (%) 奶牛 19960 23.1 702 28.8 4555 101.1 111.5 181.4 肉牛 20560 5.2 823 5.3 186.9 57.1 39.9 108.8 猪 1471 23.2 66 37.8 588 58.0 29.0 86.0 家禽 23.2 15.0 1.2 30.0 11.2 31.0 0.48 75.0 注:投入量按可消化能和可消化蛋白质计算,包括种畜(禽)的投入。 引自 Pond,1995 二、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 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和饲料工业中起着核心作用。 (一) 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 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障动物健康。 第二,提高生产水平。动物生产的实质是养分的沉积(产肉)或分泌(产奶、产蛋),营养是生产产 品的物质基础。与 50 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 80-200%。其中,营养的贡献率占 50-70%。 第三, 改善产品质量。 第四, 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 50-80%(表 3)。 表 1-1-3 饲料成本占动物生产总成本的比例(%) 动物 饲料成本 动物 饲料成本 猪 65-80 蛋鸡 55 奶牛 50-60 肉鸡、火鸡 65 肉牛 70 羔羊育肥 50 引自 Gillespie, 1987 5

第五,保护生态环境。(二)在饲料工业中的作用饲料工业是以动物营养为基础,以养殖业为服务对象的从事商品饲料生产的工业行业,包括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和饲料加工工业。动物营养是决定饲料企业产品定位、产品产量与质量、企业生产效率的核心因素。饲料产品的结构、饲料原料及添加剂的选用与配比、饲料工厂的设计、饲料机械的选用、饲料加工工艺流程设计等均需要以动物营养学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第三节一、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史现代动物营养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共200多年时间才形成的。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时间为第一阶段。此期的最大成就是法国化学家Antoine Lavoisier(1743-1794)创立了燃素学说,奠定了营养学的理论基础。第一阶段营养学进展很慢。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以后的100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的主要成就是认识到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有机物是动物的必需养分。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这三大养分及能量利用率上,并开始积累有关矿物元素的资料。从20世纪中叶起,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现代动物营养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从30年代开始,维生素、氨基酸、必需脂肪酸、无机元素、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动物营养需要及养分互作关系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特别是在30-40年代,分离并阐明了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后,微量养分的营养就初步形成了。40年代开始了对氨基酸的营养研究。到50年代,对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这些微量养分的营养功能和需要量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发现了低剂量的抗生素具有促进动物生产和改善饲料利用率的功效。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天然饲料中加入这些微量的营养性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以及非营养性的抗生素,可使动物生产潜力得到最大发挥。由此诞生了“饲料添加剂”的概念。到了60年代,维生素、氨基酸、抗生素的人工合成取得成功,养殖业也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发展,大大促进了动物营养学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与此同时,饲料工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应用已知的动物营养学知识所生产的配合饲料能够促使养殖生产水平和饲粮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标志着现代动物营养学已经形成。从60年代至今,现代动物营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动物营养学的形成与发展归因于长期以来农牧民养殖经验的总结和近一个世纪以来动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6
