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归纳推理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5
文件大小:58.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归纳推理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七章归纳推理[学习提示】本章介绍归纳推理的形式特点、作用和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理解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和联系;把握各种归纳推理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提高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的逻辑要求;熟练运用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提高在实际思维中自觉运用归纳推理的能力学习本章重点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纳推理的主要特点是由个别性的前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其他归纳推理的结论都是或然的。运用归纳推理必须注意掌握提高其结论可靠程度的逻辑要求。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重点了解二者的联系。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重点了解二者的区别探求因果联系在五种逻辑方法各不同特点和作用。要在理解每种逻辑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运用这些方法的逻辑要求。第一节归纳推理的概述一、什么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由关于个别(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出关于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的最一般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S:--PS2—-PS.P(S二S,是S类的部分或全部分子)所以,凡S是(或不是)P前提中的诸判断是以单独概念为主项的单称判断或以普遍概念(种)为主项的全称判断;结论是以普遍概念(属)为主项的全称判断:前提与结论中主项的关系是种属关系,推理过程是由种到属的认识过程,即由个别或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归纳推理在发现真理、获取新知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干里”的谚语。归纳推理同时也是论证问题和表述思想的得要工具。例如,《黄生借书说》一

第七章 归 纳 推 理 [学习提示] 本章介绍归纳推理的形式特点、作用和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 应该理解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和联系;把握各种归纳推理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提高归纳推理结论的可 靠程度的逻辑要求;熟练运用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提高在实际思维中自觉运用归纳推理的能力。 学习本章重点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归纳推理的主要特点是由个别性的前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其他归纳推理的结论都 是或然的。运用归纳推理必须注意掌握提高其结论可靠程度的逻辑要求。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重点了解二者的联系。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重点了解二者的区别。 探求因果联系在五种逻辑方法各不同特点和作用。要在理解每种逻辑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运用这些方法的 逻辑要求。 第一节 归纳推理的概述 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关于个别(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出关于一般性知识的结论 的推理。 归纳推理的最一般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 S1——P S2——P Sn——P (S1—Sn是 S 类的部分或全部分子) 所以,凡 S 是(或不是)P 前提中的诸判断是以单独概念为主项的单称判断或以普遍概念(种)为主项 的全称判断;结论是以普遍概念(属)为主项的全称判断;前提与结论中主项的 关系是种属关系,推理过程是由种到属的认识过程,即由个别或特殊到一般的过 程。 归纳推理在发现真理、获取新知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如“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归纳推理同时也是论证问题和表述思想的得要工具。例如,《黄生借书说》一

开始就运用着归纳推理: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在逻辑上,曾有过归纳派和演绎派的对立和争论。归纳派把归纳推理当作唯一的科学思维方法,而否认演绎推理的作用。演绎派则把演绎推理当作唯一的科学思维方法,而否认归纳推理的作用。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恩格斯说:“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1、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第一,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思维进程不同。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或特殊)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而演绎推理则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或特殊)性的结论。第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不同。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的结论的断定程度超出了前提,其结论是或然的;而演绎推理的前提则蕴涵结论,结论断定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其结论是必然的。2、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联系第一,演绎推理离不开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常常以表达一般性知识的判断为前提,然后推出特殊性的判断作结论。而一般性知识的形成常常是归纳推理的结果。同时,演绎推理的各种形式及其规则,也是人们对人类思维活动进行归纳的产物,所以,如果没有归纳推理,就不会有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依赖子归纳推理。第二,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首先,归纳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感性材料的获得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而观察和实验则离不开理论指导,即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渗透着演绎推理。其次,有了感性材料之后,对感性材料的归纳,也必须以一般性知识作指导,归纳什么,怎样归纳,要通过演绎推理来确定。再次,通过归纳推理得到一般性知识后,又可以运用演绎推理进一步考察许

