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A型题1.脑膜炎双球菌为[C]A.严格需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B.厌氧的革兰氏阴性球菌C.严格需氧的革兰氏阴性球菌D.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E.革兰氏阴性球菌,兼性厌氧菌[A]2.目前在我国流行的脑膜炎双球菌菌群以A.A群为主B.B群为主C.C群为主D.D群为主E.Y群为主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有以下哪个特点[B]A.呈地方性流行B.人是唯一的传染源C.新生儿也易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时,仅少数病人发展成败血症或化脓性脑膜炎E.以上都不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范围很广,并不是地方性疾病。该病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故人是唯一传染源。由于受母体抗体保护,该病在新生儿少见,发病年龄一般从2-3月开始,6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被感染者中大多呈隐性感染,仅1%表现为典型化脓性脑膜炎。4.*男孩,3岁。发热伴呕吐半天。体检:体温39°C,神萎,面色较苍白,皮肤可见瘀点,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拟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考虑该患儿处于临床哪一期?[D]A.前驱期B.上呼吸道炎期C.潜伏期D.败血症期E.脑膜炎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和脑膜炎期。该患儿病程较短,临床表现为高热、皮肤瘀点,尚无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表现,因此临床可考虑患儿暂时处于败血症期,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很快进展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5.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中,下列那一种感染形式最多见?[C] A.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B.暂时菌血症C.感染带菌状态D.败血症E.化脓性脑脊髓膜炎[B]6.目前我国预防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方面,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感染性疾病 A 型题 1. 脑膜炎双球菌为 [C] A. 严格需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B. 厌氧的革兰氏阴性球菌 C. 严格需氧的革兰氏阴性球菌 D. 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E. 革兰氏阴性球菌,兼性厌氧菌 2. 目前在我国流行的脑膜炎双球菌菌群以 [A] A. A 群为主 B. B 群为主 C. C 群为主 D. D 群为主 E. Y 群为主 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有以下哪个特点 [B] A. 呈地方性流行 B. 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C. 新生儿也易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时,仅少数病人发展成败血症或化脓性脑膜炎 E. 以上都不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范围很广,并不是地方性疾病。该病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故人是 唯一传染源。由于受母体抗体保护,该病在新生儿少见,发病年龄一般从 2-3 月开始,6 月 至 2 岁发病率最高。被感染者中大多呈隐性感染,仅 1%表现为典型化脓性脑膜炎。 4. *男孩,3 岁。发热伴呕吐半天。体检:体温 39C,神萎,面色较苍白,皮肤可见瘀点, 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拟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考虑该患儿处于临床哪一期?[D] A. 前驱期 B. 上呼吸道炎期 C. 潜伏期 D. 败血症期 E. 脑膜炎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和脑膜炎期。该患 儿病程较短,临床表现为高热、皮肤瘀点,尚无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表现,因此临床可考 虑患儿暂时处于败血症期,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很快进展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5. 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中,下列那一种感染形式最多见? [C] A. 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 B. 暂时菌血症 C. 感染带菌状态 D. 败血症 E. 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6. 目前我国预防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方面,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B]

