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自然辩证法概论(共四编十六章,含绪论)
第1页 绪 论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 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 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 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 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①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 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 量。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一切事物的本原,人类本身就是从自然界中分化 出来并从自然界那里取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料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产 生了科学,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了技术:人类社会就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同发展起来的:近代以后,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 的面貌,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以 下极为重要的理论观点: 第一,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界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便需要为自己的生存和发 展不断地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密切相连和相互 制约。② 第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 提,是人们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 生活资料。一旦人们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就开始把 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 ⊙本书所说的科学技术一般是指白然科学技术。 ②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0页
第 1 页 绪 论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 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 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 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 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①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 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 量。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一切事物的本原,人类本身就是从自然界中分化 出来并从自然界那里取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料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产 生了科学,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了技术;人类社会就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同发展起来的;近代以后,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 的面貌,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以 下极为重要的理论观点: 第一,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界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便需要为自己的生存和发 展不断地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密切相连和相互 制约。 第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 提,是人们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 生活资料。一旦人们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就开始把 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 ①本书所说的科学技术一般是指自然科学技术。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第2页 界: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随着劳动生 产力的发展,人们必然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劳动发展史中可 以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① 第三,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旧石器时 代人类最初的劳动工具是用石头打制而成的石器,它是人的自然肢体的 延长,而对石器的打制是古代人掌握的最基本的材料加工技术:大约50 万年前,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 同动物界分开”②,人工取火是古代人掌握的、最原始的能源技术。16 17世纪,产生了研究自然界奥秘的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在此基础上,通过 理性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结合,产生了近代的、真正的自然科学。 第四,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从闭塞、落 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 代科学、现代工业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对抗,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 的对抗,产生了以人类彻底解放为己任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描述 了自然发展史,即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天体、地球、生命与人类的演 化)。在《自然辩证法》的最后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 作用》中,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创 造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劳动以及随同它一起形 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这篇论文可 以看做是自然史与社会史的联结部分,是《自然辩证法》与《资本论》的联 结部分。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③,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 发展与灭亡的运动规律。《资本论》详细地论述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 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论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机器工业生产 过程的特点与组织形式(工厂制度):由工业技术引起的工业革命不同于 农业革命的特点(机器大生产):用机器来生产机器(机器制造业)是大工 业的技术基础:机器生产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 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 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米解决由此产 ①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
第 2 页 界;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随着劳动生 产力的发展,人们必然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劳动发展史中可 以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第三,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旧石器时 代人类最初的劳动工具是用石头打制而成的石器,它是人的自然肢体的 延长,而对石器的打制是古代人掌握的最基本的材料加工技术;大约 万年前,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 同动物界分开” ,人工取火是古代人掌握的、最原始的能源技术。 世纪,产生了研究自然界奥秘的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在此基础上,通过 理性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结合,产生了近代的、真正的自然科学。 第四,哥白尼 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从闭塞、落 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 代科学、现代工业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对抗,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 的对抗,产生了以人类彻底解放为己任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概括了 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描述 了自然发展史,即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天体、地球、生命与人类的演 化)。在《自然辩证法》的最后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 作用》中,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创 造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劳动以及随同它一起形 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这篇论文可 以看做是自然史与社会史的联结部分,是《自然辩证法》与《资本论》的联 结部分。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 发展与灭亡的运动规律。《资本论》详细地论述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 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论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机器工业生产 过程的特点与组织形式(工厂制度);由工业技术引起的工业革命不同于 农业革命的特点(机器大生产);用机器来生产机器(机器制造业)是大工 业的技术基础;机器生产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 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 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 ①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 ,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 页 。 页
