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7次课 凸轮机构(二)

果凸轮机构(二)A1.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2.凸轮设计时的注意问题教学要求1.掌握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2.掌握凸轮轮廓设计时要注意的基本问题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方法、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难点:偏置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动画演示、注重原理和方法。教学过程组织:复习旧课:凸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的名词术语,常用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引入新课:前面讲到了从动间的运动规律取决于凸轮的轮廓,如果要想实现某一运动规律,该怎么来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呢?以盘形凸轮为例进行讲解。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凸轮轮廓曲线设计的基本原理一一反转法。0W1正常反转停(动画演示)反转法---对整个机构加绕凸轮轴心O点的"-W"公共角速度反转
第七次课 凸轮机构(二) 教学内容 1. 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 2. 凸轮设计时的注意问题 教学要求 1.掌握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 2.掌握凸轮轮廓设计时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方法、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难点:偏置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动画演示、注重原理和方法。 教学过程组织: 复习旧课: 凸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的名词术语,常用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引入新课: 前面讲到了从动间的运动规律取决于凸轮的轮廓,如果要想实现某一运动规律,该怎么来设计凸轮 的轮廓曲线呢?以盘形凸轮为例进行讲解。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凸轮轮廓曲线设计的基本原理——反转法。 (动画演示) 反转法-对整个机构加绕凸轮轴心O点的"- ω"公共角速度反转

0QS3显然:反转后尖顶的运动轨迹即是凸轮的理论廓线。1.对心移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设计已知:凸轮的基圆半径ro,凸轮角速度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该凸轮轮廓曲线。设计步骤:①选比例尺I,作位移曲线和基圆rO。②等分位移曲线、反向等分各运动角,确定反转后对应于各等分点的从动件的位置。③确定反转后从动件尖顶在各等分点占据的位置。将各尖顶点连接成一条光滑曲线。2.对心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设计已知:凸轮的基圆半径rb,滚子半径r、凸轮角速度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该凸轮轮廓曲线设计步骤:①选比例尺I,作位移曲线和基圆rO。②等分位移曲线、反向等分各运动角,确定反转后对应于各等分点的从动件的位置。③确定反转后从动件滚子中心在各等分点占据的位置。④将各点连接成一条光滑曲线。③作一系列滚子圆及滚子圆的内(外)包络线
显然:反转后尖顶的运动轨迹即是凸轮的理论廓线。 1.对心移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设计 已知:凸轮的基圆半径r0,凸轮角速度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该凸轮轮廓曲线。 设计步骤: ① 选比例尺l,作位移曲线和基圆r0。 ② 等分位移曲线、反向等分各运动角,确定反转后对应于各等分点的从动件的位置。 ③ 确定反转后从动件尖顶在各等分点占据的位置。 ④ 将各尖顶点连接成一条光滑曲线。 2.对心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设计 已知:凸轮的基圆半径rb,滚子半径rr、凸轮角速度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该凸轮轮廓曲线。 设计步骤: ① 选比例尺l,作位移曲线和基圆r0。 ② 等分位移曲线、反向等分各运动角,确定反转后对应于各等分点的从动件的位置。 ③ 确定反转后从动件滚子中心在各等分点占据的位置。 ④ 将各点连接成一条光滑曲线。 ⑤ 作一系列滚子圆及滚子圆的内(外)包络线

实际轮廓曲线00120°5639027理论轮廓曲线3.对心移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设计已知:凸轮的基圆半径rb,角速度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该凸轮轮廓曲线。设计步骤:①选比例尺I,作位移曲线和基圆rO。②等分位移曲线及反向等分各运动角,确定反转后对应于各等分点的从动件的位置。③确定反转后平底与导路中心线的交点A在各等分点占据的位置。作平底直线族及平底直线族的内包络线
3.对心移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设计 已知:凸轮的基圆半径rb,角速度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该凸轮轮廓曲线。 设计步骤: ① 选比例尺l,作位移曲线和基圆r0。 ② 等分位移曲线及反向等分各运动角,确定反转后对应于各等分点的从动件的位置。 ③ 确定反转后平底与导路中心线的交点A在各等分点占据的位置。 ④ 作平底直线族及平底直线族的内包络线

0A090°5120°51566'4139060°13'871110128111049"4.偏置移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设计已知条件:从动件运动规律,偏距e,凸轮转动方向,基圆半径。设计步骤如下:Bo56789可0C90'18060°30第一步以与位移线图相同的比例尺作出偏距圆及基圆,过偏距圆上任意一点K作出偏距圆的切线作为从动件导路,井与基圆相交于一B点,该点也就是从动件尖顶的起始位置
4.偏置移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设计 已知条件: 从动件运动规律,偏距e,凸轮转动方向,基圆半径。 设计步骤如下:

Bo5678900234CC180°90603060CCC第二步90°C2180从OB.开始按-w方向在基圆上画出推程Ce运动角180度,远休止角,回程运动角90度,近休止角60度,并在相应段与位移线图对应划分出若干等份,得分点Ci、C2、Cs、.....Bo345678902C90°180°60°30°60C第三步90C2180°过各分点C.、C、C.、....向偏距圆做切线,作为从动件反转后的导路线

Bo56701934B90°1806030Bt60第四步C2180Bz在以上的导路线上,从基圆上的点Ci、C2、C...开始向外量取相应的位移量得BB2.B、......,即B.C=11'BB:C=22'、B:C=33'、,得出A反转后从动件尖顶的位置B.BBoE19090°60180*3060第五步BC2180B2将B.Bz2.Bs、点连成光滑曲线就是凸轮的轮廓线。B6绘制完成。CBB9B4凸轮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和自锁不考虑摩擦的情况下,工作时凸轮给从动件的作用力R沿接触点处的公法线方向,根据力的分解原理,有:R'=Rcosa、R"=Rsinaα是压力角。当α增大到一定程度,由R"引起的导路对从动件的摩擦阻力就会大于有效分力R',这时,无论凸轮加给从动件的作用力有多大,从动件都不会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自锁。为保证凸轮机构正常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效率,必须对压力角加以限制。设计时应使最大压力角不超过许用值:直动从动件凸轮:[α]=30°~38°摆动从动件凸轮:[g]=40°~50°
凸轮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和自锁 不考虑摩擦的情况下,工作时凸轮给从动件的作用力R沿接触点处的公法线方向,根据力的分 解原理,有: R'=Rcosα、R"=Rsinα α是压力角。 当α增大到一定程度,由R"引起的导路对从动件的摩擦阻力就会大于有效分力R' ,这时,无论凸轮加 给从动件的作用力有多大,从动件都不会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自锁。 为保证凸轮机构正常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效率,必须对压力角加以限制。设计时应使最大压力角不 超过许用值: 直动从动件凸轮:[α]=30°~ 38° 摆动从动件凸轮:[α]=40°~ 50°

b)a)2、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关系
2、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关系

:αl-→r0→结构不紧凑;ro1→α↑→nt,甚至自锁基圆半径经验公式:r0= (1.6 ~ 2) r式中:『一一凸轮轴孔半径3、滚子半径的选择P实=P粗一1TrT↑接触应力!,但rT过大,凸轮的实际轮廓曲线会产生失真。当>Pmi时ptc) Pmin<Tb) Pmin=r小结:1、了解凸轮的分类。掌握常见的从动件运动规律及所具有的冲击特性。2、掌握反转法的原理
∴α↓→r0 ↑ →结构不紧凑; r0 ↓→ α ↑ → η↓,甚至自锁 基圆半径经验公式: r0=(1.6 ~ 2)r 式中:r——凸轮轴孔半径 3、滚子半径的选择 rT↑接触应力↓,但rT过大,凸轮的实际轮廓曲线会产生失真。 故:对外凸的凸轮轮廓曲线,应使滚子半径rT小于理论轮廓曲线的最小曲率半径。 常取rT ≤0.8ρmin 小结: 1、了解凸轮的分类。掌握常见的从动件运动规律及所具有的冲击特性。 2、掌握反转法的原理

3、注意:对于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基圆半径r0是指理论轮廓的最小向径。4、弄清基圆半径和压力角之间的关系。5、滚子半径rr必须小于凸轮理论轮廓外凸部分的最小曲率半径作业:教材P52:3-2,3-37米恭
3、注意:对于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基圆半径r0是指理论轮廓的最小向径。 4、弄清基圆半径和压力角之间的关系。 5、滚子半径rr 必须小于凸轮理论轮廓外凸部分的最小曲率半径。 作业: 教材P52:3-2,3-3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6次课 凸轮机构(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5次课 平面连杆机构(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4次课 平面连杆机构(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3次课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2次课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1次课 绪论.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Curriculum Design of Mechanical Design Basic.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Basic Mechanical Design.pdf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传感器.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 Introduction.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信号及其描述 Signals and Their Description.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easuring Apparatus.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信号调理装置 Signal Conditioning Apparatus.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典型机械工程参数的测试 Test and Measurement for Typic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arameters.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 Computer Aided Test and Measurement.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显示记录装置 Display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作业练习题(无答案).doc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1章 信号及其描述(2/3).doc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2章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1/3).doc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1章 信号及其描述(3/3).doc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8次课 带传动(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9次课 带传动(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0次课 齿轮(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1次课 齿轮(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2次课 齿轮(三).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3次课 齿轮(四).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4次课 齿轮(五).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5次课 蜗杆传动(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6次课 蜗杆传动(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7次课 轮系(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8次课 轮系(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9次课 螺纹联接(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20次课 螺纹联接(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21次课 轴.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22次课 轴毂联接设计.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23次课 滚动轴承(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24次课 滚动轴承(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25次课 联轴器和离合器.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零章 绪论 0.2构件与零件.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零章 绪论 0.1机器的组成..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