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中西伦理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History of ChineseEthics and Western Ethics

《中西伦理学思想史》 History of Chinese Ethics and Western Ethics 教学大纲 裴德海 安徽大学哲学系 二0一二年十月
1 《 中西伦理学思想史 》 Hi st or y of C hi n es e E t hic s a n d We st er n Et hi cs 教学大纲 裴 德 海 安 徽 大 学 哲 学 系 二 O 一 二 年 十 月

中西伦理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History ofChinese Ethics and Western Ethics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中国伦理学思想史上的几个专题为主要讲授内 容,在阅读原典的基础上,力求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形成、基本特征、主要问题等 作比较深入的了解。第二部分分专题讲解旨在使学生系统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 伦理思想,中世纪伦理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伦理思想及近代英国、法国、德国、 美国的伦理思想,让学生从思想层面上了解西方伦理学基本概 、基本范畴、基 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问题的提出和演变,在深入了解伦理思想代表人物、流 派和著作的基础上,梳理出伦理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历程。第三部分通过中西 伦理学史的学习和比较,为学生思考我国当代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建设的目的、内 容和方法提供启发和借鉴。 力图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式学习、合作式交流、探究型研读来学习本课程; 使学生建构起自己对伦理学的理解和认识,形成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 二、课程计划与方法: 课程计划 计划每周3个学时,18周共计54学时,36个学时上课,9个学时课堂讨论, 9个学时课堂阅读思考。 餐学方式: 学期前期以教师上课为主,提问为辅的方式,后期以学生自主讲堂为主,教 师指导为辅的方式。结合启发教学法、抽样调查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方式,力 求让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生动深刻的氛围。 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平时成绩占40%,采用课堂提问、小作业等形式进行:期末成绩占60%,以 提交论文或者试卷考试的形式。 三、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村: 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第4版),作者:朱贻庭 2、《西方伦理思想史》(第2版),作者:宋希仁 2
2 中西伦理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History of ChineseEthics and Western Ethics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中国伦理学思想史上的几个专题为主要讲授内 容,在阅读原典的基础上,力求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形成、基本特征、主要问题等 作比较深入的了解。第二部分分专题讲解旨在使学生系统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 伦理思想,中世纪伦理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伦理思想及近代英国、法国、德国、 美国的伦理思想,让学生从思想层面上了解西方伦理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 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问题的提出和演变,在深入了解伦理思想代表人物、流 派和著作的基础上,梳理出伦理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历程。第三部分通过中西 伦理学史的学习和比较,为学生思考我国当代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建设的目的、内 容和方法提供启发和借鉴。 力图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式学习、合作式交流、探究型研读来学习本课程, 使学生建构起自己对伦理学的理解和认识,形成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 二、课程计划与方法: 课程计划: 计划每周 3 个学时,18 周共计 54 学时,36 个学时上课,9 个学时课堂讨论, 9 个学时课堂阅读思考。 教学方式: 学期前期以教师上课为主,提问为辅的方式,后期以学生自主讲堂为主,教 师指导为辅的方式。结合启发教学法、抽样调查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方式,力 求让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生动深刻的氛围。 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平时成绩占 40%,采用课堂提问、小作业等形式进行;期末成绩占 60%,以 提交论文或者试卷考试的形式。 三、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第 4 版),作者:朱贻庭 2、《西方伦理思想史》(第 2 版),作者:宋希仁

