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动物营养试题库

动物营养学题库一、名词解释: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物质,皆可作为动物的饲料。3、饲料4、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被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5、游离水-种是含于动植物体细胞间、与细胞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的水,称为初水、游离水或自由水。6、吸附水另一种是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胶体水膜、难以挥发的水,称吸附水、结合水或束缚水9、粗灰分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10、粗蛋白质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onprotein nitrogen,缩写NPN)两部分11、非蛋白质含氮物包括游离氨基酸、硝酸盐、生物、氨等。12、粗脂肪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13、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主要由易被动物利用的淀粉、菊糖、双糖、单糖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组成14、无氮浸出物15、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了的营养物质称为可消化营养物质。16、可消化营养物质20、饲料的可消化性饲料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称为饲料的可消化性。21、动物的消化力一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称为动物的消化力。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指标,是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02消化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23、饲料的表观消化率饲料的表观消化率(%)=(食入饲料中养分一粪中养分)/食入饲料中养分。(因粪中所含各种养分并非全部来自饲料,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肠道脱落细胞、肠道微生物、寄生虫等内源性产物)一在紫外线照射、加热煮沸以及用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或有机溶剂处理蛋白质时,24、蛋白质的变性可使其若干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一反应指肽链上的某些游离氢基,特别是赖氢酸的:-氨基,与还原糖的醛基发生反应25、美拉德反应生成一种棕褐色的氨基糖复合物。胰蛋白酶不能切断与还原糖结合的氨基酸的相应肽键,导致赖氨酸等不能被消化、吸收。26、瘤胃中的氮素循环氨在瘤胃内积聚并超过微生物所能利用的最大氨浓度。多余的氨就会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输送到肝脏,在肝中转变成尿素。生成的尿素一部份可经睡液和血液返回瘤胃,但大部分却随尿排出而浪费掉。这种氨和尿素的生成和不断循环,称为瘤胃中的氮素循环。27、未代谢尿氮瘤胃中未被利用的氨通过瘤胃壁进入肝脏,合成尿素,而从尿中排走的那部分称为未代谢尿氮。28、过瘤胃蛋白未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的饲料蛋白质随其它营养物质一起通过瘤胃,进入真胃,再被真胃所分泌的胃蛋白酶降解成氨基酸而吸收的这部分蛋白质叫过瘤胃蛋白饲料中蛋白质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与碳水化合物中的半纤维素结合生成聚合物29、蛋白质的热损害的反应,类似于木质素,完全不能被宿主或瘤胃微生物消化。因此,这种聚合物也称为人造木质素”30、必需氨基酸一—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31、半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代替或节省部分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半胱氨酸或胱氨酸、酪氨酸以及丝氨酸,在体内可分别由蛋氨酸、苯丙氨酸和甘氨酸转化而来。相反动物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特定需要却不能由半胱氨酸或胱氨酸及酪氨酸满足32、非必需氨基酸一是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
1 动物营养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3、饲料 —— 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物质,皆可作为动物的饲料。 4、营养物质 —— 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被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5、游离水 —— 一种是含于动植物体细胞间、与细胞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的水,称为初水、游离水或 自由水。 6、吸附水 —— 另一种是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胶体水膜、难以挥发的水,称吸附 水、结合水或束缚水。 9、粗灰分 —— 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 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 后剩余的残渣。 10、粗蛋白质 —— 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 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onprotein nitrogen,缩写 NPN)两部分。 11、非蛋白质含氮物 —— 包括游离氨基酸、硝酸盐、生物硷、氨等。 12、粗脂肪 —— 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13、粗纤维 —— 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 14、无氮浸出物 —— 主要由易被动物利用的淀粉、菊糖、双糖、单糖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组成。 15、吸收 —— 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 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6、可消化营养物质 —— 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了的营养物质称为可消化营养物质。 20、饲料的可消化性 —— 饲料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称为饲料的可消化性。 21、动物的消化力 —— 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称为动物的消化力。 22、消化率 —— 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指标,是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 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23、饲料的表观消化率 —— 饲料的表观消化率(%)=(食入饲料中养分—粪中养分)/食入饲料中养分。 (因粪中所含各种养分并非全部来自饲料,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肠道脱落细胞、肠道微生物、寄生虫等 内源性产物) 24、蛋白质的变性 —— 在紫外线照射、加热煮沸以及用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或有机溶剂处理蛋白质时, 可使其若干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25、美拉德反应 —— 反应指肽链上的某些游离氨基,特别是赖氨酸的ε-氨基,与还原糖的醛基发生反应, 生成一种棕褐色的氨基糖复合物。胰蛋白酶不能切断与还原糖结合的氨基酸的相应肽键,导致赖氨酸等不 能被消化、吸收。 26、瘤胃中的氮素循环 —— 氨在瘤胃内积聚并超过微生物所能利用的最大氨浓度。多余的氨就会被瘤胃 壁吸收,经血液输送到肝脏,在肝中转变成尿素。生成的尿素一部份可经唾液和血液返回瘤胃,但大部分 却随尿排出而浪费掉。这种氨和尿素的生成和不断循环,称为瘤胃中的氮素循环。 27、未代谢尿氮 —— 瘤胃中未被利用的氨通过瘤胃壁进入肝脏,合成尿素,而从尿中排走的那部分称为 未代谢尿氮。 28、过瘤胃蛋白 —— 未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的饲料蛋白质随其它营养物质一起通过瘤胃,进入真胃,再被 真胃所分泌的胃蛋白酶降解成氨基酸而吸收的这部分蛋白质叫过瘤胃蛋白 29、蛋白质的热损害 —— 饲料中蛋白质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与碳水化合物中的半纤维素结合生成聚合物 的反应,类似于木质素,完全不能被宿主或瘤胃微生物消化。因此,这种聚合物也称为“人造木质素”。 30、必需氨基酸 —— 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31、半必需氨基酸 ——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代替或节省部分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半胱氨酸或胱氨酸、 酪氨酸以及丝氨酸,在体内可分别由蛋氨酸、苯丙氨酸和甘氨酸转化而来。相反动物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 的特定需要却不能由半胱氨酸或胱氨酸及酪氨酸满足。 32、非必需氨基酸 —— 是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