A.A、B、C菌群混合疫苗B.A群多糖菌苗C.B群多糖菌苗D.菌苗注射后预防效果可达100%E菌苗注射对象为10岁以下儿童7.男孩,3岁。高热10小时伴头痛、呕吐于2月15日入院。检查:面色苍白,神志朦胧烦躁,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肢冷,皮肤有花纹,躯干部皮肤散在瘀点、瘀斑,血压6.5/4kPa(50/30mmHg)。脑脊液:细胞数12×10°/L,糖2.5mmol/L,蛋白400mg/L。血白细胞数21×109/L,中性粒细胞86%。最可能的诊断是[E]A.化脓性脑膜炎B.流行性乙型脑炎C.葡萄球菌败血症D.中毒性细菌性痢疾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8.*下列那项不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的临床特点?A.瘀点瘀斑进行性增多,融合B.起病急骤,中毒症状明显C.感染性休克D.血培养阳性E.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化脓性改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的表现为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瘀点瘀斑进行性增多、融合,中毒症状明显,很快发生感染性休克、DIC,但该型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脑脊液外观澄清,细胞数大多正常。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主要而显著的体征是[C]A.脑膜刺激征B.休克症状C.皮肤瘀点、瘀斑D.唇周单纯疱疹E.病理反射10.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的主要临床表现,下列那项是错误的?[D]A.高热、中毒症状严重B.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C.休克、周围循环衰竭D.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多呈化脓性改变E.血培养阳性11.患儿,2岁。3月份发病。以发热2天伴皮肤瘀点、瘀斑8小时入院。体检发现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具有较大临床鉴别诊断意义的是[D]A.流行季节、年龄B.脑膜刺激征C.脑脊液改变D.皮肤瘀点瘀斑
A. A、B、C 菌群混合疫苗 B. A 群多糖菌苗 C. B 群多糖菌苗 D. 菌苗注射后预防效果可达 100% E. 菌苗注射对象为 10 岁以下儿童 7. 男孩,3 岁。高热 10 小时伴头痛、呕吐于 2 月 15 日入院。检查:面色苍白,神志朦胧, 烦躁,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肢冷,皮肤有花纹,躯干部皮肤散在瘀点、瘀斑,血压 6.5/4kPa(50/30mmHg)。脑脊液:细胞数 12×106 /L,糖 2.5mmol/L,蛋白 400mg/L。血白 细胞数 21×109 /L,中性粒细胞 86%。最可能的诊断是 [E] A. 化脓性脑膜炎 B. 流行性乙型脑炎 C. 葡萄球菌败血症 D.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E.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 *下列那项不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的临床特点? [E] A. 瘀点瘀斑进行性增多,融合 B. 起病急骤,中毒症状明显 C. 感染性休克 D. 血培养阳性 E. 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化脓性改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的表现为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瘀点瘀斑进行性增多、融 合,中毒症状明显,很快发生感染性休克、DIC,但该型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脑脊液外观 澄清,细胞数大多正常。 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主要而显著的体征是 [C] A. 脑膜刺激征 B. 休克症状 C. 皮肤瘀点、瘀斑 D. 唇周单纯疱疹 E. 病理反射 10. 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的主要临床表现,下列那项是错误的?[D] A. 高热、中毒症状严重 B. 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 C. 休克、周围循环衰竭 D. 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多呈化脓性改变 E. 血培养阳性 11. 患儿,2 岁。3 月份发病。以发热 2 天伴皮肤瘀点、瘀斑 8 小时入院。体检发现有脑 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 具有较大临床鉴别诊断意义的是 [D] A. 流行季节、年龄 B. 脑膜刺激征 C. 脑脊液改变 D. 皮肤瘀点瘀斑

E.以上都不是12.*以下哪一项不是小儿伤寒的特点[E]A.起病急,消化道症状较明显B.肝脾肿大较明显C.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不减少,甚至增加D.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较多E并发肠出血、肠穿孔较多小儿伤寒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临床上往往缺少伤寒所特有的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等,攻瑰疹、相对缓脉少见,白细胞可以不降低;但是消化道症状及肝脾肿大较常见,尤其是肝脏肿大;成人伤寒并发症以肠出血、肠穿孔多见,而小儿由于肠道病理改变较轻微,所以肠道并发症少见,而以呼吸道并发症多见。13.*肥达反应假阴性的原因,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C]A.早期应用抗生素B.重度营养不良C.伤寒杆菌的变异D.免疫缺陷者E.合并重症肺炎伤寒患者如果早期使用有效抗菌素,因细菌较快被消灭,检查抗体滴度可能不高;此外对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患者,由于缺乏抗体应答或应答较弱,则也会出现假阴性结果,答案B和D均属于此种情况。14.儿童伤寒在病程第一周内易发生的并发症是[D] A.肠出血B.肠穿孔C.中毒性心肌炎D.支气管炎E.溶血尿毒综合征15.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E] A.肠出血B.中毒性心肌炎C.支气管炎D.溶血尿毒综合征E.以上都不是[B] 16.伤寒的肠道并发症一般发生在病程第1周A.B.第2-3周C.第4-5周D.第6周E.整个病程17.伤寒发病第1周内,阳性率最高的化验是[C]A.粪培养B.尿培养