参考书目: 中国伦理学史部分: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4、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或三联书店,2002年 5、,《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 西方伦理学史部分 1、[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著《伦理学简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罗国杰、宋希仁编《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下),中田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3、章海山著《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四、教学进度安排: 阶段 学时数 授课主题 教学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教师讲授 第 汉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 教师讲授 阶 宋至明中叶时期的伦理思想 教师讲授 段 3 明末清初伦理思想 教师讲授 3 学生讨论 讨论 3 西方早期伦理思想概述 教师讲授 近代英法伦理思想概述 教师讲授 阶段 康德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教师讲授 3 功利主义伦理学研究 教师讲授 3 学生讨论 讨论 3 西方的“善”与中国的“仁” 教师讲授 西方与中国对“情”、“理”的不 第 同理解 教师讲授
3 参考书目: 中国伦理学史部分: 1、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2、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年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年 4、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 年或三联书店,2002 年 5、,《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 年 西方伦理学史部分: 1、[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著《伦理学简史》,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2、罗国杰、宋希仁编《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3、章海山著《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四、教学进度安排: 阶段 学时数 授课主题 教学方式 第 一 阶 段 3 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教师讲授 3 汉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 教师讲授 3 宋至明中叶时期的伦理思想 教师讲授 3 明末清初伦理思想 教师讲授 3 学生讨论 讨论 第 二 阶 段 3 西方早期伦理思想概述 教师讲授 3 近代英法伦理思想概述 教师讲授 3 康德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教师讲授 3 功利主义伦理学研究 教师讲授 3 学生讨论 讨论 第 3 西方的“善”与中国的“仁” 教师讲授 3 西方与中国对“情”、“理”的不 同理解 教师讲授

3 中西伦理中的“义”与“利” 教师讲授 三 中国的政治伦理与西方的宗教伦 理。 教师讲授 分 学生讨论 讨论 段 3 学生讨论 讨论 文本阅读 自学 3 文本阅读 自学 五、教学内容大纲: 第一讲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伦理思想特点 第二节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新旧更替 宗法道德规范的演化和发展 二、 和道德作用的不同认识 三、 第三节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 三生热他头附 “仁、智”统 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四、学、思结合的修养方 第四节墨子的“兼爱”说和功利主义思想 一、与“交别”相对立的“兼爱”原则 二、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 “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 第五节《老子》的“无为” 道德观 “道常无为”及其伦理学意义 二、“大道废,有仁义”的道德蜕化论 三、“复归于朴”的道德理想 四、“无为”作为一种处世之方 第六节杨朱和杨朱学派的“贵己” “重生”说 一、“员己 “重生”的人生理想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 三、“贵己”“重生”的思想实质和历史意义 第七节孟子的仁义之道和性善论 “人伦”说与“仁义”之道 二、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
4 三 阶 段 3 中西伦理中的“义”与“利” 教师讲授 3 中国的政治伦理与西方的宗教伦 理。 教师讲授 3 学生讨论 讨论 3 学生讨论 讨论 3 文本阅读 自学 3 文本阅读 自学 五、教学内容大纲: 第一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伦理思想特点 第二节 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新旧更替 一、宗法道德规范的演化和发展 二、“德”概念的发展和道德作用的不同认识 三、“义利之辨”的发端 第三节 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 一、“爱人”——“忠恕”的“仁爱”原则 二、“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 三、“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四、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 第四节 墨子的“兼爱”说和功利主义思想 一、与“交别”相对立的“兼爱”原则 二、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 三、“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 第五节 《老子》的“无为”道德观 一、“道常无为”及其伦理学意义 二、“大道废,有仁义”的道德蜕化论 三、“复归于朴”的道德理想 四、“无为”作为一种处世之方 第六节 杨朱和杨朱学派的“贵己”、“重生”说 一、“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 三、“贵己”“重生”的思想实质和历史意义 第七节 孟子的仁义之道和性善论 一、“人伦”说与“仁义”之道 二、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

