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判断(一)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6
文件大小:85.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判断(一)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三章判断(一)【学习提示本对判断的基本知识作了概括介绍,同时,具体介绍了几种简单判断:直言判断、关系判断和简单模态判断。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判断的本质及其两个基本特征,判断与语句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判断的分类根据和按照不同根据依次进行的分类系统:了解直言判断、关系判断和模态判断基本的逻辑形式及其逻辑性质,提高对直言判断、关系判断和模态判断进行逻辑分析及实际运用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复合判断和直言判断推理、关系推理和模态推理打下基础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就不能进行推理。因此,学习好判断部分是很重要的。学习本章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直言判断中特称判断的量项“有”、“有的”、“有些”的逻辑含义与习惯上的理解不同,要注意分辨。A、E、I、O四种直言判断形式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问题是必须弄懂并牢固加以掌握的,其中,肯定判断的谓项的周延性问题又是个难点。同素材的A、E、I、O四种直言判断的真假关系是本章又一个重点内容,难度也比较大,要根据判断中主项S与谓项P的外延关系加以理解和掌握,关系判断的逻辑性质决定于关系:二元关系常见的性质是对称性和传递性模态判断的四种形式及其真假关系。第一节判断的概念一、什么是判断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态。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但是,思维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某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甲对象与乙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或不具有某种关系,这些都是事物的情况。事物的情况与事物的情况之间也有联系,这种联系也是一种事物的情况,是较为复杂的事物情况。反映事物情况不是概念这种思维形态能够胜任的,必须用概念组成判断这种思维形态,才能反映种种事物情况,即反映对象之间的种种联系。事物情况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当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了某种事物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然后才能在思维中肯定或否定这种事物情况,即对这种事物情况作出断定,形成判断。例如:①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②语言不是生产工具,判断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判断总有所断定,判断反映事物情况的存在就是在进行断定,它或者肯定某事物情况存在,或者否定某事情情况存在,都是在断定。任何判断总要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如果一个语句表达的思想无所断定,就不是判断。1

1 第三章 判 断(一) [学习提示]本章对判断的基本知识作了概括介绍,同时,具体介绍了几种简单判断:直言判断、关系判断 和简单模态判断。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判断的本质及其两个基本特征,判断与语句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判 断的分类根据和按照不同根据依次进行的分类系统;了解直言判断、关系判断和模态判断基本的逻辑形式及其 逻辑性质,提高对直言判断、关系判断和模态判断进行逻辑分析及实际运用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复合判断和 直言判断推理、关系推理和模态推理打下基础。 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就不能进行推 理。因此,学习好判断部分是很重要的。 学习本章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直言判断中特称判断的量项“有”、“有的”、“有些”的逻辑含义与习惯上的理解不同,要注意分辨。 A、E、I、O 四种直言判断形式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问题是必须弄懂并牢固加以掌握的,其中,肯 定判断的谓项的周延性问题又是个难点。 同素材的 A、E、I、O 四种直言判断的真假关系是本章又一个重点内容,难度也比较大,要根据判断 中主项 S 与谓项 P 的外延关系加以理解和掌握。 关系判断的逻辑性质决定于关系:二元关系常见的性质是对称性和传递性。 模态判断的四种形式及其真假关系。 第一节 判断的概念 一、什么是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态。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但是,思维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 联系的。某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某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甲对象与乙对象之间具 有某种关系或不具有某种关系,这些都是事物的情况。事物的情况与事物的情况 之间也有联系,这种联系也是一种事物的情况,是较为复杂的事物情况。反映事 物情况不是概念这种思维形态能够胜任的,必须用概念组成判断这种思维形态, 才能反映种种事物情况,即反映对象之间的种种联系。事物情况是一种客观存在, 只有当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了某种事物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然后才能在思维中 肯定或否定这种事物情况,即对这种事物情况作出断定,形成判断。例如: ①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②语言不是生产工具。 判断有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判断总有所断定。 判断反映事物情况的存在就是在进行断定,它或者肯定某事物情况存在,或 者否定某事情情况存在,都是在断定。任何判断总要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如果 一个语句表达的思想无所断定,就不是判断

