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出版社:《经验与自然》书籍PDF电子版[美]杜威(共十章)

西方文库·学术译丛 经验与自然 Experience and NCature [美]杜威著 傅统先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EANGSU ECUCATICN PUBISHING HOUSE

原 序 这个新订本的出版,使我有可能完全重写第一章并在全书中作几点小的修 正。第一章原米是想用来作为导言的。这个日的已经失效了,因为总的讲来, 它比它所要导引的以后各章更加专门而难读。在叙述的方式方面也可以说是 模糊的,而且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在思想上也是不清楚的。希望这次新写的形式 既较为简单,也具有较大的连续性。假使现在较好地完成了这个原来的意图】 这大部分要归功于许多善意的批评者的帮助。我意意特别感谢威斯康星大学 的奥托教授(M.C.Otto)和哥伦比业大学的拉特纳先生(Joseph Ratner)。 除第.章完全修订之外,这个新版本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在这序言中增 加一个全书思想的提要,它是根据本书思想发展的顺序写下来的。这是旧版本 中所没有的。这些观念的进程乃是受这样一个意愿所决定的,即要想把我们在 处理一切真正的问题,即从科学的复杂问题到日常生活中琐屑的或紧要的实际 问题时都能发生效果的那种思想,应用到比较”泛的哲学领域中来。这种思想 的经常任务,就是要在新旧题材之间建立有用的联系。假使不利用我们已有的 观念和知识,我们就不能获得新的东西,甚至不能把它保持在心里,更谈不到理 解它。但是正因为新的东西就是新的,它就不是已经具有和已经熟悉的东西的 简单重复。当旧的东西被用来掌握和解释新的东西时,它便着上了新的颜色, 具有了新的意义。在已占有的熟悉的东西和新题材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之间 的间隙,分歧愈大,则思考的负担愈大;新旧之间的距离就是衡量需要的思想的 广度和深度的准绳 无论在集体文化中或个人生活中,都发生着装痕和冲突。现代科学、现代 工业和政治已经给子我们大量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是与西方世界所最珍贵的理 智遗产和道德遗产不相合的时常是不相容的。这就是我们现代思想上发生窘 困和混乱的原因。它替当前的和未来的哲学提出了特殊的问题。每一种有意 义的哲学都是处理这个问题的一种尝试:这个说法对于它]似乎最不适用的那

2.经验与自然 些学说,则是想用回避和躲闪的方式来陈补这个袋狼的尝试。在本B中我并不 是要寻求新阳之间的调和。我想这样的企图也许会对于个人的忠实信念和 真诚有所损害。付是当我按照必要而运用许多旧信仰和州观念去认识和弹解 新东西的时候,我也会留意到对于这些旧信仰所要求的修改和变更。 我相信,本书中所提出的这个经验的自然主义的方法,给人]提供了一条 能够使他们自由地接受现代科学的立场和结论的途径,而且这是惟一的途径, 虽然绝不会有两位思想家会以完全相同的式样在这条道路上旅行。这个途径 一方面使我们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主义者,而另一方面仍然维护着许多以 往所珍爱的价值,只要它们是经过了批判的澄清和增加了新的力量的。这个自 然主义的方法,当它被一贯地遵循着的时候,毁坏了许多过去被珍爱过的东西: 但是它摧毁它!是由于揭露了这些东西事物本质的矛盾·这是始终伴随 者它们的个污点,它使它们除了情绪的安慰以外,根本丧失了效能。但是这 个经验的自然主义的方法的主要意义并不是破环性的,它毋宁说是一个簸扬 器。只有糠数才被簸扬出去,虽然这糠麸在过去也许是曾经被珍视过的。一个 经验的方法对自然界是保持忠实的,它是无所“保存”的:它不是一种保险的设 施,也不是一个机械的防腐剂。但是它鼓舞心灵,使它在新世界的惶惑的面前 具有创造新理想和价值的勇气和生命力 因此新的导言一章(第一章)所讨论的是方法问题,特别是关于存在于经验 与月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它指出了对于经验的信仰,面经验乃是被理智地用来 作为揭露自然的真实面目的手段,它发现白然和经验并不是仇敌或外人。经 验并不是把人和月然界隔绝开来的帐幕:它是继续不断地深人自然的心脏的一 种途径。在人类经验的特性中,没有一个指向不可知论的结论的指针,而相反 的,自然本身却是不断地在褐露它自已。只要人们有这种机智和勇气去追随经 验中所固有的指导力量,经验中就有这种指导力量,而哲学的失败就是由于不 信任经验中所固有的这种指导力量。 第二章是说明我们的出发点,即在通带经验的事物本身中蕴藏着一种危难 不定与安定-致的混合状态。安全的需要迫使人们紧紧抓住有规则的东西,以 便使动满不定的成分减少至最低程度而加以控制。在现实经验中,这是一种实 际的活动,它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于重复和稳定的东西、对于事实和规律 具有了知识。要深人经验的真正本质,就要进行这种实际的工作。但是哲学却