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33、限制性氨基酸是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由于这些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利用。比值最低的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34、饲料蛋白质表观生物学价值(BV)一一指动物利用的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比即表观生物学价值。35、真实生物学价值(TBV)是从粪氮中扣除来自内源的代谢粪氮(MFN),从尿氮中扣除非饲料来源的内源尿氮(UN),则可计算出真实生物学价值(TBV):36、净蛋白利用率是指动物体内沉积的蛋白质或氮占食入的蛋白质或氮的百分比蛋白质效率比是动物食入单位蛋白质或氮的体增重,PER愈大,其蛋白质品质愈好37、化学比分待测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某种标准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含量相比,其比值最低的那种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则为该待测蛋白质相对于标准蛋白质的化学比分。38、必需氨基酸指数为饲料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标准蛋白质中相应必需氨基酸含量之比的几何平均数。是指食入的饲料蛋白质经消化后被吸收的氨基酸。39、可消化氢基酸40、可利用氨基酸是指食入蛋白质中能够被动物消化吸收并可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41、有效氨基酸有时是对可消化、可利用氨基酸的总称,有时却特指用化学方法测定的有效赖氨基酸,或者用生物法测定的饲料中的可利用氨基酸。42、瘤胃蛋白质降解率降解率=1一【(十二指肠非氨氮-微生物氮)一食入的饲粮氮)降解率更精确的计算公式则是从十二指肠非氨氮中扣除内源部分43、降解率=1-【十二指肠非氨氮-微生物氮-(微生物氮+内源氮)1-食入的饲粮氮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44、理想蛋白质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9一般在低蛋白质饲粮情况下,可能有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能满足动物的45、氨基酸的缺乏需要。氨基酸缺乏不完全等于蛋白质缺乏,46、氢基酸的不平衡一一氨基酸的不平衡主要指饲粮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所需氨基酸的比例不一致。不平衡主要是比例问题,缺乏主要是量不足。在实际生产中,饲粮氨基酸不平衡一般都同时存在氨基酸的缺47、氨基酸的互补氨基酸的互补是指在饲粮配合中,利用各种饲料氨基酸含量和比例的不同,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饲料蛋白质配合,相互取长补短,弥补氨基酸的缺陷,使饲粮氨基酸比例达到较理想状态。这是提高饲粮蛋白质品质和利用率的经济有效的方法一某些氨基酸在过量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肠道和肾小管吸收时与另一种或几种氨基48、氨基酸的拮抗酸产生竞争,增加机体对这种(些)氨基酸的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氨基酸的抗赖氨酸与精氨酸缬氨酸与亮氨酸、异亮氨酸之间存在拮抗作用;精氨酸与组氨醉苯丙氨酸与缬氨酸苏氨酸,亮氨酸与甘氨酸苏氨酸与色氨酸之间也存在拮抗作用;比例相差愈大,拮抗作用愈明显。49、氨基酸中毒一在自然条件下几乎不存在氨基酸中毒,只有在使用合成氨基酸大大过量时才有可能发生,导致动物采食量下降和严重的生长障碍。50、可溶性非淀粉多糖(NSP)可溶性NSP的抗营养作用主要指大麦中含的β-葡聚糖和部分阿拉伯木聚糖。可溶性NSP在动物消化道内能使食糜变黏,进而阻止养分接近肠黏膜表面,最终降低养分消化率,脂类分解成基本结构单位的过程除在稀酸或强碱溶液中进行外,微生物产生的54、脂类的水解特性脂酶也可催化脂类水解,这类水解对脂类营养价值没有影响,但水解产生某些脂肪酸有特殊异味或酸败味,可能影响适口性。55、脂质自动氧化一一是一种由自由基激发的氧化。先形成脂过氧化物,这种中间产物并无异味,但脂质“过氧化物价"明显升高,此中间产物再与脂肪分子反应形成氢过氧化物,当氢过氧化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则分解形成短链的醛和醇,使脂肪出现不适宜的酸败味,自动氧化是一个自身催化加速进行的过程
2 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 33、限制性氨基酸 —— 是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 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由于这些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利用。比值最 低的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34、饲料蛋白质表观生物学价值(BV)—— 指动物利用的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比即 表观生物学价值。 35、真实生物学价值(TBV) —— 是从粪氮中扣除来自内源的代谢粪氮(MFN),从尿氮中扣除非饲料 来源的内源尿氮(UN ),则可计算出真实生物学价值(TBV): 36、净蛋白利用率 —— 是指动物体内沉积的蛋白质或氮占食入的蛋白质或氮的百分比, 蛋白质效率比 —— 是动物食入单位蛋白质或氮的体增重,PER 愈大,其蛋白质品质愈好。 37、化学比分 —— 待测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某种标准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含量相比,其比值最低 的那种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则为该待测蛋白质相对于标准蛋白质的化学比分。 38、必需氨基酸指数 —— 为饲料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标准蛋白质中相应必需氨基酸含量之比的 几何平均数。 39、可消化氨基酸 —— 是指食入的饲料蛋白质经消化后被吸收的氨基酸。 40、可利用氨基酸 —— 是指食入蛋白质中能够被动物消化吸收并可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 41、有效氨基酸 —— 有时是对可消化、可利用氨基酸的总称,有时却特指用化学方法测定的有效赖氨基 酸,或者用生物法测定的饲料中的可利用氨基酸。 42、瘤胃蛋白质降解率 —— 降解率=1—[(十二指肠非氨氮-微生物氮)÷食入的饲粮氮] 降解率更精确的计算公式则是从十二指肠非氨氮中扣除内源部分 43、降解率=1—[ 十二指肠非氨氮-微生物氮-(微生物氮+内源氮)]÷食入的饲粮氮 44、理想蛋白质 —— 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 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 率应为 100%。 45、氨基酸的缺乏 —— 一般在低蛋白质饲粮情况下,可能有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能满足动物的 需要。氨基酸缺乏不完全等于蛋白质缺乏。 46、氨基酸的不平衡 —— 氨基酸的不平衡主要指饲粮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所需氨基酸的比例不一致。不 平衡主要是比例问题,缺乏主要是量不足。在实际生产中,饲粮氨基酸不平衡一般都同时存在氨基酸的缺 乏。 47、氨基酸的互补 —— 氨基酸的互补是指在饲粮配合中,利用各种饲料氨基酸含量和比例的不同,通过 两种或两种以上饲料蛋白质配合,相互取长补短,弥补氨基酸的缺陷,使饲粮氨基酸比例达到较理想状态。 这是提高饲粮蛋白质品质和利用率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48、氨基酸的拮抗 —— 某些氨基酸在过量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肠道和肾小管吸收时与另一种或几种氨基 酸产生竞争,增加机体对这种(些)氨基酸的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氨基酸的拮抗。 赖氨酸与精氨酸 精氨酸与组氨酸 缬氨酸与亮氨酸、异亮氨酸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苯丙氨酸与缬氨酸 苏氨酸,亮氨酸与甘氨酸 苏氨酸与色氨酸之间也存在拮抗作用; 比例相差愈大,拮抗作用愈明显。 49、氨基酸中毒 —— 在自然条件下几乎不存在氨基酸中毒,只有在使用合成氨基酸大大过量时才有可能 发生,导致动物采食量下降和严重的生长障碍。 50、可溶性非淀粉多糖(NSP)—— 可溶性 NSP 的抗营养作用主要指大麦中含的β-葡聚糖和部分阿拉伯 木聚糖。可溶性 NSP 在动物消化道内能使食糜变黏,进而阻止养分接近肠黏膜表面,最终降低养分消化率。 54、脂类的水解特性 —— 脂类分解成基本结构单位的过程除在稀酸或强碱溶液中进行外,微生物产生的 脂酶也可催化脂类水解,这类水解对脂类营养价值没有影响,但水解产生某些脂肪酸有特殊异味或酸败味, 可能影响适口性。 55、脂质自动氧化 —— 是一种由自由基激发的氧化。先形成脂过氧化物,这种中间产物并无异味,但脂 质“过氧化物价”明显升高,此中间产物再与脂肪分子反应形成氢过氧化物,当氢过氧化物达到一定浓度时 则分解形成短链的醛和醇,使脂肪出现不适宜的酸败味,自动氧化是一个自身催化加速进行的过程