开始就运用着归纳推理: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 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在逻辑上,曾有过归纳派和演绎派的对立和争论。归纳派把归纳推理当作唯 一的科学思维方法,而否认演绎推理的作用。演绎派则把演绎推理当作唯一的科 学思维方法,而否认归纳推理的作用。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恩格斯说:“归纳 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 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 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 1、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 第一,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思维进程不同。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或特殊)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而演绎推理则从 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或特殊)性的结论。 第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不同。 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的结论的断定程度超出了前提,其结论是或 然的;而演绎推理的前提则蕴涵结论,结论断定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其结论是 必然的。 2、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联系 第一,演绎推理离不开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常常以表达一般性知识的判断为前提,然后推出特殊性的判断作结 论。而一般性知识的形成常常是归纳推理的结果。同时,演绎推理的各种形式及 其规则,也是人们对人类思维活动进行归纳的产物,所以,如果没有归纳推理, 就不会有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依赖于归纳推理。 第二,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 首先,归纳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感性材料的获得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 而观察和实验则离不开理论指导,即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渗透着演绎推理。 其次,有了感性材料之后,对感性材料的归纳,也必须以一般性知识作指导, 归纳什么,怎样归纳,要通过演绎推理来确定。 再次,通过归纳推理得到一般性知识后,又可以运用演绎推理进一步考察许

多特殊事物,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验证和深化原有的一般性知识,进一步提高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所以,没有演绎推理的参加,归纳推理也将无法进行。总之,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在实际思维中是相辅相成的,有时以归纳为主,有时以演绎为主,它们是互相区别的,又是不可分割的。三、归纳推理的分类按照归纳推理的前提所断定的是否涉及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可以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可按照是否对象与属性间的必然联系为依据进行推论,而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与科学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分类可列表如下:完全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此外,还要介绍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第二节完全归纳推理一、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或子类)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断定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其逻辑形式可表示为:Si是(或不是)PS.是(或不是)P(S一S,是S类的全部对象)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例如:小说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的

多特殊事物,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验证和深化原有的一般性知识,进 一步提高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所以,没有演绎推理的参加,归纳推理也将 无法进行。 总之,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在实际思维中是相辅相成的,有时以归纳为主, 有时以演绎为主,它们是互相区别的,又是不可分割的。 三、归纳推理的分类 按照归纳推理的前提所断定的是否涉及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可以把归纳推 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可按照是否对象与属性间的必然联系为依据进行推论,而 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与科学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的分类可列表如下: 归纳推理         科学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此外,还要介绍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或子类)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 属性,从而断定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其逻辑形式可表示为: S1是(或不是)P Sn是(或不是)P (S1—Sn是 S 类的全部对象) 所以,所有 S 都是(或不是)P 例如: 小说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的, 诗歌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的

戏剧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的,散文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是文学形成的全部子类)所以,一切文学形式都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的二、完全归纳推理的作用1、完全归纳推理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发现的方法如,1+2+3+4....+97+98+99+100=?2、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论证的方法三、运用完全归纳推理应注意的问题1、前提必须对某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或子类)的情况作出断定,不能有遗漏。2、前提所断定的事物情况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一个是虚假的。完全归纳推理是有局限的。因为只有被认识的某类事物的个体或者子类是有限的,才能逐一进行考察。否则,就只能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了。第三节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一、什么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文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从而断定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其逻辑形式是:S.是(或不是)PS.是(或不是)P(S一S是S类的部分对象,并且枚举中未遇到矛盾情况)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例如: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埃及文字最初是象形文字

戏剧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的, 散文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的, , . ( , , , ) 所以 一切文学形式都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的 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是文学形成的全部子类 二、完全归纳推理的作用 1、完全归纳推理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发现的方法 如,1+2+3+4.+97+98+99+100=? 2、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论证的方法 三、运用完全归纳推理应注意的问题 1、前提必须对某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或子类)的情况作出断定,不能有遗 漏。 2、前提所断定的事物情况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一个是虚假的。 完全归纳推理是有局限的。因为只有被认识的某类事物的个体或者子类是有 限的,才能逐一进行考察。否则,就只能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了。 第三节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又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从而断定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 性的归纳推理。 其逻辑形式是: S1是(或不是)P Sn是(或不是)P (S1—Sn是 S 类的部分对象,并且枚举中未遇到矛盾情况) 所以,所有 S 都是(或不是)P 例如: 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 埃及文字最初是象形文字