原序.3 时常用建立一种纯粹在理论上安全和稳定的办法来试图成弃这种实际的工作。 在这里,我们指出了这种尝试对于传统哲学偏向于统一,永恒、普通而轻视多 数、变易、特殊的影响,以及它对于创造“实质”这个传统的而为现代物理科学所 推翻的概念所产生的后果。然后,我们再说明现代科学有着这样一种倾向,即 用以某些功能相似而反复发生为特征的质的事情(qualitative events)去代替固 定的实质这个古老的概念,而这种倾向乃是和朴素经验的态度是-一致的。这两 方面都指出物质与心灵这种观念不是指两种基本的和最后的实质.而是指在不 同的关联中所毕现出来的事情的重要特性而已 第三章和第四章讨论了哲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是关于一方面有规律、 机械的一致性,而另“方面又有结果、目的、功用与享受的问题。我们指出:在 实际经验中后者代表一系列变化的结巢,在这种变化中所产生的后果或结果有 着完满和满足的价值;我们也指出了:由于这种价值,便有一种使它们水远保持 下去,让它们稳定下来和重复它们的倾向。然后又说明价值的基础与实现价值 的努力都是在白然界的范围以内的,因为当我们认为自然是由许多事情构成而 不是由许多实质构成时,它的特点就是具有许多历史过程(histories),即由始到 终进行着的变化的连续。因此,在经验中发生着真正的开端和完成,这就是很 自然的了,由于在这些历史过程中呈现着不稳定的和动荡的因素,因而结果和 好处的获得也是不稳定的和瞬息无常的。惟一使它们比较稳定的途径,就是要 具有控制在一个过程中间从头到尾所发生的变化的能力。当这些中间环节被 放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时,它们无论从文字意义上或实际意义上说都成为一种手 段了。当它1被我们在实际经验中所掌握的时候,它们便成了工具、技巧、机构 等等。它们不是目的的仇酸而是执行的手段:它们也是区别其正的目的与仅仅 是感情的、虚幻的理想的标准, 物理科学的职责就是要发现事物的那些性质与关系,而事物就借助于这些 性质与关系而能够被用来作为T具。物理科学所要求揭露的,不是事物的内部 本质面只是事物间的那些相互联系·这些联系决定着后果,因而能被用为手段 事情的内在本质乃是作为事物被直接体验到的性质,在经验中显现出来的。这 些性质和这种成为认识之对象的规律性的密切配合,乃至两相融合,乃是有理 性指导的经骏的特点,以区别丁单纯偶然的和非批判的经验。 科学认识的对象是具有上具性的,这个概念便成为进一步(第五章)讨论的

