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8次课 带传动(一)

第笔八次课带传动(一)学内容1.带传动的类型、特点与应用场合;2.带传动的弹性滑动3.带传动的受力分析与极限有限拉力。教学要求1.了解带传动的类型、特点与应用场合2.掌握带的弹性滑动与打滑;3.掌握带传动受力分析和极限有效拉力的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极限有效拉力及其影响因素带的弹性滑动难点:带传动的弹性滑动与打滑的区别;极限有效拉力的确定。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组织复习旧课:盘形凸轮机构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盘形凸轮轮廓设计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基圆大小和压力角的关系,滚子半径的选取。引入新课:机构中的原动件一般是由电机带动的,但是电机出来的转速一般很高,不能直接和执行机构相连,通常要经过传动机构进行减速。今天要讲的是一种传动机构一一带传动。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1.传动原理以张紧在至少两轮上带作为中间挠性件,靠带与轮接触面间产生摩擦力来传递运动与动力2.特点a传动带具有挠性和弹性,可吸收振动和缓和冲击,使传动平稳、噪音小b当过载时,传动带与带轮之间可发生相对滑动而不损伤其它零件,保护作用C适合于主、从动轴间中心距较大的传动;d由于有弹性滑动的存在,故不能保证固定的传动比e由于需要施加张紧力,所以会产生较大的压轴力,使轴和轴承受力较大。3.带传动的主要类型与应用a.平型带传动b.V带传动J——三角带一三角带传动c.多楔带d.同步带传动4.V带及其标准V带构造:帘布芯结构;绳芯结构
第八次课 带传动(一) 教学内容 1.带传动的类型、特点与应用场合; 2.带传动的弹性滑动; 3.带传动的受力分析与极限有限拉力。 教学要求 1.了解带传动的类型、特点与应用场合; 2.掌握带的弹性滑动与打滑; 3.掌握带传动受力分析和极限有效拉力的确定。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极限有效拉力及其影响因素; 带的弹性滑动; 难点:带传动的弹性滑动与打滑的区别;极限有效拉力的确定。 教学方式与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组织: 复习旧课: 盘形凸轮机构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盘形凸轮轮廓设计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基圆大小和压力角的 关系,滚子半径的选取。 引入新课: 机构中的原动件一般是由电机带动的,但是电机出来的转速一般很高,不能直接和执行机构相连, 通常要经过传动机构进行减速。今天要讲的是一种传动机构——带传动。 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1.传动原理 以张紧在至少两轮上带作为中间挠性件,靠带与轮接触面间产生摩擦力来传递运动与动力 2.特点 a传动带具有挠性和弹性,可吸收振动和缓和冲击,使传动平稳、噪音小; b当过载时,传动带与带轮之间可发生相对滑动而不损伤其它零件,保护作用; c 适合于主、从动轴间中心距较大的传动; d由于有弹性滑动的存在,故不能保证固定的传动比; e由于需要施加张紧力,所以会产生较大的压轴力,使轴和轴承受力较大。 3.带传动的主要类型与应用 a.平型带传动 b.V带传动——三角带—三角带传动 c.多楔带 d.同步带传动 4. V带及其标准 V带构造:帘布芯结构;绳芯结构

包布层388378顶胶层抗拉层底胶层V带结构V型带标准,三角胶带规格、尺寸、使用等要求已有国家标准。按截面尺寸从小到大共有如下类型:YZABCDE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1.带传动的受力分析1)工作前(预紧)一两边初拉力F0=F02)工作时(传递扭矩T)一一两边拉力变化:①紧力F0-→F1;②松边F0→F2F211三HF4仅以主动轮边带为对象(隔离体)分析:根据平衡条件:F-F-F,=F,拉力差-传递的有效圆周力。工作中,紧边伸长,松边缩短,总长不变,但总带长不变。这个关系反应在力关系上即拉力差相等(增量=减量)即:F-Fo=F-F,=F1+F,=2F。(1)由于拉力差即为接触弧上产生的摩擦力的总和,必与传递有效圆周力平衡:(取带轮为隔离体即得):.F-F,-F-F,-AF(2)F一有效圆周力Ff一一摩擦力的总和又根据:周向力与功率的关系,得:
V带结构 V型带标准,三角胶带规格、尺寸、使用等要求已有国家标准。 按截面尺寸从小到大共有如下类型: Y Z A B C D E 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 1.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1) 工作前(预紧)——两边初拉力F0=F0 2)工作时(传递扭矩T)——两边拉力变化:①紧力 F0→F1;②松边F0→F2 仅以主动轮边带为对象(隔离体)分析: ——拉力差=传递的有效圆周力。 工作中,紧边伸长,松边缩短,总长不变,但总带长不变。这个关系反应在力关系上即拉力差相等 (增量=减量) (1) 由于拉力差即为接触弧上产生的摩擦力的总和,必与传递有效圆周力平衡:(取带轮为隔离体即 得): (2) F——有效圆周力 Ff——摩擦力的总和 又根据:周向力与功率的关系,得: 根据平衡条件: 即: ∴