56、微生物氧化一一是一个由酶催化的氧化。脂氧化酶或微生物产生的脂氧化酶最容易使不饱和脂肪酸氧化57、脂肪酸氢化一一在催化剂或酶作用下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可以得到氢而变成饱和脂肪酸,使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但也损失必需脂肪酸。58、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一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59、胆汁肠肝循环各种动物吸收的胆汁,经门脉血到肝脏再分泌重新进入十二指肠,形成胆汁肠肝循环。60、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的3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61、有效能词料中的能量不能完全被动物利用,其中,可被动物利用的能量称为有效能。62、1卡(calorie表示1克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温从从14.5°C升高到15.5°C所需要的热能63、总能是指饲料中有机物质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物时释放的全部能量,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64、消化能(表观消化能)——是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即:表观消化能。TDE = GE-(FE - FmE)65、真消化能66、粪能FE(energy in feces,缩写为FE)为粪中养分所含的总能,称为粪能67、代谢粪能—FE中扣除代谢粪能FmE后计算的消化能自然是真消化能(true digestible energy.缩写-为TDE68、代谢能(表观代谢能)一指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energy inurine,缩写UE)及消化道可燃气体的能量(energyingaseousproductsofdigestion,缩写Eg)ME=DE-(UE+Eg)=GE-FE—UE—Eg69、氮效正代谢能MEn是根据体内氮沉积进行校正后的代谢能,主要用于家禽。70、真代谢能TME=GE -(FE — FmE)-(UE - UeE)71、尿能是尿中有机物所含的总能,主要来自于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72、消化道气体能一来自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主要是甲烷。微生物发酵产气的同时,也产生部分热能,在冷环境条件下,具有参与维持体温的作用。73、净能(Net Energy,缩写为 NE)是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的代谢能扣去饲料在体内的热增耗(heat increment,缩写为 HI)后剩余的那部分能量74、食后体增热HI过去又称为特殊动力作用或食后体增热,是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热增耗以热的形式散失。75、维持净能(netenergy for maintenance,缩写为NEm)NEm指饲料能量用于:维持生命活动、维持体温恒定、适度随意运云for production,缩写为NEp)NEp 因动物种类和饲养目的的不同,NEp 的表6、生产净能(neten现形式也不同,增重净能NEg、产奶净能NEI、产蛋净能NEe、产毛净能NEW、产脂净能NEf、繁殖净能NEr、使役净能NEw。77、总消化养分 TDN=X1+X 2X 2.25+X 3+X478、淀粉价是1kg淀粉在阀公牛体内沉积248g脂肪(相当于2356KCalNEf和9.858MI净能)。即为1个淀粉价81、能量总效率(grossefficiency)指产品中所含的能量与摄入饲料的有效能(指消化能或代谢能之比。82、能量净效率(neteficiency))指产品能量与摄入饲料中扣除用于维持需要后的有效能(指消化能或代谢能)的比例必须由外界供给,当外界供给不足,不仅影响生长或生产,而且引起动物体内代83、必需矿物元素谢异常、生化指标变化和缺乏症。在缺乏某种矿物元素的饲粮中补充该元素,相应的缺乏症会减轻或消失
3 56、微生物氧化 —— 是一个由酶催化的氧化。脂氧化酶或微生物产生的脂氧化酶最容易使不饱和脂肪酸 氧化。 57、脂肪酸氢化 —— 在催化剂或酶作用下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可以得到氢而变成饱和脂肪酸,使脂肪硬 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但也损失必需脂肪酸。 58、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 —— 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 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 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59、胆汁肠肝循环 —— 各种动物吸收的胆汁,经门脉血到肝脏再分泌重新进入十二指肠,形成胆汁肠肝 循环。 60、必需脂肪酸的概念 —— 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 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的 3 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61、有效能 —— 饲料中的能量不能完全被动物利用,其中,可被动物利用的能量称为有效能。 62、1 卡(calorie) —— 表示 1 克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温从 14.5°C 升高到 15.5°C 所需要的热能 63、总能 —— 是指饲料中有机物质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物时释放的全部能量,主 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 64、消化能(表观消化能) —— 是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即: 表观消化能。 65、真消化能 TDE = GE — ( FE — FmE ) 66、粪能 —— FE(energy in feces,缩写为 FE)为粪中养分所含的总能,称为粪能 67、代谢粪能 —— FE 中扣除代谢粪能 FmE 后计算的消化能自然是真消化能(true digestible energy.缩写 为 TDE) 68、代谢能(表观代谢能) —— 指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energy in urine,缩写 UE)及消化道可燃气体 的能量(energy in gaseous products of digestion,缩写 Eg) ME=DE—(UE+Eg)=GE—FE—UE—Eg 69、氮效正代谢能 —— MEn 是根据体内氮沉积进行校正后的代谢能,主要用于家禽。 70、真代谢能 —— TME = GE — ( FE — FmE ) — ( UE — UeE ) 71、尿能 —— 是尿中有机物所含的总能,主要来自于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 72、消化道气体能 —— 来自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主要是甲烷。微生物发酵产气的同时, 也产生部分热能,在冷环境条件下,具有参与维持体温的作用。 73、净能(Net Energy ,缩写为 NE) —— 是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的代谢 能扣去饲料在体内的热增耗(heat increment,缩写为 HI)后剩余的那部分能量。 74、食后体增热 HI —— 过去又称为特殊动力作用或食后体增热,是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 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热增耗以热的形式散失。 75、维持净能 (net energy for maintenance,缩写为 NEm) —— NEm 指饲料能量用于:维持生命活动、维持 体温恒定、适度随意运动 76、生产净能(net energy for production,缩写为 NEp) —— NEp 因动物种类和饲养目的的不同,NEp 的表 现形式也不同,增重净能 NEg、 产奶净能 NEl、 产蛋净能 NEe、产毛净能 NEw、产脂净能 NEf、 繁殖 净能 NEr、 使役净能 NEw。 77、总消化养分 —— TDN = X 1 + X 2× 2.25 + X 3+ X 4 78、淀粉价 —— 是 1kg 淀粉在阉公牛体内沉积 248g 脂肪(相当于 2356KCalNEf 和 9.858MJ 净能)。即为 1 个淀粉价。 81、能量总效率(gross efficiency) —— 指产品中所含的能量与摄入饲料的有效能(指消化能或代谢能) 之比。 82、能量净效率(net efficiency) —— 指产品能量与摄入饲料中扣除用于维持需要后的有效能(指消化 能或代谢能)的比例。 83、必需矿物元素 —— 必须由外界供给,当外界供给不足,不仅影响生长或生产,而且引起动物体内代 谢异常、生化指标变化和缺乏症。在缺乏某种矿物元素的饲粮中补充该元素,相应的缺乏症会减轻或消失

可利用磷(有效磷)=无机磷30%植酸磷84、可利用磷85、“草控挛产奶母牛在采食大量生长旺盛的青草后出现“草挛”,表现为:神经过敏,肌肉发抖呼吸弱,心跳过速,抽搐和死亡86、维生素一是一类动物代谢所必需而需要量极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必须由饲粮提供,或者提供其先体物。108、体内(invivo)消化实验用动物测定饲料养分经过其消化道后的消化率常称体内(in vivo)消化实验,109、外源指示剂法预备实验期开始将Cr203加入饲粮中混匀饲喂。指示剂法除每日只收集部分粪样外。粪的干湿对计算无影响,但Cr203和营养物质含量必须来自同一粪样。110、内源指示剂法一——内源指示剂法是指用饲粮或饲料自身所含的不可消化、吸收的物质作指示剂,如盐酸不溶灰分111、“尼龙袋法是将被测饲料装入一特制尼龙袋,经瘤胃瘘管放入瘤胃中,48h后取出,冲洗干净烘干称重,与放前的饲料蛋白质含量相比,差值即为饲料可降解蛋白质量。指模拟消化道的环境,在体外(实验室内)进行饲料的消化(incubation)。112、离体消化实验研究营养物质食入量与排泄、沉积或产品间的数量平衡关系的实验称平衡实验113、平衡实验114、平衡实验主要用于研究动物蛋白的需要、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以及饲料或饲粮蛋白质量的比较。食入 N=粪 N+ 尿N+(毛发、皮屑、分泌 N)体内沉积 N分解 N115、碳平衡实验食入C=粪 C+尿C+CO2+CH4±体内沉积分解 C116、能量平衡实验用于研究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的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动物对能量的需要和饲料或饲粮能量的利用率。