第二,判断总有真有假。符合客观实际的是真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假判断。具体判断在事实上的真假问题虽然是逻辑所关心的,却不是逻辑所着重研究的。逻辑学主要研究判断的逻辑形式的真假条件及真假关系,从而由判断组成推理,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二、真判断和准确的判断但是,必须指出,任何一个真判断的真实性都是相对的。第一,任何具体判断都只能对事物情况作出近似的“描绘”与“模写”,有的近似程度大些,有的近似程度小些,而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地绝对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情况。第二,判断的真实性是有条件的。判断的真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凡是真实而又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情况的判断,就是准确的判断。一个真判断不一定准确,但准确的判断定是真判断。判断的真实与准确问题是判断内容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指导下通过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来解决。形式逻辑则撇开内容,研究判断的逻辑形式,以便选择恰当的判断形式表达思想,作出判断准确。三、判断和语句判断和语句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1、判断和语句的密切联系第一,同任何概念都是用语词表达的一样,任何判断都是用语句表达的。语句是判断的物质载体,而判断则是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在传统逻辑中,可表达判断的语句通常叫命题,陈述句都是命题,也都表达判断。在日常使用中,命题与判断并不作严格区分,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命题是一种客观陈述,判断则是一种主观断定。因为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第二,判断和语句存在着大体对应的关系:单句一般表达简单判断,复句大多表达复合判断,假设句表达假言判断,选择句表达选言判断等等。2、判断和语句的区别第一,判断和语句属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属于逻辑学的范畴:语句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判断是一种思想,是客观事物情况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无声、无形,不可直接被感知:语句是判断的物质载体,它有声、有形(文字),可直接被感知,其声、其形都是社会约定的。这是判断和语句的根本区别。第二,有的句子表达判断,有的句子不表达判断。陈述句表达判断,而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2

2 第二,判断总有真有假。 符合客观实际的是真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假判断。具体判断在事实上 的真假问题虽然是逻辑所关心的,却不是逻辑所着重研究的。逻辑学主要研究判 断的逻辑形式的真假条件及真假关系,从而由判断组成推理,进行有效的思维活 动。 二、真判断和准确的判断 但是,必须指出,任何一个真判断的真实性都是相对的。 第一,任何具体判断都只能对事物情况作出近似的“描绘”与“模写”,有 的近似程度大些,有的近似程度小些,而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地绝对正确地反映客 观事物情况。 第二,判断的真实性是有条件的。判断的真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凡是真实而又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情况的判断,就是准确的判断。一个真判 断不一定准确,但准确的判断定是真判断。 判断的真实与准确问题是判断内容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指导下通过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来解决。形式逻辑则撇开内容,研究判断的逻辑 形式,以便选择恰当的判断形式表达思想,作出判断准确。 三、判断和语句 判断和语句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1、判断和语句的密切联系 第一,同任何概念都是用语词表达的一样,任何判断都是用语句表达的。语 句是判断的物质载体,而判断则是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在传统逻辑中,可表 达判断的语句通常叫命题,陈述句都是命题,也都表达判断。在日常使用中,命 题与判断并不作严格区分,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命题是一种客观陈述,判断则是 一种主观断定。因为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 第二,判断和语句存在着大体对应的关系:单句一般表达简单判断,复句大 多表达复合判断,假设句表达假言判断,选择句表达选言判断等等。 2、判断和语句的区别 第一,判断和语句属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属于 逻辑学的范畴;语句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判断是一种思想, 是客观事物情况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无声、无形,不可直接被感知;语句是判断 的物质载体,它有声、有形(文字),可直接被感知,其声、其形都是社会约定 的。这是判断和语句的根本区别。 第二,有的句子表达判断,有的句子不表达判断。陈述句表达判断,而疑问 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