希伯莱文字最初是象形文字,(汉字、埃及文字、希伯莱文字是人类使用的部分文字,并且未遇到相反的情况)所以,人类使用的所有文字最初都是象形文字。它的结论是或然的,具有猜测的性质。应用这种推理,在好多情况下虽然能够摸索出规律性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是否可靠,还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在实践中一旦发现相反的情况,就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华罗庚曾对此作过生动的说明。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作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有着不可忽视的认识作用。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是概括实践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一些重复出现的事物情况,在没有发现反例的情况下,往往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进行概括,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指导自已的行动。人们口头上流行的一些成语、谚语,如“冬旱夏淋”,“早霞阴,晚霞晴”,“满招损,谦受益”,“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等等。就是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在工作中,产品质量的检验,工作情况的检查和总结,也常常要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2、在科学研究中,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初步发现客观规律以及提出关于这些规律的假说的重要手段。3、在语言表达中,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常常发挥着辅助性论证或说明的作用“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过累就要妨害健康;健康过于注意就会造成精神负担,反而会把身体搞坏;所以,凡做事过了头,都反而会把好事变成坏事。三、如何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了结论的可靠程度1、尽可能多考察一些对象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搜集的事例越多,考察的场合范围越广,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仅根据很少几个事例,就轻率得出一般性结论,而且把它看成是必然的,逻辑下就会犯“轻率概括”或“以偏概全”的错误。例如,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中那个宋国的农民所犯的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2、要注意搜集反例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没有遇有反例是至关重要的。有时,没有发现反

希伯莱文字最初是象形文字, (汉字、埃及文字、希伯莱文字是人类使用的部分文字,并且未遇到相反的情况) 所以,人类使用的所有文字最初都是象形文字。 它的结论是或然的,具有猜测的性质。应用这种推理,在好多情况下虽然能 够摸索出规律性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是否可靠,还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在实践中一旦发现相反的情况,就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华罗庚曾对此作过生动的 说明。 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作用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有着不可忽视的认识作用。 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是概括实践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一些重复出现的事物情况,在没有发现反例的情况下, 往往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进行概括,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人 们口头上流行的一些成语、谚语,如“冬旱夏淋”,“早霞阴,晚霞晴”,“满招损, 谦受益”,“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等等。就是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概括出来的。 在工作中,产品质量的检验,工作情况的检查和总结,也常常要用简单枚举 归纳推理。 2、在科学研究中,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初步发现客观规律以及提出关于这些 规律的假说的重要手段。 3、在语言表达中,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常常发挥着辅助性论证或说明的作用 “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过累就要妨害健康;健康过于注意就会造成精神负担, 反而会把身体搞坏;所以,凡做事过了头,都反而会把好事变成坏事。” 三、如何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了结论的可靠程度 1、尽可能多考察一些对象 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搜集的事例越多,考察的场合范围越广,结论的可 靠程度就越大。如果仅根据很少几个事例,就轻率得出一般性结论,而且把它看 成是必然的,逻辑下就会犯“轻率概括”或“以偏概全”的错误。例如,寓言故 事《守株待兔》中那个宋国的农民所犯的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 2、要注意搜集反例 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没有遇有反例是至关重要的。有时,没有发现反

倒,不等于没有反例。只有注意搜集反例,并且始终未发现反例,结论的可靠程度才比较高。一旦发现反例,就应放弃原结论,不能采取无视反例的主观片面态度。要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程度,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使之过渡到科学归纳推理。第四节科学归纳推理一、什么是科学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的情况,并分析了此情况的原因,从而推出关于这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其逻辑形式可表示为:S是(或不是)PS.是(或不是)p(S一S,是S类的部分对象,并且S与P因果联系)所以,所有S都是(或不是)P二、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联系与区别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断定的范围都超出了前提,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但二者有很大区别。1、根据不同科学归纳推理是以分析事物与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为依据的,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以观察某一事物情况的重复出现而又没出现反例为依据的。2、结论的可靠程度不同如果对事物与属性的必然联系的分析是正确的,科学归纳推理的结论应当是可靠的。当然,由于主观与客观情况的复杂性,难于保证这种分析的正确性,所以,这种推理的结论并非总是必然真实的。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只是或然的3、对前提的数目要求不同对科学归纳推理来说,前提数理多少,对结论的可靠程度不起主要作用,关