117、对照(对比)实验考察某一营养因素或非营养因素对动物是否有影响,就可采用对照实验将所有动物按随机原则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喂基础饲粮(based diet),另一组为处理组(基础饲粮加被考察的因子为了使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实验动物尽量一致,常选择各方面条件相同的动物,双双118、配对实配成对,再将每对动物随机分到处理组和对照组,更确切地讲是互为对照。动物起始体重、血缘难一致时,也可按体重或血缘配对。119、单向分类实验设计与对照实验和配对实验相比,单向分类实验一般不设对照组,而是设多个处理组120、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为了考察不同养殖环境、水质等间否会给实验带来了影响,就可把三个养猪场看成三个区组,采用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121、复因子实验的设计在营养研究中,往往在研究某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的同时,又想确定果种或二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或适宜比例,就需要采用复因子设计。在生长实验中超过三个因素以上的复因子实验是和很少的。考察的因子愈多,除了统计分析麻烦,结果也不一定理想。25、任食(ad libitu是指动物自由接触饲料,任意采食或自由采食。126、限食(controlled feeding)则是对动物的采食进行一定的限制。是指配制饲粮时不用天然饲料,所有成分都是由纯的营养素组成,如合成氨基酸、127、纯合饲粮纯化的淀粉、葡萄糖或蔗糖等。这样易于配制除被考察的营养因子外,其他营养物质都适量的实验饲粮。为进一步了解动物机体成分的变化和评定躺体品质、必须屠宰动物,以比较实128、比较屠宰实验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故称为比较屠宰实验: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130、饲养标准(feedingstandar定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简称“标准”。131、营养需要(nutrient requirements 也称营养需要量)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简称"需要”。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动物营养中,维持是指动物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成年动物或非134、维持
4 84、可利用磷 —— 可利用磷(有效磷) = 无机磷 + 30%植酸磷 85、“草痉挛” —— 产奶母牛在采食大量生长旺盛的青草后出现“草痉挛”,表现为:神经过敏,肌肉发抖, 呼吸弱,心跳过速,抽搐和死亡。 86、维生素 —— 是一类动物代谢所必需而需要量极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必须由 饲粮提供,或者提供其先体物。 108、体内(in vivo)消化实验 —— 用动物测定饲料养分经过其消化道后的消化率常称体内(in vivo)消 化实验。 109、外源指示剂法 —— 预备实验期开始将 Cr2O3 加入饲粮中混匀饲喂。指示剂法除每日只收集部分粪 样外。粪的干湿对计算无影响,但 Cr2O3 和营养物质含量必须来自同一粪样。 110、内源指示剂法 —— 内源指示剂法是指用饲粮或饲料自身所含的不可消化、吸收的物质作指示剂, 如盐酸不溶灰分。 111、“尼龙袋法” —— 是将被测饲料装入一特制尼龙袋,经瘤胃瘘管放入瘤胃中,48h 后取出,冲洗干净, 烘干称重,与放前的饲料蛋白质含量相比,差值即为饲料可降解蛋白质量。 112、离体消化实验 —— 指模拟消化道的环境,在体外(实验室内)进行饲料的消化(incubation)。 113、平衡实验 —— 研究营养物质食入量与排泄、沉积或产品间的数量平衡关系的实验称平衡实验 114、氮平衡实验 —— 主要用于研究动物蛋白的需要、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以及饲料或饲粮蛋白质量的 比较。 食入 N = 粪 N + 尿 N + (毛发、皮屑、分泌 N) + 体内沉积 N 分解 N 115、碳平衡实验 —— 食入 C=粪 C+尿 C+CO2+CH4±体内沉积分解 C 116、能量平衡实验 —— 用于研究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的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动物对能量的需要和饲料 或饲粮能量的利用率。 117、对照(对比)实验 —— 考察某一营养因素或非营养因素对动物是否有影响,就可采用对照实验。 将所有动物按随机原则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喂基础饲粮(based diet),另一组为处理组(基础饲粮加 被考察的因子) 118、配对实验 —— 为了使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实验动物尽量一致,常选择各方面条件相同的动物,双双 配成对,再将每对动物随机分到处理组和对照组,更确切地讲是互为对照。动物起始体重、血缘难一致时, 也可按体重或血缘配对。 119、单向分类实验设计 —— 与对照实验和配对实验相比,单向分类实验一般不设对照组,而是设多个 处理组。 120、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 —— 为了考察不同养殖环境、水质等间否会给实验带来了影响,就可把三个 养猪场看成三个区组,采用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 121、复因子实验的设计 —— 在营养研究中,往往在研究某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的同时,又想确定另一 种或二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或适宜比例,就需要采用复因子设计。在生长实验中超过三个因素以上的复因 子实验是和很少的。考察的因子愈多,除了统计分析麻烦,结果也不一定理想。 125、任食(ad libitum)—— 是指动物自由接触饲料,任意采食或自由采食。 126、限食(controlled feeding)—— 则是对动物的采食进行一定的限制。 127、纯合饲粮 —— 是指配制饲粮时不用天然饲料,所有成分都是由纯的营养素组成,如合成氨基酸、 纯化的淀粉、葡萄糖或蔗糖等。这样易于配制除被考察的营养因子外,其他营养物质都适量的实验饲粮。 128、比较屠宰实验 —— 为进一步了解动物机体成分的变化和评定胴体品质、必须屠宰动物,以比较实 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故称为比较屠宰实验 130、饲养标准(feeding standard)—— 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 定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即特定 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131、营养需要( nutrient requirements 也称营养需要量)—— 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正常、 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简称“需要”。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 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134、维持 —— 动物营养中,维持是指动物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状态,在这种状态 下,成年动物或非

生产动物保持体重不变,体内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保持恒定,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处于动态平衡135、维持需要维持需要是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136、基础代谢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一动物绝食到了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得的能量代谢叫绝食代谢。137、绝食代谢一138、内源尿氮(EUN)EUN是指动物在维持生存过程中,必要的最低限度体蛋白质净分解代谢经尿中排出的氮动物采食无氮饲粮时经粪中排出的氮叫代谢粪氮。139、代谢粪氮(MFN)是指动物在基础氮代谢条件下,经皮肤表面损失的氮。140、体表氮损失141、代谢体重(BW0.75)按自然体重的0.75次方表示各种成年动物绝食代谢产热比较一致。称为动物的代谢体重。142、生长转缓点动物在生长期内生长速度由快变慢及绝对增重由高到低的过程中,中间有一个转折点称生长转缓点(拐点)以下,日增重逐日上升;过转折点,逐日日下降:转折点在性成熟期内。143、绝对生长速度-日增重取决于年龄和起始体重的大小144、相对生长速度-一相对于体重的增长倍数、百分比或生长指数却随体重或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45、优先权一一发育早的部位有摄取营养物质的优先权。146、强化饲养是指提高饲料营养物质浓度。84天后强化饲养的两个组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但168天后强化饲养组育肥时间推迟50天。证明短期的营养不足可得到补尝,而长期的营养不足则难以弥补147、母体效应母体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初生重及日后生长的影响。动物初生重明显影响出生后的生长速度。148、析因法则从维持和部析增重的内容出发,研究在一定条件下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规律以及沉积单位重量的脂肪和蛋白质所需的能量。162、四分法 一163、几何法DE ME(Keal Kj)/CPg /Kgteed164、能量蛋白比-165、蛋白能量比CPg/ME(McalMj)指每增加1公斤活重所消耗的饲料量,F/G。166、料肉比(饲料报酬)(饲料利用效率)一指每消耗1公斤饲料所获得的产品量,G/F。167、饲料转化效率186、采栏一样品是待测饲料原料或产品的一部分,从待测饲料原料或产品中托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样品的过程称为采样。二、填空、单选、、多选类德国Hanneberg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feed proximate analysis),将饲料中的养分分为六大类。将新鲜饲料样品切细,放置于饲料盘中,先灭酶一刻钟后,在60~65℃烘箱中烘约8~12h,取出在空气中回潮冷却一昼夜称重,再同样烘干2h,取出,待两次称重相差小于0.5g时,所失重量即为初水。放入称量中,在10~105℃烘箱内烘干4~6h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min称重,再重复烘干2h,待两次称重小于0.001g时,既为恒重,失去的重量为吸附水。常规饲料分析测定粗蛋白质,是用凯氏定氮法测出饲料样品中的氮含量后,用含氮量乘以6.25计算粗蛋白质含量。6.25称为蛋白质的换算系数。动物性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很少,1%血糖、肝糖元、肌糖元。5