第三,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第四,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由于语言形式的多义性,在不同语境下,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我准备活动活动”。在思想交流中,特别是在论辩的场合,为了避免误解,盲从或无谓之争,弄清双方所用语句表达什么判断是十分必要的。第五,判断和表达判断的语句在形式结构上只是大体对应,而不是完全对应。四、判断的作用1、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2、判断是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五、判断的种类按照不同的根据可以把判断作不同的分类。1、按照判断形式中是否包含“必然”、“可能”这些模态词,可将判断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2、按照判断形式中是否还包含其他判断,将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是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由单句表达,但是,单句不一定表达简单判断。如:有的单句不表达判断:联合短语做主语或做谓语的单句表达复合判断。复合判断是还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是由它所包含的其他判断与逻辑联结项构成的判断。按照逻辑联结项的不同,复合判断又可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复合判断一般由复句和复句的紧缩式表达,但是,复句并不都表达判断,因果复句就不表达判断而表达推理。上述两种判断的分类是互相交叉的。模态判断又有简单模态判断与复保模态判断之分,本书将只介绍简单模态判断。这样,我们选按照形式结构把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把简单判断再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简单非模态判断有的是断定对象具有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称为直言判断或性质判断;有的是断定对象之间关系的,称为关系判断。在复合判断中,我们将只介绍非模态的复合判断。现将本书要介绍的判断种类列表如下:3

3 第三,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第四,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由于语言形式的多义性,在不同语境 下,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我准备活动活动”。在思想交流中, 特别是在论辩的场合,为了避免误解,盲从或无谓之争,弄清双方所用语句表达 什么判断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判断和表达判断的语句在形式结构上只是大体对应,而不是完全对应。 四、判断的作用 1、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2、判断是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五、判断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根据可以把判断作不同的分类。 1、按照判断形式中是否包含“必然”、“可能”这些模态词,可将判断分为 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 2、按照判断形式中是否还包含其他判断,将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简单判断是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由单句表达,但是,单句不一 定表达简单判断。如:有的单句不表达判断;联合短语做主语或做谓语的单句表 达复合判断。 复合判断是还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是由它所包含的其他判断与逻辑联结 项构成的判断。按照逻辑联结项的不同,复合判断又可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和负判断。复合判断一般由复句和复句的紧缩式表达,但是,复句并不 都表达判断,因果复句就不表达判断而表达推理。 上述两种判断的分类是互相交叉的。模态判断又有简单模态判断与复保模态 判断之分,本书将只介绍简单模态判断。这样,我们选按照形式结构把判断分为 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把简单判断再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简单非模态判 断有的是断定对象具有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称为直言判断或性质判断;有的是断 定对象之间关系的,称为关系判断。在复合判断中,我们将只介绍非模态的复合 判断。 现将本书要介绍的判断种类列表如下:

直言判断简单判断关系判断模态判断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复合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第二节直言判断一、什么是直言判断直言判断是直接地无条件地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所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些判断都是对某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作出断定,所以,称为性质判断。由于这些判断的断定是直接的、无条件的,所以,又称为直言判断。又因为它是对一类事物的断定,所以,也称为一个主项的判断。每个直言判断都是由主项、谓项、联项、量项四部分组成的。判断的主项是表示判断对象的概念。判断的谓项是表示判断对象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的概念。判断的联项是联结主项和谓项的概念。联项决定判断的质。判断的量项是表示判断中主项所反映对象的数量或范围的概念。量项决定判断的量,有全称、特称和单称的区别。二、直言判断的种类按判断联项的不同,即按质来划分,直言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按判断的量项的不同,即按量来划分,直言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按质和量结合来划分,直言判断可分为以下六种:4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负 判 断 假言判断 选言判断 联言判断 复合判断 模态判断 关系判断 直言判断 简单判断 判断 第二节 直言判断 一、什么是直言判断 直言判断是直接地无条件地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 所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这些判断都是对某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作出断定,所以,称为性质 判断。由于这些判断的断定是直接的、无条件的,所以,又称为直言判断。又因 为它是对一类事物的断定,所以,也称为一个主项的判断。 每个直言判断都是由主项、谓项、联项、量项四部分组成的。 判断的主项是表示判断对象的概念。判断的谓项是表示判断对象具有或不具 有的性质的概念。判断的联项是联结主项和谓项的概念。联项决定判断的质。 判断的量项是表示判断中主项所反映对象的数量或范围的概念。量项决定判 断的量,有全称、特称和单称的区别。 二、直言判断的种类 按判断联项的不同,即按质来划分,直言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按 判断的量项的不同,即按量来划分,直言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 断。 按质和量结合来划分,直言判断可分为以下六种: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1、全称肯定判断:就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所有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是个全称肯定判断。它断定“于部”全部都具有“人民的勒务员”的性质。全称肯定判断用公式表示即:所有S都是P2、全称否定判断:就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都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所有的国家都不是超阶级的。这是个全称否定判断。它断定“国家”全部都不具有“超阶级的”的性质。全称否定判断用公式表示即:所有S都不是P3、特称肯定判断:就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有的学生是用功的。这是个特称肯定判断,它断定“学生”这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具有“用功的性质。特称肯定判断用公式表示即:有S是P4、特称否定判断:就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有的学生不是用功的。这是个特称否定判断,它断定“学生”这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不具有“用功的”性质。特称否定判断用公式表示即:有S不是P全称判断与特称判断的主项都是普遍概念。但是,特称判断的主项的外延受到量项“有”的限制,表示对某类对象的至少一个对象作了断定。那么,特称量项“有”或“有的”所表示的对象数量究竟是多少呢?它表示的数量是不确定的。“有”、“有的”的逻辑含义是“至少有一个”,至多呢?并不排斥“可以有全部”。“有S是P”是说“至少有一个S是P”,或者说,“是P的S是存在的”,所以,5