6 第五,保护生态环境。 (二) 在饲料工业中的作用 饲料工业是以动物营养为基础,以养殖业为服务对象的从事商品饲料生产的工业行业,包括饲料原料 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和饲料加工工业。 动物营养是决定饲料企业产品定位、产品产量与质量、企业生产效率的核心因素。饲料产品的结构、 饲料原料及添加剂的选用与配比、饲料工厂的设计、饲料机械的选用、饲料加工工艺流程设计等均需要以 动物营养学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第三节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 一、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史 现代动物营养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共 200 多年时间才形成的。从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的 100 年时间为第一阶段。此期的最大成就是法国化学家 Antoine Lavoisier(1743-1794)创立了燃素学说,奠定 了营养学的理论基础。第一阶段营养学进展很慢。 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以后的 100 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的主要成就是认识到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 合物三大有机物是动物的必需养分。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这三大养分及能量利用率上,并开始积累有关矿物 元素的资料。 从 20 世纪中叶起,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现代动物营养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从 30 年代开始,维生素、氨基酸、必需脂肪酸、无机元素、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动物营养需要及养分互作 关系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特别是在 30-40 年代,分离并阐明了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后,微量养分的营养 就初步形成了。40 年代开始了对氨基酸的营养研究。到 50 年代,对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这些微量 养分的营养功能和需要量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发现了低剂量的抗生素具有促进动物生产和改善饲料利用 率的功效。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天然饲料中加入这些微量的营养性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 以及非营养性的抗生素,可使动物生产潜力得到最大发挥。由此诞生了“饲料添加剂”的概念。到了 60 年代,维生素、氨基酸、抗生素的人工合成取得成功,养殖业也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发展,大大促进 了动物营养学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与此同时,饲料工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应用已知的动物营养学知识 所生产的配合饲料能够促使养殖生产水平和饲粮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标志着现代动物营养学已经形成。 从 60 年代至今,现代动物营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动物营养学的形成与发展归因于长期以来农牧民养殖经验的总结和近一个世纪以来动物科学及相关 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

、动物营养学的现状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现代动物营养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确定了50种必需养分(表4)。表1-1-4动物可能需要的营养物质不能E明维生素E精氨酸维生素K硫胺素湖舒运商供放银生机明神扫管甘+丝氨酸组氨酸核黄素异亮氨酸烟酸亮氨酸维生素B。赖氨酸泛酸生物素蛋+胱氨酸叶酸苯丙+酪氨酸缬氨酸必需脂肪酸胆碱肌醇肩注*的养分被瘤网胃微生物用作合成如氨基酸、维生素K注:和 B族维生素等反台动物所需养分的底物。引自 Pond, etal. 1980.第二,了解了养分的主要代谢过程,掌握了养分的基本功能,弄清了养分的缺乏症和某些养分的中毒症。第三,制定了各类动物对主要养分的营养需要量,掌握了主要养分的利用效率,使动物生产能够在较准确的营养调控下进行。建立了一整套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第四,第五,了解了多种因素对营养代谢和需要量的影响。第六,认识了饲料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重要作用。第七,研究领域正在由宏观向微观、由群体营养向细胞营养分子营养、由局部向整体、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正在形成,如环境营养学、免疫营养学、微生态营养学、分子营养学等。动物营养学的巨大成就促进了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动物生产水平与效益的提高。动物营养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缺乏动物组织代谢和生长的细胞调节和分子调节过程的基本知识。第二,缺乏对动物与其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了解