5 生产动物保持体重不变,体内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保持恒定,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处于动态平衡。 135、维持需要 —— 维持需要是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 136、基础代谢 —— 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持自 身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137、绝食代谢 —— 动物绝食到了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得的能量代谢叫绝食代谢。 138、内源尿氮(EUN)—— EUN 是指动物在维持生存过程中,必要的最低限度体蛋白质净分解代谢经尿 中排出的氮。 139、代谢粪氮(MFN)—— 动物采食无氮饲粮时经粪中排出的氮叫代谢粪氮。 140、体表氮损失 —— 是指动物在基础氮代谢条件下,经皮肤表面损失的氮。 141、代谢体重(BW0.75)—— 按自然体重的 0.75 次方表示各种成年动物绝食代谢产热比较一致。称为 动物的代谢体重。 142、生长转缓点 —— 动物在生长期内生长速度由快变慢及绝对增重由高到低的过程中,中间有一个转 折点称生长转缓点(拐点)以下,日增重逐日上升;过转折点,逐日下降;转折点在性成熟期内。 143、绝对生长速度——日增重 —— 取决于年龄和起始体重的大小。 144、相对生长速度——相对于体重的增长倍数、百分比或生长指数却随体重或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145、优先权 —— 发育早的部位有摄取营养物质的优先权。 146、强化饲养 —— 是指提高饲料营养物质浓度。84 天后强化饲养的两个组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但 168 天后强化饲养组育肥时间推迟 50 天。证明短期的营养不足可得到补尝,而长期的营养不足则难以弥补。 147、母体效应 —— 母体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初生重及日后生长的影响。动物初生重明显影响出生后的生 长速度。 148、析因法 —— 则从维持和剖析增重的内容出发,研究在一定条件下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规律以及沉 积单位重量的脂肪和蛋白质所需的能量。 162、四分法 —— 163、几何法 —— 164、能量蛋白比 —— DE ME (Kcal Kj ) / CPg / Kgfeed 165、蛋白能量比 —— CPg / ME ( Mcal Mj ) 166、料肉比(饲料报酬)(饲料利用效率) ——指每增加 1 公斤活重所消耗的饲料量,F/G。 167、饲料转化效率 ——指每消耗 1 公斤饲料所获得的产品量,G/F。 186、采样——样品是待测饲料原料或产品的一部分,从待测饲料原料或产品中扦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 性样品的过程称为采样。 二、填空、单选、多选类: 德国 Hanneberg 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feed proximate analysis),将饲料中的养 分分为六大类。 将新鲜饲料样品切细,放置于饲料盘中,先灭酶一刻钟后,在 60~65℃烘箱中烘约 8~12h,取出在空气 中回潮冷却一昼夜称重,再同样烘干2h,取出,待两次称重相差小于 0.5g 时,所失重量即为初水。 放入称量皿中,在 100~105℃烘箱内烘干 4~6h 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 30 min 称重,再重复烘干 2h, 待两次称重小于 0.001g 时,既为恒重,失去的重量为吸附水。 常规饲料分析测定粗蛋白质,是用凯氏定氮法测出饲料样品中的氮含量后,用含氮量乘以 6.25 计算粗蛋白 质含量。6.25 称为蛋白质的换算系数。 动物性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很少 ,1%血糖、肝糖元、肌糖元

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主要是酶的消化,动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少于1%,主要为糖原和葡萄糖,不含粗纤维碳水化合物是植物体的结构物质和能量贮备物质。脂类是动物体内能量的贮备物质微生物消化的最大特点是优点:将大量不能被宿主直接利用的物质(粗纤维)转化成能被畜主利用的高质量的营养素(菌体蛋白)。缺点:在微生物消化过程中,也有一定量能被宿主动物直接利用的营养物质首先被微生物利用或发酵损失,这种营养物质二次利用明显降低利用效率,特别是能量利用效率。饲料中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小于真实消化率。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表观消化率大于真实消化率。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大多数的蛋白质还含有硫,少数含有磷、铁、铜、碘、钴、锌和锰等元素。一般蛋白质的含氮量按16%计。蛋白质的营养实际上是氨基酸的营养氨基酸按其结构分为脂肪族 AA,芳香族AA和杂环AA。脂肪族 AA 根据氨基、羧基的数目,分中性、酸性、碱性氨基酸和含硫 AA。成年动物需要八种必需氨基酸:LysValMeTryLeuIlePheThr生长动物需要十种必需氨基酸:LysMetPheThrValTryLeuIleArg His维禽需要十三种必需氨基酸:LysPheThrValArgHisMetTryLeuIleGlyCysT从营养生理角度考虑,多糖可分为营养性多糖和结构性多糖。非反台动物的消化吸收营养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前段(,口腔到回肠末端)消化、吸收。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后段(回肠末端以后)消化、吸收。猪、禽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特点,是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VFA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反台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以形成VFA为主,形成葡萄糖为辅反台动物体内代谢所需的葡萄糖必须全部由糖原异生作用提供。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产物以葡萄糖为主,而反台动物则以挥发性脂肪酸为主。乙酸可用于体脂肪和乳脂肪的合成,丁丁酸也可用于脂肪的合成。丙酸可用于葡萄糖和乳糖的合成。动物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饲料三大养分中的化学能
6 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主要是酶的消化, 动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少于 1%,主要为糖原和葡萄糖,不含粗纤维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体的结构物质和能量贮备物质。脂类是动物体内能量的贮备物质。 微生物消化的最大特点是 优点:将大量不能被宿主直接利用的物质(粗纤维)转化成能被畜主利用的高质量的营养素(菌体 蛋白)。 缺点:在微生物消化过程中,也有一定量能被宿主动物直接利用的营养物质首先被微生物利用或发 酵损失,这种营养物质二次利用明显降低利用效率,特别是能量利用效率。 饲料中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小于真实消化率。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表观消化率大于真实消化率。 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大多数的蛋白质还含有硫,少数含有磷、铁、铜、碘、钴、锌 和锰等元素。 一般蛋白质的含氮量按 16%计。 蛋白质的营养实际上是氨基酸的营养。 氨基酸按其结构分为脂肪族 AA,芳香族 AA 和杂环 AA。 脂肪族 AA 根据氨基、羧基的数目,分中性、酸性、碱性氨基酸和含硫 AA 。 成年动物需要八种必需氨基酸:Lys Met Try Leu Ile Phe Thr Val 生长动物需要十种必需氨基酸: Lys Met Try Leu Ile Phe Thr Val Arg His 雏禽需要十三种必需氨基酸:Lys Met Try Leu Ile Phe Thr Val Arg His Gly Cys Tyr 从营养生理角度考虑,多糖可分为营养性多糖和结构性多糖。 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 营养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前段(,口腔到回肠末端)消化、吸收。结构性 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后段(回肠末端以后)消化、吸收。 猪、禽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特点,是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 VFA 为辅,主要消化 部位在小肠。 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以形成 VFA 为主,形成葡萄糖为辅。 反刍动物体内代谢所需的葡萄糖必须全部由糖原异生作用提供。 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产物以葡萄糖为主,而反刍动物则以挥发性脂肪酸为主。 乙酸可用于体脂肪和乳脂肪的合成,丁酸也可用于脂肪的合成。丙酸可用于葡萄糖和乳糖的合成。 动物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饲料三大养分中的化学能