5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1、全称肯定判断:就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 所有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这是个全称肯定判断。它断定“干部”全部都具有“人民的勤务员”的性质。 全称肯定判断用公式表示即: 所有 S 都是 P 2、全称否定判断:就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都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 如: 所有的国家都不是超阶级的。 这是个全称否定判断。它断定“国家”全部都不具有“超阶级的”的性质。 全称否定判断用公式表示即: 所有 S 都不是 P 3、特称肯定判断:就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例如: 有的学生是用功的。 这是个特称肯定判断,它断定“学生”这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具有“用功的” 性质。特称肯定判断用公式表示即: 有 S 是 P 4、特称否定判断:就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例如: 有的学生不是用功的。 这是个特称否定判断,它断定“学生”这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不具有“用功 的”性质。特称否定判断用公式表示即: 有 S 不是 P 全称判断与特称判断的主项都是普遍概念。但是,特称判断的主项的外延受 到量项“有”的限制,表示对某类对象的至少一个对象作了断定。那么,特称量 项“有”或“有的”所表示的对象数量究竟是多少呢?它表示的数量是不确定的。 “有”、“有的”的逻辑含义是“至少有一个”,至多呢?并不排斥“可以有全部”。 “有 S 是 P”是说“至少有一个 S 是 P”,或者说,“是 P 的 S 是存在的”,所以

特称判断又称为存在判断,“有”又称为存在量词。“有”的逻辑含义与日常语言的习惯用法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说“有S是P”的时候,往往暗含有“有S不是P”的意思。当我们说“有S不是P”的时候,往往暗含有“有S是P”的意思。在传统逻辑中,特称量项还经常用“有些”来表示。但是,“有些”的含义在日常使用中与“有”有细微差别,它表示“至少有两个”,至多“可以有全部”。所以,虽然“有些”和“有”都可以表达全称量项,一般不加区别,但总的说来,还是用“有”、“有的”更能准确表达这种判断的逻辑特性。5、单称肯定判断:就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济南是泉城。这是个单称肯定判断,它断定“济南”这一个别对象具有“泉城”的性质。单称肯定判断用公式表示即:某个S是P6、单称否定判断:就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某个S不是P单称判断的主英是个单独概念时,量项省略。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人普遍概念时,要加单称量项的限制,表示对某类对象中的个别对象作厂断定。表达单称的语词有“这(个)”、“那(个)”、“某(个)”等等。由于单称判断是对某一个别对象的断定,也就是对反映某一单独对象的概念一一单独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因此,在判断变形和三段论推理中,单称判断可以当作全称判断来看待。这样,直言判断就可以归结为如下四种最基本的形式:名称公式简记为简称A全称肯定判断所有S是PSAPE全称否定判断所有S不是PSEPI特称肯定判断有S是PSIP0SOP特称否定判断有S不是P三、直言判断主项、谓项的周延性所谓直言判断主项、谓项的周延性是指,一个判断对它的主项、谓项的外延的断定情况。一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就是指,这个判断确定地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一个判断主项或谓项是不周延的,就是指,这个判断没有确定地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普通逻辑并不研究某个具体判断的内容及其主谓项是否周延,而是研究判断的一般形式,确定一些关于主谓项周延性的一般原则,以便在推理中正确运用。6