第3页 生的问题:自然界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 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因而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机器大工业 生产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机器大工业生产 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 马克思着重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正是利用科学技术, 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空前巨大的生产力。但是,在资本主 义条件下,“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 段”①科学对于劳动者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只 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 的物质变换,把自然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自然作为盲目的力 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 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才能解决科学技术造成的巨大生产力 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人类为 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界进行斗 争,必须发展生产力,野蛮人必须这样做,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这是一个 必然性的王国,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都必须这 样做。②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 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一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与此 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一科学观一技术观一科 学技术与社会。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是以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 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 域。在自然辩证法中贯穿着以下基本观点: 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的基本观点。 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与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有所不 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主要是近代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 1979年版,第570页。 ②参见:《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饭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第 3 页 生的问题;自然界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 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因而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机器大工业 生产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机器大工业生产 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 马克思着重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正是利用科学技术, 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空前巨大的生产力。但是,在资本主 义条件下,“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 段”。科学对于劳动者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只 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 的物质变换,把自然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自然作为盲目的力 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 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才能解决科学技术造成的巨大生产力 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人类为 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界进行斗 争,必须发展生产力,野蛮人必须这样做,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这是一个 必然性的王国,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都必须这 样做。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 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一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与此 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 科学观一技术观一科 学技术与社会。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是以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 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 域。在自然辩证法中贯穿着以下基本观点: 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的基本观点。 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与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有所不 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主要是近代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草4而 关系,当前我们研究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 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 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 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 的关系的中介。 按照上述的观点和体系,全书分为下列四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 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科学技术 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 领域。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己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 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 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也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哲学学科,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为了在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自然辩证法” 与“科学技术哲学”这两个名称可以交互使用,但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是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 究的一个领域,它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有着原则的区别。以当代著名 哲学家与科学家马里奥·本格(Mario Augusto Bunge,1919 的《科学 技术哲学》一书为例,它的体系是:形式科学一物理科学一生命科学一社 会科学一技术科学。 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形式科学:从逻辑到数学,包括数学、纯数学与应用数学、逻辑 物理科学:从物理学到地球科学,包括经典力学与统计力学、相对论、 量子论、化学、大物理学(地球科学与字宙学: 生命科学:从生物学到心理学,包括分类学、遗传学、进化论、神经科 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生物学: 社会科学:从人类学到历史学,包括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 经济学、历史学
第 4 页 关系,当前我们研究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 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 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 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 的关系的中介。 按照上述的观点和体系,全书分为下列四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进入 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 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科学技术 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 领域。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 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 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也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哲学学科, 从 世纪 年代后期起,为了在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自然辩证法” 与“科学技术哲学”这两个名称可以交互使用,但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是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 究的一个领域,它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有着原则的区别。以当代著名 哲学家与科学家马里奥 本 格( )的《科学 技术哲学》一书为例,它的体系是:形式科学 物理科学一生命科学一社 会科学一技术科学。 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形式科学:从逻辑到数学,包括数学、纯数学与应用数学、逻辑; 物理科学:从物理学到地球科学,包括经典力学与统计力学、相对论、 量子论、化学、大物理学(地球科学与宇宙学); 生命科学:从生物学到心理学,包括分类学、遗传学、进化论、神经科 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生物学; 社会科学:从人类学到历史学,包括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 经济学、历史学;
第5页 技术科学:从工程学到决策论,包括工程技术、生命技术与心理技术、 信息技术、社会技术、一般技术(系统论与决策论)、技术在社会中的 作用。 本格的这个体系是科学一技术一社会(占很少篇幅)。 从自然辩证法与上述有代表性的西方科学技术哲学的体系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虽然它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它们之间有 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 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则把 自然观作为它的理论基石: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 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则把科学技 术看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既从它的活动过程,也从它的活 动成果来考察的: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 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 辩证法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 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与社会 在国外,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向 进行: 一是哲学的方向。例如: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 库思(Thomas Samual Kuhn,l922一 )、拉卡托斯Lakatos Imre,l922- 1974)等的科学哲学:埃吕尔(】.Eul,1912一1994)、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一1976)、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等的技 术哲学等。 二是社会学、历史学的方向。例如:普赖斯D.J.Pice,1921一1983) 的科学计量学:贝尔纳(.D.Bernal,1901一1971)的科学学:默顿R.K, Merton,I910一)的科学社会学:库恩的知识社会学:萨顿George Alfred Sarton,1884一1956)、科瓦雷(Alexander Koyre)的科学史等。 三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的研究方向。例如:杜尔凯姆 (Emile Durkheim,1858-1917)的社会学的方法:马克斯·韦伯(Max We- br,1864一1920)的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区分:C.P.斯诺的科学文化与 人文文化的交融等。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汇合成一门新兴的、综合性 的交叉学科—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科学史、科