三、“去利怀义”的义利观和道德价值观 四、“性善论”和道德本原说” 五、存心养性、反身内省的道德修养论 第八节庄子的人生论和自由观 一、愤懑世俗桎梏人生的批判精神 “道逍遥游” 一超世“游心”的自由意境” 三、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 和、所调“庄子精神 第九节后期墨家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发展 一、对墨子“兼爱” 说的发展 二、对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 三、对墨子志、功统一观的发展 第十节荀子的性恶论和礼义学说 “性恶论”和“性伪之分”说 论道德起源和道德作用 “以义制利”和“荣辱之分”的义利观及道德价值观 四、“化性起伪” “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第十一节《中庸》《易传》《大学》 《礼运》《孝经》的伦理思想 一、《中庸》论“中唐”和 “诚” 二、《易传》的“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字宙伦理模式 三、《大学》的“大学之道” 四、《礼运》的“大同” “小康”说 五、《孝经》论“孝”道 第十二节韩非的“自为”人性论和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思 一、人皆“自为” 人各“ 利异”的人性论 二、以法代德、 “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私相背、 去私行公的公私观 第二讲两汉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 节种尊儒术和两汉伦理思想的特片 第二节董仲舒的 “天人合 一”论与神学伦理思想 “天人合类”与“道之大原 二、道德宿命论与“经”、 “权”之说 “三纲五常”一一封建伦理纲常体系的建立 四、人性论与“成性”、 “防欲”的教化思相 五、 义利 两养”与“正义不谋利”的义利观 第三节王充的性、命论和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一、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二、“禀气”成性和人性“异化” 三、驳“福善祸淫”及“性与命异”说 第五节名教危机与“玄学”伦理思想的产生和特 第六节王弼对 “名教”的玄学论证 “名教本于自然”的道德本体论 二、有性有情、以性统情的人性论
5 三、“去利怀义”的义利观和道德价值观 四、“性善论”和道德本原说” 五、存心养性、反身内省的道德修养论 第八节 庄子的人生论和自由观 一、愤懑世俗桎梏人生的批判精神 二、“逍遥游”——超世“游心”的自由意境” 三、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 四、所谓“庄子精神”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发展 一、对墨子“兼爱”说的发展 二、对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 三、对墨子志、功统一观的发展 第十节 荀子的性恶论和礼义学说 一、“性恶论”和“性伪之分”说 二、“礼论”——论道德起源和道德作用 三、“以义制利”和“荣辱之分”的义利观及道德价值观 四、“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第十一节 《中庸》《易传》《大学》 《礼运》《孝经》的伦理思想 一、《中庸》论“中庸”和“诚” 二、《易传》的“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 三、《大学》的“大学之道” 四、《礼运》的“大同”、“小康”说 五、《孝经》论“孝”道 第十二节 韩非的“自为”人性论和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思想 一、人皆“自为”、人各“利异”的人性论 二、以法代德、“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私相背、 去私行公的公私观 第二讲 两汉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独尊儒术和两汉伦理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与神学伦理思想 一、“天人合类”与“道之大原” 二、道德宿命论与“经”、“权”之说 三、“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纲常体系的建立 四、人性论与“成性”、“防欲”的教化思想 五、义利“两养”与“正义不谋利”的义利观 第三节 王充的性、命论和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一、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二、“禀气”成性和人性“异化” 三、驳“福善祸淫”及“性与命异”说 第五节 名教危机与“玄学”伦理思想的产生和特点 第六节 王弼对“名教”的玄学论证 一、“名教本于自然”的道德本体论 二、有性有情、以性统情的人性论