6 特称判断又称为存在判断,“有”又称为存在量词。“有”的逻辑含义与日常语言 的习惯用法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说“有 S 是 P”的时候,往往暗含有“有 S 不是 P”的意思。当我们说“有 S 不是 P”的时候,往往暗含有“有 S 是 P” 的意思。 在传统逻辑中,特称量项还经常用“有些”来表示。但是,“有些”的含义 在日常使用中与“有”有细微差别,它表示“至少有两个”,至多“可以有全部”。 所以,虽然“有些”和“有”都可以表达全称量项,一般不加区别,但总的说来, 还是用“有”、“有的”更能准确表达这种判断的逻辑特性。 5、单称肯定判断:就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 济南是泉城。 这是个单称肯定判断,它断定“济南”这一个别对象具有“泉城”的性质。 单称肯定判断用公式表示即: 某个 S 是 P 6、单称否定判断:就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 某个 S 不是 P 单称判断的主英是个单独概念时,量项省略。单称判断的主项是人普遍概念 时,要加单称量项的限制,表示对某类对象中的个别对象作了断定。表达单称的 语词有“这(个)”、“那(个)”、“某(个)”等等。 由于单称判断是对某一个别对象的断定,也就是对反映某一单独对象的概念 ——单独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因此,在判断变形和三段论推理中,单称判 断可以当作全称判断来看待。这样,直言判断就可以归结为如下四种最基本的形 式: 名称 公式 简记为 简称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 S 是 P SAP A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 S 不是 P SEP E 特称肯定判断 有 S 是 P SIP I 特称否定判断 有 S 不是 P SOP O 三、直言判断主项、谓项的周延性 所谓直言判断主项、谓项的周延性是指,一个判断对它的主项、谓项的外 延的断定情况.一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就是指,这个判断确定地断定 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一个判断主项或谓项是不周延的,就是指,这个判 断没有确定地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 普通逻辑并不研究某个具体判断的内容及其主谓项是否周延,而是研究判断 的一般形式,确定一些关于主谓项周延性的一般原则,以便在推理中正确运用

下面我们分别考察一下A、E、I、O上种判断主项、谓项的周延性。1、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是周延的,谓项是不周延的,SAP是S类与P类具有全同关系或真包含于关系的概括反映。它断定了所有S都包含在P中,即确定地断定了S的全部外延,这里所谓“确定”,即没有例外。因而,主项S是周延的。SAP只是断定所有S都包含在P中,它并未断定所有的P都包含在S中。因此,SAP并未确定地断定P的全部外延,谓项P是不周延的。2、全称否定判断的主项、谓项都是周延的SEP是S类与P类具有全异关系的反映。它断定了所有S都不是P,并且也断定厂所有P都不是S,也就是确定地断定了S的全部外延与P的全部处延相排斥。因此,SEP确定地断定了主项S和谓项P的全部外延,其主项、谓项都是周延的。3、特称肯定判断的主调项都是不周延的SIP是S类与P类具有相容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的概括反映。它只是断定有S包含在P中,并未断定所有S包含在P中,即没有确定地断定S的全部外延。因此,其主项S是不周延的。SIP只是断定有的S包含在P中,并未断定所有P包含在S中,即没有确定地断定P的全部外延。所以,谓项P是不周延的。4、特称否定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SOP是S类与P类具有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的概括反映。它只是断定至少有一个S与P相排压,并未断定全部S与P相排,即没有确定地断定S的全部外延。因此,其主项S是不周延的。SOP断定了至少有一个S不是全部的P,即全部P都与被断定的那部分S相排斥,它确定地断定了P的全部外延。所以,其谓项P是周延的。列表如下:1判断的类型主项谓项SAP周延不周延SEP周延周延SIP不周延不周延1SOP不周延周延关于直言判断的主项、谓项的周延性还要说明以下几点:第一,一个脱离了具体判断的孤立的概念,无所谓周延不周延。只有当一个概念充当某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从而它的外延受到断定的时候,才有周延不周延的问题。7