E. 以上都不是 12. *以下哪一项不是小儿伤寒的特点 [E] A. 起病急,消化道症状较明显 B. 肝脾肿大较明显 C.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不减少,甚至增加 D. 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较多 E. 并发肠出血、肠穿孔较多 小儿伤寒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临床上往往缺少伤寒所特有的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等,玫瑰疹、 相对缓脉少见,白细胞可以不降低;但是消化道症状及肝脾肿大较常见,尤其是肝脏肿大; 成人伤寒并发症以肠出血、肠穿孔多见,而小儿由于肠道病理改变较轻微,所以肠道并发症 少见,而以呼吸道并发症多见。 13. *肥达反应假阴性的原因,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 早期应用抗生素 B. 重度营养不良 C. 伤寒杆菌的变异 D. 免疫缺陷者 E. 合并重症肺炎 伤寒患者如果早期使用有效抗菌素,因细菌较快被消灭,检查抗体滴度可能不高;此外对于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患者,由于缺乏抗体应答或应答较弱,则也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答案 B 和 D 均属于此种情况。 14. 儿童伤寒在病程第一周内易发生的并发症是 [D] A. 肠出血 B. 肠穿孔 C. 中毒性心肌炎 D. 支气管炎 E. 溶血尿毒综合征 15.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E] A. 肠出血 B. 中毒性心肌炎 C. 支气管炎 D. 溶血尿毒综合征 E. 以上都不是 16. 伤寒的肠道并发症一般发生在病程 [B] A. 第 1 周 B. 第 2-3 周 C. 第 4-5 周 D. 第 6 周 E. 整个病程 17. 伤寒发病第 1 周内,阳性率最高的化验是 [C] A. 粪培养 B. 尿培养

C.血培养D.肥达反应E.以上都不是18.肥达反应有参考意义的抗体效价是[A]A.0>1:80.H >1: 160B.0>1:160,H>1: 80C.0 >1:160,H>1:160D.0 >1:80,H>1:80E.以上都不是19.*3岁患儿于夏季突然发病,高热4小时,体温39.5℃,惊厥3次,无呕吐、腹泻,血压降低,脑脊液中WBC8×10%/L,蛋白(-),糖3.0mmol/L。外周血WBC21.0×10°L,中性粒细胞80%。病前有可疑不洁饮食史。最可能的诊断是[B]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中毒性菌痢C.乙型脑炎D.结核性脑膜炎E.高热惊厂正确答案是中毒性菌痫。该病好发于夏秋季,中毒性菌痫起病急骤,中毒症状明显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早期可无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起病不久很快发生反复惊厮、嗜睡、昏迷,休克和呼吸衰竭。夏季是乙型脑炎的发病季节,因此往往需要与中毒性菌鉴别,但其起病略缓,进入极期后才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表现,而且很少出现休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季节主要在冬、春季。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缓慢。这些中枢性感染疾病脑脊液均有异常改变。20.下列那项不是急性细菌性痫疾中毒型的临床特征[E]A.急起高热,反复惊厥B.迅速发生休克与呼吸衰竭C.多见于2~7岁儿童D.起病时肠道症状可不明显E.常有脑膜刺激征21.引起猩红热的病原菌为[E]A.草绿色链球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甲型B群链球菌D.B群链球菌E.乙型A群溶血性链球菌22.猩红热一般于发热第几天出疹?[A]第2天A.B.第3-4天C.第5天D.第7天E.热退出疹[E]23.*下列那项不是猩红热的临床特点?
C. 血培养 D. 肥达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18. 肥达反应有参考意义的抗体效价是 [A] A. O > 1: 80, H > 1: 160 B. O > 1: 160, H > 1: 80 C. O > 1: 160, H > 1: 160 D. O > 1: 80, H > 1: 80 E. 以上都不是 19. *3 岁患儿于夏季突然发病,高热 4 小时,体温 39.5℃,惊厥 3 次,无呕吐、腹泻,血压 降低,脑脊液中 WBC 8×106 /L,蛋白(-),糖 3.0mmol/L。 外周血 WBC 21.0×109L,中性 粒细胞 80%。病前有可疑不洁饮食史。最可能的诊断是 [B] 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 中毒性菌痢 C. 乙型脑炎 D. 结核性脑膜炎 E. 高热惊厥 正确答案是中毒性菌痢。该病好发于夏秋季,中毒性菌痢起病急骤,中毒症状明显而肠道症 状较轻,甚至早期可无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起病不久很快发生反复惊厥、嗜睡、昏迷, 休克和呼吸衰竭。夏季是乙型脑炎的发病季节,因此往往需要与中毒性菌痢鉴别,但其起病 略缓,进入极期后才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表现,而且很少出现休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 季节主要在冬、春季。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缓慢。这些中枢性感染疾病脑脊液均有异常改变。 20. 下列那项不是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毒型的临床特征 [E] A. 急起高热,反复惊厥 B. 迅速发生休克与呼吸衰竭 C. 多见于 2~7 岁儿童 D. 起病时肠道症状可不明显 E. 常有脑膜刺激征 21. 引起猩红热的病原菌为 [E] A. 草绿色链球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甲型 B 群链球菌 D. B 群链球菌 E. 乙型 A 群溶血性链球菌 22. 猩红热一般于发热第几天出疹? [A] A. 第 2 天 B. 第 3-4 天 C. 第 5 天 D. 第 7 天 E. 热退出疹 23. *下列那项不是猩红热的临床特点? [E]