第 5 页 技术科学:从工程学到决策论,包括工程技术、生命技术与心理技术、 信息技术、社会技术、一般技术(系统论与决策论)、技术在社会中的 作用。 本格的这个体系是科学一技术一社会(占很少篇幅)。 从自然辩证法与上述有代表性的西方科学技术哲学的体系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虽然它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它们之间有 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 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则把 自然观作为它的理论基石;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 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则把科学技 术看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既从它的活动过程,也从它的活 动成果来考察的;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 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 辩证法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 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与社会 在国外,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向 进 行: 一是哲学的方向。例如:波普尔( )、 库恩( )、拉卡托斯( )等的科学哲学;埃吕尔( 、海德格尔( 、马尔库塞( )等 的 技 术哲学等。 二是社会学、历史学的方向。例如:普赖斯( 的科学计量学;贝尔纳( )的科学学;默顿( )的科学社会学;库恩的知识社会学;萨顿( 、科瓦雷( )的科学史等。 三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的研究方向。例如:杜尔凯姆 )的社会学的方法;马克斯 韦 伯( 的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区分; 斯诺的科学文化与 人文文化的交融等。 世纪 年代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汇合成一门新兴的、综合性 的交叉学科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科学史、科
草6而 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科学政治学、科学法学、科学人类学等 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 且认为,科学与技术是社会的活动而非个人的活动。 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演变为科学与技术(S&TS) 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认 为,科学与技术是全人类的事业,是关系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产业。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及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但 无论STS抑或S&TS都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它们 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它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 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它们的成果时,必须作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一、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同当时的哲学与科学技 术的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分为创立与发展两个时期: (一)创立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时,他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 的转变时期,当时蓬蓬勃勃进行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历史从农业社会推向 工业社会。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占统治地位,为了 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 的理论工作:第一,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 救了自觉的辩证法:第二,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 物主义的自然观与方法论:第三,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人们对于第一与第 二两点比较熟悉,对于第三点注意较少。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 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的观点看来,第三点正是自然辩证法 的精髓所在。以劳动以及与它一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为中介,把对自 然界和社会的认识与改造联结起来,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 观的统一 在《资本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正 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以下极为重要的思想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第 6 页 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科学政治学、科学法学、科学人类学等 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 且认为,科学与技术是社会的活动而非个人的活动。 世纪 年代后科学技术与社会( 演变为科学与技术( 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认 为,科学与技术是全人类的事业,是关系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产业。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 及 有相同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但 无论 抑或 都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它们 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它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 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它们的成果时,必须作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一 、 世纪到 世纪中叶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同当时的哲学与科学技 术的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分为创立与发展两个时期: ( 一 )创 立 时 期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时,他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 的转变时期,当时蓬蓬勃勃进行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历史从农业社会推向 工业社会。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占统治地位,为了 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 的理论工作:第一,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 救了自觉的辩证法;第二,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 物主义的自然观与方法论;第三,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人们对于第一与第 二两点比较熟悉,对于第三点注意较少。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 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的观点看来,第三点正是自然辩证法 的精髓所在。以劳动以及与它一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为中介,把对自 然界和社会的认识与改造联结起来,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 观的统一。 在《资本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正 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以下极为重要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7页 内容: 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 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必须进行物质 生产劳动,从自然界那里获得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因而物质 生产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 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①。劳动是人 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 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 物区别开来,因为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搜集,人则从事生产,制造生活 资料 科学技术史就是伴随着劳动工具史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达尔文在 《物种起源》中“注意到自然工艺史,即注意到在动植物的生活中作为生 产工具的动植物器官是怎样形成的”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注意的是 社会工艺史,即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这是每一个特殊社会组织的 物质基础的形成史。自然工艺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社会工艺史则是 我们自己创造的,它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并标志着社会生产的不 同历史时代。所以,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 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 工业时代使用机器作为劳动工具,它代替了农业时代以经验为基础 的手工工具。机器不同于手工工具的地方在于它是牛顿科学革命以来科 学技术的物化。科学技术史证明了“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 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④ 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同,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 者,为了能够使用机器这种新型的劳动工具,必须有一个学习和训练的 过程 工业时代的机器代替农业时代的手工工具是劳动工具的划时代的变 (码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4页. ④《码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页