7 下面我们分别考察一下 A、E、I、O 上种判断主项、谓项的周延性。 1、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是周延的,谓项是不周延的。 SAP 是 S 类与 P 类具有全同关系或真包含于关系的概括反映。它断定了所有 S 都包含在 P 中,即确定地断定了 S 的全部外延,这里所谓“确定”,即没有例 外。因而,主项 S 是周延的。 SAP 只是断定所有 S 都包含在 P 中,它并未断定所有的 P 都包含在 S 中。因 此,SAP 并未确定地断定 P 的全部外延,谓项 P 是不周延的。 2、全称否定判断的主项、谓项都是周延的 SEP 是 S 类与 P 类具有全异关系的反映。它断定了所有 S 都不是 P,并且也 断定了所有 P 都不是 S,也就是确定地断定了 S 的全部外延与 P 的全部处延相排 斥。因此,SEP 确定地断定了主项 S 和谓项 P 的全部外延,其主项、谓项都是周 延的。 3、特称肯定判断的主谓项都是不周延的 SIP 是 S 类与 P 类具有相容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的概括反映。它只是断定有 S 包含在 P 中,并未断定所有 S 包含在 P 中,即没有确定地断定 S 的全部外延。因此,其主项 S 是不周延的。 SIP 只是断定有的 S 包含在 P 中,并未断定所有 P 包含在 S 中,即没有确定 地断定 P 的全部外延。所以,谓项 P 是不周延的。 4、特称否定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SOP 是 S 类与 P 类具有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的概括反映。它只 是断定至少有一个 S 与 P 相排斥,并未断定全部 S 与 P 相排斥,即没有确定地断 定 S 的全部外延。因此,其主项 S 是不周延的。 SOP 断定了至少有一个 S 不是全部的 P,即全部 P 都与被断定的那部分 S 相 排斥,它确定地断定了 P 的全部外延。所以,其谓项 P 是周延的。 列表如下: 判断的类型 主 项 谓 项 SAP 周延 不周延 SEP 周延 周延 SIP 不周延 不周延 SOP 不周延 周延 关于直言判断的主项、谓项的周延性还要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一个脱离了具体判断的孤立的概念,无所谓周延不周延。只有当一个 概念充当某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从而它的外延受到断定的时候,才有周延不周 延的问题

第二,要把判断对概念外延的不同断定情况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区分开来。判断是一种主观断定,不同形式的直言判断对主谓项断定情况是不同的。不能用主项和谓项的外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在客观世界的关系,来代替判断对主项与谓项外延的断定情况的分析。第三,周延性是直言判断在量的方面的基本逻辑特性。掌握它,对于正确分析直言判断的逻辑含义,正确运用这种判断进行推理必不可少的。四、素材相同的直言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所谓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是指:什么判断之间是互相排斥的,不能同真;什么判断之间是相容的,可以同真,如此等等。判断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判断间的真假关系是很复杂的。这里我们只介绍具有相同主项和谓项(即“素材相同”)的A、E、I、O四种直言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由于这种关系是以A、E、I、O各自的真假情况为依据的,所以,我们先来介绍A、E、I、O的真假情况。1、A、E、I、0的真假情况上述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可列表如下:S与P的关系判断的真假F判断的种类SAP真真假假假假假假假真SEP真真真SIP真假SOP假假真真真2、A、E、I、0之间的真假关系从上面的真假情况表,可以看出A、E、I、O四种判断之间有如下四种真假关系。反对关系。A与E之间是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反对关系:当A真时E必假,当E真时A必优;而当A假时,E可真可假,当E假时,A可真可假。例如:A:某车间所有产品都是合格的。E:某车间所有产品都不是合格的。这两个判断:当A真时E必假,当E真时A必假。当A假时,有两种可能情况:或者某车间产品都不是合格的,这样E是真的;或者某车间产品有一部分合格,一部分不合格,这样E是假的。可见,A假,E可真可假。当E假时,也有两种可能情况:或者某车间产品都合格,这样A是真的;或者某车间产品一部分8