饲料能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哺乳动物和禽类饲料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反台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中的粗纤维——VFA非反台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中的淀粉——葡萄糖国际营养科学协会及国际生理科学协会确认以焦耳作为统一使用的能量单位。卡与焦耳(joule)可以相互换算,换算关系以如下:= 4.184J1 kcal = 4.184 kJ1 calIMcal= 4.184 MJ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元素,主要包括钙、镁、钠、钾、磷、硫、氯、等7种。微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目前查明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铜、锰、锌、硒、钴、碘、钼、氟、铬、硼等12种、皮肤不完全角质化症是很多种动物缺锌的典型表现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体中,植物中不含维生素A,而含有维生素A原(先体)一胡萝卜素。一个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A=0.3ug的视黄醇=0.55μg维生素A棕榈酸盐=0.6gB-胡萝卜素。维生素D有D2(麦角钙化醇)和D3(胆钙化醇)。麦角钙化醇的先体是来自植物的麦角固醇,胆钙化醇来自动物的7-脱氢胆固醇先体经紫外钱照射而转变成维生素D2和D3维生素D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维持血液钙和磷的水平,促进骨的钙化。植物性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主要决定于光照程度,动物性饲料则取决于7-脱氢胆固醇的活性物质25-OH-D3的含量天然存在维生素K活性物质有叶绿醒(维生素K1)和甲基萘醒(维生素k2)。饲粮中的色氨酸在多余的情况下可转化为尼克酸。对于猪,50mg色氨酸可转化为1mg尼克酸。“尼龙袋法"优点是简单易行,重现性好,实验期短,便于大批样品的研究蛋白降解率%=1-十二指肠非氨氮一瘤胃微生物氮/食入氮蛋白降解率%=放入前蛋白含量一放入后蛋白含量三、简答、论述类:中性洗涤可溶物(NDS)中性洗涤处理饲料 PH=7.0 酸性洗涤可溶物(ADS)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剂处理酸性洗涤纤维(ADF)KMn04PH=3.072%H2S04>
7 饲料能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哺乳动物和禽类饲料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 反刍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中的粗纤维——VFA 非反刍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中的淀粉——葡萄糖 国际营养科学协会及国际生理科学协会确认以焦耳作为统一使用的能量单位。卡与焦耳(joule)可以相互 换算,换算关系以如下: 1 cal = 4.184 J 1 kcal = 4.184 kJ 1Mcal = 4.184 MJ 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高于 0.01%的元素,主要包括钙、镁、钠、钾、磷、硫、氯、等 7 种。 微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低于 0.01%的元素,目前查明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铜、锰、锌、硒、 钴、碘、钼、氟、铬、硼等 12 种。 皮肤不完全角质化症是很多种动物缺锌的典型表现。 维生素 A 只存在于动物体中,植物中不含维生素 A,而含有维生素 A 原(先体)—胡萝卜素。 一个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 A=0.3μg 的视黄醇、 =0.55μg 维生素 A 棕榈酸盐 = 0.6μgβ-胡萝卜素。 维生素 D 有 D2(麦角钙化醇)和 D3(胆钙化醇)。麦角钙化醇的先体是来自植物的麦角固醇,胆钙化醇 来自动物的 7-脱氢胆固醇先体经紫外钱照射而转变成维生素 D2 和 D3 维生素 D 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维持血液钙和磷的水平,促进骨的钙化。 植物性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主要决定于光照程度,动物性饲料则取决于 7-脱氢胆固醇的活性物质 25-OHD3 的含量。 天然存在维生素 K 活性物质有叶绿醌(维生素 K1)和甲基萘醌(维生素 k2)。 饲粮中的色氨酸在多余的情况下可转化为尼克酸。对于猪,50mg 色氨酸可转化为 1mg 尼克酸。 “尼龙袋法”优点是简单易行,重现性好,实验期短,便于大批样品的研究 蛋白降解率%=1-十二指肠非氨氮-瘤胃微生物氮/食入氮 蛋白降解率%=放入前蛋白含量-放入后蛋白含量 三、简答、论述类: 中性洗涤可溶物(NDS) 中性洗涤处理 饲料 PH=7.0 酸性洗涤可溶物(ADS) 中性洗涤纤维(NDF) 酸性洗涤剂处理 酸性洗涤纤维(ADF) KMnO4 PH=3.0 72%H2SO4

纤维素和残余矿物质木质素氧化损失纤维素被溶解木质素和矿物质纤维素被燃烧灰分灰分木质素被燃烧Van Soest 粗纤维分析方案影响消化率的因素(一) 动物1、动物种类不同种类动物,由于消化道的结构、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因而消化力不同。2、年龄及个体差异(二) 饲料1、种类2、化学成分(1)蛋白质含量(2)粗纤维随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增加,有机物质的消化率下降,这在非反台动物中反应十分明显3、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是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抗胰蛋白酶、尿素酶、致甲状腺肿因子、红血球凝结素、单宁、棉酚、硫葡萄糖苷、草酸、双香豆素)等。阻碍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的消化、吸收(三)饲养管理技术饲料加工调制的方法很多,有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面。、饲料的加工调制2、饲养水平随饲喂量的增加,饲料消化率降低物理性消化物理性消化主要靠动物口腔内牙齿和消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饲料撕碎、磨烂、压扁,有利于在消化道内形成多水的食糜,为胃肠中的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作好准备。同时,通过消化道管壁的运动,把食廉研磨、搅拌并从一个部位运送到另一个部位化学性消化动物对饲料的化学性消化,主要是酶的消化微生物消化消化道微生物在动物消化过程中能分泌α淀粉酶、蔗糖酶、呋喃果聚糖酶、蛋白酶、胱氨酸酶、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等。这些酶将饲料中糖类和蛋白质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NH3 等物质,同时微生物发酵也产生CH4、CO2、H2、O2、N2等气体,通过暖气排出体外。水的性质水在动物营养生理过程中表现出的很多性质和作用都与此密切相关。水与动物营养生理有关的性质如下:1、水有较高的表面张力水与动物体蛋白质的活性基或碳水化合物的活性基以氢键相结合,形成胶体。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水的比热大对动物调节体内热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水的蒸发热高4、动物机体内与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结合的水,不能自由移动,即使冷却到-40—30℃,也不会结冰。水的生理作用1、水是动物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水和空气一样,是动物生命绝对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2、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必须溶于水后才能进行3、水是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动物体内所有聚合和解聚合作用都伴有水的结合或释放。4、调节体温水的蒸发散热对具有汗腺的动物更为重要。5、润滑作用水的来源动物体获取水的来源有三条途径饮水饮水是动物获得水的重要来源。动物饮水的多少与动物种类、生理状态、生产水平、饲料或饲粮构成成分、环境温度等有关。在环境温度还不至于引起热应激的前提下,饮水量随采食量增加而成直