A.咽炎或扁桃体炎B.杨梅舌C.栗粒样丘疹伴疹间皮肤充血D.口周苍白区E.疹退后有脱屑伴色素沉着答案A、B、C、D均是猩红热的临床特点,恢复期可以出现碎屑样或鳞片状脱屑,但不会有色素沉着,故E是错的。24.小儿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为[D]A.喉炎B.心肌炎C.脑炎D.肺炎E.结膜炎25.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是[D]A.消化道B.水源C.间接接触D.呼吸道飞沫E.以上都不是26.在我国麻疹疫苗初次接种的适宜年龄为[B] A.6个月B.8个月C.1岁2岁D.E.以上都不是27.*麻疹的隔离期一般为[B]A.出疹后3天B.出疹后5天C.疹退后D.出疹后10天E.病程2周麻疹的隔离期应当为出疹后5天,但如果并发肺炎,则隔离期应延长至出疹后10天。28.*患儿2岁。发热、流沸、咳嗽已3天,今晨发现前额及耳后有浅红色斑丘疹,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粗糙,声音嘶哑,精神萎软,两肺呼吸音粗。其最可能的诊断是[E]A.风疹B.幼儿急疹C.肠道病毒感染D.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E.麻疹该患儿发热4天出疹伴明显卡他症状,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和前额,尽管口腔粘膜斑缺如,但提示口腔粘膜粗糙,所以诊断考虑为麻疹。风疹发热1天出疹;幼儿急疹为热退后出疹;肠道病毒感染可有相应临床表现,出疹多在躯干部,无明显卡他症状;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A. 咽炎或扁桃体炎 B. 杨梅舌 C. 粟粒样丘疹伴疹间皮肤充血 D. 口周苍白区 E. 疹退后有脱屑伴色素沉着 答案 A、B、C、D 均是猩红热的临床特点,恢复期可以出现碎屑样或鳞片状脱屑,但不会 有色素沉着,故 E 是错的。 24. 小儿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D] A. 喉炎 B. 心肌炎 C. 脑炎 D. 肺炎 E. 结膜炎 25. 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D] A. 消化道 B. 水源 C. 间接接触 D. 呼吸道飞沫 E. 以上都不是 26. 在我国麻疹疫苗初次接种的适宜年龄为 [B] A. 6 个月 B. 8 个月 C. 1 岁 D. 2 岁 E. 以上都不是 27. *麻疹的隔离期一般为 [B] A. 出疹后 3 天 B. 出疹后 5 天 C. 疹退后 D. 出疹后 10 天 E. 病程 2 周 麻疹的隔离期应当为出疹后 5 天,但如果并发肺炎,则隔离期应延长至出疹后 10 天。 28. *患儿 2 岁。发热、流涕、咳嗽已 3 天,今晨发现前额及耳后有浅红色斑丘疹,眼结膜 充血,口腔粘膜粗糙,声音嘶哑,精神萎软,两肺呼吸音粗。其最可能的诊断是[E] A. 风疹 B. 幼儿急疹 C. 肠道病毒感染 D.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E. 麻疹 该患儿发热 4 天出疹伴明显卡他症状,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和前额,尽管口腔粘膜斑缺如,但 提示口腔粘膜粗糙,所以诊断考虑为麻疹。风疹发热 1 天出疹;幼儿急疹为热退后出疹;肠 道病毒感染可有相应临床表现,出疹多在躯干部,无明显卡他症状;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的皮疹多在躯干部,多伴有淋巴结肿大,指趾端红肿,一般情况较好,无声音嘶哑等明显呼吸道粘膜炎症表现,而且该患儿病程仅4天,故临床尚不能诊断。29.典型麻疹的出疹顺序为[B]A.耳后-四肢-驱千-手掌-足底B.耳后-额面部-驱干-四肢-手掌足底C.躯干-四肢-头面部D.额部-面部-躯干-四肢E.前胸-背部-四肢-手掌-足底30.4岁患儿。发热4天,病初体温不高伴流涕咳嗽,近2天持续高热,咳嗽加剧,声音嘶哑,眼结膜充血,耳后、颈部出现斑丘疹,部分融合,疹间皮肤正常。从未接受过任何预防接种。2周前用过青霉素。最可能的诊断是[E]A.猩红热B.药物疹尊麻疹C.D.风疹E.以上均不是31.麻疹前驱期的临床诊断依据是[E]A.发热与出疹的关系B.皮疹的形态C.卡他症状D.接触史E.Koplik's斑32.*以下哪项不是风疹出疹的临床特点[D]A.发热1天出疹B.为淡红色斑丘疹C.伴疹后、耳后淋巴结肿大D.疹退后有脱屑伴色素沉着E.皮疹始于面颈部,迅速布满躯干和四肢风疹的临床特点为发热1天出疹,很快波及全身,伴枕后、耳后淋巴结肿大,皮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33.6个月婴儿,发热3天,体温每日高达39℃,无咳嗽、流递,一般状况良好。今日热退,[c]但发现躯干部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麻疹A.B.风疹C.幼儿急疹D.肠道病毒感染E.以上都不是34.水痘病毒属于下列那种病毒属[C]A.肠道病毒B.副粘病毒C.疱疹病毒
的皮疹多在躯干部,多伴有淋巴结肿大,指趾端红肿,一般情况较好,无声音嘶哑等明显呼 吸道粘膜炎症表现,而且该患儿病程仅 4 天,故临床尚不能诊断。 29. 典型麻疹的出疹顺序为 [B] A. 耳后-四肢-躯干-手掌-足底 B. 耳后-额面部-躯干-四肢-手掌足底 C. 躯干-四肢-头面部 D. 额部-面部-躯干-四肢 E. 前胸-背部-四肢-手掌-足底 30. 4 岁患儿。发热 4 天,病初体温不高伴流涕咳嗽,近 2 天持续高热,咳嗽加剧,声音嘶 哑,眼结膜充血,耳后、颈部出现斑丘疹,部分融合,疹间皮肤正常。从未接受过任何预防 接种。2 周前用过青霉素。最可能的诊断是 [E] A. 猩红热 B. 药物疹 C. 荨麻疹 D. 风疹 E. 以上均不是 31. 麻疹前驱期的临床诊断依据是 [E] A. 发热与出疹的关系 B. 皮疹的形态 C. 卡他症状 D. 接触史 E. Koplik’s 斑 32. *以下哪项不是风疹出疹的临床特点 [D] A. 发热 1 天出疹 B. 为淡红色斑丘疹 C. 伴疹后、耳后淋巴结肿大 D. 疹退后有脱屑伴色素沉着 E. 皮疹始于面颈部,迅速布满躯干和四肢 风疹的临床特点为发热 1 天出疹,很快波及全身,伴枕后、耳后淋巴结肿大,皮疹退后无脱 屑及色素沉着。 33. 6 个月婴儿,发热 3 天,体温每日高达 39℃,无咳嗽、流涕,一般状况良好。今日热退, 但发现躯干部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C] A. 麻疹 B. 风疹 C. 幼儿急疹 D. 肠道病毒感染 E. 以上都不是 34. 水痘病毒属于下列那种病毒属 [C] A. 肠道病毒 B. 副粘病毒 C. 疱疹病毒