二、动物营养学的现状 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现代动物营养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确定了 50 种必需养分(表 4)。 表 1-1-4 动物可能需要的营养物质 水 维生素 A 钾 能量 维生素 D 硫 * 氮 * 维生素 E 铁 精氨酸 维生素 K 铜 甘+丝氨酸 硫胺素 钴 * 组氨酸 核黄素 锰 异亮氨酸 烟酸 硒 亮氨酸 维生素B6 碘 赖氨酸 泛酸 氟 蛋+胱氨酸 生物素 镍 苯丙+酪氨酸 叶酸 硅 苏氨酸 维生素B12 钒 色氨酸 钙 锡 缬氨酸 磷 砷 必需脂肪酸 镁 钼 胆碱 钠 铬 肌醇 氯 注: 肩注 * 的养分被瘤网胃微生物用作合成如氨基酸、维生素 K 和 B 族维生素等反刍动物所需养分的底物。 引自 Pond,et al. 1980. 第二, 了解了养分的主要代谢过程,掌握了养分的基本功能,弄清了养分的缺乏症和某些养分的中 毒症。 第三, 制定了各类动物对主要养分的营养需要量,掌握了主要养分的利用效率,使动物生产能够在 较准确的营养调控下进行。 第四, 建立了一整套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 了解了多种因素对营养代谢和需要量的影响。 第六, 认识了饲料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七, 研究领域正在由宏观向微观、由群体营养向细胞营养分子营养、由局部向整体、由静态向动 态方向发展,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正在形成,如环境营养学、免疫营养学、微生态营养学、分子营养学等。 动物营养学的巨大成就促进了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动物生产水平与效益的提高。 动物营养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缺乏动物组织代谢和生长的细胞调节和分子调节过程的基本知识。 第二,缺乏对动物与其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了解。 7

第三,对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环境及动物福利、营养与产品品质等关系的研究十分薄弱。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时,动物营养需要的含义及需要量有何变化,目前知之极少。第四,对动物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时的采食量及其调控机制与措施了解不足。第五,高效迅速地检测饲料中养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以及评定养分的生物利用率的技术尚不完善第六,新饲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各类副产物合成动物的必需养分或其前体物的研究十分有限。第七,缺乏准确、客观评定动物福利要求的理论和技术。三、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现代动物营养学的薄弱领域就是动物营养学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重要领域包括:蛋白质合成与动物生长的细胞调节与分子调节机制。第一,第二,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消化功能和动物营养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动物营养需要的动态模型。第四,采食量的调控机制与措施。第五,饲料及饲粮养分生物学效价的快速准确评定。第六,动物生产目标的改变、动物福利、环境与资源保护、人畜健康、立法等因素将明显影响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方式,成为未来动物营养学的这样研究领域。第七,提高生产效率的营养管理综合技术。第八,研究手段的更新
8 第三,对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环境及动物福利、营养与产品品质等关系的研究十分薄弱。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时,动物营养需要的含义及需要量有何变化,目前知之极少。 第四,对动物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时的采食量及其调控机制与措施了解不足。 第五,高效迅速地检测饲料中养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以及评定养分的生物利用率的技术尚不完善。 第六,新饲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各类副产物合成动物的必需养分或其前体物的研究十分有限。 第七,缺乏准确、客观评定动物福利要求的理论和技术。 三、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动物营养学的薄弱领域就是动物营养学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重要领域包括: 第一, 蛋白质合成与动物生长的细胞调节与分子调节机制。 第二, 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消化功能和动物营养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 动物营养需要的动态模型。 第四, 采食量的调控机制与措施。 第五, 饲料及饲粮养分生物学效价的快速准确评定。 第六, 动物生产目标的改变、动物福利、环境与资源保护、人畜健康、立法等因素将明显影响动物营 养需要与饲养方式,成为未来动物营养学的这样研究领域。 第七, 提高生产效率的营养管理综合技术。 第八, 研究手段的更新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目的要求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比较,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第一节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一、动物代谢特点(在“绪论”部分已讲)动物:异养生物植物:饲养生物二、动植物的相互关系植物第二节动植物的化学组成一、元素组成已知的化学元素中,动植物体有90多种,其中以C、H、O、N含量最多,总占动植物体DM的90%以上,差异大。二、化合物组成含C、H、O,H:0=2:1主要由六聚糖组成,少数为5,甚至4、3和2聚糖。(1)单糖C.Hz20。,在植物中形成:6CO,+6HO2C:H120+60在动物体内反应逆转。常见单糖有:葡糖(已糖):常见于玉米糖蜜的动物血液中,甜度为蔗糖的3/4。果糖:主要存在成熟水果和蜂蜜中,是最甜的糖。半乳糖:乳糖水解后产生(同时产生葡糖)。(2)双糖化学式Ci2H2O1,由二分子单糖失水缩合而成。常见双糖:煎糖:水解产生葡糖和果糖。麦芽糖:由淀粉水解产生,甜度为蔗糖的1/4。乳糖:主要存在于乳中,甜度为蔗糖的1/6,水解产生半乳糖和葡糖