8 纤维素和残余矿物质 木质素氧化损失 纤维素被溶解 木质素和矿物质 灰分 纤维素被燃烧 灰分 木质素被燃烧 Van Soest 粗纤维分析方案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一)动物 1、动物种类 不同种类动物,由于消化道的结构、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因而消化力不同。2、年龄及 个体差异 (二)饲料 1、种类 2、化学成分 (1)蛋白质含量 (2)粗纤维 随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增加,有机物质的消化率下降,这在 非反刍动物中反应十分明显。 3、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是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 的微量成分。(抗胰蛋白酶、尿素酶、致甲状腺肿因子、红血球凝结素、单宁、棉酚、硫葡萄糖苷、草酸、 双香豆素)等。阻碍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的消化、吸收。 (三)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的加工调制 饲料加工调制的方法很多,有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面。 2、饲养水平 随饲喂量的增加,饲料消化率降低。 物理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主要靠动物口腔内牙齿和消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饲料撕碎、磨烂、压扁,有利 于在消化道内形成多水的食糜,为胃肠中的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作好准备。同时,通过消化道管壁的 运动,把食糜研磨、搅拌并从一个部位运送到另一个部位。 化学性消化 动物对饲料的化学性消化,主要是酶的消化。 微生物消化 消化道微生物在动物消化过程中能分泌α淀粉酶、蔗糖酶、呋喃果聚糖酶、蛋白酶、胱氨酸 酶、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等。这些酶将饲料中糖类和蛋白质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NH3 等物质,同时微 生物发酵也产生 CH4、CO2、H2、O2、N2 等气体,通过嗳气排出体外。 水的性质 水在动物营养生理过程中表现出的很多性质和作用都与此密切相关。水与动物营养生理有关的性质如下: 1、水有较高的表面张力 水与动物体蛋白质的活性基或碳水化合物的活性基以氢键相结合,形成胶体。 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水的比热大 对动物调节体内热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水的蒸发热高 4、动物机体内与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结合的水,不能自由移动,即使冷却到-40—30℃,也不会结冰。 水的生理作用 1、水是动物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水和空气一样,是动物生命绝对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 2、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 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必须溶于水后才能进行。 3、水是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 动物体内所有聚合和解聚合作用都伴有水的结合或释放。 4、调节体温 水的蒸发散热对具有汗腺的动物更为重要。 5、润滑作用 水的来源 动物体获取水的来源有三条途径 (一)饮水 饮水是动物获得水的重要来源。动物饮水的多少与动物种类、生理状态、生产水平、饲料或 饲粮构成成分、环境温度等有关。在环境温度还不至于引起热应激的前提下,饮水量随采食量增加而成直

线上升。占总需水量的60%—70%二)饲料水饲料水是动物获取水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占总需水量的20%一30%(三)代谢水代谢水是动物体细胞中有机物质氧化分解或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又称氧化水,占总需水量的5%—10%水的流失动物体内的水经复杂的代谢过程后,通过粪、尿的排泄,肺和皮肤的蒸发,以及离体产品等途径排出体外保持动物体内水的平衡。一)粪和尿的排泄二)肺脏和皮肤的蒸发三)经动物产品排泄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一)动物种类二)饲粮因素三)环境因素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二)蛋白质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份三)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四)蛋白质可供能和转经为糖、脂肪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1、动物因素(1)动物种类(2)年龄2、饲粮因素(1)纤维水平(2)蛋白酶抑制因子3、热损害Mallard 反应指肽链上的某些游离氨基,特别是赖氨酸的e-氨基,与还原糖的醛基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棕褐色的氨基糖复合物。胰蛋白酶不能切断与还原糖结合的氨基酸的相应肽键,导致赖氨酸等不能被消化、吸收。饲料供给的蛋白质少,瘤胃液中氨的浓度就很低,经血液和睡液以尿素形式返回瘤胃的氮的数量可能超过以氨的形式从瘤胃吸收的氮量。“再循环氮"转变为微生物蛋白质。瘤胃微生物对反台动物蛋白质的供给具有一种“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能使劣质蛋白质品质改善,优质蛋白质生物学价值降低蛋白质的质量是指饲料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能满足动物新陈代谢和生产对氮和氨基酸需要的程度。饲料蛋白质愈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其质量就愈高。蛋白质的质量其实质是指氨基酸的组成种类、比例和数量,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和数量,愈与动物所需一致,其质量愈高。指动物利用的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比即表观生物学价值。饲料蛋白质表观生物学价值(BV食入氮一(粪氮+尿氮)ABV×100%食入氮一粪氮真实生物学价值(TBV)是从粪氮中扣除来自内源的代谢粪氮(MFN),从尿氮中扣除非饲料来源的内源尿氮(UN),则可计算出真实生物学价值(TBV):食入氮—(粪氮—MFN)一—(尿氮—EUN)TBV=食入氮一粪氮×100%
9 线上升。占总需水量的 60%—70%。 (二)饲料水 饲料水是动物获取水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占总需水量的 20%—30%。 (三)代谢水 代谢水是动物体细胞中有机物质氧化分解或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又称氧化水,占总需 水量的 5%—10% 水的流失 动物体内的水经复杂的代谢过程后,通过粪、尿的排泄,肺和皮肤的蒸发,以及离体产品等途径排出体外, 保持动物体内水的平衡。 一)粪和尿的排泄 二)肺脏和皮肤的蒸发 三)经动物产品排泄 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 一)动物种类 二)饲粮因素 三)环境因素 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 二)蛋白质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份 三)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四)蛋白质可供能和转经为糖、脂肪 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1、动物因素 (1)动物种类 (2)年龄 2、饲粮因素 (1)纤维水平 (2)蛋白酶抑制因子 3、热损害 Maillard 反应指肽链上的某些游离氨基,特别是赖氨酸的ε-氨基,与还原糖的醛基发生反应, 生成一种棕褐色的氨基糖复合物。胰蛋白酶不能切断与还原糖结合的氨基酸的相应肽键,导致赖氨酸等不 能被消化、吸收。 饲料供给的蛋白质少,瘤胃液中氨的浓度就很低,经血液和唾液以尿素形式返回瘤胃的氮的数量可能超过 以氨的形式从瘤胃吸收的氮量。“再循环氮”转变为微生物蛋白质。瘤胃微生物对反刍动物蛋白质的供给具 有一种“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能使劣质蛋白质品质改善,优质蛋白质生物学价值降低。 蛋白质的质量 是指饲料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能满足动物新陈代谢和生产对氮和氨基酸需要的程度。饲料蛋白质愈能满 足动物的需要,其质量就愈高。蛋白质的质量其实质是指氨基酸的组成种类、比例和数量,特别是必需氨 基酸的比例和数量,愈与动物所需一致,其质量愈高。 饲料蛋白质表观生物学价值(BV)—— 指动物利用的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比即 表观生物学价值。 食入氮—(粪氮+尿氮) ABV = 食入氮—粪氮 × 100% 真实生物学价值(TBV) —— 是从粪氮中扣除来自内源的代谢粪氮(MFN),从尿氮中扣除非饲料来源 的内源尿氮(UN ),则可计算出真实生物学价值(TBV): 食入氮—(粪氮 —MFN)—(尿氮—EUN) TBV = 食入氮—粪氮 × 100%