D.黄热病毒E.以上都不是35.*以下哪项不是水痘的临床特点[A] A.皮疹分布以四肢为主B.同期可见斑丘疹、水疱疹及痴疹C.发热1-2天出疹D.可累及口腔等粘膜E.疹退后多无疤痕遗留B、C、D、E均为水痘的临床特点,但是水痘皮疹的特点应为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以躯干部皮疹居多且可见不同时期的皮疹,36.*水痘最常见并发症为[E]A.脑炎B.心肌炎C.肺炎D.败血症E.以上都不是A、B、C、D均可以是水痘的并发症,但最常见的并发症应为皮肤继发细菌感染。37.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A] A.脑膜脑炎B.心肌炎C.睾丸炎D.胰腺炎E.肾炎38.8岁小学生,因发热伴左耳下肿痛2天就诊。体检:体温38.6,神清,左侧腮腺肿大边界不清,有弹性感及轻压痛,心、肺无异常,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为防止传染给其他同学,请问其应隔离至何时才可恢复上学[D] A.腮腺肿大后1周B.腮腺消肿后1周C.发病3周后D.腮腺完全消肿E.体温正常39.*5岁患儿因头痛伴呕吐2天收治入院。体检:神清,颈部略有阻抗,心肺无异常。脑脊液:外观清,WBC300×10%/L,中性粒细胞30%,淋巴细胞70%,蛋白质450g/L,糖、氯化物正常。今日发现患儿右耳垂下肿大,轻压痛,边界不清,外观不红。其可能的诊断为[B]A.病毒性脑膜炎B.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C.化脓性腮腺炎并发化脓性脑膜炎D.化脓性脑膜炎E.以上都不是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膜脑炎,多发生在腺肿大的同时,但也可发生在腮腺肿前或后。从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可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但患儿又出现了腮腺肿大,故应考虑为腮腺炎脑膜脑炎
D. 黄热病毒 E. 以上都不是 35. *以下哪项不是水痘的临床特点 [A] A. 皮疹分布以四肢为主 B. 同期可见斑丘疹、水疱疹及痂疹 C. 发热 1-2 天出疹 D. 可累及口腔等粘膜 E. 疹退后多无疤痕遗留 B、C、D、E 均为水痘的临床特点,但是水痘皮疹的特点应为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以躯 干部皮疹居多且可见不同时期的皮疹。 36. *水痘最常见并发症为 [E] A. 脑炎 B. 心肌炎 C. 肺炎 D. 败血症 E. 以上都不是 A、B、C、D 均可以是水痘的并发症,但最常见的并发症应为皮肤继发细菌感染。 37.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A] A. 脑膜脑炎 B. 心肌炎 C. 睾丸炎 D. 胰腺炎 E. 肾炎 38. 8 岁小学生,因发热伴左耳下肿痛 2 天就诊。体检:体温 38.6,神清,左侧腮腺肿大, 边界不清,有弹性感及轻压痛,心、肺无异常,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为防止传染给其他同 学,请问其应隔离至何时才可恢复上学 [D] A. 腮腺肿大后 1 周 B. 腮腺消肿后 1 周 C. 发病 3 周后 D. 腮腺完全消肿 E. 体温正常 39. *5 岁患儿因头痛伴呕吐 2 天收治入院。体检:神清,颈部略有阻抗,心肺无异常。脑脊 液:外观清,WBC 300×106 /L,中性粒细胞 30%,淋巴细胞 70%,蛋白质 450g/L,糖、氯 化物正常。今日发现患儿右耳垂下肿大,轻压痛,边界不清,外观不红。其可能的诊断为[B] A. 病毒性脑膜炎 B.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C. 化脓性腮腺炎并发化脓性脑膜炎 D. 化脓性脑膜炎 E. 以上都不是 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膜脑炎,多发生在腮腺肿大的同时,但也可发生 在腮腺肿前或后。从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可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但患儿又出现了腮腺肿 大,故应考虑为腮腺炎脑膜脑炎

40.EBV为下列哪一病毒属[B] A.肠道病毒B.疱疹病毒C.黄热病毒D.细小病毒E.副粘病毒41.*下列哪种抗体检测对EBV近期感染最具有诊断意义[C]A.抗EBNA抗体B.抗EA抗体C.抗VCAIgM抗体D.抗VCAIgG抗体E.抗MA抗体所有这些抗体在EBV感染时均可升高,但对于诊断近期感染,则抗VCA-IgM最有意义。因为相对其他抗体,该抗体具有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短,阳性率高等特点。42.关于嗜异性抗体,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均为阳性B.正常人也可阳性C.属于IgM抗体D.小儿阳性率低E.多次检测有助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43.患儿3岁,拟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确诊,其主要依据为下列那项?[E]A.发热、咽痛、躯干部皮疹B.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C.外周血出现异常淋巴细胞D.嗜异性凝集试验E.血清VCAIgM阳性44.*患儿2岁。咳嗽10天,近3天咳嗽加剧,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回声,以夜间为甚。体检:体温正常,咽红,舌系带溃疡,两肺呼吸音粗。X线胸片显示间质改变。外周血白细胞16.0×10%/L,中性粒细胞20%,淋巴细胞80%。下列诊断中应首先怀疑[D]A.支气管炎B.流感嗜血杆菌肺炎C.腺病毒肺炎D.百日咳E.支原体肺炎百日咳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病程1周后进入痉咳期,出现阵发性李性咳嗽,阵咳终末伴有鸡鸣样吸气声,昼轻夜重,舌系带与门齿之间摩擦产生溃疡。外周血象总数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应选择D。45.脊髓灰质炎瘫痪的特点有[C] A.上行性对称性弛缓型瘫痪B.伴感觉缺失C.不对称性弛缓型瘫痪