第一章 动物与饲料 目的要求 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比较,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和 基本功能。 第一节 动物与植物的关系 一、动物代谢特点(在“绪论”部分已讲) 动物:异养生物 植物:饲养生物 二、动植物的相互关系 动物 人 植物 第二节 动植物的化学组成 一、元素组成 已知的化学元素中,动植物体有 90 多种,其中以 C、H、O、N 含量最多,总占动植物体 DM 的 90% 以上,差异大。 二、化合物组成 含 C、H、O,H∶O=2∶1 主要由六聚糖组成,少数为 5,甚至 4、3 和 2 聚糖。 (1)单糖 C6H12O6,在植物中形成: 6CO2+6HO2→C6H12O6+6O2 在动物体内反应逆转。 常见单糖有: 葡糖(已糖):常见于玉米糖蜜的动物血液中,甜度为蔗糖的 3/4。 果糖:主要存在成熟水果和蜂蜜中,是最甜的糖。 半乳糖:乳糖水解后产生(同时产生葡糖)。 (2)双糖 化学式C12H22O11,由二分子单糖失水缩合而成。 常见双糖: 蔗糖:水解产生葡糖和果糖。 麦芽糖:由淀粉水解产生,甜度为蔗糖的 1/4。 乳糖:主要存在于乳中,甜度为蔗糖的 1/6,水解产生半乳糖和葡糖。 9

(3)多糖:少于15个单糖单元的多糖叫寡糖化学式:(CHioOs),由数量不等的多个已糖分子缩合而成,动物营养中最重要的多糖有淀粉:植物以淀粉形式贮存能量,是日粮的主要成分,易消化,家畜的主要能源,水解式:淀粉+H:O-糊精→麦芽糖葡糖糖原:动物淀粉,存在于动物体,在肝中产生,是动物主要的C.H2O贮备形式,水解产生葡糖。半纤维素:是一类化性介于糖(淀粉)和纤维素之间的物质,其消化率比淀粉低,但比纤维素高。厂泛存在于粗饲料中。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纤维质饲料中含量丰富,消化率低,且可降低其他养分消化率通过特殊水解过程,可产生葡糖。木质素:不是真正的碳水化合物,含C过多,H:0比也不是2:1,还有少量N。在过熟的稻秆、夹壳中含量多,动物不能消化,除作填充剂外,对动物没有营养价值。2.脂肪含C、H、O,C、H对O的比例高于C.H,O,由下式形成:脂肪酸+甘油一脂肪+水硬脂酸(C18:0)和软脂酸(16:0)是二种常见的饱和脂肪酸,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和花生油酸(C20:4),是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3.蛋白质含C、H、O、N,有时含Fe、P、S。饲料蛋白质平均含N16%。由20多种AA组合而成,通式:R—CH—COOHNH2R长度和结构随AA不同而变化,AA分子含1个或2个羧基,1-2个NH2,1个AA的COOH与另一个AA的NH产生肽键,释放1分子水。由于AA种类不同,不同蛋白质的性质与功能就不同,蛋白质在适量温度、时间、pH和酶作用下可水解产生AA或小肽。4.矿物质在已知20种必需化学元素中,C、H、O、N被认为是非矿物元素,其他16种为矿物元素,其中7种为常量元素,9种为微量元素。常量元素:CaNas Cl MgZnSeICoFMo微量元素:FeCuMn5.维生素有机物、动物需要量少,用于调节代谢过程。分子中含C、H、O,有些含N及矿物元素。6.水由O、H组成,在动物代谢,饲料贮藏及饲料营养价值方面有重要作用。三、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比较1.元素比较早在19世纪初就作了此工作,发现二者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表1-3)。10
(3)多糖:少于 15 个单糖单元的多糖叫寡糖。 化学式:(C6H10O5)n,由数量不等的多个已糖分子缩合而成,动物营养中最重要的多糖有: 淀粉:植物以淀粉形式贮存能量,是日粮的主要成分,易消化,家畜的主要能源,水解式: 淀粉+H2O→糊精→麦芽糖→葡糖 糖原:动物淀粉,存在于动物体,在肝中产生,是动物主要的C.H2O贮备形式,水解产生葡糖。 半纤维素:是一类化性介于糖(淀粉)和纤维素之间的物质,其消化率比淀粉低,但比纤维素高。广 泛存在于粗饲料中。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纤维质饲料中含量丰富,消化率低,且可降低其他养分消化率, 通过特殊水解过程,可产生葡糖。 木质素:不是真正的碳水化合物,含 C 过多,H:O 比也不是 2:1,还有少量 N。在过熟的稻秆、夹 壳中含量多,动物不能消化,除作填充剂外,对动物没有营养价值。 2.脂肪 含C、H、O,C、H对O的比例高于C.H2O,由下式形成: 脂肪酸+甘油→脂肪+水 硬脂酸(C18:0)和软脂酸(16:0)是二种常见的饱和脂肪酸,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 酸(C18:3)和花生油酸(C20:4),是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 3.蛋白质 含 C、H、O、N,有时含 Fe、P、S。饲料蛋白质平均含 N16%。由 20 多种 AA 组合而成,通式: R CH COOH NH2 R长度和结构随AA不同而变化,AA分子含 1 个或 2 个羧基,1-2 个NH2,1 个AA的COOH与另一个AA 的NH2产生肽键,释放 1 分子水。由于AA种类不同,不同蛋白质的性质与功能就不同,蛋白质在适量温度、 时间、pH和酶作用下可水解产生AA或小肽。 4.矿物质 在已知 20 种必需化学元素中,C、H、O、N 被认为是非矿物元素,其他 16 种为矿物元素,其中 7 种 为常量元素,9 种为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Ca P K Na S Cl Mg 微量元素:Fe Cu Mn Zn Se I Co F Mo 5.维生素 有机物、动物需要量少,用于调节代谢过程。分子中含 C、H、O,有些含 N 及矿物元素。 6.水 由 O、H 组成,在动物代谢,饲料贮藏及饲料营养价值方面有重要作用。 三、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比较 1.元素比较 早在 19 世纪初就作了此工作,发现二者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表 1-3)。 10