第 7 页 内容: 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 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必须进行物质 生产劳动,从自然界那里获得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因而物质 生产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 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劳动是人 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 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 物区别开来,因为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搜集,人则从事生产,制造生活 资料。 科学技术史就是伴随着劳动工具史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达尔文在 《物种起源》中“注意到自然工艺史,即注意到在动植物的生活中作为生 产工具的动植物器官是怎样形成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注意的是 社会工艺史,即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这是每一个特殊社会组织的 物质基础的形成史。自然工艺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社会工艺史则是 我们自己创造的,它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并标志着社会生产的不 同历史时代。所以,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 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 工业时代使用机器作为劳动工具,它代替了农业时代以经验为基础 的手工工具。机器不同于手工工具的地方在于它是牛顿科学革命以来科 学技术的物化。科学技术史证明了“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 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 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同,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 者,为了能够使用机器这种新型的劳动工具,必须有一个学习和训练的 过程。 工业时代的机器代替农业时代的手工工具是劳动工具的划时代的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下)第 页
草R而 革。机器是工业社会特有的生产资料,机器制造业(用机器来生产机器》 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技术基础:①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就是以科学技 术代替经验成规,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把人类从保守、闭塞、落后 的农业社会推向创新、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机器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 提高劳动生产率”②。资产阶级正是利用科学、技术与工业,在其不到一 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 要大的生产力。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 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 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 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③ 《资本论》就是在研究工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运 动中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 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④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 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 题。这个原则到处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劳 动过程及其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并变革它运行的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 产方式本身,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成本。所以,科学 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 常的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 然观和历史观,这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由此出发,他们研究了科学 技术这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了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初,在科学方面列宁概括了恩格斯逝世以来自然科学特别是 现代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深入地分析了 由此引起的物理学革命及有关的哲学问题。列宁一方面指出新的自然科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②克用 人民出版牡1972年酸,第421422页。 第23巷 人民出 社1972年版,第42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
第 8 页 革。机器是工业社会特有的生产资料,机器制造业(用机器来生产机器) 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技术基础; 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就是以科学技 术代替经验成规,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把人类从保守、闭塞、落后 的农业社会推向创新、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机器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 提高劳动生产率” 。资产阶级正是利用科学、技术与工业,在其不到一 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还要多,还 要大的生产力。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 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 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 口 , 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资本论》就是在研究工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运 动中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 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 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 题。这个原则到处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劳 动过程及其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并变革它运行的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 产方式本身,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成本。所以,科学 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 常的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 然观和历史观,这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由此出发,他们研究了科学 技术这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了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 二 )发 展 时 期 世纪初,在科学方面列宁概括了恩格斯逝世以来自然科学特别是 现代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 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深入地分析了 由此引起的物理学革命及有关的哲学问题。列宁一方面指出新的自然科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年版,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 卷,人民出版社 页
第9页 学发现进一步冲击了形而上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和因果观:另一 方面对由此产生的“物质消失了”,“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真理和绝对 真理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是经验的生动的组织形式等观点,从辩证唯物 主义的立场上作出了分析与批判。 关于“物质消失说”。列宁指出:当时一些自然科学家所说的“电代 替了物质”、“物质消失了”等等,无非表明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 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人性、惯性、质量等等)正 在消失:“辩证唯物主义坚决认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上 的这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电子和原子一样, 也是不可穷尽的。”①至于物质,它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 我们的意识之外,全部科学证明,电子、分子和原子的客观存在是不容怀 疑的。 关于唯能论。由于热力学的成就,使得许多物理、化学定律能够从热 运动来解释,而不必考虑物质结构,这就在一些自然科学家中产生出把运 动同物质相分离的观念。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 wl,1853一1932)就认为,能是世界上真正的实体,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 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列宁指出,这里的问题在于:能量是不是物质的运 动?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科学中的能量转化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 人类经验的客观过程,能量和客观的物质是分不开的,因此,能量是物质 的运动。列宁坚持与发展了恩格斯“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可想象的”这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列宁开创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新篇章,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19世纪末以来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 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 阶段,自然辩证法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19世纪60年代后,麦克斯韦 (James Clerk Maxwell,l83l一1879)电磁场理论的建立、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一1894)关于电磁波的实验的成功、爱迪生工业研究实 验室的创建,开始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过程。在此之前,技术决 定着科学:从此以后,科学走在技术的前面,决定生产的方式与方向,形成 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科学的技术化与 技术的科学化: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 的研究,像基本粒子物理学必须借助于高能加速器:另一方面,现代技术 ①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62页