40. EBV 为下列哪一病毒属 [B] A. 肠道病毒 B. 疱疹病毒 C. 黄热病毒 D. 细小病毒 E. 副粘病毒 41. *下列哪种抗体检测对 EBV 近期感染最具有诊断意义 [C] A. 抗 EBNA 抗体 B. 抗 EA 抗体 C. 抗 VCA IgM 抗体 D. 抗 VCA IgG 抗体 E. 抗 MA 抗体 所有这些抗体在 EBV 感染时均可升高,但对于诊断近期感染,则抗 VCA-IgM 最有意义。 因为相对其他抗体,该抗体具有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短,阳性率高等特点。 42. 关于嗜异性抗体,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A.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均为阳性 B. 正常人也可阳性 C. 属于 IgM 抗体 D. 小儿阳性率低 E. 多次检测有助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43. 患儿 3 岁,拟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确诊,其主要依据为下列那项?[E] A. 发热、咽痛、躯干部皮疹 B.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C. 外周血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D. 嗜异性凝集试验 E. 血清 VCA IgM 阳性 44. *患儿 2 岁。咳嗽 10 天,近 3 天咳嗽加剧,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回声,以夜间 为甚。体检:体温正常,咽红,舌系带溃疡,两肺呼吸音粗。X 线胸片显示间质改变。外周 血白细胞 16.0×109 /L,中性粒细胞 20%,淋巴细胞 80%。下列诊断中应首先怀疑[D] A. 支气管炎 B.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C. 腺病毒肺炎 D. 百日咳 E. 支原体肺炎 百日咳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病程 1 周后进入痉咳期,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阵咳终末伴有鸡 鸣样吸气声,昼轻夜重,舌系带与门齿之间摩擦产生溃疡。外周血象总数升高,以淋巴细胞 为主。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应选择 D。 45. 脊髓灰质炎瘫痪的特点有 [C] A. 上行性对称性弛缓型瘫痪 B. 伴感觉缺失 C. 不对称性弛缓型瘫痪

D.近端重于远端E.全身强直性瘫46.*女孩,2岁。发热2天,呕吐1次,稀便1~2次,烦躁。当地有脊髓灰质炎流行。当该患儿出现下列那些征候时,应怀疑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可能[D]A.发热、头痛,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B.发热、皮疹、咽痛、呕吐、腹泻或便秘C.发热、咽痛、呕吐、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D.再次发热、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全身肌痛、拒抱E.呼吸浅速、声音低微、肌张力降低应熟悉脊髓灰质炎各期的临床表现,前驱期以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或消化道表现为主;瘫痪前期可出现再次发热,全身肌肉疼痛,感觉过敏,婴幼儿表现为喜卧拒抱,颈部有阻力,脑脊液可出现异常:瘫痪期具有典型的瘫痪特点。答案A、B缺乏神经系统表现:C出现感觉障碍,不符合脊髓灰质炎特点:E出现瘫痪表现。故答案D为正确,47.关于目前我国应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A.初次免疫年龄一般为2月龄开始,连续服用3次B.4岁时加强免疫1次C.为I、ⅡI、Ⅲ型混合灭活疫苗D.疫苗不能以热水送服E.疫苗应低温保存48.*男孩,6岁。发热伴头痛,乏力3天,今日体温略降,但发现右下肢无力,跛行。疑为脊髓灰质炎,请问脊髓灰质炎瘫痪期的主要特征应为[C]A.对称性强直性瘫痪伴意识障碍B.对称性驰缓性瘫痪伴感觉障碍C.不对称性驰缓性瘫痪,感觉存在,腱反射消失D.上行性对称性驰缓性瘫痪,感觉存在E.以上都不是脊髓灰质炎的瘫痪特点为驰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不伴感觉障碍,瘫痪肌群分布不规则、不对称。根据其特点应选择C为正确答案,49*患儿,5岁。发热3天伴嗜睡1天于7月下旬入院。住院次日体温高达40℃伴频繁抽描,昏睡。颈部明显阻抗,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脑脊液外观微浊,WBC500X10%/L,中性粒细胞65%,蛋白500mg/L,糖、氯化物正常。外周血WBC20.010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30%。试问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C]A.化脓性脑膜炎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流行性乙型脑炎D.隐球菌性脑膜炎E.结核性脑膜炎该病例明显提示了发病季节为7月下旬,临床表现为病程3天后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及病理反射阳性,结合脑脊液改变应考虑为乙脑。由于乙脑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可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因此要排除细菌感染。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应明显升高,糖、氟化物降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季节为冬着季,且临床特点为皮肤瘀点斑,脑脊液化脓性改变:结核性脑膜炎及隐球菌脑膜起病缓慢,脑脊液生化改变同化脓菌感染