倒,不等于没有反例。只有注意搜集反例,并且始终未发现反例,结论的可靠程 度才比较高。一旦发现反例,就应放弃原结论,不能采取无视反例的主观片面态 度。 要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程度,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使之过渡 到科学归纳推理。 第四节 科学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的情况,并分析了此情况的原因, 从而推出关于这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 其逻辑形式可表示为: S1是(或不是)P Sn是(或不是)p (S1—Sn是 S 类的部分对象,并且 S 与 P 因果联系) 所以,所有 S 都是(或不是)P 二、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联系与区别 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断定的范围都 超出了前提,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但二者有很大区别。 1、根据不同 科学归纳推理是以分析事物与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为依据的,而简单枚举归 纳推理是以观察某一事物情况的重复出现而又没出现反例为依据的。 2、结论的可靠程度不同 如果对事物与属性的必然联系的分析是正确的,科学归纳推理的结论应当是 可靠的。当然,由于主观与客观情况的复杂性,难于保证这种分析的正确性,所 以,这种推理的结论并非总是必然真实的。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只是或然 的 3、对前提的数目要求不同 对科学归纳推理来说,前提数理多少,对结论的可靠程度不起主要作用,关

键是对事物情况作出科学分析,找出因果联系。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前提数量越多,结论的可靠程度越大。典型事例分析法是科学归纳推理的一种,它的前提就只有少数几个,甚至只有一个。但是,这种方法是用唯物辩证法对一类事物的个别典型事例的本质作出分析,从而概括出关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典型事例虽少,却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结论是比较可靠的。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是指的典型事例分析的作用。因为科学归纳推理比较可靠,所以,科学归纳推理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写作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第五节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科学归纳推理必须在分析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特别是因果联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探求因果联系的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根据观察和实验,考察和分析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与另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有因果联系,然后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从思维过程来看,也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联系。任何现象都有它产生或存在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造成一定结果。如果某个现象的存在和产生,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产生,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存在因果联系。引起另一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因果联系具有先后相继性。在时间上,原因总是在先,结果总是在后。根据这种特点,我们可以具体地探求某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多种结果: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原因;两个现象之间可以互之因果。根据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先后相继性,正确运用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可以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但由于因果联系的复杂性,我们考察的又是个别的或部分的对象,有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主要有五种: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一、求同法

键是对事物情况作出科学分析,找出因果联系。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前提数量 越多,结论的可靠程度越大。 典型事例分析法是科学归纳推理的一种,它的前提就只有少数几个,甚至只 有一个。但是,这种方法是用唯物辩证法对一类事物的个别典型事例的本质作出 分析,从而概括出关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典型事例虽少,却反映了事物 的本质,结论是比较可靠的。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是指的典型事例分 析的作用。 因为科学归纳推理比较可靠,所以,科学归纳推理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 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写作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 第五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科学归纳推理必须在分析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特别是因果联系的基础上才 能进行,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探求因果联系的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 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根据观察和实验,考察和分析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 与另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有因果联系,然后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 从思维过程来看,也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 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联系。任何现象都有它产生或存在的原 因,任何原因都必然造成一定结果。如果某个现象的存在和产生,必然引起另一 现象的产生,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存在因果联系。引起另一现象产生的现象 叫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因果联系具有先后相继性。在时间上,原因总是在先,结果总是在后。根据 这种特点,我们可以具体地探求某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多种结果;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原 因;两个现象之间可以互之因果。根据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先后相继性,正确运 用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可以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但由于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我们考察的又是个别的或部分的对象,有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主要有五种: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并用法、 共变法、剩余法。 一、求同法