4.经验与自然 重点了。日常经验所具有的那个特点已被哲学最有系统地忽视了,而这个特点 是日常经验为社交沟通的结果所浸淘的饱和程度。因为这个因素被否定了,于 是有些人便不承认意义具有任何客观的效用性,而另一些人便把意义当做是 种从自然界以外闯人的神秘的东西。然而,例如,假使承认语言乃是社会合作 和共同参与的工具,那么便在自然的事情(动物的声音、呼叫等等)和意义的发 生和发展之间建立了它们的连续性。心灵被视为社会上交相作用的一种功能, 而且被视为是自然的事情在彼此之间达到了最广泛和最复杂的交相作用的阶 段上所具有的真正特性,具有反应意义和运用意义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反应物 理的接触,这便构成了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它是把人类提升到平常所谓 理想的和精神的领域的中介。换言之,这种通过语言和其他工具在彼此沟通的 影响下所进行的社会参与(social participation)便成为自然主义的一个环节,它 排斥了那种通常认为必须把经验的对象分裂成为物理的和理想的两个世界的 说法 我们已经明白了意义的社会性质形成了心灵坚实的内容。第六章便从这 一点过渡到把心灵作为个体的或“主观的”东西来加以考虑。现代思想不同于 古代和中古思想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强调心灵乃是个人的,乃至是私 自的,把它与自我等同起来。这个基本的但被误解了的事实和经验之间可以这 样联系起来,即指出:现代文化不同于古代文化的特点,即在于它着重创导、发 明和变异。因此,我们指出,心灵在它的个体方面就是对于那些附着在事物上 面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变更与改进的方法。这个特性又使我们回溯到自然事情 的特殊性、可变性、偶然性,因而它就与自然的事情衔接起来了,单就这个因素 本身来讲是很费解的,它是用来说明偶然事故和不合理现象的。在人类历史 上,它是长期地被这样对待着的:心灵的个体特征过去是被视为对常规的叛离· 被视为社会为了保护它自己必须加以反对的危害。因而便发生了风俗习惯的 K期统治、顽固的保守主义以及仍然存在者的官目顺从的制度和思想上的标准 化。在某些专门研究的领域中,当人们承认有权力利用变异来作为新的观架、 假设和经验的出发点时,这便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开端。心灵从事于实验的习 惯,不同于它的武断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日益增长,乃是由于人们有了不断增 长的能力来利用变异,而不是抑制变异以求达到建设性的目的。 牛命,作为自然机体的一个特性,曾偶尔地与工具、语言和个体变异的发展

原序.5 相联系地被讨论过。而把它作为联系物理的自然与经验之间的一环来加以考 虑,这就形成了有关于心身关系问题的题目(第七章)。把自然和经验彼此分裂 孤立开来,这就使得思维、知识的效用性和有目的的动作的效用性,同身体之间 的这个不可否认的联系,成为一个不能解决的秘密了。我们指出:恢复两者之 间的连续性就消除了这个心身问题。所剩下的就是一个有机体,在它里面有着 平常所谓感应的这一类的性质,而这是我们在那些组成无机物的事情中所感觉 不到的,而且当有生物彼此交往而分享共同的、因而也是普遍的对象时,这个有 机体就具有了显明的心理特性。我们也指出,自然与经验的连续性解决了许多 问题,而当我们忽视这种连续性时,这些问题就只能变得更加繁难 然后(第八章)我们把有生物的特性同行为和经验的意识方面相互联系起 来加以考虑。而所谓行为与经验的意识方面,乃是指当事情借助于有机的和社 会的交相作用,在经验中实现出来时所具有的那种直觉的性质。在这里,提出 了心灵与意识的区别和联系。在意义里面或在运用它们之中,当有些东西变得 可疑了的时候,那些组合成为心灵的意义就变成了意识或观念、印象等等,而这 种在疑问巾的意义就需要重新组织。这个原理也说明了意识本身的对象所具 有的那种结集于-·个焦点上而又迅速转移的特性。一个敏撼的和有生气的心 灵生活因而就有赖于不断对于疑问和问题的察觉;当这种兴趣消逝的时候,意 识便察塞不流,变成局很而迟钝的了。 在艺术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的力量和自然的运行在经验里面达到了最完 备,因而是最高度的结合(第九章)。艺术是一个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原 来在自然界较低层次上在一种不很规则的方式下所发生的“系列的事情加以 调整,在种企图求得圆满成就的计划中使自然的材料得以重新配合。当自然 过程的结局,它的最后终点,愈占有主导的地位和愈显著地被享受着的时候,艺 术的“美”的程度就愈高。由于艺术的利用技术和丁具,-一切艺术都是有工具性 的。我们指出:正常的艺术经验在事情的结果方面和工具方面之间求得较好的 均衡,这种较好的均衡状态是在自然或经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见不到的。因 此,艺术既代表经验的最高峰,也代表自然界的顶点。在这里也连带地批评了 平常在艺术与科学之间那种截然分开的情形,我们主张: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要 比科学作为一个内容更加基本些,科学的探讨乃是一种艺术,它既是挖制(事 物)的工具,同时也是作为一种纯粹心灵上的亨受而成为终极的H的