三、“慎终除微”的“自保”之术 第七节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伦理思想 “越名教而任自然 “意足 为乐的人生理想 第八节《列子·杨朱》篇的享乐主义人生观 一、生当行乐的人生理想 一、组欲主义的“装生”论 第九节裴顾的“崇有论”及其对“贵无论”伦理思想的批判 理既有之 非无为之所能循 二、对纵欲主义养生论的批判 第十节郭象“名教即自然”的伦理思想 一、名教即“天理自然” “性各有分”、 “各安其分”的性合说和人生论 第三讲宋至明中叶时 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理学 的兴起与宋明(中叶)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始倡 李靓的伦理思想 第三节理学伦理思想的开创 一周敦顾的“诚本”论和“主静 第四节王安石的人性论及其伦理思想 第五节张载的人性 二重”说及其伦理思想 第六节程颗、程顾的“天理”观及其伦理思想 第七节朱熹的“理学”伦理思想体系 第八节朱陆异同与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 第九节朱陈之争和陈亮的功利之学 第十节 王守仁 致良知”说的伦理思想 第四讲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道德启蒙思想的兴起及其对理学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 第二节李贽的“私心”说及其对“道学”、礼教的批判 第三节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主义的批判 第四节 夫之对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批判 总结 第五节颜元的人性“气质”无恶论和重“功利”、“习行”的道德 第六节戴震“血气心知”的人性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第五讲西方早期伦理思想 知识论伦理思想 归纳推理和定义法 二、德性的知识论取向 三、苏格拉底的使命 第二节理想国的伦理设计 善理今 二、社会正 三、个人美德 第三节尼各马科伦理学 一、人生目的与至善 6
6 三、“慎终除微”的“自保”之术 第七节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伦理思想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 二、“意足”为乐的人生理想 第八节 《列子·杨朱》篇的享乐主义人生观 一、生当行乐的人生理想 二、纵欲主义的“养生”论 第九节 裴顾的“崇有论”及其对“贵无论”伦理思想的批判 一、“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 二、对纵欲主义养生论的批判 第十节 郭象“名教即自然”的伦理思想 一、名教即“天理自然” 二、“性各有分”、“各安其分”的性命说和人生论 第三讲 宋至明中叶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理学”的兴起与宋明(中叶)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始倡——李觏的伦理思想 第三节 理学伦理思想的开创——周敦颐的“诚本”论和“主静” 说 第四节 王安石的人性论及其伦理思想 第五节 张载的人性“二重”说及其伦理思想 第六节 程颢、程颐的“天理”观及其伦理思想 第七节 朱熹的“理学”伦理思想体系 第八节 朱陆异同与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 第九节 朱陈之争和陈亮的功利之学 第十节 王守仁“致良知”说的伦理思想 第四讲 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道德启蒙思想的兴起及其对理学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 第二节 李贽的“私心”说及其对“道学”、礼教的批判 第三节 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主义的批判 第四节 王夫之对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 第五节 颜元的人性“气质”无恶论和重“功利”、“习行”的道德 观 第六节 戴震“血气心知”的人性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第五讲 西方早期伦理思想 第一节 知识论伦理思想 一、归纳推理和定义法 二、德性的知识论取向 三、苏格拉底的使命 第二节 理想国的伦理设计 一、善理念 二、社会正义 三、个人美德 第三节 尼各马科伦理学 一、人生目的与至善

二、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 三、选择与中道原理 四、公正和友谊的伦理 五、快乐和幸福 第六讲近代英法伦理思想概述(待完善) 第七讲康德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一、 康德的批判理性主义、实践理性主义 康德的道德形上学原理 第八讲功利主义伦理学 第一节近代英国功利主义思澎 第二节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创立 第三节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修正和发展 第九讲西方的“善”与中国的“仁”; 第十讲西方与中国对“情”、“理”的不同理解: 第十一讲中西伦理中的“义”与“利”; 第十二讲中国的政治伦理与西方的宗教伦理, 7
7 二、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 三、选择与中道原理 四、公正和友谊的伦理 五、快乐和幸福 第六讲 近代英法伦理思想概述(待完善) 第七讲 康德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一、 康德的批判理性主义、实践理性主义 二、 康德的道德形上学原理 第八讲 功利主义伦理学 第一节 近代英国功利主义思潮 第二节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创立 第三节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修正和发展 第九讲 西方的“善”与中国的“仁”; 第十讲 西方与中国对“情”、“理”的不同理解; 第十一讲 中西伦理中的“义”与“利”; 第十二讲 中国的政治伦理与西方的宗教伦理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江苏教育出版社:《经验与自然》书籍PDF电子版[美]杜威(共十章).pdf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传统社会交往观(2/2).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传统社会交往观(1/2).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中国古代战争案例与智谋.pptx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评析与比较.pptx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衣食住行.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爱情、婚姻、家庭.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技与创新.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人身修养.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中国古代艺术.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中国古代文学.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主讲:姜颖).ppt
- 山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中国古代思想.ppt
-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书籍PDF电子版(第二版·上,第六卷 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第七卷 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pdf
-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书籍PDF电子版(第二版·上,第四卷 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第五卷 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pdf
-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书籍PDF电子版(第一卷 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第二卷 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pdf
-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自然辩证法概论(共四编十六章,含绪论).pdf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讲 认识论与哲学基本问题.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讲 道德哲学.ppt
- 海南大学:《哲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讲 政治哲学.ppt
- 安徽大学:《中西伦理学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西方伦理学思想的嬗变.ppt
- 《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课程教学大纲.pdf
- 《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课程授课教案(文字版).pdf
- 长春中医药大学:《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指导书(共九个实验).doc
- 安徽大学:《哲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教学方案).pdf