1、什么是求同法求同法(又称契合法)的基本内容是:如果被研究现象在各个不同场合出现,而在这些不同场合只有一个共同情况,那么,这个唯一的共同情况就可能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其逻辑形式是:场合先行情况夜被研究现象(1)A、B、Ca(2)A、D、Ea(3)A、F、Ga.所以,A是a的原因2、运用求同法应注意的问题求同法的特点是“异中求同”,它主要用于观察。为了提高求同法的结论可靠程度,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不同场合越多越好。考察的不同场合数量过少,各场合不同情况之间差异就小,不容易排除不破坏相干的共同情况,结论就不可靠。考察的场合越多,各场合不同情况之间差异越大,越容易排除不相干的共同情况,真正找到不同场合中唯一相同的情况,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例如,在中国文学史上,长期流行一个观点,根据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等部分大诗人都善于在开怀畅饮之后挥毫成篇,杜甫甚至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诗句,就认为酒是诗歌创作的源头和动力。这也是一种“以偏概全”。如果多考察一些著名文学家的创作实践,就会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第二,正确分析不同场合中,除已被发现的共同情况外,是否还有其他共同情况。有时,某个表面相同的情况不见得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而被掩盖的另一共同情况,可能恰好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例如,有人每天晚上看两个小时书,但看书以后就头脑发胀。他认为看书是头脑发胀的原因。其实,在不同场合中除看书这个共同情况外还隐藏一个共同情况,即所配戴的眼镜度数不合适,这才是头脑发胀的真正原因。二、 求异法1、什么是求异法求异法(又称差异法)的基本内容是:如果某一被研究现象在第一场合出现

1、什么是求同法 求同法(又称契合法)的基本内容是:如果被研究现象在各个不同场合出现, 而在这些不同场合只有一个共同情况,那么,这个唯一的共同情况就可能是被研 究现象的原因。其逻辑形式是: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 . . 所以,A 是 a 的原因 2、运用求同法应注意的问题 求同法的特点是“异中求同”,它主要用于观察。为了提高求同法的结论可靠 程度,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不同场合越多越好。 考察的不同场合数量过少,各场合不同情况之间差异就小,不容易排除不破 坏相干的共同情况,结论就不可靠。考察的场合越多,各场合不同情况之间差异 越大,越容易排除不相干的共同情况,真正找到不同场合中唯一相同的情况,结 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例如,在中国文学史上,长期流行一个观点,根据李白、 杜甫、陆游、辛弃疾等部分大诗人都善于在开怀畅饮之后挥毫成篇,杜甫甚至有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诗句,就认为酒是诗歌创作的源头和动力。这也是一种“以 偏概全”。如果多考察一些著名文学家的创作实践,就会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 第二,正确分析不同场合中,除已被发现的共同情况外,是否还有其他共同 情况。 有时,某个表面相同的情况不见得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而被掩盖的另一 共同情况,可能恰好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例如,有人每天晚上看两个小时书,但 看书以后就头脑发胀。他认为看书是头脑发胀的原因。其实,在不同场合中除看书这个共同情 况外还隐藏一个共同情况,即所配戴的眼镜度数不合适,这才是头脑发胀的真正原因。 二、求异法 1、什么是求异法 求异法(又称差异法)的基本内容是:如果某一被研究现象在第一场合出现

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而这两个场合中的其他情况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其逻辑形式是:场合先行情况被研究现象(1)A、B、Ca一 B、C(2)所以,A是a的原因2、运用求异法应注意的问题求异法的特点是“同中求异”。它主要用于实验。因为求异法多用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比较正反场合的异同情况,比求同法能更准确地确定现象间的因果联系。为了提高求异法的结论可靠程度,应注意:第一,被考察的两个场合,只能有一个不同情况,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如果不同情况不只一个,就不容易确定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第二,要分析两场合中唯一的不同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整体原因还是部分原因。如果是部分原因,还应当继续寻求其他原因。三、求同求异并用法1、什么是求同求异并用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又称契合差异并用法,简称并用法)的基本内容是:如果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正面场合)中只有一个情况相同,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反面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其逻辑形式是:先行情况被研究现象正面场合(1)A、B、Ca(2)A、D、Ea反面场合(1)一B、M一(2)—D、K所以,A是a的原因这种方法的步骤是:第一,应用求同法于正面场合。第二,应用求同法于反面场合。第三,应用求异法于上述正面场合和反面场合,将正反这两种场合加以比较,只注意正反场合的不同情况,即“兼听广纳”与否。根据求异法,就可以