6.经验与白然 这样我又回到关于日的,或终结完满的后果以及对它们的愿望与追求的这 个题目上米,因前引起了关于价值的本质的问题(第十章)。价值是从自然主义 观点被解释为事情在它们所完成的结果方面所具有的内在性质。如何控制申 情的发展过程以求在终结时获得稳定的并倾向于创造其他价值的对象,这个问 题便导致关于价值判断或评价的问题。把它们总括起来.就成了所谓批评。在 这里我们又回到第一章的主题,着重指出:为了理性地控制经验,批评在经验各 方面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于是哲学便成为关于批评的一种概括性的理论。 它对于生活经验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它不断地雅备了对于在经验的一切方面发 现的各种价值(无论是关于信仰的、制度的,行动的或生产的)进行批评的工具。 把自然与经验截然分开的传统思想,乃是我们对于诸现有的价值进行更有效的 批评的主要障碍,而本书的目的就是要用连续性的观点来代替这个分裂自然与 经验的传统观点。 釣翰·杜成 1929年】月于纽约市

目 录 原序.() 第一章经骏与哲学方法.() 第二章存在是动荡的和稳定的.(28) 第三章白然、终结和历史.(52) 第四章自然、手段和知识.(80) 第五章有然、沟通和意义.(108》 第六章自然、心灵和主观.(134) 第七章自然、生命和身心.(159) 第八章存在、观念和意识.(191) 第九章经验、自然和艺术.(226) 第十章存在、价值和批评.(250)

第一章经验与哲学方法 本书题名为“经验与自然”,就是想表明这里所提出的哲毕或者可以称为经 验的自然主义,或者可以称为自然主义的经验论:如果把“经验”按照它平常的 含义来用,那么也可以称为自然主义的人文主义。 把人与经验同自然界截然分开,这个思想是这样地深人人心,有许多人认 为把这两个词结合在一块儿用就似平是在讲一个圆形的正方形一样。他们说, 经验对于具有经验的人们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它的发生太偶然,太零散了,以至 在涉及自然界的本质时它就没有任何重要的意义了。在另一方面,他们又说, 自然是完全和经验分开的。的确,按照某些思想家的看法,这个情况甚至还要 坏些:他们认为经验不仅是从外面偶然附加在自然身卜的不相干的东西,而目 它是把自然界从我们眼前遮蔽起来的一个帐幕,除非人能通过某种途径来“超 越”这个帐幕。因此,某种非自然的东西,某种超经验的东西,用理性或直觉的 方式就被介绍进来了。按照另一个相反的学派的看法,经验也有着同样坏的遭 遇,他们把自然视为完全是物质的和机械的,他们要依据自然主义来建成一个 关于经验的理论,因而也就贬低和杏认了经验所特有的高贵而理想的价值。 我不知道有什么途径能够用辩论来回答这些相反的意见。这些相反的意 见是一些从文字上产生的联想所引起的,而且是不能用争辮的方式来处理的。 我们只能希塑在全部讨论过程中把与“经验”和“自然”有关的意义揭露出来,因 而使过去附加在它上面的意义,假使幸运的话,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变化。假使 我们使人们注意到:自然与经验还在另一种关联中和谐地存在在一起,即在这 种关联中,经验乃是达到自然揭露自然秘密的一种而且是惟一的一种方法,并 且在这种关联中,经验所揭露的自然(在自然科学中利用经验的方法)又得以深 化、车富化,并指导着经验进-步地发展,那么这个变化过程也许会加速起来。 在自然科学中经验和自然是联合在一起的,而这种联合并没有被当做一件 怪事。相反的,如果研究者要把他所发现的东西当做真正科学的东西来研究