D. 近端重于远端 E. 全身强直性瘫痪 46. *女孩,2 岁。发热 2 天,呕吐 1 次,稀便 1~2 次,烦躁。当地有脊髓灰质炎流行。当该 患儿出现下列那些征候时,应怀疑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可能 [D] A. 发热、头痛,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B. 发热、皮疹、咽痛、呕吐、腹泻或便秘 C. 发热、咽痛、呕吐、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 D. 再次发热、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全身肌痛、拒抱 E. 呼吸浅速、声音低微、肌张力降低 应熟悉脊髓灰质炎各期的临床表现,前驱期以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或消化道表现为主;瘫痪前 期可出现再次发热,全身肌肉疼痛,感觉过敏,婴幼儿表现为喜卧拒抱,颈部有阻力,脑脊 液可出现异常;瘫痪期具有典型的瘫痪特点。答案 A、B 缺乏神经系统表现;C 出现感觉障 碍,不符合脊髓灰质炎特点;E 出现瘫痪表现。故答案 D 为正确。 47. 关于目前我国应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 初次免疫年龄一般为 2 月龄开始,连续服用 3 次 B. 4 岁时加强免疫 1 次 C. 为Ⅰ、Ⅱ、Ⅲ型混合灭活疫苗 D. 疫苗不能以热水送服 E. 疫苗应低温保存 48. *男孩,6 岁。 发热伴头痛,乏力 3 天,今日体温略降,但发现右下肢无力,跛行。疑 为脊髓灰质炎,请问脊髓灰质炎瘫痪期的主要特征应为 [C] A. 对称性强直性瘫痪伴意识障碍 B. 对称性驰缓性瘫痪伴感觉障碍 C. 不对称性驰缓性瘫痪,感觉存在,腱反射消失 D. 上行性对称性驰缓性瘫痪,感觉存在 E. 以上都不是 脊髓灰质炎的瘫痪特点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不伴感觉障碍,瘫痪肌群 分布不规则、不对称。根据其特点应选择 C 为正确答案。 49. *患儿,5 岁。发热 3 天伴嗜睡 1 天于 7 月下旬入院。住院次日体温高达 40℃伴频繁抽 搐,昏睡。颈部明显阻抗,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脑脊液外观 微浊,WBC 500×106 /L,中性粒细胞 65%,蛋白 500mg/L,糖、氯化物正常。外周血 WBC20.0 ×109L,中性粒细胞 70%,淋巴细胞 30%。试问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C] A. 化脓性脑膜炎 B.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 流行性乙型脑炎 D. 隐球菌性脑膜炎 E. 结核性脑膜炎 该病例明显提示了发病季节为 7 月下旬,临床表现为病程 3 天后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及 病理反射阳性,结合脑脊液改变应考虑为乙脑。由于乙脑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可升高,且以 中性粒细胞为主,因此要排除细菌感染。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应明显升高,糖、 氯化物降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季节为冬春季,且临床特点为皮肤瘀点瘀斑,脑脊液化 脓性改变;结核性脑膜炎及隐球菌脑膜炎起病缓慢,脑脊液生化改变同化脓菌感染

50.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型菌痢的主要区别在于[E] A.皮肤瘀点瘀斑B.意识障碍C.发病季节D.脑膜刺激征E.脑脊液变化51.患儿,5岁。因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极期体温达40℃,香迷,反复抽描,未发生呼吸衰竭。恢复期出现运动性失语。该患儿属于乙脑那一型?[C]A.轻型B.普通型C.重型D.极重型E.暴发型5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D] A.呼吸道传播B.粪-口传播C.密切接触D.虫媒传播E.血液传播53.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D] A.反复惊厥B.合并肺炎C.褥疮导致败血症D.中枢性呼吸衰竭E.气道痰液阻塞54.*1岁患儿,夏季因发热3天伴抽搐1次入院。体温39.5℃,神志清,血压正常,颈部略有阻抗。开塞露通便后,粪便镜检显示每高倍视野WBC6-8、RBC2-3。入院当晚出现频繁抽搐,由嗜睡很快进入昏迷状态。脑脊液外观清,WBC100X106/L,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40%,糖2.8mmol/L,氯化物120mmol/L,蛋白700mg/L。外周血WBC20.0×109/L,中性粒细胞80%。应拟诊为[C]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中毒型菌痢C.流行性乙型脑炎D.化脓性脑膜炎E.结核性脑膜炎根据发病季节,病程进展特点及脑脊液改变应考虑乙脑诊断。病史中提示大便常规有轻度改变,在婴幼儿乙脑可以伴有消化道症状,但可能会误导诊断为中毒性菌痫,但后者起病应更急,脑脊液无异常改变,故不考虑。由于脑脊液不符合化脓性改变,故不考虑化脑和流脑。55.患儿1岁。低热伴咳嗽3周,消瘦。血沉40mm/h,PPD试验(-)。X线胸片示右肺中部炎症影伴右肺门淋巴结肿大。患儿近期曾患麻疹。其可能的诊断是[C]A.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B.纵隔肿瘤
50. 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型菌痢的主要区别在于 [E] A. 皮肤瘀点瘀斑 B. 意识障碍 C. 发病季节 D. 脑膜刺激征 E. 脑脊液变化 51. 患儿,5 岁。因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极期体温达 40℃,昏迷,反复抽搐,未发 生呼吸衰竭。恢复期出现运动性失语。该患儿属于乙脑那一型? [C] A. 轻型 B. 普通型 C. 重型 D. 极重型 E. 暴发型 5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D] A. 呼吸道传播 B. 粪-口传播 C. 密切接触 D. 虫媒传播 E. 血液传播 53.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 [D] A. 反复惊厥 B. 合并肺炎 C. 褥疮导致败血症 D. 中枢性呼吸衰竭 E. 气道痰液阻塞 54. *1 岁患儿,夏季因发热 3 天伴抽搐 1 次入院。体温 39.5℃,神志清,血压正常,颈部略 有阻抗。开塞露通便后,粪便镜检显示每高倍视野 WBC 6-8、RBC2-3。入院当晚出现频繁 抽搐,由嗜睡很快进入昏迷状态。