8 第二,要把判断对概念外延的不同断定情况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区分开 来。判断是一种主观断定,不同形式的直言判断对主谓项断定情况是不同的。不 能用主项和谓项的外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在客观世界的关系,来代替判断对主项 与谓项外延的断定情况的分析。 第三,周延性是直言判断在量的方面的基本逻辑特性。掌握它,对于正确分 析直言判断的逻辑含义,正确运用这种判断进行推理必不可少的。 四、素材相同的直言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所谓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是指:什么判断之间是互相排斥的,不能同真;什 么判断之间是相容的,可以同真,如此等等。判断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判断间的 真假关系是很复杂的。这里我们只介绍具有相同主项和谓项(即“素材相同”) 的 A、E、I、O 四种直言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由于这种关系是以 A、E、I、O 各自的真假情况为依据的,所以,我们先来介绍 A、E、I、O 的真假情况。 1、A、E、I、O 的真假情况 上述 A、E、I、O 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可列表如下: S与P的关系 判断的真假 判断的种类 SAP 真 真 假 假 假 SEP 假 假 假 假 真 SIP 真 真 真 真 假 SOP 假 假 真 真 真 2、A、E、I、O 之间的真假关系 从上面的真假情况表,可以看出 A、E、I、O 四种判断之间有如下四种真假 关系。 反对关系。 A 与 E 之间是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反对关系:当 A 真时 E 必假,当 E 真时 A 必优;而当 A 假时,E 可真可假,当 E 假时,A 可真可假。例如: A:某车间所有产品都是合格的。 E:某车间所有产品都不是合格的。 这两个判断:当 A 真时 E 必假,当 E 真时 A 必假。当 A 假时,有两种可能情 况:或者某车间产品都不是合格的,这样 E 是真的;或者某车间产品有一部分合 格,一部分不合格,这样 E 是假的。可见,A 假,E 可真可假。当 E 假时,也有 两种可能情况:或者某车间产品都合格,这样 A 是真的;或者某车间产品一部分 S P S P S P S P S P

合格,一部分不合格,这样A是假的。可见,E假,A可真可假。矛盾关系。A与O、E与I之间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当A真时O必假,当A假时O必真;当O真时A必假,当O假时A必真;当E真时I必假,当E假时I必真;当I真时E必假,当I假时E必真。E与I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说明。从属关系。A与I、E与O之间是可以同真、可以同假的从属关系:当全称判断(A或E)真时,特称判断(I或O)必真:当全称判断假时,特称判断可真可假;当特称判断假时,全称判断必假;当特称判断真时,全称判断可真可假。E与0的关系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来说明。下反对关系。I与0之间是可以同真,不能同假的下反对关系:当I真时,0可真可假:当0真时,I可真可假;当I假时,0必真;当0假时,I必真。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关系,也叫对当关系。AE反对关系1从从矛矛盾盾属属关关关关系一系系系I下反对关系0关于直言判断的真假关系,还有两点必须引起注意。第一,由于单称肯定判断与全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与全称否定判断的主、谓项周延情况完全一样,因而在推理中普通逻辑把单称肯定判断当作A判断,把单称否定判断当作E判断。但是,单称肯定判断与单称否定判断的真假关系,不同于A与E的真假关系,它们之间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第二,上述直言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是建立在主项并非空概念这个基础之上的。在现代逻辑中,如果S为空集,逻辑方阵中的矛盾关系成立,其他三种关系不成立。9

9 合格,一部分不合格,这样 A 是假的。可见,E 假,A 可真可假。 矛盾关系。 A 与 O、E 与 I 之间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当 A 真时 O 必假, 当 A 假时 O 必真;当 O 真时 A 必假,当 O 假时 A 必真;当 E 真时 I 必假,当 E 假时 I 必真;当 I 真时 E 必假,当 I 假时 E 必真。 E 与 I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说明。 从属关系。 A 与 I、E 与 O 之间是可以同真、可以同假的从属关系:当全称判断(A 或 E) 真时,特称判断(I 或 O)必真;当全称判断假时,特称判断可真可假;当特称 判断假时,全称判断必假;当特称判断真时,全称判断可真可假。 E 与 O 的关系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来说明。 下反对关系。 I 与 O 之间是可以同真,不能同假的下反对关系:当 I 真时,O 可真可假; 当 O 真时,I 可真可假;当 I 假时,O 必真;当 O 假时,I 必真。 A、E、I、O 四种判断的真假关系,也叫对当关系。 A 反 对 关 系 E I 下 反 对 关 系 O 关于直言判断的真假关系,还有两点必须引起注意。 第一,由于单称肯定判断与全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与全称否定判断 的主、谓项周延情况完全一样,因而在推理中普通逻辑把单称肯定判断当作 A 判断,把单称否定判断当作 E 判断。但是,单称肯定判断与单称否定判断的真 假关系,不同于 A 与 E 的真假关系,它们之间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 系。 第二,上述直言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是建立在主项并非空概念这个基础 之上的。在现代逻辑中,如果 S 为空集,逻辑方阵中的矛盾关系成立,其他三 种关系不成立。 矛 矛 盾 盾 关 关 系 系 从 属 关 系 从 属 关 系