饲料种类不同,元素含量差异大,而动物差异小。动物体均以O最多,C、H次之,Ca、P较少。动物体内含Ca高于植物,动物Na高于植物而K低于植物。2.化学物组成动物摄入多种元素后,经代谢形成多种化合物,有三类,一是构成动物机体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矿物质;二是合成或分解产物(一类的代谢产物),如AA、NHS、尿素、甘油等;三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H、V、抗体等。比较这三类物质发现有如下异同。(1)动植物体均以水分含量为最高,但植物变异大,动物小(表1-4);(2)植物体内含CF,而动物完全无CF;(3)植物的能量贮备为淀粉,且含量高,动物体的为脂肪,C、HO含量少(<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糖(4)植物体内除真蛋白质外,还有非蛋白质与N物(氨化物),而动物体内主要是真蛋白质及游离AA、激素,无其他氨化物,动物体蛋白质含量高,且蛋白品质优于植物蛋白。(5)植物体内除真脂肪外,还有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磷脂等,动物体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和脂溶性V,动物体内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植物外的植物。第三节饲料养分一、饲料在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叫饲料。饲料种类多,营养价值各不相同,如何认识和合理利用饲料资源,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动物生产力是《饲料学》的研究内容。二、养分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叫养分。对养分种类的认识也是随研究手段的进步而深入的。(一)概略养分100 多年前在德国Wende农业站发明了一套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体系,将饲料养分概略分为六大成分,分别为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无N浸出物和粗灰分,将这些养分叫概略养分,这套体系叫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系统)。1.水分或干物质(DM)初水(游离水、自由水):含于细胞间,与细胞结合不紧密,在室温下易挥发。结合水:含于细胞内,与细胞内成分紧密结合,难以挥发。总水:初水+结合水。不同分析方法得到不同水分含量,饲料在60-70C烘干,失去初水,剩余物叫风干物,这种饲料叫风干(半干)饲料,这种状态叫风干基础;在100-105℃烘干,失去结合水,其干物质叫全干(绝干)物质其状态川全干基础。11
11 饲料种类不同,元素含量差异大,而动物差异小。 动物体均以 O 最多,C、H 次之,Ca、P 较少。 动物体内含 Ca 高于植物,动物 Na 高于植物而 K 低于植物。 2.化学物组成 动物摄入多种元素后,经代谢形成多种化合物,有三类,一是构成动物机体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水、矿物质;二是合成或分解产物(一类的代谢产物),如AA、NH3、尿素、甘油等;三是 生物活性物质,如酶、H、V、抗体等。 比较这三类物质发现有如下异同。 (1)动植物体均以水分含量为最高,但植物变异大,动物小(表 1-4); (2)植物体内含 CF,而动物完全无 CF; (3)植物的能量贮备为淀粉,且含量高,动物体的为脂肪,C、H2O含量少(<1%),主要是糖原和 少量葡糖。 (4)植物体内除真蛋白质外,还有非蛋白质与 N 物(氨化物),而动物体内主要是真蛋白质及游离 AA、激素,无其他氨化物,动物体蛋白质含量高,且蛋白品质优于植物蛋白。 (5)植物体内除真脂肪外,还有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磷脂等,动物体主要是真脂 肪、脂肪酸和脂溶性 V,动物体内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植物外的植物。 第三节 饲料养分 一、饲料 在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叫饲料。 饲料种类多,营养价值各不相同,如何认识和合理利用饲料资源,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动物生产力是《饲 料学》的研究内容。 二、养分 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叫养分。 对养分种类的认识也是随研究手段的进步而深入的。 (一)概略养分 100 多年前在德国 Weende 农业站发明了一套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体系,将饲料养分概略分为六大成 分,分别为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无 N 浸出物和粗灰分,将这些养分叫概略养分,这套体系 叫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系统)。 1.水分或干物质(DM) 初水(游离水、自由水):含于细胞间,与细胞结合不紧密,在室温下易挥发。 结合水:含于细胞内,与细胞内成分紧密结合,难以挥发。 总水:初水+结合水。 不同分析方法得到不同水分含量,饲料在 60-70℃烘干,失去初水,剩余物叫风干物,这种饲料叫风 干(半干)饲料,这种状态叫风干基础;在 100-105℃烘干,失去结合水,其干物质叫全干(绝干)物质, 其状态叫全干基础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动物营养试题库.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动物营养学资料.doc