F-V(KW)带传递的功率:111000F一有效圆周力(N)V一带速(m/s)FFi-F+2由式(1)和(2)得:FF,=F,+2讨论:F1与F2与F0和F有关,F又与P有关,当P↑时,F1,即Ff,但对一定的带传动其摩擦力F有个极限值Fmax一→由Fmax决定了带传动的传动能力。2.带传动的最大有效圆周力(极限有效拉力)及其影响分析带在即将打滑时,紧边拉力F1与松边拉力F2的关系。得到挠性体摩擦的基本公式,V很小时,得欧拉公式:F=efa =F =F,elaF2式中:fv一摩擦系数(对V型带)a,一包角(rad)一般为主动轮(小轮包角)4 ± 180-D-D 60673)ae一—自然对数的底(e=2.718....)F=F+E2FF,=F。-得极限有效拉力Fa。联立F-F-F2Fi=elaF2带传动的最大有效拉力(圆周力)(临界值(不打滑时)):efa-11Fa=2F=F(1-efaa+1讨论:影响因素分析①FO:FO大,最大有效拉力大,但是FO若太大会减少带的寿命。②与a,:a.大接触弧长,Fmax大,传递Fmax大一传递扭矩T越大③f:V带fv>平带f,.V带承载能力大。3弹性滑动与打滑
讨论:F1与F2与F0和F有关,F又与P有关,当P↑时,F↑,即Ff↑,但对一定的带传动其摩擦力Ff有 一个极限值Fmax→由Fmax决定了带传动的传动能力。 2. 带传动的最大有效圆周力(极限有效拉力)及其影响 分析带在即将打滑时,紧边拉力F1与松边拉力F2的关系。得到挠性体摩擦的基本公式,V很小时,得 欧拉公式: 式中:fv—摩擦系数(对V型带) —包角(rad)一般为主动轮(小轮包角) e—自然对数的底(e=2.718.) 讨论:影响因素分析 ①F0:F0大,最大有效拉力大,但是F0若太大会减少带的寿命。 : 大接触弧长,Fmax大,传递Fmax大→传递扭矩T越大 ③f: V带fv>平带f,∴V带承载能力大。 3 弹性滑动与打滑 ②与

弹性滑动:分析:主动轮上,带边走边收缩(力越来越小),由此带的变形逐步下降,带在开始进入轮时与轮贴紧,而出轮时则落后于轮,:带速落后于轮速。动画演示弹性滑动。V1>V一一带相对于轮的相对滑动速度;从动轮上,恰恰相反,带边走边伸长,带连高于轮速。V2Fmax时,开始全面打滑弹性滑动与打滑的区别:弹性滑动是由于带是挠性件,摩擦力引发的拉力差使带产生弹性变形不同而引起,是带传动所固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工作中允许的。而打滑是过载引起的,是失效形式之一,是正常工作所不充许的。是可以避免也是应该避免的。弹性滑动的影响:影响传动比,使不稳定,常发热、磨损。打滑的影响:使带剧烈磨损,转速急剧下降,不能传递T,不能正常工作。滑动率:dn28--2-1-9dn一般为1%~2%,可忽略不计。课堂讨论:
弹性滑动: 分析:主动轮上,带边走边收缩(∵力越来越小),由此带的变形逐步下降,带在开始进入轮时与轮 贴紧,而出轮时则落后于轮,∴带速落后于轮速。 动画演示弹性滑动。 V1>V——带相对于轮的相对滑动速度; 从动轮上,恰恰相反,带边走边伸长,带连高于轮速。V2Fmax时,开始全面打滑 弹性滑动与打滑的区别: 弹性滑动是由于带是挠性件,摩擦力引发的拉力差使带产生弹性变形不同而引起,是带传动所固有 的,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工作中允许的。 而打滑是过载引起的,是失效形式之一,是正常工作所不允许的。是可以避免也是应该避免的。 弹性滑动的影响:影响传动比i,使i不稳定,常发热、磨损。 打滑的影响:使带剧烈磨损,转速急剧下降,不能传递T,不能正常工作。 滑动率ε: 一般为1%~2%,可忽略不计。 课堂讨论:

打滑是失效形式之一,不允许的,应当避免的,但又有过载保护作用,是否矛盾??(过载保护作用与打滑是否矛盾?)小结:1、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极限有效拉力;3、弹性滑动与打滑的区别。作业:V带传动传递的功率P=7.5kW,平均带速v=10m/s,紧边拉力是松边拉力的两倍(即F1=2F2),试求紧边拉力F1、有效拉力F及初拉力F0。j米泰
打滑是失效形式之一,不允许的,应当避免的,但又有过载保护作用,是否矛盾?(过载保护作用 与打滑是否矛盾?) 小结: 1、 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2、 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极限有效拉力; 3、 弹性滑动与打滑的区别。 作业: V带传动传递的功率P=7.5kw,平均带速v=10m/s,紧边拉力是松边拉力的两倍(即F1=2F2),试求 紧边拉力F1、有效拉力F及初拉力F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7次课 凸轮机构(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6次课 凸轮机构(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5次课 平面连杆机构(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4次课 平面连杆机构(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3次课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2次课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1次课 绪论.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Curriculum Design of Mechanical Design Basic.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Basic Mechanical Design.pdf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传感器.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 Introduction.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信号及其描述 Signals and Their Description.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easuring Apparatus.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信号调理装置 Signal Conditioning Apparatus.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典型机械工程参数的测试 Test and Measurement for Typic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arameters.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 Computer Aided Test and Measurement.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显示记录装置 Display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ppt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作业练习题(无答案).doc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1章 信号及其描述(2/3).doc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2章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1/3).doc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09次课 带传动(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0次课 齿轮(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1次课 齿轮(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2次课 齿轮(三).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3次课 齿轮(四).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4次课 齿轮(五).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5次课 蜗杆传动(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6次课 蜗杆传动(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7次课 轮系(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8次课 轮系(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19次课 螺纹联接(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20次课 螺纹联接(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21次课 轴.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22次课 轴毂联接设计.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23次课 滚动轴承(一).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24次课 滚动轴承(二).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25次课 联轴器和离合器.pdf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零章 绪论 0.2构件与零件.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零章 绪论 0.1机器的组成..ppt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 1.4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