第 9 页 学发现进一步冲击了形而上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和因果观;另一 方面对由此产生的“物质消失了”,“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真理和绝对 真理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是经验的生动的组织形式等观点,从辩证唯物 主义的立场上作出了分析与批判。 关于“物质消失说”。列宁指出:当时一些自然科学家所说的“电代 替了物质”、“物质消失了”等等,无非表明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 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人性、惯性、质量等等)正 在消失;“辩证唯物主义坚决认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上 的这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电子和原子一样, 也是不可穷尽的。” 至于物质,它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 我们的意识之外,全部科学证明,电子、分子和原子的客观存在是不容怀 疑的。 关于唯能论。由于热力学的成就,使得许多物理、化学定律能够从热 运动来解释,而不必考虑物质结构,这就在一些自然科学家中产生出把运 动同物质相分离的观念。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 )就认为,能是世界上真正的实体,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 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列宁指出,这里的问题在于:能量是不是物质的运 动?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科学中的能量转化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 人类经验的客观过程,能量和客观的物质是分不开的,因此,能量是物质 的运动。列宁坚持与发展了恩格斯“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可想象的”这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列宁开创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新篇章。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 世纪末以来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 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 阶段,自然辩证法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世 纪 年代后,麦克斯韦 )电磁场理论的建立、赫兹 关于电磁波的实验的成功、爱迪生工业研究实 验室的创建,开始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过程。在此之前,技术决 定着科学;从此以后,科学走在技术的前面,决定生产的方式与方向,形成 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科学的技术化与 技术的科学化: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 的研究,像基本粒子物理学必须借助于高能加速器;另一方面,现代技术 ①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第10而 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 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其次,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大大加速了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的过程,从而加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指出:“现 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 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 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字航工 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①科学不仅是生产通过 技术得出的概括性的结果,而且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在“科学一技术一生 产一体化”的过程中,科学起着先导和指导的作用,这意味着在现代科学 技术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系统已经成为生产力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 成部分了。 最后,技术创新即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技 术创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中心环节,在这个意义上它既是 一国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主 要源泉。所谓技术创新,按照熊彼特(1.Shumpeter,1883一1950)的说法, 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 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 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技术创新是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其重要意义是:它是发明成果产品化、商品化的过程: 它包括经济决策与经济行为的创新,具体表现为市场创新或销售创新等: 它还包括组织和管理的创新。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既然是生产力,它必然会对经济 基础、上层建筑产生重大的影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影响下,一些 发达国家出现了对科学技术进行社会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1.科学社会学 1931年苏联科学史家黑森在伦敦第二次国际科学史大会上,作了题 为《牛顿(原理〉的社会和经济根源》的报告。这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研究科学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报告,认为牛顿《原理》并不是牛顿个人 天才的产物,而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必然结果。黑森的报告开创了科 学社会学的研究方向。 此后不久,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受黑森的启发,写出7世纪英国 ①(不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饭社1983年版,第87页
第 10 页 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 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其次,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进入 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大大加速了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的过程,从而加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指出:“现 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 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 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 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 科学不仅是生产通过 技术得出的概括性的结果,而且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在“科学 技术 生 产一体化”的过程中,科学起着先导和指导的作用,这意味着在现代科学 技术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系统已经成为生产力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 成部分了。 最后,技术创新即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技 术创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中心环节,在这个意义上它既是 一国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主 要源泉。所谓技术创新,按照熊彼特( )的 说 法 , 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 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 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技术创新是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其重要意义是:它是发明成果产品化、商品化的过程; 它包括经济决策与经济行为的创新,具体表现为市场创新或销售创新等; 它还包括组织和管理的创新。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既然是生产力,它必然会对经济 基础、上层建筑产生重大的影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影响下,一些 发达国家出现了对科学技术进行社会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科学社会学 年苏联科学史家黑森在伦敦第二次国际科学史大会上,作了题 为《牛顿〈原理〉的社会和经济根源》的报告。这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研究科学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报告,认为牛顿《原理》并不是牛顿个人 天才的产物,而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必然结果。黑森的报告开创了科 学社会学的研究方向。 此后不久,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受黑森的启发,写出《 世纪英国 《邓小平文选》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讲 认识论与哲学基本问题.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讲 道德哲学.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讲 政治哲学.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讲 科学哲学.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讲 心灵哲学.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讲 本体论问题.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讲 宗教哲学.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讲 哲学的思维方式.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讲 哲学的自我理解.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导论(主讲:吴朝阳).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九讲,主讲:吴朝阳).docx
- 中国人民大学:《人生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道德、婚姻与人类性行为.ppt
- 中国人民大学:《人生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菁菁校园——学习与长成.ppt
- 中国人民大学:《人生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给我一个offer还你一个承诺——关于劳动、职业与职责的哲学思考.ppt
- 中国人民大学:《人生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什么是人生哲学(主讲:张霄).ppt
- 中国人民大学:《人生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人的自然一生——对生死问题的哲学思考.ppt
- 中国人民大学:《人生哲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有效沟通——理论、原则与技巧.ppt
- 中国人民大学:《人生哲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道德与心理分析 The Roots of Morality.pdf
- 中国人民大学:《人生哲学》课程教学大纲(通识教育选修).pdf
- 华南师范大学:《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论证结构.pdf
-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书籍PDF电子版(第一卷 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第二卷 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pdf
-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书籍PDF电子版(第二版·上,第四卷 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第五卷 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pdf
-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书籍PDF电子版(第二版·上,第六卷 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第七卷 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