蛋白质的BV值愈高,说明其质量愈好。饲料蛋白质的BV值一般在50—80范围内。理想蛋白用于生产实践的关键:一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喂量二是其余氨基酸的变异幅度三是非必需氨基酸的保证量四是常用饲料蛋白质与理想蛋白质的差距运用理想蛋白最核心的问题是以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标准确定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水平。影响NPN利用效果的因素1、瘤胃内有一定非纤维素C源。淀粉降解与微生物利用NPN 速度相适应:淀粉分解-微合成纤分解微合成2、补加尿素日粮应含一定比例饲料Pr,牛以10-12%宜,羊以6-10为宜。3、微量元素Co、S、P对尿素N利用的影响。S:N=1:10P:N=1:84、饲喂酸性饲料减少中毒的可能性。凝胶淀粉尿素5、利用金属粒子抑制脲酶活性Na+K+Zn++Cu++Co++Fe++反台动物饲粮中使用尿素应注意以下几点:瘤胃微生物对尿素的利用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一般需2—4周适应期。2、用尿素提供氮源时,应补充硫、磷、铁、锰、钻等的不足,因尿素不含这些元素,且氮与硫之比以10-14:1为宜。3、当日粮已满足瘤胃微生物正常生长对氮的需要时,添加尿素等NPN效果不佳。一般高能或高采食量情况下,微生物生长旺盛,对 NPN的利用能力较高。反台动物饲粮中添加尿素还需注意氨的中毒,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方法一)日粮的合理配合1、平衡关系2、互补作用3、蛋白质数量4、同时饲喂二)饲料的加工调制1、粉碎、过粗、过细、适宜粒度2、加热加热对饲料的有利与不利方面年3颗粒化三)能量要充分高能低蛋白低能高蛋白的产品效率1、能量蛋白比2、蛋白能量比四)添加剂的使用Vit、Min 对饲料蛋白利用效率影响碳水化合物的重要营养特性一)碳水化合物的溶解性?)美拉德反应是碳水化合物的还原性糖的羰基与蛋白质或肽游离的氨基之间的缩合反应,产生褐色,生成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不能降解的氨基-糖复合物,影响氨基酸的吸收利用,降低饲料营养价值三)植物体中有些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可转化为六碳糖被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这种异构变化特性在营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动物消化吸收不同种类碳水化合物后能经共同代谢途径利用的基础,是动物能利用多种糖类作为营养的理论根据。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和贮能作用二)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产品形成中的作用三)碳水化合物的其他作用1、某些寡糖的生理作用2、动物体内糖苷的生理作用3、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0
10 蛋白质的 BV 值愈高,说明其质量愈好。饲料蛋白质的 BV 值一般在 50—80 范围内。 理想蛋白用于生产实践的关键: 一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喂量 二是其余氨基酸的变异幅度 三是非必需氨基酸的保证量 四是常用饲料蛋白质与理想蛋白质的差距 运用理想蛋白最核心的问题是以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标准确定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水平。 影响 NPN 利用效果的因素: 1、瘤胃内有一定非纤维素 C 源。淀粉降解与微生物利用 NPN 速度相适应: 淀粉分解=微合成 纤分解‹ 微合成 2、补加尿素日粮应含一定比例饲料 Pr,牛以 10-12%宜,羊以 6-10 为宜。 3、微量元素 Co、S、P 对尿素 N 利用的影响。S:N=1:10 P:N=1:8 4、饲喂酸性饲料减少中毒的可能性。凝胶淀粉尿素 5、利用金属粒子抑制脲酶活性 Na+ K+ Zn++ Cu++ Co++ Fe++ 反刍动物饲粮中使用尿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1、瘤胃微生物对尿素的利用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一般需 2—4 周适应期。 2、用尿素提供氮源时,应补充硫、磷、铁、锰、钴等的不足,因尿素不含这些元素,且氮与硫之比以 10—14: 1 为宜。 3、当日粮已满足瘤胃微生物正常生长对氮的 需要时,添加尿素等 NPN 效果不佳。一般高能或高采食量 情况下,微生物生长旺盛,对 NPN 的利用能力较高。 4、 反刍动物饲粮中添加尿素还需注意氨的中毒, 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方法 一)日粮的合理配合 1、平衡关系 2、互补作用 3、蛋白质数量 4、同时饲喂 二)饲料的加工调制 1、粉碎、过粗、过细、适宜粒度 2、加热 加热对饲料的有利与不利方面年 3、 颗粒化 三)能量要充分 高能低蛋白低能高蛋白的产品效率 1、能量蛋白比 2、蛋白能量比 四)添加剂的使用 Vit、Min 对饲料蛋白利用效率影响 碳水化合物的重要营养特性 一)碳水化合物的溶解性? 二)美拉德反应是碳水化合物的还原性糖的羰基与蛋白质或肽游离的氨基之间的缩合反应,产生褐色,生 成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不能降解的氨基-糖复合物,影响氨基酸的吸收利用,降低饲料营养价值。 三)植物体中有些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可转化为六碳糖被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这种异构变化特性在营养 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动物消化吸收不同种类碳水化合物后能经共同代谢途径利用的基础,是动物能利用 多种糖类作为营养的理论根据。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和贮能作用 二)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产品形成中的作用 三)碳水化合物的其他作用 1、某些寡糖的生理作用 2、动物体内糖苷的生理作用 3、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动物营养学资料.doc
- 龙岩学院:《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pptx
- 龙岩学院:《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组织胚胎实验二.ppt
- 龙岩学院:《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上皮组织、固有结缔组织、软骨和骨.pptx
-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doc
-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动物肝脏中DNA的制备.doc
-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蒽酮比色定糖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doc
-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酪蛋白的制备.doc
-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观察.doc
-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doc
- 西昌学院:《水产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实验课程教学指导(共六个实验).doc
- 西昌学院:《家禽生产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x
- 西昌学院:《饲草生产学》实训课程教学大纲.docx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共七个实验).doc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生物技术在继续育种中的应用.ppt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畜禽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ppt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家畜品系与品种的培育.ppt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个体遗传评定之选择指数法 第二节 单性状育种值估计.ppt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个体选配.ppt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杂种优势利用.ppt
-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动物营养学讲稿(共二十一章,主讲教师:陈代文).pdf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料学大纲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stuff.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动物营养学术语.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饲料学教学大纲 Feed Science.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Animal Nutrition.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Animal Nutriology.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共三部分).doc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各章习题集(无答案).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考试大纲.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stuff(动物医学用).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stuff(动物科学专业).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动科学专业,共三十章).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授课教案(任课教师:张文举).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猪鸡配合饲料加工技术.ppt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营养2002-2003试卷B2(试题).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营养2003-2004试卷B1(试题).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营养2003-2004试卷A1(试题).doc
- 石河子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营养2001-2004试卷A1B1A2B2(答案合集).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