- 龙岩学院:《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pptx
- 龙岩学院:《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组织胚胎实验二.ppt
- 龙岩学院:《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上皮组织、固有结缔组织、软骨和骨.pptx
-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doc
-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动物肝脏中DNA的制备.doc
-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蒽酮比色定糖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doc
-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酪蛋白的制备.doc
-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观察.doc
-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doc
- 西昌学院:《水产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实验课程教学指导(共六个实验).doc
- 西昌学院:《家禽生产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x
- 西昌学院:《饲草生产学》实训课程教学大纲.docx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共七个实验).doc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生物技术在继续育种中的应用.ppt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畜禽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ppt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家畜品系与品种的培育.ppt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个体遗传评定之选择指数法 第二节 单性状育种值估计.ppt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个体选配.ppt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料学大纲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stuff.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动物营养学术语.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饲料学教学大纲 Feed Science.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Animal Nutrition.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Animal Nutriology.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共三部分).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各章习题集(无答案).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考试大纲.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stuff(动物医学用).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stuff(动物科学专业).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动科学专业,共三十章).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授课教案(任课教师:张文举).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猪鸡配合饲料加工技术.ppt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营养2002-2003试卷B2(试题).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营养2003-2004试卷B1(试题).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营养2003-2004试卷A1(试题).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营养2001-2004试卷A1B1A2B2(答案合集).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营养2001-2002试卷B1(试题).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