脑脊液外观清,WBC 100×106 /L,中性粒细胞 60%,淋 巴细胞 40%,糖 2.8mmol/L,氯化物 120mmol/L,蛋白 700mg/L。外周血 WBC20.0×109 /L, 中性粒细胞 80%。应拟诊为 [C] 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 中毒型菌痢 C. 流行性乙型脑炎 D. 化脓性脑膜炎 E. 结核性脑膜炎 根据发病季节,病程进展特点及脑脊液改变应考虑乙脑诊断。病史中提示大便常规有轻度改 变,在婴幼儿乙脑可以伴有消化道症状,但可能会误导诊断为中毒性菌痢,但后者起病应更 急,脑脊液无异常改变,故不考虑。由于脑脊液不符合化脓性改变,故不考虑化脑和流脑。 55. 患儿 1 岁。低热伴咳嗽 3 周,消瘦。血沉 40mm/h,PPD 试验(-)。X 线胸片示右肺中 部炎症影伴右肺门淋巴结肿大。患儿近期曾患麻疹。其可能的诊断是 [C] A.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B. 纵隔肿瘤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呼吸系统.doc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泌尿系统疾病.doc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神经系统疾病.doc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内分泌系统疾病.doc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免疫.doc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心血管系统疾病.doc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消化系统疾病.doc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新生儿.doc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小儿急救.doc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遗传性疾病.doc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绪论、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原则.doc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症状与鉴别诊断.doc
- 《儿科学》课程作业习题(含答案)血液系统.doc
- 《儿科学》课程授课教案(第八版,石河子大学:张惠荣).doc
- 《儿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医本第七版,下).doc
- 《儿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医本第七版,上).doc
-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pediatrics(临床医学,第七版).doc
-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paediatrics(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及国防生).doc
- 医学机能实验中心:《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组织器官(血液 blood).ppt
- 医学机能实验中心:《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消化与吸收.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2/2).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1/2).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生长发育.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 Sensory and Perceptual, Behavioral Development.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液体疗法 Fluid Therapy.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儿童营养与喂养 Nutrion During Children.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锌缺乏.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VitD缺乏性佝偻病 Vitamin D Deficiency Disorders.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单纯性肥胖症 Obesity.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碘缺乏.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青春期常见问题(青春期健康与疾病).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4/4).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新生儿窒息(2/2).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3/4).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新生儿溶血病.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新生儿窒息(1/2).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2/4).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1/4).ppt
- 《儿科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新生儿颅内出血(3/3).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