?.经验与白然 那么他就必须利用经验的方法。当经验在可以明确规定的方式之下被控制着 的时候,它就是导致有关自然的事实和规律的途径,这被科学研究者视为理所 当然之事。他自由地运用推理和演算,没有这些,他是不能进行工作的。但是 他努力使这类理论的探求要以直接经验到的材料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理论可 以在其间加人一段很长的推理过程,而其中大部分是离开直接经验的东西很远 的、但是空悬着的理论的葛藤,其两端却都是依附在被观察到的材料的基柱上 面的。而且这种被经验到的材料,无论对科学家而言,或对平常人而言都是 样的。平常人如果没专门的准备,就不能理解其间的推理过程。但是星辰、岩 石,树木和爬行的动物在科半家和平常人双方的眼光中都同样是经验的材料。 当我们讨论到经验对于建立一个关于自然的哲学理论的关系时,这些很平 常的话便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它们指出:假使科学的研究是合理的,那么经验 就不是自然界的无限浅薄的一层或它的前景,而能透人自然,达到它的深处,以 至还可以扩大对它的掌握:经验向四面八方摇进,因而把原来蕴藏着的东西发 掘了出来一正如矿工们把从地下超出的宝藏高高地堆在地面上一样。假使 我们不准备否认科学研究的-切有效性的话,那么这些事实对于这个关于自然 与经验之关系的一般理论就具有一种不能忽视的价值。 例如有时有人主张:既然经验在我们的太阳系和地球历史中是比较晚出 的,而且既然太阳和地球在广大的天空领域中只占有一个微小的地位,那么经 验至多也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做不足道的偶然事件而已。没有一个忠实于科 学结论的人会否认经验作为一种存在,乃是只有在一种高度特殊化的条件下才 发生的事情。例如它是发生于一个有高度组织的生物中,而这种生物又需要有 个特殊的环境。没有证据证明无论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都有经验。但是 对干科学研究的诚意的尊重也迫使人们承认:当发生了经验的时候,不管它在 时间和空间上所占的地位是多么有限,它就开始占有自然的某一部分,而且这 种占有的方式,使得自然领城的其他部分也因而成为可以接近的 一位活在1928年的地质学家告诉我们许多不仅是在他出生以前发生的事 情,而且是在任何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前千百万年时发生的事情。他这样做, 是以已经成为现有经验材料的各种事物为根据的。莱叶尔(Iy)在地质学上 的革命,就是由于他看出了现在在水、火、压力的运动过程中所经验到的这一类 事情,也正是地球在过去猎以形成它现有的结构形式的那一类事情。当-一个人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传统社会交往观(2/2).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传统社会交往观(1/2).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中国古代战争案例与智谋.pptx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评析与比较.pptx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衣食住行.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爱情、婚姻、家庭.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技与创新.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人身修养.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中国古代艺术.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中国古代文学.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主讲:姜颖).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中国古代思想.ppt
-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书籍PDF电子版(第二版·上,第六卷 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第七卷 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pdf
-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书籍PDF电子版(第二版·上,第四卷 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第五卷 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pdf
-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书籍PDF电子版(第一卷 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第二卷 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pdf
-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自然辩证法概论(共四编十六章,含绪论).pdf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讲 认识论与哲学基本问题.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讲 道德哲学.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讲 政治哲学.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讲 科学哲学.ppt
- 安徽大学:《中西伦理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History of ChineseEthics and Western Ethics.doc
- 安徽大学:《中西伦理学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西方伦理学思想的嬗变.ppt
- 《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课程教学大纲.pdf
- 《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课程授课教案(文字版).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指导书(共九个实验).doc
- 安徽大学:《哲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教学方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