五、关于正确使用直言判断的问题1、正确地使用联项,准确地表达主项与谓项联系的性质直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联项的性质,真实地、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一,肯定否定要分清,特别要注意正确运用多重否定。第二,作出正确的联项限定,准确地反映对象与性质间的联系程度。在日常使用直言判断时,一般并不是简单地说“是”或“不是”。为了判断准确,往往还加上某些限定。断定程度强的用“完全”、“总”、“一直”等加以限定;断定程度弱的用“基本上”“根本上”、“大体上”、“尤其”、“多半”、“至少”、“起码”等加以限定;或者对事物情况加时间、地点、条件、范围的限定,2、正确地使用量项,准确地表达被断定对象的数量范围直言判断有单称、特称和全称的区别,使用时,该用单称或特称的不要用全称,该用全称的不要用特称或单称,可以用更精确地表达数量范围的语词时不要用表达数量范围不确定的语词。例如:①失足青年是可以教育的②有些黄色读物对青少年是有害的。3、判断的主项、谓项要搭配,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类属关系肯定判断是断定主、谓项外延之间有相容关系,否定判断是断定主、谓项外延之间有不相容关系。例如:有的作家不是知识分子。4、表达判断的语句要恰当,不要产生歧义,要避免自相矛盾长的句子要注意照应,主谓要搭配,避免判断失误,甚至自相矛盾。例如:我国有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没有的万里长城。第三节关系判断一、什么是关系判断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关系判断由三部分组成:主项、关系项、量项。主项是表示一定关系的承担者的概念。有两个主项的关系判断,在前面的主项可以叫前主项,在后面的可以叫后主项;有三个以上主项的关系判断,其主面可以按次序分别叫做第一主项、第二主项、第三主项…...。关系项(也称谓项)是表示主项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概念。10

10 五、关于正确使用直言判断的问题 1、正确地使用联项,准确地表达主项与谓项联系的性质 直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因此,在使用时,要注 意联项的性质,真实地、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一,肯定否定要分清,特别要注意正确运用多重否定。 第二,作出正确的联项限定,准确地反映对象与性质间的联系程度。 在日常使用直言判断时,一般并不是简单地说“是”或“不是”。为了判断 准确,往往还加上某些限定。断定程度强的用“完全”、“总”、“一直”等加以限 定;断定程度弱的用“基本上”、“根本上”、“大体上”、“尤其”、“多半”、“至少”、 “起码”等加以限定;或者对事物情况加时间、地点、条件、范围的限定。 2、正确地使用量项,准确地表达被断定对象的数量范围 直言判断有单称、特称和全称的区别,使用时,该用单称或特称的不要用全 称,该用全称的不要用特称或单称,可以用更精确地表达数量范围的语词时不要 用表达数量范围不确定的语词。例如: ①失足青年是可以教育的。 ②有些黄色读物对青少年是有害的。 3、判断的主项、谓项要搭配,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类属关系 肯定判断是断定主、谓项外延之间有相容关系,否定判断是断定主、谓项外 延之间有不相容关系。例如: 有的作家不是知识分子。 4、表达判断的语句要恰当,不要产生歧义,要避免自相矛盾 长的句子要注意照应,主谓要搭配,避免判断失误,甚至自相矛盾。例如: 我国有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没有的万里长城。 第三节 关系判断 一、什么是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判断。 关系判断由三部分组成:主项、关系项、量项。 主项是表示一定关系的承担者的概念。有两个主项的关系判断,在前面的主 项可以叫前主项,在后面的可以叫后主项;有三个以上主项的关系判断,其主面 可以按次序分别叫做第一主项、第二主项、第三主项.。 关系项(也称谓项)是表示主项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概念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