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而这两个场合中的其他情况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 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其逻辑形式是: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 a (2) — B、C — 所以,A 是 a 的原因 2、运用求异法应注意的问题 求异法的特点是“同中求异”。它主要用于实验。因为求异法多用在人工控制 的条件下,比较正反场合的异同情况,比求同法能更准确地确定现象间的因果联 系。 为了提高求异法的结论可靠程度,应注意: 第一,被考察的两个场合,只能有一个不同情况,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 如果不同情况不只一个,就不容易确定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 第二,要分析两场合中唯一的不同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整体原因还是部分原 因。如果是部分原因,还应当继续寻求其他原因。 三、求同求异并用法 1、什么是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又称契合差异并用法,简称并用法)的基本内容是:如果 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正面场合)中只有一个情况相同,而在被研究现象 不出现的场合(反面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 的原因。其逻辑形式是: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正面场合(1)A、B、C a (2)A、D、E a 反面场合(1)—B、M _ (2)—D、K _ 所以,A 是 a 的原因 这种方法的步骤是:第一,应用求同法于正面场合。第二,应用求同法于反 面场合。第三,应用求异法于上述正面场合和反面场合,将正反这两种场合加以 比较,只注意正反场合的不同情况,即“兼听广纳”与否。根据求异法,就可以

推断这个差异点是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2、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是“既有同又求异”。它既适用于观察,也适用于实验。它不同于求同法和求异法的连续运用。它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找出各个正面场合唯一共同情况,这是求同;第二步,再找出各个反面场合唯一的共同情况,即都缺少正面场合那个共同情况,这仍然是求同;第三步,比较正反两组场合结论的差异,然后得出结论,这是求异。并用法实质上是两次求同一次求异,而求异是以两次求同的结论为根据的第二,正反场合的事例越多越好由于并用法的上述特点,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正反场合考察的事例越多,则正面求同和反面求同的可靠性越大,结论也就越可靠。它比单独运用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结论可靠程度要高。第三,正反场合的“其他情况”要相似。并用法虽不要求正反场合的“其它情况”完全相同,但要求尽可能相似,这样才能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四、共变法1、什么是共变法共变法的基本内容是:如果某一现象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总是随之发生相同程度的变化,那么,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其逻辑形式是:场合先行情况被研究现象(1)Ai1、B、C、Dai(2)A2、B、C、Da2(3)Ag、B、C、Da-所以,A是a的原因2、运用共变法应注意的问题共变法的特点是“求相应之变”,它主要用于实验。运用共变法要注意:第一,共变法不同于求同法、求异法和并用法。前述三种方法都是以某种情况出现与否来确定因果联系的,即以因果联系的质的确定性为客观依据。而共变法则从现象变化的数量和程度方面来探求因果联系,即以因果联系的量的规定性为客观依据。所以,它比前三种方法对因果联系

推断这个差异点是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 2、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是“既有同又求异”。它既适用于观察,也适用 于实验。它不同于求同法和求异法的连续运用。它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找出 各个正面场合唯一共同情况,这是求同;第二步,再找出各个反面场合唯一的共 同情况,即都缺少正面场合那个共同情况,这仍然是求同;第三步,比较正反两 组场合结论的差异,然后得出结论,这是求异。并用法实质上是两次求同一次求 异,而求异是以两次求同的结论为根据的。 第二,正反场合的事例越多越好 由于并用法的上述特点,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正反场合考察的事例越多,则 正面求同和反面求同的可靠性越大,结论也就越可靠。它比单独运用求同法和求 异法的结论可靠程度要高。 第三,正反场合的“其他情况”要相似。 并用法虽不要求正反场合的“其它情况”完全相同,但要求尽可能相似,这 样才能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 四、共变法 1、什么是共变法 共变法的基本内容是:如果某一现象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总是随 之发生相同程度的变化,那么,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其逻辑形式是: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1、B、C、D a1 (2) A2、B、C、D a2 (3) A3、B、C、D a3 所以,A 是 a 的原因 2、运用共变法应注意的问题 共变法的特点是“求相应之变”,它主要用于实验。运用共变法要注意: 第一,共变法不同于求同法、求异法和并用法。 前述三种方法都是以某种情况出现与否来确定因果联系的,即以因果联系的 质的确定性为客观依据。而共变法则从现象变化的数量和程度方面来探求因果联 系,即以因果联系的量的规定性为客观依据。所以,它比前三种方法对因果联系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